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学历要求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包括: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岗位、古代书画鉴藏史研究岗位、故宫学研究岗位、器物类研究岗位和建筑研究与保护岗位,具体岗位要求如下:
(一)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要项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应聘者需具有扎实的先秦史及甲骨文基础,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具备摹写经验和拼缀复原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制作模本、校核释文、缀合甲骨工作,熟稔甲骨形态,对缀合甲骨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2、专业要求:古文字学(历史学和甲骨文方向)。
3、基本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且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甲骨文方向),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有古文字学专业背景、博物馆工作经历者优先。
(二)古代书画鉴藏史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参与《古代书画鉴藏史》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宋元书画的研究和相关子课题的撰写,并进行古代书画鉴藏史的其他相关科研工作。应聘者需具备扎实的文史功底及良好的古文素养。发表过宋元书画鉴藏史相关文章,对鉴藏史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2、专业要求:艺术史、古代文学及古书画鉴藏史。
3、基本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且研究方向为宋元书画鉴藏史,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有古代文学专业背景、博物馆工作经历者优先。
(三)故宫学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从事故宫学方向深入化研究,应聘者需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2、专业要求:明清宫廷历史及文化遗产保护。
3、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毕业。具有故宫学研究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
(四)器物类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从事器物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应聘者需具备历史、考古和博物馆跨学科研究基础,又有博物馆策展经验。
2、专业要求:考古类、器物类、艺术类。
3、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好的英语、法语等外语水平及博物馆工作经历者优先。
(五)建筑研究与保护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从事故宫古建筑研究以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聘者需热爱故宫事业,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对元明清建筑的形态变迁与保护有着较深的研究和理解。
2、专业要求:建筑学
3、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毕业。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
Ⅱ 故宫里哪些地方没有开放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000间,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那儿有2/3没开放的大殿和院子。没有开放的地方用锁把关了,里面是很乱很荒,年久失修。 今年要新开放的是紫禁城最奢侈、最豪华的倦勤斋。 它坐落在故宫的东北角,自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这里就再没对外开放过。倦勤斋里的一床一椅、一书一纸都是当年的情景。这里精致的建筑、美妙的西洋壁画令人惊叹。 倦勤斋建于清代乾隆皇帝执政期间(即1771—1776年),乾隆退位以后继续建造了一个拥有四套院落的花园的一部分,斋内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戏台。乾隆皇帝统治期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乾隆征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师来为自己兴建这座富丽堂皇的殿堂,斋内部分壁画直接出自清廷画师郎士宁之手,因此倦勤斋堪称紫禁城内最奢侈、最豪华的建筑之一。但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倦勤斋内的许多珍品和精美装饰,如竹丝镶嵌、汉白玉雕、坐床上的绢绣都已经破损甚至消失。 据悉,故宫博物院将和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共同启动倦勤斋的保护工程,整个工程计划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前竣工。保护工程完工后,倦勤斋将实现它200多年历史上的首次对公众开放。
Ⅲ 故宫博物院标志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以保护、收藏和展示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责的文物、博物馆事业,无疑是这个国家文化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事业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物证性(身临其境的感受与对话)的文化特性,以及由此决定的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性优势,在讨论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讨论产业与文化的关系,讨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的时候,如何看待文物、博物馆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并特别地引人关注了。
(二)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关系的角度看,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经济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实上是无法分离的。文化发展固然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持、文化介入才能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新的境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虽然总是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但竞争中的趋向却是同质、同向、一体;而同样激烈竞争中的文化却走向多元丰富,各以自己的特色争奇斗艳。在经济与文化交互前行、越来越难分难解的态势下,国力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总会指向甚至归于文化的竞争。世界性的经济与文化的竞争与发展,从长远来说,起决定、持续作用的是文化,因而文化强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并能充分地、全方位地发挥此种优势者肯定会具有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竞争优势。文化可以推进、带动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文化创意,改造、提高和创新经济质量与实力。如何使趋同的经济构成中充满差异鲜明的别具渗透力与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涵养?如何使枯燥的经济行为里充盈丰富饱满的人文活力、人文亲和力?产业的文化化与文化的产业化殊途同归——文化若水,融硬实力、软实力为一体。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是,具体到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更如是,因为文物、博物馆事业具有自身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独特性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文化形态具备不了、替代不了的。
