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董事长,董事,CEO,总裁,总经理,经理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上市公司内部的有哪些组织结构谢谢!
自从信息产业兴起以来,尤其是网络股泡沫产生以来,“CEO”在中国骤然成为一个流行词汇。总经理和总裁们纷纷改称CEO,这个缩写词比它的中译版“首席执行官”更简洁,在中国人心目中更有神圣感,于是便出现了今天CEO满天飞的局面。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骄傲的在名片上印着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尔这样年营业额上百亿的大企业总裁也要求别人称他CEO,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个英文缩写词的实质内涵。董事长,总裁,CEO,这三个公司领导者的称谓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包涵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其说是权力的基础,还不如说是义务的基础。
董事长的英文是Chairman(准确的说是ChairmanoftheBoard),总裁是President,首席执行官是ChiefExecutiveOfficer,这是众人皆知的。但媒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三个称谓的微妙差异,经常把 President译成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CEO有时候又被译成总裁,情况十分混乱。Chairman这个职务可能是现代公司管理层最早确定的职务之一,因为它是股东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论上讲是公司管理层所有权力的来源。
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会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东大会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东联名呼吁召集,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 ,理论上讲Chairman也可以随时解除他们的职务;不仅如此,Chairman可以随时解除任何人的职务,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监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为董事和监事不是公司雇员,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许多事情的CEO被罢免,却依然保留董事职务;即使他没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东往往也会允许他在董事会继续呆下去。
董事会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一个立法性质的委员会,这就决定了董事长和董事们之间没有真正的上下级关系。一位强大的Chairman可能拥有真正的生杀大权,这种大权有时候来自他掌握的多数股份,有时候来自他的人脉资源,有时候来自他早年积累的威信 ,这时董事会不过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须真正对他负责(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负责),比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李嘉诚,他们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职务,但对于行政事物他们一样拥有最高的发言权。
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种荣誉性职务,就像英国女王一样,拥有无比尊荣的地位,却从来不说有分量的话。尤其是资产特别巨大、股权特别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东及行政人员的关系非常复杂,Chairman只 是一个德高望重、用来维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开董事会没有任何权力(就连召开董事会都是应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许说错了,准确的说还是有一点权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嚣张,以至于大部分股东一致决定发动政变把他搞掉的时候,Chairman经常是政变的主脑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就发动过一次非常著名的宫廷政变,那是在20世纪初期,他是一家铁矿公司的董事长,总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与小洛克菲勒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最后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开一次特别股东大会来审议罢免总裁议案。当时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远没有到达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罗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东的心,最终以压倒优势罢免了桀骜不驯的总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这样下台的,对于一位资深经理人来说,被自己的董事长发动股东赶下台无疑是最悲惨的事情。
President这个词诞生要比CEO早,范围也比CEO狭窄。被称做President的人,无论是总统、总裁还是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都是有一定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人,但CEO却可以随便用在哪个行政负责人身上。看过《兄弟连》的人都记得,E连的战士甚至把连长称为“CO”,连长的上级也称呼他为“E连的CO”,CO = Commanding Officer。就是officer in charge,也就是(战地)指挥员的统称。而具体军衔没有关系。对于一个清洁工小组来说,组长就是CEO;对于一个极地探险队来说,队长就是CEO,这个词没有任何特权荣耀的成分,只代表着某个范围内的最高执行权和与之相伴的义务。想想中国国内的总裁、总经理们争先恐后抛弃President的称谓,视CEO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实在让人感到好笑,难道他们不知道美英的一个下级军官、一个职工领班都可以叫做CEO吗?
