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中央银行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旨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718亿元,同比多增2032亿元,整个银行系统7个月的信贷投放总量已经达到了年初计划的94%.不过央行11日的报告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不是猛药。报告认为,在我国当前资金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条件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属于适量微调。
今年头7个月的新增贷款达到2.352万亿元,已经完成了央行年初设定的信贷额度的94%。此前央行多次公开指出,7月份一般是贷款淡季,通常会出现贷款增量的季节性下降,然而,今年7月份新增贷款却高达1718亿元,比去年7月份多增了2039亿元。
对于这种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央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解释称,根源是中国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高额的顺差通过强制结售汇制度形成了外汇占款,央行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
希望采纳
B. 财政和货币政策
2008年第一季度,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我国及时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努力克服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形势比预想的要好。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8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落,货币政策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专栏1 贷款增长情况分析
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减缓,外汇贷款增长较快,企业保持了较强的支付能力。
一、人民币贷款增长减缓,居民户贷款同比少增
随着信贷调控逐步发挥效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有所放缓。2008年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4.8%,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其中,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较多,2、3月份贷款同比少增。
从贷款结构看,第一季度贷款增势主要在以下两方面明显减缓。一是居民户贷款明显同比少增,第一季度累计少增928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少增397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少增531亿元;二是商业银行压缩票据融资,第一季度票据融资累计多下降1615亿元。在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较多的带动下,企业部门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同比多增37亿元;但分月份看,2、3两月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少增476亿元和903亿元,3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出现少增。
二、支持企业合理外汇需求,外汇贷款增长较快
外汇贷款继续快速增长,3月末余额为2688亿美元,较年初增加488亿美元,同比多增462亿美元。其中,用于支持“走出去”等外汇贷款约357亿美元,占第一季度外汇贷款增量的73.2%,企业“走出去”等合理的外汇贷款是外汇贷款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企业利用外汇贷款进行境外股权投资不仅使新增资产与负债实现了币种匹配,同时也实现了投资收益与利息支出的币种匹配,具有明显的避险特点。而企业利用外汇贷款进口设备和原材料,与本币购汇相比会面临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的双重币种错配风险。在我国外汇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此类贷款具有明显的赚取人民币升值收益的特点。
2007年以来,外汇主管部门通过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要求主要商业银行持有占外汇总资产一定比例的境外流动性资产,加上外汇存款下降,收紧了境内外汇流动性,境内外币利率上升,对于抑制不合理的外汇贷款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外汇流动性管理、价格传导和风险防范等三个机制的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外汇流动性可能继续保持收紧态势,抑制不合理外汇贷款需求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三、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企业总体上仍保持较强的支付能力
2008年第一季度,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企业资金来源更趋多元化。第一季度,企业部门通过债券(含短期融资券)融资近800亿元,通过境内外股票市场融资近1500亿元。3月末,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876亿元,同比多增1927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下降1099亿元,同比少增2325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增加5975亿元,同比多增4252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多增较多与企业参与新股申购的资金回流有关。总体看,企业支付能力仍然较强。
当前货币信贷调控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础尚不稳固。在物价涨幅较高、国际收支顺差可能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扩张压力的情况下,仍需加强信贷调控。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落实好从紧货币政策,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过度波动。同时,坚持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
四、扣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因素后,基础货币增长平稳
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0.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53亿元,同比增长35.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8个百分点。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8%。3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4.06,比上年同期低0.67,表明货币扩张能力有所减弱。
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农村信用社为5.4%。近几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4年月均4%左右的水平逐渐下降至2007年月均2.9%左右的水平。超额准备金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银行流动性分析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在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引导市场利率预期方面的有效性逐渐增强;二是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宽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大为提高;三是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支付系统等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减少了在途资金占用,提高了支付清算效率。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上升
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3月份,金融机构6个月至1年(含1年)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72%,比1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7%,为基准利率的1.03倍。执行利率下浮的贷款额比重明显下降。第一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分别占23.63%、30.51%和45.86%,比2007年第四季度分别下降4.4个、上升2.82个和1.6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存款利率小幅上升。3月份,金融机构同业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85%,比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93%,比年初上升0.03个百分点。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略有上升。3月份,3-5年(含5年)、5年以上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92%和5.75%,比年初分别上升0.13和0.05个百分点。境内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以上)、外币贷款利率水平小幅波动。
六、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2008年以来,外汇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有所加快。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190元,比上年年末升值2856个基点,升值幅度为4.07%,高于2007年第四季度2.82%的升幅;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1.0809元人民币、100日元兑7.0204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年末贬值3.74%和8.75%。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至2008年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7.92%,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9.63%,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4.07%。
