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山区的历史
香山地名由来,传说有二:郑成功治台时,为竹堑社番所居,无固定名称,尔后汉人流寓至此,见大坪顶一带,漫山遍野无名花草盛开,薰芳馥郁,故名香山;另一说自鹿仔坑秀才林秀春派,传云:香山往昔为竹堑番栖住地,汉人初来称曰番山,后觉地名不雅,乃改称香山。
民国三十九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行政区域划分为香山乡,并于同年十二月成立香山乡公所,为新竹县所辖;讫民国七十一年七月一日辖并新竹市改为香山区,并于七十九年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香山区公所。
B. 谁对香山历史了解
1.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京市海淀区香山
2.河南洛阳市香山河南洛阳市香山
3.河南平顶山市香山河南平顶山市香山
4.陕西铜川市香山陕西铜川市香山
5.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香山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香山
6.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香山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香山
7.山西省高平市香山山西省高平市香山
8.江苏张家港香山江苏张家港香山
9.山东省青州市香山山东省青州市香山
10.温州市香山寺温州市香山寺
这太难说了…………
C. 香山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香山拥有千年历史。东晋时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炼丹,有“丹井”于香山,唐代出现了寺院景观,《宛署杂记》记载:
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即今东方丈处。
辽金时期,帝王投资进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园林,1186年,金世宗完颜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并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
山多名迹,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胜,有香山八景和碧云十景。明代宦官擅权禅林逐胜,兴修了洪光寺、玉华寺,扩修了香山寺、碧云寺等,出现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禅林盛况。清朝康乾盛世,西山开发进入颠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和西山大园林区。
几经建设,香山已成为集不同朝代之风格、禅林与自然山林景观完美结合的风景区,为日后香山静宜园的形成和西山园林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香山寺位于香山南麓,原名永安寺,又称甘露寺,乾隆时改称香山寺。寺门东向,前有牌坊和古松掩映,有“听法松”的景致。
山门内有婆罗树,南北设钟楼和鼓楼,上为戒台坛,内正殿七开间,殿后厅堂名眼界宽,后有六会楼三层,后山上有楼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势而建,层层而上,正中百步石级串联着五座大殿,很有气势。
以香山寺为中心,周边有陆陆续续建造了很多建筑,香山寺北为观音阁,后为海棠院,院东为来青轩,西为妙高堂。北有无量殿。来青轩西南为欢喜园,东西各有坊楔。香山寺北稍西六方亭为唳霜皋。
香山寺西北,由盘道上为洪光寺,山门东北向,内建毗卢圆殿,正殿五楹,左为太虚室,又左为香岩室。
清康熙年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1745年,建龙皇帝在行宫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余处,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
静宜园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
内垣在东南部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
外垣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外垣的“西山晴雪”,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包括有见心斋、昭庙两组建筑。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
碧云寺是香山的一部分,与香山寺、昭庙等同属佛教道场。故有“西山苍苍,上于云霄,重冈叠翠,平朝皇阙,中有道场四香山”的说法。
碧云寺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元朝,原名为碧云庵,后来,太监于径在寺后建生坟,并重修寺院,更名为碧云寺。1748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寺前设有城关,入关百步达山门,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共六层院落,层层殿堂依山叠起,松柏参天,浓荫蔽日。乾隆游碧云寺时,称这里是:
试参山水秀,果占画图全。
衣履如沾润,林峦益逞妍。
一弘天半澈,百道润边悬。
寺院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空间大小不一。最后一进院落,空间着意扩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刚宝座塔。塔座上有两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塔。整个金刚宝塔满布精致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风狮象和云纹等。
南跨院内有仿杭州净慈寺的罗汉堂,堂内有贴金罗汉五百尊,还有神像七尊和济公的造像。堂北为普明觉妙殿
北跨院为水泉院,清泉从山石流出,汇集池中。因水得景,开辟水泉院园林。园林西倚硝壁,东临山谷,古木华盖,十分幽静,由台座、叠石和古树划分空间。
香山碧云寺牌坊
D. 香山有多久历史
香山历史源远流长,自晋代葛洪的丹井,始有记载。金代金世宗、章宗两朝皇帝营建香山,为其营建的寺庙赐名"大永安寺",章宗帝还先后七次到香山游幸,留下梦感泉等多处遗迹。 元代 皇庆元年(1312年),仁宗帝赐钞万锭,重修香山大永安寺,并更名为"甘露寺"。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创建碧云庵。形成"香山八景、碧云十景。" 明代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司礼太监范宏出资七十余万,"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 清代 乾隆帝在旧行宫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仅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在香山建成大大小小的园林八十余处,其中乾隆帝钦题并赋诗二十八处,成为明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帝赐名"静宜园"。香山、静宜园占京西"三山五园"中一山一园。1860年,英法联军将包括静宜园在内的三山五园内的大量珍物劫掠一空,建筑几乎全部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劫掠,一代名园瓦砾遍山,几近荒废。
E. 香山有几百年的厉史了在哪朝建的
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早在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清乾隆十年(1745年)曾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香山公园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园(静宜园)。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资料来源于香山官网 .
