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宜昌金岩石贵金属

宜昌金岩石贵金属

发布时间:2021-08-31 21:22:27

A. 矿金是金吗它的价值是多少

1、矿金也称合质金,是一种矿物。产于矿山、金矿,大都是随地下涌出的热泉通过岩石的缝细而沉淀积成,常与石英夹在岩石的缝隙中。
2、矿金大多与其他金属伴生,其中除黄金外还有银、铂、锌等其他金属,在其他金属未提出之前称为合质金。矿金产于不同的矿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属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80%-90%之间。

温馨提示:
①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相关产品由对应平台或公司发行与管理,我行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等责任。
②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01-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金是金属吗

金是金属。

金(Aurum)是一种金属元素,元素符号是Au,原子序数是79。

金的单质(游离态形式)通称黄金,是一种贵金属,很多世纪以来一直被用作货币、保值物及珠宝。在自然界中,金以单质的形式出现于岩石中的金块或金粒、地下矿脉及冲积层中。金亦是货币金属之一。金在室温下为固体,密度高、柔软、光亮、抗腐蚀,是展性最好的金属,延性仅次于铂,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属之一。

金的形式

金在自然中通常以其单质形式出现,即金属状态,但亦常与银形成合金。天然金通常会有8-10%的银,而银含量超过20%称为银金。当银含量上升时,物件的颜色会变得较白及较轻。

当矿石含有天然金时,金会以粒状或微观粒子状态藏在岩石中,通常会与石英或如黄铁矿的硫化物矿脉同时出现。以上情况称为脉状矿床(Lode)、或是岩脉金。

天然金亦会以叶片、粒状或大型金块的形式出现,它们由岩石中侵蚀出来,最后形成冲积矿床的沙砾,称为砂矿,或是冲积金。

冲积金一定会比脉状矿床的表面含有较丰富的金,因为在岩石中的金的邻近矿物氧化后,再经过风化作用、清洗后流入河流与溪流,在那里透过水作收集及结合再形成金块。

C. 谁知道这石头上的黄色金属是什么

岩石看着有些像辉长岩之类的基性岩,可能含有一些铁,然后被氧化了吧

D.  贵金属矿产

1)金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金矿的勘查和开发。世界黄金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平衡。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到年底黄金储量45000t和储量基础72000t(不包括中国和其他一些没有公开数据的国家),储量较大的国家有南非、原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大国。其中南非约占世界黄金资源量的一半,占世界黄金储量基础的48%,巴西、原苏联和美国各约占资源总量的12%。

金矿可形成于各个地质时期和各种地质构造环境及岩石类型中。原生金矿类型多,勘查和开采原生金矿的主要类型有:①前寒武纪地盾、地台区绿岩带金矿,包括加拿大赫姆洛金矿、美国霍姆斯塔克金矿;②元古宙原始地槽坳陷区含金-铀砾岩型金矿,包括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金矿;③古生代褶皱区的美国卡林型金矿和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型金矿;④中、新生代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小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和利希尔岛金矿、菲律宾阿库潘-安塔莫凯金矿、日本菱刈金矿等;⑤现代砂金矿床和⑥伴生金矿。其中1和2类集中在前寒武纪,占世界金储量的70%;4类集中在中、新生代,约占世界金储量的25%;3类在古生代地层中的金矿约占5%。可见,世界金储量集中在“一老一新”是明显的。

80年代以来全球性找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发现了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金矿。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在金矿的找矿和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如: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麦克劳林金矿床发现于1981年,金储量100t,平均品位4.98g/t。矿床为产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的网脉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产于硅化凝灰岩中。②美国卡林金矿带在72km范围内有21个金矿床,截至1988年底总可采储量达1026t,以金坑(319t)和波斯特-贝茨矿床(551t)为最大。卡林金矿带原勘探深度在100~300m以内,均属低品位沉积岩容矿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卡林金矿带自1987年执行深钻计划以来找矿成果卓著,先后在矿区深部发现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矿床。近年来,又在深度450m以下发现了“高沙漠”金矿(60t,品位10.3~20.6g/t)和“绿松石”金矿(155t,品位12g/t)。可见,卡林金矿带深部找矿仍有巨大的潜力。③加拿大安大略省赫姆洛金矿床于1982年发现,储量597t,品位7.78g/t,属太古宙绿岩带中层控浸染型矿床。④加拿大西北地区通德拉金矿床位于耶洛奈夫东北240Km处,1982年发现,储量150t,品位6.20g/t。矿床产于太古宙火山岩带的陡倾长英质火山碎屑岩中,受剪切构造控制。⑤日本九州菱刈金矿床于1980年发现,储量120t,品位80g/t,加上在其旁侧发现的山田和山神金矿床,总储量约260t,平均品位接近70g/t,属第三纪浅成热液石英脉型或热泉型。近年在该矿区又发现一条举世罕见的特大型含金矿脉,储量40~50t,品位20~25g/t。⑥巴布亚新几内亚恩加省波尔盖拉金矿床由7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型金矿床(储量仅几吨)至90年代剧增为特大矿,储量420t,品位3.7g/t,其矿化与中新世闪长岩成分的浅成斑岩侵入体有关。⑦巴布亚新几内亚火山岩型亚利希尔金矿床(573t,品位3.4g/t)。⑧前捷克斯洛伐克绿岩型塞利纳-莫克尔金矿区。⑨巴西巴拉州砂金矿下部风化岩石中的佩达拉金矿床。8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还有:智利马里昆加浅成热液金矿-斑岩金矿带的雷富希奥(可采储量103t)、拉科伊帕(126t)等金矿床,整个矿带金的地质储量已超过四五百吨;美国阿拉斯加州诺克斯堡斑岩型铜金矿床(Au>124t);环太平洋火山岩区斑岩型铜金矿和火山岩型金矿的找矿也有巨大进展,如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夕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1200t,品位1.8g/t)、巴图希贾乌斑岩型金矿;菲律宾发现迪比迪奥斑岩型金矿;澳大利亚发现卡迪亚斑岩型金矿;智利发现塞罗卡塞尔和帕斯夸斑岩型金矿;秘鲁和厄瓜多尔各发现了波里纳和加比斑岩型金矿;美国发现了朱诺和诺克斯堡斑岩型金矿,还有麦克唐纳火山岩型金矿等。目前,环太平洋火山岩区还在继续工作和发展中。原苏联雅库特的涅日达宁(475t,品位5g/t);马丹加的迈斯科耶金矿(277t,品位12g/t);吉尔吉斯斯坦的库姆托尔金矿(316t,品位4.4g/t),堪察加的阿梅季斯特金矿(96t,品位16g/t)等。另外,近年来有些著名老金矿区金储量有明显扩大,如南非兰德金矿区新查明几个储量为几百吨的金矿床,在该盆地深部发现了大型含金古砾岩型金矿床;多米尼加“老村庄”金矿储量已扩大到600t以上。90年代以来,老地层中的金矿以及红土型金矿也有大的发现,坦桑尼亚和委内瑞拉等在太古宙绿岩带,马里、尼日尔等在早元古代绿岩带中均发现了大型金矿床;俄罗斯发现了特大型前寒武纪黑色页岩型金(铂)矿床;委内瑞拉1991年在绿岩带地层分布区发现一大型红土型金矿床(390t,品位1.25g/t)(古方,1994和何金祥,1998)。

