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反洗钱
(1)合法审慎原则,是指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并且审慎地识别可疑交易,作到不枉不纵,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妨碍反洗钱义务的履行。
(2)保密原则,是指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保守反洗钱工作秘密,不得违反规定将有关反洗钱工作信息泄露给客户和其他人员。
(3)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全面合作原则,是指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协助,配合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海关、税务等部门查询、冻结、扣划客户存款。
(1)举报可疑交易大致有四个步骤扩展阅读:
反洗钱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为了防范洗钱风险而建的系统,通过一系列电脑和人工判断,揪出洗钱者的小辫子,然后上报给人行大大。
一、反洗钱系统依何而来?
洗钱的人总想千方百计把自己的黑钱合法化,例如你想给一个大领导送点钱,可是大领导要是直接收了你的钱存到账户上,被查起来给不了这笔钱合理的解释可咋办?所以人民的名义里吃面条的赵德汉处长只能大把的现金放到家里了。可是假如赵处长有个开高档服装店的小姨子,那么你直接到小姨子店里高消费,发票一开,小姨子的收入有理有据有节,你衣服也不要直接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多了洗钱的环节。
当然人行大大绝对不会容忍洗钱的发生,所以不要想着把小姨子拉下水啦。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进行指引,这些法律法规就是反洗钱系统建立的依据(人行大大要啥我就建啥)。
二、反洗钱系统的主要板块
(一)客户身份识别与客户风险评级板块
当你去银行开户的时候,需要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并且提供身份证,这就是人行大大要求银行进行的客户身份识别。于此同时,你的信息也会进入到反洗钱系统进行电脑初评,给你一个高、中、低的风险评级。反洗钱系统的评级模型即根据人行的要求建立,综合考虑你的行业、所在地区、公司的主营业务等等。
洗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客户特性、地域、业务(含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行业(含职业)四类基本要素。金融机构应结合行业特点、业务类型、经营规模、客户范围等实际情况,分解出某一基本要素所蕴含的风险子项。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增加新的风险评估指标。 ——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及客户分类管理指引
电脑初评之后,根据日常交易、信息变化等等情况,银行还能够对你的评级进行调整,因此每一个客户对应着一个风险评级。
(二)客户、交易的筛选板块
当银行发现了洗钱的蛛丝马迹,就应该定期形成汇报,报告给人行大大的反洗钱检测分析中心。那么,什么样子的案例需要上报?人行大大把上报案例划分为大额案例和可疑案例。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金融机构应当报告下列大额交易:
1、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现金收支。
2、非自然人客户银行账户与其他的银行账户发生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外币等值20万美元以上(含20万美元)的款项划转。
3、自然人客户银行账户与其他的银行账户发生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含10万美元)的境内款项划转。
4、自然人客户银行账户与其他的银行账户发生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跨境款项划转。
根据管理办法中提供的大额标准,银行在反洗钱系统设计参数配置,那么当一笔交易进入到反洗钱系统,系统会直接进行筛选,形成大额案例。
金融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客户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客户的交易或者试图进行的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相关的,不论所涉资金金额或者资产价值大小,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可疑案例的情况范围比较广泛,例如:
1、短期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者集中转入、分散转出,与客户身份、财务状况、经营业务明显不符。
2、短期内相同收付款人之间频繁发生资金收付,且交易金额接近大额交易标准。
3、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短期内频繁收取与其经营业务明显无关的汇款,或者自然人客户短期内频繁收取法人、其他组织的汇款。等等等等
相比于大额案例,可疑案例的申报除了反洗钱系统进行筛选和预警之外,还需要进行人工的二次判断,通过人工选择在系统内对于可疑案例进行上报或者排除。
例如,总是半夜或者凌晨在ATM上取现的人可能会被系统筛选为有赌博迹象,那么银行反洗钱人员在调查之后发现这个人就是爱梦游取钱而已,就可以排除此人的可疑案例,选择不上报给人行。
(三)案例的上报
大额案例和银行选择上报的可疑案例可以直接在系统中打包,报告到人行中备查。
除了以上功能之外,反洗钱系统中可以设置诸如报表统计、数据分析等板块,以供人行检查或者银行内部的管理使用。
三、整体流程图概览
反洗钱系统的业务逻辑较为简单,主要所做的是大额/可疑案例的筛选和上报,其中的模型和参数设计根据人行的要求即可。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依法提交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
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提交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法律保护。
依法提交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受法律保护的对象为所以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为了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而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3. 简单说明可疑交易分析要点有哪几方面
1、金融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客户、客户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客户的交易或者试图进行的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相关的,不论所涉资金金额或者资产价值大小,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2、金融机构应当定期对交易监测标准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完善交易监测标准。如发生突发情况或者应当关注的情况的,金融机构应当及时评估和完善交易监测标准。
3、金融机构应当对通过交易监测标准筛选出的交易进行人工分析、识别,并记录分析过程;不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应当记录分析排除的合理理由;确认为可疑交易的,应当在可疑交易报告理由中完整记录对客户身份特征、交易特征或行为特征的分析过程。
4、金融机构应当在按本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内部操作规程确认为可疑交易后,及时以电子方式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3)举报可疑交易大致有四个步骤扩展阅读:
反洗钱可疑交易的要点分析:
法律依据: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机构、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应当将下列交易或者行为,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
(一)短期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者集中转入、分散转出,与客户身份、财务状况、经营业务明显不符。
解析: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是指10个工作日内从多个账户向一个账户转入资金后,又将与所转入资金累计金额大额相当的资金转向另一个账户;资金集中转入、分散转出是指10个工作日内向某一账户转入资金后,又在短期内分多次将与所转入资金金额大致相当的资金转往其他多个账户。
(二)短期内相同收付款人之间频繁发生资金收付,且交易金额接近大额交易标准。
解析:10个工作日内相同收付款人之间(不含同名账户之间的交易)营业日发生3次以上,或者营业日发生持续3天以上的资金收付,且交易金额接近大额交易标准。
(三)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短期内频繁收取与其经营业务明显无关的汇款,或者自然人客户短期内频繁收取法人、其他组织的汇款。
解析: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10个工作日内营业日发生3次以上,或者营业日发生持续3天以上收取与其经营业务明显无关的汇款;自然人客户10个工作日内营业日发生3次以上,或者营业日发生持续3天以上收取法人、其他组织的汇款。
4. 《反洗钱法》第23条对调查可疑交易活动有何规定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发现可疑交易活动,需要调查核实的,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调查,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
调查可疑交易活动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出示合法证件和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出具的调查通知书。调查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出示合法证件和调查通知书的,金融机构有权拒绝调查