(三)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从人的物质、精神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需求看,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看,经济与文化,产业与文化更是不可分离的。经济与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的核心是文化,是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结合与互动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就是追求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中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的核心是文明,文明即文化之进步,即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们能过上并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图书馆事业等文化事业一样,是公益性的公共性的社会保障性的文化教育服务,文化产业是通过经济方式、市场渠道提供自由自主选择的文化消费服务,知识传播、教育教化、文化分享融化在有偿消费之中,隐含在以市场为主体为主导的交易流通领域中。物质与精神,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共存互补,浑然一体于文化的价值、文化价值的实现,浑然一体于人们的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浑然一体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整体提升,人的全面发展。
(四)
文博事业与经济的关系是间接的互动关系,异构转换;文化产业与经济是直接的关系,遵循的是共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规律,同构联动。经济发展、经济建设高潮必然带来公益性文化建设高潮,我们正处于这样的高潮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直接带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发展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正在逐渐看清楚这个目标并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对文化产业来说,由于具有既重视社会效益又必须重视经济效益的特质要求,由于其与文化事业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即文化价值的意义而具有与文化事业直接的也是深层的鱼水一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认识上的问题,重视程度上的问题以及其他种种问题,由于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经验,文化产业的现状与现实的需求相距甚远。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活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不大,适应不了、更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缺乏走出去的强大实力,缺乏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由于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对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不够,我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快速发展着的现代大国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发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事业,需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参与、支撑与提升。
(五)
文博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独特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说,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落后,公益性文化事业也有不小的责任。不只文化产业,所有产业,包括制造业,从企业管理、产品创意、设计制造,到市场营销,都有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元素要素,即强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要素的需求。从悠久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中获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力量与灵感,让文化创意在企业建设和企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历史文化的积累为现实的经济注入活力,为当下的产品增加文化含量,增加附加值,让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大显身手,应当成为建立经济与文化、企业与文化关系的新思维。文博事业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民族的、传统的、不可替代的、悠久历史积累的文化宝库,尤其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艺术既可以提升文化生产力,又可以拉动文化消费力,并互动。从创意、理念、概念、印象、标识、形象,到交流、沟通、推广、营运,再到生存环境、日常生活、流通消费,都是文化艺术,至少是文化艺术因素可以渗透、进入并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让文化艺术生活化,让生活文化艺术化的美好愿望,只有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化”到相当的水平才能成为现实。以民族文化对内的根底性、灵魂性,调动和激发国人的需求,扩大国内市场;以民族文化对外的新异性、吸引性、互补性,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让中国文化充实世界文化宝库,最实在最有力最有效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以产业的、以产品的方式走出去,进入当地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成为当地当时人们的主动消费对象。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即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明积累起来的资源优势,还未转化成产业优势,还未转化成商品优势、文化产品优势,更未转化成文化产业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缺乏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印记;中国文化产品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缺乏优秀的中国文化特性。相反,胡贴乱插一些弄巧成拙的低俗的落后的文化标签,不仅将任何消费者拒之门外,更为可怕的是败坏了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形象。
(六)
文博事业完全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无穷尽的文化创意资源,文化内容资源,文化内涵资源。用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产业创意。历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国家的智慧,是创造、创新性灵感的源泉,是产生无穷创意的智库,是任何资金、资产投入无法相比的智力支持与支撑。这样的优质资源足以涵盖和转化为人力优质资源,内容优质资源,原创优质资源,自主知识产权优质资源,产业品牌优质资源,产品精品优质资源。这样的优质资源足以带动和重组全新的产业文化链和文化产业链。5000年文化文明转化和活跃在现代产业的链条中——一方面通过人,通过5000年文化熏陶、影响、塑造的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创意者、创造者转化,从思维、表达到传播、接受,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转化;另一方面,5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文化可以成为创造文化产品的直接题材与间接题材,无尽的历史,无数的事件、人物,不断地再现、新编、重评,范围可以涉及几乎所有文化产业,举凡各类文学艺术创作,各种演艺活动,出版发行,广告,动漫,网络,娱乐,餐饮,旅游等等。直接资源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产品;间接资源通过人转化到产业、产品上,从而形成对文化产业总体水平的影响,形成对所有产业的文化影响。惟如此,才谈得上中国气派,中国品牌,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才谈得上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