此期间中国的金矿勘查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建国以来最辉煌的成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金矿。值得注意的是,在黔西南的二叠系、三叠系中发现了很有前景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形成“黔西南金矿成矿远景区”,被誉为滇黔桂“金三角”,成为中国新的黄金基地。此后,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都相继发现了该类型金矿,又找到一个陕甘川新的“金三角”区,进一步拓宽了找金领域。此外,胶东和小秦岭地区老金矿区、带,又发现一批新的矿床,如胶东台上超大型金矿,在广东省云开地区找到了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河台金矿,在海南省找到抱板等一系列金矿,近来又找到石英脉型富金矿——抱伦金矿。还发现了一些新类型金矿,如:山东省发现花岗岩型(斑岩型?)金矿;内蒙古发现钾长花岗岩脉型金矿;安徽省新桥发现铁帽型金矿。近十多年的重大进展,在矿床类型上主要是继续发现绿岩带型金矿新矿床和扩大储量;找到了一批剪切带型大型金矿;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的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中国金矿类型看,应着重抓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型)、蚀变岩型和绿岩型金矿的找矿。在强调寻找独立金矿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寻找含金多金属矿床,此外应特别重视构造的研究和分析。

世界黄金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占总资源量的58%和80%,而储量占储量基础的73%,说明金矿勘查程度较高。但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1年和29年,只能保证21世纪头20年的生产。不过70年代以来的找金热还在继续,80年代以来发现不少大金矿,全球金矿的资源潜力仍较大,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区和拉美各国,黄金勘查前景可观,储量将不断增多,保证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2)银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8×104t和42×104t。银矿分布广泛,储量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它们占世界总储量的57%。世界银资源约有2/3来自铜、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中,1/3以产银为主的脉型矿床。虽然最新发现是原生金、银矿床,但巨大的未来储量和资源预计仍来自副产银的贱金属矿床的发现。世界银资源主要分布在3个巨型含银构造带中,即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带和蒙古-鄂霍次克带。银成矿区的分布具规律性,它们都产于大洋—大陆过渡型成矿系统中;中—新生代褶皱带的主要银成矿区也都与大洋和大陆含矿构造的结合部位有关。最大的过渡型成矿系统的银矿化时代为渐新世—中新世。第二个过渡型成矿系统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脊裂谷带及相邻褶皱带的白垩纪—老第三纪的银多金属成矿区。银的主要矿床类型有:①与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热液矿床;②中温热液银-有色金属矿床;③中温热液银-钴-镍矿床;④碳酸盐中的交代型银矿床等。

根据容矿岩石和主要有用元素组合划分的主要银矿床类型有:①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容矿的银矿床;②海相钙-碱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含银硫化物矿床;③碳酸盐岩、夕卡岩容矿的银铅锌交代矿床;④变质岩、碎屑沉积岩容矿的银铅锌矿床;⑤前寒武纪变质火山岩、沉积岩、辉绿岩容矿的银钴镍铋砷脉状矿床;⑥砂页岩容矿的同生沉积矿床。由于银矿多与其他金属矿床共生,所以各种金矿、铅锌矿、铜矿勘查的成矿理论、矿床模式以及地质和物化探方法均可用于相应类型的银矿勘查。找矿应根据各地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容矿岩石、矿化类型特点综合考虑,合理选择相应的勘查方法。