一般来说,在公司内部,President是掌握实权的人;在CEO这个称谓没有诞生之前,President几乎是唯一掌握实权的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经常同时给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两种头衔,但现代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优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占有很少的股份,一个小股东是不应该成为Chairman的,就好象一个没有王室血统的人即使再优秀也当不了国王。有时候大股东的力量太强大(比如摩根、杜邦这些大财团是许多公司的大股东),以至于Pres ident都成为了股东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实权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员手里,比如执行委员会主席,副总裁,财务委员会主席等等,当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沦为大股东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车公司,当时通用汽车创始人杜兰特因为疯狂买空股票而被一脚踢出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杜邦财团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员担任通用汽车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airman,在通用汽车的历史上Chairman一直是无足轻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尔弗雷德?斯隆接任总裁为止。
事实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时候与中国的总经理是一回事情。总经理可以翻译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译成General Manager,但后者在西方企业中不是一个常见的职位。但中国企业经常同时设立总裁和总经理,如果把总裁翻译成President,总经理就应该翻译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业里经常合二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当中),即我们所说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你称呼他President或CEO都无所谓;你也可以在礼仪场合称呼他为President(强调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场合称呼他为CEO(强调执行权和责任)。
在少数情况下,董事长、总裁和CEO都是同一个人,我们称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兼总裁”(称呼“董事长兼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实在是太恐怖了,没有必要),这种兼职大部分由公司创始人拥有(如比尔?盖茨),有时候也是因为公司的传统习惯( 如韦尔奇,按照通用电气的传统,他同时担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而且不存在独立的总裁职务)。
看到这里,大部分读者恐怕会头昏脑涨,连我自己都昏了头,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职权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经常是同一个人,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两种职务分开呢?答案比较复杂:第一,因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务过于繁重,一个人的精力无论如何不能处理,必须有两个地位平等的最高执行官;有的时候,一家公司同时拥有两个优秀的领导者,有必要为他们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变成了两个人。第二,二战结束之后,欧美大公司的执行权又发生了变化,演化为“重大执行权”和“日常执行 权”两块,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针、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较大规模的投资等属于“重大执行权”范畴,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规模的投资等属于“日常执行权”范畴,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说CEO是总理,那么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总理,如果这两个职位不属于同一人,那么CEO的地位稍微高一点。
我没有调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么时候分开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发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三世邀请号称“蓝血十杰”之首的麦克马纳曼担任福特汽车的President,麦克马纳曼也成为了福特汽车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福特 家族血统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并不想完全放弃行政权,因此他改称自己为CEO,与麦克马纳曼形成了双头统治,这是现代企业历史上CEO职务流行的开始。
从那以后,公司最高执行权掌握在两个人手里变的司空见惯,有时候CEO对总裁有很大的优势,有时候又是总裁乾纲独断。1999年左右,比尔?盖茨曾经任命一位新的微软公司总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长兼CEO的职务;许多媒体报道说是盖茨“辞去”总裁职务,但实际上盖茨只是把微软公司的总裁和CEO两个职务清晰的分离开来,并把日常执行权授予总裁,这谈不上什么辞职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这三个词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Chairman是股东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属于公司雇员的范畴,President和CEO的权力都来源于他,只有他拥有召开董事会、罢免President和CEO等最高权力,但他从来不掌握行政权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仅仅是一个礼仪职务,一个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来说是某位大股东的代表。President掌握着公司的日常行政权,既可以译成总裁,又可以译成总经理;President这个称谓包含的荣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经常用于礼仪场合。
许多时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个人,随便你怎么称呼他;但在许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两个人,这时“总裁”和“首席执行官”才有严格的差异,有时候两者地位平等,有时候CEO是总裁的上级(实际情况很复杂,必须一一分 析)。有时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样,也沦落为一种无足轻重的礼仪职位,但至今从没有听说过CEO变成一种礼仪职位,除了在中国。在中国,无数的经理人疯狂地给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为这就是跟世界接轨,就是拥有了最高的荣誉与地位;他们不知道,CEO这个词在西方没有任何荣誉与地位的暗示。
