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市公司业绩最好前五十名
知名的有:建发股份、辽宁成大、物产中大、中化国际、浙江东方、厦门国贸、广东明珠、江苏国泰、东方创业、上海物贸、如意集团。
业绩最好的公司有:建发股份和江苏国泰。
最差的有:汇通能源、成城股份、ST泰复、*ST南纺、五矿发展这5家。
㈡ 股票第三季度业绩一般什么时候公开
最迟到11月,耐心啊
㈢ 建发股份的主营业务是做什么的,它的业绩怎么样,谢谢
公司主要从事贸易、物流、房地产开发、会展、实业投资等业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建发股份已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服装、机电、包装材料、化工和五矿等产品为主,兼有其他类型产品多元化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贸易分销机构,并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打造出了一个既为自身贸易服务,又具有社会公开服务能力的物流体系。截至2010-01-25,共有6家机构对建发股份2009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平均预测净利润为8.36亿元,平均预测摊薄每股收益为0.6723元(最高0.7626元,最低0.5502元)。照此预测,09年度净利润相比上年增长,增幅为34.14% 截至2009-12-31 ,共8家主力机构(基金8家)持有建发股份,持仓量总计1.54亿股,占流通A股12.41%。
其中,基金持仓与2009-09-30相比:
增仓:2家,增持1336万股
减仓:2家,减持72万股
新出现在主力名单中:2家,持有1953万股
从主力名单中消失:6家,原持有1.24亿股
㈣ “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再遭监管:拿地金额受限有房企已超标
深处监管深水区的房地产行业隐现着新信号。
据市场消息,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这不是一个新政策。”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去年参加过“三道红线”相关座谈会的一位房企人士处获悉,去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推出后,监管层就提出重点监管“买地金额超年度销售额40%”房企,之后通过动态监管,要求重点房企每月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现在每月上报的监测表中还要报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额在销售额中占比。”该房企人士称。
“三道红线”首批试点企业的一位人士表示,“现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这么做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思路并不意外,近日高层已不断释放出加强房地产融资端监管信号。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格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这日,住建部相关领导亦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完善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加强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协调”。
一系列“负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产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只地产股下挫。
“重点盯三个维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设置“三道红线”。参与此次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发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侨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
2020年最后一天,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可能会从12家扩大到30家。恒大、融创、阳光城、碧桂园、万科5家企业参加了第二次座谈会,此外还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纷将“零踩线”、降负债列为头等大事。但同时,不断有市场人士担心,融资新规虽能有效控制企业表内财务杠杆,但房企仍有可能通过表外负债方式获得外部资金;此外,房企采用联合营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并未公开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场评估开发企业真实信用指标的难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开发商多“马甲”拿地、利用收购并躲避监管的现象不断被媒体曝出,部分头部房企激进拿地的情况也引发监管层注意,监管开始升级。
据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监管部门对于“三道红线”试点房企重点盯上了三个维度,一是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二是过去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连续为负;三是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商票数据纳入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现在,拿地数据也被纳入房企每月须上报的监测报表中。
40%拿地金额占比上限,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大大限制了房企运用财务杠杆和高周转来做大规模回转空间,对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负面影响也是必然的,但总体而言有利于房企财务运行与现金流回归到安全稳健区间。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该政策对热点城市影响比较大。开发商拿地开始回归热点城市,特别是龙头开发商对“两个集中”供地模式下热点地块争夺非常激烈。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动力,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企业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影响也比较大。
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已超40%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已经过线。
一类是“零踩线”央企国企队,它们资金充裕,成为此轮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建发房产。
上半年国企央企中拿地最为激进的是越秀地产。根据克而瑞数据,前6个月越秀地产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却豪掷436亿元用于拿地,拿地销售比高达89.5%。
4月26-27日,在广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产一次拿下8幅地块,拿地金额为171.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2021年越秀地产销售目标为1122亿元,以此计算,其全年拿地金额上限应为448.8亿元,这也意味着即使完成全年业绩目标,下半年不再拿一块地,越秀拿地销售比依然超标。
在几个月前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越秀地产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计划买地金额将达到52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较大投资力度。
建发房产、招商蛇口以及华润置地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分别为70.6%、50.9%和50.2%,亦均超标。
