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安银行的企业文化
1、中国平安以“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愿景,恪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倡导“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的价值观,弘扬“专业领先、诚信服务、创造价值、回馈社会”的平安精神,坚持“专业创造价值”的品牌定位,在“综合金融+”和“互联网+”的新时代,实现“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客户体验。
2、平安银行是一家总部设在深圳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前身深圳发展银行是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平安及其控股子公司为本行控股股东,截至2019年末,在职员工34,253人,通过全国91家分行、1,058家营业机构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欢迎您前往平安银行体验办理业务,平安银行全体员工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您需要咨询平安银行业务,可以点击下方链接选择首页右上角在线客服图标或者关注平安银行微信公众号(pingan_bank)进行咨询。
https://b.pingan.com.cn/branch/mkt/bankonline/dist/onlineBankless.html#
应答时间:2020-08-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车主贷] 有车就能贷,最高50万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2. 据说中国平安有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大家谁知道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中国平安在发展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现为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知行合一的特点,定位于造就“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做一个高尚和有价值的人”。
2006年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先生重新细化了平安企业文化十八年来的演进轨迹,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业精神(1988年);第二阶段:儒家思想;第三阶段:国际战略;第四阶段:价值文化;第五阶段:执行/制度(2002年;行为观)。2006,根据集团综合金融的战略目标,中国平安文化的发展观进一步描述为追求“领先”的文化,要求每个机构搭建“领先”的平台,要求在制定战略和计划时,要以“领先”为最核心的目标,在选拔人才、配置资源时,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领先为基本原则,在问责考核时,要以是否达到或靠拢“领先”为核心评判标准。
纵观这些年,经过感性感悟、理性思索等阶段,中国平安文化不断完善升华,始终与时俱进,在战略和策略上永葆先知、先觉、先行。每个时期,中国平安平安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共同探讨、完善文化内涵,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
3. 95501是什么电话
95501是中国平安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
平安银行的名称始于2012年1月,平安银行的前身是深圳发展银行隶属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曾有2次更名为平安银行的事件,第一次为2004年2月19日由以前的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第二次是2009年1月经过批准由深圳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3)领鲜集团董事长扩展阅读:
企业文化:
2006年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先生重新细化了平安企业文化十八年来的演进轨迹,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业精神(1988年);第二阶段:儒家思想(1992年;思想观);第三阶段:国际战略(1994年;发展观)。
第四 阶段:价值文化(1999年;价值观);第五阶段:执行/制度(2002年;行为观)。2006,根据集团综合金融的战略目标,平安文化的发展观进一步描 述为追求“领先”的文化,要求每个机构搭建“领先”的平台,要求在制定战略和计划时,要以“领先”为最核心的目标。
在选拔人才、配置资源时,要以是否有利 于实现领先为基本原则,在问责考核时,要以是否达到或靠拢“领先”为核心评判标准。
4. 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1、以“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愿景,恪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2、倡导“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的价值观;
3、弘扬“专业领先、诚信服务、创造价值、回馈社会”的平安精神,坚持“专业创造价值”的品牌定位,在“综合金融+”和“互联网+”的新时代,实现“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客户体验。
