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外汇市场缺乏准入机制

外汇市场缺乏准入机制

发布时间:2021-08-10 00:27:56

㈠ 中国外管局取消对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事前准入许可,请问对银行短期内有什么影响

没什么影响。

㈡ 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你好,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有自己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包括交易机制、汇率形成机制、供求机制及风险机制等。
(1)供求机制,外汇的供求关系是市场汇率形成的主要基础,汇率又反过来调节外汇的供求,这是供求机制的核心。
(2)汇率机制是指外汇市场交易中汇率升降同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3)效率机制是外汇市场交易中能够促使实现公平、公正、快速交易,同时能够促进资金合理配置的机制。
(4)风险机制,主要是指外汇交易中风险的增减同汇率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总之,以上四种机制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㈢ 中国外汇市场的问题··

中国没有什么外汇市场,所谓的目前外汇投资,是一些既不正规的平台代理国外的平台所作的,而且这代理到底真正有没有代理到,或者是不是就是用人家一个名称,这还是未知数。
问题就是毫无监管,无问责,无保障。
解决方案就是开放国外平台上入驻,这样就不存在国内一些非法小代理了。
加强监管,立法是关键。

㈣ 中国外汇市场在法律方面有什么不完善之处越详细越好!急急急!考试用!

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清华大学海外中国MPA资源中心 王 信
近期中国外汇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中的调节作用。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汇率制度的选择左右外汇市场的发展,而外汇市场的发展又影响汇率制度的运行。中国外汇市场目前还很不发达,在人民币走向浮动汇率制的过程中,需要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流动性。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地区分割的外汇调剂市场,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主要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后者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负责管理的全国联网的外汇交易系统为载体,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中央银行参与其间的交易,对汇率进行调控。与外汇调剂市场相比,银行间市场尽管有了很大的飞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难以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1.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市场交易量小。200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年交易量为971.9亿美元,只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这不但无法与发达市场相比,而且远远低于周边许多小国的水平。以2001年4月为例,外汇交易中心日平均交易量仅为1.9亿美元,而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分别为10亿美元、10亿美元、20亿美元、30亿美元(BIS,2002)。
第二,市场高度集中。由于制度和历史原因,中国银行等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90%以上,其中,中国银行2002年卖出的外汇占市场卖出外汇的一半以上。此外,在现有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中央银行是市场上的“超级交易商”,成为中国银行最主要的交易对手(下文将具体说明)。未来,即使外汇交易主体有所增加,但一两家大银行在市场上垄断地位的状况也可能继续存在,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市场流动性差。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auction)方式,计算机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买卖进行撮合,价格形成和市场出清自动进行。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和价格优化,但交易只有在买方、卖方同时存在,且买卖价格能够匹配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易不一定是连续的,规模受到限制,市场流动性不高,汇率波动可能较大。
第四,市场交易品种单一。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只有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的即期交易,尚无远期(forward)、互换(swap)、期权(option)、期货(futures)等交易品种。这与国际外汇市场上即期交易居次要地位的状况有根本差异。2001年,在传统的国际外汇市场上,远期交易日均1310亿美元,外汇互换日均6560亿美元。此外,场外衍生外汇交易日均达8530亿美元。相比之下,即期外汇交易日均不过3870亿美元(BIS,2002)。
第五,集中交易、集中清算成本高,风险大。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交易员必须进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场所进行外汇买卖,银行间市场具有集中、有形的特征。这种市场形态常见于中央银行居绝对主导地位、采用竞价交易的外汇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集中交易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交易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容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易主体的需要等。
与集中交易相对应,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本外币的集中清算,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承担清算风险。未来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高和人民币真正走向浮动汇率制以后,交易主体及其外汇头寸都将迅速增多,一些实力较强的交易主体可能因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陷入危机。此外,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人民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由该中心承担清算风险。实际上就是由人民银行承担风险,这导致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结束,可能进行大量的高风险交易。其结果,外汇交易中心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
2.人民币汇率超稳定抑制了外汇市场的发展
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之所以不发达,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还不高,企业和个人不能自由地支配外汇,外汇市场缺乏真正的投资主体和交易主体;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超稳定也抑制了外汇市场的发展。