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0130元,最低为7.2996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59个交易日,其中人民币汇率有40个交易日升值、1个交易日持平、18个交易日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单日最大升值幅度为0.35%(246个基点),单日最大贬值幅度为0.18%(127个基点),日均波幅为83个基点,较上年日均波幅62个基点继续扩大。
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走势总体平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5月11日公布的数据,3月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比上年年末仅升值0.09%。在美元加速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减少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的波动程度,保持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平稳,对我国应对次按风波导致的国际汇率的急剧变化起到了平滑缓冲的作用。第一季度,美元对欧元下跌6.57%,对日元下跌11.54%,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相应缓和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贬值幅度。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表明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总体升值,不仅有利于市场把握人民币汇率走势,而且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一是灵活搭配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有效熨平季节性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冲击。三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保持平稳,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四是促进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于1月30日开展了3个月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300亿元,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春节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需求。
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为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和5月12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于1月25日、3月25日、4月25日和5月20日实施。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针对贷款扩张压力较大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提示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调控,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过度波动,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农时需要适当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优先保证春耕备耕信贷需求,努力增加对粮食、食用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的信贷投放。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同时,四家银行稳健推进综合经营。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的外部审计、不良资产清理和法律尽职调查、离退休员工预计负债的统计测算以及资产、土地、物业评估等工作基本完成,内部改革加快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快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积极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继续严格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个人以及外债收结汇管理,增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和领域,新批2家QDII机构累计5.25亿美元额度。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新批1家QFII机构2亿美元额度。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进一步理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引导不同微观主体通过价格手段有效分散汇率风险。增加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市场成员,丰富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更好地为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管理汇率风险服务。
C. 中国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5万亿元人民币 是怎么回事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中国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急速回落,季节性因素减弱,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均大幅下降。中国央行同时公布,2017年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166亿元。
随着总新增贷款下降,2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大幅回落。央行公布,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73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18亿元,意味着中长期贷款在总新增贷款中占比51.4%。
此前1月份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在总新增贷款中占比74.9%。
同时,随着调控持续,2月份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也大幅回落,但占比稍有回升。央行公布,2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0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80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04亿元,这意味着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2.5%。
1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1%。去年12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217亿元,在当月总的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40.5%,已较前几个月大幅回落。
中国央行同时公布,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2个和2.2个百分点。M2增速低于预期。上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2月末M2增11.4%。
此外,2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6.9个和4个百分点。同时,2月末流通中货币(M0)同比增长3.3%。
D. 中国政府如何控制财政赤字
受当前国内外诸多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使中国经济能够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自2008年年底开始,中央政府便推出史无前例规模庞大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可以说如此之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让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望尘莫及,无可攀比。中央政府这剂为经济发展提振的猛药的确效果明显,截至5月份,依据中国官方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说,中国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在逐步好转,一些领域的行业已开始扭亏盈利。但中国经济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国经济的平稳和缓慢复苏,另一面却是为刺激经济而毫无节制地扩大政府开支而不断沉淀下来的财政赤字。坦率地说,当前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膨胀的不容忽视的地步啦!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更是数字惊人。当然,这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相比,中国在全球经济全面衰退之际的公共财政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这可能与前几年中央政府一直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有关,使得中国的财政存有盈余。有利于政府通过政府规模投资于基础建设和公共支出加以推动经济摆脱低迷。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中国2009年将出现人民币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9%,接近其年初制订的财政预算的比例上限。这一赤字规模将使中央政府的债务额达到人民币6.3276万亿元,大约相当于中国GDP的19.5%。但从今年迄今为止的政府税收和支出数据看,虽然政府开支的增速高于预期,但政府的收入却显着低于预期。