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层面最大的亮点,这也是宏观调控依据的大转变,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紧接而来的一系列举措,将会对市场形成新的预期,像降低融资成本,大规模减税,放松垄断和行政管制等方面出现突破,都会直接释放经济活力。
其中,过剩产能行业(以房地产产业链为主)的并购重组或相关金融创新是最值得预期的。像万科,近日已打破12个月的整理平台创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试点“先租后买,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营销策略)。不过,近期媒体透露房贷利息或会可以抵税。从股价运行趋势看,万科的走势也很独特,6-8月间并没有跌穿长期均线,换言之,其大牛市趋势一直维持。目前估值是1.5-2倍的PB,这是一个估值下限。若能够稳定上台阶,无疑会继续引领地产产业链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结构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与地产蓝筹股类似的是银行保险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金融创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联网金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台风口再度形成。浦发银行近期也已创历史新高,目前市净率PB大约0.8-1.3倍区间,估值比较是有提升空间的,提升动力来自于混合金融或互联网金融。同样,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也分别与蚂蚁金服、网络的合作,成长预期似乎正在形成。保险也是值得关注,像新华保险等,其互联网+金融预期都值得期待。
供给侧改革另一个重要主线就是更新供给结构,重点是新产业成长主题。这也是符合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选择,包括电动汽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精准医疗等,基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这些新产业领域必然会诞生一批新蓝筹,也是支撑未来一轮大行情的根基。
紫光股份(000938):拟定增发行8.5亿股,募集资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全产业链购并。按增发后股本计,近期市值800-1200亿间震荡巩固整理,未来预期营业收入可达400亿,市销率3倍,大数据等新业务的加强,其毛利率将逐步提升,基于这点,千亿市值有望成为新一轮行情启动的起点。
科大讯飞(002230):人工智能的典型公司。毛利率50%,市销率16倍左右,属于相对低估区域。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语音入口价值开始持续提升,正实施讯飞超脑计划,向智能教育、自动客服、人机交互等领域拓展。近期长期均线附近震荡,股价运行转向右侧交易。
② 600997为什么今天跌停了请高手帮帮忙,十分感谢
600997开滦股份:受国内经济形势和煤炭市场形势影响,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拟注入的部分资产业绩波动较大,未来盈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经审慎研究,为保护本公司股东利益,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根据有关规定,公司特申请公司股票于2013年5月2日复牌。
本公司承诺:自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不再筹划上述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终止资产重组,今天复牌肯定跌停,而且连续几天都会跌停的。
③ 煤炭股为何连续暴涨
1.煤炭价格坚挺,电煤合同连续上涨
2.小煤窑解禁复工日期延后预期
3.一季度天量信贷,基于下半年通胀,
对油价上涨的预期,提前布局
到时油价真的上涨,是散户再去接,机构正好把筹码发给散户
④ 开滦股份有没有新消息
【最新公告 2013-01-28】刊登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
因本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经公司申请,本公司股票已于2013年1月21日起停牌。
经与有关各方论证和协商,本公司控股股东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对本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正在研究之中,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公司申请,本公司股票自2013年1月28日起停牌不超过30日。本公司将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组织审计机构、评估机构、法律顾问和独立财务顾问等相关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估、法律及财务顾问等各项工作。停牌期间公司将根据重大资产重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每五个交易日发布一次有关事项的进展情况。待相关工作完成后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及时公告并复牌。
