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第三产业指标

第三产业指标

发布时间:2021-07-09 21:02:41

Ⅰ 国民经济增长的七大指标是什么

一、 关于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指标非常多,仅《中国统计年鉴》中发布的统计指标就有数千个。就宏观经济指标来说,至今国际上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并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里重点报告一下这四大指标。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是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考察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GDP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作出的概括性衡量,具有国际可比性,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作国际比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来表示,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含规费)、企业利润和折旧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核算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只要按照科学的态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长率是可以基本反映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的。

GDP是考察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人民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的局面,甚至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GDP。既需要高度重视它,却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其增长速度。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我国各地区GDP的汇总数比国家核算的GDP数要大。从2000到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价格因素。以前地方统计工业产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变价,而十几年来工业产品的结构和内涵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在核算时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适当调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全国和各地区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一律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以解决这一问题。二是跨地区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地区核算中是难以区分的,往往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跨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其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地区核算中也容易产生重复统计的现象。三是统计方法不同。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地区还沿用全面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下工业则是通过直属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四是统计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统计网络还不能完全覆盖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统计领域的薄弱,为地区调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往往“总量不够三产凑”。五是受年初预期目标的影晌。各级政府制订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于是统计数据就相应层层加“水”。多年来的数据显示,各省区市汇总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而省内各地市汇总的增长率又高于省级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各县级汇总的增长率又高于市级核算数1~2个百分点。六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长率等指标排队,统计数据成了基层干部的“政绩单”,上报数字时往往左顾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革统计体制,加强基础工作,改进统计方法。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GDP下算一级的办法。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各州、省都不进行本地区GDP的核算,而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后分解到各地区。省对地市也下算一级。同时,国家统计局正在从数据采集、方法制度以及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积极推进GDP核算制度的改革。

另外,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正在积极开展绿色GDP的研究。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数量的基础上,扣除或增加环境、资源和生态变化的价值量因素。但具体核算非常困难,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施,都处于研究阶段。去年,国家统计局已经会同有关部委、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单位,就绿色GDP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作为一个过渡性措施,我们在2003年统计公报中已设立了一个“卫星账户”指标体系,即在公布GDP数据等各项指标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以警示世人;或者反映出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激励大家。

(二)就业

就业状况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反映。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就业情况。比如,外来劳动力中的失业人员、不愿进行登记的失业人员和已经登记失业但实际处于隐性就业的人员还不能得到完全反映。所以,还需要按国际通用做法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通过科学设计调查方案,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获得调查失业率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作了长期探索,并在部分地区作了试点。从几年的试点情况看,调查数据可以基本反映我国劳动力就业情况,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关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直接调查失业率为7.12%,据今年5月对48万个样本量调查,与国际同口径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未公布),比登记失业率高一些。最近,统计局已与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名就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问题向国务院提交了报告,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技术准备已完成,一经批准很快就可以在全国城镇开展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工作。为满足有关部门用于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和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助的需要,登记失业率统计还将继续保留。

(三)价格

目前,我国从生产、建设领域到流通、消费领域,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价格指数体系。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这里仅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代表作一说明。该指数反映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工资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依据。按国际惯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范围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项目,主要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类。根据全国550个市县、近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其中城市5万户、农村7万户)的消费支出资料,并结合相关市场资料,从中选取了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品种、120万个以上价格,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并计算其相应的权数和指数。具体是由国家统计局直属的全国调查系统以定时、定点、定人的直接调查方式采集数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品类的权数已由1995年的91.0%下降到2004年的76.64%,其中粮食的权数相应由6.37%降到3.12%;而服务类的权数则由1995年的9.0%上升到2004年的23.36%。我国选用的品种数、调查价格数、调查地区数都比西方国家多,计算方法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链式拉氏公式。经国际专家严格论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价格指数已登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数据通用公布系统(GDDS)网站,因此不仅具有法定的权威性,而且方法是科学的,结果也是可信的。

(四)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结果。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形势下,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对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更有重要意义。当然,适度的顺差或逆差是允许的。

国际收支平衡由经常项目(主要是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生产经营要素收入)、资本项目和统计误差三个部分组成。