按赋矿岩石不同及金属组合的差异,白鸽等(1994)提出中国银矿床可分为8大类29个亚类,以产于火山岩系接触蚀变岩系和构造破碎蚀变岩系最为重要。主要分布在地台边缘、褶皱系,特别是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时代以中生代和元古宙为主。独立银矿床和银金共生矿床以陆相火山岩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居多。与成矿有关的海相火山岩系多属细碧角斑岩系,陆相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钙碱性岩石。银的矿源层及赋矿地层以元古宙和古生界为主。银矿的迁移、就位多受构造控制,合理运用综合找矿方法是多快好省找银的有效手段。

中国近十多年来加速了银矿的找矿、勘查和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银资源国,银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资源远景可观。世界银资源虽然丰富,但以伴生矿床为主,其开采利用受限。现有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0年和30年,可见,储量的保证程度不高,因此必须加强勘查,尤其是加强寻找以银为主产品的独立银矿床。

3)铂族金属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为70600t和77500t,其分布高度集中在南非、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占世界总储量的98%。在铂族金属中,铂和钯的产量约占90%,其余金属约占10%。占世界总储量绝大部分的铂族金属勘探和开采的主要矿床类型有:

(1)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铜镍矿型铂族金属矿床。这类矿床是世界铂族金属储量和产量的最主要来源。当前世界三大产铂国家的铂族金属主要来源于此类矿床,其代表性的矿床有: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铂族金属是主产品,铜、镍、钴和其他金属为副产品);原苏联诺里尔斯克含铂族金属铜-镍硫化物矿床和加拿大萨德伯里含铂族金属铜镍硫化物矿床。

(2)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型铂族金属矿床。这类矿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大,80年代初在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查明了与UG-2铬铁矿层有关的铂族金属矿床,使南非铂族金属储量几乎增加了一倍。该含铂层主产铂族金属,铬铁矿作为副产品回收。此外,原苏联乌拉尔、埃塞俄比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的铂矿床亦属此类型。

(3)砂铂矿床。砂铂矿床与其他矿产的砂矿床区别不大。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砂铂矿床。分布在哥伦比亚、美国、加拿大和原苏联。此类矿床属次要类型,其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几,其作用逐渐减少。

(4)其他类型。除上述类型外,还发现下述6种类型含铂族金属的矿床:①含铂黑色页岩铜矿床(如波兰蔡希斯坦铜矿床);②产于各种铜、金矿脉中的铂矿床(如美国内华达州波斯矿床);③含铂族金属斑岩型(浸染型)铜钼矿床(如美国的克莱梅克斯);④含铂黄铜矿型铜矿床(如原苏联乌拉尔);⑤含铂锡石-硫化物矿床(如原苏联远东的一些矿床);⑥含铂铀-硫化物矿床(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对铂族金属的勘查和研究重点是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体,在侵入的岩浆岩体中前寒武纪层状侵入体中的铂族金属具有极大的工业潜力。如南非布什维尔德、津巴布韦大岩墙的大型层状岩体、美国蒙大拿州的斯提尔沃特等。除了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化还可能与属于其他建造的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有关,其特点是具有多种成矿专属性(铜镍硫化物、铬铁矿、钛磁铁矿等)。近年来积极研究蛇绿岩带,特别是地中海的蛇绿岩带。无论在侵入岩还是火山岩中都发现了铂族元素的富集。在侵入的超基性岩石的硅酸盐相中发现了铂族金属。与前寒武纪绿岩带火山岩系中分异的超基性熔岩有关的科马提岩型富铱硫化镍矿床很有远景。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元古宙沉积物中,发现了可作为铂族金属资源新来源地的铀金铂族金属矿石,硒锑铋是铂族元素异常的指示标志,有大量的铂族金属硒化物。某些热液型铀矿脉也富有铂族元素,故必须认真研究铀矿石成分中的铂族金属;铂族金属砂矿普查也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将来尤其应注意铂族金属的新类型,即古代和现代海盆中的沉积物(镁质沉积物、铁锰结壳、高碳质页岩)和喷出岩(大陆区的橄榄粗玄岩和大洋区的玻质安山岩),例如要研究太平洋的铁镁沉积物,这种沉积物所含的铂族金属比类似的大陆沉积物高出100倍,钴结壳普遍含有铂。

值得强调的是,近几年发现的含重要的铂族金属矿化,其分布大部分与金矿化重合,如俄罗斯西伯利亚产在新元古代与黑色页岩有关的沉积岩系中的中温热液型特大型“干谷”金矿等,这种非传统金铂矿床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西等国均有出现。对于中国来说,也应注意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黑色页岩有关的多种金属矿床,在原苏联东部地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甚至是世界级的大金矿床以及金铂矿床,在中国应注意研究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创造性地推进此类矿床的找矿工作。

总之,世界铂族金属资源丰富,储量充足,保证程度高,按年产量平均283t计,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91年和223年。但由于铂族金属已有储量高度集中,所以各国为保证供应,仍需进行不断的勘查。

