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伟明是谁
2. 真被中国院士说中了!1000亿元核航母烂尾,丢人丢到家,事实是怎样的
素来被称之为“大国标配”的航母,在各国的军事部署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辽宁号的改造成功以及独立自主研制航母即将下水,都给中国的航母事业增光添彩。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美国的航母事业自然也要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美军已经下水6年的新一代福特号核动力航母,何时形成战斗力至今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3. 马伟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马伟明少将央视披露超级工程领先美国十年以上与国内很多重大科研课题不同,马院士带领的团队始终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海军装备发展需求出发,很多后来突破弯道超车的重大关键技术课题,最初几乎都是自己选题立项,在初始阶段不被同行看好的情况下,顶着压力,以军人的血性和责任担当一路走来的。
4. 上将给他打伞,排名副省之前,这位教授什么来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军委两次为他记一等功。他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岗位级别是专业技术一级,待遇相当于中央军委委员级别。
马伟明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和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大上当选中候补的得票数比一些现任省长还要高。在中央委员会中,像他这样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成员,屈指可数。
拿话机者为马伟明
看到这张照片,也有人说马教授怎么这么生猛,让领导给自己打伞。事实上,一心埋在学问里的马教授确实有一种倔劲:对科研中的困难往前冲,对扑面而来的荣誉绕着走。
他曾当选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排名紧随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之后,是军队系统当选的唯一科技专家。消息传来,全校上下一派欢饮鼓舞,可他却连授奖大会都不愿出席。经海军和总政领导层层做工作,好不容易才把他劝上了进京的列车。然而,在随后的巡回报告中,他仅走了两地就“请假”了。
有一次,新闻单位对他的事迹进行采访报道,他却一直躲着记者,实在逃不脱了,便谈了一大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要讲实话,”他说,“我也不是看了某个英雄的故事才立志干这一番事业的。如果硬要这么说,那是扯蛋。”搞得一群京城老记哭笑不得。
时任海军司令员的石云生上将专程到学校现场办公。在知名专家教授座谈会上,马伟明一开口就揭短:“前几天,为协调科研中的一件小事,我专门写了报告送到机关,楼上楼下跑了一天半,画了7个圈还没办成。”弄得在座的各位领导脸上火辣辣的。
马伟明就是典型的“一根筋”:心直,口快。处理社会生活问题与破解科学之谜都是一个套路:直线型思维。要好的朋友常常戏谑他:“高智商,低情商。”可正是这样的“高智商,低情商”,让他创造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军向国外某公司进口一套发电机,马伟明提出该设备存在问题,对方却傲慢地不屑一顾。这件事刺激了马伟明,他带领团队,用仅有的3万5千元,在洗脸间改造成的简陋实验室里搞研究,经过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马伟明再次去找该公司,对方的首席专家狡辩说:“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马伟明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这句话火药味太浓,翻译当时有些拿不准,马伟明坚决地说:“照直译!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此话一出,对方马上认怂,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中方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
马伟明曾打算制造一个同时发出直流电与交流电的发电机,供潜艇使用。电机界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全世界都没有做出来”、“ 西方发达国家都认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脾气犟的马伟明偏说:“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外国能做到中国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经过16年刻苦攻关,终于制造出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他又马不停蹄,集中力量攻克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这一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类似的成果马伟明还有十几项,几乎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电力技术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且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专心致志是马伟明搞科研的唯一秘诀,每项成果的背后,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坐冷板凳”。他和团队一工作起来就不分昼夜,大年初一也是在实验室过。马伟明的父亲得了癌症,他给老爷子联系好医院做手术,后来忙得忘了这回事,直到老爷子发了火才想起来上医院。为了攻克一项国际顶尖的技术,马伟明甚至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率领实验室的一帮中青年专家,苦干两年,最终大获成功。他多次表示,为了出成果,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目前,我国正在制造第一艘国产航母,其作战能力能否取得飞跃,电磁弹射器的上舰问题是关键。自2002年开始,马伟明带领团队开始对电磁弹射器原理样机进行科研攻关,于2008年完成,随后又马上启动更尖端技术的研发。2015年时,马伟明表示,中国舰载机弹射起飞技术完全没有问题,实践多次也很顺利,有信心运用到现实当中去。他还强调,中国掌握的技术已经不输美国,甚至更为先进!
