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中美煤炭价格

中美煤炭价格

发布时间:2021-11-07 12:18:52

① 为什么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的煤炭消耗量不同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提醒人们必须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艰巨、复杂的挑战面前,中美两国看到了同样的机会——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2009年2月,希拉里访华时强调了美中两国加强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对两国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已开展的合作表示赞赏。对可再生能源政策与重点行业节能的减排效应进行测算,对我国制定进一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中美能源消费结构对比分析美国能源署对能源大的分类为:液体燃料、煤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电力。相对中国来说,美国的能源类型更为多元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已经在工业、民用和商业部门广泛应用。图1显示,2008年,美国96%的煤炭用于工业(与中国工业部门耗煤比例基本相当),其他部门的煤耗非常少,其中交通业的煤耗为0。对液体燃料来说,美国70%的液体燃料用于交通,24%的液体燃料用于工业,商业和民用消费的液体燃料非常少。对天然气来说,美国48%的天然气用于工业,30%用于民用。对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来说,79%用于工业,17%用于民用。对电力来说,美国37%的电力用于民用,35%的电力用于商业,28%的电力用于工业,交通的电耗为0。对电损耗来说,37%的电损耗出现在民用部门,36%的电损耗出现在商业部门,27%的电损耗出现在工业部门。为了便于对比分析中美能源消费,将中国经济系统分为工业、商业、交通和民用四大产业部门。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将国内的能源类型分为煤炭、液体燃料、天然气和电力。其中液体燃料按照世界能源委员会的定义,指煤油、柴油、石油及任何同等的液体燃料。由图2显示,2005年,中国95.3%的煤炭用于工业,0.7%的煤炭用于商业,0.3%的煤炭用于交通业,3.7%的煤炭用于民用部门。对液体燃料来说,中国74.6%的液体燃料用于工业,5.6%的液体燃料用于商业,18.9%的液体燃料用于交通业,0.9%的液体燃料用于民用部门。对天然气来说,中国76%的天然气用于工业,4.3%的天然气用于商业,2.8%的天然气用于交通业,17%的天然气用于民用部门。对电力来说,中国78.6%的电力用于工业,8.4%的电力用于商业,1.7%的电力用于交通,11.3%的电力用于民用部门。4类能源在中国工业部门中的消费都超过了70%,尤其是煤炭,在工业部门的消费比例高达95.3%。可见,中国目前的节能减排潜力将主要存在于工业部门。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对我国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对比人均能耗和人均GDP能耗更能说明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经济意义。图3显示,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人均能耗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能耗却非常之低,仅为我国的0.19倍和0.12倍。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国家工业生产领域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也得益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印尼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迟缓,而人均GDP水平与我国较为接近,人均GDP能耗都比我国低很多,仅为我国的0.4倍。人民币币值过低是造成我国人均GDP能耗高的一个原因,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的低效利用仍是我国人均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图1、图2对比看,美国民用部门的电消费比例为中国的3.3倍,而且电损耗的比例在4个部门中最高。美国民用部门的天然气消费比例为中国的1.8倍。并且2005~2008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为中国的1.5倍,美国人口数不及中国的1/4。可见美国的人均居民能源消费远比中国高。根据生产空间和二氧化碳处理空间(与能源消费成正比)算出的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美国人的为10公顷,世界平均为2公顷,中国人的仅为1公顷。美国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生产高效、消费低效的国民文化,是促成美国民用部门能源消费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是不值得我们借鉴的。下面将分析各类能源在中国42个细分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消费结构,便于从中观层面掌握我国各类能源的消费结构,制定可操作的产业节能减排计划。二、2005年中国42个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参考《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九类能源: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和电力在48个产业部门的消费量统计,并对照中国2005年6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根据项目研究需要将中国经济系统分为四大产业、42个部门,通过分析各类能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消费结构以及各个产业部门的单位GDP能耗,便于从产业的角度更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煤炭消费2005年,煤炭消费量在中国各个产业部门间的分布差异很大。80%的煤炭消费量集中在如下几个产业部门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部门煤炭消费量最多,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8.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7.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6%。4%的煤炭等用于生活消费。相对于煤炭的消费结构来说,焦炭消费量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更为集中。85.3%的焦炭消费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中;6.9%的焦炭消费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中国煤炭消费较高的几个产业部门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同美国、日本进行比较,2003年,中国和日本水泥的综合能耗之比为1.41,吨钢的可比能耗之比为1.12,火电厂供电综合能耗之比为1.22;1994年,中国和美国原煤耗电之比为1.84。相对于工业节能水平较高的日本和美国来说,中国这几个主要的煤炭消费部门仍存在很大节煤潜力。各类液体燃料消费中国86.5%的原油消费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部门;8.4%的原油消费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50.9%的汽油消费在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部门;18.9%的汽油消费在其他服务业部门;6.3%的汽油消费在生活消费部门;6.2%的汽油消费在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部门。81.9%的煤油消费在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部门部门;9.9%的煤油消费在其他服务业部门。45.7%的柴油消费在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部门部门;16.7%的柴油消费在农业部门;9.3%的柴油消费在其他服务业部门。27.4%的燃料油消费在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部门部门;26.9%的燃料油消费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部门;12.4%的燃料油消费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9.2%的燃料油消费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部门;7.6%的燃料油消费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各类液体燃料在产业部门间的消费也非常集中,这说明,各类液体燃料的节能工作可以主要集中在其消费量大的几个产业部门。天然气消费中国33%的天然气消费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17.8%的天然气消费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部门;17.0%的天然气消费在生活消费部门(用于生活消费);5.6%的天然气消费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电力消费中国14.8%的电力消费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部门;11.3%的电力消费在生活消费部门(用于生活消费);10.2%的电力消费在黑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8.5%的电力消费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5.9%的电力消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5.7%的电力消费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5.4%的电力消费在其他服务业部门。电力的消费在产业部门间的分布相对平均。这说明,电力的节能工作涉及的行业较多,实施起来难度也较大。三、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减排效应我国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至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1.5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相当于5000万吨标准煤。这为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10%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假定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0%(比2005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这些可再生能源全部用于替代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相当于2010年煤炭消费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其他一次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不变。根据对中国各类能源消费量及其变动趋势分析、中国42个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和中国各类能源消费排放二氧化碳的趋势分析,基于中国2005年能源投入占用产出表,在中国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测算42个产业部门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减排效应(结果表1)。由表1知,2010年,来源于煤炭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占因煤炭消费而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比例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8.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来源于石油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占因石油消费而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比例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9%;农业,4%;其他服务业,4%。来源于天然气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占因天然气消费而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比例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7.8%;生活消费,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2%。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产业部门及其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部门基本上是来源于煤炭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部门。如果2010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结构与2005年相同,没有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20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增加19561.11万吨。即2010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减排效应可减少19561.11万吨二氧化碳。四、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的减排效应1.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行业国发〔2008〕80号文件“国务院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对重点领域节能提出如下目标:继续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力争全年实现节能2000万吨标准煤。这个节能任务相当于2005年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能耗的3.5%。根据测算,如果该目标可以实现,2008年将可减少4592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根据对我国产业部门间煤炭消费结构的分析,2005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煤炭消费量最多,占我国煤炭总消费量的43.9%。如果2008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煤炭消费相对于2005年节能3.5%,则可节能3696.2万吨标准煤,可减少8486.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相同的节能比例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总的节能量和减排效果明显很多。五、政策建议1.着重加强各类能源在某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依据测算结果,在按规划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情景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在几个产业部门,而且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好于其他行业。建议煤炭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集中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加强清洁煤技术的研发与国际合作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离未来替代传统能源与改善环境重任的角色还有很远的距离。我国可开采的煤炭资源比石油资源多一到两个数量级。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用我国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弥补石油等能源的不足,是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发展过程中,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可行选择。美国政府组织并支持对煤炭的洁净利用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已投入十几亿美元的经费,1986年开始实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CCTDP),2002年开始实施创新技术示范项目——洁净煤发电计划(CCPI)。中国和美国可以在该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的合作与交流。南非在该领域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3.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法》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许多国家纷纷加强了能源立法。其中,《美国能源政策法2005》长达1720多页,不但内容非常充实,而且可操作性强,在将各项政策目标尽可能量化的同时,还制定出具体的财税措施、管理程序和奖惩法。我国现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是部指导性和原则性的法律,可操作性亟须改进。建议各相关部委和各省进一步出台与现行《可再生能源法》条款相匹配的细则;制定有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主机、部件、配件、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标准,以及检测设施及质检手段的配套完善等),增强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4.增加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目前,我国能源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非常低,只有日本的1/70、法国的1/30、美国的1/25,占全国研究开发费用比例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很多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建议将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难点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产业化攻关计划;同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计划。走一条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道路。刘秀丽汪寿阳(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项研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建筑节能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模型测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01034,60874119)、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科研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1-YW-09-04)资助。

