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秦始皇时期货币

秦始皇时期货币

发布时间:2021-08-26 01:24:25

A. 秦朝货币主要种类

秦统一中国,也统一了货币,货币的主要种类是:

1.黄金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

2.铜为下币,单位“半两”。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国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3.布。司马迁根据《秦记》中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诏令摘要叙述的,但有一处令人费解。文中说:“中一国之币为三等”。布与半两钱、金币之间有法定的比价:如“钱十一当一布”。刑徒如向官府领取衣服,就要按11的倍数缴钱,如隶臣、城旦等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个子小的冬衣缴77钱,即7个布,夏衣缴44个钱。舂米的女刑徒冬衣每人缴55钱,夏衣每人缴44钱;个子小的冬衣缴44钱,夏衣缴33钱。按11的倍数计算,刑徒领取衣服可以缴布,也可以缴钱,这说明布当货币普遍存在。布在金饼、半两钱之间,如果称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布当然可称为“中币”。

B. 秦始皇统一的货币叫什么

半两钱。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2)秦始皇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秦二世“复行钱”以后的半两钱,体积明显较前轻小。如从始皇陵T2出土的半两钱,直径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铢稍强。

始皇陵北鱼池村遗址出土的半两钱,直径在2.6至2.8厘米之间,重量在2.2至3.8克之间,合秦制3.3至5.7铢。这些钱例较秦统一不久铸的标准钱,均减轻一半左右,但钱型较整齐,钱文小篆,字形稍长,当属官钱,可能是二世所铸。

秦二世即位刚一年就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私铸蜂起。于是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

可见一国之货币可以反映国力之盛衰。“复行钱”是秦王朝行将倾覆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敲响了“半两钱”走向衰落的丧钟。秦末货币的严重减重变质,与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C.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规定用什么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规定使用“半两”钱。


“半两”钱为铜铸,圆形方孔,钱直径一般为2.5-2.77厘米,重 12 铢(古代 1 两为 24铢)2.5-3.35克,个别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两”二字。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统一全国后,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 。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方孔圆形钱由此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沿用了两千多年。

D. 秦始皇的钱币叫什么

半两钱 形制为圆形方孔,重 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 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 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 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B`五铢钱简介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又名五铢钱。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铸行东汉五铢钱。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E. 秦始皇时代的货币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F.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的是哪种货币

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秦半两)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6)秦始皇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G. 秦始皇统一的货币

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在铸币刻半两二字,体圆方孔,俗称秦半两

H. 秦朝统一时用的是什么样的货币

秦朝统一时用的货币是“秦半两”。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

(8)秦始皇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

参考资料:网络——秦半两

I. 秦朝统一的货币名称

秦朝统一的货币名称为秦半两。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种权量出土多,分布广,长城以外也有发现,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

(9)秦始皇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秦始皇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5]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秦朝

网络-秦半两

J. 秦始皇时期用的货币用的是什么文字

“秦权钱”——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象征 关于权钱,早在清嘉道年间的戴熙(淳士)在《古泉丛话》中就有记载。同治年间的鲍康(子年)在他的《观古阁泉说》中印有权钱的拓图,亦有“权钱”之说。1940年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辞典》中亦有相关说明和拓图,均认为是世间罕见的珍品(书中所载之钱原物已下落不明)。 此枚权钱(见附图)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于西安,古泉大家方药雨当年见这枚“第十七重四两”钱时曾感叹地说:“我数十年搜罗稀珍古钱,而无缘遇到过真正的秦权钱,今能得见乃是三生有幸!” 这枚阴文“第十七重四两”是迄今发现与存世的秦权钱中唯一一枚,它是秦王朝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是可与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同为秦代统一度量衡的“商鞅方升”相媲美的国宝。 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不仅铸造了大量的“半两”钱,还铸造了为数不多的“重四两”的秦权钱。 那时秦王朝严格规定,只有朝廷拥有铸钱权,严禁民间私铸。秦“半两”既为法定流通货币,就有严格的规定,按秦量制,每枚钱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为了杜绝私铸,检验“半两”钱的分量,特地又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可知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秦始皇时期货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融券配资 浏览:923
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大的区别是 浏览:580
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代码 浏览:87
地方金融局金融服务企业 浏览:189
300026红日药业股票 浏览:959
恒生期货模拟交易系统 浏览:420
客户交易美元账户国际原油 浏览:828
股东锁定期几年 浏览:446
南京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浏览:377
融资平台自查工作 浏览:114
兖州总工会信托理财 浏览:153
常用指标最佳组合 浏览:555
股指期货什么时候卖 浏览:263
外汇券有什么作用 浏览:977
楼迎军期货 浏览:415
泸州市兴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683
矮将军指标 浏览:980
2004年马币汇率 浏览:675
高收益基金信托公司 浏览:183
公司理财的基本环节 浏览: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