⑤ 煤炭资源类有重组预期的股票知道的请回答,谢谢
重组预期:靖远煤电、四川圣达
潜在整体上市:美锦能源、金牛能源、煤气化、西山煤电、国阳新能
资产注入预期:平庄能源、金牛能源、露天煤业(+产能扩张)、长春燃气、国阳新能
定向增发收购资产:恒源煤电、大同煤业
⑥ 蓝筹股有哪些股票
中石化、中国联通、宝钢、招商银行、长江电力等。
1、长江电力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长江电力,股票代码:600900)是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
联合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五家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创立于2002年9月29日。
2、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1987年成立于深圳蛇口,为招商局集团下属公司,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中国内地市值第五大的银行。
3、宝钢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中央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和武汉。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
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
4、中国联通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hina Unicom、简称“中国联通”、“联通”)于2009年1月6日在原中国网通和原中国联通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
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是中国唯一一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同时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
5、中石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316亿元,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
⑦ 微软公司运用管理职能的体现
谈开滦物资管理机制改革 下面就近期集团公司公室、开滦股份公室联合调研组撰写的“关于开滦股份推行物供集中管理的调查报告”《推行物供集中管理 开掘降本增效源头》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开滦股份推行物供集中管理的调查报告,一下简称“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减少环节,将分公司物管科提报材料需求计划的职能和计划员划归物资超市”。确实,减少管理环节,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重要观点。但,明眼人都知道,减少环节从形式上看不假,实际上“调查报告”可能忽视了管理常识和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实施问题可能将会。 (一)、违反了统一指挥的原则统一指挥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一个下级人员只能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命令。如果两个领导人同时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行使他们的权力,接受双重指挥的社会组织就有可能会出现混乱。 1、煤业公司下属分公司的计划员肩负着分公司材料供应和控制吨煤材料消耗双重的责任。编制材料计划的原则是:a、 常用材料按消耗编制;b、 定额材料按消耗定额编制;c、 特殊储备材料按规定编制;d、 专用材料按需求编制;e、 其他材料参照使用单位需求计划编制。也就是说基层单位上报的材料计划,只能作为计划员编制采购计划的参考。因为,就开滦目前的管理现状来说,基层单位上报材料计划的人员专业业务知识水平有限,不但计划的全面性没有保证,而且写计划时怕影响生产,上报需求计划量往往高于消耗量。最终形成的物资需求计划需要以控制吨煤成本为责任的计划员进行综合平衡后方可实施。2、归贸易部管理的计划员,工作职责说白了是销售,编制材料计划时的原则是:保证使用单位需求计划的供应和利益最大化。只要满足使用单位计划需求(可以不考虑其他原因),如果生产急需,没有必须保生产的压力,可以先查有没有计划,符不符合程序,这也是开滦重组以后计划员转换职能后常见的说法和作法。那么归贸易部管理的计划员与煤业保生产供应、经营成本管控需求的计划员由于职能不同很难成为统一体。(二)、实践经验:“这种划归弄不好问题或”:物管科是分公司材料供应和管理的责任单位,对分公司材料供应和管理负全责。