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GDP的计算问题
关于GDP的概念,你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既然是“生产的物品和劳务”,那么,必然要发生相应的交易才算是生产的物品和劳务。你说的那个租给自己的问题这就很简单了。马克思经济学早就提出了用于交换的才是商品。既然是“租给”自己,那就不是租,没发生商品交换,属于自己使用的,所以不算劳务,不能计入GDP。
还有,出租的房屋在建造完成的时候交房时时产生物品,属于当期的物品,可以计入当年的GDP。至于以后租给别人,那就是产生劳务的消费了,这就产生了GDP。可以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生产的都是劳务,你能说他们没直接制造物品,就没创造GDP吗?
推荐你去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关于GDP的那一章,很清楚。网上好像有电子版的可以下载吧。
还有,再告诉你一下,任何时候都不要完全相信政府统计的GDP等数据,许多数据本身就是造出来的。不止中国政府这样,其他国家政府也不能完全真实的统计。
为辅新词
Ⅱ 急求!!下列哪一项不列入GDP的核算()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Ⅲ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是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GDP的核算有三种方法:
1、生产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2、收入法:
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3、支出法:
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3)GDP核算不反应以下哪项交易扩展阅读:
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
GDP的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结果分别称为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或分配法GDP、支出法GDP。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即存在统计误差。
在实际中,由于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为了就每一产业部门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数据,根据资料来源情况,有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部门,增加值主要以生产法计算的结果为准,有的产业部门如一些服务部门,增加值主要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
因此我国生产法GDP等于收入法GDP,但支出法GDP大多数情况下与这两者不同, 有时会大一些,有时会小一些。
鉴于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基础更好一些,因此,国家规定一般以生产法GDP和收入法GDP数据为准,并将支出法GDP与生产法GDP的统计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2%。 各种公开发表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均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结果。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Ⅳ 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下列哪项A工资 B投资 C利润 D利息
B投资。
收入法占GDP的比重,不包括投资。 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收入。
3、公司的税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现在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方法来计算
Ⅳ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中不包含________交易的价值和政府转移支付。
A
因为GDP计算的是现期生产的goods and services的市场价值,二手商品在它一开始被生产出时就已经被计算过了
Ⅵ 哪一项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网考单选题库
A、
1、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B、
1、编制国外账户应以(本国货币)为基准货币单位。
2、编制物价指数的紧缩法是运用(帕氏指数)方法。
3、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的是(机器设备的租借)
4、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机构部门)
5、不能记入货物进出口的是(我国某企业一批设备送出国外进行简单加工)。
6、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性资产持有收益(等于零)
C、
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主产品的同质性)
3、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只计算其附加费)。
4、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5、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没有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其数值(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或零)
6、储蓄率是指(储蓄额与可支配收入额之比)
7、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之间的差额是(零)。
8、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
9、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的关系是(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临时外出人口+临时寄居人口)。
10、从美国进口一批货物,按实际离岸价格计算为350万美元,离境后抵达我国口岸的国际运费和保险费等共计20万美元,这批进口货物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计为(借方350万美元)。
11、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两者不等主要是与(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有关。
12、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
13、财产收入是一种(生产性收入)
14、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
15、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收入之间的差额是( 支付国外的财产收入)
D、
1、对于企业部门,其原始收入与营业盈余的差值是(财产净支出)
2、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3、对外经济交易是(会影响一国资源总量)。
4、对外资本账户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非金融性资本交易)。
5、对外金融账户的平衡项是(净贷出/净借入)。
6、对外资产负债账户(只核算金融资产)。
7、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是关于商品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的分析。
8、短期核算的数字比一般年度核算的数字(不准确)。
9、短期内国民经济的生产主要由(工业)的生产活动状况加以体现。
10、地区间的流入与流出在投资环节上表现为发生在地区间的(资本转移)。
11、 金融负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遵循的估价原则是(交易双方同一价格估价)
12、项目在各机构单位间实际的或虚拟的交易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应该记录在(资本和金融帐户)
13、对外经济交易是(会影响一国资源总量)
14、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二产业)
15、对外经济核算的估价原则是(市场价格)
1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二产业)。
17、对于金融负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遵循的估价原则是(交易双方同一价格估价)
18、对资产项目在各机构单位间实际的或虚拟的交易而引起的数量变化,应该记录在(资本和金融账户)
19、对于制成品库存,应按照(产出时的基本价格)计价。
E、
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
F、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2、非金融资产按其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3、服务的特点是(生产和使用同时进行)