② 为什么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中 历年煤炭消耗量不同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提醒人们必须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艰巨、复杂的挑战面前,中美两国看到了同样的机会——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2009年2月,希拉里访华时强调了美中两国加强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对两国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已开展的合作表示赞赏。对可再生能源政策与重点行业节能的减排效应进行测算,对我国制定进一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中美能源消费结构对比分析美国能源署对能源大的分类为:液体燃料、煤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电力。相对中国来说,美国的能源类型更为多元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已经在工业、民用和商业部门广泛应用。图1显示,2008年,美国96%的煤炭用于工业(与中国工业部门耗煤比例基本相当),其他部门的煤耗非常少,其中交通业的煤耗为0。对液体燃料来说,美国70%的液体燃料用于交通,24%的液体燃料用于工业,商业和民用消费的液体燃料非常少。对天然气来说,美国48%的天然气用于工业,30%用于民用。对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来说,79%用于工业,17%用于民用。对电力来说,美国37%的电力用于民用,35%的电力用于商业,28%的电力用于工业,交通的电耗为0。对电损耗来说,37%的电损耗出现在民用部门,36%的电损耗出现在商业部门,27%的电损耗出现在工业部门。为了便于对比分析中美能源消费,将中国经济系统分为工业、商业、交通和民用四大产业部门。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将国内的能源类型分为煤炭、液体燃料、天然气和电力。其中液体燃料按照世界能源委员会的定义,指煤油、柴油、石油及任何同等的液体燃料。由图2显示,2005年,中国95.3%的煤炭用于工业,0.7%的煤炭用于商业,0.3%的煤炭用于交通业,3.7%的煤炭用于民用部门。对液体燃料来说,中国74.6%的液体燃料用于工业,5.6%的液体燃料用于商业,18.9%的液体燃料用于交通业,0.9%的液体燃料用于民用部门。对天然气来说,中国76%的天然气用于工业,4.3%的天然气用于商业,2.8%的天然气用于交通业,17%的天然气用于民用部门。对电力来说,中国78.6%的电力用于工业,8.4%的电力用于商业,1.7%的电力用于交通,11.3%的电力用于民用部门。4类能源在中国工业部门中的消费都超过了70%,尤其是煤炭,在工业部门的消费比例高达95.3%。可见,中国目前的节能减排潜力将主要存在于工业部门。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对我国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对比人均能耗和人均GDP能耗更能说明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经济意义。图3显示,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人均能耗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能耗却非常之低,仅为我国的0.19倍和0.12倍。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国家工业生产领域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也得益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印尼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迟缓,而人均GDP水平与我国较为接近,人均GDP能耗都比我国低很多,仅为我国的0.4倍。人民币币值过低是造成我国人均GDP能耗高的一个原因,但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的低效利用仍是我国人均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图1、图2对比看,美国民用部门的电消费比例为中国的3.3倍,而且电损耗的比例在4个部门中最高。美国民用部门的天然气消费比例为中国的1.8倍。并且2005~2008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为中国的1.5倍,美国人口数不及中国的1/4。可见美国的人均居民能源消费远比中国高。根据生产空间和二氧化碳处理空间(与能源消费成正比)算出的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美国人的为10公顷,世界平均为2公顷,中国人的仅为1公顷。美国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生产高效、消费低效的国民文化,是促成美国民用部门能源消费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是不值得我们借鉴的。下面将分析各类能源在中国42个细分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消费结构,便于从中观层面掌握我国各类能源的消费结构,制定可操作的产业节能减排计