1994年开始,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波动很少,这对外汇市场发展有较大影响。在浮动汇率制下,不论汇率是自由浮动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较小,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高。在汇率弹性较小的情况下,汇率主要反映政府的意愿,外汇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低。在中国,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外汇的比例管理,企业必须将规定限额以外的外汇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出售。近年来,中国外汇收支持续顺差,企业结汇和外汇指定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的数量都急剧增加。由于广大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不能自由地买卖外汇,导致市场上供求严重失衡,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的升值压力。为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可见,在很大程度上,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买家,其操作直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 水平。
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超稳定的情况下,政府(中央银行)过多地介入市场运行,直接导致上述外汇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外汇市场的功能仅限于为银行调整其结售汇头寸服务,各类经济主体无法通过外汇市场满足其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的需要,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量就难以大幅度增加。由于外汇资源主要由政府而非市场机制进行分配,而竞价交易又是可资利用的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因此,无需采用可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形成真实市场价格的交易商制度。此外,政府在外汇资源分配中起主导作用,相应地负责集中清算,导致清算风险集中。在无需承担清算风险和汇率风险的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没有动力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制约了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总之,在很大程度上,目前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人民币汇率超稳定安排的产物,也是为这一制度安排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走向浮动汇率制。[2]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减少政府干预,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
二、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近期外汇管理部门接连推出了旨在促进市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增加人民币对欧元的交易;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外币同业拆借;延长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将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从中国银行推广到其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幅度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结售汇外汇周转头寸上限;建立外汇市场报价、成交等实时监测系统,等等。但总的来看,银行间外汇市场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要求。预计,随着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的提高,企业和个人支配外汇的自由度将越来越大,市场的潜在参与者将越来越多,为外汇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仅就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本身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1.增加交易主体,促进公平竞争
一是培育更多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上主要的交易主体。应进一步允许国外大银行投资入股,加快境内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步伐,迅速发展其外汇业务,改变一两家银行在外汇市场居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促进公平竞争。
二是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尽管外汇市场通常被称为银行间市场,但从国际经验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据国际清算银行2001年的抽样调查,与1998年相比,在传统的外汇市场上,银行间交易的比重从64%降至59%,银行与非金融企业的交易从17%降至13%。相反,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交易的比重从1992年的12%上升到1998年的20%,再升至2001年的28%。这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外汇交易量急剧扩大(BIS,2002)。
从中国的情况看,部分实力较强、风险管理机制较完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望成为外汇市场上重要的新兴力量。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防止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应适当分流银行储蓄,大力培育商业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同时,在渐进、可控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境内资金通过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QDII)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境内投资者的出资和获取收益都应该以人民币计价,在额度内,由QDII集中办理购汇和结汇。尽管投资的汇率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但为了提高投资绩效,吸引更多的投资者,QDII将有动力规避境外投资的汇率风险。因此,应允许它们进入外汇市场,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这将有利于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提高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增加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应允许它们进入货币市场进行短期的人民币和外币拆借。
三是允许更多的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对进出口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保留外汇的限制大大放松甚至取消后,应允许少数大企业直接进入外汇市场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和规避外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引进货币交易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
在交易商制度下,交易商(通常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专门进行外汇买卖,它们可保留一定限额的外汇头寸,随时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有些交易商还可成为做市商(market maker),承诺按照事先设定的买卖双向报价进行交易,使交易不受实际的外汇供给或需求的限制。例如,当某一客户需要外汇时,即使其它客户没有剩余的外汇或不愿出售,他也可向做市商购买。除与客户进行交易、满足其需要外,为了调整外汇头寸,交易商之间还可进行大量的交易。在成熟的外汇市场上,约85%的即期外汇交易是在交易商之间进行的。