E. 关于金的矿化集中区

“金矿集中区”(Gold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Region)这一概念是80年代毋瑞身等在研究我国金矿成矿规律时提出的,并在全国划分了23个金的矿化集中区和8个金的潜在矿化集中区,统一表示在1∶400万中国金矿成矿规律图上。应该说,金矿化集中区概念的提出,是代表研究金的成矿规律的另一种思维,早在19世纪末,法国地质学家路易·德洛内在首次使用“成矿规律”这一术语时就强调,研究成矿理论必须着重于分析区域含矿性,20世纪中叶,法国地质学家P·鲁蒂埃提出了同源,继承和地球化学区三位一体的成矿规律学说。1974年,J·A·诺布尔提出了“金属省”的概念,即地壳上聚集着某些金属或金属组合的区域。D·R·德雷也认为,一个地区聚集了一种或一组特定的金属矿床,尽管不是同一成因,就可称之为金属省,也就是矿化集中区,1982年,张秋生教授在“矿源与成矿”中正式使用了矿化集中区的术语。诚然,上述学者一方面提出了金属矿产在地壳上分布不均衡受特定区域限制这一客观现实,从而揭示出金属矿床的形成是成矿物质场、成矿能量场和成矿空间在地壳的综合表现为地球化学区,但另一方面,他们均未对具体某一矿种例如金矿成矿规律深入研究,当然也未曾探讨金矿是否可以形成集中区,其内含应是什么。

“金矿集中区”的概念当时表述为,金矿集中区是地壳上金矿化的基本单元,是金元素的地球化学区,它客观地反映了金在地壳上分布的不均衡。在集中区内,随着地质历史发展中不同地质事件的发生,便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同地区聚集,以及同一矿床不同成因的多次叠加,从而体现了在一些地区,一些金矿床形成中同源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因此,很多地区相对最古老的含金地质体成为本地集中区的重要矿质基础,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一是地壳形成过程物质分配差异,也就是地壳结构类型不同,导致成矿元素在地壳上原始丰度不同;二是地壳发展演化过程各地的差异,也就是各地区成矿和地质事件的不同,导致成矿元素集中程度的不同。前者决定了金的成矿物质来源,后者决定了金矿床的成矿方式。金在地壳分布的不均衡是体现矿床形成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同源性和继承性的基础,或者说,讨论金在地壳上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就是讨论金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过程。

研究金的矿化集中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金矿成矿背景,除研究金元素形成的地球化学区之外,重要的是研究具体的地质体,即在成矿前业已形成而与金矿化有内在关联的各类地质体,这就是含金建造,它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原生含金建造,一类是转生含金建造。建立原生含金建造的基础是金在地球化学行为上成岩阶段的亲铁性,在这一阶段,金元素只能以分子形式弥漫于镁铁质或超镁铁质火山岩内,或以离子形式进入镁铁质的岛状和链状硅酸盐矿物结晶格架之内。这些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都是来自上地幔,因而具有原生含金建造的意义,为后期形成热液金矿奠定了物质基础。所谓转生含金建造就是由原生含金建造(包含以往形成的矿体),在较长时间里,地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了各种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含金建造,从目前研究结果看,转生含金建造大部分是特定的沉积岩系,最重要的成分特征是普遍含炭。研究金矿集中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研究成矿的构造环境。

金矿集中区的概念在研究金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意义在于:

(1)金矿集中区是由多维(时间是很重要的)因素综合形成的,即包含着成矿物质场,成矿构造环境,成矿热力场和最后成矿定位空间。其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是物质场与成矿构造环境,而物质场就体现于含金建造中,“绿岩带”应该视为很多集中区的原生含金建造,在全球范围内多数见到的是在“绿岩带”形成之后,多经不同的变质作用形成了浸染状和脉状金矿以及再后的变质砾岩型(兰德)金矿,在我国,在“绿岩带”形成之后,经不同变质作用形成浸染状和脉状金矿,而相隔很长地质历史到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块的影响,才在构造岩浆活动下形成了许多大型金矿床。这就意味着,一些金矿集中区,成矿是后生的、同源的、继承的、有着一个统一的成矿背景。

(2)金矿集中区内的金矿类型往往是多样的,成矿时代也往往是多期的,这决定于该区地质演化史。但由于各地区地质演化具有一定的差异,造成每个金矿集中区内又总是以某一类型为主,例如,在华北陆块,广泛发育了古元古-新太古宙的原生含金建造(即绿岩带范围),成矿地质事件主要是前寒武纪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中生代的岩浆(包括火山岩)活动,因而金矿类型主要是“绿岩带型”的浸染状及脉状金矿,以及知名于世的中生代与中浅成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和同时代的与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又如,在黔西北-桂西南金矿集中区,广泛发育着古生代转生含金建造,只是受某些地热系统的影响,也只形成了微细浸染型金矿。由此表明,在部署金矿找矿工作时,确立矿化集中区比确立矿化类型更为重要。

(3)寻找大型,超大型金矿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研究其成矿背景和成矿事件。金矿集中区内是否发育良好的含矿建造是其重要内涵,世界各地也包括中国在内的以矿床地理名称命名的大型超大型金矿,例如兰德型、卡林型、穆龙套型、山东招-掖型以及统称的绿岩带型,经成矿环境研究都发现了分布广泛的各类含金建造,或单一、或重叠,但也有一些金矿,如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等与含矿建造关系不密切。它们中产于新生代岛弧区的金矿等,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地幔作用有关。

