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通货膨胀将上升
上面回答的都不对。
原因是:超过潜在产出,需要工人加班、资本过度损坏,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高,所以会导致价格上升(通货膨胀)。
② 产出短期上涨为什么会导致物价上涨
现在人民币应该是明显低估,这点应该没有多少人怀疑的。在人民币低估下,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太强劲了,出口远超过进口,外贸顺差惊人,由于央行不愿意一次性的升值,小步慢跑,由此造成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在人民币明显低估下,改变的方式要么是在价格不变下,名义汇率升值;要么是名义汇率不变,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要么是两者一起变动。
教科书上说,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汇率应该是贬值的。即对内贬值也会导致辅贰滇荷鄄沽殿泰东骏的对外贬值。但这说的是根据购买力评价决定的汇率的长期趋势。即两国刚开始处于平衡状态,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实际汇率上升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由此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逆差,在逆差的情况下,本币名义汇率迟早会贬值。
现在来回答为什么人民币现在的情况是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严格来说,对内贬值指的是国内物价上升,对外升值指的是对美元的汇率上升。实际上,如前所述,当一国国内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货币对内是贬值的,但是本国的实际汇率会上升,也就是说,对内贬值本身确实会导致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这样一来,人民币趋向于均衡汇率的升值压力就被减轻了。
而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在于对人民币的强烈预期升值下,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增加,央行不愿意名义汇率升值这么快,只能造成人民币供给总量的被动扩展,被动扩张自然会造成国内物价上升。央行为了防止国内物价上升过快,又反过来使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基础货币降低货币供应量。
所以,汇率升值与国内的通胀是当前央行不愿意一次升值造成的。汇率升值当然会造成国内制造业和国内出口加工业的衰退,由此造成失业增加。根据简单的总供求模型,汇率升值会导致总需求降低物价降低。也就是说,如果要降低当前的物价上涨压力,汇率最好是一次性的升值。也就是说,如果央行的目标是币值的对内稳定,那就应该弃守汇率,通过汇率的变动来保证人民币对内的稳定。像目前这种小步慢跑,可能对内对外都稳定不了。在这点上,我觉得德国的经验更值得学习。现在对汇率升值的担忧及担心升值后像当年的日本一样,阻止了央行采取更为大胆却更为合理的政策。
如果汇率一次性的升值完毕,不仅是物价会降下来,资产价格包括房价也会降下来。因为这时候已经没有升值的预期,那些获利的购买楼盘的外资会回吐,对人民币的需求降低对美元的需求会增加,此时房价会降下来。
当然一次性的升值,代价可能也会很大。但是,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已经积重难返,现在不是一个鱼和熊掌的取舍问题,而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不管怎样,都会有成本。名义汇率升值物价不变实际汇率升值当然会有成本,但是名义汇率不升通过物价上升造成的实际汇率升值同样有成本。哪一个成本更小呢?我倾向于前者。
③ 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为什么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
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指的就是会导致价格上涨,很好理解啊。
比如,“我受到了高考的压力”,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我有高考的倾向吗。
有价格上涨的倾向,就是会导致价格上涨啊。
④ 为什么增加产出会增加物价水平
在受到原材料价格(比如石油)上升的不利的供给冲击时,物价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失业增加.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产品定价上升挤出了需求,导致实际的产量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
这里,实际工资下降,最终导致实际购买力整体下降,没有了需求,厂商当然不会增加产量了
短期的供给冲击导致供给曲线一次性左移,价格水平立刻上涨,就业量和产量立刻下降.而长期来看,因为产量降低,偏离充分就业产量,会使工人名义工资不断下调,直到产量不在偏离,达到充分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名义工资下降,到充分就业点时,价格不变,所以,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至此,供给冲击的影响全部转嫁到工人身上.