交易商制度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是使交易能够连续进行,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二是交易商不断根据市场预期和得到的指令调整报价,彼此间的竞争使买卖价差趋于缩小,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三是减少本币外义有效汇率的波动,一项针对85个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研究己证实这一点(IMF,2003);四是交易商通过各种衍生工具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促进了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由于上述优点,允许本币汇率具有一定弹性的经济体普遍采用交易商制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的一项抽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55个本币具有相当弹性的基金成员中,只采用竞价交易的仅占4%,只采用交易商制度的占44%,同时采用竞价交易和交易商制度的占48%(IMF,2001)。随着中国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应适时引入这一制度,提高交易的连续性和市场的流动性。由于外汇市场可同时存在多个交易平台,交易商制度能够与竞价交易并行不悖。例如,交易商与中央银行的交易仍可通过单向的外汇竞价进行。
在中国外汇市场还很不发达,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情况下,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扶持交易商,不能过多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是真正按照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等标准选择交易商,不搞行政审批和对某种类型的所有制机构进行政策倾斜。二是作为一项扶持政策,中央银行一般只与交易商进行外汇交易,以增加交易商的交易量和市场份额。三是只要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中央银行就不必入市干预,淡化中央银行“超级交易商”的色彩,拓宽交易商制度的发展空间。四是适当扶持实力较弱的交易商,尽快形成的局面。为了防止有的银行凭借超强的外汇资金实力垄断外汇市场,必要时中央银行可适当向其它几个主要交易商提供低成本的流动性,弥补其资金头寸的一时不足。当然,这些交易商应达到一定的业绩标准,借款必须以国债或中央银行发行的融资券为抵押,不得他用。五是监管部门应密切监控交易商的交易状况和货币头寸敞口(currency open positions)[4]的变动,头寸敞口不能突破规定的限额。在工业化国家,外汇交易商的头寸敞口上限一般为资本金的15%-20%,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取消这一限制,改为监控银行整体的风险状况(Mitchem,1998)。但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外汇头寸敞口限额仍普遍存在,一般为其资本金的20%-40%(Hartman,1994)。实证研究表明,采取银行货币头寸敞口限制,有助于减少发展中国家本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IMF,2003)。总之,中国应制定外汇交易商的头寸口敞口限额,该限制可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放松。
3.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增加避险工具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但远期外汇业务还仅限于银行与客户的零售市场。为了方便广大客户和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规避汇率风险,应在发展即期外汇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远期结售汇试点,建立远期外汇市场,开发外汇远期、货币互换、期货和期权等金融避险工具。
初期阶段,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应坚持实需原则,主要为进出口贸易、经过批准的对外投资等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外汇收支规避汇率风险服务。远期合约的期限应由市场决定,如果市场参与者不愿签订较长期限的远期合约,监管部门应允许期限较短的远期合约展期,以便市场参与者规避较长时期以后的汇率风险。关于远期外汇的定价,考虑到远期外汇交易还存在不少限制,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可借鉴菲律宾、韩国等国的经验,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内外利率差异等因素制定指导性远期汇率,再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得出实际的远期汇率。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远期外汇交易的进一步放开,市场定价应成为主流。外汇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以后,应适当允许纯粹的外汇投机。投机者往往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汇率对均衡汇率的偏离,其交易活动有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运行效率。当然,外汇投机可能加剧市场波动,因此放松对外汇投机的限制必须慎之又慎。
4.建立分散的交易体系和独立的清算机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抽样调查,98%采用交易商制度的市场都采用分散模式,集中模式只占2%(IMF,2001)。推行交易商制度以后,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也必然走向分散化、无形化。应逐步推行柜台远程交易,交易主体通过各自的电脑终端了解市场信息和进行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将成为一个分散化的无形市场。届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主要承担以下职能:继续提供竞价交易的平台;推动银行间无形外汇市场的建设;联合主要的交易商,发起设立股份制的外汇市场清算公司,等等。清算公司是按市场经济原则独立运作的商业实体,不再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其好处是,既可以避免监管部门直接承担清算风险,又可以促使交易商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
三、防范外汇市场风险的制度建设
实行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性可能增大,市场风险将有所增加,为了保证外汇市场的顺利运行和防范风险,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市场微观主体的内部控制和有关部门的外部监管。
1.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不确定性
信息是交易的基础。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增强相互信任,保证无形、分散的外汇市场的顺利运行。此外,加强信息披露,还可减少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小投资者的“跟风”行为,维护市场稳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即使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体大量增加,个别银行的主导地位也很难被动摇。因此,通过信息披露缓解小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减少跟风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及时披露的信息包括:中国国际收支和银行结售汇状况、国际投资头寸和国家外汇储备变动状况、市场交易和交易商的头寸变化情况等。至于中央银行入市干预信息的披露,情况较为复杂,不同国家的做法不一。[5]普记认为,即使中央银行不公布入市的具体时间、途径、交易量等信息,也应事先明确入市的原则:如果存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中央银行应明确宣布,汇率接近上下限时即可能进行干预。真正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后,人民币汇率没有预设的浮动区间,但当汇率波动明显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外汇储备或经济发展时,中央银行将进行干预。