(4)金矿集中区既然是金的地球化学区,那么,已知的金矿化分布态势当然反映了金元素在该区的浓集状态。鉴于缺乏全面的金的地球化学资料,为全国划分金矿集中区带来了困难,即使某些区域积累了这一资料,其边界线的划定也是较模糊的,但毕竟要圈定其范围,因而仍需依靠地质资料,这就是以含金建造的分布范围为基础,考虑控制含金建造分布的构造单元边界。显然,大的断裂构造格局影响着金矿集中区的分布,古生代以来,我国分野出三个巨大深断裂构造体系,即中亚-东亚(古洋洲)体系,滨太平洋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体系,第一体系控制北方含金建造的展布范围和方向,使一些金矿集中区总体呈东西向;第二体系往往切过前者,控制着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使某些金矿集中区外廓呈北东向,另一些则明显保留了东西向基础上的北东向复合,集中区内的金矿床也形成了东西成带、北东成串的分布格局;第三体系则往往使金矿集中区呈南北向。

(5)金矿集中区内的含矿建造不同程度地提供了矿质,但其赋矿围岩决不限于此。C·N·菲利普斯在研究了太古宙含金热液性质之后指出,含矿溶液内主要形成的是含金的硫的配合物,从其制订的金溶解度等值线图解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改变氧逸度,还是改变酸碱度,都能降低金的溶解度,这就意味着不只是一种沉淀作用可以引起金的沉淀,换言之,可以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足以引起金沉淀的余地,因而金矿床能够赋存于多种岩石中。基于这种认识和已发现的地质事实,在讨论集中区内的找矿范围时,可以扩大到其他岩系。

F. 金山金矿田

1.矿田地质概况

金山金矿田位于德兴市东20km,地处扬子板块南缘,赣东北深大断裂带(构造混杂岩带)的北侧,铜厂铜矿田之南西。金山因古人在此采金而得名,其最早的采金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矿田北部即德兴铜矿田,其西有银山矿田,矿田内已发现金山大型金矿床和西蒋、石碑、八十源、朱林、蛤蟆石等中小型金矿以及一些金矿点。金山矿田内所出露的地层较单一,主要为中元古代张村岩群韩源岩组,也是矿区的赋矿地层,其原岩为一套含火山质泥砂质复理石建造,下部夹火山碎屑岩、细碧-角斑岩。经变质作用后,其岩性为绢云母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以及含炭千枚岩、变沉凝灰岩,变中基性火山岩等。在矿田南侧,还有登山群以及震旦系、寒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等地层少量分布。

图4-37 火山型-斑岩体系成矿模式

矿田内岩浆岩出露较少,仅见有变余玄武岩及变余辉石闪长岩,呈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矿田北东与铜厂花岗闪长斑岩毗邻。矿田内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早期褶皱为一系列紧闭同斜褶皱,由于轴面劈理置换强烈,缺乏标志层,仅见较多小褶皱转折端,难以恢复早期褶皱的形态。晚期褶皱则为在早期褶皱形成的片理基础上发育的一系列较宽缓的背向形构造。

据研究(韦星林,1998),矿田内断裂构造是以一系列韧性剪切带为特征,主要分为两组:(1)走向北东的陡倾斜走滑剪切带;(2)走向近东西的缓倾斜推覆剪切带(图4-39)。

图4-38 银山矿区综合剖面示意图(据江西有色地勘局资料修改)

矿田东南部的江光-富家坞走滑剪切带,走向北东50°~60°,倾向北西,倾角70°~80°,宽500~600 m,由强片理化带、强褶皱带、千糜岩-片岩带组成,叠加有密集的压扭性断裂。

矿田北西部的八十源-铜厂走滑剪切带,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70°~80°,宽约500 m,中心为构造片岩或超糜棱岩,向外渐变为千糜岩、片理化(糜棱岩化)板岩。金山矿田处于上述两条北东向走滑剪切带之间,发育多条走向近东西的低角度推覆型韧性剪切带,是矿田内金矿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另外,在八十源-铜厂走滑剪切带以西,还分布着蛤蟆石-奈坑受北北东向走滑剪切带控制的、陡倾斜石英脉型为主的一系列小型金矿床和矿点。

北东-北北东向剪切带明显控制与改造了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使之发生揉皱扭曲,呈雁行状排列,其形成时代当晚于近东西向剪切带,很可能是燕山期产物。

矿田内已发现的走向近东西的低角度推覆型韧性剪切带主要有:(1)大山推覆剪切带;(2)朱林-金山-西矿韧性剪切带;(3)八十源-西蒋韧性剪切带;(4)金山口推覆剪切带。其中,目前已知的主要控矿韧性推覆变形带为:朱林-金山-西矿韧性剪切带和八十源-西蒋韧性剪切带(图4-40)。

图4-39 金山金矿田地质略图(据邓国萍资料修改)(转引自杨明桂等,2004)

图4-40 金山口-西源岭剖面示意图Pt2ZH—张村岩群;NHn—南华系河上镇群

朱林-金山-西矿韧性剪切带呈北东东向横贯金山矿田中部,其变形带的厚度为120~620 m,出露宽度200~1000 m,并呈蛇曲状出露地表,长度十余千米,剪切带的总体倾向北,倾角10°~35°,局部为45°~60°,为一缓倾斜构造,沿走向出现一系列背向形构造。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该韧性剪切带不仅是一条构造动力变质岩带,同时也是含金矿化蚀变带,控制的矿床有朱林、石碑、金山、西矿等矿床(其中朱林矿区东段金矿体往北倾斜已插入铜厂斑岩铜矿区范围)。在空间上,动力变质岩与矿化蚀变带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即从剪切带边部向剪切带中部,随着应变增强,出现不对称的构造岩分带,并且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围岩蚀变分带和金矿化强度的分带,以金山金矿区为例,根据其特征可分为4个带(表4-22)。

