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么好玩的科学小实验要材料简单,最好是生活上需
有许多有趣的家庭实验,材料很简单,很容易完成,列举几个我自己做过的小实验,都是从微信公众号”小豆荚实验室“上看的,每天都推送一条,挺有意思
(1) 蜡烛跷跷板
实验材料
蜡烛(两根) 高脚杯子(两个) 吸管 打火机 缝衣针
实验步骤
❶ 在吸管两端分别插入两根蜡烛
(注意:吸管必须比蜡烛略粗,不然插不起进去;如果吸管较细,则需要用刀子将蜡烛底部轻轻削掉一些使其变细能插入吸管中)
❷在吸管的中间位置插入缝衣针
(注意:必须保证是在正中间,因为要保持吸管两头的平衡,如果怕有失误,可以用尺子量一下,以保证缝衣针插入正中点)
❸ 将两个杯子隔开平排放置,将缝衣针架在两个杯子中间
(注意:必须保证缝衣针架在杯子上时能保持平衡,如不能,则要用小刀削掉一些较重一头的蜡烛。可在蜡烛下垫一张纸,避免一会蜡烛油滴落在桌面上)
❹ 用打火机依次点燃蜡烛两头~~~~~啦啦啦,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们会看见两个蜡烛就像在玩跷跷板一样,左边沉下去右边升上来, 右边沉下去左边升上来,不停的一上一下。太神奇了有木有!
实验原理
我们都玩过跷跷板,其实跷跷板就是一个等臂的杠杆,两头一样重就会保持平衡,哪头重哪头就下沉,另一边则上升。
蜡烛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当蜡烛还没有点燃时,两头是一样重的,所以处于平衡状态。当我们点燃蜡烛的时候,会有先后顺序。先点的一端燃烧(设为A端),蜡液滴下,该端重量减少,跷跷板向另外一端(设为B端)倾斜。此时,A端朝上,B端朝下,朝下的一端会出现火焰烧烤蜡烛,加速蜡烛的融化,而朝上的A端则不会,于是B端的蜡液快速融化滴落,B端的重量快速降低,这就导致A端的重量又大于B端的重量,B端向下倾斜,蜡烛快速融化,重量快速降低。如此往复,蜡烛就会像小朋友玩跷跷板一样,不断一上一下地动起来。
(2)漂浮的鸡蛋
实验器材
鸡蛋(两个) 玻璃杯(两个) 食盐 水
实验步骤
1.往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水的高度应足够淹没鸡蛋。
2.将两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和孩子一起观察鸡蛋是漂浮还是下沉。(现象:两个鸡蛋都下沉到杯底)
3.让孩子选择其中一个杯子,父母和孩子一起往选中的杯中倒入食盐。
4.和孩子一起观察加盐后鸡蛋的变化。(现象:加盐的水杯中的鸡蛋慢慢漂浮起来)
实验原理:
物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是由二者的密度对比决定的。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就会下沉。鸡蛋放入清水中下沉,就是因为鸡蛋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我们给杯中加入了食盐,加了盐的水的密度就会变大,到后来这个杯中水的密度密度大过了鸡蛋,所以鸡蛋自然就可以漂浮起来啦!
(3)当可乐遇上牛奶
材料
可乐(1瓶)、纯牛奶(1杯)
步骤
1. 将瓶中可乐倒出一半。
2. 将牛奶加入可乐瓶中。
(现象:遇到牛奶后,可乐迅速“沸腾”,开始冒泡,瓶中的液体开始分为三层,最底层的颜色为较深的褐色,中间一层呈淡褐色,最上层是泡沫状液体)
3.将混合液体静置1小时。
(现象:瓶中液体的颜色变成了土黄色,瓶底有一些很小的絮状悬浮物)
原理
牛奶中含有酪蛋白和钙离子,可乐可乐属于碳酸饮料。当可乐中加入牛奶时,溶液产生絮状沉淀物。这个沉淀物中有的是絮凝现象下的达到等电点而沉淀的酪蛋白,还有少量的碳酸根离子会和钙离子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白色沉淀。
❷ 怎样做杠杆实验
杠杆作用的实验
【设计】 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方法一
【器材】 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步骤】
(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
(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方法二
【器材】 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步骤】
(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图1)。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图2)。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❸ 有关运动与力的有趣小实验
材料:长玻璃一块(10*30CM)木板一块(10*30CM)火柴盒大的方盒一个,一块砖头!
看方盒在玻璃上和板上滑行速度谁快,目的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❹ 小学生趣味科学小实验
一、奇特的杠杆
(1)实验目的 认识杠杆省力的原理。
(2)实验器材 约4米长的木杆1根,木支架1个,重约5千克的石块1块,桌子1张(桌面略低于木支架)。
(3)实验过程 ①取石块放在桌面上,并让其1/3露出桌面,再让一位同学拿着木杆一端;用木杆另一端把石块用力往上挑,这时,石块被能挑动吗?②仍让这位同学拿着木杆一端,再在桌子前面用一个木架支起木杆。然后用木杆另一端顶住石下方,再用手往下按,石块能被挑动吗?③把支架慢慢移向桌子,并不断撬动石块,所用的力是越来越大不是越来越小?④把支架慢慢移开,使之离桌子越来越远,并不断撬动石头,所用的力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二、这只气球会爆炸吗?
把一只气球吹足气,系紧口子。再用一块透明胶布(橡皮膏也可)贴在气球上,拿一根针从贴着透明胶布的地方把气球扎破。
你想想看:气球会不会“啪”的一声爆炸?
你也许认为气球要爆炸了吧!其实,气球不会“啪”的一声炸掉。在一般情况下,用针扎破气球,气球肯定会爆炸;现在的情况不同,你会看到气从针孔处徐徐冒出来,气球却象消了气的车胎一样慢慢地瘪下去。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气球扎破时,溢出的空气造成一股压力,橡皮和胶布对这种压力的反应各不相同。当压缩空气从气球扎破的地方冲出时,橡胶脆而薄,气球皮一下就被撑破了,同时发出很大的破裂声。透明胶带比较坚固,它可以抵住压缩空气冲出造成的压力,所以气球不会“啪”的一声爆炸。
这个实验的原理,已经被人们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防爆车胎就是据此原理制成的。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❺ 小学六上关于杠杆的小实验
杠杆定理么
定理:F动*L动=F阻*L阻(F阻,L阻一定时,L动越大,F动越小)(L是力专臂长度,F是力的大属小)
小六估计是不是很懂。。。
解释:
物(重力G为F动)///物(F阻)
---------------------(杠杆)
///////////△(支点)/
|---L动-----|---L阻---|
❻ 杠杆原理小实验 切合实际
管菜市场卖菜大爷借个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