由于国际收支表一般比较滞后,我国在月度、季度分析中经常通过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家外汇储备等情况来观察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全面报表层层上报汇总得出,按月公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今年开始采用的新口径,与原来的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增加了城镇集体、私营个体投资以及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的投资。目前(2004年一季度)约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二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只有季度数据。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季度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能等同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GDP核算中的数据,要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扣除土地购置费、旧建筑和旧设备的购置费等项目,因为这些不属当期新增财富。同时,还要加上商品房销售增值等项目。

(六)工业增加值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是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增加值,是通过全面报表取得的,为月度公布指标。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是年产品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是采用抽样调查取得的,为季度公布指标。目前(2004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总的工业增加值约近70%。

(七)居民收入

通常分别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人均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了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等支出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反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情况。在季度调查中,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指标,它与人均纯收入的区别在于没有包括实物性收入,没有扣除相应的生产费用支出。社会上常有人反映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收入数与他们自身的情况差别很大,于是批评统计部门数据不真实。而我们公布的是全国平均数,具体个人一般是难以完全对号入座的。平均数也确实掩盖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Ⅱ 衡量第三产业效率有哪些指标

http://..com/question/2534359.html

Ⅲ 评价第三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

由3个评价要素,9个评价子要素,18个评价指标组成的第三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个评价要素分别为:整体实力评价要素、内部结构评价要素和发展匹配评价要素。1.3 评价要素和各类指标解释第一,本指标体系由三个评价要素组成。其中,整体实力评价要素是从第三产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以及就业水平三个方面衡量第三产业的整体实力。内部结构评价要素是从为生产服务的产业发展、为民生服务的产业发展和为可持续服务的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衡量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展匹配评价要素是从分工下的产业匹配度,与城市化发展匹配度,与工业化发展匹配度三个方面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匹配度。第二,本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注重人均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应用。比如,对于第三产业整体实力的评价,主要采用人均第三产业投入和产出的数据来进行测度,而未采用总量指标。此外,除还增加了人均第三产业投入和产出的速度指标。第三,本指标体系构建的有特色的几个评价要素和指标。①本指标体系所采用的三个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其他文献所没有的,特别是内部结构评价要素和发展匹配评价要素的设置。②为了衡量在国际分工和区域分工中,不同地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分工差异,本文选择各地“十二五”规划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完成率以及完成的速度指标来进行测度。这一指标的设计依据是,各地区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已经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所面临的分工格局和发展情况的前提下,所制定出的未来五年的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值。③与城市化发展匹配度的评价子要素设计。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往往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集聚以及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与此相伴随的是,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也将随之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增加值也将会不断增加。本文采用城市人均房地产业增加值,城市建成区地均房地产业增加值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匹配水平。第四,对于借用其他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的说明。本指标体系主要借鉴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指标作为本指标体系的测度指标。[9]它们分别是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和环境治理指数。另外,由于数据原因暂时舍弃第三产业与国际化发展的匹配度以及第三产业中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匹配度等评价子要素和指标。

Ⅳ 什么是第三产业增加值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出,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
http://www.qhei.gov.cn/yjyyc/zyzb/t20051219_186916.shtml

第三产业增加值就是流通和服务行业在周期内(一般以年计)比上个清算周期的增长值。

参考资料:http://www.qhei.gov.cn/yjyyc/zyzb/t20051219_186916.shtml

Ⅳ 三产指的是什么

所谓三产指的是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三个产权。三产安置房指你家的土地被征了后,国家返还给你的安置房建房用地指标。

凭这指标办理有关供地手续后才可以统一建造安置房。当然有人要的话,你可以转让给别人,按平方算的。

安置房是可以买卖的,如果证件还没下来导致不能过户,但是可以去公证处做委托公证的。

只要签订的合同完善,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完全保证交易双方的权利,是可以自由交易买卖的。

(5)第三产业指标扩展阅读

三产房是可以买卖的,如果证件还没下来导致不能过户,但是可以去公证处做委托公证的。

只要签订的合同完善,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完全保证交易双方的权利,是可以自由交易买卖的。

存在问题

安置房质量问题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调查,房屋质量问题的原因在于开发商偷工减料 。另外,监管方的失职和不作为也是重要的原因。

房屋质量问题需要开发商、监管方多方努力来保障,安置房等民心工程的建设不仅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和品质,才是真正的惠及民生。

