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中有关规定的解读
吴国强
作者简介:吴国强,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自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国家标准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以下简称新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问题。为此,国土资源部于2007年2月6日发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2007年2月14日发布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7]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2007年4月25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等一系列文件,使新规范得以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规范及相关文件精神,笔者根据对新规范和相关文件的学习理解,结合近年对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工作的实践,谈几点对新规范资源储量估算有关规定的认识和体会,与同仁们商榷。
1 关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1.1 勘查许可范围和采矿许可范围
各阶段勘查报告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首先必须明确是在勘查许可范围内,即在探矿权登记的平面坐标范围内的可采煤层可采边界内。
核实报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首先必须明确是在采矿许可范围内,即在采矿权登记的三度空间坐标范围内的可采煤层可采边界内。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报告编制者,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忽视了开采许可水平标高。
1.2 露天煤矿勘查范围
新规范对露天煤矿工作程度做了规定,但对露天煤矿勘查条件未作说明,近年来随着矿产勘查、开发市场化,有些探矿权人提交的勘探报告,对井工和露天开采条件范围的确定有些模糊,造成资源储量估算和评价范围不准确,有必要予以说明,以便更好地执行新规范。笔者比较认同旧规范的规定,即露天煤矿开采范围应在详查或相当于详查工作程度的基础上,由矿山设计部门按照矿区总体设计或在矿区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露天煤矿边界。也可参照表1中关于近似的深部境界剥采比的要求,大致地圈定露天勘探的境界。在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露天煤矿范围内,估算资源/储量,其他未进行可(预可)行性研究的井工范围内,估算资源量。
表1 深部境界剥采比要求
露天煤矿的深部境界,在勘查阶段一般难以正式确定。为了划定露天勘查深部的边界,可以用钻孔柱状图计算深部境界附近的岩煤比,视作近似的境界剥采比,并以此会同煤矿设计部门商定露天勘探的深部边界。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式中:O——松散覆盖层的单位体积(m3);
R——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可采煤层以上的全部岩石和不可采煤层的单位体积(m3);
C——露天开采的全部可采煤层的单位体积(m3);
μ——煤的回采率,85%~95%;
d——煤的平均容重。
1.3 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区
勘探报告还要确定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或首采区)。新规范对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水平)和初期采区(或首采区)有如下说明。
先期开采地段(第一水平):地层倾角平缓,不以煤层埋深水平划分,而采用分区开拓方式的矿井,满足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相应服务年限的开采分区范围,为先期开采地段,它相当于按煤层埋深布置开采水平时,一般以一个生产水平来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该水平服务年限,其最浅的水平,即第一水平。
初期采区:达到矿井生产能力最先开采(或最先同时开采)的采区,为初期采区,亦称首采区。
国土资发[2007]68号文件对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区划定条件和工作程度要求有进一步规定:在矿床(井田)勘探工作进行前,应根据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由矿山设计部门提出先期开采地段(或首采区、第一水平)范围,先期开采地段要有保障一定服务年限的资源量,主要由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组成。新规范规定了资源储量比例: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探明的和控制的比例的一般要求可参照附录E1确定(露天矿比例要求提高10%),在初期采区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应全部为探明的。
1.4 生产矿井扩大(延深)范围
生产矿井在平面或垂深超出原已批准地质报告的范围,即生产矿井扩大(延深)范围,应根据扩大区所处井田的部位,结合矿井改扩建设计对扩大(延深)范围的要求,进行资源储量估算。若扩大区直接作为开拓水平使用,其性质大致相当于勘探的第一水平,基本上以估算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为主;如近期不作为开拓水平使用,而是为了矿井生产能力增大之后有足够的资源储量,则其性质大致相当于勘探的第二、三水平,基本上以估算推断的资源量为主。
1.5 压覆范围
按国土资发[2007]68号文要求,凡新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因已有的建筑(设)因素(如铁路、村庄)、自然生态因素(如水源地、公园保护区)、法律社会因素(如禁止开发地段)等事实压覆的矿产资源,不必履行压覆审批手续,但应在资源储量报告中分割出压覆的矿产资源范围,估算内蕴经济资源量或预测资源量,经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作为划定矿区范围(申请采矿许可证)、矿业权变更、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依据。在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前已压覆的矿产资源,申请人应在划定矿区范围申请时将压覆无法开采的部分扣除。
2 关于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采煤层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采煤层包括全区可采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局部可采煤层。
2.1 全区可采煤层
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煤层的采用厚度、灰分、硫分、发热量全部或基本全部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可以被开采利用的煤层。
2.2 局部可采煤层
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有三分之一左右分布比较集中的面积,其煤层的采用厚度、灰分、硫分、发热量全部或基本全部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可以被开采利用的煤层。
