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汽集团分红3元每股,现股价15元,可不可以理解为15元买进后不跌破12元就可盈利
对的,因为只是分红利,前提是你参与了分红。 这里面有个购买时间、股权登记、除权的概念,算清楚了。(除权后的价格加上3元 大于等于15)。
B. Volks Wagen 和Volks Wagenwerk
Volkswagen和Volkswagenwerk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Volk+Wagen是人民汽车两个字的组合,因此翻译成大众汽车。而Werk的意思是工厂,也就是生产大众汽车的工厂。所以,大众汽车厂股份公司的全称为Volkswagenwerk Aktiengesellschaft。
从大众汽车工厂出来的产品肯定是Volkswagen。大众公司推销的是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自己的生产车间或者工厂,因此以Volkswagen作标志当然合乎逻辑。这就是大家经常看到Volkswagen或者VW而很难看到Volkswagenwerk的原因。
下面是大众公司的介绍:
大众汽车集团
概况
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市的大众汽车集团(简称大众)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同时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目前,大众在全球18个国家共拥有47个生产厂,拥有近34.5万名员工,生产的车辆销往150多个国家。2005财年,大众集团共销售了356万辆轿车,这大约相当于全世界轿车销量的11.5%。和上一年相比,大众轿车的生产量增长了2.3%至359万辆。大众集团2005年销售额为952.7亿欧元。
经营范围
大众集团领导下的轿车的品牌分为两大类:奥迪和大众。这两个品牌在全球各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奥迪品牌麾下包括奥迪,西亚特和兰博基尼,而大众轿车、斯柯达、本特利和布加迪则属于大众的品牌范畴。商用车品牌负责大众集团的商用车产品,它包括了大众集团所有商用车的类型:从微型车,豪华巴士到客货两用运输车,轻卡等。
除生产汽车外,大众集团的业务还包括金融服务、保险、生产工业用马达和汽艇引擎。负责金融保险业务的下属公司有大众银行、大众汽车租赁公司、大众汽车保险服务公司、欧洲汽车租车公司(Europcar)和 IT服务公司吉达斯(gedas)。
企业发展史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汽车展览会上提出了德意志民族摩托化的号召,希望能开发出一种的汽车,这种车既要节能,又要能在高速路上的持续时速达每小时100公里,并且价格不超过1,000帝国马克。当时在斯图加特经营着自己的设计室的奥地利人费尔南德•保时捷得到了这个研发任务。后来,希特勒又下令建造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厂。于是,1937年3月28日大众集团成立,原名为“德国大众汽车筹备有限责任公司”,1938 年更名为“大众汽车厂有限责任公司”,并于同年初在今天的沃尔夫斯堡市建厂房, 开始生产费尔南德•保时捷设计的汽车。
二战期间,大众改为生产军工品。战后,1945年6月,大众汽车厂的主管权被移交给英国军政府,在伊万•黑尔斯特将军的领导下开始批量生产后来风靡世界的甲壳虫。
1949年,英驻德军政府把大众汽车厂的托管权移交给联邦政府,但工厂的实际经营则由地方的下萨克森州掌管。1950年,大众开始生产第二代甲壳虫,扩展产品种类。与此同时,大众的客货两用运输车和公共汽车也凭借其多功能的实用价值而需求量猛增。1956年,大众在汉诺威成立了专门生产客货两用运输车的生产基地,形成今日的大众商用车品牌核心。1955年,大众集团在沃尔夫斯堡庆祝它的第一百万辆车下线。
1952年,大众集团在加拿大设立销售公司,标志着大众汽车开始向全球进军,之后又在巴西、美国、南非和墨西哥等国建立了子公司。
1960年,大众汽车厂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大众汽车厂股份公司”。按照联邦议会所谓的“大众汽车法”,联邦政府和下萨克森州各持有大众公司20%的股份,其余60%的股份则以人民的股票的形式出售给公众。1985年,经股东大会决议, 大众更名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1965年,大众接手了当时戴姆勒-奔驰位于茵勾施塔特的子公司“汽车联合公司”,通过收购这个历史悠久的企业,大众集团打开了高档车市场。汽车联合公司被作为完全独立的子公司而纳入大众集团内部,1985年更名为“奥迪股份公司”。
1972年,大众甲壳虫打破了迄今为止由福特T型车在20世纪创下的世界产量纪录,摘下全球汽车生产之最的桂冠。紧接着又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推出帕萨特和高尔夫两种车型,高尔夫是大众继甲壳虫以来最为畅销的车型,很快成为取代甲壳虫的新一代大众轿车。