(4)领鲜集团董事长扩展阅读:
中国平安企业文化架构
1、愿景: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
2、使命: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负责使命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
3、价值观:价值最大化是检验平安经营管理一切工作的标准
4、核心理念:专业创造价值品牌口号:专业让生活更简单
5、文化特征:危机意识、包容、简单
6、公司训导:专业领先、诚信服务、公司训导、创造价值、回馈社会。
5. 领先李建新投身公益事业多久了
天津领先集团在李建新先生的带领下始终坚守产业报国,主动公益事业,活动数十年。
6. 光明乳业领鲜物流怎么样
上海领鲜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领鲜物流以“区域物流领袖、食品物流专家”为经营目标,秉承“新鲜、迅捷、准确、亲切”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和广大客户提供多温度带的现代食品物流服务
7. 中国化工行业或者材料行业领先的集团公司是谁
1.中国化工行业的概况
2.世界化工行业的概况
2007全球化工大盘点、摸索中前行,2008化工行业还会持续好景吗?专家表示:全球石化工业的景气状况将持续至2008年末。时光荏苒,2006年对全球化工行业的盘点似乎还历历在目,如果说2006年对世界石油化工行业有着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那么2007年则成功延续了2006年的发展趋势——油价的高位运行不再是新闻,逐渐接受现实的人们开始寻找其他出路。2006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热潮之下,2007年出现了生物燃料的异军突起;中东依旧在全球石化领域“举足轻重”,无论是2006年的大规模石化项目建设,还是2007年大力挺进中下游产品领域,都始终影响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布局;新的形势下,各国在2006年重新考虑本国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出台长远规划之后,2007年化学公司纷纷转型,希望能通过专业化、高端化路线搏得新的生存空间。
“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依旧是热门词汇,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将进一步被提上议事日程;法规环境愈加严格,特别是REACH法规的正式实施,粉碎了贸易企业曾经抱有的幻想,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高昂的注册费用和没人能说得清的注册手续……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勤奋地记录,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2007世界化学工业。中东华丽的转身,据介绍,2006年之前中东还仅仅是廉价原料、粗加工产品的代名词,2007年中东则呈现给世人一个华丽的转身,成功介入中下游化工产品领域。在这之前作为世界最大的基础化学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的中东对未来市场一直有着隐隐的忧虑,而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目前全球在乙烯项目上的投资额为400亿~500亿美元,其中中东约占61%。2012~2013年,中东地区将新增3000万吨/年以上乙烯产能。
如此巨大的产能,即使是拥.中国和印度这样需求高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在2009年之后也将无力承受与消耗。这将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世界供需失衡、石化装置开工率下降、产品价格疲软,而这种情况下中东石化生产商将成为最大受害者。为了解决即将出现的产品过剩问题,2007年中东各国及石化生产商纷纷着手调整发展战略,主要包括3大方面:第一向下游行业延伸,转向多元化发展。中东生产商的兴趣不再仅仅局限于石油化学品方面,而是扩展至环氧丙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多样化产品领域。沙特开始注重发展乙烯和芳烃下游业务,而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阿联酋主要是发展烯烃及衍生物和一些芳烃业务。二是在中东建设应用市场,拉动本地消费。沙特正在当地建设汽车和轮胎行业,以推动聚氨酯和橡胶等化学品的消费。
为此,萨比克和埃克森美孚化学合资组建的沙特延布石化和朱拜勒石化正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计划从2011年起为新兴的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在沙特生产的炭黑、橡胶及热塑性特种聚合物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商,中东国家还对法规进行了修改,允许国外企业拥有更多的控股权。三就走出去,通过海外收购迅速建立市场地位。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收购各地石化装置,布局全球,已成为中东石化企业进军中下游领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萨比克116亿美元收购GE塑料,成为2007年世界化工行业最令人瞩目的兼并收购。GE塑料2006年全球年销售额为66.45亿美元,在全球拥有10300名员工、60个生产和业务机构。对于吃下这样一个庞然大物,SABIC公司副董事长兼CEO穆罕默德?阿尔-玛迪的评论坦白而直接:“我们看重的是这笔交易能带来一个新领域市场和遍布全球的约3万个重要客户,这是SABIC持续扩张并实现产品多元化,最终成为世界领先化学品生产商的重要步骤之一。”