F. 中山历史
中山古称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民国后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925年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G. 北京香山有哪些历史
香山拥有千年历史。东晋时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炼丹,有"丹井"于香山,唐代出现了寺院景观,《宛署杂记》记载: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即今东方丈处。
辽金时期,帝王投资进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园林,1186年,金世宗完颜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并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山多名迹,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胜,有香山八景和碧云十景。明代宦官擅权禅林逐胜,兴修了洪光寺、玉华寺,扩修了香山寺、碧云寺等,出现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禅林盛况。清朝康乾盛世,西山开发进入颠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和西山大园林区。
几经建设,香山已成为集不同朝代之风格、禅林与自然山林景观完美结合的风景区,为日后香山静宜园的形成和西山园林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H.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后为什么没人要
1872年发行的“轮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图就是“中国第一股”的票样,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时下股民双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饬商办”,用今天的话讲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试点”;直隶总督李鸿章出手“奏准设局”,则“李鸿章概念股”,比“黄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轮船运漕”,每年几十万两白银旱涝保收,绝对的“高科技政府项目”,比起挂风帆的沙船运漕,妥妥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加混改”题材集于一身,又是国内独家“特许经营”轮船(当时的高科技)运输企业,刚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饭碗,更何况1000两一股的股票,先交500两就能拿走,无论盈亏,股东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这样的个股,上市之后,是不是得连续10个涨停板才靠谱?
不幸的是,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时,招股极其困难,按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的说法是“招股年余,无人过问。”
在此之前,李鸿章对于自己这套“官商合办”的手段颇为自得,于1872年12月23日《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据禀称:会集素习商业殷富正派之道员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筹商,意见相同,各帮商人纷纷入股,现已购集坚捷轮船三只。”
可见李鸿章对于胡雪岩(胡光墉)主动当“肥羊”给予了厚望,起码做个千金马骨,引领商人入股也是正办。不想事到临头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鸿章只好从天津练饷钱中拨出20万串(编者注:还记得盛宣怀的煤矿本钱吧?),不足部分,让总办朱其昂(注: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垫付,经营更是举步维艰。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为首的买办、钱商,按照今天的说法是“银行家”,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术产业”,说好听是生意,说不好听了就是命令,真进了董事会,反倒要跪着听招呼,何苦来哉?
至于说暴利诱惑就更是谈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来是不少了,毕竟当时广大农村的土地利润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浔四象八牛之类的大商人眼里,根本就不够看。
当时仅仅内地贸易的利润率即可达20%,国际贸易的利润率更多达40%,沿海商人平均利润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在正常贸易之外,还有白银铜钱兑换的投机、银两与银元的投机、票据的投机等等伴生的机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钱商出身,可谓此道的行家里手,操盘利润还要翻番。
因此,不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买办圈子也少人问津“轮船招商公局”这个“大型垄断国企”,原因很简单,没人愿意自掏腰包给李鸿章制造一个“爱国大玩具”,同样的“玩具”,在前几章里就提到过,盛宣怀的湖北煤矿、铁矿,终究只是个骗财政拨款的故事罢了。
李鸿章是一个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换条路,“官商合办”不可取,“官督商办”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热心,广东买办行不行?