根据1982年与西班牙汽车生产商西亚特的协议,大众于1986年收购了西亚特公司51%的股份,西亚特作为第三个独立品牌融入大众集团。1990年,大众从捷克政府手中得标,收购了久负盛名的汽车品牌斯柯达,以此为契机,打开中东欧汽车市场。1998年,大众凭借收购“本特利发动机汽车有限公司”巩固了它在高档车领域的地位,之后,又通过收购布加迪和兰博基尼进一步丰富了其高档车的产品种类。
2002年在大众的成功史上,大众集团最受欢迎的车型高尔夫超过了70年代世界产量冠军甲壳虫创造的神话,以2,000多万的产量成为大众史上产量最高的车型。
大众集团在中国
大众投资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凭借它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众是在中国最成功的汽车生产商,实力位居行业第一。目前大众在中国有多家合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982年,大众集团与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达成协议,尝试生产一百台大众桑塔纳小汽车, 拉开了大众在中国汽车史上的序幕。经过双方数年的谈判,终于于1985年2月26日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集团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在后来扩大生产能力的过程中,上海大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轿车生产厂。
上海大众现有职工15,000多人,是大众集团最大的生产厂之一,产品包括桑塔纳、桑塔纳改进型、途安、帕萨特、波罗和高尔。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991年2月6日,大众集团在长春成立了它在中国的第二个合资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该合资企业源于大众集团自1988年以来与一汽进行的合作。大众持有合资企业40%的股份。通过建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集团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目前,一汽-大众公司员工总人数超过8,800人,年产30万辆整车。
一汽-大众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高尔夫、开迪、宝来、捷达、奥迪A6和A4系列轿车。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于2001年10月正式成立,主要为宝来,波罗等新车型在国内生产配套的变速器。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由大众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及一汽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出资比例为60%,20%和20%。该公司总投资9,600万美元,于2003年投产。
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
2003年7月14日大众和一汽集团在长春签署了一系列加强双方合作的协议,并于第二天为新的零部件厂-- 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合资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例如为大众的新车型开迪、宝来、途安等生产前后车轴等。其中大众集团占有60%的股份,一汽拥有剩余的40%。该项目总投资1亿4,950万欧元,已于2004年底正式建成投产。
除此之外,目前大众在中国还有两家合资公司正在建设之中。其中一个是和一汽合作,在海滨城市大连成立大众一汽发动机有限公司,自2006年起主要为中挡车型生产发动机。另一个项目是和上汽集团共同成立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自2005年底起开始在上海投产,主要生产供应小型轿车的新一代发动机,在这两家合资企业中,大众集团都控股60%,从而掌握管理权。
C. 41亿元改造上海工厂 上汽奥迪能否追上一汽-大众奥迪的脚步
(文/张钰翊)近几年来,一汽-大众因为手握奥迪这一豪华品牌,长期霸占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冠军之位。而随着消费升级的热潮持续升高,再加上上半年突发的疫情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南北大众间的销量差距已经越拉越大。
早在今年5月,浙江政务服务网工程建设项目审理管理系统的信息已经披露,上汽大众将改造宁波工厂的生产线以生产奥迪C级SUV车型。也就是说,未来的上汽奥迪项目将在上海工厂和宁波工厂同时进行。
的确,上汽奥迪项目再不加速推进就晚了。一方面,由于缺少豪华品牌,上汽大众错过了近年增长势头强劲的豪华品牌市场。另一方面,上汽大众在帕萨特碰撞测试中品牌力严重受损,今年上半年销量仅57.7万辆,同比大跌37.18%,尽显品牌的无奈与疲态。