Ⅵ 主要经济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生产者物价指数(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 。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出现通货膨胀;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出现资产泡沫。
8.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9. 投机性短期资本,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或叫热钱(Hot Money)或不明资金,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在外汇市场上,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货币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10.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11.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逆差。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
12.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美国经济指标:
ISM指数是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重要数据,对反映美国经济繁荣度及美元走势均有重要影响。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组织。该组织立于1915年,其前身是美国采购管理协会,目前拥有会员45000多名、179个分会,是全美最受尊崇的专业团体
之一。
ISM指数分为制造业指数和非制造业指数两项。
ISM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由一系列分项指数组成,其中以采购经理人指数最具有代表性。该指数是反映制造业在生产、订单、价格、雇员、交货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常以50为临界点,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意味着制造业的萎缩,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
ISM供应管理协会非制造业指数反映的是美国非制造业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当其数值连续位于50以上水平时,表明非制造业活动扩张,价格上升,往往预示着整体经济正处于一个扩张状态;反之,当其数值连续位于50以下水平时,往往预示着整体经济正处于一个收缩状态。

Ⅶ 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地区GDP的比重是什么相对指标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目前中国的这两个指标却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表1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2001年1998年1997年2000年1997年1997年1997年1997年1997年33.651.661.174.571.671.569.970.870.6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来自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美国的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其余的数据来自OECD组织。注:本文中所有的增加值都用当年价计算。表2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2001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1999年27.761.163.176.674.17462.672.873.6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同时又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的演进历史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1948~2000年间美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演变规律(注:本文的数据除特别说明的之外,均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网站http://www.bea.doc.gov。),以期能对中国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一、增加值的结构变动分析表3给出了1948~2000年间美国GDP的三大产业构成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的变动情况。表中数据显示,尽管早在1948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就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达到了53.96%,但是在随后的52年间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到2000年达到了74.45%,平均每年增加0.4个百分点。同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分别从8.89%和37.14%下降到了1.37%和24.19%,说明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表3美国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附图注:A表示占GDP比重、B表示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和通讯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从1948年的13.35%下降到了2000年的8.1%,而其占GDP的比重52年下降微弱,仅下降一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讯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几乎保持着同步性;批发和零售业在整个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均保持了下降趋势,分别从1948年的17.96%和33.29%下降到了2000年的15.88%和21.33%,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对整个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的推动力在下降,金融和保险业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从1948年的2.45%和4.45%上升到了2000年的8.31%和11.16%,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同时房地产业的比重也在上升,分别从7.32%和13.57%上升到了11.31%和15.19%,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力;而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快的是社会服务业,分别从1948年的8.13%和15.07%上升到了21.92%和29.44%,成为GDP和第三产业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与1948年相比较,2000年政府服务所提供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上升,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是从52年间的过程中则难以判断出其发展趋势。以上的分析表明,1948年以来,美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了不断增长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推动的,而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业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的推动力在减弱。二、就业结构的变动分析表4给出了1948~2000年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后的52年间,美国就业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的行业构成保持了相似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从1948年的52.85%上升到了2000年的76.63%,同时,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分别从11.38%和35.78%下降到2.47%和20.89%。另外从绝对数来看,1948~2000年间,美国净增就业人员7.7千万,而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则达到了7.3千万,占整个国民经济新增就业人员的95%,也就是说,二战以来,美国新增就业人员几乎全部流向了第三产业。再看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从表4可以看出,交通和通讯业的就业比重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48年的6.49%下降到2000年的4.55%,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从12.28%下降到5.94%,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讯业一直是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部门,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批发和零售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重表现出了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比较微弱,从1948年的18.36%上升到了2000年的21.08%,而其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表现出了下降趋势,从1948年的34.74%下降到了2000年的27.51%,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增长乏力,但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金融和保险业就业比重保持了上升趋势,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2.15%和4.07%上升到了2000年的4.5%和5.87%,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另一渠道;房地产业的就业比重在这52年间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分别在1.16%和1.77%上下波动。