2.3 大部分可采煤层
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可采程度介于全区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之间的煤层。
2.4 不可采煤层
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其煤层的采用厚度、或灰分、或硫分、或发热量不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或符合的面积只占很小的比例;或者虽然占有一定的面积,但分布零星,不便或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煤层。不可采煤层是否计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预查、普查阶段,凡勘查许可范围内赋存煤层可采见煤点均要采样送验和验收评级,并进行初步评价;详查、勘探阶段对普查阶段评价为不可采煤层的可采见煤点是否进行采样送验和验收评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要在设计中明确。
3 关于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工业指标
资源储量估算一般工业指标,在指导意见中已从各个方面作了明细规定。笔者仅把各相关方面归纳一下,并谈一些在具体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煤层厚度
指见煤点的采用厚度。
3.1.1 采用厚度对煤层稳定性评价
采用厚度:按照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而得的煤层厚度称为采用厚度,亦称计算厚度。采用厚度主要用于煤层可采程度和稳定程度的评价和计算煤的资源储量。
但需注意旧规范对于复杂结构煤层的稳定性评价还有如下说明:夹矸层数很多,单层厚度很小,一般均小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在地质勘探和煤矿生产中,不需做分层对比工作,可以按全层厚度的变化来评价煤层的稳定程度。新规范和指导意见没有规定,在实际运用中也因人而异,笔者比较认同把结构复杂、全层厚度变化稳定煤层的稳定程度定为二型,即较稳定型。
3.1.2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
采用厚度亦称估算厚度,主要用于煤层可采程度评价和估算资源储量。在研究煤层沉积环境、赋存规律、煤层对比时,以煤层的全层厚度为宜。
煤层中厚度等于或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仅见于个别煤层点时,可不必分层估算。
结构复杂煤层:指夹矸层数很多,但单层厚度很小,一般均小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在地质勘查和煤矿生产中,不需做分层对比工作,可以按全层厚度的变化来评价煤层稳定程度的煤层。
复煤层:指煤层全层厚度较大,夹矸层数多,厚度和岩性的变化大,夹矸的分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大于所规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在地质勘查和煤矿生产中,属于应当进行分层对比的煤层。
夹矸较稳定,煤分层可以对比的复煤层:夹矸较稳定,煤分层可以对比的复煤层应按新规范8.4.1条、8.4.2条规定,分别计算各煤分层的采用厚度。
夹矸不稳定,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的复煤层:夹矸不稳定,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的复煤层,虽其夹矸的单层厚度有时等于或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但当夹矸的总厚度不超过各煤分层总厚度的1/2时,以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为煤层的采用厚度,计算采用厚度按规范8.4.3条规定。
经对比属于同一复煤层的煤分层,当采用厚度的煤分层的底板深度与复煤层最下一层煤分层的底板深度相差较大,影响到资料使用时,是选用采用厚度的煤分层的底板深度,还是选用复煤层最下一层煤分层的底板深度,可根据设计和生产单位的要求,合理选用。
3.1.3 临界厚度
临界厚度:是旧规范中的名词,指的是煤层厚度比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小0.10m以内的煤层厚度。
新规范对不符合工业指标的资源是否计量,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过去和现在都有对煤层厚度比规范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小0.10m的、灰分为40%~50%的、硫分大于3%的,予以计量的情况。笔者比较认同这部分煤层予以算量并单列(核实报告应保留以往计算的“暂不能利用储量”)。这不仅是因为符合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政策,尤其是对临界厚度采样要求,可以规避一些薄煤层和煤类变化较大的煤层,在资源储量估算缺失煤质资料的风险。在勘查施工阶段,对于最低可采厚度<1.30m和厚度在1.31~3.5m的煤层,钻探与测井厚度确定的误差,一般规定不大于0.10m和0.2m。经常会发生在测井可采,钻探不可采的情况下,采用测井厚度。若现场煤心有要求、没有处理,还可以采样弥补,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大部分没有要求,钻孔已封闭,这样就造成煤质资料缺失。因此,建议在勘查设计中,对所有钻孔中的临界厚度煤层点,均应增加采取煤心煤样要求,同时建议褐煤的临界厚度比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小0.20m。
3.1.4 煤层厚度采用时应注意的其他情况
根据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煤层厚度的具体数字资料不能用于资源量估算,但其确定的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无煤区范围等,可以在划定最低可采边界时,结合钻探数据采用内插法确定无煤区范围,综合分析使用。
矿井核实报告资源储量估算应充分利用井巷工程揭露的煤层厚度;槽(井)探煤层厚度在确定其资料可靠的情况下也应充分利用。在一些报告的资源储量估算中往往忽视了对这两类资料的利用。
一般受断层影响的煤层变厚(缺失)点,不参加资源量估算。
3.2 最高灰分(Ad)
指该煤层可采见煤点(或全层)的灰分平均值。可采见煤点的灰分是该见煤点的可采部分中各煤分层的灰分和所有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夹矸灰分的加权平均值。
资源储量估算中对于原煤灰分大于40%的可采见煤点,若是个别点应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其煤质资料可合理取舍;若原煤灰分在40%~50%的可采见煤点,分布有一定范围时,是否估算资源储量,可根据具体情况或探矿权人要求决定。
3.3 最低发热量(Qnet,d)
指该煤层可采见煤点(或全层)的发热量平均值。可采见煤点的发热量指该见煤点的可采部分中各煤分层的发热量和所有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夹矸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以干燥基低位发热量作为估算指标。
对灰分和发热量指标,一般可优先考虑灰分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当灰分指标符合要求时,可不考虑发热量指标;当灰分指标超过规定指标时,以发热量指标为准。在确定估算指标时,要避免确定的估算指标不合理,从而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或破坏。
需要指出的是,煤质评价标准GB/T 15224.3—2004与GB/T 15224.3—1994标准的区别是将按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范围分级,改为按干燥基高位发热量范围分级。对无烟煤和烟煤与褐煤分别进行分级,发热量分级由原来的6级改为:无烟煤、烟煤分5级,褐煤分3级。