③ 亚美大陆煤层气有限公司的大事记

1994年
亚美大陆煤层气有限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在美国注册并创建了CBM能源集团,主要目标是在中国勘探和开发煤层气。
1994年
CBM能源集团在中国成立两个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合资企业,分别是山西河东煤层气能源有限公司和阜新中美煤层气能源有限公司。
1998年--1999年
亚美大陆煤层气有限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创建了CBM煤炭开采集团,随后在1999年成立了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并开始评估一些主要的煤炭开采项目,如大宁煤矿,寺河煤矿和屯留煤矿。
1999年
亚美大陆煤层气有限公司和其中方合作伙伴创建了山西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这是第一个由外方控股的中外煤炭合资企业。
2003年--2004年
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煤层气团队(随后成立了亚美大陆煤层气有限公司)成功组织实施了井下定向深孔抽放技术,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首次成功实施该技术。该技术为在2004年成功实验第一口多分支水平井打下了基础。多分支水平井是由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煤层气团队设计并实施钻井的。
2004年
在经过了两年对煤层气初步的研究后,亚美大陆煤炭有限公司和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就马必区块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签署了产品分成合同。马必位于沁水盆地南部,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前景的煤层气区块。
2006年
亚美大陆煤层气从煤炭分离,收购了美中能源。美中能源是一家在潘庄煤层气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50%权益的外国生产商。潘庄区块是中国最好的煤层气区块。
2006年--2007年
亚美大陆煤层气和美中能源潘庄区块内成功实施了6口多分支水平井,取得单口井日产煤层气10万立方米,六口井平均每口井日产量达5万立方米,创造了中国煤层气产量最高记录。
2007年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为潘庄中外合作煤层气项目签发了中国第一个煤层气商业开发进入前期工作的批准文件。
2008年
亚美大陆煤层气率先实现了煤层气销售,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煤层气下游实现销售的公司;同时,还通过NASI公司取得了煤层气储量认证;以及为了最终获得ODP,探矿权和环境评估批准的30多个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许可。

④ 中美两国的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异同

1、从中美的比较来看,中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不同。中国面临的是经济新常态,美国面临的分别是1980年代的滞涨和2008全球金融危机。

