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普通股股东总数增加好不好

普通股股东总数增加好不好

发布时间:2021-09-06 16:31:10

① 股东人数增加好还是下降好

股东人数下降好。

股东户数的变动是一个股票筹码运动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变化可以暗示投资者的操作变化,即持筹变动。股东户数下降好于增加,原因有以下两点:

1、一方面股东户数的减少意味着有大量的筹码正在被集中,主力进场迹象明显;

2、另一方面股东户数的减少往往意味着主力洗盘的完成,因而后期个股上涨可能性比较大。通常情况下,股东人数增加,股价往往会下挫,股东人数减少,股价走势比较强,所以公司股东户数短期内大幅减少,意味着有主力资金在吸收筹码。

筹码的集中都是有大资金运作的结果,所以筹码分布的越散,那么这就意味着市面上浮筹越多,主力拉升欲望少。通过对比股东人数增减变化,可以相对真实地察觉到筹码究竟是流向庄家手中还是散户手中。另外,要注意这个指标也是有着时效性的问题:

1、一方面这个指标往往是在个股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上公布,所以越早看到这个消息那么就越灵敏。反之,越晚看到那么可能就要接盘。

2、另一方面操作上要在上市公司股东人数有明显减少的时候及时介入,等到股价涨幅已大,股东人数减少到极限时,要果断出清,以免被主力资金欺骗。毕竟很多个股都是在股东户数明显减少的时候主力建仓,在明显增加的时候主力出货。

综上所述,股东户数下降利好个股。

② 股东持股增加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称为流通股,主要成分
股权分置改革为社会公众股;后者为非流通股,大多为国有股和法人股。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由于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发展阶段 股权分置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中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在事实
股权分置改革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
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为了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 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
第三阶段: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形式 有四种形式: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
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对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设置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而是按股东权益的不同,设置普通股、优先股等。然而,翻看中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相关规定,既找不到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弊端 第一,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三分之二的非流通法人股,一旦被允许卖给个人投资者并在市场流通,似乎会导致市
证监会主席谈股改场上股票供应的剧增,如果对股票的需求跟不上大幅度增加的供应,可能会导致股价的大跌。股权分置时刻威胁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扫除一个重要的障碍。
第二,股东利益冲突问题。流通股与不流通法人股的长期法定分割导致上市企业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面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明显及长期的利益冲突。
流通股股东认为国有大股东当初上市时并没有以现金在市场上购买股份,而是以低于真正市场价的资本估值而获得股份及控股权,因此认为吃了亏,需要在股权分置改革时获得补偿。
到底需要补偿多少?没有人讲得清楚。显然,这是一个大股东与流通股小股东讨价还价的问题。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很明确地将讨价还价的细节交给了每一个上市公司自己去处理,但规定股改方案必须经过三分之二流通股股东同意及三分之二全体股东同意。这一政策是2005年股改可以顺利推行的关键,因为它一方面使得证监会可以超脱于具体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限定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讨价还价的相对力量,
中国股改势在必行大大降低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交易成本与阻力。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母公司,相对较好说话,他们对流通股小股东的让步也就比较大,小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补偿的股份数平均达到流通股总量的30%之高。
有学者和专家认为改革中,国有股让利太多,但也有流通股持有人认为国有股让利不够而拒绝改革方案。
市场参与者将注意力聚焦在这些讨价还价的细节上,显然合理而正当。但同样,在各方博弈中,再分配的绝对公平显然只能是理想化的要求。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真正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小股东能不能有双赢的机会———上市企业的管理、生产力及业绩有实质性的改进。
企业素质的改进应该是股权分置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可惜内地在这方面的讨论很少,注意力都集中在市场供需平衡及股东利益冲突这两个问题上了。企业素质的改进与企业的控制权直接相关,而股权分置往往导致企业控制权的僵化。
第三,控制权僵化的问题。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某个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必然出问
股权分置改革题,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少,股价下跌。
在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当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因为经营不善而跌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时,一些策略性投资者就可以介入,大量收购该公司的股票,或以收购兼并的形式,成为控股股东,并撤换管理层、更改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力及业绩。
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度完全限制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有能力的大股东无法替代无能的大股东,企业也就无法在市场压力下通过优胜劣汰而有系统地扭亏为盈,持有烂股的小股东也就无法借收购兼并来翻身,日久天长,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蹶不振。
股权分置改革-改革必要性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产生不同股不同权,从而造成恶性圈钱、市盈率过高、股票市场定位模糊,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全流通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中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日趋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对外开放,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和“国九条”的要求,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统一股权、统一价格、统 一市场、统一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证券市场将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市场价格的公信力将大大提高。
股权分置改革与国有股减持不同。减持不等于全流通;获得流通权,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减持。
股权分置改革-《国九条》对其影响 自2001年以来,以国家股按市价减持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之争,一直就在“以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以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之间激烈地进行。理论对上可以影响决策,对下可以影响媒体,理论话语权的实质是股权分置改革战役的“制空权”。“制空权”被谁控制,谁就决定着股权分置改革战役的走势。
理论之争的本质是改革的路径之争。中国历经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实践,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可在一些经济学家和海外人士眼里,中国经济改革却充满了不规范。他们对比美国的市场经济和由萨克斯之类的美国经济学家指导的俄罗斯、波兰的改革,总觉得中国改革不系统、不彻底、不规范,如股市中存在的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股份制的推行和深沪股市的建立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组成。即使不是成功在“摸着石头过河”,可也得不出“成功等于不规范”的经济学逻辑。到底是中国改革不规范,还是“规范”出了问题,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与俄罗斯的全面照搬美国股市相比,中国股市虽然产生了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但这却是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朝着既定方向稳步推进时最小代价的路径选择。
股权分置改革事关中国资本市场在实现自身的规范化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究竟是放弃实践已证明成功的中国改革方法论,在关键时刻,步入“休克疗法”的误区,且不能自拔,还是确立并遵循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改革方略。建立正确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法论是决定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关键。
可幸的是,“以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最终取得了这场决定中国资本市场命运的理论之争的胜利,真正在理论和政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2004年2月,中央充分认识到股市持续下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危害性,从中国股市的实际出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简称《国九条》),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纲领。《国九条》明确指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强调“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继《国九条》颁布14个月之后,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4.29通知》),提出了对价并轨的改革思路,并启动了这场处于新兴尚未转轨时期的中国股市所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经济学分析 2006年3月6日,第23批的46家股改公司名单公布,至此,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上,股改公司的比例已接近50%,许多人对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感到乐观。
也许是尚在进行之中的缘故,股权分置改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导致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失去控制权的先例。
股权分置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上市公司,包括在内地及香港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这个制度安排在2005年之前已经实行多年,其中特别规定:上市的企业只允许其少部分股份(通常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场公开发行及交易,其余的股份则暂时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并只能由一个或几个法人持有。
股权分置改革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一个权宜之计,当初主要是希望一方面保证国家对上市国有企业具有绝对的控股权,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国刚刚建立的股票市场无法承担全流通的市场压力。
确实,这一制度的实行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在内地及香港市场上市所遇到的思维观念及利益分配方面的阻力,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没有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可能晚很多年。