资源储量估算指标是用干燥基低位发热量。三者有一定差别,在资源储量估算和核实时应按要求使用,并按相关公式进行换算。
3.4 最高硫分(St,d)
指该煤层可采见煤点(或全层)的硫分平均值。
可采见煤点的硫分是该见煤点的可采部分中各煤分层的硫分和所有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夹矸硫分的加权平均值。
资源储量估算中对于原煤全硫大于3%的可采见煤点,若是个别点应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其煤质资料可合理取舍,一般不扣除大于3%范围,反之估算其资源量并单列;若原煤全硫大于3%的可采见煤点,分布有一定范围时,一般扣除大于3%范围,估算其资源量并单列。
对于可选性差的高灰、高硫的炼焦煤类,不能作为炼焦用煤其资源储量估算指标的选择,新规范没有明确,因此,在实际执行中也因人而异。笔者比较认同旧规范之规定,即应按非炼焦用煤的指标估算资源储量。
需要指出的是煤质评价标准GB/T 15224.2—2004 与GB/T 15224.2—1994 相比的主要区别:除了对炼焦精煤和动力煤分别进行分级、对动力煤中无烟煤和烟煤与褐煤分别进行分级和煤炭硫分分级级别进行适当调整(比原来的标准高了)外,还对动力煤进行硫分分级时,引入了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并对不同煤种规定了各自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分级基准。应该注意的是,当煤炭的实测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不等于基准发热量时,要对硫分进行折算,得到折算后的干燥基全硫,然后以折算后的干燥基全硫再进行分级。
折算后的干燥基全硫的计算方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基准发热量:基准发热量是指对不同煤种规定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各煤种的基准发热量见表2。
表2 各煤种的基准发热量
4 控制程度与块段划分
4.1 各类资源量估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
新规范规定的“划分各类型块段,原则上以达到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线、煤层底板等高线或主要构造线为边界。相应的控制程度,是指在相应密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在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原则时,因没有明确使用条件,在执行中存在比较大的差异。2007年2月24日颁布的指导意见对此条进行了说明:相当于“旧规范”的第10.1.7条1、2项的表述内容,包含了两层意思: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时,原则上按勘查线、煤层底板等高线或主要构造线为边界来划分各类别块段;其次是在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内,都视为达到了相同的控制程度,而不再视为外推的范围(划定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外1/4~1/2的距离范围时,其外侧还应有工程见煤点控制)。上述两种块段划分办法的采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对“在达到了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内和连线以外以本种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内,都视为达到了相同的控制程度”理解上还存在差异,笔者比较认同,此种块段划分办法应适用于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估算,不适宜不稳定煤层。在较稳定煤层资源储量估算时,应强调划定查明的或控制的块段,工程见煤点连线以外1/4~1/2的距离范围时,其外侧还必须有工程见煤点控制。
4.2 地质可靠程度划分条件
新规范在地质可靠程度划分条件中对可采煤层本身的勘查、研究程度有明确规定,但没有列入水文地质条件、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如瓦斯、工程地质条件、煤尘爆炸危险性等)等方面的勘查、研究程度。没有列入并不是不重要,原因是这些方面一般只能以井田(勘查区)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方面的地质工作量和质量,在过去几年执行中有所削弱和下滑,2007年2月24日颁布的指导意见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新规范中凡涉及煤矿设计、建设、生产过程安全的条款都是强制性的,如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煤层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地温变化等与开采技术条件相应的条款。规范规定的工作量是可能查明上述地质条件的最低工作量。因此,今后在地质勘查设计和资源储量评审中,必须严格执行。
4.3 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
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相当于旧规范的A级储量条件。
控制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相当于旧规范的B级储量条件。新规范7.2.3条“各项勘查工程已达到详查阶段的控制要求”,指详查阶段的一般情形,而不是勘探阶段的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条件。
推断的煤炭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新规范7.2.5条“各项勘查工程已达到普查阶段的控制要求”,指普查阶段的一般情形,而不是勘探阶段或详查阶段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条件。推断的资源量属查明煤炭资源,按照《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原则上没有系统工程控制的要求,笔者比较认同,在普查阶段一般按“控制的”钻探工程基本线距扩大一倍,圈定为“推断的”资源量;在勘探阶段或详查阶段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条件,可以按照《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规定执行。
4.4 断层两侧划为推断的块段、各类煤柱和压覆资源量
断层两侧划为推断的块段:由于断层对煤层破坏的影响,断层旁侧小断层的发育,断层位置和倾角局部小范围变动等因素,断层即使已查明,其两侧资源储量的可靠程度也较差。因此,规范规定在断层两侧各划出30~50m为推断的块段。它不等同于矿井设计时划出的断层煤柱。地质报告在统计资源储量总量时一般不作煤柱资源储量统计。
压覆资源量:按国土资发[2007]68号文规定划出的压覆范围内,所单独进行估算和统计的资源量。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时的煤柱: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应以客观地质条件为主要考虑因素,凡符合估算指标的,均应予以估算。在矿井设计和开采时,对报告的资源储量如何利用,原则上不应影响资源储量估算。在划分资源储量类别时,不能因将来可能划为煤柱而改变或降低其类别。
