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是不是德国裔
二战后,大批得国的科学家、学者、高级技术人员被霉国拉了一空,你说谁强?而且当时得国本土被开撸之后,大多有钱人都跑了,留下来的都是没钱的走走不了只好跟着胡子希干了。
㈡ 特朗普为何选雷克斯·蒂勒森作为国务卿
华盛顿市中心西北区有一条老街,因为紧靠波托马克河,常年雾气弥漫,故而得名“雾谷”。这里是美国国务院总部所在地。雷克斯·蒂勒森一拖再拖之后在2月1日得到参议院确认,出任美国第69任国务卿,成为“雾谷”的新掌门。
㈢ 美国务卿蒂勒森被解职了吗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3日宣布,解除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的职务,由中央情报局局长(CIA)蓬佩奥接任。这是白宫近几周继通讯主任希克斯、首席经济顾问科恩离职后,又一次人事变动。
但实际上,特朗普与蒂勒森不合的传闻由来已久,而蒂勒森在国务院的工作也备受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13日表示,蒂勒森当初被任用是特朗普与传统共和党人的妥协,但其代表的利益和行事方式与特朗普有着深厚的矛盾。他的离职并不让人意外,背后也体现出了共和党各大利益集团间的无情争夺。
㈣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为何突访阿富汗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23日突然到访喀布尔,并与阿富汗总统加尼举行会谈。这也是蒂勒森今年就任美国国务卿以来首次访问阿富汗。
声明说,加尼在会谈中强调阿政府将通过改革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和阿富汗人民的利益。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8月21日公布对阿新战略,称美国不会从阿富汗撤军,美军将依据实际战况、而非提前拟定的时间表作出军事行动选择。不过,对于美国新战略,阿各界意见不一。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本月12日曾公开批评新战略,认为它着眼于战争,并未传达和平的信息,美国采取了错误的反恐策略,导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肆虐,进而造成大量平民遇害。
㈤ 美国务卿时隔3月再访海湾为了什么
当地时间10月22日,蒂勒森与沙特国王萨勒曼和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分别举行了会晤,并在利雅得出席了沙特阿拉伯语伊拉克政府协调委员会首次会议。随后,蒂勒森于22日稍晚时候赴卡塔尔首都多哈。
在此次中东之行中,海湾国家间的外交危机以及沙特-伊拉克关系成为外界谈论与关注的重点,而兜售美国对伊朗新政、拉拢盟友对付伊朗则成为了蒂勒森此行背后的逻辑支点。
今年7月10日,蒂勒森曾到访科威特、卡塔尔与沙特,就今年6月爆发的卡塔尔外交危机穿梭斡旋,但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时隔3个多月,蒂勒森再度踏足海湾地区。
在22日于多哈举行的记者发布会上,蒂勒森表示,海湾危机“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然而,他的呼应并没有得到积极反馈。
美国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伊拉克派兵,不仅武装和训练当地什叶派民兵组织,还参与作战。伊朗否认这一指控,声称这些人都是“自愿”赴伊拉克的“民兵”。
针对蒂勒森的最新批评,伊朗外交部长贾瓦德·扎里夫在推特上发文回应说:“那些抗击 伊斯兰国 、保家卫国的人明明是伊拉克人,你让他们回哪个国家去?由石油美元操控的美国外交政策真可鄙!”
“在极端组织 伊斯兰国 (IS)被打垮后,中东进入 后伊斯兰国 时代。美国与伊朗的矛盾,恐将成为未来美国在中东的主要矛盾。特朗普政府多次追加对伊朗的制裁,并在外交上积极构建 反伊朗统一战线 。”孙德刚指出,此次蒂勒森海湾之行,“不仅有助于美国在中东驻军的军事利益,而且有助于构筑 反伊朗统一战线 ,使沙特和卡塔尔等国成为对抗伊朗的代理人。”
㈥ 蒂勒森访韩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17日在访问韩国时表示,美国对朝鲜的“战略忍耐”政策已到尽头,为让朝鲜弃核将考虑“所有可能选项”。这与他前一天在日本的表态一脉相承。
分析人士认为,蒂勒森此次访问韩日两国主要是为了与两国高层讨论研究对朝新思路。他在访韩过程中一方面显示对朝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又保持战略模糊,其目的是保持地区适度紧张,以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
㈦ 蒂勒森访华是美国要打朝鲜了吗
应该不会直接帮忙,因为现在中国和俄罗斯都与美国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直接帮忙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但是两国绝不会让朝鲜现政府垮台,因为这对中俄两国将是致命的~
㈧ 美“离职潮”背后有利益争夺吗
今年2月底以来,白宫通讯主任希克斯、首席经济顾问科恩相继离开白宫,加上蒂勒森此番离职,又一轮“离职潮”似乎正在到来。
吕祥预测说,今年3-5月,美国政府可能正迎来一轮更大规模的“换血行动”,其赢家可能是科赫兄弟支持的人士。实际上,此次蒂勒森的接任者蓬佩奥就是科赫兄弟家族一手栽培起来的政客,他的上位便是科赫兄弟的一大胜利。
韦宗友则表示,特朗普觉得自己是个谈判经验丰富的商人,现在上台的蓬佩奥从很多角度来看都与他更合拍,容易获得信任,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对美国的外交政策的主导力会进一步的加强,抓手会越来越紧。