官方报道惯例并不等于墨守成规。教授排在官员之前,体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2015年1月,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在长沙正式启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名字排在了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的前面。2010年底,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甘肃开幕,新华网的报道中,钱学森长子、解放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钱永刚的名字,列在甘肃省副省长郝远前面。官方对这些顶尖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倚重,正是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氛围的体现,可谓一种“特殊荣誉”。
资料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新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广播网、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环球网等
5. 马伟明院士夫人
马伟明(1960年4月6日出生),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1978年毕业于扬中县中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6. 如何看待马伟明院士主导的国产无轴泵推核潜艇服役
潜艇无轴泵推,就是取消机械传动的传动轴,使用电机控制,由于省去了传动轴,潜艇的机械噪声没有了,更加安静,而且电线的布置更方便,更节约地方无轴泵推技术和仿真鲨鱼皮技术,都是下一代的潜艇推进技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使用该技术的潜艇。 国内的马伟明院士所领导的团队,目前正在进行该技术的攻关,已初见成效。有望在下一代国产潜艇上应用此技术。目前已经服役的潜艇,使用的是泵喷技术,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潜艇和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潜艇,而无轴泵推是超导技术的一种衍生应用,比泵喷技术还要先进一代。一种无轴驱动式集成电机泵喷推进器水力模型的设计方法,可设计敞水效率与七叶大侧斜桨相当、辐射噪声更低、电机与泵喷完全集成的推进器。泵流体通道水力参数选型设计、前置定子和后置叶轮叶片的参数化三元逆向设计、无气隙泵喷敞水性能校核、集成电机泵喷推进、空化、噪声性能和强度校核。本发明设计了一型由内嵌电机定子的肥厚型导管、电机环形转子、气隙、前置定子和后置叶轮组成的泵喷。推进效率0.589、功率3.7MW,能够推进航速16节的潜器。定子叶片数13叶、叶轮叶片数9叶,均采用NACA16翼型厚度分布,且叶轮具有大侧斜。本发明可直接用于实现水下潜器无轴电力推进,设计方法也适用于有轴式泵喷和鱼雷后置定子式集成电机泵喷设计。
7. 有人说马伟明可比肩钱学森,他到底厉害在哪些地方
人物荣誉马伟明先后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等荣誉称号,他领衔的科研团队获“国家创新研究先进群体”。
马伟明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
1996年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9年获第二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2002年7月,中央军委给马伟明记一等功。
2011年12月,为表彰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央军委主席签署通令,为他记一等功。
2015年11月,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级别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7年1月,马伟明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签署命令:授予马伟明同志“八一勋章”。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8. 马伟明的事例
马伟明(1960.4.6-)。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1978年毕业于扬中县中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个人履历
1960年12月生,江苏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1987年于海军工程学院获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3年至199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并获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96年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学会副理事长。
社会贡献
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供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了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健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 提出M相/N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研制出交直流双绕组电力集成供电系统,为国际首创; 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潜艇AIP发供电系统; 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 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已装备应用,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据此研制出艇用交直流混合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运载工具不同供电系统电磁兼容研制。上述成果既有理论创新和发展,又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并得到应用,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还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一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61篇,撰写研究报告36份。主持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培养博士、硕士50名。放弃国外高薪聘任,三度婉拒行政领导职务,全心投入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为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将军院士
在很多人看来,马伟明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34岁时破格晋升教授,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这一切,源自于他在科研领域创下的一连串“世界第一”,以及为我海军装备现代化做出的突出贡献。 马伟明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也就是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这样就可以用最少的设备,为舰艇提供最强大的电力供应。国内外学术界原先都认为这不可能。海军工程大学副教授肖飞:“这个技术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进行完全的原创。” 马伟明带领几个年轻人干了起来。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严光成:“当时他把一个水房改造成实验室,经费只有一万元,课题组只有5个人。每一年春节都是实验室度过的。他就是靠两个字:信念!” 马伟明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他说:“这里肯定有风险,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和它的综合性能指标。” 马伟明和他的团队在电机工程、电磁兼容技术等领域,先后攻克重大难题近千个,其中20多项成果世界首创。我海军新型作战舰艇采用这些新装备后,作战效能明显提升。海军工程大学政委郑亨斌:“马伟明创新人才群体,紧贴海军装备发展的需求确定研究课题,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主创新,合力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