在今年3月公布的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报告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今年的收入将达到人民币6.62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而截至今年5月,中国政府的总收入为人民币2.7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税收中的几个大类别都低于预期。2009年中央政府超过70%的税收收入预计都将来自国内增值税、进口税、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政府原本预计这几类税收都将比2008年有所增长。然而,到了今年5月中旬,中国经济恶化的迹象开始显露。无论政府的增值税、进口税和企业税收入环比还是同比都在降低。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比上年同期增长0.9%,而政府在预算报告中原本预计这项收入会增长7%。财政部认为,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能力薄弱以及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来刺激经济,是造成税收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却快于预期。根据中央财政预算,今年政府的总支出为人民币7.6235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22.1%。而今年截至5月份,政府的总支出已达到人民币2.249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8%。由于税收收入低于预期而政府支出增速却快于预期,中国今年的公共财政前景黯淡。财政部坦率表示,财政收不抵支的矛盾将逐步凸显出来,全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如果政府的收入状况继续恶化而政府今年的支出增速继续保持目前水平,那么中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大大超过政府预期的财政赤字水平。事实上,如果政府今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和支出增速维持在今年前四个月的水平,那么政府今年的财政赤字将超过人民币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6.2%)。但如果政府今年的支出足以推动经济加快增长,而政府的税收今年晚些时候又会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增加,那就不会存在财政赤字成为政府财政负担的忧虑啦!虽然,中央政府5月份的收支状况实际上已比此前几个月略有改善。当月的税收略有增加,而支出则出现了下降。但不管情况如何,目前看来政府今年想把将财政赤字控制在目标水平之下将遇到很大困难。为给恶化的经济增长状况提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显然是最明智的,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即使财政赤字高于预期也不足为虑。然而,笔者一直都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W型增长时期。(很多经济学家存在分歧),较高的财政赤字,加上对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担忧以及银行大肆放贷而可能导致的系统坏帐的潜在风险,这些都加剧了对政府财政实力实际水平的担忧。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极高已是不争事实。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大肆干预财政领域,导致财政纪律凌乱,政府收入来源渠道较窄且不稳定,同时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又要加大开支,地方政府在当前的经济低迷开始之际就已经背负着财政赤字,有的地方债务与GDP的比率处于令人担忧的水平。据一家与政府有关的研究机构估计地方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6.5%。由于经济低迷意味着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的减少,同时在社会福利和经济刺激项目方面的开支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正在进一步加剧。虽然财政部发行了人民币2,000亿元的地方债务也无济于事。除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债务,政府还面临规模不明的临时负债,即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贷款。据估计,亚洲金融危机结束时,不良贷款相当于GDP的40%以上。在政府出台多种代价高昂的干预措施,清理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后,不良贷款才降到了当前的水平。但截至2009年5月末M2为人民币54.8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74%,增速较4月份的25.95%略有回落,但高于3月份的25.51%。M2增速在今年3月和4月连续创出1999年以来公开数据中的新高。尤其是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645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3,460亿元,新增贷款额较4月份的5,918亿元有所反弹。在这些贷款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贷款的发放是出于政治和商业的双重理由,几乎可以肯定,这些贷款将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造成大量坏帐,最终成为政府的包袱。同时,笔者认为,财政赤字的真实规模远远超出了预算中显示的相当于GDP 19.5%的比例。也高于预期的财政赤字。很可能与中央政府债务相当的地方债务,以及银行系统不良贷款带来的临时负债都需要加进去的总和相持平。实际的债务将超过GDP的40%,是中央政府债务总额与GDP比率的两倍以上。一旦中国经济进入可怕的W型增长时期,无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无法通过扩大税收收入来偿付债务。总之,政府财政赤字的膨胀将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会成为下一代的债务包袱,债务越多,包袱就会越重。用来偿付债务的资金无法用于医疗、教育和其他公共福利开支。财政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从紧、形势不好的时候扩张是合理的经济政策。但如果对中国目前的债务水平如何、还将背负多少债务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政策决策者和中国民众就很难在权衡当前利益和未来借贷成本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如果要解决问题,政府透明地公开真实的财政赤字规模将会是迈出的重要一步。
E. 谁能用高中政治知识帮我分析一条2会新闻~~~~不是下面那一条也行~~~~
哲学角度,“对于3月份新增贷款是否会过万亿元,赵锡军认为不好判断,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外贸形势变好、资金开始流入、外汇占款增加,则不需要通过银行增加投放,但是外汇占款增加不多或者为负,则可能加大银行投放。”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最近正学着哲学。。自己瞎扯扯。。呵呵
F. 根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数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特点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8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早稻总产量3401万吨,比上年减少12.5万吨,下降0.4%;秋粮有望再获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975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3972万吨,增长3.3%。
二、工业生产基本平稳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制造业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0%,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10.6%。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4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7483亿元,同比增长6.4%。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环比增长0.91%。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330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主营活动利润35870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06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2%。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77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12369亿元,增长14.1%;民间投资231509亿元,增长18.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9%,中部地区增长17.8%,西部地区增长1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642亿元,同比增长27.7%;第二产业投资15018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投资198965亿元,增长17.4%。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前三季度到位资金391141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4.1%,国内贷款增长11.2%,自筹资金增长16.1%,利用外资下降7.0%。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3729亿元,同比增长14.4%。从环比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77%。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7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3%。房屋新开工面积1314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3.5%。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71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3%。全国商品房销售额49227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40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71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0%。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9869亿元,同比增长2.3%。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4233亿元,增长9.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3132亿元,同比增长1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019亿元,增长13.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9934亿元,同比增长9.7%,商品零售169217亿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88414亿元,增长10.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环比增长0.85%。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2888亿元,增长54.8%。