㈨ 为什么这次蒂勒森突访阿富汗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10月23号突然到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与阿富汗总统加尼举行会谈。这也是蒂勒森今年就任美国国务卿以来首次访问阿富汗。
卡尔扎伊本月12日公开批评美国这一新战略,认为它着眼于战争,并未传达和平的信息,美国采取了错误的反恐策略,导致极端组织肆虐,进而造成大量平民遇害。
㈩ 如何认识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政策
3月2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满两个月,在外交方面的特点初露端倪。为了实现竞选时“美国优先”的承诺,特朗普政府在贸易、移民方面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而对待老盟友欧洲、日本,特朗普政府则是“软硬兼施”,在合作的同时小摩擦不断。在竞选时就喊着“美国优先”口号的特朗普政府,首先在最容易让支持者感受到成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迈向强硬路线。1月20日,特朗普政权上台之后,按竞选承诺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此外,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也将启动重新谈判。对于支撑美国推进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特朗普政权表示未必遵守其争端解决程序。3月18日,日美欧和新兴市场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德国闭幕。美国直到最后仍坚持贸易政策,呼吁在联合声明中删除作为G20共识基本表述的“反保护主义”,写入暗示贸易不均衡问题的“自由公平的贸易”。根据美国的主张,“对抗保护主义”这一表述从联合声明中消失。移民方面,特朗普政府也履行了竞选时的承诺。长达3200公里的美墨边界上已间断地修有高墙以及其它安全设施,不过特朗普政府还是希望通过修筑新墙,将整个边境线变成阻挡非法移民以及毒贩的钢筋水泥“长城”。当地时间3月19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公布修墙招标计划。新墙不仅高不可攀,而且纵深至地下,成为阻拦拉美“偷渡者”的无法穿越的“长城”。不过,民众格外关注的是,巨额建墙费用到底谁来买单。特朗普多次强调,修筑界墙的费用由墨西哥承担,虽然特朗普仍然坚持这一说法,但可能不是直接要求墨西哥政府付账单,因为墨西哥方面早已拒绝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在连续两版“禁穆令”遇阻后,特朗普政府誓言就法院的禁止令发起上诉,决心提高移民进入美国的门槛。对于盟友日本,早在特朗普上任伊始,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就代表美国重审对日本的安保承诺。近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日再次确认加强同盟关系,让安倍在与蒂勒森会谈后满意地说,感到“日美同盟又进入了新的阶段”。不过,日美在经济领域的关系,显然不如政治领域那么融洽。日本杏林大学名誉教授田久保忠卫在日媒刊文《对日美关系持乐观论为时尚早》。文中称,特朗普就职后,随着安倍成功访美,以及两国在安保协议、经济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日美外交关系取得了罕见的成果,但特朗普倡导“美国优先”,令人怀疑其很可能奉行“保护主义”,日美面临“共同威胁”的认识会不会动摇?日本有必要谨慎看待。正如田久保忠卫担心的那样,美国贸易代表公室(USTR)代表提名人莱特希泽就日美在农业领域的贸易谈判明确表示,“日本将成为第一目标”。拟定贸易政策的国家贸易委员会(NTC)主席纳瓦罗摩拳擦掌地表示,“将缩小日本棘手的非关税壁垒。”日本共同社说,贸易领域的“鹰派”在特朗普政府影响力增强,并为加大出口对日发起攻势,日本企业界相关人士表示“迟早将面临艰难的谈判。”与2月同安倍晋三会谈时微笑着握手19秒形成了鲜明对比,3月17日,当到访白宫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要求与特朗普握手时,特朗普面无表情,未作出回应。不仅如此,他还批评德国欠下北约大笔金钱,“美国为德国提供了强有力且十分昂贵的防务援助,必须由德国支付较多经费”。虽然白宫出面澄清特朗普“当时没看到”,不是不握手,但有舆论认为这多少折射出特朗普对欧洲的态度——一直以来,特朗普猛烈抨击欧洲的难民政策,也曾对北约组织(NATO)作出批评,让多位欧盟国家领导人不得不回应:欧洲的事务“不需要外人来提供建议”。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就此认为,美国和欧洲的互动“进入了隔阂阶段”,欧盟同美国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历史低点。他还警告说,美国和欧盟有发生贸易战的潜在风险,欧洲“必须要认真对待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言辞,并且要做好准备”。正如德国媒体评价此次握手事件所说的,默克尔作为西方自由世界的最后代言人,与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成为对立面。特朗普政府与欧洲的碰撞是“美国优先”与欧洲的“政治正确”的碰撞,最终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