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怡和集团的介绍
怡和集团成立于1832年(壬辰年),总部设在香港怡和大厦,是一家建基于亚洲的的多元化跨国集团,经营多项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业务,并在区内拥有丰富的营运经验。集团在全球雇有员工约15万名,业务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㈡ “怡和的面子,太古的银纸”具体是什么意思
怡和是指英资怡和洋行,太古是指英国太古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很早就在香港开展业务的英国公司。
“怡和的面子,太古的银纸”:意思是,怡和的面子很大(也很要面子);太古的银子很多(更爱银子)。
“银纸”应该是“银子”。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SGX: J36,LSE:JAR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的贸易。(见网络)
英国太古集团有限公司(Swire Pacific) 太古洋行(Swire)是一家老牌英资洋行,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的贸易。今天的太古公司业务遍布四大洲,主要集中于于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澳大利亚和美国,所涉及范围广泛,由航空和船务,到多种制造及工程业、饮料、地产、冷藏、保险、农业及零售等,包罗万有。其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多用太古(Taikoo)名称。 1860年到1861年,John Swire的后人转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经营地-封闭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从那里进口茶叶和丝绸,并出口纺织品至中国。……在远东区内,“太古”这个名字至今仍是广为人知的。(见网络)
㈢ 怡和集团的历史沿革
怡和集团最早从事洋行业务,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旧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国广州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译孖地臣,1796~1878)创办。
怡和洋行早年参与对中国贸易,主要从事鸦片及茶叶的买卖。
林则徐在1839年实行禁烟时,怡和的创办人威廉·渣甸亲自在伦敦游说英国政府与满清开战,亦力主从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为贸易据点。
1841年香港开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镑购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怡和洋行于1842年将总公司从广州迁至香港。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竞争对手包括颠地洋行、沙逊洋行等其它贸易公司。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卖土地,亦由怡和洋行购得。
1872年以后怡和洋行放弃对华鸦片贸易,之后怡和的投资业务逐渐多元化,除了贸易外,还在中国大陆及香港投资兴建铁路、船坞、各式工厂、矿务、经船务、银行等各行业。
1872年在上海设立公和祥码头公司。
1873年开设香港火险公司。
1876年怡和洋行除了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亦安装了中国的第一部电梯和引入各种机械及工业设备。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并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码头、仓库等。以后通过清内务府和李鸿章等关系,以中关税作保证,在伦敦筹集资金对中国发放各种借款。
1895年在上海筹建怡和棉纺厂。
1898年与汇丰银行合资设立中英银公司,先后贷款建造京沈、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控制近代中国的铁路投资,又赞助英商福公司投资矿业。
1902年在上海开设怡和冷气堆栈。
1912年以后,怡和洋行的公司总部迁至上海。
1923年创立怡和机器有限公司,经营机器进口业务。
1930年在上海设立怡和麦酒酿造厂。
抗日战争前,除上海、香港外、还在汉口、青岛、天津、长沙、重庆、宜昌、九江、南京、广州、汕头、芜湖、福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最大财团。
1949年后,怡和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资产及生意被收归国有。
1954年,怡和集团在中国国内最后一家办事处亦被迫关闭,公司总部迁回香港。
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获超额认购五十多倍。
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集团将公司注册地点由香港迁往百慕大,并在1990年代初将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点从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伦敦。
㈣ 怡和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怡和有限公司旗下的集团公司在房地产,零售,豪华酒店,机动车辆,工程建设,运输和保险经纪等广泛领域处于市场的前沿,并在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开展广泛业务,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世界。
㈤ 太古洋行是谁创立
太古洋行的创办人是J.S.斯怀尔。
中文名 太古洋行
外文名 Swire
所属类别 一家老牌英资洋行
出现时期 清朝
太古洋行(Swire)是一家老牌英资洋行,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的贸易。今天的太古是一间植根于亚洲的跨国公司。其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多用太古(Taikoo)名称。太古洋行旗下的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综合企业。
发展历史
1816年 John Swire(1793-1847)在英国利物浦创立。
1861年太古集团开始透过代理Augustine Heard & Co.与中国进行贸易。
1866年 与R.S. Butterfield在上海合伙建立Butterfield & Swire(B&S)。
1867年 上海办事处开始营业。1870年B&S在香港开业。
1948年 B&S收购国泰航空公司四成半权 。
1953年 B&S关闭其中国的办事处。
1974年 B&S在香港更名为JohnSwire& Sons
业务
太古地产有限公司
太古城
太古广场
太古坊
又一城
国泰航空
香港飞机工程
太古可口可乐
香港联合船坞 (前太古船坞)
卜内门太古(ICI)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英商在中国设立的垄断企业。1867年1月开办于上海,其后相继在横滨、香港和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分行。
创办
太古洋行创办人J.S.斯怀尔早年是英国利物浦的出口商。来华设行初期,以推销英国纺织品和采购中国茶、丝为主要业务。1872年斯怀尔在英国集资36万镑,在上海设太古轮船公司,1883年资本增至50万镑。1882年在香港筹设太古车糖公司,1884年投产。其子嗣1900年在香港创办太古造船所,1904年设天津驳船公司,1934年在上海与英商品清洋行合设永光油漆公司。这些企业名义上各自独立,实际上购销业务均由太古洋行办理。由此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资本集团。
在广州
太古仓码头位于广州河南(海珠区)白蚬壳(旧名),由英国太古洋行于1904年~1908年间修建,供太古轮船公司使用,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来讲,是比较完善的仓储码头。与对岸怡和洋行的渣甸仓,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亚细亚花地仓隔江相望。