2、中美改革的对象不同,中国是转轨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美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3、此外,改革的内容也不同,中国需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美国则需要改革税收、福利制度。

但双方也并非没有相同点。中美双方都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需要更注重发挥企业家作用,并重视中等收入阶层。

(4)中美煤炭价格扩展阅读:

习近平主席概括的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四个关键点: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政策被重点强调,包括以下几个细节:

在针对煤炭和钢铁行业压缩过剩产能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将会提供1000亿元资金用于重新安置以上行业的下岗职工。

国有企业改革:部分国有企业将会通过创新进行发展,部分将会被兼并重组,还有一部分将会退出市场。

房地产行业的“去库存“:政府将会“确保不同城市按照具体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化解房地产行业库存过剩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一线城市将会采取更严厉的房地产政策,而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将会实施刺激政策。

⑤ 2015中美自然资源比较

国土面积: 中国:陆地945万 VS 美国:陆地963万平方公里。

人口:中国13.3亿 VS 美国2亿

耕地总面积:中国120万平方公里VS美国200万平方公里,(中国优质耕地单产超吨,约30万平方公里,美国则没有)。

折合耕地面积:(一年2熟或3熟即乘2或3)中国250万平方公里VS美国200万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2010年末中国森林面积超过245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超25%,美国森林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约33%。

草原面积:中国350万平方公里,中国有世界最大最优良的天然大草原牧场,草原的牛,牦牛,羊,马都摇摇居世界第一位,

美国号称有100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但美国的牛都在圈场里吃饲料,美国没有羊,更没有牦牛。总之,美国几乎没有草原畜牧业。

领海面积:中国350万平方公里,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为我国内海(目前有部分海域为一些外国人叫嚣),美国东西两海岸几乎没有什么大陆架海,离开大陆没多远即为世界共有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美国南部有湾,但主要是与墨西哥共有,所以美国领海共约有100万平方公里。

水热资源情况:中美基本相当都较适中。

资源情况:

1能源资源:以2006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145亿吨,已探明储量超过40万亿吨,按照目前年开发35亿吨算,可用1万1千年。石油储量约1200亿吨,已探明储量230亿吨,按2010年产量2.05亿吨,可开采115年。其他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均为世界第一位,并遥遥领先。美国能源储量,煤炭约2446亿吨,石油约300亿吨,天然气较多。其他可再生能源水、风、阳光也很可观,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

2金属资源情况:中国几乎所有金属资源都居世界前列,目前几乎所有金属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产量第一的包括,铁,铜,铝,铅,锌,锰,钨,锡,锑,黄金,稀土等,中国资源中主要缺少钾盐(生产化肥),镍,铬等,对外依赖较大,但上面产量第一的各金属进口量也很大,自身储量也很大,要么第一或前三的储量。美国的情况要差很多,现在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省的级别,约为中国的5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美国的资源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虽然品种相对就贫乏了一些,这主要是原始地理环境决定的,我们本来就是地形复杂多样,上天赐予。

难以利用土地(荒漠高山极寒等):中国共有约23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约6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沙地,另外有约1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美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沙化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

⑥ 有关能源价格风险管理资料和论文

http://www.dic123.com/pd_73bdae2c-4caa-48b3-a9ad-e37c520a93a2.html

直接下载即可。

煤炭价格风险与能源风险管理(一)中国能源论文((Yi)ZhongGuoNengYuanLunWen)
【关键词】:煤炭 价格 能源风险 管理
【keywords】:MeiTan JiaGe NengYuanFengXian GuanLi
【作者】:严国荣 【来源】: 知识词典
【期刊名称】:中国能源(ZhongGuoNengYuan)
【国际标准刊号】:1003-2355 【国内统一刊号】:11-2587
【作者单位】:中联煤炭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⑦ 经常听说日本人买了中国的煤炭去填海,这是真的吗

在网上有一种说法至少流传了近10年,而且经久不衰,那就是——“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购买中国的煤炭,填在海里储备起来”。看到这种说法的人,几乎无不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感到愤怒,也为中国的“养虎为患”感到痛心。

除了煤炭填海,还有不少将日本神化的其它说法,如日本的自来水管/下水管/煤气管都是标准尺寸口径且有膛线,打起仗来可以直接当枪管和炮管;高速公路的护栏都是高等级铝合金,可以直接做飞机机身…
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准确?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在推动其流传呢?
01、日本完全没必要煤炭填海
煤已不是战略能源
现在的战略能源是指石油,天然气、稀土,核能等新能源,煤作为主要能源是上世纪的事。而且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不断提高,煤在能源战略中的重要性还将下降。