显然,上汽奥迪项目的加速落地将弥补上汽大众在豪华车市场的短板。至于上汽大众能否依靠上汽奥迪项目追上一汽-大众的步伐,重塑豪华车市场格局?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D. 上汽R-tech出场 亡羊补牢缓解高端化焦虑
如亡羊补牢一般接连推出两个高端品牌,上汽加速高端化进程。
今年年初诞生的上汽R品牌,近日宣布将于1月发布全新技术品牌R-TECH。该品牌将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科技等领域的技术,意在为R品牌的整体发展蓄力赋能。
财经网汽车从R品牌内部人士了解到,不同于早些时候流传的“荣威R标”,R品牌在架构上与荣威和名爵独立,是上汽集团乘用车下的第三个自主品牌,定位高端,在价格上也将高于荣威和名爵。
上汽今年动作频频。年初新推出的“R标”引发业界浮想联翩,不久前又与浦东新区、阿里巴巴等合资成立高端品牌智己汽车。汽车分析师任万付指出,接连用两个新品牌冲击高端,体现了上汽对高端自主品牌的迫切需要。
作为市值和销量常年盘踞在首位的巨型车企,上汽早在2006年就开始深耕自主。鉴于长城和吉利各自的中高端品牌销量逐渐企稳,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R品牌起步已晚,甚至在当下已是红海的中高端自主品牌车市,其风险大于机遇。
缺乏向上基础
“上汽乘用车荣威品牌虽然成立多年,但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缺乏向上的基础”,任万付向财经网汽车表示。
2006-2007年之际,随着以合资产品为主流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加速壮大,上汽依托英国罗孚汽车,先后创立了荣威和名爵两大自主品牌。根据时任上海汽车集团副董事长、上海汽车股份总裁陈虹的说法,“荣威以高起点的产品为基础,是上汽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上汽对大众、通用等外资品牌的运营已熟能生巧,将英系品牌罗孚收入麾下后改成自主品牌,颇有几分“洋为中用”的味道。但成立以来,定位高端的荣威并未成功复制合资品牌的口碑和认知度,反而备受冷落。
数据显示,2008年,上汽荣威和上汽名爵总销量为3.6万辆。五年内消耗上汽120多亿元的荣威和名爵逐渐陷入了有价无市、有产品无销量的境地。2011年上市的荣威RX和2012年上市的荣威950价位一度上探至30万元,其中950更是晋升公务用车,但两款产品最终均因销量不济,宣告了品牌溢价策略的失败。
2016年,荣威推出首款主打“互联网”车机概念的RX5,月销量一度超2万辆。遗憾的是,随着长安CS75PLUS和吉利博越PRO等产品纷纷推出车机,荣威RX5在性能上不但未见突破,还因双离合变速箱的质量问题口碑尽失。2018年末以来,RX5销量开始下行。
为时或晚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当下各大车企的高端品牌无一不是从电气化切入;最早开启智能化的上汽荣威,却未借此机会迅速推出高端电气化品牌,更像是满足于制造“首款互联网汽车”的营销噱头。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曾表示,“如果我们不能颠覆自己,那肯定被别人颠覆”。回顾上汽过去十四年的历程:早早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布局荣威,未实现产品力的突破时,便推出950和W5;“无心”进军智能大获成功,却在四年后才宣布成立高端智能化的R品牌。
财经网汽车从R品牌内部人士了解到,该品牌在未来将不再推出20万元以下级别车型。张翔认为,定位高端的智己汽车,只推出30万元以上车型的可能性不大,未来部分车型若定价20-30万元,与R品牌必然形成一定重合。
不仅要与智己汽车形成内部竞争,R品牌面对的外部市场也与四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好的方面是,在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成长的同时,消费者的心智日渐成熟:以长城WEY、吉利领克、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自主车企,靠实力出圈,已收获不少声量。
此外,电气化为长期被合资、外资品牌碾压的自主品牌提供绝佳机会。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这为各大车企提供“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更不用说,作为首屈一指的汽车集团,在供应链和本土化上具备一定优势。
尽管整个市场在品牌接受度上更加包容,上汽自身也有一定积累,但外部市场的白热化,叠加上汽最近才加速的高端品牌,不得不面临时间窗口关闭的风险。张翔预测,正如美国的林肯和凯迪拉克,日本的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未来胜出的中国高端自主品牌数量或许相当;目前各家车企均在抢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细分赛道,早已是红海一片,“个人认为,上汽风险大于机遇。”
