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发布时间:2021-08-08 20:34:59

⑴ 海尔跨国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1.1对海尔国际化发展阶段的总结
从190-195 年主要是产品出口阶段,即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从196年开始在国外投资建厂,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本土化经营的转变;1999年是海尔国际化的分水岭。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全力打造海尔世界品牌。
3.1.2国际化是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逐渐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经济的全球化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从国内看,“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己经形成。对于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来讲,“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与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成长,才能与“狼”共生共赢。这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中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论“国际化”。走出国门有风险,不走出国门也许风险更大。如果没有国际化的品牌,R实的赢利某种程度上是负债。海尔国际化的独特的思路和做法一度受到质疑,但实践证明真理。海尔的正在取得的成功给予着国内企业强烈的鼓舞和有益的启示。
3.1.3国际化应该以提高核心竟争力为目的
与狼共舞就必须成为狼,否则就会被吃掉。国际化本身不是追求的理想,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国际化战略应该服从、服务于创建享誉世界的国际名牌的目标。
3.2三个辩证法的启示
1张瑞敏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辩证法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内是屁股,外是拳头。坐稳了国内市场,拳头才有力;外面拳头打得有力,国内屁股才坐得稳。”总之,这要求优势民族企业立足国内求稳,放眼世界求强,走国际化之路。“先难后易”战略的辩证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国际化的通常做法是先向同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或投资,最后再将目标逐步转向发达国家。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采用逆向思维。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无法创造世界性品牌,要想达到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一——经营品牌,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用激烈的竞争来锻炼自己并得到成长。这是一个极有魄力的战略,难度很大,但一旦取得名牌地位后,就可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品牌意识非常强,新品牌进入之初很难被消费者认可与接受,这决定了发达国家市场开发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要能承受得起暂时的挫折乃至一定时间内的亏损,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现金流目前仍可能是负数。所以,对于一个采用“先难后易”模式进入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必须承受得起“阵痛”。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风险相对较大。毕竟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海尔进入欧美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海尔国际化对企业的干扰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市场开发反而相对容易一些。海尔在1999年之前的十多年的跳跃式发展,为这一大胆战略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5.2本土化(Localization): 真正的国际化及其意义
国际化即是本土化,在跨国公司当今的全球实践中日益得到证实。在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中谈到,21世纪人类的最大冲突来源于文化,近年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验证了这一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形式和内涵正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对于公司的跨国化经营来说,就是要求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本土化的成功意味着国际化战略推进中消弥了最大的障碍。行动本土化目的在于加快品牌影响力的渗透过程。国际市场的挑战还在于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调查。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世贸成员国,关税壁垒基本不存在,但技术壁垒(还有尽快配额,许可证,最低限价,进口押金等)却始终“明镜高悬”,贸易保护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反倾销对国内产品的出口具有很大杀伤力。
海尔的国际化是如何实现本土化的呢?
1三位一体
设计本土化—..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制造本土化—.. 海尔冰箱世界造
营销本土化—.. 四年建立四万营销网点
2.三融一创
文化本土化—.. 以亲和力同化并激励外籍员工
员工本土化一一员工雇佣本地人
资本本土化一一当地融资上市、
即通过融智、融资、融文化,创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海尔的本土化的两个实现方式是完全可以借鉴的,是国际化的基本道路。

