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两汉时期百姓受到了哪些苦难
豪强地主、世家权利做大,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沦为佃农。
②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与西域的关系
西汉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匈奴的,后来就变成了与西域各国开始贸易了。
东汉时期,派班超出使西域。因为政权交替时,汉朝对西域的联系和管辖削弱,匈奴有机可乘,又开始在西域大肆抢夺。东汉政权建立之后,窦固、窦宪大败匈奴,然后朝廷派遣班超为西域节度使,将与西域断开的联系又接了起来。
总之,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和西域的关系,是西域附属于汉朝廷,汉朝廷对西域有管辖责任。
③ 两汉时期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汉武帝之前,汉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
原因:国力的变化。汉武帝之前,汉朝尚无力打击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
和亲:
西汉初年,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复苏,政权尚未巩固,无力与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贡品,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
昭君出塞:
随着匈奴贵族的军事实力削弱,其统治阶级发生内讧,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南部呼韩邪单于在汉朝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跨越沙漠,同匈奴的左贤王接战,大败匈奴,凯旋而归。
汉对匈奴战争的意义:
1、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杀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使北方边境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正确认识匈奴和汉朝之间时战时和的民族关系:
匈奴与汉朝的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它们之间的战争属于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分。“侵略”一词只适合于国家和国家间的战争。西汉前期匈奴贵族经常南下骚扰西汉北部边郡,掠夺财产,抢夺杀害汉族人民,因此,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④ 两汉时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西汉初、中期,由于推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收到了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的效果,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相继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称雄和宣帝中兴等“盛世”。但后期土地兼并、政治黑暗,外戚宦官、王侯官僚争权于朝,地主豪强、奸商市侩(kuài)争利于市,农民和铁官徒一次一次的起义,各种社会矛盾交相牵动、日趋尖锐,王莽乘机篡权。刘秀推翻王莽后只暂时缓解社会的某些矛盾,而外戚与宦官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加剧,出现了“党锢之祸”。仅公元166年至168年两年间,就杀了数百人,禁锢六七百人,逮捕儒生千余人,宦官集团夺取了朝廷内外的全部官职。由于东汉王朝的残忍与腐败,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已名存实亡,历史向三国鼎立时期过渡。
⑤ 怎样评价西汉时期父景之治
是文景之治吧!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 汉孝景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治理措施:
减轻杂税
主要措施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农业
抑制豪强(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 )
休养生息 也有以下不足 1.土地兼并剧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2.匈奴为患,不得不和亲;3.王国问题,诸侯国势力过大,七国之乱;4.君主权力未能完全集中,中央集权没有得到加强;5.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一定程度上没有挽救内外松弛的局势,比较消极;6.人才没有得到充分重用,贾谊就是一个例子
⑥ 对比两汉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1.两汉:
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文化:两汉的赋比较兴盛
2.南北朝:
科技:
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文化: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书画艺术:王羲之(书圣),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
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那时,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形成了许多石窟艺术。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这些石窟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其他艺术珍品。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的艺术特征:
由于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受到了西域和汉族文化影响,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⑦ 西汉的土地兼并是什么导致的对策又是怎么样的谢谢
西汉长期的和平局面,社会稳定,地主财富增加,于是购买大量土地。就像现在一炒房客,手里有钱,但没有其它更好的投资渠道,于是就大量买房子
⑧ 两汉时期百姓受到的苦难有哪些
两汉百姓的最大苦难还是国内的盘剥,汉文帝时田税是30税一并且一直将近延续到汉末,这看起来十分的爱民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所有者而不是农民,当时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是二分之一,而政府向地主征得税是30分之一 碰到灾年还减免,但是地主并不会等额对农民减免,这样就使得地主越来越富有农民在在温饱的边缘,地主有了钱就兼并更多的土地就有更多自耕农论为佃户,就这样在历史书中说的大户人家动辄几千顷良田便这样形成了,土地兼并的形式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非常严重,平常之日尚且温饱,有灾难要么饿死要么杀地主在汉代杀地主基本都是全家连做了,所以只有一条路落草为寇,所以终汉一朝怎么剿匪匪患都很严重这是由深层次原因的。汉武帝时土地兼并已经非常厉害国内失控已经出现了苗头,但是随着汉武帝大规模战争和往边境屯垦这几矛盾没有激化,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汉元帝开始限制土地兼并同时赐予农民农资,而赐予农民农资也就成了以后历代汉帝为了缓解矛盾长做的事当时兼并最厉害的当属大臣皇亲国戚 ,所以西汉末年王莽宣布超过规定的土地全部没收国家在分给农民的时候大臣家和姓刘的当然不干,灭了王莽建立了东汉,东汉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镇压!把基本在西汉已经废除的残酷刑法重新恢复,死刑从稀罕的不足100种增加到3000多种罪,并且把兵力分驻专门镇压农民,这也是为什么到汉武帝以后汉朝不能再扬威的深层次原因,除了要交的佃租外,农民还要交给政府正税 ,口赋,算赋,盐赋等正赋战争时期还要交兵器赋,马匹赋,此外农民还要服劳役,除此之外还要服兵役兵役基本去了就很少回来当时汉政府规定每个农民一年守边三天但是因为路途遥远所以一个人常常要代替很多人就在边境守边几年所以去了基本就回不来,在汉朝中叶甚至地主官僚的车赋,酒赋都有农民负担,所以整个汉朝农民都在生死一线中,整个西汉后半夜和东汉都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农民最苦,要受国内地主官僚的盘剥,对外又是兵役的主要对象! 全部手打,望采纳!
⑨ 西汉中央朝廷与王国势力斗争的性质和意义
西汉时期,为了消除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实行推恩令,分化诸侯势力,使王国的势力越来越小,最终消除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
⑩ 两汉时期巨商富贾,抬高物价敲诈皇帝,刘秀回应:我也是商人,你怎么看呢
两汉四百年间,大城市蓬勃而生,如长安、洛阳、成都、临淄、邯郸等,各行各业买卖商品都集中于市。两汉时期的工艺比战国有了更大的改进,大型的工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有漆器厂、砖瓦厂、酿酒厂等,虽然只是雏形。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人献计献策:要让农民回到农村,就必须限制商人,而且商人不得为官。没有想刘秀听了哈哈一笑之后说,这个建议我是不会采纳的,因为我曾经也是商人。在东汉初期,商业得以自由发展,洛阳的发达就是由于商业的发展,迅速代替长安成为五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