来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625284/
2. 加多宝总裁王强被解职和中粮集团入股有关吗
近日,加多宝集团再曝出人事地震,加多宝集团总裁王强和副总经理徐建新双双被解除职务。
去年8月入股加多宝的中粮集团目前仍在对加多宝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梳理。同时,加多宝集团多个职能部门的员工已经全部离职,市场、营销等部门也正在经历“换血”。
虽然加多宝董事长陈鸿道因被大陆警方追捕,一直“蜗居”香港,但其对加多宝公司的控制权仍在。
虽然加多宝董事长陈鸿道目前仍是加多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决策者,公司相关人事任命由其掌控,但其个人目前仍处于被中国警方追捕阶段。
陈鸿道外逃案可追溯到1995年,当时王老吉药业的前身羊城药业与加多宝集团前身鸿道集团正式签约,将红罐和红瓶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授予鸿道集团;双方于2000年再次签订商标许可主合同,将商标的使用期限延长至2010年。
据广州市检察院披露,2002年至2003年,陈鸿道先后通过三次行贿,用300万港元向原广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行贿,用较低的商标使用费再次签订了两份补充协议,将王老吉商标许可期限延长至2020年。陈鸿道是否行贿,也一度成为此前王老吉商标权判决的关键所在。
2004年,李益民因受贿被捕,行贿案“东窗事发”。2005年10月,广州公安边防部门将陈鸿道抓捕归案,当月19日,陈鸿道取保候审,随后弃保外逃至香港,至此再也未在公众面前露过面。
由于陈鸿道并未到案,关于“陈鸿道涉嫌行贿原广州医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一案目前处于“中止审理”状态,若陈鸿道到案,上述案件将恢复审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只要在逃人员尚未追捕归案,就不会中止侦查,也没有诉讼时效的限制。这意味着,只要陈鸿道一天不归案,上述案件就不存在中止侦查的可能。
3. 王强的介绍
王强,河北献县人,出生于1973年10月,安新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保定市合达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项目组织管理工作,在企业ERP、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方面的规划和研发上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 安徽建工集团的集团领导都有谁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赵时运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家静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李长斌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德尧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戴良军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振武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徽建工技师学院院长、安徽建设学校校长:王礼义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元曦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发展公司总经理、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公司党委副书记:汪卫东
5. 好想你王强副总经理酬薪为什么这么高
能力强,又有高学历,所以薪酬高
6. 上市公司才由总裁吗
一般来讲,股份制公司才会有这个称呼。股份制公司不一定是上市公司,而是包含之。
董事长的英文是Chairman(准确的说是Chairman of the Board),总裁是President,首席执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这是众人皆知的。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会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东大会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东联名呼吁召集,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 ,理论上讲Chairman也可以随时解除他们的职务;不仅如此,Chairman可以随时解除任何人的职务,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监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为董事和监事不是公司雇员,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许多事情的CEO被罢免,却依然保留董事职务。
一般来说,在公司内部,President是掌握实权的人;在CEO这个称谓没有诞生之前,President几乎是唯一掌握实权的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经常同时给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两种头衔,但现代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优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占有很少的股份,一个小股东是不应该成为Chairman的,就好象一个没有王室血统的人即使再优秀也当不了国王。有时候大股东的力量太强大(比如摩根、杜邦这些大财团是许多公司的大股东),以至于Pres ident都成为了股东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实权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员手里,比如执行委员会主席,副总裁,财务委员会主席等等,当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沦为大股东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车公司,当时通用汽车创始人杜兰特因为疯狂买空股票而被一脚踢出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杜邦财团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员担任通用汽车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 airman,在通用汽车的历史上Chairman一直是无足轻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尔弗雷德斯隆接任总裁为止。