指导意见在说明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时的煤柱时还有一段文字:“在预查、普查和详查阶段不单独估算煤柱煤量。在勘探阶段,如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时,不单独估算煤柱煤量。对在矿井设计和生产中可能划出的煤柱(如防水煤柱、断层煤柱、广场及建筑物煤柱和其他等),设计部门如有明确的划分方案,可以单独估算和统计”。这段文字和国土资发[2007]68号文规定的压覆资源量有重叠和矛盾,笔者认为,勘查各阶段均应执行压覆资源量估算和统计的规定,勘探阶段执行有关煤柱资源储量估算和统计的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规范执行前,有些精查报告将各类煤柱(包括压覆资源量)等列入“暂不能利用储量”,因此,资源储量核实时应将其与因厚度、灰分等工业指标原因而列入“暂不能利用储量”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新变革.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煤炭科技术语工作委员会.煤炭科技术语.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煤炭质量分级第1,2,3部分(GB/T 15224.1.2.3—2004).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B. 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印尼越南会不会对我国南北煤炭市场形成冲击
中国到2008年一直都是煤净出口国,从08年开始成为了煤净进口国,占有全世界30%的海运煤和过去5年100%的增量。
从去年进口量看,我国煤炭进口主要源自五个国家,分别为: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及越南,五国合计占我国煤炭进口总量的85%以上。
中国之所以进口煤炭并不是中国缺乏煤炭资源,中国目前煤炭保有储量为13000亿吨,每年使用煤炭仅为32-34亿吨(统计口径的差异),所以煤炭大致可以供国人使用300年以上。此外,随着新发现的煤炭的出现,今后若干年内,保有储量不一定是减少。
产能过剩是煤炭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国家发展先进煤炭企业速度快过淘汰落后产能速度,违法违规煤炭建设与进口煤猛烈增长都使得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加剧。
一边是新环保法与舆论对煤炭企业的施压,另一边是煤炭企业盈利堪忧。加快转型速度,成为当下煤炭企业最应发力的重点。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与治霾力度增强,未来煤炭企业采用环保设备,发展清洁煤,减少环境污染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进口煤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压力。有关部门正在讨论修改《关于严格控制劣质煤炭进口有关措施》,要求限制进口煤,未来一段时间,国家也可能出台政策控制进口,国家相关部门将严控劣质煤进口,力促煤炭贸易健康发展。
但措施的出台,以及作用的显现尚需时日。短期看,国内煤炭无法完全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C. 阿勒泰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张照志
一、资源概况
阿勒泰地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富蕴县南部,吉木乃县中部和青河县中部。已发现大型矿床3处,中型2处,小型6处,矿(化)点35处。查明上表煤炭资源储量8581.9万吨。截至2009年底,已上表各煤矿区资源储量规模及可动用储量小,且适于工业用煤。
2010年以来,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在富蕴县卡姆斯特一带探明大型煤矿3处,中型煤矿2处,探明资源储量158亿吨以上,这些资源储量尚未上表。
阿勒泰地区煤炭资源不足,属于煤炭资源短缺的地区,但煤炭资源潜力较大。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截至2008年底,全地区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0.26亿吨,主要集中在吉木乃、富蕴和青河县。煤炭探明程度很低,仅占全疆预测资源总量的4.7%,资源分布大致以额尔齐斯河干流为界,以北地区不具备成煤条件,属无煤区,以南地区为含煤区。
二、开发利用现状
图1 阿勒泰地区1958~2011年原煤产量变化
目前,共有煤矿4家,生产规模为3万~9万吨/年,均属小型矿山,分别是:吉木乃县哈尔交煤矿、富蕴县扎河坝煤矿、富蕴县三巴斯套煤矿和青河县第一煤矿。2008年,4家煤矿有从业人员379人,年产原煤3.78万吨,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民用等。2008年,四家矿山共有从业人员379人,年产矿石量3.78万吨,同比下降33.6%;工业总产值为641.14万元;销售收入为573.14万元。可见,我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很小。2009年煤炭产量3.34万吨,2011年达到10.92万吨(图1)。1958年~2011年原煤累计产量仅为337.57万吨,可见,阿勒泰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较小。
三、煤炭资源的勘查现状
我区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滞后,阿地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0.23亿吨,探明程度很低,仅占全疆预测资源总量的4.7%,资源分布大致以额尔齐斯河干流为界,以北地区不具备成煤条件,属无煤区,以南地区为含煤区。2004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煤炭资源勘查的投入,山东鲁能、神华、徐矿、新汶等一些大型能源集团陆续来疆投入了勘查工作,改善了我区煤炭资源的勘察水平。目前,蒙古能源投资公司(香港)在富蕴地区获得“喀拉萨依西区煤田”和阿勒泰地区南部“卡姆斯特一带煤田”的探矿权后,进行了普查、详查、勘查工作,初步预计两煤田共获得煤炭资源量5.31亿吨。
2004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煤炭资源勘查的投入,山东鲁能、神华、徐矿、新汶等一些大型能源集团陆续来疆投入了勘查工作,提升了我区煤炭资源的勘查水平。目前,蒙古能源投资公司(香港)在富蕴地区获得“喀拉萨依西区煤田”和阿勒黍地区南部“卡姆斯特一带煤田”的探矿权后,进行了普查、详查、勘查工作。
截至2008年底,共颁发煤炭探矿权142个,其中福海68宗,富蕴69宗,吉木乃4宗,青河1宗,总面积3809.86平方公里。在142个探矿权中,风险投资62个,国家投资8个,自筹69个;普查项目33个,预查项目108个。
在煤炭勘查方面,目前勘查队主要在富蕴、福海和吉木乃三个地区工作。其中富蕴-福海卡姆斯特一带的淮东煤田是新疆最好的成煤区之一,该区是新疆仅次于吐-哈成煤区的煤田富集区之一,在该区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外围探明储量达10亿吨,远景储量达20亿吨。目前,所有的探矿权除富蕴县协贝能科克北部煤矿预查和富蕴白板地煤矿普查项目没有到期外,其他探矿权均已到期。按照国家最新政策,2011年3月31日前全国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的申请。
四、存在问题
1.煤炭供需矛盾突出。我区属于煤炭缺乏地区,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每年需从外地大量购买。尽管近几年勘查工作不断加大,但是探明储量、开采条件等不能满足我区的工业发展需求。
由于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我区的冬季供暖时间较长,每年供暖时间为180天,而供暖采用的燃料几乎全部用煤。
其次,我区电力供应中火电供应严重不足,在我区的27座电源中,火电仅有4座,总装机25.5兆瓦,占我区总装机量的17.5%,其他水电占81.8%,风力发电占0.7%。由于我区电力供应以径流式小水电为主,调节能力有限,而且枯水期长,造成水电供应不足,无法满足我区继续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四大工业园区建设的用电需求,需要另外建设火电站来补充电力供给,这就更加大了我区的煤炭供给压力。