2.完善交易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预算约束和风险约束
目前外汇市场上的主要交易主体多为国有金融机构,它们还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由于缺乏风险约束,一旦监管部门放松管制,它们就可能进行低效、高风险的活动,造成市场波动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允许国外大金融机构的参股。一项对世界92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完全由政府所有阻碍了金融的发展和生产率的增长,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91年印度推行金融开放政策以后,国内企业的绩效与外国金融机构在企业的持股比例正相关,说明外国金融机构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在中国,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参股境内银行,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发挥外资股东对境内银行外汇市场操作的监督作用。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再享受政府担保,有利于强化股东、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增强银行的预算约束和风险约束。这样的交易主体越多,外汇市场的稳定就越有保证。
3.加强外汇市场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监管部门对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交易主体应一视同仁,避免对国有独资的交易主体网开一面。这样既可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可防止国有独资的交易主体因国家的扶持和隐性担保而进行高风险活动,危及金融安全。二是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目前与外汇交易相关的监管职能分别归属不同部门;外汇指定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部门负责;外汇市场支行和上述交易主体外汇业务的监管归属外汇局;一旦交易主体出现流动性危机和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也将介入。监管职能分散,可能影响外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各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协调机制。三是人民银行对外汇交易主体仍应进行密切监控。尽管人民银行不再具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但作为最后贷款人,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为了防止外汇交易主体的日常经营风险累积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仍应密切监控它们的资产负债和货币头寸敞口的变动情况。
四、结论性评述
在很大程度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超稳定安排导致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发挥了绝对主导地位,抑制了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年收入革,必须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引进交易商和做市商制度,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建立独立的外汇清算机构等。在此过程中,中央银行既要适当扶持后起的交易商,促进市场竞争,又不能过多地干预市场,其合理定位对外汇市场发展、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地防范外汇市场风险,应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管和市场主体的内部风险。
注释:
[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03)的分类,汇率制度可分为钉住制度(pegged regime))和浮动制度(floating regime)。不论人民币汇率由目前事实上钉住美元变为钉住一篮子货币,还是扩大其浮动区间,中国的汇率制度仍属于钉住制度。只有当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无预设区间、中央银行又可根据政策目标对汇率进行干预时,才属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名义上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基金成员的比重从1990年的34.6%上升到1998年的55.5%。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实行这一制度的基金成员比重从1990年的20.1%上升到2001年的44.1%(Bubula, Otker-Robe 2002)。
[3]未来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应集合人民币而非外汇对外投资,主要是由于:大量人民币资金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分散风险;避免给外汇持有者以对外投资的特权,防止外汇的吸引力增强而导致在境内对人民币一定程度的替代;境外证券投资应与境内B股市场的出路统筹考虑等。
[4]即交易商外汇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量之差。这部分头寸未经套期保值,可能面临风险。
[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抽样调查的26个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成员中,50%的成员不公布央行的入市干预,62%的成员不披露央行外汇干预的具体数额(IMF,2001)。
参考文献:
1.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 2002,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01,” 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2. Bubula, A., and I. Otker-Robe, 2002, “The evolution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since 1990: Evidence from de facto policies,” IMF Working Paper 02/155.
3. Hartman, P., 1994,”Foreign exchange rate regulation: Issues for in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MF Working Paper, WP/94/141.
4.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01, Survey o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Organization.
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03, Exchange Arrangement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6. Khanna, Tarun, and Krishna Palepu, 1999, “Emerging market business groups, foreign inves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NBER Working Paper 6955.
7. 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2000,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 NBER Working Paper 7620.
8. Mitchem, D., 1998,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n operational perspective,” mimeo.
(《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

