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做商品的相对价格
商品相对价格则指产品与交换物品进行交易时的兑换比率,假定金钱的供应不变的话,商品之间与金钱相对价格是可以比较的,商品之间亦可以以金钱价格比较出相对价格。
然而当特定金钱或货币的供应增加,该金钱或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均出现下降(即通货膨涨)时,商品在金钱或货币的供应增加期间的金钱价格便出现变动,在金钱或货币供应增加的前后期间,商品以该货币所订的名义价格上升,同时商品之间的实际相对价格维持不变。
(1)相对价格线怎么表示扩展阅读
商品相对价格的计算
以某国出口粮食、进口照相机为例,两者的比例关系为:照相机的相对价格=照相机价格/粮食价格(均按同一货币折算)。它反映出购买一台照相机而必须放弃的粮食数量。
如果这种比率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那就说明它们在利益分配上发生了变化。相对价格是一个相对数值,也可以是无贸易状态下,一国的两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比。为生产一种商品而放弃另一种生产商品的数量,叫做该商品的机会成本,也可做相对价格。
② 什么是相对价格
1.假定经济体内有三种要素,两种产品:劳动力和土地产出粮食;劳动力和"钢材"产出制造品.生产函数按新古典模式构造.在短期,这三种要素都视为给定不变.
2.在经济体运行初始状态,我们假定劳动力在粮食部门和制造品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符合90年代以前的实际情况),由于粮食部门劳动力相对过剩,则粮食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和收入都低于制造业部门.粮食的价格被低估,制造品的价格被高估,钢铁的价格被低估.(根据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特点和均衡条件可容易推得,不赘述)
3.经济当局逐步放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这也符合中国改革的特点),则会出现劳动力由粮食部门逐步流向制造品部门,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粮食相对价格上涨,制造品相对价格下降,钢铁价格上涨,粮食部门劳动相对价格上涨及制造品部门劳动相对价格下降.
以上尚限于微观层面的分析,要进一步得出宏观结论,尚需引入价格调整的粘性假定以及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本想给一个时间序列,但这两天比较忙,没时间长篇大论做文章,把意思简单说说吧.以后有机会再贴模型.
假定在其他商品价格可调整,但工资刚性的中期(比方说,一年或数月).由于制造业部门初始工资远高于粮食部门,并且工资刚性,劳动力向制造业部门转移时并不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的工资下降,而是一定程度的失业.
政府为保证就业而低估汇率,以增加出口.由于制造业部门是本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汇率低估造成外国对本国制造品需求增加,则制造品行业对劳动力和"钢材"的需求也增加.又恰逢世界经济复苏,加剧了这一趋势.
但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供给的价格弹性近于无穷,所以汇率低估和固定汇率传递通胀的压力完全集中于"钢材"上.
据此我认为,在中国正发生着两件事:一件事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发生转移,造成制造业部门劳动相对于"钢材"希缺程度下降而出现的相对价格调整.另一件事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固定汇率和汇率低估共同导致的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
这两件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制造品不涨,而原材料大涨,进而引起对原材料生产的投资热潮.
上述模型不仅可以解释何以原材料大涨而制成品不涨,还可以解释何以增长与失业并行不悖,何以产出大增而吸收不增.
中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需要释放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制造业,政府为解决就业而低估汇率,那么一定程度的通胀是必然的代价.我不太想就中国经济是否做出判断,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这一轮通胀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局部领域的投资过热"造成的,相反这只是结果.这也不是什么"结构失调",而是正常的市场反映.
在定性上,这次通胀不是成本推动型,而是需求拉动型-----汇率低估,世界经济复苏使外需对中国制造业部门需求大增.
如果经济当局认为经济已经过热,那么最有可能实现软着陆的手段还是汇率的逐步微调,由于中国产品大部分低档,国外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大,到未必会引起国际收支恶化,但会出现就业减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厂,缺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原材料和能源.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体现的就是这一点,遏制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只能加剧原料供应的紧张.我想,做出"局部过热"的判断是愚蠢的.
这一轮投资增长,主要是私人投资在增长,这不同于以往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饥渴”。我有两个朋友参与了钢铁投资。人家能挣到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身价,当然不会是傻瓜;真金白银的拿出去投资,也不会拿自己的钱开玩笑。经济学家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比市场的选择更准确?