2.地区煤炭行业发展恰逢国家煤炭行业政策调整。近几年,我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增加了用煤需求,正值我区煤炭行业快速发展时期,恰逢我国煤炭行业供过于求,行业政策调整。自从2006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限制煤炭过量开采,用来保障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国土资源部于2007年2月下发《关于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的通知》([2007]20号文),决定从2007年2月2日起到2008年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又下发通知,除国务院批准的重点煤炭开发项目和使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或省级地质专项资金开展煤炭普查和必要详查的可以设置煤炭探矿权外,全国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暂停时间到2011年3月31日止;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1月制定并执行《煤炭产业政策》,该政策严格了产业准入,并且根据各地区煤炭资源的储量、消费量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将不同地区新建、改扩建矿井年产规模分别定为120万吨、30万吨、15万吨和9万吨,低于该规模的矿山不予审批。我区煤炭矿山属于国家规定的年产规模不低于30万吨的范围。这些政策的出台,约束了我区煤炭行业的发展,按照国家规定不能在设置探矿权。
3.地质勘查程度不够,家底不清。我区尽管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风险勘查,但是大多集中于金属矿床,而对煤炭资源的勘查程度则远远不足。另外我地区煤炭成矿区域广阔,煤炭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国家基础勘查投入不够,使得我区煤炭的地质勘查程度偏低,家底不清。同时,在目前我地区设立的142个探矿权中也存在着地勘单位承担的勘查项目过多,勘查面积很大,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这直接导致了勘查工作质量不高,研究程度不够,影响了正常的我区煤炭勘查计划。
五、对策建议
1.加大勘查力度,进一步摸清家底。针对目前国家限制煤炭探矿权设置的现状,要根据我地区的特殊情况继续争取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或省级地质专项资金加大对我地区煤炭资源的地质勘查程度,尽快摸清我地区煤炭资源的储量,摸清家底,然后根据煤炭储存条件制定综合利用开发方案和行业发展规划。
2.积极发挥我地区口岸优势,利用邻国资源。地区与周边3个国家接壤,拥有4个对外口岸,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地区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邻国的资源。与我地区相邻的俄罗斯煤炭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与我地区相邻的西伯利亚联邦区境内煤的储量占全俄的80%,阿尔泰共和国和阿尔泰边疆区煤炭总储量约8500万吨,预测资源量在13亿~17亿吨;哈萨克斯坦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据我国其境内吉木乃口岸只有60公里的东哈萨克斯坦州的斋桑县已发现储量达亿吨以上的露天煤矿,与我国相邻的卡拉干达州煤炭储量储量超过80亿吨,占哈萨克斯坦内总储量的30%;蒙古目前已发现和评价过的煤矿有200个之多,资源量约为500亿吨。与中国相邻的蒙古境内的戈壁阿尔泰省、乌布苏省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中乌布苏省已发现的煤矿有5个,产煤地区11处。
周边国家的丰富煤炭资源加上我区的口岸优势,有利于填补我区煤炭资源不足的现状,有利于促进我区经济的发展。
3.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扶植煤炭企业发展。针对国家最近几年出台种种政策限制煤炭行业扩大产能的现状,我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政策支持,扶持煤炭企业的发展,培养或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集团。
4.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监管。煤炭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时要注意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监管。在以后新建煤矿建设项目中,要监管煤矿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生产设计指标建设矿山,并要定期审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要依法组织实施关闭。
5.整顿矿业秩序,培养大型矿业集团。针对目前国家在煤炭行业整顿矿业秩序的方针要求和我地区矿业权分散、矿山规模小的特点,政府应该鼓励矿山企业兼并重组,规范产业准人和开发秩序,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防止矿山在今后国家政策调整时被关闭的风险。
6.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我地区煤炭资源多集中在额尔齐斯河以南地区,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有草原、戈壁滩,有些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煤炭在开采、运输和燃烧的过程中会带来破坏地表、污染水源、排放烟尘等环境破坏。当地环保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督管理。充分考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同时矿山企业要严格根据《阿勒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要求,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加强对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参考文献(略)
D. 蒙古国煤炭化验X(mm)是什么指标
如果参照我国的标准,应该是胶质层的最终收缩度
E. 蒙古国(外蒙)主焦煤及瘦煤价格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
类别 符号 包括数码 分类指标( Vdaf% 挥发份 GRL粘结指数 Y,MN胶质层 )
无烟煤 WY 01,02,03 10
贫煤 PM 11 >10.0-20.0 ≤5
贫瘦煤 PS 12 >10.0-20.0 5-20
瘦煤 SM 13,14 >10.0-20.0 >20-65
焦煤 JM 24 >20.0-28.0 >50-65 <25.0
15,25 >10.0-20.0 >65 <25.0
肥煤 FM 16,26,36 >10.0-37.0 (>85) >25
1/3焦煤1/3JM 35 >28.0-37.0 >65 <25.0
气肥煤 QF 46 >37.0 (>85) >25.0
气煤 QM 34 >28.0-37.0 >50-65 <25.0
43,44,45 >37.0 >35-65 <25.0
长焰煤 CY 41,42 ≥37.0
1/3焦煤
质量要求:灰份≤9.5--10% 挥发份 28--32% 硫份≤0.7% G值>75 Y值> 14mm 国际上级冶金煤
主焦煤
质量要求:灰份≤9.5--10% 可燃基挥发份 18--24% 硫份≤0.7% G值>75 Y值> 16mm。