㈤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 建立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构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但从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由于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即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1)银行结售汇制的强制性。结售汇这种制度安排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企业出口所得外汇必须无条件卖给外汇银行。企业不能持有外汇账户(以后虽允许大型外贸企业持有部分外汇,但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自主选择适当的出售时机和数量。至于企业的外汇需求,在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用汇通过外汇银行的售汇来满足,而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用汇则受到较为严格的外汇审批控制。在这一制度下,企业无法意愿地持有外汇,由此“强卖”而形成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2)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和严格管制。银行间外汇市场即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建立该市场的初衷是为了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然而从实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达到,这是因为该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第一,封闭性而非开放性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作为市场主体的外汇指定银行其会员资格的获得,须经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局的审批,必须符合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从而使该市场失去开放性而成为封闭的市场。
第二,严格管制的市场。由于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持有外汇的额度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外汇指定银行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也难以根据本、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来实现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和规避外汇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中,由于中央银行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即中央银行具有对外汇银行的额度控制权以及中央银行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权,从而使中央银行对该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使政府的意志自然而然渗透在汇率之中。
第三,被动干预的市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干预的地位,当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不能完全匹配时,由中央银行弥补不足头寸,以保证整个市场的“出清”。这种被动干预保证了市场的有效运转,但也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采用迫不得已的被动干预,极大地限制了中央银行采取灵活的干预模式,其结果使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仅有管理而缺乏浮动,人民币汇率趋向僵化。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对人民币体现外汇资源价格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市场配置外汇资源效率的进一步发挥。
第四,单调的市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仅限于美元等少数几种货币,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为主,而且几乎不存在远期、期货交易,除了少数几家银行有资格办理人民币远期交易外,几乎没有其他衍生工具。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不言而喻,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从而具有相当的交易规模。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活跃的外汇市场,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在客观因素以及一部分主观因素的作用之下,我国于1994年初开始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承载了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沉重负担,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稳定亚洲经济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极其重要的标志。正因如此,人民币汇率已经陷入僵化即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丧失了调节功能。
缺乏灵活性或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成为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的严重隐患,最突出地表现为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汇率长期窄幅波动,不仅制约了市场引导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并导致市场忽视汇率风险。在基本固定的汇率安排下,使市场和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淡薄,在经营与投融资活动中很少考虑和顾及风险,从而出现和累积了一定的风险,如大量不良债务的产生,而这些风险的累积则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在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由于汇率浮动区间处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这种状况使汇率难以对其他货币间汇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对美元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做出反应,其结果往往是表面上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与之发生偏离。
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我国的现行汇率政策只是重视保持与美元区汇率的稳定,而对非美元区贸易伙伴的汇率稳定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出现了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相应地也导致了这些货币的升值。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趋降。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时,我国规定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天的波幅为中心汇率上下0.3%, 而实际上人民币汇率每天波幅不过几个基本点。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这种格局,较大程度是由于中央银行作为银行间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几乎每天都参与市场交易,平补市场买卖差额,影响汇率生成。这就形成了中央银行与市场博弈的格局,造成了汇率变动的政策敏感性。如果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向市场传递的是政府纵容或操纵汇率贬值或升值的政策信号,从而使得汇率波动从政策上变得比较敏感,这反过来制约了汇率政策操作的弹性。 1996年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并对资本项目下严格管制,从而使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于贸易项目。而货币的购买力则是与贸易相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需要选择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理论模型。但是,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的情况下,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人民币与美元的均衡汇率存在着重大缺陷,如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前提条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关税为零)几乎完全不能满足,而且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般物价水平既包含了贸易品又包含了非贸易品,其计算结果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显而易见,从理论上来看,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缺乏充足的依据。
从实践上来看,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缺乏准确的依据。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一方面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另一方面,由供求偏好变化而造成的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央银行管制定价的时间滞后,甚至发生判断错误。在信息不对称和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管制定价的中央银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难以计算出一个“出清”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汇率水平。当中央银行管制定价无法确定均衡的汇率水平时,汇率水平的调整不得不主要依赖于经验以及有关黑市汇率水平、出口换汇成本等参考指标,使调整的准确性大为降低。 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成本较高,需要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将没有自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只能被用于维持汇率的稳定;而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资本难以自由流动进行套利活动,利率平价理论将不再发挥作用,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因此而重新获得自主性。但是,我国的实践表明,由于受资本控制有效性和货币管理当局冲销手段的限制以及贸易平衡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使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依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发生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
(2)增加财政负担。当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保持强势的情况下,如果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绝对稳定,势必增加我国出口增长的难度,而扩大出口又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刺激出口,我国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比率、对出口商品贴息等措施,其结果:一方面是保持了出口的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并诱发了出口骗税等道德风险。
(3)增加外汇管理成本和难度。为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政策操作上我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借助外汇管制的力量来实现既定目标。在1998年以前,为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加强了银行结汇管理,明确规定中资企业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不得结汇成人民币使用;在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又加大了对银行售付汇管理的真实性审核力度。毫无疑问,严格的管制势必增加管理成本。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基本固定、汇率无风险,当国内外利率存在利差时,必然导致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之下,这种套利活动有一定的成本,但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套利仍会通过非法逃套等形式进行。这种状况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
(4)外汇储备增加的成本与风险。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框架下,强制性结售汇的实施、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及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头寸额度控制,银行、企业与居民都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而中央银行则以国家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超速增加,由1994年初的212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持有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尽管可以看作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重要标志,或者说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稳定与信心的重要标志,但是持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突出表现为:
首先,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外汇储备是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外汇交易和国际债务清算、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资产,而且这种重要资源又必须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外汇储备属于暂时闲置或只能获得很低收益的资产。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外汇储备的规模越大则意味着资源利用的效率就越低,同时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政府的短期债券和在境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其资产收益率大大低于对外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付出的成本。我国在持有大量低收益外汇资产的同时,又以高成本从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入外资,造成巨额的资源浪费,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其次,承担汇率风险。我国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就不可能向其他微观经济主体分散,必然由中央银行独自来承担,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资产将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5)增加社会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下,必然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使交易成本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对交易真实性的审核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管理费用的支出,而且随之产生的效率下降也意味着社会成本的增加;第三,在结售汇制度下,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是外汇市场的重要特征,因外汇超额需求而出现的大量的行政审批则又是产生寻租、腐败等问题的重要根源。这样不仅降低了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造成效率损失,而且又要为此支付监管的成本。所有这些,无疑会加大社会交易成本,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对外贸易扩大、外资流入增加、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及其业务增加,外汇市场日趋活跃,致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压力逐渐增大。伴随上述重要变化,资本的流动性在我国逐渐提高,稳定汇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外汇管制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㈥ 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制约因素

