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出口商品,获得外汇,为什么要增发人民币来平衡
因为出口商品,中国的制度为外汇通过中国银行结算,所以外汇不会到出口商品的企业,是由中国银行结算后给予企业人民币
㈡ 为什么要增发人民币对冲外汇美元
开放,那么一国到底发行多少本国货币来冲销外汇,则是由市场决定(利率和交易量)。但是因为中国基本上官方控制外汇市场,而且外汇交易很小,所以基本上用来冲销而必须发行的货币不由官方决定,一旦因为外贸活跃,国内厂商从国外赚取了较多美金,那么他们回到国内,必须要换取人民币,这个时候央行就不得不增加货币基础供给,于此同时因为市场不开放,国内居民拿人民币换美金去国外投资和买东西受到较多限制,这样的记过就是美金越来越多,于此同时用来对冲的人民币也越来越多,要是央行发行了用来延期支付的某种“央票”,国内的货币早就多到可以达到通货膨胀了。
外贸顺差没有简单好坏,没有必要去定性。顺差扩大,说明你的出口能力强,但是也可以说明的很少进口,具体是哪个情况要具体分析。中国低端产品出口能力强,但是不必然导致如此大的贸易顺差,很多情况是国内居民想要出国投资受限,而是我们要从其他国家买回来也受限。日本就不同点,人家出口能力的确强,即使如此开放的市场,也可以积累那么多外汇储备。
㈢ 为啥增发人民币换外汇,换回的外汇哪个用了
根本在于,人民币的增发在于中国政府,外汇的增发在于该国银行!这是根本的不同,政府买单和银行买单,哪个你更相信一些?全球只有几个国家是政府发行货币的!外国政府都很羡慕中国滴!只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你后面那些不是问题!
㈣ 请问国内增发的人民币有对应的外汇吗
人民币是可以贬值的,这也是央行调控外汇市场的手段之一
㈤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银行就必须在国内增发人民币,这是啥原因呢请教
外汇的来源很多,主要是国内的出口企业出口商品,换回来的,即通过贸易顺差。但现在可能更多是热钱,还有一些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这些外币是没法在国内流通的,所以要换成人民币,我国的外汇政策是央行统一管理,即下面各级商业银行都要把外汇上缴,也就是和央行兑换成人民币,由央行统一保管,当有企业需要进口时,在用人民币购汇。我国外汇增加,说明流入中国的外币增多了。
现在外汇持续增多对我国经济绝对是一个不良现象,要明白外汇储备在哪儿,是在不断贬值的,而不是货币本应具有的增值属性。
㈥ 为何购买大量的外汇就要增发本国货币呢能分析一下么
这个跟国内的货币政策有关。在国内只能用本国货币,不能用外国货币进行交易,而国际上的外贸交易又不能使用本国货币所致。
比如你是个出口商,你要从国内出口一批货物到美国。
你在国内上货要用人民币,美元是不被认可的。
你上完货拉拉到美国买,人家是不会给你人民币的,只给你美元。
这个时候你完成了交易,也就赚了钱了。
回国后,你要继续上货,可问题是你手上是美元,咋上货呀~~
这个时候就要把你的外汇换成人民币了。也就涉及到汇率了。
最终收走你美元的其实是央行,因为只有它能够合法的印制人民币。你用你的美元跟央行换了人民币后就可以,把人民币投放到国内市场,用来上货。
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外汇储备增加,同时人民币增发。即所谓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一个来源。
你可以再说一下,你指的大量购入外汇是怎么个具体情况。
㈦ 外汇储备增加为什么要增发人民币,人民币贬值买什么
以美元为例,我们国家美元储备增加1个亿,按理说意思就是已经揣进自己口袋的钱,但美元在国内没办法直接流通,那就没办法花,钱放在口袋里没法花,你说愁不愁人?何况不是两块钱,是3万亿啊!
资本最大的使命就是钱生钱,让资本睡在那里是可耻的浪费!
所以,我们会用一部分美元去投资美元市场获利,比如美国国债,美国实体经济等。
但是自己的钱不用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也是非常不能忍心的!所以要想办法让这些钱在国内流通起来——于是,每增加1美元储备,就印刷6.6元人民币,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但请切记,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贬值,尽管通货增加,顶多推高物价,但相比货币体系之间,不会因为人民币增加了就贬值,因为人民币增加了是经济体量增加支撑的。
人民币贬值买什么?意思是要保值吗?贬不贬值我们是按购买力来区别的。购买力下降就是贬值,购买力上涨就是增值。为了保持财富的购买力,使持有的资产不断增值是必须的作为。
基金、黄金、股票、理财、保险等等很多投资工具或者组合都可以达到对冲通胀,追赶GDP和GPI。
㈧ 顺差部分要增发人民币后,实际上国内人民币还是增加了,不担心通货膨胀吗
完美的情况应该是,中国企业出口,赚取外汇后,把赚取的外汇折换成人民币,发展本国的实体经济,通过价值实现,使经济实体的发展速度跟通货供应速度对应上。其实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应当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这就是战后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是因为黄金的供应量无法与经济发展相一致,出现了通货紧缩,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一国的外汇储备就是一国货币发行的保证金,以保证你发行的货币的价值。说的有点乱,不知道你明白吗?
㈨ 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如果不赚外汇,那经济如何增长的呢
呵呵,楼主还是比较喜欢动脑筋的。
GDP的计算实际是通过交易价格来计算的,这里就碰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货币是从哪里来的?