主焦煤: 灰份% 含硫% 挥发份% G值 Y值
<9.5 <0.6 18-26 >65 >18
1/3焦煤: ≤9.5 ≤0.6 28-35 >75 >18
肥煤是指国家煤炭分类标准中,对煤化变质中等,粘结性极强的烟煤的称谓,炼焦煤的一种,炼焦配煤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焦性最强,熔融性好,结焦膨胀度大,耐磨;精煤是指经洗选加工供炼焦用或其他用途的洗选煤炭产品的总称。
煤的挥发分
煤的挥发分,即煤在一定温度下隔绝空气加热,逸出物质(气体或液体)中减掉水分后的含量。剩下的残渣叫做焦渣。因为挥发分不是煤中固有的,而是在特定温度下热解的产物,所以确切的说应称为挥发分产率。
(1)煤的挥发分不仅是炼焦、气化要考虑的一个指标,也是动力用煤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动力煤按发热量计价的一个辅助指标。
挥发分是煤分类的重要指标。煤的挥发分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挥发分由大到小,煤的变质程度由小到大。如泥炭的挥发分高达70%,褐煤一般为40~60%,烟煤一般为10~50%,高变质的无烟煤则小于10%。煤的挥发分和煤岩组成有关,角质类的挥发分最高,镜煤、亮煤次之,丝碳最低。所以世界各国和我国都以煤的挥发分作为煤分类的最重要的指标。
F. 精煤各项指标是什么
原煤送入洗煤厂,经过洗煤,除去煤炭中矸石,变成精煤。主要用于生产焦炭,作炼铁,炼钢用。
精煤根据其用途不同又分为三个等级:
1、冶炼用炼焦精煤:粒度<100(50)mm,Ad≤12.5%;
2、其他用炼焦精煤:粒度<100(50)mm,Ad=12.51~16.00%;
3、喷吹用精煤: 粒度<50(25)mm,Ad≤14.00%。
原煤经过洗煤,除去煤炭中矸石,变为适应专门用途的优质煤,即为精煤。精煤可分为冶炼用炼焦精煤和其它用炼焦精煤。冶炼用炼焦精煤,其粒度分为小于50、80、100毫米三种,灰分小于或等于12.5%.简称冶炼精煤;其它用炼焦精煤,粒度也分为小于50、80、100毫米三种。灰分在12.5%~16%之间,简称其它精煤。
(6)蒙古5号井精煤指标扩展阅读:
选煤厂由以下五点主要工艺组成:
1、原煤准备:包括原煤的接收、储存、破碎和筛分。
2、原煤的分选:目前国内的主要分选工艺包括跳汰-浮选联合流程;重介-浮选联合流程;跳汰-重介-浮选联合流程;块煤重介-末煤重介旋流器分选流程;此外还有单跳汰和单重介流程。
3、产品脱水:包括块煤和末煤的脱水,浮选精煤脱水,煤泥脱水。
4、产品干燥:利用热能对煤进行干燥,一般在比较严寒的地区采用。
5、煤泥水的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精煤
G. 电煤和精煤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1、电煤就是用来发电的煤。具体是将煤磨成粉,在火力发电厂锅炉中燃烧,锅炉中的水吸收热量变成一定参数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用于发电所以叫电煤。
2、原煤经过洗煤,除去煤炭中矸石,变为适应专门用途的优质煤,即为精煤。精煤可分为冶炼用炼焦精煤和其它用炼焦精煤。
冶炼用炼焦精煤,其粒度分为小于50、80、100毫米三种,灰分小于或等于12.5%.简称冶炼精煤;其它用炼焦精煤,粒度也分为小于50、80、100毫米三种。灰分在12.5%~16%之间,简称其它精煤。
(7)蒙古5号井精煤指标扩展阅读:
一般来说,选煤厂由以下主要工艺组成:
1、原煤准备:包括原煤的接收、储存、破碎和筛分。
2、原煤的分选:目前国内的主要分选工艺包括跳汰-浮选联合流程;重介-浮选联合流程;跳汰-重介-浮选联合流程;块煤重介-末煤重介旋流器分选流程;此外还有单跳汰和单重介流程。
3、产品脱水:包括块煤和末煤的脱水,浮选精煤脱水,煤泥脱水。
4、产品干燥:利用热能对煤进行干燥,一般在比较严寒的地区采用。
5、煤泥水的处理。
H. 俄罗斯的煤炭
22.俄罗斯的煤炭资源
俄罗斯煤炭探明可采储量1570.1亿吨,约占世界可采储量的17.3%,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俄罗斯煤炭品种比较齐全,从长焰煤到褐煤,各类煤炭均有。其中炼焦煤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也全,可以满足钢铁工业的需求。约42%的硬煤储量可用于炼焦,不足3%的硬煤储量为烟煤。煤田与煤矿床在俄罗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绝大部分的煤炭可采储量(约90%)位于西伯利亚东部与西部,约5%的可采储量分布在远东和欧洲部分。大部分煤田的地质采矿条件复杂,探明储量中约1600亿吨或80%埋藏深度达300米。
23.俄罗斯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
俄罗斯煤炭资源的最大缺陷是地区分布极不平衡,3/4以上分布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欧洲部分储量地理分布如下:46.5%的储量在俄罗斯中部,即库兹巴斯煤田;23%的储量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尔斯克边疆区,几乎都是褐煤,适于露天开采。此外还有一部分动力煤分布在科米共和国(82亿吨),罗斯托夫州(65亿吨)和伊尔库茨克州(55亿吨)。
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凹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
24.俄罗斯焦煤的地理分布
俄罗斯主要的炼焦煤产地有库兹巴斯、伯朝拉、南雅库特和伊尔库茨克煤田。
25.库兹巴斯煤田
库兹巴斯煤田位于西西伯利亚东南部,克麦罗沃州境内,西起萨拉伊尔山,东至库兹涅次克山,北起西伯利亚大铁路,南至绍里亚山区,煤田面积26000平方千米,其中有工业意义的面积为12000平方千米。库兹巴斯煤田的储量丰富,其地质储量高达9000多亿吨,探明储量为1170亿吨,可采储量A+B+C1级597亿吨,远景储量C2级608亿吨,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最重要的煤田,也是俄罗斯第一大煤田。库兹巴斯的煤炭质量好,含灰量低(平均8%~14%),含硫量(1%)和含磷量低,热值高(7000~8500大卡);该煤田的煤层多,最多的地方多达300层,其中可采层有98层;煤层厚,1米以上的占90%,6.5米以上的占22%,可采层平均厚度2.2米;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300米深度内的地质储量为1400亿吨。
库兹巴斯煤田开发较早,1860年就已开始采煤,十月革命前规模很小,1917年的产量仅为130万吨。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开始大规模开发。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乌拉尔库兹巴斯煤炭钢铁基地的建立,采煤区向南推移,产量迅速增加。
26.通古斯卡煤田
通古斯卡煤田位于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地质储量为22990亿吨(其中有17890亿吨标准煤),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19670亿吨(15320亿吨标准煤),然而,探明储量只有64亿吨,其中A+B+C1级17亿吨,C2级35亿吨。由于该煤田地处边远地带,加之当地煤炭需求量有限,因此,还没有大量开采。
27.坎斯克阿坎斯克煤田
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和克麦罗沃州境内,沿铁路线东西长800千米,南北最宽为280~300千米。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发现于18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和研究。该煤田的地质储量为1.2万亿吨,其中600米深度内的储量为6378亿吨(3180亿吨标准煤),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4840亿吨(2418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1269亿吨,其中A+B+C1级为726亿吨,C2级(远景储量)为430亿吨。该煤田产低硫褐煤,含灰量7%~14%,湿度高,易于氧化和自燃,不便于长途运输。该煤田多为缓倾斜煤层和微倾斜煤层,便于利用机械进行露天开采,煤炭的开采成本低廉,所产褐煤是一种十分经济的燃料。