4、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5、房地产业和电力属于(前者为第三产业后者为第二产业)
6、非金融资产按产生的情况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G、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内部交易)处理
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3、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4、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进口货物和服务)
5、关于供给表(U表)的说法正确的是(主栏是产品部门)
6、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在数值上相差(来自国外的初次净收入)
7、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储蓄)
8、固定资产和存货区别的主要标志是(耐用性)
9、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国际收支是指(广义国际收支)
10、国际收支总差额是将(储备资产)作为线下项目计算得来的
11、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中的账户设置与机构部门账户在体系上(是一致的,但也有所不同)
12、国民经济核算在(时效性)上的发展,产生了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需要
13、国民经济地区核算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在地域上的发展需要)
14、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用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15、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16、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
17、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宏观上物价和物量的含义,哪项是正确的(前者是价格的一般水平,后者是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可比数量)
18、国民经济核算中所采用的指数主要是(综合指数)
19、国民经济核算中,比较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是(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
20、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经济活动总价值量的动态变化,通常受到两个主要因素变动的影响,这就是(物量因素和物价因素)
21、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都是采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物量指数)来表现
22、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23、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负债和净值)
24、国民资产负债表中,若国外部门对应的金融资产净额为负值,表示(国内净贷出)
25、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
26、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从(1993年)以后实现全球一体化
27、关于机构单位与基层单位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28、国内各机构部门之间财产收入与财产支付的关系是(二者相等)
29、国民资产负债中的资产是指(经济资产)
30、国民资产负债的分类标准是资产负债的(经济性质)
3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内部交易)处理
3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产业部门)
3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34、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基本原则是(所有权原则)
3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机构单位交纳所得税作为(分配交易)处理
36、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资产性质)划分的
37、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国际收支总差额)
38、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中的收入再分配帐户的主要目的是(核算国民可支配收入)
39、国际规定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是(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40、国民经济短期核算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41、国民经济核算在地域上的发展,产生了(国民经济地区核算)
42、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基层单位)
43、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固定资产投资)
44、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资产总范围是(经济资产)
45、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人口总量指标是(常住人口)
46、国民经济核算中,比较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是(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
47、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
48、国民原始收入(是对增加值的最初分配结果)
49、国内所有部门原始收入总和称为(国民收入)
50、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它运用的基本原理是(会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51、国外账户是立足于(国外)编制的。
52、国外账户中某个平衡项为正值,表明(国外盈余或顺差)
53、国民经济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54、国民经济核算在所包括的经济活动范围上的发展,产生了(人口、劳动力核算)
55、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对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56、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依据的重要原则是(市场原则)
Ⅶ 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下列哪些项目应该计入,哪些项目不应该计入,为什么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生产法计算GDP分为四项: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二收入法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Ⅷ 在计算GDP时,哪些是不能计入的
1、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非最终产品)
2、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非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在国外的本国公民取得的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但不适合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状况。
Ⅸ 以下哪些计入GDP
GDP包含的项目:
1、消费:家庭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家庭购买私家车等;
2、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存货投资。比如企业投入机器设备,家庭购买住房等;
3、政府购买: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比如国防的支出等;
4、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的差额。
(9)GDP核算不反应以下哪项交易扩展阅读:
GDP核算方法:
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1、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Ⅹ 1.GDP核算反映以下( )交易。
1.GDP核算反映以下( A.购买一幢别人以前拥有的住房,支付给中介6%的中介费B.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E.银行存款的利息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