如果取消物管科和他的管理职能,分公司材料供应和管理没有承担责任的主体。分公司各个部门在物资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只能由分公司,或再委托一个部门管理,反映到上一级部门解决,可以想象这样的后果很可能是:互相推责!不了了之。不久前,我遇见矿上一个开拓区区长,当谈到供料问题时,他说:“物管科领导来基层征求意见,我问:“原先每班下井只带5个一字钻头,现在要带15个,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了吗?”,这就是重组后基层单位对供料无奈的表现。一是集团公司发布文件虽然出发点是扶植内部改制企业,安置开滦职工,承诺不保护落后,但真正的效果缺乏事实求是的监督检查,长此以往中就会损害开滦的整体利益;二是基层生产单位遇到的实际问题不管如何反应也得不到有决策权、处理权的部门重视。如果集中管理后,虽然“改变了物资供应部门永远是被告的“黑脸”形象”,这样一来更加重了基层单位对集权部门的“仰视”心态。二、“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可以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根据集团现状降低材料成本需发挥物资公司和矿业分公司双方优势,最好由物资公司集中采购,而不是集中管理;由各分公司供应科“自主管控”,监督采购价格、质量、供货等和控制材料发放、使用、回收等,分散管理而不是分散采购。为了减少环节、提高服务意识、解决影响生产的问题,不能以物供集中管理来推断。如果减少环节,也是物资超市的管理职能划归到分公司物管科最有利于最终控制吨煤成本,真正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担责。即:发挥集团公司的集中采购优势和发挥分散管理(分公司自主管控)的优势去实现。(一)、发挥集团优势降低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成本来是企业重组时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不是集中管理的结果,实际正好体现了集中采购获得规模效益的成果。(二)、节支降耗需靠分散管理(分公司自主管控)的优势去实现:节支降耗不能靠物供集中管理去实现!“调查报告”提到的:设立了基层单位存料点,对长期不用的存件统一调剂使用,减少丢失浪费。对电锤、冲击钻、千斤顶、手动葫芦等常用专项工具,推行了统一租赁、限期归还制,对雨衣、雨披等非常用劳保用品,除按劳保规定建卡支领外,对各单位现场临时所需用品,推行了“班前借用、班末归还”临时借用制,实现了多次循环复用,减少了特殊劳保成本投入”等。这些降成本的措施,都是原各分公司(各矿)重组前已经做或正准备做的事情,而且不是靠集中管理才能做到的事。以钱营矿为例,部分劳保用品“班前借用、班末归还”制度从建矿开始就已经实行。工具借用制度钱矿从1997年率先在全局就已经建立,而且生产单位临时借用是无偿的(成本消化以后)。但有些降成本措施在重组前钱矿早已行之有效,重组后却不能实施,或很难实施。如:交旧领新制度、定量发放制度、定品种发放制度、定额考核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除需要原分公司考核政策的激励,还要靠重组前供应科管理组(制定制度,认真落实)、计划组(编制计划,控制消耗)、坑代租(盯住大型,跟踪检查),库房(做好验收,按制发料)以及保管员参照新品原样收回旧料等联动去完成。如:当时的库房保管员不是见支料单就发料,而是还要认真查看“支料单”的类别、定品种、定量、交旧、批签等内容,确认后才按规定发料。现有体制下的库房保管员是没有义务为煤业降成本承担这些责任的。总之,不管是“集中管理”“降成本”,还是“分散管理”降成本,双方最终目的不同,效果也不同。其中:“集中管理”的“降成本”为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分散管理”的降成本为的是利润最大化。可以想象,主业的销售和物供是提效益,挖潜利的两个大头,却被集团公司两个部门“集中管理”所垄断。但集团公司却让主业降成本增利润,明明知道不可为之,也不得不以寅吃卯粮和拆东墙补西墙而为之,真是有口难言!三、“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减少了人员,提高了公效率”(一)不增加人,或减人,本来就应当是重组时考虑的重要目的之一。物资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开滦的实际循序渐进,否则必然给企业带来困难和内耗。以集中管理的形式进行整合,弄不好可能还要走弯路。(二)、提高了公效率:提高公效率不是集中管理后的效果。可能搞物供的人都知道,早在1997年,当时各矿供应科(包括局供应公司)还在使用费人、费事、效率极低的人工操作发料、统计、计划、稽核和考核。而那时钱矿供应科就已经实行了物资计算机管理(现在叫信息化管理),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员,而且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操作的严密性,为全局电子化材料稽核开创先例。更有些以前无法实施的工作通过计算机都能实现了。1998年全局物资系统在我矿召开了推行计算机应用现场会。四、“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以后“规范采购行为”“开滦股份借助ERP物供系统将所有采购业务全部纳入其中,通过权限的界定和功能的设定,锁定业务处理的程序和方式,用流程对采购方式、采购渠道、采购价格进行控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对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刚性约束”。