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消费强度对比
1980~2004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驱动着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着线性增长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有着比较大的斜率(图6.22)。比较大的斜率不仅代表着工业化的经济,也代表着中国石油利用效率的低下。与美国石油消费量与GDP增长关系对比(图6.13),中国的这段线段类似于美国1978年以前的线段,中国似乎正在重复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走过的石油消费之路,这也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能避免的。
从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历史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国石油利用效率最低。造成这一异常低效率的原因是错误的能源政策。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60年代又先后发现了辽河、胜利、华北和大港等油田,中国石油产量急剧增长,国家提出了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政策。1966年电力工业决定将烧煤电厂改烧油,提出了“煤改油”政策。到1977年,全国火电厂烧油量达到1800万吨。另外,全国各地工矿企业也争相改烧煤为烧油,全国石油消费量急剧增加,石油消费强度急剧上升,在1978年达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耗0.6吨石油。1978年以后,由于世界原油价格高涨,国家用石油出口换取外汇,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石油的供应,许多电场和工业锅炉也改烧油为烧煤,国内石油消费量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着下降,1986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3吨石油,在8年的时间里下降了50%。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到1994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21吨石油,达到了美国70年代的水平。2000年下降到了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18吨石油,相当于美国80年代初的水平。
图6.23 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强度变化历史
(资料来源:剑桥能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消费强度长期维持在0.21吨/1000美圆GDP(图6.23)。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取消油价管制,国内油价上升到国际市场水平,美国国内石油消费急剧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之下降,1986年下降到0.14吨/1000美圆GDP。此后,美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但下降速度减缓,到2000年下降到0.10吨/1000美圆GDP。中国与美国对比,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费强度应该处在美国80年代初期的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特别是目前的高油价,是1978年以来油价的最高峰,也可能像1978年的高油价使美国石油消费强度下降一样,促使中国节约和替代石油,使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下降,消费强度也将随之降低。
② 我们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何要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而不是石油、黄金等资源
当今世界上美元和美债是硬通货,全世界都认他,买任何东西都可以使用美元。比如,黄金、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都是以美元计价和交易。买美债主要是方便交易、而且还有利息收益。美债随时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出去变成现金,用于各种外汇支付。
石油和黄金等资源始终是商品,其价格起伏很大,例如石油最高可以冲上140几元一桶,前几日又回落到七十几元一桶,几乎折半。包括黄金也是这样。如果你花钱买了高价,然后价格急跌就不划算了。另外,黄金和石油等资源存储和运输成本高。而且每年又不像债券那样给你带来利息收益。
参考资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贝请注明出处。
③ 外汇石油与美元涨跌哪里看
下个仟家信黄金软件。。上面股票。外汇。黄金。什么都有。。
④ 最近石油又涨了,我国的外汇近1亿亿为什么不多买点石油储备呢
可是国家生产消耗的石油N多,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现在还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我国每年为世界创造的GDP为4%,但是却要消耗全球石油的7。6%,钢铁的30%,煤炭的20%,国际上都说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世界各国的石油都不够中国用,还有就是外汇的钱也大部分花在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国防,教育等方面,国际石油的价格波动是每个国家都必须承受的风险,想想如果别国都张而我国不涨,那别国还不是到我们这里想方设法的搞石油去,所以啊,`我觉得能这样也已经不错了! 个人观点啊
⑤ 油价巨降,这是否是中国利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石油的机遇呢
可以买进,但是问题是:一、没有那么多库
二、一旦你大量买入的话,市场价格马上就起来了
⑥ 中国进口芯片比石油还多为什么不突破
芯片突破?石油为什么不突破?
突破,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一个1.7米人想跳起来够到蓝框,需要先让自己长到1米8、9才行。而且还得先练弹跳力。基础工作的落后并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
就如前两年人人都用写字的笔靠全部进口,最近要说高端的螺栓要100%进口。
⑦ 石油刮刮卡和芯片卡 充值卡都是什么东西
石油刮刮卡和芯片卡 充值卡充值卡 就是你可以把钱充进去 然后自己加油 芯片卡也是充值卡的一种 刮刮卡那就是中奖 充了多少钱有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