专业化——生死攸关的抉择。中东生产商产品链的向下延伸,使其他中下游化工产品生产商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中东生产商拥有先天的成本优势、雄厚的资本背景,他们的介入势必会威胁甚至大大压缩目前各大公司现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石油价格、原料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原有的利润空间严重缩水。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很多公司在看清新的竞争形势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转型之路。2007年初化工行业的龙头老大陶氏化学传出消息,希望寻找外部资本合资运营聚丙烯和聚苯乙烯业务,同时宣布的还有其对拜耳WolffWalsrode业务群的收购决定,自此,陶氏化学新的发展战略浮出水面——一方面实行基础化学品轻资产战略,一方面加强高性能业务来推动业务增长。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基础化学品生产商之一的陶氏化学的“专业化高端化”转变成为了业界发展的一大风向标。紧接着其他化工公司也作出了反应。年收入137亿欧元(2006财年)的综合性化工公司阿克苏诺贝尔宣布走专业化道路,专注于涂料和化学品两大业务领域,为此2007年3月阿克苏诺贝尔宣布向先灵葆雅出售其人用和动物用药品业务,完全退出医疗药品业务。为加强业务发展,公司又收购了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迈出了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
帝斯曼集团2007年也对外宣布了重大业务重组举措——加速向生命科学(包括营养原料和医药中间体)与材料科学(高性能材料)公司转型,为此将要在未来2~3年内剥离价值15亿欧元(2007年预计的销售额)的非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三聚氰胺、尿素、肥料、能源、弹性体、特殊产品、顺丁烯二酸酐及其衍生产品、柠檬酸业务。同时帝斯曼将积极寻求在核心业务领域的收购以实现外部增长。无论是像陶氏这样的化工巨头,还是像阿克苏诺贝尔、帝斯曼此类的中型公司,他们的战略重组都体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是专——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道路。比如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专注涂料和化学品业务,这样做能够集中公司各方面的资源,在原有很好的业务基础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牢牢把握市场。其次是高——选择高附加值产品,走高端化路线。
比如陶氏化学,借助外来力量,逐步降低对利润率比较低的基础化学品业务的投入,将资金分配到附加值更高的领域,以达到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目标。最后是新——积极参与新兴市场。高昂的石油、原材料价格以及越来越高的环保呼声催生了一些新兴市场与领域,而这往往代表着以后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谁能最先在这些领域内拔得头筹,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各大公司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帝斯曼集团向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转型就属于这种类型。生物燃料:疑惑与发展——如果说2006年的最热门词汇是“石油价格”的话,2007这个桂冠则应该颁给“生物技术”。生物+化工的模式似乎为许多迫切的问题找到了出路:应对能源短缺、石油涨价,生物燃料应运而生;缓解环保压力,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生物材料当仁不让;另外,生物催化剂、生物制药等也初现端倪。
在生物技术中,生物燃料2007年的发展最为迅猛。世界领域内很多区域都制定了生物能源发展目标:2007年欧盟在其新的“欧洲能源政策”中提出,到2020年生物燃料的消耗量占到汽车燃料消耗总量的10%;美国去年年初在《国情咨文》中表示,未来10年要开发替代能源将汽车油耗量减少20%,到2012年可再生和替代性能源的总量达到75亿加仑,到2017年达到350亿加仑;2007年8.中国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制定了2010年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目标;2007年2月印尼宣布计划到2010年生物燃料占总能源的约10%。各国的雄心壮志让生物燃料这把火越来越旺,但随着一些问题的逐渐显现,“泼冷水”的声音也随之出现。以美国为例,在基础设施改造障碍重重、成熟的工业化技术尚未成型、充足的原料没有落实的前提之下,在目前替代能源每年产量40亿加仑的基础上,能够在10年之内翻近10倍达到350亿加仑吗?可见这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
而欧盟的替代能源计划也遭到了一些成员国的嘘声。虽然政府对能源未来的忧虑可以理解,可是不脚踏实地的做法却不能恭维。联合国也发布了生物能源方面的报告,预警了发展该产业的负面影响,指出其可能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包括生物燃料的生产会占用土地、大量水资源和化学肥料,影响粮食足量供给,致使基本生活物资的价格上涨;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等等。诚然发展生物燃料是大势所趋,但这条路还很漫长,只有那些有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心态,脚踏实地谨慎前进的投资者才能笑到最后。环保永远的焦点,着温室效应的加剧,2007年“环保”这个话题变得更加敏感和惹人注目,对官方来说,它不再是位于GDP之后的附属品,对媒体来说它不再是肤浅的幌子,对公众来说也变得越来越关系自身利益。