今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谈及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时表示,特斯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更像是科技企业。
如今,发力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蔚来和比亚迪,也都一度超过了上汽集团曾经常年位列国内车企市值第一的位置。徐徐切入高端智能汽车市场的上汽,“亡羊补牢”一般地推出双品牌,它的焦虑能被化解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E. VolksWagen和VolksWagenwerk
Volkswagen和Volkswagenwerk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Volk+Wagen是人民汽车两个字的组合,因此翻译成大众汽车。而Werk的意思是工厂,也就是生产大众汽车的工厂。所以,大众汽车厂股份公司的全称为。
从大众汽车工厂出来的产品肯定是Volkswagen。大众公司推销的是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自己的生产车间或者工厂,因此以Volkswagen作标志当然合乎逻辑。这就是大家经常看到Volkswagen或者VW而很难看到Volkswagenwerk的原因。
下面是大众公司的介绍:
大众汽车集团
概况
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市的大众汽车集团(简称大众)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同时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目前,大众在全球18个国家共拥有47个生产厂,拥有近34.5万名员工,生产的车辆销往150多个国家。2005财年,大众集团共销售了356万辆轿车,这大约相当于全世界轿车销量的11.5%。和上一年相比,大众轿车的生产量增长了2.3%至359万辆。大众集团2005年销售额为952.7亿欧元。
经营范围
大众集团领导下的轿车的品牌分为两大类:奥迪和大众。这两个品牌在全球各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奥迪品牌麾下包括奥迪,西亚特和兰博基尼,而大众轿车、斯柯达、本特利和布加迪则属于大众的品牌范畴。商用车品牌负责大众集团的商用车产品,它包括了大众集团所有商用车的类型:从微型车,豪华巴士到客货两用运输车,轻卡等。
除生产汽车外,大众集团的业务还包括金融服务、保险、生产工业用马达和汽艇引擎。负责金融保险业务的下属公司有大众银行、大众汽车租赁公司、大众汽车保险服务公司、欧洲汽车租车公司(Europcar)和IT服务公司吉达斯(gedas)。
企业发展史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汽车展览会上提出了德意志民族摩托化的号召,希望能开发出一种的汽车,这种车既要节能,又要能在高速路上的持续时速达每小时100公里,并且价格不超过1,000帝国马克。当时在斯图加特经营着自己的设计室的奥地利人费尔南德•保时捷得到了这个研发任务。后来,希特勒又下令建造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厂。于是,1937年3月28日大众集团成立,原名为“德国大众汽车筹备有限责任公司”,1938年更名为“大众汽车厂有限责任公司”,并于同年初在今天的沃尔夫斯堡市建厂房,开始生产费尔南德•保时捷设计的汽车。
二战期间,大众改为生产军工品。战后,1945年6月,大众汽车厂的主管权被移交给英国军政府,在伊万•黑尔斯特将军的领导下开始批量生产后来风靡世界的甲壳虫。
1949年,英驻德军政府把大众汽车厂的托管权移交给联邦政府,但工厂的实际经营则由地方的下萨克森州掌管。1950年,大众开始生产第二代甲壳虫,扩展产品种类。与此同时,大众的客货两用运输车和公共汽车也凭借其多功能的实用价值而需求量猛增。1956年,大众在汉诺威成立了专门生产客货两用运输车的生产基地,形成今日的大众商用车品牌核心。1955年,大众集团在沃尔夫斯堡庆祝它的第一百万辆车下线。
1952年,大众集团在加拿大设立销售公司,标志着大众汽车开始向全球进军,之后又在巴西、美国、南非和墨西哥等国建立了子公司。
1960年,大众汽车厂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大众汽车厂股份公司”。按照联邦议会所谓的“大众汽车法”,联邦政府和下萨克森州各持有大众公司20%的股份,其余60%的股份则以人民的股票的形式出售给公众。1985年,经股东大会决议,大众更名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1965年,大众接手了当时戴姆勒-奔驰位于茵勾施塔特的子公司“汽车联合公司”,通过收购这个历史悠久的企业,大众集团打开了高档车市场。汽车联合公司被作为完全独立的子公司而纳入大众集团内部,1985年更名为“奥迪股份公司”。
1972年,大众甲壳虫打破了迄今为止由福特T型车在20世纪创下的世界产量纪录,摘下全球汽车生产之最的桂冠。紧接着又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推出帕萨特和高尔夫两种车型,高尔夫是大众继甲壳虫以来最为畅销的车型,很快成为取代甲壳虫的新一代大众轿车。