煤炭占日本一次能源总供给率的18%
日本买的煤主要是用来发电和炼钢,之前在一次能源当中占的比例是18%。随着2011年大地震之后弃核电,比例才略有上升,但更多提升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
02、日本很难把中国的煤炭藏海里
即便日本真要往海里藏煤炭,主要来源也不会是中国
中国“地大物博”,而日本是各种资源都缺乏的岛国。两个国家之间离得又这么近,那么人们想当然的会认为,中国在资源方面“供养”着日本。但数据不支持这一说法。
以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石油为例,即便是最高峰时期,中国向日本出口的石油也只占日本总进口量的6%。中国的煤炭资源比石油资源丰富,储量排到世界第三位,按说更有条件出口给日本,但是在过去的22年里,中国出口到日本的煤炭数量只占日本总进口量的9.2%,具体数据见下图。

中国历年对日煤炭出口统计
从上图可知,中国对日煤炭出口,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90年代初之所以低,是因为中国的煤炭工业不发达;而后来之所以又变低,是因为当时中国自身的煤炭需求量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中国没有成为日本的主要能源提供国,核心问题还在一个“钱”字。对于中国来说,自身能源消耗巨大,做出口还不如搞内销赚钱;对于日本来说,与同是工业大国的中国抢资源代价也高,还不如多花点运费向中东和澳洲购买来得划算。
所以长期以来,日本的石油90%以上来自中东,煤炭5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除了澳大利亚,印尼、加拿大、美国也是日本进口煤炭的主要来源。如果日本海里真的藏着煤炭,那么这些煤炭也是“姓澳”、“姓美”的多,“姓中”的少。
目前来看,日本也不可能把煤炭藏在海里

日本历年国产煤炭产量及国产与进口价格差
其一,如上图,直到2002年日本最后一座煤矿关闭,日本都是自产煤炭的。即便是日本煤炭工业已经衰落的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时间里日本自产煤炭的数量也高于从中国进口的量。
你很难想象,日本为什么要一边把来自中国的煤炭埋起来,一边又要从自己的土地里挖出更多的煤。当然日本的自产煤炭数量一直在降低是事实,其原因正如上图所示——自产煤炭成本太高。
以成本计,日本早就该关闭所有本土煤矿,之所以拖了很久,是因为煤炭工业转型要有个过程,包括解决几十万煤炭工人安置的问题。
其二,把煤炭藏在海里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防渗漏、防污染。即便这两个技术问题可以解决,那高昂的花费又如何解决?
03、发达国家都爱“窖藏”资源?
美国捂住自己的资源不开发?

中美前些年石油产量(单位:万吨)
中国和美国的石油储量分别排在世界第12和11位,美国储量是中国的1.72倍(根据BP2006年统计数据)。而如上图,美国近年的石油开采量一直高于中国,而且最近三年增幅很大。
考虑到美国已经以每年2-5亿吨的开采量挖了70多年,而中国的年开采量在前年才首次突破2亿吨,那么相比中国,美国实在“太舍得”挖了。如果美国这样也叫“捂着不开发”,那么中国大概只能叫“守财奴”了。
发达国家储备资源,但没有“储备癖”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对资源都有战略储备,包括石油储备、粮食储备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当然是储备得越多越好,但是从效益的角度考虑,那就是储备得越少越好。不管是囤积资源,还是捂着不开发,都会造成效益损失——即保管费用和资源利用成本的上升。
因此,资源储备不可能是无限度的,而是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量。至于多少是合理,因不同国家的国情而论。
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认为把国内资源全捂起来、然后大量囤积资源是必要的。以日本为例,他们没有把自家的煤炭当宝贝疙瘩,石油储备也是三个月的量而不是三年的量,他们储备,但不是“储备癖”。
04、我们为何有“资源癖好”?
我们错估了资源的重要性

“西方靠殖民掠夺起家”是传统说法
中国人早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西方是靠掠夺资源起家的,西方包括发动战争在内的国际行为都是为争夺资源。
其实举几个例子就能击破这种观念。比如长期占据世界第二、三位的经济强国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几乎都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任何资源优势可言,但是之后它们迅速发展,成为比战前到处掠夺时更强大的国家。
而目前世界上富裕程度和国民幸福程度居于最前列的北欧国家,如瑞典,在18世纪初就衰落成小国,根本就没有参与过近代的掠夺。
西方的国际行为都是奔着资源而去的说法,在中石油拿下伊拉克油田的开采权后,更是不攻自破了。
中了“阴谋论文学”的毒
中国图书市场上流行的一类书,就是各种“战争”,什么“石油战争”、“货币战争”之类。这类“阴谋论文学”把生硬的政经知识做艺术化处理,好看但谬之千里。