原来交易时是没有货币的,是商品跟商品的交换,商品是人对生产资料加工的产物,可以定义为凝结了劳动的生产资料。比如你用2斤米换来一根木头,然后花两天做了把椅子,然后用椅子换了3斤米回来,赚的1斤米就是你的劳动价值。
进入货币社会后,椅子不直接跟米换了,而分别跟货币兑换,所以你的劳动就会变成增发的那些货币。
然而,由于劳动的价值不好估计,所以会出现发的货币多于劳动的或少于劳动的结果,因而会产生货币估值的失真。
所以,没有国际贸易的前提下,人民币也不是总量不变的。
所谓藏富于民,是把国家作为整体持有美元改为人民作为个体持有美元,从而分散美元估值变化产生的风险,这种转换涉及对应的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兑换,理论上讲货币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而从货币总量的角度看,不会产生金融赤字。
国家也不是根据经济增长而增发货币的,GDP和货币流通量之间是有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缓冲的,其中主要的工具是存款,债券,股市以及房地产等等。国家的货币的投放量是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调节的,其主要的政策制定者是央行,央行通常不直接对口企业和个人,而是对口各商业银行,因而,其调节手段大概是调息,调整准备金,以及发行央票等来控制各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从而间接控制社会流动资金总量及资金使用成本。
是的,顺差导致人民币总量远大于国内资产总量,如果这些资金全部流通势必导致通货膨胀直至资产总值等于货币总量达到平衡,然而,实际上,央行通过各种政策,把过剩资金变成了储蓄,债券,准本金,央票等金融资产固定了下来。
基于以上几点,如果央行一定要控制通胀,还是有足够的手段和工具的,目前,主要困难的问题是形势的判断,由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显著,所以,经济经常在通缩与通胀之间非左即右,所以调控上难度比较大,因而经济目标一般也只是设定一个宽松的目标,例如通胀率不大于3%,而非一定不通胀。
另外,适度的通胀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好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讲了。
㈩ 大家都有钱,钱从哪来,国家如何增发人民币到我们手上
简单的说,这是央行的职权。
新货币通常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解决的。即央行通过买入国债(由财政部发行)使自己的货币流出,从而把钱流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借贷使货币在社会上流通。
首先理解货币:如今通常所说的货币,就是我们兜子里的纸钞,它是商品经济下的一个为方便商品交换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无价值,由国家银行发布并强制流通。你拿着美元到中国境内商店买东西,商店老板就当美元一张废纸,因为美元要在国内使用必须通过央行兑换成人民币才行。
不同国家的货币不能在不同国家范围内流通,而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就有一定的经济来往,为了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的商贸及货币问题,就涉及到外汇及外汇储备两个概念。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富有,不是这个国家发行或拥有本国货币的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这个国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质需要,而不是货币,也就是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和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国力。
国家之间商贸,如下简单地分为出口和进口两种情况:
对于出口情况,如果拿美元当外币,也就是中国跨国企业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拿到美国境内销售,换回的别国的货币,这对中国人,由于外币在中国市场不允许流通的,所以在中国市场内外币相当于一叠废纸,所以中国的出口企业把外币卖给国家银行换成人民币,国家拿着外国的货币,同样没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终反映在物质享有多少上,而货币只是物质交换的一个中介和工具,所以,对中国来说,我们国内的企业把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给美国用,而美国只给我外币(债券),这样形成一个债务关系:即就相当于我国是债权方,外国(美国)是债务方,外汇(美元)就是债务关系凭证。
对于进口情况,不影响外币储备,比如外商到国内出售外国商品赚到人民币,央行就拿外汇储备(美元)从外商手中买回人民币(因为这部分人民币是国内流通的,不算为外汇储备),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币到他自己本国兑换本国货币同样形成本国的外汇储备(实际过程是不是如上述这样,还不知道,不是学经济,只是猜测)。买回实际是一个对冲过程(真正意义的对冲好象是央行拿着外汇进行海外买购),也可以这样理解:外国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产的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这样,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经由外国商品通过央行归还给老百姓,也就还债。
通常国家的在流通货币量与国家的产出的商品量相互对应的。(物质财富与货币量相对应)
中国企业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国国内生产的商品过多(也就是对应的流通货币不够),
国内企业通过出口形式拿到外国市场进行商品销售交换,拿本国的商品本可以交换到外国的商品,但由于外国货币的存在,就交换回了外币,这些外币实际上相当于外国消费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债务,而这些债务,统一划到国家银行的名下。这样就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越多,说明国家放债越多。放债就相当于发行货币,国家放债过多需要发行大量货币,就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商品不够,而流通货币很多),这时国家通过国际从外海购买商品,把外货消耗掉换回商品,从而达到稳定平衡经济的目的。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央行通过投放大量货币来换回外汇储备,这种货币的增加不是通过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引起,而是由政府央行强制的,这样货币增加,如果放大来看,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钱贬值了,被贬值的一部分被央行无偿占有。所以可以理解为: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而不是资产,因为它是央行用人民币从老百姓手中换回来的,那么总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兑现这个资产。
由于中国的外汇货币主要以美元为主,美国经济一但出现波动导致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就会有随之贬值的风险,外汇储备贬值也就是中国资产的损失。
一言以蔽之:外汇储备就是老百姓与别国之间的一种债务关系体现(储备并不是国家资产,而是劳动人民的钱),而老百姓作为债权一方,将债权统一转交给国家央行,统一以央行的名义挂着。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外汇储备多少主要取决于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外汇储备是用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易。
要增加外汇,则需要发行人民币来购买人民币供给就会增多,这样可能会引起国内市场的货币膨胀。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国内外经济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口多,国内市场充斥着外国商品,引起国内货币紧缩),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消费需求增加,商品不够),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
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问题,就是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
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国内)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
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遭受(外币资产贬值)损失。
由于外币在国内市场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国内多投放(通过出口、引进外资)一定货币的同时,又代表国家多储备了一定的外汇。此时人民币在国内运用,而外汇本身却独立于国内的经济运行,被央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用于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