根据1982年与西班牙汽车生产商西亚特的协议,大众于1986年收购了西亚特公司51%的股份,西亚特作为第三个独立品牌融入大众集团。1990年,大众从捷克政府手中得标,收购了久负盛名的汽车品牌斯柯达,以此为契机,打开中东欧汽车市场。1998年,大众凭借收购“本特利发动机汽车有限公司”巩固了它在高档车领域的地位,之后,又通过收购布加迪和兰博基尼进一步丰富了其高档车的产品种类。
2002年在大众的成功史上,大众集团最受欢迎的车型高尔夫超过了70年代世界产量冠军甲壳虫创造的神话,以2,000多万的产量成为大众史上产量最高的车型。
大众集团在中国
大众投资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凭借它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众是在中国最成功的汽车生产商,实力位居行业第一。目前大众在中国有多家合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982年,大众集团与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达成协议,尝试生产一百台大众桑塔纳小汽车,拉开了大众在中国汽车史上的序幕。经过双方数年的谈判,终于于1985年2月26日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集团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在后来扩大生产能力的过程中,上海大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轿车生产厂。
上海大众现有职工15,000多人,是大众集团最大的生产厂之一,产品包括桑塔纳、桑塔纳改进型、途安、帕萨特、波罗和高尔。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991年2月6日,大众集团在长春成立了它在中国的第二个合资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该合资企业源于大众集团自1988年以来与一汽进行的合作。大众持有合资企业40%的股份。通过建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集团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目前,一汽-大众公司员工总人数超过8,800人,年产30万辆整车。
一汽-大众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高尔夫、开迪、宝来、捷达、奥迪A6和A4系列轿车。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
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于2001年10月正式成立,主要为宝来,波罗等新车型在国内生产配套的变速器。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由大众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及一汽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出资比例为60%,20%和20%。该公司总投资9,600万美元,于2003年投产。
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
2003年7月14日大众和一汽集团在长春签署了一系列加强双方合作的协议,并于第二天为新的零部件厂--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合资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例如为大众的新车型开迪、宝来、途安等生产前后车轴等。其中大众集团占有60%的股份,一汽拥有剩余的40%。该项目总投资1亿4,950万欧元,已于2004年底正式建成投产。
除此之外,目前大众在中国还有两家合资公司正在建设之中。其中一个是和一汽合作,在海滨城市大连成立大众一汽发动机有限公司,自2006年起主要为中挡车型生产发动机。另一个项目是和上汽集团共同成立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自2005年底起开始在上海投产,主要生产供应小型轿车的新一代发动机,在这两家合资企业中,大众集团都控股60%,从而掌握管理权。
F. 上汽终止收购神州租车,陈虹称未来运营方面双方未达成一致
公布计划收购神州租车(0699.HK)18天后,7月20日,上汽集团(600104)又发布公告称,为保护公司利益,上汽香港已决定终止上述交易。
而根据神州租车主要股东神州优车(838006)的最新公告,它在上汽集团之前接触的“接盘侠”——北汽集团一直没有停止对神州租车的收购计划。
神州优车的“一女谋二嫁”
从上汽集团公布对神州租车的收购计划,到其决定终止这一收购,只有短短的18天,交易双方原本计划在7月11日前后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究竟是什么让上汽集团改变了心意?