媒体也爱渲染各种“危机”,突出各种“不同视角”。比如把中东战争的实质说成是水危机,还塑造了“未来世纪是石油世纪”之类的概念。
在这两种信息的“夹击”下,中国人“中毒”很深,看什么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拐到资源这个“根子”上。什么“马岛战争的核心也是石油战争”之类的说法很多,好像全天下的事情都是围着石油转似的。
资源滥采让国人反感资源开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腾飞,对资源的需求也猛增。于是资源大开采在神州大地兴起,而这种开采走了粗放式的路子,导致环境破坏、民众受害。长此以往,国人就形成了对资源开发的“天然”反感。
说到底,是我们自己对资源过于癖好,也深受资源滥采之害。于是以己度人,便生成了日本“煤炭填海”的说法。但一定要深究起来,这谣言的来源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日本的填海造地,另一种便是日本的海岛采煤。
日本地少,多年来一直填海造地。而日本用于填海的原料是石头,建筑废料和煤渣而非煤炭。
上世纪,日本曾经拍过一部电影,说“填海船”经营者的艰辛,他们用小船将石块从远处运到填海作业场,然后让船侧翻呈几乎倾覆状态,才能将船上的石头倒进海里,因此作业危险性非常高。
大约80年代,这部电影在中国播放,很多哈日民众想不通日本为何这么做(当年谁也没想到,资本主义的地价会涨成天价,导致围海造地都是营利买卖),围在一起瞎琢磨。所谓“日本把煤炭填在海底以备不时之需”的鬼故事,可能就这样诞生了!
不过小编觉得谣言源于海岛采煤更可信点。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记者采访伪满时期矿工时,老矿工就说自己挖出来的煤炭被运往日本填海了,应该是根据日本海岛采煤的臆想。
整个长崎外海整片都是海底煤矿,只不过只有几个岛可以开口子往下挖。煤矿的采掘面很早以前就已经在海底了,这几个岛等于就是几个巨型出入口通风竖井,海底挖煤就演变成煤放到海底了。

端岛(はしま, Hashima)是日本长崎县长崎市附属的岛屿,面积0.063平方公里。岛屿外观形似战舰,因此还被称为军舰岛(ぐんかんじま, Gunkan-jima)。

由于所有的住民于1974年离开端岛,所以岛上任何设施已无人管理,岛上的建筑物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因此,这个岛曾是禁止进入的(现在部分开放旅游)。

1890年,当地丰富的矿藏被发现后,三菱公司便从当地居民手中买下了端岛。

刚开发煤矿时的端岛
在将近一个世纪内,它都是日本的主要煤矿产区之一。三菱公司在岛上修建房舍,电影院、诊所、商场、餐馆以及酒吧等设施逐渐增加,整个建筑群通过地下通道相连。1916年日本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高层大厦(30号栋,7层)于端岛落成;在端岛上高层大厦设于中心,各栋大厦的底层就作商业用途。

由于该岛距长崎将近30千米,对于三菱公司来说,与其每天接送员工上下班,还不如就地修建房舍,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公寓楼一栋栋建起。

由于空间有限,建筑物纷纷向上发展,而不是向外延伸。住户们挤在狭小不堪的楼房内,只能共用厕所和厨房。之后岛上居民也逐渐增多,但并非所有端岛居民都是自愿上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强迫中国及韩国劳工在端岛采矿。

当年的强制劳工
二战以后,员工们发现岛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诸如电视、收音机和影剧院之类的现代化奢侈品在战后得以引进。原本寸草不生的岛上开始涌出生机,员工和居民们纷纷建起了楼顶花园。

当年岛上的生活场景
1959年,岛上人口激增,在这个小小的岩岛上生活着5,259名居民 。全岛平均每公顷的人口密度为835人(居住区的人口密度为1,391人每公顷)——成为世界历史上有记录的高人口密度区之一。

当年岛上学校里妈妈和孩子做游戏
但端岛的黄金时代非常短暂。1974年1月,随着石油取代煤成为全世界首选能源,三菱公司一次性解雇了在岛上的所有员工。当年4月,岛上最后一批居民回到日本本土,端岛被永久关闭。

这座一度人烟稠密的城市,最终只留下建在板岩上的空壳。这座城市依然静静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遗弃的鬼岛,只有一些原来居民遗弃的野猫出没。

随便日本政府部分开放端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同时日本方面已将端岛作为世界遗产地进行申报,这也引起了韩国的极大愤慨!
揭秘日本灭绝人性的地狱岛

“当时我都想跳到海中将自己淹死!”
强制劳工在端岛上忍受难以置信的折磨并被奴役。日本打算为这个充满苦难的工业废墟之岛申遗。对于曾经在那里被迫接受奴役的韩国人来说,日本的做法令人无法忍受。

▲图为当年长崎的干船坞,一艘正在兴建的战舰。战争期间共有4,700名韩国强制劳工在这奴役,149人丧命。
当Suh Jung-Woo在1942年第一次看到端岛的时候,这个14岁的少年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整个岛被高耸的水泥墙包围。站在岛上触目所及全是汪洋大海。'整个岛屿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监狱,然而事实上它就是个巨大的监狱。