表4-22 矿床构造-蚀变-矿化分带

超糜棱岩、糜棱岩带位于剪切带应变中心部位,与石英、黄铁矿、铁白云石化蚀变带对应,而且与金矿化带(Au>0.1g/t)的分布基本一致。金山金矿金矿化带分布于主剪切面的上盘,而西蒋矿区,金矿化带则分布于主剪切面的下盘。各矿区中金矿带在走向、倾向上连续、稳定。金矿体在矿化带中仅占其中的很小部分。矿体与矿化围岩之间为渐变关系,靠样品分析结果圈定(图4-41)。

图4-41 金山金矿305线剖面1—糜棱岩化板岩;2—糜棱岩化凝灰质板岩;3—糜棱岩;4—超糜棱岩;5—含炭千糜岩;6—杂砂岩透镜体;7—砂质板岩;8—钻孔及编号;9—蚀变构造岩金矿体;10—含金石英脉

韧性剪切带在宏观上标志较明显,以金山矿区为例,其主剪切面位于含炭千糜岩之上,即“黑白界面”,岩石剪切片理、S-C组构、拉伸线理等发育,镜下显微构造有:石英颗粒的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带,拔丝构造及动态重结晶等,以及矿物压力影,旋转碎斑,云母鱼,S-C组构,新生矿物的定向排列等。根据宏观和显微构造显示的剪切指向分析,剪切带主剪切面上盘总体向南推覆,南京大学刘英俊等对金山矿区近东西向含炭千糜岩及初糜棱岩样品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获得全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732.1 Ma±60.6 Ma,表明该剪切带为晋宁运动Ⅱ幕的产物,与其所在的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一致。

矿田内后期的断裂不很发育,规模也较小,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产状较陡,一般为50°~70°。

2.矿化类型

金山金矿田内所见的矿化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其中蚀变岩型矿化还可以分为:硅化岩型和蚀变千枚岩型。

硅化岩型矿化是由各种构造岩,尤其是超糜棱岩、糜棱岩经过强烈蚀变而形成,以灰白-深灰色硅化岩形式产出,与围岩界限清楚,由此类矿化形成的矿体规模一般较大,以顺面理产出为主,局部斜切面理,在空间上较为连续,矿石品位较低,平均品位一般为7~9g/t,蚀变以硅化为主,另外还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细粒浸染状产出,碳酸盐则呈细脉状,沿岩石裂隙发育。镜下观察,其主要矿物以石英为主,除此之外,可见少量鳞片状绢云母及细脉状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石英大多为微小晶粒,少量原岩的石英残斑具有波纹消光等变形特点。受蚀变岩原岩岩性、破碎程度、蚀变强度的影响,矿化不均匀,破碎程度强的局部地段肉眼可见到明金。

蚀变千枚岩型:主要由粉砂质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等经矿化蚀变而成。一般呈灰色-灰黑色,一般在硅化型矿体及含金石英脉两侧碎裂千枚岩中,矿化蚀变相对较强,此类矿化形成的矿体中矿石品位低,约为3g/t左右,与围岩界限不清。主要的蚀变类型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岩化及弱的绿泥石化,大多数矿石仍保留着千枚状构造。

石英脉型:为沿层间裂隙或断裂充填形成的含金石英脉,石英脉呈乳白色-灰白色,浸染状、细脉状黄铁矿发育,其规模较小,明金含量较多,品位变化大,一般数十至100g/t左右,最高可达5000g/t,石英脉比较破碎且有金属硫化物叠加发育地段,矿石品位高。

金山矿区,石英脉型矿体总体受片理、局部斜切片理的缓倾斜次级剪切裂隙控制,含金石英脉幅短小,一般长为20~30 m,最长达70 m,厚几厘米至40 cm,呈似层状、不连续的透镜状产出,局部可形成厚达3~4 m的膨大透镜体,剖面上含金石英脉之间具有尖灭侧现特点。石英脉厚度的变化同控矿断裂的产状变化有关,一般在产状变缓处,石英脉厚度变大,反映了石英脉的形成是矿液沿地层右行逆冲滑动形成的一组平行于剪切运动方向的剪裂隙充填而成。据伍勤生资料,含金石英脉中伊利石Rb-Sr同位素年龄为167.9 Ma±5 Ma,与铜厂矿田花岗闪长斑岩时代相近。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含金石英脉形成于燕山期。且与铜厂岩体热作用有关。

蚀变千枚岩型矿体一般产于硅化岩型或含金石英脉的上下两侧,与之一起构成矿体,或沿剪切带、剪切带与次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发育。而含金石英脉则多产于硅化岩型矿化之上部。

3.矿体特征

矿区内矿体受韧性剪切带以及叠加在其上的背向形构造的控制,金矿体一般产于剪切带中心应变强烈部位的超糜棱岩-糜棱岩中。剪切带中往往发育有多个次一级的剪切带或称应变强烈部位,因此,往往出现多“层”矿体叠置现象。

剪切带与矿化带实际上是同一地质体,矿体仅为矿化带之中的一部分,矿体围岩之间无明显界限,通过采样分析按工业指标圈定。

矿区内矿体的产状与剪切带的主剪切面平行,在走向上、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延伸。其形态以似层状为主,透镜状次之,膨大缩小比较明显,一般在短轴背形的轴部矿体厚度增大,品位变富,在倾向上,矿体在剪切带产状呈陡坡处变薄,或尖灭,在陡坡两端产状变缓处膨大,形成厚的矿段,矿体一般少有分枝复合的现象(图4-42)。