环保最直接的推动力就是全球各国更趋严格的环保法规,美国的漆及涂料行业正在推动更环保的新法规出台,欧盟影响广泛深远的化学品管理法规REACH在2007年6月生效。而2007年在环保领域今年吸引全世界目光的还是中国。从无锡太湖出现蓝藻,国际媒体置疑北京空气质量是否能达到奥运标准,再到厦门PX(对二甲苯)项目备受民众抗议,都督促政府提高了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因此2007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推动环保事业,7月初环保总局开始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规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9月通过《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并于12月1日起施行。
去年11月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12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实施,限制了外商投资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产业,鼓励投资节能环保产业,从源头上遏制了污染。环保的驱动力还来源于社会和公众对环境友好型体系认知度的提高。消费者对环保等绿色概念产品的态度,过去纯粹以省钱为目标,现在则进一步思索对社会与世界的价值。在这种趋势影响之下,绿色概念的产品与服务大行其道,据世界领先的传媒集团WPP估计,2008年全球的绿色概念产品与服务市场将同比增长一倍,达到5000亿美元。另外,根据PriceGrabber.com的调查,2007年圣诞因意识到过度消费,将带来环境问题以及资源浪费,48%的美国消费者决定减少采购圣诞礼物或者商品,59%的美国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具有绿色概念的商品。
2007年4月德国环境部长SigmarGabriel指出,人类不断制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地球温度持续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温室效应,环保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最关心的议题,也必将改变商业世界的运作,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大打环保牌。展望2008,只有那些关注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历住行业洗牌。化工贸易愈加苛刻的环境,反倾销和反补贴仍然是国际贸易领域的常见障碍,除此之外2007年的国际贸易领域不得不开始面临另一项挑战——2007年6月开始生效的欧盟化学品管理法规REACH。该法规的实施可能打破现有国际间化学品贸易的平衡,造成市场和利润关系的重新分配。非欧盟企业不但要考虑进入欧盟市场与进口商关系的重新定位,还要面临为适应REACH法规巨大成本的投入。
REACH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保护,防止化学物质造成危害,其次才是增强欧盟化学工业的竞争力,改善欧盟内部市场的一体化,因此该法规的出台从长远来说对全球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客观上为欧盟市场准入设置了一个门槛,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监管、以及企业的资金实力、获取信息能力、谈判水平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考验。
除REACH法规为企业提出了挑战之外,纵观全球贸易市场,2007年化工贸易领域最受考验的还是中国。今年“中国制造”被国际社会推上了风口浪尖,不但考验了广泛的中国企业,还考验了中国的产品安全监管机构:2007年7月1日起,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被调整,其中化工产品首当其冲,约380个税号的化工产品完全取消了出口退税,还有170余个税号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绝大部分降低到5%,有机、无机、橡胶等行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自2007年6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对天然石墨、稀土金属、氧化铽、偏钨酸铵、氧化钼等产品开征了一定比率的出口关税,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未来的国际贸易,将更加考验企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竞争力,那些不符合趋势的企业必将被淘汰。预测2008如何?今后几年能源需求急升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包括推高油价、对供应造成威胁,以及加速气候变化等。预计能耗增加,煤炭比重提高,排放量增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中国和印度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耗能水平在全世界能源消耗中占的比例也将快速增长,中东地区的能耗需求也将增长;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及建设更多的核电站是消费者,和政府必须采取的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