潜在需求不等于现实需求,非金融企业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现实需求的第一项制约因素是市场准入门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给非金融企业参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设立了5道门槛:
①上年度经常项目跨境外汇收支25亿美元或者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以上;
②具有2名以上从事外汇交易的专业人员;
③具备与银行间外汇市场联网的电子交易系统;
④自申请日起前两年内没有重大违反外汇管理法规行为;
⑤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另外,要参与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非金融企业会员须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

㈦ 初入外汇市场遇到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一、对盈利期望过高。虽然开始从事交易不需要很多钱,也许几千元钱就可以开一个户。很多认为交易是一个暴利行业,用这几千元钱翻几倍,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用几千元进行交易想发家致富,一定会投入相当多的资本,一旦发生亏损,就会对原始资本造成重大伤害。这时候对于交易者的心理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很容易让他们对交易产生恐惧的心理。而且容易在一次亏损以后,加大资金投入,这样会造成更大的亏损。又因为资本太少,而心理想挣更多钱,而造成心里非常急躁,容易造成冲动交易。
二、缺少交易经验。再投入真实的资金以前,交易者不仅仅要建立自己的交易模型,也要开始模拟交易。这种模拟交易必须是当作真实的帐户来看,必须一丝不苟地进行交易,这样才会让在未来的真实交易中少交学费。很多人开立新的模拟帐户,都是当作一种游戏,能做好就作,做不好重新再开一个新的帐户,这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每当们学习一种新的交易方法,都应该正对这种新的交易方法来进行模拟交易,以体会这种新的交易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三、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在没有所谓的老师,如果要说老师的话那也是外汇市场本身。因为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够在这个市场中长期稳定获利。但是,如果一个初学者真的这样认为,那么他一定会给这个市场老师交很多的学费。毕竟,一些交易老手,有着非常丰富的交易经验,他们可以告诉新手一些市场的规则。所以作为一名交易的初学者,尽量向那些老手们学习。
四、没有做好亏损准备。很多人认为交易的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他们认为轻轻松松地就可以获得大利。所以,喜欢重仓操作,而这样的话,一旦发生亏损,将会给帐户带来非常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的也会给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实际上,交易和其它行业一样,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需要交易者细心的经营。