Suh Jung-Woo经过长途漂泊,从长崎被遣送到端岛。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之后日本政府便开始奴役朝鲜强制劳工。当时日本工业突飞猛进,急需大量劳动力。
Suh Jung-Woo到达端岛之后被分配到了一个极小的房间,与另外7个同胞住在一起。第二天早晨他就开始了在煤矿的苦力活。他回忆道,'我们被日本监工监管,那些监工有的带着日本刀'。
不久之后Suh Jung-Woo彻底明白了,他可能永远不可能活着离开这座岛了。'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考虑过跳海自尽'。
今天游客代替了强制劳工
还有另一个岛——高岛,时年15岁的Yong-Am Son在好天气能够从高岛看到端岛,后来许多强制劳工称之为'地狱岛'。

已经87岁的他回忆道,那的建筑都是黑灰色的,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他当时在高岛上的煤矿上被奴役,情况一样糟糕。'如果我们不能完成每天的指标 ,我们就会立刻被痛打。我们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如同奴隶一样被对待。'
而日本政府现在打算为高岛和端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此纪念日本是第一个发展为工业化的非西方国家。自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决定学习西方技术,发展日本工业。这一举措铺平了日本从封建经济体制到先进东亚工业强国的道路。
东京打算利用爱国主义让这一历史篇章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除了高岛和端岛两座煤炭岛屿之外,东京还提名了21座其他设施:包括干船坞,港口,炼钢厂等等。
所有的一切作为'日本明治时期工业革命的场所'要求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以便吸引游客。

今天完全被遗弃的端岛,以其独特的颓废厂房景象曾作为007系列电影《天幕危机》和日本电影《进击的巨人》的取景地,现在已经吸引了许多游客。

然而韩国政府批评日本提名的设施里面有七座曾奴役上万朝鲜人强制劳动,日本的申遗行为'伤害了幸存者'。

当年强制劳工作业时的情景
'平民劳动力'而不是'强制劳工'
然而日本声称,它申请的目的只在于纪念日本早期1850到1910年的工业化,而强制劳工完全是在1910年以后才被征用。
争吵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历史地点是否可以按照时间段来进行区分,对单独的一个时间段进行评估。
韩国方面认为:评判一个人得着眼于这个人的一生。同样,评判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仅评价其历史中的一段时间。而日本方面解释道,一个地点的特殊价值不应因'动员平民劳动力'而受到影响,始终回避使用'强制劳工'这一说法。

⑧ 煤炭使用的危害

通风不畅的话,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危险。

⑨ 中澳关系为什么恶化

大利亚货轮被困港口,中国对澳煤炭禁令已生效?

中澳之间的关系在近段时间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由于澳大利亚在外交政策上选择了同美国站在一起,那么中国也不得不跟澳大利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最为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贸易往来方面。

 澳大利亚货轮被困港口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目前有数艘澳大利亚的货轮被困在中国的港口,由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煤炭禁令或失效,因此这些装载着煤炭的货轮并没有被中国方面所接受。

据了解,随着中国禁止澳大利亚煤炭进口的法令生效,中国的许多炼钢厂都已经不再同澳大利亚合作,而是将订单转移到了其它国家,至于澳大利亚方面还未运往中国的10艘煤炭也会被转移到其它的国家,目前看来,已经到中国的货轮并不会被中国方面所接收。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对于各种能源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对于煤炭的需求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过去由于澳大利亚的煤炭质量不错,并且资源丰富,中国一直都是跟澳大利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但是如今中澳关系低迷,中国显然已经有了有着更多的考量。

 商务部:不解释

 作为澳大利亚煤炭方面最大的进口国,中国每年进口的大量矿产都会给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利润,极大地促进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

而如今中国禁止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也是在进一步切断同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虽然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伯明翰表示还不确定这一禁令,但是其也表示目前中澳关系的确已经明显的恶化。

对于中国此次出台对澳大利亚煤炭的禁令,中国商务部并没有给出解释,中国海关总署方面也只是表示今后会加强对相关产品的进口监管,而更多的相关细节则需要主管部门解答。

澳大利亚过去同中国的关系不错,特别是在贸易方面,双方都实现了双赢,但是澳大利亚始终是五眼联盟的成员之一,而且其显然没有正视对于中美的关系,也使得澳大利亚完全地偏向美国,而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也将是澳大利亚所必须要面对的。

⑩ 我国与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条件对比

(一)中美煤层气地质条件对比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是具有与美国不同的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地壳运动具有多期叠加性,构造活动具有复杂多样性,因而我国煤层气成藏机理和气藏富集规律均与美国不同,煤层气勘探开发表现出诸多特殊性。

1.构造背景不同

美国位于北美地台之上,北美地台是以加拿大和格陵兰地盾为中心,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发展起来的一个巨型地台。在地台内部,以地台为基底的含煤盆地构造较稳定,聚煤作用发育,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简单、储量丰富。我国位于复合大陆之上,地台较小,其周边的过渡带窄,构造活动频繁强烈。在我国总体十分复杂的构造背景中,相对稳定的地台区含煤盆地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形成了华北地台中西部及华南扬子地台中西部古生代煤层气聚气区。