五、进出口增速回升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422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162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4224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6971亿美元,增长5.1%;进口89998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4655亿美元,增长1.3%。进出口相抵,顺差14226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316亿美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24417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39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出口13159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2137亿美元,增长15.3%;进口11258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827亿美元,增长7.0%。
六、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交通和通信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2.3%。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3.1%,油脂价格下降5.0%,猪肉价格下降4.5%,鲜菜价格下降1.3%。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9月份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4%。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9月份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4%。
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120元,同比名义增长12.1%。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九、货币信贷增势平稳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32.72万亿元,增长4.8%,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8万亿元,增长4.2%。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9.5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12.66万亿元。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68万亿元,同比多增4045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8.27万亿元,同比少增2.99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2万亿元。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但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民生改善,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G. 诚心请教,达到了一些目标时开始懒散怎么办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了3月份货币金融运行情况。数字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延续高增态势,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至此,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几近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5万亿信贷增量的目标。
“虽然创下天量,但仍在市场的预料之中。”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这一数字是“非常时期下的正常表现”。
多位经济学家指出,信贷高增与此前国家4万亿元投资密切相关,体现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同时,有望为中国经济率先回暖奠定基础。
从以往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历来是中国银行机构放贷高峰期,新增信贷会占到全年新增贷款金额的60%以上。专家目前对新增信贷规模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势头的可持续性,以及货币工具的使用对保增长的效果上。
“从货币供应量到信贷增量,再到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有一个明显的时滞,目前的信贷高增是为经济不断好转奠定基础,这个量并不过大。”张其佐说。
中国央行数据同时显示,一季度净回笼现金473亿元,同比多回笼785亿元。“央行净回笼资金,说明央行是一手放一手收,所以对流动性的投放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多。”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刚明说。
“未来贷款质量值得监管部门关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目前贷款质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经济回暖、企业用资需求的增加,今后须对不良贷款予以警惕。
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15334亿元,比年初减少17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5%,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
在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和前几个月相比,3月份票据融资占比有所下降。记者根据央行数据测算,3月份票据融资占比约为22%,该数字虽然仍远高于一般年份5%左右的比重,但相比1月份和2月份的38%和47%,已是明显降低。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说明信贷对经济的支持效率有所提高,减少了“体外循环”,银行资金正逐步进入到实体经济。
“票据融资占比降低表明在经济回稳的作用下,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目前实质性贷款的比重正在上升。”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金融分析师仇高擎说。
“票据融资的减少是个积极变化,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增加,信贷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增强。”庄健说。
央行第一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一季度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7.5%,比上季回升5.6个百分点,用于经营周转、固定资产投资等贷款需求指数同步上升,分别较上季上升3.2和5.6个百分点。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货币供应量增幅大幅增加。其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7.04%。两项指标均比往期有大幅飙升:M2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M1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
“M2快速反弹体现出在全球资金普遍紧张的同时,当前中国流动性充裕的特征,这种充裕流动性对于拉动经济意义重大;M1保持高增长,说明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在增加,企业去库存化接近尾声。”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说。
H. 4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多少万亿元
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797亿元。
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4.8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352亿元,同比多增272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3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456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18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618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146亿美元,同比增长4.8%。当月外币存款减少222亿美元。来源:央广网
I. 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了近五万亿元吗
据报道,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3.99万亿元,同比增长8.2%。
总体看,当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流动性供给均合理适度,有利于宏观上稳杠杆,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