说句不敬的话,中国的经济学者和经济政策当局要真有能力对宏观经济做出哪怕是大致的预测,我们今天的电力供应也不会紧张到这种程度。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两年前经济学家们在拼命批判电力投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就像现在对钢铁行业一样。小火电再不好,也总比今天这样遍地发电机要好那么一点吧?
第一,这一轮通胀,不是成本推动型,而是需求拉动型,主要有两块需求拉动,一个是外需,根源在于低估的汇率和世界经济复苏;另一个是房市,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土地批租制度。如果不对这两块下功夫,限制上游行业又有什么用?徒然使原材料供应更紧张,生产资料价格更上涨而已,这岂非缘木求鱼?
第二,现在的上游投资是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将来的产能会不会过剩?
重复建设是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产能过剩就没有竞争,如果最大产能恰好等于需求,那叫做“有计划,按比例”,而不是市场经济。
至于“低水平”,那什么又是合适的水平?稍有一点微观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市场采用怎样的技术水平有经济效率,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希缺程度和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的技术水平高低,经济学家应该相信市场的选择,而不是代替市场做出判断。
③ 大米相对小麦的相对价格曲线就是指大米的相对价格吗
算是的 大米相对小麦的价格变化
④ 相对价格的概念的提出
相对价格概念起源于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D.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按同一种货币折算,各国之间产品价格有所不同:某国生产的甲产品成本低,乙产品成本高;而另一国生产乙产品成本低,甲产品成本高,这样两国就可以通过贸易,用各自生产的优势产品去换得自己生产的劣势产品,从中得到利益。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对某种商品都拥有一种比较利益,并通过商品交换获利。国家间的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反应了生产成本的不同。相对价格反映的交换关系促成国际贸易,使世界生产的实际资源成本最小化,或使世界资源的实际产值最大化。
⑤ 什么是商品的相对价格,表示什么经济含义,举例说明
实际汇率:经两国价格平减后的汇率。
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
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⑥ 相对价格线分别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表示什么
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交点,表示国际分工后的消费均衡点,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交点表示生产均衡点
⑦ 社会无差异曲线及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切线为何表示相对价格线
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机会成本:增加一单位X产品所需要放弃的Y产品的数量
相对价格Px/Py:一个X可以换得的Y的数量
边际转换率(MRT):生产可能性曲线切线的斜率。表示在现在有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可生生产的最大量的不同商品的组合。也就是增加一单位X产品所需要放弃的Y产品的数量
边际替代率(MRS):表示效用曲线切线的斜率。指在维持现在有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进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在用商品数量作为计价单位的国际经济学中,边际转换率就是机会成本,即增加一单位X产品的生产所需放弃的Y产品的生产数量。
社会无差异曲线及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时,达到最好的生产条件,多生产一个X和多生产一个Y是一样的。此时,MRT=Px/Py
消费方面也是一样。
社会无差异曲线及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切线意味着MRS=MRT=Px/Py,是均衡时(达到最好生产和消费条件时)的边际转换率、边际替代率也是均衡时的相对价格。
⑧ 什么是相对价格指数走势图和绝对价格指数走势图二者有什么关系怎样观看
绝对价格指数走势图好理解,就是价格指数的本来、真实的走势。相对价格走势,是指一种价格指数相对最基础的或者是平均的价格指数的走势图。也就是说,如果一种价格指数走势与最基础或者平均的价格指数走势完全一致的话,那么相对价格指数走势就是一条水平线。总之,相对价格指数是指相对关系,绝对价格指数是真实的价格指数走势。用来分析不同领域时常用相对价格指数,研究单纯一种指数是用绝对价格指数。需要慢慢去理解,祝你成功。
⑨ 国际经济学中世界相对需求曲线怎么求
产品A的价格与产品B的价格的比值为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价格,市场对产品A的需求数量与市场对产品B的需求数量之比为称为产品A对产品B的相对需求,联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的曲线就是相对需求曲线。
一般而言,相对需求为相对价格的减函数,曲线的下降趋势反映了替代效应。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
(9)相对价格线怎么表示扩展阅读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提出。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各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15码,德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20码。
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专门生产呢绒,德国可专门生产亚麻布,然后相互进行贸易,英国以10码呢绒换取德国的17码亚麻布,这样对两国都有利。
但若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或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增加,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8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英国较有利;若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6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德国较有利。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都不易展开。
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相互需求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说的补充,只能适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