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知道香港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截止2007年10月31日香制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数量总数为1220家(包含主板和创业板)(5562个证券品种),请见香港联交所的统计数据页面:
http://www.hkex.com.hk/data/markstat/mkthl200710.htm
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截止10月31日是193家(196个证券品种),请见GEM板的统计数字页面:http://www.hkgem.com/statistics/ms1/e_MktHighlights.html
2. 香港是哪年有股市的刚开始有哪几家上市公司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1866年 非正式证券交易市场成立。
1891年 香港经纪协会成立,证券交易市场正式开始。
1914年 香港经纪协会易名为香港经纪商会。
1921年 香港第二间交易所 — 香港股份商会成立。
1947年 两所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合力重建二次大战后的香港股市。
60年代银行风潮令不少公司被迫减少向银行借贷,转向股市集资,从此活跃了香港股市。
1969年 远东交易所成立。
70年代 港股於73年创1774.69点新高后74年暴跌至150.11点。同期两间证券交易所成立。
1970年 金银证券交易所成立。
1971年九龙证券交易所
1973年 大市於3月9日创出1774.69点新高后,因假股票及石油危机而大跌至1974年的150.11点。
1976年 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让投资者可透过逾130家交易所参与者买卖期货及期权合约。
80年代 港股经历三次大起大落,分别於81年、87年及89年。同期四间证券交易所合并成为香港联合交易所。
1980年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
1981年 物业市道强劲带动港股见1810.20点的高位,但由高通胀带来的高息潮使香港地产陷入低潮,加上97回归问题使港股大跌至1982年12月的676.3点。
1984年 中英草签了中英协议,物业市道复苏,出口转旺及中国大陆开放,带动香港经济,港股重拾升轨。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九龙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合并,并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同年港股冲破73年及81年高位。
1986年 10月1日港股见3968.7点高位后因美国股灾及香港停市,港股大挫至12月的1973.96点。
1987年至89年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年中港股升至3329.05点,其后因突发事故而下挫至2022.15点。
90年代 港股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分别於93年及97年。98年港府更因抗衡炒家操控本港金融市场而入市购买逾千亿蓝筹股票,令恒指由6454点反弹。
1990年 港股7月见3559.89点后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而下跌。
1991年 11月后中英达成新机场备忘录,港股因海外资金相继入市而逐步上升至92年8月的9239.67点。
1992年 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投入服务。
1993年 外资大量涌入,恒指急升12599点。
1994年 17间上市公司股份可沽空买卖。同年因美国突然加息,外围债券市场下跌及部份资金撤离香港,令恒指挫40%至接近6900点。
1995年 期权交易市场成立。同年美息见顶及香港公司盈利回升,港股亦回升。
1997年 恒指见16820点新高后,因国际炒家狙击港股汇而急挫五成,港息更一度抽高至300厘。
1998年8月 港府入市干预,买逾千亿蓝筹以抗衡炒家操控港股、汇市及息口,令港股反弹至00年初的18000点。
1999年 创业板股票市场於年底成立。
千禧年 港股升至18000点后回落至现时的12000点水平;创业板指数更跌至7月份的239点新低。
2000年中 香港联合交易与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后,与香港中央结算合并成为香港交易所,并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上市编号:0388)。同年由於加息、原油价升及科网股泡沫爆破,港股由18000点下跌至14000点水平后於14000点至16000点之间徘徊,创业板则由3月份的逾千点高位下降至年底的300点水平。
2001年 美国经济放缓拖累本港经济,加上 “911事件”发生,令港股由年初的16000点水平持续下跌,最低跌至8894点。
2002年 美经济自谷底大幅反弹,於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按季录得6.5%的增长,带动港股一度升至12000点水平。惟其后受美经济增长减慢甚至有机会陷入双衰退的危机,加上美会计丑闻不断,美股道指於7月跌至7533点低位,港股亦回落8772点低位。
2003年首8月 恒指因SARS疫症肆虐本港而跌至8332点低位,其后大陆放宽国内人士到港旅游的限制及推出CEPA等多项利好政策,令恒指大幅反弹至万点以上。
3. 香港上市公司有哪些分类
为了提高证券市场的信息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信息,中国回证监会公答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应该说,《指引》对上市公司的分类较原来两地交易所的行业划分更加细致,并且参考和借鉴了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国际产业分类、北美产业分类标准和摩根斯坦利全球行业分类等国内外权威行业划分标准。然而,不少证券业专业人士认为,目前两地交易所公布的分类结果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按照《指引》的规定,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与方法是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当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若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30%,则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
4. 香港上市公司年报一般什么时候发
香港公司年报是指香港公司注册满一年后,该公司必须根据公司股东、董事、法定秘书、注册地址等资料做一份公司周年申报文件向香港公司注册处每年申报一次,不等同于香港公司报税。