2.煤级

我国中煤级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煤炭资源的30%,而高煤级和低煤级煤炭资源占70%,而美国的煤层气产量主要来自于中煤级的煤层中。美国传统观念认为在无烟煤中难以获得工业性气流,主要是因为深层变质作用形成的无烟煤各种孔隙遭受强烈压实,割理很不发育,致使煤储层的渗透性很差。但在我国山西沁水盆地南部高变质无烟煤中施工的煤层气开发试验井网中,单井最高产量达16000m3/d,在正常排采情况下,日产气量可稳定在2000~3000m3/d,产气量是相当可观的。这预示高变质煤层中的煤层气资源仍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我国低阶煤(褐煤和长焰煤)主要分布在西北及东北含气盆地群,虽然煤层含气量普遍较低,但煤层厚度大且分布面积广泛,地质构造简单,煤储层渗透性能好,是我国煤层气资源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在美国粉河等盆地的煤层气开发实践证明,在亚烟煤(相当于我国煤级划分中的褐煤)中,即使实测煤层气含量低,但煤层渗透率高,厚度大,仍能实现商业性煤层气开发,这为我国在低阶煤中开发煤层气提供了借鉴。

3.低渗

我国煤层普遍存在低渗(<1mD)、低储层压力(压力系数<0.8)和低含气饱和度(<70%)的“三低”不利条件,但煤层埋深、含气量、煤层厚度大都比较理想。我国的煤层渗透率大多不超过10mD,一般在1mD左右。但也有储层条件相对有利的区域,如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某些煤层的地质条件与美国的圣胡安、黑勇士等盆地相当。虽然美国圣胡安、黑勇士盆地部分煤层渗透率在10mD左右,甚至高达50mD,但也仅在局部地区出现,大多数的煤层渗透率还是普遍较低,主要通过压裂等措施改善煤层的导流能力。

4.后期构造破坏

我国成煤后期构造破坏较为严重,造成部分地区构造煤发育,使储层改造措施无法实现。一些含煤和含气条件较好的地区,有时具有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煤层气可采条件相对较差,一定程度制约了煤层气井的产能开发,但通过实施低渗透性构造煤储层改造和煤层气井压裂等措施也可以实现对此类煤层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我国已经取得了部分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的成功,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完善成熟的和系统配套的适用于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勘探开发工艺技术。

美国与中国都是资源大国,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应当借鉴,但绝不可照搬。

(二)中美煤层气勘探开发状况对比

美国是世界上开采煤层气最早和最成功的国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发展始于8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1980年出台了税收补贴优惠政策,煤层气产量从1980年的不足1×108m3,迅速上升到1991年的100×108m3,之后产量逐年上升,到2004年达到500×108m3,占气体能源(天然气)总量的8%~10%,成为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替代能源。主要的原因包括:一是能源需求、环保要求和经济效益是促使美国致力于煤层气开发的动力源泉;二是重视煤层气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价,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三是制订优于常规天然气的经济扶持政策,以增强煤层气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健全的法律保障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五是具有完善的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

与美国相比,我国煤层气勘探起步晚,发展缓慢,但随着国家对煤层气的重视,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进入了起步阶段,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具有雄厚的煤层气资源基础,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沁水、鄂尔多斯东缘及南缘、宁武、安阳—鹤壁、松藻等有利区带,具有资源丰度高、资源量大、储层物性好、开发条件便利等特点,是近期和中长期进行煤层气规模开发的有利区;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陆续开展煤层气地面勘探工作以来,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方法和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初步形成适合我国煤层气地质特点的勘探开发理论、方法和技术;三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已初见成效,获得了1023.08×108m3的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煤矿区瓦斯抽放已形成一定规模;四是出台部分煤层气勘探开发优惠政策;五是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正在不断构建;六是能源需求、环保要求和煤矿安全形势同样是促使我国致力于煤层气开发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基本具备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条件。

阅读全文

与中美煤炭价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襄阳 浏览:282
上海地铁二号线融资外资 浏览:333
沈阳有兴业证券 浏览:818
公募基金金融机构免税政策 浏览:501
邮政银行理财最少多少 浏览:139
胡华勇国信证券简历 浏览:167
外汇1100盈利计算公式 浏览:591
浙商国际金融期货 浏览:61
信和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954
绿豆公司股票 浏览:706
股票期货书籍打包下载 浏览:439
深圳扬天下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258
保险公司在金融业的地位 浏览:880
外汇委托追讨资金靠谱不 浏览:928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税务筹化 浏览:569
金融服务业加计抵减 浏览:230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平台 浏览:195
用外汇平台有哪些 浏览:75
博易大师修改指标 浏览:621
西部证券配股价格 浏览: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