图4-42 金山金矿321线剖面

矿体的规模大小差异较大,金山金矿勘探区共探明矿体10个,主要矿体V1,走向控制长1910 m,倾斜延深控制1480 m,最大厚度16.28 m,一般为1~6 m,平均3.45 m,厚度变化系数为85%,矿体中品位变化大,单工程最高品位为72.34g/t,一般为1~5g/t,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231%。V1矿体是矿区最大矿体,总体产状与剪切带一致,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10°~35°,平均为23°,为缓倾斜矿体。

石英脉型金矿体则规模要小,V4、V5矿体是金山矿区探明的石英脉型金矿体,其中V4矿体长400 m,形态为似层状,膨大缩小明显,最大厚度8.99 m,平均厚2.52 m,矿体最高品位达181.44g/t,平均15.59g/t;V5则是一透镜状矿体。

4.矿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

在金山金矿各矿体中矿石矿物组成比较简单,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主要是黄铁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毒砂、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和方铅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次为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铁白云石等。

矿石中硫化物的含量为1.36%~2.51%,属少硫化物型矿石,其中,黄铁矿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其含量约占1.17%~2.25%。

据研究(卢作祥,1992),一般矿石中黄铁矿的颜色较深,晶粒较细,晶形复杂(如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或呈碎裂状,则其含金性越好。

自然金多以晶隙金、裂隙金等形式,呈不规则粒状、微细脉状、枝状赋存于黄铁矿、石英等矿物的裂隙间或矿物颗粒之中,其中单体金占85%,包体金约占15%,金的成色为950~970,其中含少量Ag、Cu、Zn等杂质。

矿石的化学成分也相应较简单,除金以外,其他有益组分Ag、Cu、Pb、Zn等含量甚微。矿石中有害元素含量甚微,As含量0.0~0.6%,平均0.14%,有机碳平均含量0.067%,石墨碳平均含量0.165%。

矿石的可选性良好,单一浮选回收率93.46%,金精矿品位58.1g/t,尾矿品位0.26g/t。

矿石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碎裂结构、糜棱结构为主,其次有包含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星散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角砾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脉状、网脉状、晶洞晶簇构造,条带状构造。

5.矿床成因

对于金山式金矿的成因,曾经有许多学者、专家进行专门研究,有不同的成因观点,现根据已有资料综合:

根据对区内地层变质岩(即张村岩群韩源组)的含金性研究(刘英俊等,1989),平均含金高达22.5×10-9,其中,绢云母千枚岩中金的平均含量为8.30×10-9,含炭千枚岩为12.9×10-9,角斑质凝灰岩为255.0×10-9,高出地壳平均值的2~70倍。金的赋存状态,以分散的独立矿物为主(>75%),其次为包裹于硫化物的微粒金(12%~15%),再次为分散状态的微细金(7%~8%),表明变质岩中金绝大部分为活化金,在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可成为提供较多金的来源。

变质岩原岩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火山-沉积建造,原岩中金的初始来源与海底火山喷发或火山喷气-热泉沉积密切相关。金可能随岩浆喷发时的凝灰质或玄武岩携带并沉积下来,或溶入海水中并在还原条件下被碳质或黄铁矿等吸附,使金在地层的部分层位中达到初始富集。

从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的研究(卢作祥,1992),黄铁矿中硫同位素δ34S与地层中δ34S数值相近,均在3‰~5‰范围内,偏离陨石硫范围不大,表明其硫的来源主要为深源,与围岩中的变基性火山岩为同源关系,与邻区铜厂斑岩型铜(金)矿床中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 3.1‰~4.0‰,平均0.22‰)不同,因此认为成矿中硫来源于围岩。

矿石中铅同位素比值207Pb/204Pb和208Pb/204Pb对206Pb/204Pb图解上的投影点位于造山带演化曲线附近,表明矿石中Pb为幔源铅和壳源铅充分混合的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还是来自地层(图4-43)。

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看,金山矿区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同该区变质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组成特征有较好的相似性,而与邻区燕山期成矿岩体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成矿物质与地层间的密切关系(图4-44)。

根据矿区内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资料统计(卢作祥等),金山矿床成矿温度变化范围均一化温度在180~320℃之间,平均值为225.2~295℃,爆裂温度在217~420℃之间,平均300℃左右,显示金山矿床的中温热液成矿特征。

图4-43 金山金矿床207Pb/204Pb和208Pb/204Pb对206Pb/204Pb图解

图4-44 金山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矿物包裹体流体成分测定,金山金矿成矿流体为富CO2、S的中-弱酸性溶液,其阴离子以F-、Cl-、 为主,阳离子主要为K、Na、Ca2+、Mg2+等并含有微量的Cu2+、Zn2+和Au等成矿元素离子,pH值一般低于7,多在5.3~6.9之间,说明成矿时其成矿介质为弱酸-中性条件,氧化还原电位456~476(+mv),反映成矿时流体处于弱酸性-还原环境。

从流体包裹体成分推测成矿时金可能以络合物 [AuS]、[AuS2]、[Au(SO42]、[AuHS2-等形式,早期还可能有 络合物等形式存在。温压、pH值变化以及还原剂的作用,促使金沉淀富集。