事实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时候与中国的总经理是一回事情。总经理可以翻译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译成General Manager,但后者在西方企业中不是一个常见的职位。但中国企业经常同时设立总裁和总经理,如果把总裁翻译成President,总经理就应该翻译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业里经常合二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当中),即我们所说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你称呼他President或CEO都无所谓;你也可以在礼仪场合称呼他为President(强调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场合称呼他为CEO(强调执行权和责任)。
希望对你有帮助。
7. 暗夜追光2020车市半年谈 丨三大集团高层变动 合并or合作再生疑云
今年年初,国资委就将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央企战略性重组作为2020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汽车行业的“央企三巨头”——中国一汽、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再次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6月份,三家汽车央企联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60亿元成立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从种种迹象来看,由高层变动引发的行业变动,预示着三大汽车央企的改革正在转变思路,或许深入合作将成为接下来的主旋律。
红点观察:从上半年的三大集团高层变动来看,在经过了前两年的“破冰”和“加速”之后,今年国企改革势必将更加触及核心、迈向纵深,成为实现汽车行业改革全面提速和落地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力量。
而从集团的架构调整、混改的积极探索,再到集体“更名”,三大央企正在以前所未有推进变革的信心和决心,朝着“新四化”发展的方向前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 安徽建工集团的集团领导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赵时运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家静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李长斌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德尧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戴良军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振武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徽建工技师学院院长、安徽建设学校校长:王礼义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元曦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发展公司总经理、安徽建工集团海外公司党委副书记:汪卫东
所获殊荣
安徽建工集团承建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高、精、尖、特”建设项目,有40余项成果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9项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100余项工程荣获省(市)级建筑工程质量奖。
安徽建工集团全力实施由“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过渡及“一主两翼”(即以房建为主带动劳务输出、进出口贸易)的跨国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业务涉及近30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工程获得国家外交部、商务部通报嘉奖和国外客户的高度评价。安徽建工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在第四届ENR“中国承包商60强”排名中,列第34位,并被评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承包商”和“中国最具国际拓展力的承包商”,在安徽建筑业100强和外向型企业10强排名中均列第一位,并先后荣获“全国建筑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全国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中国建筑行业企业信誉AAA级单位”、“全国建筑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工程总承包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建筑业诚信企业”、“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优秀建筑业企业”、“安徽诚信施工单位” 、“安徽省第四届企业管理进步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2009中国建筑500强发布会上,安徽建工集团荣登2009中国建筑500强排行榜,位列第12名。这标志着安徽建工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大企业的行列,成为安徽建工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9. 为何说上市公司总经理半壁江山归60后
近日,随着标点财经研究院联袂《投资时报》制作的《2017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全样本报告》新鲜出炉,总经理的年龄和学历情况也由此揭开面纱。
数据显示,与上一年度相比,总经理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纳入统计3195位上市公司总经理中,60后和70后依旧为中流砥柱,以合计86.57%的占比获得绝对优势,但其中70后的占比提高至29.48%;50后、40后和30后这些职场老手共占到总人数的9.24%,而在去年榜单中,仅50后总经理的占比就达到了10.70%。此外,80后和90后的人数分别从102人和1人增加至132人和2人。
跟随着80后的脚步,被称为“新新人类”的90后也逐渐到了走出大学校园的年纪。从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来看,已有两名90后总经理崭露头角,分别为申科股份何建南和*ST金源(现“藏格控股”)肖瑶,二者均为本科学历,年薪分别为40万元和25万元。不到30岁就任职上市公司高管,二人的家族背景为幕后推手。
10. 大公司的总经理为什么不自己创业
大公司里边儿的总经理,他们的年薪可以说非常的可观了,再加上他们现在的这个位置已经不允许或者说没有精力去创业了,因为他们每天的精力有限,必须要安排好自己公司的一些个机场工作和接待客户之类的,如果说再去创业的话,可能真的时间上不允许,再加上自己的精力也没有那么大。
所以说有的时候面对这些过程,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分析与判断过程,他们可能真的是想创业,但是后来想想真的不如自己待在公司里挣得多,所以说也就不去选择创业这么一个潞城了,再说了,如果说走到公司总经理这么一个位置,可能是他的精力真的是有限,也许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就不太爱折腾了吧。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也可以给他带来很不错的收入,这也是一种很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