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黄金使用
具体开始使用时间目前无确切考证,但在西、唐时期,黄金使用开始盛行。
史书中,西汉时期向来有“多金”的记载,当今有种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西汉的黄金储备已经等于中国2003年的41.4%,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
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但从当代出土大量汉代黄金制品来看(例如陕西博物馆中的大量金饼),似乎也能从侧面印证“西汉多金”的说法。
由于古代国库中的黄金主要来源于金矿的开发,至少可以推断,“多金”的西汉是我国进行黄金开采的一个高峰期。
此外,近年来古玩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唐朝“黄金蛙”“黄金龟”据说出自唐朝金库,但在史料中并未找到明文记载,汉、唐毕竟时代久远,当时国库中的黄金储备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1)古代中国黄金产量扩展阅读:
唐代的黄金产量与储备虽难以考证,但当时广西与湖南金矿的开发却是南方金矿开始得到利用的标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国土丢失,山东半岛金矿成为金矿开发的主要来源。
蒙元王朝时期,黄金峰值年产量突破1吨(3万余两),有关东北金矿的记载开始出现在史书中。到了明朝,云南丽江与四川北部成为黄金产量最高的地区,峰值年产量为1.25吨(4万余两)。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由于古代王朝的黄金产量及储备只能根据文献与出土文物推测,而每一次王朝更迭时,国库中储备的黄金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也因缺少文献而让后人难以有更直观的感受。
不过,中国距今最近的一次政权更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的前后,黄金的重要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就已濒临崩溃,尤其在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额无止境狂增,到1947年8月为止,法币发行量共达6636944亿元,比抗战胜利时增加了约1190.8倍。
货币发行的猛增,不但未减轻财政危机,反而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当信用货币出现危机之时,黄金作为天然货币的价值便会充分体现出来。
当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民政府的统治者自然也清楚“乱世藏黄金”的重要性,国府于1948年8月开始发行金圆券,以此方法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后收归国有。
1949年1月10日,自知在大陆败局已定的蒋介石指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要求他将中央银行所存之美金与黄金移往台湾存放。
实际上,这次密运自1948年底就已经开始,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至少450万两黄金分装在木箱内,半年内分7次秘密运抵台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黄金跨海密运事件。
正是因为有大量的黄金作为靠山,蒋介石政府败守台湾后得以顺利实施货币改革,新台币的改制遂于1950年7月1日起实施,稳住了台湾地区的经济。
在时局动荡的乱世,黄金储备对于一个政权存亡之影响可见一斑。
❷ 古代各个朝代的黄金储备有多少
在古代中国,虽然不像西方那样频频发生因抢夺黄金而引发的战争,但历代统治者对于黄金储备同样很重视。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设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专司府库之职,专门负责管理各种财务的出纳,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国库雏形。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❸ 古代中国金银产量有多少对我国影响
1、中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统治阶层实行的重农抑商的制度,导致商品交易的不发达,货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通畅。
2、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还是以物易物,或者是使用绢帛、粮食等通用产品来作为交易或结算的工具,人们并不欢迎钱币,甚至不接受钱币
3、即便是在盛唐时期,绢帛也还是主要的结算工具。长期以来甚至官员的俸禄都是以粮食、绢帛的实物方式来发放
4、金银从来就不是中国的法定货币,钱币,也就是制钱才是法定的货币
5、到了宋朝经济急剧发展,贸易量剧增,钱币的需求量加大,中国铜产量的严重缺乏在明显地显现出来,于是出现了“交子”
6、统治阶层为了应对铜的产量不足问题,往往以添加铁、锡等其他金属,或者缩小、减薄钱币体积的方式,导致了货币的信用下降,引发了人民的抵制
7、清中后期虽然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但是由于鸦片贸易,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严重的逆差当中,白银大量外流,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白银依旧不足。光绪后期开始铸造银币,但是清廷已经时日无多了。
❹ 中国古代黄金的产地和黄金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主要还是自身开采得来的。
就黄金产地而言,先秦时期,楚国是有名的黄金产地:云南有丽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汉水、河南有汝河。
汉代黄金产地,见于文献的有四处:1、豫章郡之鄱阳(今江西波阳县西南),2、汝、汉流域,3、陵阳(今安徽黄山市太平区西),4、永昌郡之博南(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三国、两晋时,见于史册的四川、福建产今之地比前代多起来。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产金地仍然是汉水流域、四川、福建。
唐代产今地颇多,以岭南为最,岭南又以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南)为第一,其次四川盆地的长江、嘉陵江沿岸,汉水上游又次之,黄河流域很少。
宋代除两湖、云南、广西、四川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胶东金矿崛起,仅登、莱两州就占了全国黄金产量的大部分。
元明清各朝,金矿产地剧增,河北有迁安、丰润,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饶州、抚州,山东有栖霞、莱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陕西有蓝田。此外,四川、云南、两广、东北三省皆有金矿产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续到现在仍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及重要的产金省。
❺ 古代君王一赏赐功臣就是“黄金万两",黄金的产量很高吗
古代时候所指的黄金万两并不是真正的黄金,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黄金指的是铜这种物质,因为铜它的外表颜色和黄金非常的相似,它的颜色都是黄色的,产量也并不高。所以说在古代这些皇帝都经常的说赏赐这位大臣黄金万两,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土豪的,因为在现在社会,一克黄金都价值几百块,更何况上万两黄金啊,正是因为在我国古代铜的开采,以及冶炼技术的提高,所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主要流通货币大多数都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一直到后来古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对金矿的开采才逐渐形成规模,但是每年的黄金产量也并不是很多,这些开采出来的黄金一般都是皇室专用,很少赏赐给这些大臣。
再加上在古代这些开采了黄金,他们的纯度并不高,黄金万两里面包含的黄金顶多只有一半的样子,其他的全都是其他的矿物质。所以说在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些皇帝说赏赐黄金万两,其实真正算下来并没有多少黄金,我们也不必为这些语言感到惊奇,因为有可能他们赏赐的还并不是黄金,一直在当代社会为止,黄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为它的纯度更加的高,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衡量指标。
❻ 古代的一两黄金有多重
古代由于计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换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6)古代中国黄金产量扩展阅读:
黄金在古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如王莽时代,仅宫廷贮藏的黄金就在140吨以上,那时候黄金的购买力却非常低(在汉朝,黄金一镒,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够买10袋小米),所以君王们才舍得拿出那么多黄金来赏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黄金显得越来越稀缺。比如说在西汉,一斤黄金只能换三斤白银;在魏晋,一斤黄金已能换十斤白银。到了北宋,一斤黄金可以换十三斤白银;而在鸦片战争前夕,一斤黄金已经能换三十斤白银了。
从明朝中叶到民国前期,中国一直是一个“银本位”的国家,白银价格不断走低,等于是中国的货币不断贬值,所以晚清以来涌到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投资做生意的外国人必须想办法让手里持有的中国货币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