综合所述,金山金矿的多元成矿特征明显,成矿作用至少经历了四堡期火山-浊流沉积及其金的原始聚集→晋宁期动热变质金矿活化迁移和初始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叠加改造3大阶段。据同位素测年资料,金山矿田韧性剪切带Rb-Sr等时线年龄为732.1 Ma±60.6 Ma,含金石英脉中伊利石Rb-Sr同位素年龄为167.9 Ma±5 Ma(伍勤生,1988),前者与晋宁期动热变质时代相当,后者显然与燕山期热事件有关。

G. 这石头是我在煤堆里检到的。比石头还重又硬。看上去有一粒一粒金属闪闪发亮。有没有可能是贵金属呢。有哪

铜矿

H. 矽卡岩型金矿

矽卡岩型金矿以沂南铜井、金厂金铜矿床为典型。铜井金铜矿位于沂南县城以北10 km处。在大地构造部位上处在沂沭断裂带西侧的泰山-蒙山断隆、马牧池-沂源单斜断拱上。3.1.3.1 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部碳酸盐岩和少量土门群砂页岩。断裂构造发育,以NNE向断裂规模最大,NW向构造次之;NW向断裂是控制矿体形成的有利构造。受NNE向与NW向主干断裂的共同影响,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形成铜井杂岩体,岩石类型复杂,其中闪长玢岩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3.1.3.2 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馒头组石灰岩接触带上(图3-11),主要由两个金矿体组成,矿体均呈似层状、扁豆体,产状受接触带控制,走向356°,倾向SW,倾角15°~20°。矿体规模小,厚度一般为1 m左右,最厚4.41 m。

图3-11 沂南铜井金矿床+70米中段平面图

矿石金属矿物以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为主,次为辉钼矿、自然金及黄铁矿,少量褐铁矿、孔雀石及蓝铜矿。非金属矿物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为主,另有少量石英、方解石和绿泥石等。有益组分为金、铜、铁、钼、银、硫,金含量1.11×10-6~9.32×10-6,平均3.26×10-6;铜含量0.30×10-2~3.42×10-2,平均0.93×10-2;铁含量16.89×10-2~51.26×10-2;硫含量3.87×10-2~9.88×10-2,平均5.52×10-2

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金铜矿石,含铜金磁铁矿矿石占70%,含铜金矽卡岩矿石占20%,含铜大理岩和含铜石英闪长玢岩矿石占10%。矿石结构主要为晶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和致密块状构造。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与石英、碳酸盐矿物一起组成细脉,穿插在黄铁矿、黄铜矿裂隙或包于黄铜矿中。

矿体围岩蚀变作用主要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在内接触带或岩体内出现少量钾—钠长石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主要赋存在矽卡岩带内,由岩体向外明显划分内矽卡岩带、外矽卡岩带、大理岩及角岩化带。围岩蚀变中透辉石矽卡岩和石榴子石矽卡岩带的分布位置是矿体存在的间接标志。

I. 什么样的石头是含金的

岩金矿石是含金的。

根据矿物中金的结构状态和含金量,可将金矿床矿物分为金矿物、含金矿物和载金矿物三大类。所谓金的独立矿物,以金矿物和含金矿物形式产出的金。

它是自然界中金最重要的赋存形式,也是工业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98种金矿物和含金矿物,但常见的只有47种,而工业直接利用的矿物仅10多种。

(9)宜昌金岩石贵金属扩展阅读:

岩金勘探方法

主要矿体形态简单,延展规模大,厚度稳定,砂金分布不均匀,底板平坦且坡度小。 规模较大的河漫滩砂金矿及滨岸砂金矿多属这一类型。

主要矿体形态较简单,延展规模中等,厚度变化不大,砂金分布很不均匀,底板较平坦至不平坦,有较大的金粒和金与脉石矿物的连生体。

底板平坦或以岩溶为基底的河漫砂金矿以及规模较大的支谷砂金矿和阶地砂金矿多属于这一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小,形态较复杂,厚度变化大,底板不平坦,倾斜大,砂金分布极不均匀,有较多的大粒金和金与脉石矿物的连生体。

J. 求鉴定是否是金矿石

大哥,你这个不像金矿石,(含金的矿石)。你看人家这矿石,很好看的。

金矿石:指用人工或机械从矿山开采出来的含金的矿石,其中还含其他金属杂质等。

地球的黄金总储量大约有48亿吨,而分布在地核内的约有47亿吨,地幔8600万吨,而分布到地壳的只有不到1亿吨。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金的这种分布是在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综上所述,金在地壳中丰度值本来就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要形成工业矿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矿、富矿,金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其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阅读全文

与宜昌金岩石贵金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银证券研究所 浏览:312
文华cci指标公式 浏览:958
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经理底薪 浏览:302
理财基金ppt 浏览:480
彼得股份 浏览:528
杠杆基础画图题 浏览:819
理财基金分享平台 浏览:638
恒安几个股东 浏览:15
投资理财公司发理财产品 浏览:922
中介带客看房成交抽多少佣金 浏览:338
买基金的本金要求比银行理财高吗 浏览:291
固定汇率制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 浏览:405
利群股份股票2015年分红 浏览:925
外汇校长 浏览:886
工商银行理财每个月存500 浏览:68
企业购入的理财产品放哪个科目 浏览:276
信托产品与大额存款的区别 浏览:658
金融理财软件公司 浏览:96
支付宝定期理财开户银行1000元 浏览:796
关于杠杆下列说法错误的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