(七)
文化产业落后,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核心的问题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缺少文化之魂,缺少文化的真材实料。文博事业中蕴藏的最丰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内容资源,是优质的内容资源。这是最独特最不可代替的资源优势。这是文博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最主要的部分。做文化产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内容为王了。内容为王,王在哪里?质量第一,质量在哪里?文化产业,文化在哪里?产业文化,文化在哪里?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从哪里来?从事文博事业的不懂文化产业,甚至排斥文化产业;搞文化产业的不了解文博事业的丰富内涵,两张皮,两头不对接,最需要紧密结合的结合不起来,所以文化产业必然落后。落后就落后在“王”没有到位、即位,内容贫乏、肤浅、苍白、空洞、无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形式,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挽救不了缺乏竞争力的危局。文化产业当然需要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遨游世界,但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并不难。数字多媒体,移动多媒体,已是日新月异势不可挡,然而,数字什么?移动什么?传播什么?让人看什么、听什么?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很重要,但决定成败的,实现价值的,最终靠的是内容。文化产业是最富创造性的产业,原创决定生死存亡,内容是原创性中的决定性要素,所以才内容为王。打造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不从文化遗产中,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造创新的原料元素,是文化产业的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文博事业的失职。
(八)
即使在文物、博物馆领域里,文博事业为社会为公众作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也需要研究和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因为公众在参观文化遗址,参观博物馆展览的时候,需要也愿意花钱购买文化遗址、博物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我在《重视博物馆特色商品的研究和开发》一文中作过专论(详见2009年9月23日《中国文物报》)。其实,文化遗产展示,博物馆展览,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不过是绝对不可以买卖的文化产品,但可以由此研发出能够买走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即博物馆特性的文化商品。直接产品如配合展览的各种出版物,藏品的复仿制品,具有与该馆及馆藏品密切联系的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造型、图像、色彩等工艺特色突出的工艺品,从建筑、藏品中选择、抽象出某些文化艺术、工艺元素创造出来的既有历史传统意味又很时尚的艺术品、工艺品、纪念品、礼品等。间接产品如知识产权、冠名、品牌授权推广、加盟店、文化演出节目等。还有与旅游业的结合、联手、共建、互赢。博物馆、文化遗产地,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旅游的璀璨明珠。200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我在《博物馆与旅游:拉动与提升》一文中作了专论(详见2009年5月20日《中国文物报》)。我以为“从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的宏大关系而论,提升旅游的品质,为旅游注入更多更充分的文化要素,通过分享来实现保护,通过将博物馆观念融合于旅游的观念之中,从正面、从深层来影响旅游,从而使旅游与文化遗产、博物馆真正建立起良性互动的美妙关系,才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再有以文化遗产地、博物馆为依托开展多种文化创意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及其他文化活动等,吸引赞助,建立基金等,都是文物、博物馆领域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为社会作好全方位开放服务的广阔空间。我对博物馆商品作过这样的论述:“参观者,购买商品者,自然而然地会把商品与博物馆建筑、展示、藏品做对应的观照,对这个博物馆和这个馆的展览、藏品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长久。不仅如此,不少身临其境的参观者还有与亲朋好友分享文化享受的美好愿望,他们会选择非常适当的纪念品带回去分送给还没有到过这个馆的朋友们,这样,一个小小的特色文化商品就成为一传十,十传百的博物馆文化的宣传员了。所以,博物馆的文化商品,是对博物馆文化、对文化遗产很有效、很有扩散性、渗透力、影响力的一个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文化商品是用来买卖的,是由观众自主选择的。这样的消费就会变成一种深入的消费。文化消费有被动消费和主动消费之分。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为了让博物馆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参观、低费参观的政策,除了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尚未完全免收门票外,其余绝大多数博物馆已是观众可以自由出入了。而博物馆的文化商品则一定是需要掏钱购买的。观众自己花钱选购自己喜欢的文化商品,他对自己所选择的商品的感觉、感情、理解、认同肯定不同于被动消费,完全是一种各取所需的个性消费、自觉自愿的主动消费行为。这些商品包含着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的馆藏品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艺术信息、工艺信息。消费者的主动购买,说明观众对我们的博物馆,对我们的藏品,对蕴含其中的各种文化信息的理解与认同。把这样的商品买走了,带回去了,博物馆文化就会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购买这样的商品,意味着对文化遗产的直接延伸,甚至永久记忆。我们的博物馆,我们的文化遗产,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在公众的生活中流动,我们的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当然就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深入与扩展。”所有基于源于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即便只是与文化遗产、博物馆有一些关系联系的产业产品,都会具有拉动文化市场消费和深化文化传播、文化共享分享的意义。