从7月20日曝光的两个公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上汽集团宣布停止收购神州租车的前夜,在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之间徘徊的神州优车,已经准备将其持有的全部神州租车的股份转让给北汽集团相关公司。
上汽集团在7月20日的公告中简单解释,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与神州优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后续股权转让协议谈判过程中,出现影响交易达成的新情况,交易双方未能在计划时间内就交割先决条件达成一致,为保护公司利益,上汽香港决定终止上述交易。
7月20日下午约14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回复股东提问时表示:“交易双方原本计划在7月11日前后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一些交割先决条件未能达成一致,主要是关于神州租车未来运营方面。”他说:“我们收购一家公司不是只讲收购,更重要的是收购后的运营,本着对公司及股东利益负责的态度,我们及时终止这次交易。”
陈虹同时表示,“上汽香港7月2日与神州优车签署的只是《收购要约》,本来就是一个商业谈判,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我们也在前次公告中提示了风险。”同时,“终止该交易不会对上汽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造成影响。上汽将继续完善出行业务的布局和运营,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我们既关注于已有业务的持续改善,也会关注并购市场的优质资源。”
消息发布后,上汽集团7月20日收盘于19.08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8%。神州租车则于7月20日下午停牌,停盘前股价为2.93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4.87%。
天眼查信息显示,“神州系”核心人物陆正耀目前仍持神州优车10.05%股份。而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神州优车(838006)于7月19日晚间公告,为优化公司债务结构,公司拟以每股3.1港币的价格,向江西省井冈山北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第三方转让其所持参股公司神州租车有限公司的不超过4.43亿股股份,转让对价为最多约13.72亿港元。本次交易完成后,神州优车将不再持有神州租车股份。
这就意味着,经历种种波折后,北汽集团很可能成为神州租车背后的最终买家。
一波三折的股权出售
北汽集团收购神州租车的计划,披露在上汽集团之前。
此前的7月2日,神州租车公告称,董事会接获主要股东——神州优车和华平投资旗下的AmberGem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AmberGem”)通知,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汽香港已与主要股东于2020年7月2日签署收购要约,内容有关上汽香港拟以每股3.10港元的价格,收购神州优车及AmberGem持有的神州租车不超过6.1亿股股份,投资金额不超过19.02亿港元(约17.34亿元人民币)。最终交易数量以实际交割股份数量为准。
按照7月2日神州租车2.53港元的收盘价来计算,上汽此番收购神州租车溢价约22%。
按上述计划交易,上汽收购成功后,将持有神州租车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8.92%的股份,将成为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
当时,上汽已是神州优车在三个月内为神州租车寻找到的第三个“接盘侠”。在此之前,其另一主要股东AmberGem,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北汽集团都有意坐上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4月16日,神州租车曾发布公告称,神州优车将向AmberGem分两批转移所持有的神州租车股份。若两批股份收购都按计划推进完成,AmberGem将持有神州租车约27.22%的股本,成为神州租车第一大股东。
根据当时协议,第一批股权收购系AmberGem于2020年4月16日向神州优车全资附属公司按每股股份2.30港元的价格收购98608000股神州租车股份,占神州租车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4.65%。该笔交易已于4月22日完成,神州优车所持神州租车股份也从25.92%下降到21.27%。
第二批股权收购系AmberGem向神州优车全资附属公司按每股股份3.40港元有条件收购神州租车股份,总代价不多于115817260美元,以1美元兑7.7525港元的汇率计算不多于264080384股股份,此次收购计划最多占神州租车股本总额的12.46%。
但是,与AmberGem的第二批股权交易于5月30日叫停,当日双方订立一份终止买卖协议。
6月1日,神州租车公告透露了第二个“接盘侠”,神州优车与北汽集团在5月31日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北汽将向神州优车收购它在神州租车的全部持股份额。但公告明确表示双方股权交易相关细节还在商讨中,没有签订最终协议,也没有透露收购价格。神州优车方面表示:“这相当于一份意向协议,待具体细节商定后,才有可能签订正式协议。”
消息公布后,当日神州租车股价大涨,收盘时股价涨幅逾23%至2.22港元。
一个月后,外界没有等来北汽与神州优车正式签约的消息,而是等来了最新的“接盘侠”——上汽。
和北汽相比较,上汽除了收购神州租车最大股东——神州优车目前所持有的占比20.87%的全部股份外,还将进一步收购另一主要股东AmberGem手中约8%的股份。
但公告当时也表示,与上汽的这一交易的交割都还受限于若干条件,如主管政府或监管机构的批准或确认等。如果交易成行,神州优车持有的神州租车股份将被全部出售,出售股份所得之价款将优先用于偿还神州优车相应的股份抵押贷款。
神州租车是中国汽车租赁行业龙头企业。2019年,神州租车年度营业收入76.9亿元,车队总规模约15万辆,遍布全国300余城市的网点布局超过1000家。