其实这种约束性控制过程,不应仅仅停留在采购行为控制上,而应多种程序相互制约,其中有采购控制流程,还有采购质量控制流程、物资发放流程、物资回收流程等,形成一套物资管理的多维控制网。但是,再好的制度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也可能被人破坏,尤其是部门一把手和关键人员。需要建立了各级监督制度,如:扩大采购公开范围、建立基层单位意见反馈制度、制定下基层调查制度、制定业务人员互相搭档考核制度等。物资管理权限集中以后,只靠内部的管理制约,很难达到完全控制采购行为的目的。只有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才能实现,如果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依然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因此“集中采购,分散管理”,更符合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的“四集中和四分开”原则,也是最好的制约管理模式,并能有效的“规范采购行为”。
⑧ 公司集中采购情况报告
近期开滦集团公司办公室、开滦股份办公室联合调研组撰写的“关于开滦股份推行物供集中管理的调查报告”《 推行物供集中管理 开掘降本增效源头》,文章内容省略。
下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开滦股份推行物供集中管理的调查报告,一下简称“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减少环节,将分公司物管科提报材料需求计划的职能和计划员划归物资超市”。确实,减少管理环节,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重要观点。但,明眼人都知道,减少环节从形式上看不假,实际上“调查报告”可能忽视了管理常识和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实施问题可能将会更多。
(一)、违反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统一指挥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一个下级人员只能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命令。如果两个领导人同时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行使他们的权力,接受双重指挥的社会组织就有可能会出现混乱。
1、煤业公司下属分公司的计划员肩负着分公司材料供应和控制吨煤材料消耗双重的责任。编制材料计划的原则是:
a、 常用材料按消耗编制;
b、 定额材料按消耗定额编制;
c、 特殊储备材料按规定编制;
d、 专用材料按需求编制;
e、 其他材料参照使用单位需求计划编制。
也就是说基层单位上报的材料计划,只能作为计划员编制采购计划的参考。因为,就开滦目前的管理现状来说,基层单位上报材料计划的人员专业业务知识水平有限,不但计划的全面性没有保证,而且写计划时怕影响生产,上报需求计划量往往高于消耗量。最终形成的物资需求计划需要以控制吨煤成本为责任的计划员进行综合平衡后方可实施。
2、归贸易部管理的计划员,工作职责说白了是销售,编制材料计划时的原则是:保证使用单位需求计划的供应和利益最大化。只要满足使用单位计划需求(可以不考虑其他原因),如果生产急需,没有必须保生产的压力,可以先查有没有计划,符不符合程序,这也是开滦重组以后计划员转换职能后常见的说法和作法。
那么归贸易部管理的计划员与煤业保生产供应、经营成本管控需求的计划员由于职能不同很难成为统一体。
(二)、实践经验:“这种划归弄不好问题或更多”:
物管科是分公司材料供应和管理的责任单位,对分公司材料供应和管理负全责。如果取消物管科和他的管理职能,分公司材料供应和管理没有承担责任的主体。分公司各个部门在物资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只能由分公司,或再委托一个部门管理,反映到上一级部门解决,可以想象这样的后果很可能是:互相推责!不了了之。不久前,我遇见矿上一个开拓区区长,当谈到供料问题时,他说:“物管科领导来基层征求意见,我问:“原先每班下井只带5个一字钻头,现在要带15个,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了吗?”,这就是重组后基层单位对供料无奈的表现。一是集团公司发布文件虽然出发点是扶植内部改制企业,安置开滦职工,承诺不保护落后,但真正的效果缺乏事实求是的监督检查,长此以往中就会损害开滦的整体利益;二是基层生产单位遇到的实际问题不管如何反应也得不到有决策权、处理权的部门重视。如果集中管理后,虽然“改变了物资供应部门永远是被告的“黑脸”形象”,这样一来更加重了基层单位对集权部门的“仰视”心态。
二、“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可以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根据集团现状降低材料成本需发挥物资公司和矿业分公司双方优势,最好由物资公司集中采购,而不是集中管理;由各分公司供应科“自主管控”,监督采购价格、质量、供货等和控制材料发放、使用、回收等,分散管理而不是分散采购。为了减少环节、提高服务意识、解决影响生产的问题,不能以物供集中管理来推断。如果减少环节,也是物资超市的管理职能划归到分公司物管科最有利于最终控制吨煤成本,真正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担责。即:发挥集团公司的集中采购优势和发挥分散管理(分公司自主管控)的优势去实现。