③ 普通股股东每股收益如何计算

普通股每股收益和优先股每股收益,没有区别的。 区别的是分红比例、股权比例等。

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
具体内涵
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比率越高,表明所创造地利润越多。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时,净收益是税后净利,股份数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如果公司还有优先股,应从税后净利中扣除分派给优先股东的利息。
每股收益是指本年净收益与普通股份总数的比值,根据股数取值的不同,有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取年度末的普通股份总数,理由是新发行的股份一般是溢价发行的,新老股东共同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的收益。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股份数用按月对总股数加权计算的数据,理由是由于公司投入的资本和资产不同,收益产生的基础也不同。
计算每股收益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应以合并报表中的数据计算该指标。如果公司发行了不可转换优先股,则计算时要扣除优先股数及其分享的股利,以使每股收益反映普通股的收益状况,已作部分扣除的净利润,通常被称为"盈余",扣除优先股股利后计算出的每股收益又称为"每股盈余"。有的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除普通股和不可转换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购股权证等。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可以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股东,从而造成公司普通股总数增加。购股权证持有者,可以按预定价格购买普通股,也会使公司普通股份增加。普通股增加会使每股收益变小,称为"稀释"。计算这种复杂的股权结构的每股收益时,应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没有相关规定的,应按国际惯例计算该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和参照依据。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在分析时,可以进行公司间的比较,以评价该公司相对的盈利能力;可以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了解该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可以进行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的比较,掌握该公司的管理能力。
使用每股收益分析盈利性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每股收益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例如,假设某公司原来经营日用品的产销,最近转向房地产投资,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了许多,但每股收益可能不变或提高,并没有反映风险增加的不利变化。
(2) 股票是一个"份额"概念,不同股票的每一股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的公司间比较。
(3) 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看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每股收益增长率指标使用方法
1)该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和整个市场的比较;
2)和同一行业其他公司的比较;
3)和公司本身历史每股收益增长率的比较;
4)以每股收益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比较,衡量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
传统计算公式
传统的每股收益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本期毛利润- 优先股股利)/期末总股本并不是每股盈利越高越好,因为每股有股价

