① 基层公务员 权力寻租空间 多大
基层环保部门执法者,3000元、5000元的红包随手就收,甚至彼此之间互不避讳帮忙代收转交;基层查违部门执法者,票子、房子、金子,样样都敢收,还不少收……手握实权的基层执法人员,官虽不大,但却有着足以扼住企业咽喉的权力,并借此吃拿卡要。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类“蝇贪”问题带有群体性。(经济参考报 9月3日)
据媒体调查发现,不仅环保系统,很多领域的基层公务员,由于手握执法权,虽然级别低,但却成为违法违规者重点巴结的对象。这些人手中权力不算大,但擅长运用的话,足以卡住辖区相关企业的咽喉。因为在基层执法检查中,对一个企业多查几次还是少查几次、怎么查、查到了怎么处理,基层执法者从中的斡旋作用不可忽视。比如,执法时睁只眼闭只眼、掉包质检样品、修改检查笔录,他们的“举手之劳”就可以给企业省去很多麻烦。于是“收你钱财,给你关照”成了基层执法者与企业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下,很多问题就在这个“阴暗”的环境中发酵、狂长,让执法监察的大门形同虚设,让制度法规形如废纸。
用权力置换个人利益,这就是腐败。基层执法者利用手中的“微权力”,对辖区内企业吃拿卡要,这种腐败更有“细水长流”的特性。但由于基层公务员平时不容易引起社会关注,行受贿过程又仅限于企业和工作人员之间,次数较多数额零散,造成了基层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难发现、难查证。正因如此,一旦监督长期缺位,势必造成一些潜规则盛行,违法人员胆子越来越大,各种违法违规的形式层出不穷。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豪贪巨蠹固然令人痛恨,不过,蚂蚁搬家式的“微权力”寻租显然距离公众生活更近。若不及时遏制“蝇贪”群出,不光是会滋生“送票子”的畸形社会风气,同时也会搅浑基层公务员队伍,更重要的是小苍蝇迟早会被养成大老虎。因此对基层公务员手中“微权力”的监管万不可以掉以轻心。
根治权力“撒野”的良方唯有制度。只有收紧制度牢笼,才会避免不受约束的权力横冲直撞。特别对基层公务员来讲,他们直接与企业、群众打交道,是代表政府形象的“门面”,是群众审视政府的“窗口”,因此对“微权力”监督约束、杜绝基层“微权力”寻租尤其重要。
② 什么叫做“寻租”
寻租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经济租)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J.布坎南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特权以获得租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
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柯兰得尔中给寻租下的定义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 而克鲁格则认为寻租是为了取得许可证和配额以获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
(2)寻租交易空间扩展阅读:
政府要求打掉寻租空间
1、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都不能在法外用权。
2、要推进体制改革。比如简政放权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坚决打掉寻租的空间,铲除腐败的土壤,因为很多腐败分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寻租。
3、要加强监督和教育。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
③ 什么是“权力寻租空间”
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的经济学术语。权力寻租则是把权力商品化,或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像物质形态的土地、产业、资本那样,在这里,权力也被物化了,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值环节。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或污染源。
(3)寻租交易空间扩展阅读: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寻租是一种纯粹的财富转移活动或非生产性活动。也就是说,寻租活动不创造任何财富。所以,即使从经济维度来看,也不应鼓励这种活动,而必须进行制止。更严重的是,这种纯粹的财富转移活动通常意味着社会强势集团对弱势群体的掠夺,因此很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利益分配的矛盾。
权力寻租普遍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寻租活动客观上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也会造成破坏。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权力寻租行为进行治理。
④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为什么能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将政府的职能权限明文列出来了 有条文可查了 自由裁量空间就小了。但要说消除寻租空间还得更细致的制度设计与有效的执行 类似政府招标之类的不公开的话仍然是有寻租空间的。
⑤ 什么是市场的寻租现象
寻租——Rent-seeking ,租,即租金。也就是利润、利益、好处。寻租,即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通过生产性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如企业等经济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法的对利润的追求。另一类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出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后者被称为寻租。是一些即得利益者对即得利益的维护和对即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做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⑥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基本要求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合法行政基本要求。
⑦ 什么狱内手机寻租交易
越狱手机那么你现在一般手机用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一两年的情况下就会换,因为现在的条件都很好,有的人都有两三个手机。
⑧ 教育审批存在哪些“猫腻”和“寻租空间”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原处长袁文受贿一案开庭审理,经审查共有34所学校向她行贿。
近期在安徽曝出的系列教育贪腐案,揭露了教育行政审批这一“隐蔽的腐败高发区”。据统计,去年以来落马的袁文、安徽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杨德林、基础教育处原处长缪富国3名官员,向他们行贿的大学、专科高职、中专、中学等各类学校共有近百所,行贿次数达数百次。
行贿、受贿逻辑:学校办学逐利与官员私欲膨胀相裹挟
作为教育腐败窝案中的行贿方,涉案学校存在着强烈的逐利冲动,不惜通过行贿的方式“公关审批”,借行政权力之手获取利益。
“评上省级示范高中,校长的级别可以从科级提高到副处级,学校每学期学费从350元提高到850元,招生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好生源。”安徽一所中学的校长说,“示范高中”的金字招牌关系到名气、收入和政绩,因此学校和市县教育系统的领导都积极性高涨,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找关系,送钱只是手段之一。
多一个招生指标就能多招一个学生,就意味着一笔学费等收入。在高等教育资源仍相对稀缺的背景下,不少社会资本“把学校当企业、把教育当生意”,为升本科、多招生大肆行贿。
据办案机关审查,安徽文达集团相关负责人,为旗下的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升本科、搞计划,先后8次向杨德林行贿3.2万元,6次向袁文行贿15.9万元。
审批腐败颠覆“教育价值”,专家呼吁“教育简政放权”
安徽省教育厅腐败窝案之所以发生,除了学校公关、个人贪欲,还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教育资源的配置管理权力过于集中。
“高校专业那么多,哪种应不应该招生、招多少,实际上教育厅难以掌握,但是不批你就不能招生。省厅每年制定的全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计划数,精确到个位,但实际上下到各个市县后难以落实。”一名落马官员说。
“教育是关系人成长的事业,强调的核心价值是正直。教育审批腐败最大的危害,就是颠覆了教育的价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些腐败行为影响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还会产生一系列连环负面效应,影响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储朝晖认为,安徽教育腐败案并不是孤例,要遏制教育审批腐败,一是要限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扩权冲动”,不能随便增加权力;二是要将行政权力行使的过程“公开化”“透明化”。
长期研究教育问题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教育领域要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就是要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包揽过多的状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目标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杨东平说,目标很明确,但一些地方的改革力度有限。“安徽教育腐败的案例,再一次提醒我们教育简政放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