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战国时期货币是什么制造的

战国时期货币是什么制造的

发布时间:2021-06-17 09:11:43

㈠ 战国时期七国国内的主要货币

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
战国初年,魏国每石粟卖三十钱,农民每户种一百亩地在平常年景的收获,除去吃饭和交税,余四十五百粟,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每户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钱,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钱,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钱,还不足四百五十钱。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关系活跃起来。战国时,不仅各国铸造货币,而且很多城市也铸造货币,因此各地货币的样式不同,种类繁多。解放后发现的战国货币,不下几百种之多。从其铸造材料看,有铜币和金币。
从其造型上分:刀币,流行于齐、燕等国;铲币,流通于三晋等国;圜钱,流通于秦和东、西周等地;铜贝(蚁鼻钱),流通于楚国。楚国还有铸金币:郢爰、陈爰。种类多、流通量大,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种类繁杂,也反映了有很大的地域性。

㈡ 战国时代的三孔布钱是什么铜造的

战国三孔布的材质是青铜,实际上从先秦到明代嘉靖年间,铜钱的材质基本上都是青铜,嘉靖开始以黄铜为材料。
战国时期刀、布、圜币基本上铜含量在60%以上,铅含量20%左右,锡含量10%以下,属于铅铜合金。秦汉指隋唐的铜钱,铜含量增加一般在80%,铅含量4%—12%,锡含量10%以下,属于铅锡青铜。宋代以后因铜材缺乏,铜含量降为在60%—70%,铅含量20%以上,品质下降。
币将此古泉名珍收入囊中,也创下古钱拍卖的新纪录。
战国时期赵铸币三孔布是由圆首圆肩圆足布发展演化而来,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故名之为“三孔布”,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古泉名珍之一。对于三孔布的铸造国别,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有赵铸、中山铸、秦铸三说;根据其出土区域、地名、形制等因素考证,目前泉界大多倾向于赵铸说较确。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除存世罕见外,主要是采用“朱(铢)两制”纪重。三孔布分大小二等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铢)。据出土报导资料载:1983年,在山西朔县北旺庄露天煤矿工地八号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其背文“十二朱”,首部有数字“一”;通长55毫米,重6.8克。宋子是古邑名,战国时为赵地,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从现存文献资料上看,这枚宋子三孔布,是目前唯一有准确考古出土记载的实物,其意义重大,弥足珍贵。

㈢ 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是

战国时期的货币是古布币。秦朝的货币是半两,汉朝货币是五铢。另外这些朝代贵金属金和银也是货币。

㈣ 春秋战国时期用的货币是什么

这里面有好多, 概括起来总共分:铜币, 金币两大类.

其中, 铜币又包括:布币、刀币、圆钱、贝币四种. 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圆钱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赵、魏两国沿黄河的地区,铜贝则主要流行于楚。

另一类黄金货币主要流行于楚,分饼金和金版两种,金版多标印记.

㈤ 战国时期的钱币

春秋战国货币 刀布币历史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布币是以农具铲为型的铜质货币,也叫铲币,从出土情况看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晋、郑、宋、赵等太行山西麓地区。布币按照形状又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空首布是完全按照农具铲的形状制做,平肩平底,柄部还有安装本把的圆洞,最初的空首布大小与农具相同,后来逐渐缩小。平首布是对平首布形状的进一步货币化改造,首部扁平,种类很多,肩和足均有平、尖、圆三种形状,有的首部带圆孔,或首足部带三孔。刀币是由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圜钱是按照王壁环的形状制做的外为圆形中间有圆孔的铜钱,主要铸行于魏、秦等地。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又铸行了圆形方孔的圆钱,并第一次以金属的重量作为钱的单位。蚁鼻钱是由贝币形状演化而来的铜币,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铸有阴文,观之鬼头鬼脸,故称鬼脸钱,主要铸行于楚国。除了铜币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少量的银布和金版等金银货币,但流通范围都很小。这一时期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币文极其混乱。虽然各种货币身上大都铸有文字,但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更由于这一时期长达500多年,列国间兴亡成败,战事纷纷,货币政策也极不稳定,因此即使在同一国铸造的同类货币身上,币文的文字以及书写的位置、内容和字数也均不统一,这些混乱造成了后人在货币的年代鉴定上的极大麻烦。

㈥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变迁

最早在东周时期,因为青铜冶炼的相对有限,所以以铜块为货币,后来随着各诸侯国的经济发展和地域化加深,就发展出诸如秦的孔方钱、齐的刀币、赵韩魏的布币和燕蚁鼻钱这些形制不同,单位也不统一的钱币,大致来说从春秋到战国这样的货币曾出不穷,最后到战国七雄并立时期,这些国家的货币才成为比较主流的区域性货币,随着秦统一中国,秦始皇同意度量衡,秦的孔方钱才成为固定的统一钱币制式,秦半两钱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

㈦ 战国时期的货币

齐国是的相小刀一样的刀形币。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赵刀体平直,背、刃略显弧势,环作椭圆形,环孔较小,刀首圆钝,故又称“直刀”、“圆首刀”。大者通长13.8 14厘米,宽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无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数字等字,文字与外缘都比较细弱。小者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纹二道,柄底较平,孔呈椭圆形,通长12.5厘米,首部宽1.3厘米,重3.5克以上。赵刀中另有一种是“小直刀”,是一种非常小的刀币。体型短小,刀身平直,几乎没有弧线,也无磬折,刀首呈椭圆形,刀柄也无脊线,背面无文,制作也较粗糙,但正面铭文整体浑厚,书法精美。一般长为9—10厘米,宽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种:晋化、晋半、晋阳化、晋阳新化。目前非常稀少,难得一见。

赵国的是铲形币,铲形币学名叫布币
布币是先秦同期货币中流传期较长的品种,它的形制是仿照当时的生产工具“铲”。

秦国是圆形方孔钱。

楚国是蚁鼻钱 ,从仿制贝转化来的,最常见的一种似为古文"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另一种的文字普通释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又因两"口"像鼻孔,故通称为"蚁鼻钱"。

㈧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主要形式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春秋战国货币分类

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布币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

布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

刀币

刀币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蚁鼻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㈨ 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布币主要用于三晋地区;刀币用于齐国燕国;圜钱用于秦国魏国和蚁鼻钱(鬼脸钱)用于楚国。

一、具体分布:
1、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2、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3、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4、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阅读全文

与战国时期货币是什么制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交叉盘跟只哦按有什么区别 浏览:688
融资许可证哪里办 浏览:362
银行金融机构录音录像资料保留 浏览:676
高杠杆买房下跌 浏览:11
理财基金里面取钱要多久到账 浏览:491
分散材料价格走势 浏览:350
日元6月份汇率是多少 浏览:851
稀有贵金属胩 浏览:40
南京中国平安金融公司 浏览:863
股票疯狂时刻 浏览:470
负责融资的人的职称 浏览:456
公司理财收益应缴什么税 浏览:749
有用的费力杠杆 浏览:279
上汽集团roe开头汽车 浏览:819
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居间协议模板 浏览:931
什么是股票增发价格 浏览:638
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理念 浏览:987
阿里妈妈的团长佣金比率 浏览:456
osc指标通达信公式 浏览:165
金融公司渠道合作协议范本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