5月31日,神州租车发布2020年一季报显示,总收入为13.25亿元,去年同期为18.50亿元,同比减少28.3%。经调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5.47亿元,经调整EBITDA比率为57.7%,而去年同期分別为9.58亿元及65.8%。根据7月2日的收盘价格,神州租车当时总市值为53.6亿港元(约48.9亿元人民币)。而其7月20日下午停盘前的总市值为62.14亿港元(约56亿元人民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G. 600104上汽集团是否已经分红什么时候分红除税后还能分到多少
2011年年度的分红10派3方案还没有实施,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相关的分红方案后面标示着“预案”,回原因答是这个2011年年度分红方案是要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后才能实施的,一般都是同意通过后就会变成“决案”,再由上市公司安排实施时间,这个实施时间会另行通告。
相关分红方案要等到5月17日的股东大会才进行表决,还是比较时间长才会实施分红的。
按照10派3方案,红利税税率是10%,除税后你可以每10股得到2.7元现金分红,实际上就是每股0.27元。
H. 上汽集团如何以百亿分红提振股东信心
6月11日,上汽集团召开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本次大会上,上汽集团通过了董事会工作报告、利润分配预案及财务决算报告等相关议案,同时对上汽集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系列规划与探讨。
在股东大会的多项内容中,利润分配预案显示,上汽集团将以总股本116.8亿股为基数,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8.8元(含税),共计分红102.8亿元。相比上汽集团2019年销量下滑,业绩未预期外,高达百亿元的利润分红显现出上汽集团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
针对上汽集团未来规划,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出,将坚持“汽车新四化”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转型,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汽集团和上汽大众将加速进程,并通过混改方式实现升级转型。
1
低迷车市中,上汽集团维持百亿分红
根据上汽集团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通过的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上汽集团将以总股本116.8亿股为基数,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8.8元(含税),共计分红102.8亿元。
相比2018年,该利润分红有所降低,但在2019年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环境中,上汽集团依然为投资者实现了高额回报。在外界看来,这显现出上汽集团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
数据显示,上汽2019年整车销量达到623.8万辆,同比下降11.5%。上汽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8265.30亿元,同比减少6.88%;净利润为352.89亿元,同比减少27.10%。
对此,上汽集团表明这主要受全球汽车行业普遍遇冷,中国汽车发展出现下跌所影响。2019年,中国市场销售整车2590.5万辆,同比下降8.0%;其中,乘用车销售2154.9万辆,同比下降9.1%,商用车销售435.6 万辆,同比下降2.2%。
2
扩大新能源和国际市场销量 进行战略调整
为应对行业的整体下跌趋势,上汽集团作出一系列战略调整,在各个细分领域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出口等新业务占比显著上升。其中,上汽新能源车与海外出口销售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车2019年销量为18.5万辆,同比增长30.4%。在此之中,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4万辆,率先在欧洲市场打开局面。
除了新能源汽车外,上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逐步加快。据了解,整个2019年中,上汽出口及海外销量达到35万辆,同比增长 26.5%,连续四年在国内汽车品牌中处于领先位置。
针对全球的经营与建设,上汽集团已在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特拉维夫建立3大创新研发中心,在泰国、印尼、印度建立3座海外整车制造基地,同时建成95个海外零部件基地。未来上汽集团还将进一步扩大海外建设,促进国际市场的发展情况。
3
为转型升级 上汽大众5年将投1400亿元
在上汽集团的股东大会中,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出,未来五年中,上汽和大众计划将共同投资1400亿元,瞄准汽车行业转型升级,而转型的重点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
基于当下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作关系,上汽大众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中频频讨论。对此,陈虹表示大众集团与上汽集团合作30多年,两者未来的战略合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在此基础上,上汽大众将按照新计划进行,主要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和智能网联方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陈虹承诺上汽大众MEB工厂的第一款产品将在今年10月投产,该目标仍在规划中,暂时不会变,工厂首款纯电动预计今年四季度上市。在此之前,上汽大众帕萨特 PHEV 和途观 L PHEV 已在插电混动市场中实现了较好的成绩,未来也将继续提升。