1873年5月,挂牌开张半年的“轮船招商公局”又换了牌子,改名“轮船招商总局”,企业改为“商办”,规定商股自负盈亏,官方只起监督之责,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却办不成事儿的总办朱其昂退居会办,李中堂娴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杀驴”。
接任总办的是广东香山商人唐廷枢,他的身后跟着两位名人——香山人郑观应、香山人徐润,香山买办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轮船招商总局,此后十余年间,局面完全翻转。
1875年,在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等外商联手压运价的恶劣形势下,轮船招商局盈利15万余两;1876年,盈利34万余两;1877年,轮船招商局斥资200多万两白银买下旗昌轮船公司,仍盈利45万余两;1879年,运价回归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万两。
公司治理水平飞跃,盈利能力节节攀升,1874年轮船招商局又开始发放10%的高额股息,利好消息不断,股价却仍然不温不火。1876年,已经改小面额到100两1股的招商局股价仍在40-50两徘徊。
奇怪吗?根本不需要喊冤,因为当时外资企业的股票也没几个人看得上,简言之,市场没培育起来。
I. 香山的历史文化
香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香山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叫人叹为观止。
山上原有天齐、炉姑、麦姑等庙宇,规模宏伟。民国初年,土匪盘踞,此后,庙宇被附近农民焚毁。铜铸天齐神像迁于郑母,现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董思恭所书“海岱中峙”庙匾流落香山山南的大十亩田村。
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轴线,向前慢溯。
伯益在香山写作《山海经》:
相传,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曾经在香山写作《山海经》。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即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冀州、兖州、雍州、梁州。青州是九州之首,东夷文化于此滥觞。大禹治水的最大功臣是益,又称伯益,益是青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州长。公元前2070年益就在青州建都,称为益都。
禹原定传位于益,无奈,大禹的儿子启篡了位,国天下成了家天下。益没办法,回到青州箕山(即香山)作《山海经》。《史记?夏本纪》载:“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箕山,即香山。
许由拒位洗耳:
香山西侧有条河,叫洗耳河。司马迁《史记·许由传》记载: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以河水洗耳。
是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便逃到香山的脚下耕种隐居。许由不为利禄所动,怕脏了自己的耳朵,用河水洗耳朵。
“士不见于世”,巢父、许由以及伯夷、叔齐等人,以独有的风骨和个性魅力,被历代雅士贤达高山仰止,以至于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其流风余韵历代不绝,这种独特的隐逸现象成为文化史上的一道独到景观,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特有的文化气韵。
一条重要的古驿道:
香山北侧,隋唐时期,有一条古老的驿道,东西走向,向东贯穿潍州(潍坊)、登州至大海,向西贯穿淄博、济南至长安。这条驿道“通□浦,导九河,远接□津”。浦,指入海口。九河,泛指黄河。津,指长安附近的要津渡口。
2009年,香山北侧建成“花都大道”。东接潍坊,延伸可至登州,以至于大海。西接青州,延伸可至泰山,以至于西安古长安,暗合了古驿道,亦是古丝绸之路。聪明的今人和睿智的古人,于此暗合。
这条古驿道,向西穿越青州,经过淄川,一直向西延伸。想当年,在淄川这条古老的驿道旁边,清泉旁边,绿柳之下,蒲公松龄轻摇蒲扇,香茶待远客,坐听奇异事,让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从现存的唐朝中外主要交通图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唐朝的官道,西起长安,经过洛阳,从登州直抵大海。在山东境内,它沿云门山、香山、孤山、浮烟山等以北的平坦地带,从青州经过潍州、密州、莱州等地,一直通往登州,是当时山东省境内横贯东西的唯一一条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经过香山的这条古驿道,“都道题臻,众途辐凑,车马如水,冠盖若云”,是说这条官道接都城长安和其它省会城市,通达众多的道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繁华喧闹。
传说清代刘墉一次回诸城老家,便是走的这条驿道,并曾在此住宿。
这条官道在今天,它有的路段还在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