世界化学工业的并购活动将依然活跃,除私人资本积极参与并购之外,越来越多的亚洲公司参与到外向并购中去,尤其是中国的国有化工公司和印度的精细化工公司。跨行业并购在2008年还将继续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对那些野心勃勃的公司来说,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并购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2008还是好年景吗?全球石化工业的景气状况将持续至2008年末。但是化工行业内关于2008年是否是低迷期的谈论十分激烈,欧洲石化协会(EPCA)主席兼萨比克欧洲董事会主席BoyLitjens对2008年的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表示,现在说2008年是否走向低迷还不明确,这和资产利用水平以及供需市场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
3.中国化工行业顶尖公司排名及各自特色
化工行业23大顶尖霸主
1碱性电池大王陈来茂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 63岁福建人本科陈来茂自1988年任职以来,连续12年企业保持30%-50%的增长,把一个只有200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发展成为了拥有6亿多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南孚电池排名中国第一、亚洲第三。2003年9月底,世界最大的电池厂商美国吉列公司整体收购南孚大股东——香港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全部股份,从而间接持有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72%的股份。
2供热大王高振富 大庆振富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 46岁黑龙江人初中公司总部在黑龙江大庆,主要行业有供热、房地产、通讯电子设备。高振富1985年借来600元,带着38名农民组建了一个施工队。1997年他开始搞房地产开发,1999年又投资1.97亿元涉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个人资产3.8亿元。
制冷剂大王顾雏军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44岁江苏泰县人本科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主要生产空调制冷剂。顾雏军80年代末发明了一种非氟制冷剂并在英国创办了格林柯尔。1995年12月回到国内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10月又收购了科龙电器。个人资产15.3亿元。
3稀土大王蒋泉龙 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50岁江苏宜兴人小学公司总部在江苏宜兴。1984年蒋泉龙从国企下海,以3000元创办了一家乡镇企业,后改制成民营企业并在香港上市。蒋又利用从香港股市融来的资金先后在江西、内蒙古买下稀土和耐火原料生产基地并进行技改。个人资产3.8亿元。
4焦炭大王李安民 山西安泰集团董事长 58岁山西人大专公司总部在山西介休,主要从事焦炭、生铁和水泥行业。李安民曾在军队服役7年,1984年在家乡创办焦化厂,经过几次重组成立山西安泰集团。2003年2月集团在上交所上市,李安民及其家人持有56.44%的股份。个人资产2.9亿元。
5民营润滑油大王李嘉 北京统一石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3年统一润滑油推出了一句“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的广告词,把“统一”品牌推进了千家万户。于1993年成立的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称奇,去年小包装润滑油市场销售总量达11.5万吨,今年则把目标指向20万吨。在少帅李嘉的率领下,统一已成为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6锅炉大王梁文海 山西环海集团总裁山西人公司总部在山西榆次。1984年梁文海创办环海集团,在国内最先推出环保节能型锅炉。另投资于房地产、水泥、溴化锂中央空调等。个人资产3.6亿元。泵车大王梁稳根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7岁湖南人大学公司总部在湖南长沙,主要生产重型机械。1986年梁稳根等4人凑了6万元创办一家焊接材料厂。1993年他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并将总部搬到了省会长沙。个人资产3亿元。
7清洗大王任建新 中国蓝星集团公司总经理 45岁河北冀县人大专1984年任建新在中国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工作,为了推广酸溶技术,借了1万元,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化清洗公司。17年后,蓝星已拥有资产100亿,下属10个专业集团、4个海外公司、控股3个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工业清洗、化工新材料、膜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
8染料大王阮加根 浙江闰土化工集团董事长浙江人公司总部在浙江上虞,主要生产染料、印染助剂,染料产量占全球产量近四分之一。阮加根上世纪80年代初担任当地一个印染厂厂长,1996年组建闰土化工集团。闰土集团还经营一家宾馆。个人资产3.8亿元。