⑵ 青岛海尔存在哪些风险

从周线看,创了新高却无量,而且从5元多到现在30多元已经有6倍的利润,由于大盘现在正在回调,建议减掉部分仓位。

⑶ 海尔集团在转型遇阻后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战略上如何应对

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这样一个完整的家电制造产业链中,逐渐淡出生产制造业务,把它外包出去,交给台商这样的专业代工企业去做,而自己专做营销和服务,这是海尔集团目前正在推进的战略转型。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内部发表讲话,海尔以后的发展,需要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他表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商业模式的竞争,即体系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第一要素,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种转型,意义重大。”2月26日,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对本报表示,生产业务外包,是制造业进化的结果,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信号。 也有行业专家表示出担心,“拥有近5万名员工、其中60%为制造工人的海尔集团,此次启动的转型,面临着巨大风险。” 生产业务外包 2月24日,海尔集团一位高层告诉本报,海尔提出战略转型,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近几年摸索和积累的结果。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提倡“两头大,中间小”的经营思路,两头大,就是注重营销和服务,中间小,就是弱化生产制造业务,不在制造上多下功夫。 但“生产业务实行外包,变身制造服务型企业”,作为战略思路明确提出来,在海尔还是首次。海尔高层表示,接下来会进行越来越多的产品外包。首先,会与台湾一些家电产品制造商洽谈,成立双方合资的产品制造工厂。然后将逐步退出这些合资公司,最终实现制造服务业模式的运营。 罗清启认为,海尔目前最大的资产是品牌,大量的客户和营销网络资源及品牌影响力已经为其转型制造服务业提供了可能性。因为那些世界级的台湾代工企业,拥有规模效益,采购规模大,成本低,可以赚到钱。但他们没有海尔的营销网络和客户等终端资源。 国泰君安一位分析师对海尔实行的生产业务外包,则表现出两大担心,即能否保证规模效益和能否保证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海尔今年开始主推一种自主经营体的营销模式。也就是说,为赢得特定的大客户,海尔成立起一个个的经营团队,他们负责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收入。 张云杰是海尔集团直属分公司北京工贸公司的产品经理,他与一些产品代表们组成了自主经营体,主攻北京地区家电下乡的订单。去年12月份,在第三轮家电下乡前六周,他们就找到专卖店的老板们,沟通今年2月份的订单。到第三轮家电下乡前两周左右,经张云杰们修改完善的营销预算就全部锁定。海尔家电下乡产品一到,马上就被专卖店老板提光了。 近期,张瑞敏在召开的内部会议上指示,(产品营销)要做到订单一周就排定锁定,六周滚动订单排定,锁定预算目标,清楚自身价值。 来自海尔内部的消息,接下来,海尔就是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反应。 海尔瘦身 张瑞敏表示,“海尔需要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现在探索的模式就是成套供货。洗衣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起步。” 今年年初,青岛海尔洗衣机事业部开始推行成套供货模式,生产线上线的不再是单个的零件,而是一个个组装好的模块。从而诞生了一条45人的生产线,大大缩减了人员,提高了组装效率。 张瑞敏说,成套供货,是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衍生出来的。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向客户承诺的“即需即供”。 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削减成本,对于拥有近5万名员工、其中60%为制造工人的海尔集团,如何消化现有的生产基地和一线员工是关键的一环。 青岛海尔洗衣机事业部进行了第一步尝试,诞生了一条45人的生产线。从洗衣机生产线上减下来的人,被分配去了海尔EPG公司充实模块组装的工作。本质上人员并没有有效释放和职能转移,没有体现出模块化的竞争力。 家电专家沈闻涧建议,更多的员工可以投入到两端产业,一是上游的新产品和新功能的研发;二是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把握与控制。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早已经启动的另一个瘦身之举,是处置非核心、不赚钱的业务,将这些业务逐步剥离出去。 2007年,海尔集团退出了微波炉业务,2008年7月,海尔集团以3825万元出让海尔药业51%股权给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的正大永福。 “海尔药业与正大永福合资,海尔占小股,让对方占大股,第一步放弃了对药业的控股权,接下来将分步退出。这样,大部分现金收回来。剩余的股份,再慢慢转让,直到彻底退出。”上述高层表示,海尔药业从海尔产业中撤离,为海尔其他产业的退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而关于如何界定非核心、不赚钱的业务,则由海尔集团通过连续的考核结果确定出来。 2008年海尔集团各事业部中,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强势业务不但超额完成了销售指标,而且市场份额还有明显提升。相比之下,电脑、彩电等业务增长却不如预期。 有分析称,冰箱和洗衣机等白电产品是海尔集团的核心业务,是要保留的部分。而小家电、电脑、电视、家居等,是未来可能要剥离的板块。或将在3年内完成。 “剥离非核心业务,人员也会随之剥离出去。”海尔集团一位管理人员对本报表示。海尔的战略退出涉及到资产处置、人员裁减、品牌形象管理等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工作量是巨大的。