上半年,建发房产实现销售收入934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59.2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70.6%。且建发房产频繁高溢价拿地、夺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亿元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房产在去年也频繁高溢价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建发房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建发房产没有单独上市,但以建发股份数据来看,2020年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净额97亿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0.6%。
一位房企人士称,此次监管层再度明确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预计这些企业后期会适当降低拿地力度,以达到40%标准。
另一类则是不惜冒着“踩线”风险,也要冲刺规模的房企,这部分占了多数,如卓越集团(拿地销售比93.8%)、绿城中国(65%)、中骏集团(57.9%)、中交房地产(52.1%)、新希望地产(52.6%)、融信集团(45.3%)、雅居乐(45%)等。
拿地销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83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40.6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93.8%。
上半年,卓越集团在北京狂揽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联合体拿下的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地块和东小口地块,未来地块售价上限为6.3万元/平方米,但该地块竞拍后楼面价已经高达5.32万元/平方米,中间只有不到1万元价差。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团高层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两三年内希望能做到行业TOP20。除了规模诉求,冲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凶猛拿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绿城中国今年上半年拿地888亿元,占当期销售额比重为65%。2020年,绿城就在土地市场频频拿地,对于规模拓展野心可见一斑。有分析称,绿城中国优势是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央企的信用背书,为其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绿城中国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分别为66%和2,已符合监管要求;但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1%,仍“踩中”一道红线。拿地销售比超过40%的雅居乐,同样“踩中”一道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销售比达52.1%的中交地产已脚踩“三道红线”。数据显示,其2020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超出70%的红线值;净负债率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参加过“三道红线”座谈会的标杆房企则从拿地百强榜上“消失”了。债务压力下,为达到国家对“三道红线”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拿地,甚至通过降价促销、甩卖资产等方式来改善财务状况。
无论是在某指院还是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强榜中,中国恒大均未能上榜,进入榜单的最低门槛是37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恒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场上几无收获。
去年刚刚跨过3000亿元销售规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额也不过74.8亿元,与其过去几年高扩储的态势画风变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和佳兆业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规模也明显降速。
分析人士预计,(40%拿地销售比)政策落地后,预计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会降低,整体土地溢价率会走低。
㈤ “三道红线”试点房企:拿地金额受限有房企已超标
深处监管深水区的房地产行业隐现着新信号。
据市场消息,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这不是一个新政策。”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去年参加过“三道红线”相关座谈会的一位房企人士处获悉,去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推出后,监管层就提出重点监管“买地金额超年度销售额40%”房企,之后通过动态监管,要求重点房企每月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现在每月上报的监测表中还要报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额在销售额中占比。”该房企人士称。
“三道红线”首批试点企业的一位人士表示,“现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这么做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思路并不意外,近日高层已不断释放出加强房地产融资端监管信号。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格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这日,住建部相关领导亦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完善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加强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协调”。
一系列“负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产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只地产股下挫。
“重点盯三个维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设置“三道红线”。参与此次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发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侨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
2020年最后一天,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可能会从12家扩大到30家。恒大、融创、阳光城、碧桂园、万科5家企业参加了第二次座谈会,此外还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纷将“零踩线”、降负债列为头等大事。但同时,不断有市场人士担心,融资新规虽能有效控制企业表内财务杠杆,但房企仍有可能通过表外负债方式获得外部资金;此外,房企采用联合营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并未公开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场评估开发企业真实信用指标的难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开发商多“马甲”拿地、利用收购并躲避监管的现象不断被媒体曝出,部分头部房企激进拿地的情况也引发监管层注意,监管开始升级。
据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监管部门对于“三道红线”试点房企重点盯上了三个维度,一是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二是过去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连续为负;三是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商票数据纳入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现在,拿地数据也被纳入房企每月须上报的监测报表中。