5. 想要快速甄别出反洗钱可疑交易,要注意的细节点都有什么
洗钱虽然不是直接骗钱,但洗钱也是违法的,一般人是不会做出洗钱行为的。既然选择洗钱,说明对方所获得的钱是一笔不义之财,不敢直接通过自己的账户花出去,只能够通过其他隐秘的方式将钱转移到别处,因此洗钱在我国是被明令禁止的。有的时候自己不知不觉就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为他们洗钱,所以大家也需要了解一些辨别反洗钱交易的技巧。
有的时候不法分子也会突然往自己的银行卡当中转一笔钱,然后再让收款人去银行将这笔款转出去,进行一个完整的洗钱操作。因此在去银行当中办理这笔业务时,如果工作人员要求自己出示相关的证件,一定要积极主动的配合。这些都会对逮捕不法分子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6. 反洗钱可疑交易分析的要点有哪些
1、金融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客户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客户的交易或者试图进行的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相关的,不论所涉资金金额或者资产价值大小,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2、金融机构应当制定本机构的交易监测标准,并对其有效性负责。交易监测标准包括并不限于客户的身份、行为,交易的资金来源、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存在异常的情形,并应当参考以下因素:
(1)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发布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规定及指引、风险提示、洗钱类型分析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
(2)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发布的犯罪形势分析、风险提示、犯罪类型报告和工作报告。
(3)本机构的资产规模、地域分布、业务特点、客户群体、交易特征,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结论。
(4)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出具的反洗钱监管意见。
(5)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关注的其他因素。
3、金融机构应当定期对交易监测标准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完善交易监测标准。如发生突发情况或者应当关注的情况的,金融机构应当及时评估和完善交易监测标准。
4、金融机构应当对通过交易监测标准筛选出的交易进行人工分析、识别,并记录分析过程;不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应当记录分析排除的合理理由;确认为可疑交易的,应当在可疑交易报告理由中完整记录对客户身份特征、交易特征或行为特征的分析过程。
5、金融机构应当在按本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内部操作规程确认为可疑交易后,及时以电子方式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法律依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三章可疑交易报告
(6)举报可疑交易大致有四个步骤扩展阅读:
洗钱(Money Laundering)是一种将非法所得合法化的行为,主要指将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
“洗钱”一词,源于二十世纪初,美国旧金山一家饭店老板发现肮脏的钱币常常会弄脏顾客漂亮的手套,于是就将在饭店流通的钱币放进洗涤剂中清洗——这就是最初的“洗钱”。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出台并公布 。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政府网
7. 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的四个要求
1、对要求建立业务关系或者办理规定金额以上的一次性金融业务的客户身份进行识别,要求客户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客户身份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予以更新;
2、按照规定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有效识别交易的受益人;
3、在办理业务中发现异常迹象或者对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有疑问的,应当重新识别客户身份;
4、保证与其有代理关系或者类似业务关系的境外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并可从境外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客户身份信息。
(7)举报可疑交易大致有四个步骤扩展阅读: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能足以重现每项交易,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和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内部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合规管理工作,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操作规程是否健全、有效,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
金融机构应当对其分支机构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金融机构总部、集团总部应对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工作作出统一要求。
金融机构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如果本办法的要求比驻在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但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实施本办法,金融机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或者类似业务关系时,应当充分收集有关境外金融机构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评估境外金融机构接受反洗钱监管的情况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书面方式明确本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方面的职责。
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或者类似业务关系应当经董事会或者其他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第2号(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8. 简述可疑支付交易报告流程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对这个说的很清楚了。
第八条金融机构应当将可疑交易报其总部,由金融机构总部或者由总部指定的一个机构,在可疑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以电子方式报送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没有总部或者无法通过总部及总部指定的机构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的,其报告方式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确定。
第十四条除本办法第十一、十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其他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经分析认为涉嫌洗钱的,应当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第十五条金融机构对按照本办法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的所有可疑交易报告涉及的交易,应当进行分析、识别,有合理理由认为该交易或者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应当同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并配合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
第十六条对既属于大额交易又属于可疑交易的交易,金融机构应当分别提交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
交易同时符合两项以上大额交易标准的,金融机构应当分别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第十七条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所附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要素要求(要素内容见附表),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交易信息,制作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的电子文件。具体的报告格式和填报要求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
如果仅仅是简述报告流程,那就是第八条。
至于详细的处理、报告流程,各金融机构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规定,但都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