⑷ 海尔集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1、海尔的未来发展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2、尽管作为一家白色家电中国企业,海尔在中国及国际市场上具有了比较高的影响,甚至有个别产品在北美市场,其产品的外观设计得到了白色家电专业设计师的认可,但是,就其产品本身而言,在开拓成熟市场如日本、欧美市场时仍然存在费用过高的问题;
3、首先,由于,国内家电企业近二年的发展,像格力、美的、格兰仕的崛起,已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海尔白色家电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这将严重影响到海尔的市场运行模式。
海尔利益于当年国内家电市场的爆炸式发展,而与其同步及发展的企业,像春兰、长虹,又相继倒在国有企业改制的问题上,直接导致其在一个阶段内,在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对手,这为海尔的膨胀式发展带来的机遇,从而也为海尔的国际化先行带来了机遇。
但是,就像TCL、联想深陷国际化泥沼一样,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是相当坚难,除却市场价值观的不统一带来的风险外、国外市场的法律风险也是海尔考虑缺乏的一方面,所以,这直接导致海尔国际化多年,然而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恶劣的情况下,海尔来自国内市场的收益不断下滑,而为了维持对竞争对手的压力,又将导致销售费用的不断增加,这将给海尔的营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在这种国内市场吃紧,而国际化仍然像一个吞噬的黑洞,看不见收益的情况下,这对海尔的管理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4、下面是海尔的管理问题。
春兰、长虹都是倒在了国企改制的问题上,海尔的MBO进程虽然一直在小心翼翼,不触及禁区,这给了他胜出这二个竞争对手的战略空间,但是,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天该问题不得到解决,海尔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
另外,勿用置疑的一件事,张瑞敏是海尔的精神教父,而这就像当年的长虹一样,由于张长期形成的权威,导致其继承人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上述的国企改制问题上,像长虹,赵勇接手后,长虹却已经奄奄一息,在市场上再无反击的力量;
而且张瑞敏年事越来越高,像他下属的赵绵绵等人,根本不具备运作一个像海尔这样规模的企业的能力;甚至连张瑞敏对海尔的本身规模的发展也越来越失去控制力,只是他作为精神领袖,仍然拥有无限的权威,这才是海尔目前仍然能够以某部步伐前进的最后约束力;
一旦张瑞敏退休,而后续无人,毫无疑问的是,海尔将乱作一团,这就是海尔存在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
甚至根本不需要等到那一天,只要张瑞敏的市场判断失误,都将直接带领海尔滑下深渊;因为在海尔张瑞敏就是和神一样的地位,无人能够质疑他,也没有人敢去质疑他,而一个不受限制的权力,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腐化。就算张瑞敏能够靠他起家的质朴精神来维持他的道德操守,他的年纪、他的继承人问题、他企业的改制问题,这些在他的下属心中又将是怎样考虑的,而这是都将是海尔未来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⑸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内展成为全容球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2015年8月,海尔集团荣登《中国制造企业协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24位。
法定代表人:梁海山
成立时间:1994-03-31
注册资本:609740.2727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200018040666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上市)
公司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海尔工业园内

⑹ 海尔存在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对方法

海尔现象有多种解释。
其一是正面解释,是指中国青岛海尔企业短期内做大做强、迅速崛起成为海尔集团的现象。自青岛诞生17年来,已经达到73亿美元的规模,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洗衣机制造商,也是世界第二大冰箱厂家。海尔的产品涉及许多领域,如海尔洗衣机、海尔冰箱、海尔热水器、海尔空调、海尔电视、海尔手机、海尔电脑等等。海尔仍然是社会主义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不过海尔已经涉足国际市场,过去12年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州Camden等建立了13家海外工厂。海尔在美国最畅销的产品是115美元的迷你冰柜,供大学生在宿舍使用,去年售出2亿美元。去年7月,海尔在曼哈顿中城花费1450万美元购买了地标性建筑Greenwich Savings Bank大楼。海尔主管海外业务的副总裁Chai Yongsen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器制造商。”(前两位是Whirlpool和 Electrolux )。不过,电器分析师和竞争对手指出,海尔在海外的兼并看起来并非乐观。例如,海尔涉如金融服务、个人计算机等非相关领域,此外,海尔债务负担很重。
其二是负面解释是指海尔在原先起家的传统家电制造业干不下去了,然后就从过冷、最需要钱的制造业抽出大笔资金转投到过热的部门如GDP工程、炒楼炒股、房地产开发而造成了楼市股市泡沫、经济过热的现象。实际上只跟GDP工程的有关部门是过热的,这个总量只有30%,其他70%的制造业基本过冷。那么这个30%是哪些部门呢?去年是地产、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替他们融资的银行,大型国企,证券公司等等,这几个部门是过热的。与我国民生息息相关的制造业部门呢?基本过冷。

⑺ 请分析一下海尔企业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急~~~~~~

恩,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我们首先来回顾下海尔最近国际化之路的得失:
错失收购美国美泰克
2005年,海尔错失美泰克收购交易,最后让惠而浦以17亿美元得手。