9分散染料大王阮水龙 浙江龙盛集团董事长 68岁浙江人大专龙盛集团总部在浙江上虞,其分散染料占全球18%的市场份额。1970年阮水龙创办了公社农药厂。儿子阮伟祥是龙盛集团研究染料的化学家。个人资产3.6亿元。
10专业包装大王沈雯 上海紫江集团董事长、总裁 45岁上海人高中公司总部在上海,主要从事包装印刷行业。1982年沈雯创业时生产方便塑料袋。上世纪90年代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生产PET塑料瓶,现在这几家知名饮料公司三分之一的PET瓶都由紫江生产。此外沈雯也投资房地产和一些IT项目,3年前他还在上海建了一家五星级酒店——虹桥万豪大酒店。个人资产10.6亿元。
11卫生巾大王施文博 恒安集团董事长 53岁福建泉州人大学公司总部在福建泉州。施文博早年从事成衣生意,后转攻当时由国营机构垄断的卫生巾市场,于1985年创办恒安集团。1998年12月8日“恒安国际”以10倍的市盈率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个人资产5亿元。
12蓄电池大王宋殿权 光宇国际集团董事长 48岁黑龙江人大学公司总部在黑龙江哈尔滨,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1994年任哈尔滨蓄电池厂副总工的宋殿权,下海创立光宇电源厂,生产固定型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1999年“光宇国际”在香港上市。此后还投资生产手机电池。个人资产5.1亿元。
13压力锅大王苏增福 苏泊尔集团董事长 63岁浙江台州人初中公司总部在浙江台州,主要生产炊具。苏增福曾在海军服役8年。1985年成为当地农机厂厂长。1989年开始创业,使用沈阳的“双喜”商标生产压力锅。5年后,失去商标使用权的苏增福被迫创出了自己的“苏泊尔”品牌。2000年苏泊尔收购了一个度假村,并涉足医药、贸易领域。个人资产5亿元。
14精炼铅大王唐成河 安阳市豫北金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40岁河南安阳人高中公司总部在河南安阳,主要从事冶金行业。唐成河1982年开办砖厂、海绵厂。1993年创办豫北金铅公司,年产值达1.8亿元。2001年公司建了第二条电解铅生产线,年产精炼铅14万吨。个人资产2.2亿元。
15充电池大王王传福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 37岁安徽无为人硕士公司总部在广东深圳,主要生产手机电池。1993年王传福被邀至深圳比格电池公司做总经理。1995年与表哥及朋友夏佐全共同创立了比亚迪,为摩托罗拉等品牌提供手机电池。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2003年1月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个人资产25亿元。
16动力大王王建明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7岁天津人大学王建明1970年进入广西玉林柴油机厂任技术员,1985年升任广西玉林柴油机总厂厂长,1993年任广西玉柴机器(中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总裁。形成以机械制造、膜技术和环保等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50亿元的产销规模。
17环保大王文一波 北京桑德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38岁湖南湘潭人硕士公司总部在北京,主要制造环保设备。1993年底文一波用40多万元资金创建了北京市桑德环境技术发展公司。2001年他因抛出了“中华碧水计划”而成为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关注的焦点。个人资产3亿元。
18铝合金车轮大王吴良定 浙江中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7岁浙江绍兴人高中公司总部在浙江绍兴,主要生产机器及汽车零配件。吴良定高中毕业后因为出身问题难以继续深造而参加工作。吴良定从改造中国落后的纺织器材入手,逐步跨行业经营,成立了中宝集团、日发集团、万丰奥特集团。个人资产8亿元。
19 PVC型材大王徐明 大连实德集团总裁 32岁辽宁庄河人硕士公司总部在辽宁大连。徐明在大学跳级完成学业后,进入大连市外经贸部门工作。1992年辞职从事水产品贸易,之后成立了一家工程公司。1994年起开始生产塑钢门窗。实德还持有太平洋保险10%的股份和大连市商业银行51.7%的股份,以及中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军队。个人资产4.5亿元。
20磁性材料大王徐文荣 浙江横店集团总裁 68岁浙江东阳人小学辍学公司总部在浙江东阳。徐文荣于1975年以一个小丝厂起家,直到成为中国最大的乡镇企业之一,但一直未明确产权。当地政府曾希望对横店进行改制并给徐文荣10%的股份,但遭到徐的反对。按照徐文荣持有横店10%的股份计算,个人资产4.5亿元。
21制冷元件大王张道才 浙江三花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浙江人初中公司总部在浙江绍兴,主要生产制冷元件。张道才出身农民,1984年创业。目前三花集团年销售额逾16亿元。个人资产5亿元。
22复合肥大王周福仁 西洋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46岁辽宁海城人初中公司总部在辽宁海城。周福仁1995年创立年产复合肥30万吨的锦州西洋特肥厂。1997年租赁经营锦州硫酸厂,2000年4月兼并了贵州的宏泰化工总厂。2001年出资3780万元成为贵阳市商业银行第三大股东。2002年10月收购海城钢铁厂。个人资产7.9亿元。
23涂料大王周伟彬 广东金冠涂料集团公司总裁38岁广东顺德人大学周伟彬大学毕业到大型国有企业金龙油墨化工有限公司任技术员。1991年周伟彬辞职,用东拼西凑来的8000元成立了一家生产油漆的公司。从1994年起,金冠在国内聚脂漆制造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个人资产约7亿元。?