④ 如何理解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普通股股东总数

普通股股东数量越多代表散户越多,这数据意义不大,主力想改变这个数据,拉一个涨停就能发生质的变化

⑤ 股票股东人数,增加好还是减少好

股票价格通常与股东人数成反比,股东人数越少,则代表筹码越集中,股价越有专可能属上涨;因为股东人数增加,意味着股权分散,缺乏主力大资金的参与,难以上涨。

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该上市公司业绩好,股票质地优,很多投资者都看好该股,所以出现股东人数越多,股价越涨的现象。

场外交易市场与证交所相比,没有固定的集中的场所,而是分散于各地,规模有大有小由自营商来组织交易;场外交易市场无法实行公开竞价,其价格是通过商议达成的;场外交易比证交所上市所受的管制少,灵活方便。



(5)普通股股东总数增加好不好扩展阅读:

股票收益即股票投资收益,是指企业或个人以购买股票的形式对外投资取得的股利,转让、出售股票取得款项高于股票账面实际成本的差额,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增加的净资产中所拥有的数额等。股票收益包括股息收入、资本利得和公积金转增收益。

普通股股东有权从公司利润分配中得到股息。普通股的股息是不固定的,由公司赢利状况及其分配政策决定。普通股股东必须在优先股股东取得固定股息之后才有权享受股息分配权。

⑥ 股价在低位,但是 股东人数增加了很多,是好还是坏

经常炒股的人会发现,股市走熊的时候,反而能够捂住筹码不放,反倒是股市上涨的时候,会因为抛售过早,错失行情。有股民表示,之前曾拥有过两只牛股,小赚之后就抛了,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股票起高楼。
都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很多股市新手却很难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含义,但随着不断入市,很多人都明白,炒股之路充满了坎坷。很多股民之所以在牛市拿不住股票,大多都是因为难以判断股市走势,一直都处于将信将疑中。很多股民对于自己持有的股票没有太多的信心,有些过于求成。要知道,股民之所以拿不住股市大多都是因为抛售过早,从而错过了大涨,与盈利擦肩而过,最终只落个后悔不已。
很多股民都非常想要赚快钱,在他们的眼中,股市似乎就是赚快钱。大家对于股市的长期回报并不抱有太多期望,似乎一年不赚个几倍就非常丢人。不断进行频繁交易,使得自己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不断。其实赚钱并没有那么简单,想在股市赚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天天折腾短线,不仅自己十分紧张,对于市场的深度深知同时需要付出大量精力。股市和日常生活真的不一样。如果能够买对股市和抓对行业,躺着不动真的有可能实现,但前提是自己对市场要有透彻的研究。
在选择股市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选择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在炒股过程中,可以选择几只比较好的股票进行长期研究,掌握了一定规律后,便能让其成为自己熟悉的领域。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利益,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当一些股市处于弱势时,最好不要轻易触碰,毕竟这种股票一般股价都会随着呆滞,只会进行小腹变动,上涨空间不大。
虽然有一些人可以拿住好股票吗,甚至还能坚持到熊市底部,要知道熊市底部区域的好股票也会进行补跌。毕竟在市场中,原本十分坚定的投资者也会怀疑未来股票的走势,然后就会抛售手中的股票。很多股民最初都是抱着“赚点买菜”的心买入股市,股票好不好对于他们来说影响并不大。只要涨了几百就会抛售,一旦股市被套牢就会转为短线投资者。
大多数散户炒股都是以日和周为限,持股时间很少超过一周就开始换股,哪怕短期能够有赚,但也十分有限。如果选错的话,很有可能会有踏空的尴尬局面,就连中级反弹行情都有可能会错过,更别提牛市了。
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股市情况,股民想要实现盈利都比较困难,毕竟股市本身就属于高风险投资场所,一般股民只要能够识别主流资源的流向,并对股市行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相信股民能够获利的可能性也相较大些。但是,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大家还是要谨慎为好。

⑦ 股票股东人数,增加好还是减少好

如果股东人数减少,表明筹码开始集中,散户的筹码被机构买走,当主力收集到足够的筹码后即将拉升,拉升完毕后出货,那么股东人数相应会增加,因为散户跟风进场。

阅读全文

与普通股股东总数增加好不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抚顺银行抚盈系列是不是理财 浏览:988
聚氯乙烯君正集团 浏览:79
东北证券席位号 浏览:421
平安银行理财岗位 浏览:910
公司理财的目标是什么 浏览:473
银行账户理财是什么意思 浏览:727
怎么开通帐户贵金属业务 浏览:71
融资固定年限 浏览:6
理财通的四个货币基金 浏览:740
上海银行接收外汇 浏览:997
仁智股份后市怎么走 浏览:726
上市公司子公司创业板上市 浏览:276
香港海外汇款要手续费 浏览:558
天马股份介绍 浏览:114
张凡股票 浏览:527
黄金交易所的英文缩写 浏览:844
济源钢铁是上市公司 浏览:965
捷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207
三国志10交易所哪里有 浏览:713
支付宝上的理财产品可靠 浏览: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