收购GE暂缓
2008年年中,GE白电业务委托高盛全球寻找买家之后,海尔决定出手,领导人张瑞敏感叹这是海尔最好也是最后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但此次交易与上次不同,收购GE自由业务的竞争者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2008年下半年因金融风暴,海尔决定暂缓收购。

美国市场试金
海尔定制的贴心服务为其赢得了细分市场的份额,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的产品获得了成功,在主流产品上并没有如愿以偿。

事实上,海尔国际化道路上的努力一直就没有停。从1995年起,就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1996年在印尼雅加达建立生产电冰箱的合资企业;1997年,菲律宾成立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马来西亚海尔工业;1999年,海尔中东有限公司;1999年进入战略性的实施和发展阶段,在波士顿建设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营销中心,在南卡罗福州建设制造中心。

海尔的企业文化核心是创新,在这里我们不过多是阐述其它方面的文化影响力,海尔的成功说明了其文化是可行的,我们先从员工,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2008年末,海尔集团外聘惠普专家陈广乾决定离职,在此之前,外聘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在数月前离职;这里有两个外聘,“过去的海尔文化是拒绝空降兵的,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个文化就有问题".张瑞敏有如上表示.
2007年,海尔为加快国际化进程,为了改善人力资源状况,海尔开创1+1+N模式。第一个1叫外1,是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家;第二个1叫内1,代表原来的管理者;N代表团队。
如上的情况,遭遇夹生饭的1+1+N的人才模式创立的初衷,是海尔希望用更开放的视角,借助外脑发展海尔国际化进程,但似乎进展并不顺利,内外人才融合必须要经历阵痛么?张瑞敏表示:1+1+N既不是只找空降兵,把内部的人搁置一边,也不是关起门来只用内部人;而是把外部专家的先进思路和内部人的拼搏精神融合起来最终带来一个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请的外1里面很多是有国际化大公司或者有全球化工作背景的人,他们会带来很多新的观点,全球化视野,精湛的全球化素质。但从哲学角度来看,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外1必须通过内1才能起作用。1+1+N最后是否融合,才是最大产出,但最终结果如何,还很难肯定。
但是,频繁出现外聘人员离职,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一位海尔外聘外部专家担忧表示:海尔企业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具体体现在一些管理人员目中无人,不尊重合作方,不善待员工、甚至谩骂员工、只报喜不报忧等。
这些文化问题可能会慢慢导致企业真正的危机。有管理专家表示,海尔某些再造流程属于企业行为层面,改善行为,必先改善理念。理念的再造也许更加重要,也更加艰难。
如果外部专家无力改变海尔思维模式,只是单纯去改变其行为,海尔的1+1+N也得不到最好的结果,由此可能导致国际化进程的放缓乃至决策的优劣;

海尔无所不在的服务体系也体现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大家庭的那种温暖;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服务一定是最好的。这是一个有时代意义的企业经营策略的胜利,同时也是具有环境意义的企业成长战略的胜利,然而,这却不是有持续意义的企业文化的胜利。把张瑞敏思想或海尔竞争战略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地步,并赋予其核心竞争力的地步,这是中国职业化环境营造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误会;试想,在一个尚不能产生职业经理人的竞争环境中,强人操作所产生的文化只会是再进一步前进的阻力。

韦尔奇留给企业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不仅将企业文化定位于企业自身成长与应变所需的哲学观而非个人的思想,并用文化去支持战略。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清楚的将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文化与维持当前良好经营状况的竞争战略分开,否则具有短期成功意义的战略战术将会演变成某种”攻无不胜的法宝“。

这也许是海尔总是念念不忘哈佛或是瑞士IMD将其列为案例的原因。其实哈佛或IMD对海尔的关注,并不比这些年巩俐频频被国际影坛请去当评委或嘉宾特别多少。巩俐不是国际级的影星,海尔也不是,只是巩俐即将被淘汰,海尔却可能获得新生,前提是懂得真正的国际化道路必须在后张瑞敏时代开始。