氟材料大王周云鹤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2岁上海人大学“三爱富”就是“三F”,三种含氟材料,工商局注册不准用英文字母,所以谐音为“三爱富”。1992年“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发起成立“三爱富公司”,研究所的大部分资产、主要科研力量都注入了股份公司。“三爱富”成为一家集科、工、贸一体化的上市公司。
8. 国产汽车哪家公司自主研发最领先行业
我们可以拒绝使用三菱发动机吗? 随着自主造芯热的兴起,中国轿车核心技术话语权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以发动机为代表的核心技术领域,拿来主义已经不是中国自主企业的混世之道,更多的企业认为,只有拥有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受制于外方的境况才有可能改善。 在国外,汽车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基本由整车厂自己生产,而在国内,众多汽车厂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上规模的技术研发队伍,难以实现发动机自供,发动机采购主要依靠合资公司、独资公司以及进口解决。在这个拥有较高利润的市场上,三菱的发动机已经形成相对垄断。三菱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厂——沈阳三菱和哈飞三菱,前者在国内2.0升-2.4升排量轻型车发动机市场上占有35%以上的份额;后者号称微型发动机之王,在同类产品中销量全国第一。 作为自主品牌中较早的B级车之一,奇瑞的东方之子上市之初搭载的就是三菱发动机。曾经有一批使用三菱发动机的东方之子,出现耗油量过大问题。去年年底,奇瑞甚至大批量召回一批有缺陷的使用三菱发动机的奇瑞车。对于坚持自主造车的奇瑞来讲,发动机采购能降低很大一部分研发经费,但如若出了问题,要想靠厂家自己解决是相当麻烦的。这也迫使奇瑞在自主发动机研制成功后,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将原来使用三菱发动机的奇瑞车全部更换为自主芯。使用自主芯的好处就是,可以更稳妥地进行质量监督,不必担心采购的发动机出现质量问题,影响自身的品牌形象。 早在2002年,奇瑞就把目光投射到发动机的研发上。而当时中国发动机的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有20年的差距。奇瑞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了全部满足欧四排放标准的18款汽油、柴油发动机,其中,汽油机升功率达72KW,柴油机达到50KW。这些指标不仅比自主品牌的国产主流产品高出近一倍,而且比国内部分合资企业的产品更为先进。 ACTECO发动机的优异性能也使得它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先后出口美国市场7000台,同时和菲亚特公司签订了协议,向其提供1.6升和1.8升汽油发动机,用于在中国境内及中国境外生产的菲亚特汽车,年供应量将超过10万台。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把菲亚特采购10万台发动机称做是“奇瑞汽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ACTECO1.8L发动机在奇瑞汽车第二发动机厂批量生产同时供应海内外市场,奇瑞的努力赢得了海外跨国汽车巨头的青睐。而菲亚特大量采购东方之子1.8L发动机的理由,即是高品质所带来的市场认同率。 一直坚持自主造车的华晨和吉利,在发动机的研发上也略有斩获。日前,华晨1.8T涡轮增压汽油机实现了量产。这款原本计划将骏捷系列推向顶峰的发动机,首先装在了体形更大的尊驰车上。据了解,该发动机是华晨联合世界三大内燃机巨头之一德国FEV发动机技术公司打造的,华晨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而华晨官方也对其动力输出性能及可靠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透露,吉利一直在系统规划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包括1.3升、1.4升、1.6升这样的经济型排量发动机的制造,而2.0升-3.0升排量发动机的研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将开发配套的变速器。目前,吉利的很大一部分车型都使用了自主发动机,今后也将全部以自产替代采购。 李书福表示,如果没有自主的研发支撑,一切想法都只是海市蜃楼。没有外资伙伴引进的现成产品可依靠,这反而成了民营企业的一个优势,即可以灵活选择研发策略并进行尝试,而不用担心有除资金以外各种因素的掣肘。 与上述几家企业相比,上汽的自主发动机战略则是独辟蹊径。在将英国罗孚纳入囊中后,上汽创造了自主品牌荣威,并把罗孚发动机的规划确定为未来战略的重点。上汽英国研发中心RICADO2010,保留了大部分罗孚员工,其中多数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方面的专家,在引进发动机国产前他们已对此进行了一些技术改进。据了解,上汽汽车发动机装配线由国内供应商集成制造,关键元器件采用高精度成熟可靠的进口件。首条整装线是多品种的柔性生产线,能生产包含KV6和K4汽油机以及L/G柴油机的三大系列6个品种的发动机装配生产线,产能每年8.5万台。 根据上汽汽车的规划,2010年将实现30万台发动机和20万辆整车。这意味着将有10万台发动机外销给其他整车厂商。目前,已有包括东风柳汽在内的多家国内汽车品牌决定放弃三菱芯,向上汽抛来了橄榄枝。 毋庸置疑,汽油发动机市场空间主要受乘用车市场发展影响。随着整车行业的高速增长,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也一直保持火热态势。长期以来,发动机技术话语权的缺失,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自主整车企业。随着自主造芯热的兴起,中国发动机采购受制于外方的局面势必将得到改善,那个中国车用三菱的时代也将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