香港公司注册满一周年必须到香港政府领取新的商业登记证及递交年报,因为商业登记证的有效期限只有一年,所以必须每年都要去政府领取。如果已经过期一个月仍然没向政府递交年报及换商业登记证,政府就会产生罚款。然而香港公司的做账报税也是每年结一次账,出一次核数报告的。除了第一年的会计期间最长可以18个月(有些公司只有 16个月),第一年的结帐日可根据公司的注册日期来定,以后是一周年结帐。香港公司年报要符合《香港公司法》的要求来进行。
5. 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你可以登录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官方网站上查询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信息。
以下是网站上市公司查询页链接: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advancedsearch/search_active_main_c.aspx
该页面公告称:
上市公司公告进阶搜寻可供搜寻自1999年4月1日起由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发行人根据上市条例披露
要求而发出的公司公告、股东通函及其他公司信息(如年报及上市招股书)。请注意,由於在2002年2月15日前部份公司信息并未强制要求提交电子档案,所
以阁下的进阶搜寻结果也许未能包括该等公司信息在内。为简化搜寻参数的输入,请到上市公司公告简易搜寻以搜寻最新或过去七天的上市公司文件。
6. 香港上市企业的董事会要求和内地有哪些不同
「H股公司」指那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注册成立并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批准来港上市的公司。这些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以港币或其他货币认购及买卖的中国内地企业股份称为「H股」,自从《上市规则》列载有关H股的上市规定后,「H股」一词已为市场接受并广泛使用。「H股」中的「H」字代表香港(Hong Kong)。 「红筹公司」指至少有30%股份由中国内地实体直接持有的公司;及/或该公司由中国内地实体透过其所控制并属单一最大股东的公司间接持有;又或由中国内地实体直接及/或间接持有的股份合共不足30%,但达到20%或以上,而与中国内地有联系的人士在该公司的董事会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司。中国内地实体包括国营企业及由国内的省、市机关所控制的实体。 简单来说 H股是在内地注册香港上市,记帐本位币人民币,沿用国内会计准则红筹股香港注册,香港上市,记帐本位币港币,香港会计准则,主要资产在内地 ...
7. 香港上市公司一共多少家
500多家上市公司吧
准确的数字不好说,因为公司不断上市,但有的也能下市。
8. 香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表
根据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第十三章规定:
中期财务报告:该财政年上半年结束后,3个月内提交中期财务报告
年报:该财政年结束后,4个月内提交年报
具体哪一天,可以直接查询英为财情的财报日历
全球上市公司财报日历
9. 截至2013年香港上市中小企业有多少
香港成为2013年全球
第二大IPO上市地
李焱
图为行人从香港恒生指数电子显示屏前走过。 新华社资料图片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焱)凭借6宗超大型上市项目,2013年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IPO上市地,较2012年的第四位前进了两位。这是专业服务机构德勤昨日发布的香港2013年IPO数据显示的结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香港市场共有104只新股上巿,融资为1689亿港元,较2012年62宗IPO融资900亿港元,新股数量和融资额分别上升68%和88%。尽管巿场对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广泛猜测,以及中国经济数据转弱导致IPO活动从2013年第二季度中期起放缓,但自去年9月中国大陆和美国发布利好经济数据后,IPO活动开始稳步回升。在2013年11月召开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出台了改革措施决定,显著提升了巿场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的信心,这对维持IPO窗口至2013年年底至关重要。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华北区主管合伙人林国恩先生表示:“尽管香港IPO市场于2013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色,但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相比仍有一段距离,未能够摘取IPO宝座。201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融资额几近翻倍,增长97%,从2012年的1788亿港元增至3523亿港元,IPO数量增加50%,从2012年的80宗增至120宗。”
预计香港市场IPO势头今年一季度将得以持续。受到2013年10月1日生效的新保荐人条例推动,申请上市公司数量在2013年7至9月份大幅上涨。对于未能赶及在2013年年底前上市的公司将会极力争取在2014年第一季度上市。同期,市场将迎来一家能源与资源公司的大型IPO项目,计划融资超过300亿港元。
H股上市依然为巿场提供巨大机遇。在2013年的6宗超大型IPO中,5宗是H股发行,其中4宗是金融服务机构。这个趋势将于2014年延续下去,德勤预计有4—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将赴香港上市。
能源与资源以及医药行业的国有企业H股上市,以及大型消费企业的上巿项目将有助于香港在2014年预计实现85—100只新股上市以及1700—2100亿港元的融资额。
A股IPO市场自2012年11月开始停滞,德勤预计2014年将有200—230家在审企业可以完成发行,总融资额约为1500—1700亿人民币。有望首批上巿发行的50家企业中,超过一半(58%,29家)的企业将在深圳创业板上市,32%(16家)的企业将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10%(5家)的企业将在上海主板上市。大多数潜在上市项目(62%)将来自制造业(32%)及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30%)。鉴于市场看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前景,以及2013年创业板公司的理想表现,相信该行业的企业可享有更高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