也就是说,海尔目前的企业文化与国际化战略并不匹配。。。

⑻ 青岛海尔集团竞争优势与劣势,它是投资方有哪些.如题 谢谢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二十一世纪的跨国企业不太可能是制造业公司,而是服务业,新经济就是服务经济,服务就是竞争优势”。在新经济下,只有围绕满足用户需求的最大化,创造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来开展经营活动,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海尔集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战略思路。在战略上我们要把制造业变成“服务业”,在战术上,我们要用精细化和信息化的流程,把“服务”做成高品质的“产品”。在市场上,我们为用户(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家电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最优秀的、最快捷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没有一样产品不含有服务,也没有什么服务不能成为产品,产品将成为服务的载体,海尔吸引用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家电产品,而更多的是快速的、超值的、亲情化“服务”。那么如何才能向用户(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产品”呢? 一、观念的创新:服务≠售后≠维修 在新经济下,对用户而言,服务意味着用户的满意并不是解决了已经出现的问题,而是快速发现并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用户真正想得到的绝对不是产品出了问题你来把它修好,而是对他的尊重。过去狭义的把售后服务理解为用户家中的产品出了问题,企业上门提供维修咨询,把出现的问题解决掉。在海尔,我们把出了问题而被动予以维修或咨询解决,不叫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而叫补偿。因为产品本身就不应该出现问题,产品出了问题,造成了麻烦,然后给予补偿解决,那是最基本要做的,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真正的服务是用户在需求上的满足,是能创造用户感动,实现增值的服务。因此,在我们海尔,售后服务不是简单的维修,它即是产品销售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产品开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通过服务能够把用户的抱怨、意见、建议等“最好的礼物”反馈给开发设计部门,成为下次要改进的重要依据。服务是获取市场资源的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的渠道。事实证明,只有能够满足了用户潜在需求、给用户带来惊喜的增值服务,才能使用户成为企业的忠诚用户。 二、服务体系和流程的创新 可以说服务是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在海尔,服务不是从把产品卖给用户那一刻算起,而是贯穿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前、售中、售后的整个过程。为此,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抱怨等不是靠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人就能完全解决的,必须整合企业所有的部门和资源来推进解决,企业要想满足市场需求,让用户满意,就必须建立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服务对企业而言,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不应该单单是一个部门。如果把企业服务完全推给某一个部门,这个企业不可能真正的发展壮大。海尔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即着手开始建立信息系统,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了电话服务中心,开通“9999”用户电话,并为用户建立档案。用户在购买海尔产品后,登记信息会被100%地录入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中,一旦用户有需要,可以在同一时间将用户的档案调出。2002年海尔集团售后信息流程再次提速,实现了与全国5000多家专业服务商的联网,电话中心接到用户信息后,利用网上自动派工系统在5分钟之内便可将信息同步传送到离用户距离最近的专业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提供服务。除此之外,海尔还建立了服务网站,所有集团信息、客户信息、培训资料、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法律法规等均可在第一时间于网上查到,网站还开辟了BBS及网上会议室,专门供总部与专业服务商之间召开网络会议,网点与网点之间讨论技术、交流心得。同时服务人员会把用户的需求及意见建议通过信息系统即时传递到开发设计、质量改进或市场营销部,使信息得到增值。 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海尔,核心竞争力除了我们的创新力和整合力外,就在于我们差异化、亲情化的服务。海尔与其它同行业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我们的用户(客户)服务能够快速发现并满足用户(客户)的需求,更能抓住用户(客户)的“心”,获得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海尔在服务方面做得更多的是为用户(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他们避免很多购买使用后出现的问题,把售后服务放在产品销售之前来考虑,从而使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自1994年以来,海尔的星级服务经历了多次升级,从1994年无搬动服务—1996年先设计后安装—1997年五个一服务—1998年星级服务一条龙—2001年海尔空调无尘安装—2002年一站式通检服务—2003年“全程管家365”,每一次升级都是通过深入市场终端去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去零距离检验用户的感受后而快速推出实施的,且每一次升级都走在了同企业的前边,提升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阅读全文

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if1512指期货走势预测指导1125 浏览:53
信托网郫县 浏览:913
沈阳基金理财去哪 浏览:569
晨鸣融资租赁2017 浏览:471
丰台区小企业融资 浏览:834
湘财证券怎么买 浏览:324
商业银行外部融资 浏览:738
投融资备案查询 浏览:932
期货登录网址 浏览:991
2020年银行理财产品排行哪个好 浏览:59
e租宝登理财产品名称 浏览:506
江阴贵金属交易所 浏览:657
淘客佣金在哪儿 浏览:532
抵押贷款利率银行利率 浏览:722
工商银行卡开了贵金属账户 浏览:771
高杠杆炒股到领航ok放心 浏览:667
6月12人民币兑港币汇率 浏览:245
军医股票 浏览:355
股指期货稳赢方法 浏览:897
肌肉骨骼系统的杠杆 浏览: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