从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双方看,两者都在进行各自转型。从2019年以来,上汽集团持续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其中,上汽在第二代EDU成功搭载新品上市后,继续推进 EDU G2 Plus、专属电 动车架构、全新一代电子电器架构等自主开发。
聚焦智能网联硬核能力,上汽发布了全球首款“5G 硬核中国芯智能座舱”和全球首款达到L3级智能驾驶水平的量产车型荣威Marvel X Pro。同时选择阿里等企业合作,尝试新零售以及引入新技术合作伙伴等。
另外,大众汽车方面将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尤其在中国市场中,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将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目前,大众在中国已拥有e-tron系列,纯电动车高尔夫、朗逸、宝来和插电混动途观L、帕萨特、迈腾等。按照相关规划,到2028年,大众汽车将投放70款新车,全球交付2200万辆,中国市场占一半。
4
优化股权结构 加大混改力度
在2019年中,上汽集团业绩下滑,对此,有股东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汽机制的僵化,应该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回购股权。
在2019 年年度股东大会中,上汽提出着力推动创新转型,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探索机制创新。针对这一点,陈虹提出上汽集团有计划加大混改力度,这有利于上汽进一步的转型升级。
按照上汽混改规划,其一方面将出台深化改革意见,全面对接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要求,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的前提下,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潜能。另一方面将持续深化在混合所有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批准新创型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目前,新出行、新零售、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公司等都进入混改考虑范围内。
在此基础上,上汽方面表示将结合实际,在人事管理、薪酬结构、业绩考核等方面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学习先进经验,注重联动发展。对于当下混改的发展趋势和上汽的相关规划,陈虹坦言,如果上汽现在盲目地出台混改方案,可能会引起老股东们的不满,因此还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
据了解,目前上汽正在考虑分拆部分创新型企业进行上市,尤其对于联创电子、斑马网络等创新型公司,上汽将率先推进转变机制,加快发展,此后计划将分拆上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I. 2019汽车圈八大“联姻”,前七是双赢,最后一组是“拼了”!
在新旧交替之际,很多人回顾2019年,都少不得要用“南”来形容,生活难、工作难、社交难……作为一名汽车小编,我也见证了2019年国内汽车行业的各种难,卖老车难、推新车难、提振销量难,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部分车企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联合”成为不少车企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联姻”的剧情不断上演,都能“1+1>2”吗?
●吉利+戴姆勒
吉利真的很爱买买买,20亿美元收购沃尔沃,90亿美元入股戴姆勒,12亿美元收购了宝腾,又狂又让人服气!吉利入股戴姆勒,跟收购沃尔沃和宝腾不同,吉利与奔驰共享的是电动车技术,在未来的汽车领域电动车将为主打车型。
如此来看,一方有钱,一方有资产,谁有技术?两手空空的合作,不是“双赢”而是“搏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J. 定了,上汽奥迪这样卖
12月23日晚间,奥迪、一汽与上汽共同宣布:未来,奥迪在沪合作伙伴上汽大众奥迪生产的产品将由现有的一汽-大众奥迪投资人网络进行销售相关服务及售后服务。
简单而言,就是上汽奥迪造,现有奥迪经销商卖。而在一汽和上汽分别发布的声明当中,还是能品出其中微妙,前者强调的是“一汽-大众奥迪投资人网络”,后者则避开“一汽-大众”。
细小的字眼差异,或许暗示着上汽大众未来销售模式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根据此前“519协议”,奥迪中国一直计划成立一家新的销售公司,统一管理一汽-大众奥迪和上汽奥迪在华的销售工作,借此奥迪中国也将走向前台,或主导和规划奥迪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但对于此问题,三方并没有明确,奥迪中国方面也暂未回复。
今年10月,奥迪与一汽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共同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在华本土化生产PPE平台纯电动车型,为中国市场打造数款专属中国的纯电动奥迪车型,将双方合作提升至全新高度。而上汽奥迪的电动化车型则将基于MEB平台打造。MEB平台车型定位与奥迪燃油车MQB平台相似,为未来奥迪从小型到中型的纯电动车奠定了技术基础。
把PPE平台放到一汽,并在保证一汽奥迪经销商投资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上汽奥迪的产品进行销售,可以看出安世豪要把奥迪在华双合资业务“一碗水端平”,试图营造多方共赢的局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