(九)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哪个层面思考,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均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急需文博事业的资源支撑与直接介入,文博事业为文化产业服务大有可为。双赢建立在自觉意识到的互需与共建的基础之上。共同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界限分明、互不往来的状态既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制约文博事业公共性公益性文化价值的充分实现。文化产业要瞄准文博事业积极地挖掘,文博事业要面向文化产业主动地提供。认识与理念是前提,机制体制的创新是保障。以新的体制机制打通、组织、调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打通相互阻隔的瓶颈,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产业才能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打通与整合。对产业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对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济实力,是文化实力。人的形象、人的精致决定产业、产品的形象与精致。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经济人,能够创办、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企业、品牌产品。文化以无形的状态处处影响着文化产业人、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特性与质量。文物、博物馆文化通过人进入产业、产品。必须要用现代产业、现代企业的建构与运行方式才能有效打通资源壁垒,整合资源优势。无论如何,在公众消费越来越文化、越来越理性的现在的时代,文化与产业已经很难分离。文化影响所有的经济行为,文化渗透在所有的产业之中。事实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对文化有了更自觉更直接的要求,也为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文化无处不在。让做企业的人懂得文化,让做文化的人懂得企业;让企业人参与文化,让文化人参与企业,应该成为常态。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更是离开文化一钱不值,离开文化毫无前途可言。创造的过程,产业的过程,产品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资源优势、文博资源优势带来经济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带来文化传播、文化走出去优势,软硬组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以文化资源、文博资源的全面开放、充分提供为前提、为基础,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展示、推广越深入越广泛越有特色越具创意就越有实现产业转化的可能,亦即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价值得以全方位实现、最大化实现。由此种互动双赢格局的形成来憧憬文化事业、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及其之间建立起的新型关系的光明前景——文化地、艺术地生活,文化地、艺术地创造,所有的生活生产过程都是文化艺术的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应该不是梦想。
(本文发表于《中国文物报》 2010年7月7日第4版、7月21日第4版,《新华文摘》2010年第19期全文转载。)参考资料: http://www.naquwan.com/
Ⅳ 故宫造成以后花了几次整修
据介绍,从2002年开始,国家每年拨款1.2亿进行故宫修缮,整个工程将于2020年结束。这也是迄今最大规模的修缮工作,而修缮后的故宫将增加20%的古建筑对外开放。 目前,故宫博物院目前收藏文物已经超过10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的10%,平均每年接待观众500万至700万人次,其中约六分之一来自境外。1961年国务院公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5月故宫博物院内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倦勤斋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对建筑内部进行大规模修缮,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将从国外募集的捐资首次注入故宫博物院内的文物修缮与保护。
作为故宫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为三大殿)也被列入此次修缮范围。故宫工程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已经完成修缮的方案和计划,正等待上级部门的审批,如果顺利的话,2005年底有望开工修缮,“这次修缮,我们不会动主体部分,但要对屋顶进行检查和维修。” 记者了解到,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三大殿修缮时至少开放一个大殿。根据计划,三大殿将在2007年完成修缮工作。
Ⅳ 故宫计划设文创华夏产业基金吗
近日,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与华夏银行北京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筹资成立“故宫文创华夏产业基金”,并发行故宫联名信用卡。双方将就故宫IP的开发与推广开展合作。
华夏银行北京文创产业管理部于2017年揭牌成立,设在华夏银行北京分行,是华夏银行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打造品牌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创产业金融特色服务体系的专营机构,也是打造文创产业金融服务品牌的重要载体。
双方将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Ⅵ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17日,旗下设有北京、广州、上海分公司和香港子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
法定代表人:刘晓艳
成立日期:2001-04-17
注册资本:12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广东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000727878666D
经营状态:存续
所属行业:金融业
公司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英文名:E Fund Management Co., Ltd.
人员规模:100-499人
企业地址: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宝华路6号105室-42891(集中办公区)
经营范围: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Ⅶ 故宫哪里不开放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000间,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那儿有2/3没开放的大殿和院子。没有开放的地方用锁把关了,里面是很乱很荒,年久失修。
2008年新开放的是紫禁城最奢侈、最豪华的倦勤斋。
它坐落在故宫的东北角,自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这里就再没对外开放过。倦勤斋里的一床一椅、一书一纸都是当年的情景。这里精致的建筑、美妙的西洋壁画令人惊叹。
倦勤斋建于清代乾隆皇帝执政期间(即1771—1776年),乾隆退位以后继续建造了一个拥有四套院落的花园的一部分,斋内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戏台。乾隆皇帝统治期间正值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乾隆征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师来为自己兴建这座富丽堂皇的殿堂,斋内部分壁画直接出自清廷画师郎士宁之手,因此倦勤斋堪称紫禁城内最奢侈、最豪华的建筑之一。但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倦勤斋内的许多珍品和精美装饰,如竹丝镶嵌、汉白玉雕、坐床上的绢绣都已经破损甚至消失。
据悉,故宫博物院和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共同启动倦勤斋的保护工程,整个工程已于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前竣工。保护工程完工后,倦勤斋实现了它200多年历史上的首次对公众开放。我的答案你满意吗?
Ⅷ 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接战争爆发。冯玉祥将军作为直党第三军总司令,利用两军被关在石门村和山海关的事实,向张学良受贿50万银元。他秘密率军回京,囚禁曹锟总统,推翻了直属曹锟政府,将被抛弃的皇帝溥仪逐出皇宫。
而且,当得知溥仪已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彰晃取得联系后,蒋介石派清朝老大臣高又堂留下来,传达了国民政府的诚意:只要溥仪不去东北,就可以回去生活,或者选择上海甚至香港。蒋介石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和溥仪皇帝,每年支付优待费。如果不放心,可以一次性支付巨款,或者由外资银行担保。
但是,溥仪决心挽回,就算他是父亲,也难怪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