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要披露的8项内容是什么
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
(2)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
(3)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4)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6)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
(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整改措施及责任追究情况;
(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存在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应当作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照本指引及有关规定,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否存在缺陷;
(2)说明本指引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
(3)说明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的改进措施(如适用);
(4)说明上一年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异常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如适用)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2)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
(3)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
(4)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
(5)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
(6)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
(7)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
㈡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公司年报的哪里可以看到
就在公司的最新提示那里可以看得到
㈢ 请问在哪里可以找到所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巨潮资讯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础信息,你可以去看看它的定期报告里有没有。
㈣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随便掰个都可以啊 谢谢啊!!!!!!
21世纪初期,美国相继爆发了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默克公司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的证券市场,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直接催生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该法案对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证券欺诈等犯罪行为予以较为严厉的打击,同时也引起了世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也出现了琼民源、郑百文、蓝田股份、银广夏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内容和披露程度的广泛关注。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规来治理财务信息失真问题,尤其是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更是为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法律保障。
具体目录为: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概念框架与理论分析
2.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框架
2.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演变与现状
3.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演变
3.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3.3
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情况的调查
3.4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
本章小结
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特征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说
4.2
研究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
4.4
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6
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5.1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5.2
英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5.3
其他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5.4
几点启示
本章小结
6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建议
6.1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6.2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㈤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随便掰个都可以啊 谢谢啊!!!!!!
21世纪初期,美国相继爆发了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默克公司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的证券市场,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直接催生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该法案对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证券欺诈等犯罪行为予以较为严厉的打击,同时也引起了世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也出现了琼民源、郑百文、蓝田股份、银广夏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内容和披露程度的广泛关注。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规来治理财务信息失真问题,尤其是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更是为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法律保障。
具体目录为: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概念框架与理论分析
2.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框架
2.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演变与现状
3.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演变
3.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3.3 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情况的调查
3.4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
本章小结
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特征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说
4.2 研究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
4.4 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6 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5.1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5.2 英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5.3 其他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
5.4 几点启示
本章小结
6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建议
6.1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6.2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㈥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是否强制披露如果是,是从什么时候强制披露的呢
楼上说的有误喔~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现在是要求国有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的,鼓励其他公司披露但是不是强制要求的。强制披露的时间是从2012年起的。
㈦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应该有哪些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第三条 在本所上市的公司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保证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以提高公司经营的效果与效率,增强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确保公司行为合法合规。
第四条 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及其检查监督负责,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条 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存在重大风险,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公司董事会应及时向本所报告该事项。经本所认定,公司董事会应及时发布公告。公司应在公告中说明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环节、后果、相关责任追究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应根据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及相关信息,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公司董事会应在审议年度财务报告等事项的同时,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形成决议。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可由审计委员会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草案并报董事会审议。
第三十二条 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第三十三条 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 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二) 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
(三) 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
(四) 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
(五) 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
(六) 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
(七) 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会计师事务所应参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
㈧ 为什么2010年上市公司还可以不披露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
你看到的那份文件后来有修改,改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请各上市公司及相关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切实做好执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㈨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定义及作用是什么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报告的形式出具评价意见并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二、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的作用
1、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是管理当局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方式。建立一套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职责。
2、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从而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
3、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表明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义务,从而能够传递企业控制环境的信号。
4、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对外报告,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 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发生。
5、外部使用者可以从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中得到单纯的财务报告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㈩ 什么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为什么要进行内控信息披露
美国COSO的界定: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人士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经营效率和效果(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ons)、财务报告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和遵守法律和条例(Compliance with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资产安全(safeguarding of resources)也是属于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1)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确定组织内内部控制意识(control consciousness)的基调(tone),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包括:人的能力、诚实和道德价值观;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权力和责任分配方式及人员组织和发展方式;董事会对关注和指导。(2)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组织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风险评估的前提是确定目标(establishment of objectives),目标分层级确定并且协调协调,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这种风险因素,为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因素提供一个基础。由于经济、产业、监管及经营条件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建立机制以识别和处理这个变化此致的风险。(3)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控制活动是管理者指示(management directives)实施的政策和程序(policies and proceres),这些政策和程序确保采取必须的行动以应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控制活动发生于组织的所有层级和所有领域,包括:受权、审查、核对、复核、责任分离和资产安全(authorizations, verifications, reconciliation, reviews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 security of assets and segregation of ties)。(4)信息和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为了合组织内的人士有效地履行职责,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地确认、捕获和沟通。信息系统产生的经营、财务和法规遵守性信息是业务运行和控制的基础。信息系统不仅包括内部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信息必须在组织各个层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效地沟通。所有人士都要从最高管理者处清楚地知道控制责任必须认真对待,每个人必须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中角色及与其他人的有关系。每个人都必须有向上沟通信息的手段。同时,必须与外部人士有效地沟通,这些外部人士包括:顾客、供应商、监管者和股东。(5)监视(Monitoring):内部控制需要监视,监视是评估内部系统运行有效性的过程。监视包括运行监视(ongoing monitoring activities)和单独评估(separate evaluations)或二者的结合。运行监视是在使用过程中的监视。单独评估的频度和范围主要由风险和运行监视的效果决定。内部控制的缺陷应该向上级报告,严重的事项要报告最高管理者和董事会。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管理当局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并以内部控制报告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传递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信息观的解释
资源的任何配置都是特定决策的结果,而人们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基于给定的信息。因此,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是如何最好的利用分散在社会中的不同息。
一般而言,证券市场只给我们提供价格方面的信息,即财务呈报的主要目的是关于盈余及其构成的信息。会计盈余信息是一种高度概括的信息,它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等。根据研究结论,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予分列信息的比重比给予总括信息的比重要大,原因是如果以总括的数据给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使用者须花费更大的认知成本,即分析解释信息以及拒绝不相关信息的成木。按照这种理论解释,如果单独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能降低信息披露过程的总成本,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内部 控 制 信息属于定性信息,但应该看到,定性信息的相关性未必比定量信息逊色,货币信息未必L匕非货币信息重要,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台而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一家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控制失效比经营业绩下滑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这是因为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所采用的信息披露的方法。为了争取到资金这种宝贵的稀缺资源,高质量的企业会试图通过某种形式的“信号传递”行为消除信息不对称,披露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好的“信号”,这种信号把高质量的公司和低质量的公司区分开来,有效的市场会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公司的股价会上升。“信号传递”理论也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基础理论之一。
2、代理观的解释
代理理论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管理当局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方式。资源的所有者把经济资源提供给企业,交由经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这种保值、增值的过程是由经理人员通过企业行为来实现的,因此在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管理当局承担着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上讲,这种责任不仅包括行为责任并且包括报告责任,并且一种行为责任就要求有相应的报告责任。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对设计并实施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负责,因此也有相应的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委托代理的后果之一是它对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如何解决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委托人造成的损失。应对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向管理当局提供激励合约,以便把管理当局和股东的利益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第二,提供企业信息的公开披露以消除管理当局拥有的超级信息的位置。按照伊民雄治的观点,会计是“一个便于顺利履行各利益集团的会计责任(accoultability)关系的系统”,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内部控制信息都是监督企业契约执行和评估契约执行结果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把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契约的缔结方,即要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给外部信息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