40%拿地金额占比上限,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大大限制了房企运用财务杠杆和高周转来做大规模回转空间,对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负面影响也是必然的,但总体而言有利于房企财务运行与现金流回归到安全稳健区间。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该政策对热点城市影响比较大。开发商拿地开始回归热点城市,特别是龙头开发商对“两个集中”供地模式下热点地块争夺非常激烈。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动力,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企业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影响也比较大。
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已超40%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已经过线。
一类是“零踩线”央企国企队,它们资金充裕,成为此轮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建发房产。
上半年国企央企中拿地最为激进的是越秀地产。根据克而瑞数据,前6个月越秀地产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却豪掷436亿元用于拿地,拿地销售比高达89.5%。
4月26-27日,在广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产一次拿下8幅地块,拿地金额为171.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2021年越秀地产销售目标为1122亿元,以此计算,其全年拿地金额上限应为448.8亿元,这也意味着即使完成全年业绩目标,下半年不再拿一块地,越秀拿地销售比依然超标。
在几个月前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越秀地产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计划买地金额将达到52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较大投资力度。
建发房产、招商蛇口以及华润置地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分别为70.6%、50.9%和50.2%,亦均超标。
上半年,建发房产实现销售收入934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59.2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70.6%。且建发房产频繁高溢价拿地、夺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亿元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房产在去年也频繁高溢价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建发房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建发房产没有单独上市,但以建发股份数据来看,2020年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净额97亿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0.6%。
一位房企人士称,此次监管层再度明确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预计这些企业后期会适当降低拿地力度,以达到40%标准。
另一类则是不惜冒着“踩线”风险,也要冲刺规模的房企,这部分占了多数,如卓越集团(拿地销售比93.8%)、绿城中国(65%)、中骏集团(57.9%)、中交房地产(52.1%)、新希望地产(52.6%)、融信集团(45.3%)、雅居乐(45%)等。
拿地销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83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40.6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93.8%。
上半年,卓越集团在北京狂揽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联合体拿下的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地块和东小口地块,未来地块售价上限为6.3万元/平方米,但该地块竞拍后楼面价已经高达5.32万元/平方米,中间只有不到1万元价差。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团高层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两三年内希望能做到行业TOP20。除了规模诉求,冲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凶猛拿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绿城中国今年上半年拿地888亿元,占当期销售额比重为65%。2020年,绿城就在土地市场频频拿地,对于规模拓展野心可见一斑。有分析称,绿城中国优势是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央企的信用背书,为其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绿城中国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分别为66%和2,已符合监管要求;但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1%,仍“踩中”一道红线。拿地销售比超过40%的雅居乐,同样“踩中”一道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销售比达52.1%的中交地产已脚踩“三道红线”。数据显示,其2020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超出70%的红线值;净负债率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参加过“三道红线”座谈会的标杆房企则从拿地百强榜上“消失”了。债务压力下,为达到国家对“三道红线”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拿地,甚至通过降价促销、甩卖资产等方式来改善财务状况。
无论是在某指院还是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强榜中,中国恒大均未能上榜,进入榜单的最低门槛是37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恒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场上几无收获。
去年刚刚跨过3000亿元销售规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额也不过74.8亿元,与其过去几年高扩储的态势画风变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和佳兆业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规模也明显降速。
分析人士预计,(40%拿地销售比)政策落地后,预计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会降低,整体土地溢价率会走低。
㈥ 厦门建发是国企吗
厦门建发全称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
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06日,注册地位于厦门市思明区环岛东路1699号建发国际大厦43楼,法人代表为黄文洲。
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授权,运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房地产开发经营;其他未列明信息技术服务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
黄金现货销售;白银现货销售;其他未列明批发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经营项目);其他未列明零售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
(6)2018年建发股份业绩扩展阅读:
建发股份位列全国外贸500强第25位:
2019年8月14日,中国商务部主管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在海口发布《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排名报告(2018年度)》,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以92.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第25位,福建省第1位。
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的贸易额增速及增量均创造了自2010年以来的新高,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较去年提升了12.3%,达8.2亿美元。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建发股份2018年进出口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0.5%,榜单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
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的贸易总额达16223.33亿美元,环比增长17.2%,占中国整个对外贸易总额的35.1%,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建发股份位列全国外贸500强25位
㈦ 建发股份的主营业务是做什么的,它的业绩怎么样,谢谢
公司主要从事贸易、物流、房地产开发、会展、实业投资等业务。根据区回域经济特点答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建发股份已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服装、机电、包装材料、化工和五矿等产品为主,兼有其他类型产品多元化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贸易分销机构,并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打造出了一个既为自身贸易服务,又具有社会公开服务能力的物流体系。截至2010-01-25,共有6家机构对建发股份2009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平均预测净利润为8.36亿元,平均预测摊薄每股收益为0.6723元(最高0.7626元,最低0.5502元)。照此预测,09年度净利润相比上年增长,增幅为34.14% 截至2009-12-31 ,共8家主力机构(基金8家)持有建发股份,持仓量总计1.54亿股,占流通A股12.41%。
其中,基金持仓与2009-09-30相比:
增仓:2家,增持1336万股
减仓:2家,减持72万股
新出现在主力名单中:2家,持有1953万股
从主力名单中消失:6家,原持有1.24亿股
㈧ 厦门有哪些著名企业
1.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153),是一家以供应链运营和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现代服务型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911.67亿元人民币,位居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51位,连续多年位居福建企业100强榜首。
2.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戴尔是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是全球企业首选的IT 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供应商。每天,戴尔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12万台以上的产品,相当于每秒出货量1台以上。Dell官网创建于1996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目前可以支持的语言已经达到了34种。
戴尔每年与客户进行近20亿次网络互动,全球超过350万的用户通过社会媒体以及在线服务商与戴尔进行联络,这些网络社区包括Dell官网,以及戴尔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新浪、Orkut(巴西)和其它社交网站上的专区。2007年,戴尔推出了思想风暴。
3.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厦门汽车工业公司,创立于1988年6月,199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3年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600686)。当时股票简称:厦门汽车。
2006年5月12日,公司更名为“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简称更改为:金龙汽车。截止2008年末,公司总股本为4.43亿元,总资产80.8亿元,净资产13.8亿元。2016年8月,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475位。
4.厦门国贸控股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由厦门市商贸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更名成立,是厦门市属直管国有企业。公司多年获评全国、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厦门市诚信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系中国内部审计示范企业 、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先进单位 、厦门市文明单位 、厦门市企业文化示范单位。
5.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是厦门象屿保税区的开发商、运营商、服务商,是海峡西岸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物流园区开发运营服务商。肩负着政府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用劳动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在海峡西岸创造出一片繁荣。
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排名375位。
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153),是一家以供应链运营和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现代服务型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911.67亿元人民币,位居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51位,连续多年位居福建企业100强榜首。
在供应链运营领域,主要经营浆纸、钢铁、矿产品、农产品、轻纺、化工、机电、物流服务及汽车、酒类等十大核心业务,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关系,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福州、泉州和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公司控股的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联发集团有限公司均具有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均位列中国房地产百强行列,2013年分别居“中国房地产开发500强”第41位和53位。现在中国17个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
戴尔每年与客户进行近20亿次网络互动,全球超过350万的用户通过社会媒体以及在线服务商与戴尔进行联络,这些网络社区包括Dell官网,以及戴尔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新浪、Orkut(巴西)和其它社交网站上的专区。2007年,戴尔推出了思想风暴。
自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戴尔已在全国拥有约8,000名团队成员,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在厦门,拥有2个生产工厂、1个全球指挥中心以及戴尔服务业务在中国的地区总部,在上海,拥有1个全球采购中心,在大连,拥有1个国际服务中心,在成都,在建1个全球运营中心,全国销售网点超过6000家,覆盖城市超过35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