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根据煤炭的用途与供应去向不同,可以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矿区。
西部矿区生产的煤主要是用于满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区西部和西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对燃料和电力的需求,它的物质储量为3403亿吨,其中有808亿吨煤适合于露天开采。西部矿区靠近工业发达的地区,它包括伊达特、巴兰达特、别廖佐沃、乌留普、波格扎里斯克、纳扎罗沃等矿,其中伊达特和巴兰达特是西部矿区最大而又最有发展前途的两个矿区。
中部矿区生产出的煤主要是用于满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中部地区的需求。它的地质储量为400亿吨,其中有123亿吨煤适于露天开采。
东部矿区主要是保证伊茨库次克州和外贝加尔地区的需求,其储量为542亿吨,其中有340亿吨煤适于露天开采。阿巴坎矿是东部地区最主要的矿,东部矿区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几乎都集中在这里。
28.伊尔库茨克煤田
伊尔库茨克煤田位于伊尔库茨克州东部,其地质储量为765亿吨(折合成标准煤为536亿吨),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326亿吨(226亿吨标准煤);炼焦煤的地质储量为104亿吨,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42.7亿吨,含硫高的几乎占半数。煤田的探明储量为586亿吨,其中A+B+C1级70亿吨,C2级140亿吨。煤田适于露天开采的煤储量为144亿吨,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133亿吨,A+B+C1级67亿吨,C2级55亿吨。煤田的大部分储量(690亿吨)埋藏在300米深度以内。煤田以露天开采为主,在1975年生产的2500万吨煤中,有2300万吨是采用露天方式开采的。目前,该煤田的煤主要满足本州的需要。
29.米努辛斯克煤田
米努辛斯克煤田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南部,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有专线相连。该煤田的储量为290亿吨(折合标准煤为241亿吨),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203亿吨(169亿吨标准煤)。A+B+C1+C2级探明储量为49亿吨(45亿吨标准煤)。适合于露天开采的储量为36.5亿吨(31亿吨标准煤)。煤的质量较好,近似库兹巴斯煤田南部出产的煤,但由于丝炭含量高(达12%),烧结性差,在现今的炼焦技术条件下,米努辛斯克煤只能做库兹巴斯炼焦煤的添加料。
米努辛斯克煤田有4个矿,最先开发的切尔诺戈尔斯克矿生产能力可达1100万吨左右,另一个是伊兹赫斯克矿,生产力为100万吨。
30.外贝加尔煤田
外贝加尔煤田位于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赤塔州境内,地质储量250亿吨,1975年产量为900多万吨。外贝加尔煤田分为布里亚特和赤塔两大矿区。
布里亚特矿区的地质储量为109亿吨(折合标准煤为69亿吨),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31亿吨(19.7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27亿吨(16.2亿吨标准煤),其中约有16亿吨适合于露天开采。古希诺奥泽尔斯克矿是布里亚特矿区最著名的露天矿,1965年投产,初期产量为60万吨,后来提高到300万吨。
赤塔矿区的地质储量为138亿吨(折合标准煤为86亿吨),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92.2亿吨(58.8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35.5亿吨(17.8亿吨标准煤),其中有41.4亿吨适合于露天开采。赤塔矿区的主要煤矿有切尔诺沃矿、布卡恰恰矿、塔陶罗沃矿和哈拉诺尔矿。切尔诺沃矿开发于1907年,当时主要是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提供燃料,该矿的深井采煤于1950年投产,露天采煤于1957年投产。由于该矿储量有限,因此,其产量已从1970年的156万吨下降到1978年的59万吨。布卡恰恰矿是赤塔矿区唯一的竖井高级烟煤矿,与1932年投产,由于资源有限,多年来的产量一直维持在90万吨左右。该矿出产的部分煤运往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和堪察加州。塔陶罗沃矿离赤塔市很近,其A+B+C1级的储量为3.98亿吨,仅次于哈拉诺尔矿的储量。该煤埋藏潜,热量高,每千克达3595千卡。该矿1982年的产量为58万吨。哈拉诺尔矿A+B+C1级煤的储量为10.8亿吨,煤的每千克热量为3080千卡。该矿1965年投产,当时产量较低,1970年扩建后,产量剧增。该矿为赤塔中心发电站、赤塔州东南部铀矿中心等地供应燃料。
31.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煤炭区
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煤炭区有北泰梅尔含煤区、泰梅尔盆地含煤区和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东北与萨哈共和国西北交界处的阿纳巴-哈坦加煤田,它们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
北泰梅尔含煤区的100米深度内煤炭的地质储量为77亿吨(43.9亿吨标准煤),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62亿吨(35亿吨标准煤)。
泰梅尔盆地含煤区600米深度内煤炭的地质储量为2170亿吨(2040亿吨标准煤),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1855亿吨(1740亿吨标准煤)。炼焦煤的地质储量为884亿吨,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756亿吨。探明储量8900万吨,其中A+B+C1级300万吨,C2级8600万吨。
阿纳巴尔哈坦加煤田煤炭的地质储量为149亿吨(84.8亿吨标准煤),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117亿吨(66.8亿吨标准煤),探明的A+B+C1级储量1000万吨,C2级储量1400万吨。
别吉切夫岛煤田煤炭的地质储量为17亿吨,其中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11.6亿吨。600米深度内储量主要集中在中等厚度的和较厚的煤层内。这里的煤主要是长焰煤。
32.远东地区的煤炭资源
远东地区煤炭的地质储量为5.5万亿吨,占苏联储量的61%,占西伯利亚和远东储量的79%。A+B+C1级储量为118亿吨,其中65%为褐煤,35%为石煤(其中46%为焦煤)。已勘探的煤田约有100个。80%以上的预测资源和42%的确认储量集中在雅库特。较大的煤田有南雅库特煤田(其优质焦煤储量大)、连斯克和济良诺夫斯克煤田、坎戈拉斯克褐煤矿。探明的动力煤矿在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布列亚煤田)及萨哈林。大约60%的确认煤储量可供露天开采。
33.萨哈共和国的煤田
萨哈共和国的主要煤田有勒拿煤田、南雅库特煤田、涅柳恩格里煤田、丘利马坎煤田等。
勒拿煤田1930年起进行局部地区开采,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总地质储量2.6万亿吨,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的15390亿吨(折合14070亿吨标准煤)。煤层达数十层之多,有褐煤和烟煤两种,主要型号为长焰煤和气煤。1979年产量120万吨。以露天开采为主。采掘中心为桑加尔、坎加拉瑟。然而,由于该煤田的经济地理位置不利,短期内尚不能全面开采。