㈥ 香港怡和集团是不是南宫家族的
早年世界首富伍秉鉴(是当时美国首富的四倍资产)建立的怡和行,后英国商人借用此名号沿用至今
㈦ 怡和集团的怡和迁册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团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百慕大。当时正值香港前途谈判时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缺乏信心。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于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约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事实上,自80年代中叶起,怡和集团已开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将控股公司的注册地迁往百慕大外,集团又以“加速企业国际化”作幌子,暗地里将资产向海外转移,借以降低香港的投资比重。虽然该集团(及其他已迁册的公司)已将香港的企业变成了“海外附属”,但主要业务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证监会的规定,这些企业仍然必须接受这两个机构的监管。
然而,一向自恃实力庞大的怡和集团则以企业已迁册为由,要求交易所及证监会给予“上市豁免”,令该集团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规则”如《上市规则》及《收购合并守则》的约束和规范。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证监会均不表同意,并认为个别公司实在不应有特权。为此,怡和集团的法律顾问更以“股东权益超过40亿元或已公布的税后盈利超过4亿元”作标准,指出当局应该给予豁免。按照这一逻辑,有钱人或交税多的人便可以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了。对于这种近乎歪理的论点,监管当局除了直接拒绝外,还公开撰文批驳,认为要求极不合理。
由于要求遭到拒绝,该集团在1992年9月7日将第一上市地位移往伦敦,而香港则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离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团仍继续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压,希望取得特别豁免权。经过深入研究后,监管当局再次否决了怡和集团的要求,并清楚地指出为了维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须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场规则。怡和集团并建议百慕达当局以英国伦敦收购合并守则为蓝本,处理怡置系股票。该行动被认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讯号。
正因为没有争取到特权,最后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发表声明,决定从1994年12月31日起,终止该集团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于该集团在伦敦及其他3个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则不受影响。由于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属公司包括牛奶国际、置地公司、文华东方及仁孚等,随即也宣布从1995年1月1日起,结束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买卖,为集团在香港股票市场的呼风唤雨和吒咤驰骋画上了句号。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团作为一个主要业务集中于香港的英资龙头公司,率先宣布将集团迁册百慕大,以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压,并表明该集团对中国政府没有信心。这种高姿态的举止,不但引起市场极大的震撼,开展了后来企业纷纷迁册的浪潮。
自该集团宣布迁册后,很多企业相继跟随,并在1989年至1991年间形成了一个巨大浪潮。到了后过渡期,这个浪潮终于日渐平复下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成长,很多外资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开拓这个庞大而尚未开发的市场,而作为融会东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经济及股票市场则表现得异常突出和卓越。正因为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才外流及企业迁册的问题也戛然而止。
㈧ 怡和集团的成员
●怡和太平洋(Jardine Pacific Ltd.)100%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
˙ Colliers Halifax 怡高物业 50%
˙置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100%
˙金门建筑(Gammon Construction)50%
˙香港空运货站有限公司(Hong Kong Air Cargo Terminals Ltd.) 25%
˙怡中航空服务集团(Jardine Aviation Services)50%
˙怡中航空服务有限公司(Jardine Airport Services Ltd.)
˙怡中机场地勤服务有限公司(Jardine Air Terminal Services Ltd.)
˙怡和机器集团(Jard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怡和科技(Jardine OneSolution)100%
˙怡和地产投资(Jardine Property Investment Ltd.)
˙自由仓有限公司
˙怡和饮食集团(Jardine Restaurant Group)100%
˙怡和迅达(Jardine Schindler)
˙怡和船务(Jardine Shipping Services)
˙怡和旅游(Jardine Travel Group)
● 怡和汽车集团(Jardine Motors Group)100%
˙仁孚行有限公司(Zung Fu Co. Ltd.)100%
˙南星(Southern Star Motor Co.)
● 怡和保险顾问集团(Jardine Lloyd Thompson group of companies)30%
“英国及欧洲最大的保险经纪人公司,亦是世界前六大的保险经纪人公司之一”
●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
˙Rothschilds Continuation Holdings AG《RCH》20%
●牛奶国际(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78%
˙惠康(Wellcome)、ThreeSixty、Market Place by Jasons
˙万宁(Mannings)
˙7-11(7-Eleven)、Starmart (不包括台湾)
˙宜家家居(IKEA)(大中华区)
˙美心集团(Maxim's) 50%
●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 Holdings Ltd.)46%
˙MCL Land 100%(新加坡地产公司)
●文华东方国际有限公司(Mandarin Oriental International Ltd.)74%
●怡和合发(Jardine Cycle & Carriage)
●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 (印尼最大汽车制造商)
●PT Bank. Permata Tbk 44.5% (印尼第六大银行)
●PT Astra Daihatsu Motor 31.87%
●PT Astra Honda Motor 49% (印尼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PT Astra Agro Lestari 64% (印尼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商)
●Toyota - Astra Foundation (持有生产公司5%的股份,销售公司49%的股份)
●PT United Tractors Tbk.
●PT Astra Graphia T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