在adas模型中,需求的冲击,包括货币政策的冲击和财政政策的两种冲击.假定,冲击前都为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冲击带来的短期影响是产量增加,就业增加,然而,随着物价上涨,会使产量再逐渐减少,直到原来货币政策之前的充分就业的产量点.长期来看,并不增加产量,反而会使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冲击带来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和货币政策是一样的.都引发了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举个例子,可能就更好理解了.从整体将,需求冲击是一个封闭环境里,本来很好的经济体,但是统治者雄心勃勃,想使经济更好.方法是印钞或者财政.而两者从长远来看,效果都是恰恰相反.而供给冲击相当于,一个封闭环境里.原来很好的经济体,突然收到外部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影响是干什么的呢,肯定是来赚钱的.必然,这个经济体要有资金外流.长远来看,这种影响竟然完全被转嫁到了工人身上.
⑤ 产出高于长期水平,价格为什么会上升
按我理解,产出和价格是短期和长期受到影响的两个因素,有先后顺序,但没有什么因果联系。
第一个问题是可以看图,在Keynesian-cross短期中平衡点沿SRAS曲线向右移动,所以说产出(Y)高于原来的长期产出,之后平衡点又沿总需求曲线上移,价格水平上升。
第二问也可以参考第一问,看Keynesian-cross。
如果不满意,那就这么说吧,货币供给增加,市场上有更多的货币,人们手里有更多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动了产品需求,企业在短期也有更多资金加大产出。但是从长期看,货币供给提高,导致通货膨胀,这时资金回笼到企业手里,但产品原材料成本提高了、员工的工资也提高了,这些因素制约产出回到原来的水平。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答案也没辙,曼昆的中级宏观在你这阶段,能联系价格和产出的就只有这张图了。
⑥ 为什么总产出大于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物价就要上涨
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物殊商品。简单的说,货币也就是钱,是用来交换商品的;2、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一般来说是一个常数,除了满足社会交换的一般需求外,其增量在理论上应当反映全社会商品产出的增量;3、理想状态下,社会货币量应当满足社会供求关系。货币供给量超过社会商品总量,即出现商品供不应求,导至物价上涨……;反之亦然。4、现代社会,货币发行权一般控制在一个国家的央行手里,在美国控制在美联储手中。货币流通量除了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外,还与国家间对外贸易、外汇需求、外币投机和冲击等多种因素有关;5、社会货币流通量还与一国的社会性质、贫富差距、基尼系数,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状况有极大的关系;同理,也与一国商品生产水平、商品生产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国家地理优势、国家所占有的特殊资源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总之,LZ命题所表达的,只是教科书上的一般的,理论上的结论。在现实中,如美联储近十多年来,已超发了几万亿货币,用于两场战争和政府支出,但这些货币绝大部分都转化为可以永远不还的国债,对国内商品市场冲击并不明显;又例如在中国,近十多年来,国家超发了约十万亿人民币,但由于中国基尼系数全球居高,贫富差距较大,少数人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消费能力有限……。使中国超发的货币在大量用于国家基本建设外,冲击市场的能量也有限,而极少数富人消费除了转至国外,大部分超发的钱还是呆在银行里……。对于执政者集团来说,只要货币超发不引政权崩溃,尽可以放心睡大觉。
⑦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是建立在各个产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同的基础之上的,是以牺牲某些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为代价的,从总体来说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因此适当的通货膨胀只能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药引子,而不能长期实行.否则带来的将是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从而整体上刺激经济的下滑.当货币当局宣称将采用某个通货膨胀目标时,该通货膨胀目标是事前最优的,它使得政府的损失函数达到最小。如果公众相信政府承诺,并按照这个承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随之设定名义工资,那么在给定名义工资下,先前所宣称的通货膨胀目标对货币当局而言就不再是最优的了,因为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可以提高产出,相机抉择的货币当局可以违反自己的承诺,采用更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就业,即货币政策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但是公众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时也会考虑到政府违约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通货膨胀预期,使得政府所宣称的通货膨胀目标从一开始就无法操作,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偏差的出现:均衡时相机抉择下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固定法则下的通货膨胀率,但两者的产出水平相同。
⑧ 由于货物和服务产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和价格上涨的变化有何区分
生产总值增加肯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⑨ 宏观经济中为什么价格水平上升会导致短期供给曲线左移啊
说反了。应该是短期供给曲线左移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价格水平上升,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不会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