令人注目的是社会服务业,其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13.23%和25.03%上升到了31.09%和40.57%,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增长最快的行业,最终其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量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最后是政府部门,其占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就业都是先升后降。52年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5.76%和24.36%。表4美国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及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附图注:A表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B表示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行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面引入就业产值弹性这一分析工具。就业产值弹性表示某一行业就业量变化对产值变化的灵敏度,它可以用来反映某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即该行业的产值每变动百分之一,劳动力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如果用E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用Y表示产值,用L表示劳动力,则就业产值弹性可以表示为:附图Ee的大小可以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测度。令L=β[,0]Y[β1],对该等式两边同时求自然对数可以得到一个对参数线性的等式:1nL=1nβ[,0]+β[,1]1nY对上式进行回归,可以求出β[,1]的值,而β[,1]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Ee。本文利用1948~2000年间各年美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以及制造业和农林渔业的增加值(Y)和就业人数(L)对它们的就业产值弹性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大于制造业和农林渔业,其中尤以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最大,这表明,随着增加值的不断增长,这些行业对劳动力保持着较强的吸纳能力。表5就业产值弹性的回归结果β[,1]标准误t统计量P值判定系数社会服务0.3686090.003556103.6455.55E-610.995金融保险0.3248610.00793940.918851.13E-400.97房地产0.3204510.00881736.345293.93E-380.963批发零售0.2798760.002696103.79775.15E-610.995政府服务0.2228510.0100222.240786.58E-280.907交通通讯0.130950.00851715.375028.68E-210.823制造业0.0561940.0085896.5422442.88E-080.456农林牧渔-0.255180.033858-7.53677.75E-100.527注:表中5.55E-61表示5.55乘以10的(-61)次幂,下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48~2000年间第三产业几乎吸纳了美国全部的新增劳动力。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比较强的行业为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传统的批发零售业的吸纳能力虽然不及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但是由于其基数比较大,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三、对社会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从前文对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和就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业无论是对增加值的贡献,还是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是增长最快的。到2000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92%,而就业人数则达到了31.09%。如果从绝对值来看,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和就业人员分别净增96284.96亿美元和7.7千万,而社会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则分别净增21444.16亿美元和3.4千万,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22.27%和44.57%。如果说1948年以来,美国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第三产业中就业,那么第三产业吸纳的新增劳动力则有将近50%是在社会服务业中就业。可见,社会服务业对美国第三产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服务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里面包括许多部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变动再加以分析。表6给出了1948~2000年间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增加值和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对整个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三者在社会服务业中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从1948年的7.47%、18.99%和4.94%上升到了2000年的26.41%、25.26%和14.15%。而就业比重则分别从1948年的4.96%、14.69%和3.33%上升到了2000年的24.29%、23.22%和10.2%。到2000年,三者合计占到了社会服务业增加值的65.82%和就业人数的57.71%。在这52年间,三者对整个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了66.71%和65.50%。增加值和就业比重表现出上升趋势的还有社会福利业,但其在整个社会服务业中的比重较小。其余各行业中,旅店业、个人生活服务业、各种修理服务业、电影业、娱乐服务业、会员组织和私人家庭劳务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汽车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和教育服务业则呈波动状态。表6美国社会服务业内部增加值及就业构成(%)附图注:A表示增加值比重,B表示就业比重,“…”表示数据不详。四、简单的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在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具体到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GDP的增长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来推动的,而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通讯业的推动力在减弱;社会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对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比较强的吸收能力,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但由于其基数较大,仍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工商服务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专业服务业来推动的。搜的谢谢

Ⅷ 统计年鉴里没有一个单独的指标叫第三产业产值,请问第三产业的产值怎么得来

有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你可以查看下里边的指标解释

阅读全文

与第三产业指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融公司渠道合作协议范本 浏览:404
浙商证券佣金万分之8 浏览:836
今日美棉期货价 浏览:148
中行visa英镑汇率查询 浏览:413
罗斯公司理财自学 浏览:977
2014上市公司有可能重组的有哪些公司 浏览:495
10月7日日本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920
银行理财资金对接信托 浏览:219
佣金宝创业板深圳 浏览:150
小蚁币目前价格 浏览:741
人民币兑换乌吉亚汇率 浏览:380
2017熊猫普制金币价格 浏览:802
区县金融办改革成金融服务中心 浏览:853
口罩股票未来 浏览:341
调研拓展融资渠道 浏览:586
股指期货操盘手大赛 浏览:190
对公外汇拓户 浏览:239
广发证券草根 浏览:49
银行外汇英文单词 浏览:398
长江小金属网钒价格 浏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