㈧ 外汇市场为什么必须接受监管

监管机构会监管外汇平台的资金运作,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

㈨ 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谢谢~

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有自己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包括交易机制、汇率形成机制、供求机制及风险机制等。
(1)供求机制,外汇的供求关系是市场汇率形成的主要基础,汇率又反过来调节外汇的供求,这是供求机制的核心。
(2)汇率机制是指外汇市场交易中汇率升降同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3)效率机制是外汇市场交易中能够促使实现公平、公正、快速交易,同时能够促进资金合理配置的机制。
(4)风险机制,主要是指外汇交易中风险的增减同汇率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总之,以上四种机制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阅读全文

与外汇市场缺乏准入机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北证券席位号 浏览:421
平安银行理财岗位 浏览:910
公司理财的目标是什么 浏览:473
银行账户理财是什么意思 浏览:727
怎么开通帐户贵金属业务 浏览:71
融资固定年限 浏览:6
理财通的四个货币基金 浏览:740
上海银行接收外汇 浏览:997
仁智股份后市怎么走 浏览:726
上市公司子公司创业板上市 浏览:276
香港海外汇款要手续费 浏览:558
天马股份介绍 浏览:114
张凡股票 浏览:527
黄金交易所的英文缩写 浏览:844
济源钢铁是上市公司 浏览:965
捷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207
三国志10交易所哪里有 浏览:713
支付宝上的理财产品可靠 浏览:166
vsto外汇 浏览:673
大数据融资模式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