南雅库特煤田是远东地区有开采价值的最大煤田,是贝加尔湖以东唯一蕴藏有炼焦煤的地方。该煤田1966年开发,面积2.5万平方千米,其地质储量为440亿吨,工业储量为395亿吨,探明储量为51.9亿吨,其中炼焦煤地质储量为266亿吨,工业储量为237亿吨,探明储量为43亿吨。该煤田煤层埋藏浅,在侏罗纪含煤地层中共有20多层(可采煤层达3层)。有烟煤、气煤、肥煤、焦肥煤、微黏结煤和炼焦煤等。用作炉前煤的燃烧热为24~26.8兆焦耳/千克。目前,在这里已查明有15个优质煤田,主要有涅柳恩格里、丘利曼、穆阿斯塔赫、亚科基特、杰尼索夫煤田等。
涅柳恩格里煤田位于丘利曼西南40千米处,面积6平方千米,其工业储量为5.27亿吨,其中炼焦煤储量为3.5亿吨。煤层厚(平均厚度27米,不少地方达50~70米),煤质好(平均含灰量18%~20%,含硫0.3%~0.6%、含磷0.005%),被誉为贝阿沿线地区的“黑色珍珠”。该煤田发现于1952年,1978年开始开采,当时年产量200万吨,1986年产量达1300万吨(其中900万吨炼焦煤)。该煤田的选煤厂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选煤厂,年选煤量为9000万吨。
丘利马坎煤田有5个煤层,可采厚度为1~10米,都是肥煤,烧结性、可选性为中等。该煤炭适于井下开采。经过特别选择的煤混料可以用来生产高级焦炭。
萨哈共和国1980年煤炭产量为379万吨。1985年110万吨,1988年17700万吨。1985年调进煤炭20万吨,调出960万吨。2003年的煤炭产量达1050万吨。共和国境内有南雅库特煤矿、济良卡煤矿、连斯克煤矿、通古斯煤矿以及其他一些小煤矿。最有前景的烟煤矿之一是拥有优质焦炭煤的埃利吉煤矿。“雅库特煤炭”股份公司是共和国煤炭工业的领头羊,这是为萨哈共和国(雅库特)之外供应煤炭的主要公司,是对亚太地区国家出口煤炭的主要供应商。每年运出共和国的煤炭达700万吨(占煤炭总产量的70%),其中450万吨出口到亚太地区国家。
34.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煤田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目前有开采价值的煤田主要有布列亚、乌尔加尔、阿姆贡河沿岸盆地的利安斯基煤田等。
布列亚煤田是远东南部地区最大的煤田,地质储量250亿吨,探明储量11亿吨。目前这里生产的煤只作为动力煤使用。
乌尔加尔煤田的矿井和露天矿场目前年产煤量为150万吨。
利安斯基煤田的地质储量为2亿吨,露天开采量达450万吨。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1980年煤炭产量为170万吨,1985年180万吨,1988年230万吨,1985年调进煤炭850万吨,调出120万吨。1990年需煤炭1100万吨,其中1000万吨是从萨哈、赤塔州、东西伯利亚和蒙古调进的。西伯利亚煤炭动力公司2008年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穆奇卡湾建设煤炭转载码头。这是俄罗斯最现代化的煤炭码头。码头的年吐吞能力为1300吨煤炭。工程造价约为1.5亿美元。煤炭将从公司所属的露天采煤场沿贝阿铁路运到码头,然后出口到国外。并考虑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建设选矿厂,以便提高煤炭的质量。
35.阿穆尔州的煤田
阿穆尔州的煤田主要有赖奇欣斯克、斯沃博德内、穆辛、奥戈贾、叶列科韦次克等,几大煤田的地质储量为180多亿吨,其中赖奇辛斯克煤田4.2亿吨,斯沃博德内煤田27.6亿吨,穆辛煤田37.6亿吨,奥戈贾煤田37.6亿吨,叶列科韦次克煤田80亿吨。该州煤炭探明储量为39亿吨,其中褐煤为38.7亿吨,硬煤为4000万吨。几大煤田中赖奇欣斯克煤田开发最早,建立于1932年,当年产煤5000吨。该煤田有东北、西南、宽广、新赖奇欣斯克等4个露天采矿场。
阿穆尔州的煤田产量1980年为1400万吨,1985年810万吨。所产煤能满足本州企业需求,如1985年仅利用560万吨,从外地调入130万吨,调出460万吨。
36.滨海边疆区的煤田
滨海边疆区煤炭的地质储量为151.6亿吨,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106.1亿吨,探明储量为29亿吨。已探明的煤矿产地有50多处,主要产地有帕尔季赞斯克(苏昌)、利波夫齐、阿尔乔姆、列季霍夫卡、巴甫洛夫卡、塔夫里切斯科耶等煤矿。滨海边疆区的硬煤和褐煤占2/3,此外还有无烟煤。
滨海边疆区的煤炭产量1980年为1290万吨,1985年1820万吨,1988年2010万吨,1989年2050万吨。俄罗斯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3年内在滨海边疆区产煤总量将增加100万吨并突破550万吨。这是该公司符拉迪沃斯托克分部主管亚历山大·扎尼科夫对俄新社记者透露的。产量的增长计划将主要依靠“东部”矿务局(位于滨海边疆区利波夫齐镇)每年增产达100万吨的煤炭。目前这家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下属的企业每年向消费者供应70万吨煤炭。近期煤炭产量将增长1倍,达到年产150万吨煤炭。利波夫齐煤矿的煤炭完全能够保障滨海边疆区对煤炭的需求,目前该煤矿年产量为130万吨。
37.萨哈林州的煤田
萨哈林州煤田的地质储量为173亿吨(142亿吨标准煤),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159.4亿吨(130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24.5亿吨(19.9亿吨标准煤)。该州的煤炭资源主要是褐煤,占52%,此外还有长焰煤、气煤等。这里的煤质量好,含硫少,热值高达8000~9000大卡,可供炼焦。煤矿主要分布在莱蒙托夫、贝科夫、乌格列托沃茨克,达利涅戈尔斯克、戈尔诺扎沃茨克、洛帕季诺和瓦杜丁诺等地。
38.马加丹州的煤田
马加丹州煤炭的地质储量为1030亿吨(790亿吨标准煤),符合工业指标的储量为835亿吨。在该州的煤田总储量中,无烟煤和劣质煤为26亿吨,瓦斯煤和长焰煤为346亿吨,褐煤为617亿吨。主要煤田有阿尔卡加拉煤田、奥姆苏克昌煤田、鄂霍茨克煤田、阿纳德尔煤田和恰翁-楚科奇煤田。
39.堪察加州煤田
堪察加州煤田的地质储量为1800亿吨,其中平衡表储量为900亿吨。有80多个煤矿,其中在西堪察加有60多个,在东堪察加有20个。主要煤田有科尔夫煤田、克鲁托戈罗沃煤田、季吉利煤田、波德卡格尔诺耶煤田。
I. 外蒙贷款买车拉煤的真实性有个朋友听说从外蒙向国内拉煤蒙古那的公司可以贷款每趟给好几千
第一运费:策克口岸基本上每吨35元左右,距离60公里左右,每天一趟。甘其毛都口岸运费170左右,大约是200多公里,三天一趟。每车每吨煤需要给挂靠的运输公司缴纳2-5元的管理费。算下来应该是一年左右可以赚回一辆车。
这个项目是可以做的,但是首先你要搞清楚:给谁拉煤,谁给你结算运费,一般都是具有进出口资质的煤炭公司和具有国内和蒙古国两国注册的交通运输公司签订合同,然后运输公司组织车辆,运输公司可以给购车人做担保贷款手续。还款有煤炭进出口公司和运输公司结算,运输公司在分户结算给每个车主。买车前一定要考察清楚这两个公司的资质和他们之间合同的合法性。
这个项目的风险:运输公司有好几家都是外资,这种公司如果不讲信誉很难对付的,因为你的车到蒙古国去拉煤,等于的是短期出口到了蒙古国,然后进关必须由蒙古国的运输公司给你报关你才能进来,否则你的车和车上拉的煤是进不了关的。如果蒙古国的公司不给你报关,你就只能当作再次进口车辆重新缴纳关税才能把车弄回来,很不划算。蒙古人对中国人很憎恨,苏联奴役他们的时候给他们灌输很多反华的论调,所以他们对中国人是很不讲信誉的,十句话有八句不可靠,所以挂靠车辆前,你必须考虑清楚。
一般据我所知以前进口拉煤的公司车辆基本都够用,只有今年注册的两三家公司需要车辆。通常来讲买车公司是给一定补贴的,但有很多中间人不但拿了补贴,还打着团购的旗号从购车款中吃回扣。大家需要注意的。
对了那边的路都是戈壁滩压出来的路,柏油路是小车和领导走的不让大车上,所以比较费车,估计两年需要换三副轮胎,保养也需要1.5万左右,维修费用就要看你请的司机了。
基本就是这个情况。
J. 有谁知道高头窑煤矿的煤炭指标
高头窑煤矿属于煤电一体化企业,煤炭销售方面的压力不大,但因为产量低、煤质差、煤... 因此高头窑选煤厂的成本利润等经营指标完成的好坏取决于高头窑煤矿的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