(一)、发挥集团优势降低采购成本;
降低采购成本来是企业重组时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不是集中管理的结果,实际正好体现了集中采购获得规模效益的成果。
(二)、节支降耗需靠分散管理(分公司自主管控)的优势去实现:
节支降耗不能靠物供集中管理去实现!“调查报告”提到的:设立了基层单位存料点,对长期不用的存件统一调剂使用,减少丢失浪费。对电锤、冲击钻、千斤顶、手动葫芦等常用专项工具,推行了统一租赁、限期归还制,对雨衣、雨披等非常用劳保用品,除按劳保规定建卡支领外,对各单位现场临时所需用品,推行了“班前借用、班末归还”临时借用制,实现了多次循环复用,减少了特殊劳保成本投入”等。这些降成本的措施,都是原各分公司(各矿)重组前已经做或正准备做的事情,而且不是靠集中管理才能做到的事。以钱营矿为例,部分劳保用品“班前借用、班末归还”制度从建矿开始就已经实行。工具借用制度钱矿从1997年率先在全局就已经建立,而且生产单位临时借用是无偿的(成本消化以后)。但有些降成本措施在重组前钱矿早已行之有效,重组后却不能实施,或很难实施。如:交旧领新制度、定量发放制度、定品种发放制度、定额考核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除需要原分公司考核政策的激励,还要靠重组前供应科管理组(制定制度,认真落实)、计划组(编制计划,控制消耗)、坑代租(盯住大型,跟踪检查),库房(做好验收,按制发料)以及保管员参照新品原样收回旧料等联动去完成。如:当时的库房保管员不是见支料单就发料,而是还要认真查看“支料单”的类别、定品种、定量、交旧、批签等内容,确认后才按规定发料。现有体制下的库房保管员是没有义务为煤业降成本承担这些责任的。
总之,不管是“集中管理”“ 降成本”,还是“分散管理”降成本,双方最终目的不同,效果也不同。其中:“集中管理”的 “ 降成本”为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分散管理”的 降成本为的是利润最大化。
可以想象,主业的销售和物供是提效益,挖潜利的两个大头,却被集团公司两个部门“集中管理”所垄断。但集团公司却让主业降成本增利润,明明知道不可为之,也不得不以寅吃卯粮和拆东墙补西墙而为之,真是有口难言!
三、“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减少了人员,提高了办公效率”
(一)不增加人,或减人,本来就应当是重组时考虑的重要目的之一。
物资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开滦的实际循序渐进,否则必然给企业带来困难和内耗。以集中管理的形式进行整合,弄不好可能还要走弯路。
(二)、提高了办公效率:
提高办公效率不是集中管理后的效果。可能搞物供的人都知道,早在1997年,当时各矿供应科(包括局供应公司)还在使用费人、费事、效率极低的人工操作发料、统计、计划、稽核和考核。而那时钱矿供应科就已经实行了物资计算机管理(现在叫信息化管理),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人员,而且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操作的严密性,为全局电子化材料稽核开创先例。更有些以前无法实施的工作通过计算机都能实现了。1998年全局物资系统在我矿召开了推行计算机应用现场会。
四、“调查报告”称:物供集中管理以后“规范采购行为”
“开滦股份借助ERP物供系统将所有采购业务全部纳入其中,通过权限的界定和功能的设定,锁定业务处理的程序和方式,用流程对采购方式、采购渠道、采购价格进行控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对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刚性约束”。
其实这种约束性控制过程,不应仅仅停留在采购行为控制上,而应多种程序相互制约,其中有采购控制流程,还有采购质量控制流程、物资发放流程、物资回收流程等,形成一套物资管理的多维控制网。
但是,再好的制度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也可能被人破坏,尤其是部门一把手和关键人员。需要建立了各级监督制度,如:扩大采购公开范围、建立基层单位意见反馈制度、制定下基层调查制度、制定业务人员互相搭档考核制度等。物资管理权限集中以后,只靠内部的管理制约,很难达到完全控制采购行为的目的。只有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才能实现,如果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依然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因此“集中采购,分散管理”,更符合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的“四集中和四分开”原则,也是最好的制约管理模式,并能有效的“规范采购行为”。
⑨ 开滦股份重组后股票能涨吗
按照股市惯例,重组后上市的公司股票不设涨跌停板限制,并且复牌的当天可以享受新股的待遇,一般会上涨。除非公司的重组方案令投资者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