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台湾外汇管制历史

台湾外汇管制历史

发布时间:2021-07-10 03:30:42

1. 香港公司和中国大陆公司的外汇管制上有什么区别

香港公司和中国大陆公司区别主要有

1、外汇限制区别

香港是金融中心、自由贸易港,没有外汇管制的。大陆公司受外汇管制,企业必须具有进出口权,且经过海关申报的货物或代扣缴了税金以后方可收支外汇。个人是每年5万美金的结汇额度。

2、经营范围区别

香港公司基本无限制,公司可视需要决定是否将经营范围标示在商业登记证上。

大陆公司对有些行业是有限制的,特别是一些资源、教育等敏感行业,另外,在中国的证照上必须列示经营范围。

3、经营地址区别

香港公司无需实际租赁办公地址,可挂靠其他写字楼,可使用香港虚拟办公室或家庭地址。

大陆公司必须实际租赁写字楼。

(1)台湾外汇管制历史扩展阅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五条

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

第六条

国家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

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应当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

第七条

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为客户开立外汇账户,并通过外汇账户办理外汇业务。

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客户的外汇收支及账户变动情况。

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禁止外币流通,并不得以外币计价结算,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境内机构、境内个人的外汇收入可以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的条件、期限等,由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管理的需要作出规定。

第十条

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依法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遵循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

2. 台湾经济发展的几个时期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

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

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

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2)台湾外汇管制历史扩展阅读:

(一)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二)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三)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3. 台湾近代历史简介

日本统治时期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庆祝台湾光复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主权回归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4. 外汇管制主要采取哪些方式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国又称外汇管理。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限制的一种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政策。

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通过控制外汇总量达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后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外汇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避免该国货币供给额的过度膨胀,或外汇储备的枯竭,对於外汇之持有,对外贸易或资金流动所采取的任何形式的干预。

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一般对贸易外汇的收支、非贸易外汇的收支、资本输出入、银行帐户存款和汇率采取一定的管制。外汇管制的地区一般以该国为限,但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一些宗主国外汇管制的地区是以其所组织的货币区如英镑区、法郎区等为限,在货币区内办理外汇收支和国际结算基本自由,对货币区外则进行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的基本方式:

一: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

在出口外汇管制中,最严格的规定是出口商必须把全部外汇收入按官方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出口商在申请出口许可证时,要填明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结算货币、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并交验信用证。

二:对进口外汇的管制

对进口外汇的管制通常表现为进口商只有得到管汇当局的批准,才能在指定银行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管汇当局根据进口许可证决定是否批准进口商的买汇申请。有些国家将进口批汇手续与进口许可证的颁发同时办理。

三:对非贸易外汇的管制

非贸易外汇涉及除贸易收支与资本输出入以外的各种外汇收支。对非贸易外汇收入的管制类似于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即规定有关单位或个人必须把全部或部分外汇收支按官方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为了鼓励人们获取非贸易外汇收入,各国政府可能实行一些其他措施,如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居民将个人劳务收入和携入款项在外汇指定银行开设外汇账户,并免征利息所得税。

四:对资本输入的外汇管制

发达国家采取限制资本输入的措施通常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和稳定汇率,避免资本流入造成国际储备过多和通货膨胀。它们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对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规定较高的存款准备金;对非居民存款不付利息或倒数利息;限制非居民购买该国有价证券等。

五:对资本输出的外汇管制

发达国家一般采取鼓励资本输出的政策,但是它们在特定时期,如面临国际收支严重逆差之时,也采取一些限制资本输出的政策,其中主要措施包括:规定银行对外贷款的最高额度;限制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别和部门;对居民境外投资征收利息平衡税等。

六:对黄金、现钞输出入的管制

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禁止个人和企业携带、托带或邮寄黄金、白金或白银出境,或限制其出境的数量。对于该国现钞的输入,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往往实行登记制度,规定输入的限额并要求用于指定用途。对于该国现钞的输出则由外汇管制机构进行审批,规定相应的限额。不允许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禁止该国现钞输出。

七:复汇率制

对外汇进行价格管制必然形成事实上的各种各样的复汇率制。复汇率制指一国规章制度和政府行为导致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

FX168财经网外汇黄金资讯平台,并且外汇技术分析以及外汇行情走势。

5. 外汇管制内容有哪几方面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国又称外汇管理。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限制的一种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政策。

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通过控制外汇总量达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后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外汇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避免该国货币供给额的过度膨胀,或外汇储备的枯竭,对於外汇之持有,对外贸易或资金流动所采取的任何形式的干预。

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一般对贸易外汇的收支、非贸易外汇的收支、资本输出入、银行帐户存款和汇率采取一定的管制。外汇管制的地区一般以该国为限,但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一些宗主国外汇管制的地区是以其所组织的货币区如英镑区、法郎区等为限,在货币区内办理外汇收支和国际结算基本自由,对货币区外则进行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的内容:

1.对贸易项目的管制①对进口付汇的管制;②对出口收汇的管制;

2.对非贸易项目的管制从总体上看,对非贸易项目的外汇管制,收入松,支出严;发达国家松,发展中国家严。

3.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就需要采取一些限制外国资本流入的措施;而对于资本输出,发达国家一般都不作限制。

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国际收支平衡,多采取限制该国资金外流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

FX168财经网外汇黄金资讯平台,并且外汇技术分析以及外汇行情走势。

6. 台湾进口报关后付汇有什么要求吗

注意:贸易条款为货到付款,付汇时提供进口报关单。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麻烦,欢迎交流。

7. 概括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GDP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 台湾 上世纪80 年代 货币政策 的 评价

20世纪80年代,台湾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一方面,使得台湾的货币政策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中央银行"进行对冲操作虽然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其负面效果是银行贷款能力的削弱,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贸易顺差扩大推动新台币的持续升值,造成直接投资的外移和热钱的大量流入,至而导致产业投资的萎缩,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向,适时地放松其外汇管制,变"宽进限出"为"限进宽出";开放岛内市场,实现贸易自由化;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货币升值的压力。

阅读全文

与台湾外汇管制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香港英文佣金合同模板 浏览:70
九江银行境外取现汇率 浏览:298
深圳多微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53
2016年5月2日美金汇率 浏览:307
2019年3月29号汽油价格 浏览:753
历任证券会主席 浏览:623
益通建设是上市公司吗 浏览:618
证券法2014年修订内容 浏览:424
各疫苗有关的股票 浏览:540
江西赣州章贡有哪些金融管理公司 浏览:343
昆明世联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22
金融服务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浏览:871
论述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浏览:341
抖抖家居融资 浏览:807
文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770
奔驰金融服务费退款 浏览:772
百度钱包第三方贷款 浏览:960
百年金融公司是怎么样 浏览:195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法规 浏览:168
县级如何代理证券营业部 浏览: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