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体的三类杠杆是
人身上有206块骨,其中有许多起着杠杆作用,当然这些起杠杆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动地绕支点转动,必须受到动力的作用,这种动力来自附着在它上面的肌肉,肌肉靠坚韧的肌健附着在骨上。例如肱二头肌上端肌腱附着在肩胛骨上,下端肌腱附着在桡骨上(如图),肱三头肌上端有肌腱分别附着在肩胛骨和肱骨上,下端附着在尺骨上。 </A>
</SPAN></FONT></FONT>人前臂的动作最容易看清是个杠杆了,它的支点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上转,引起曲肘动作;而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下转,引起伸肘动作。从上图很容易看出,前臂是个费力杠杆,但是肽二头肌只要缩短一点就可以使手移动相当大的距离。可见,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图是跑动时腿部肌肉示意图 </A>
</SPAN></FONT>股二头肌.当右腿向前跨步时,是右腿的髂腰肌收缩、臀大肌松弛,使右大腿抬起;股四头肌松弛,股二头肌收缩,使右膝弯曲。这时候,左腿由于它的髂腰肌松弛,臀大肌收缩,股四头肌收缩,股二头肌松弛,而伸直。在人体中,骨在肌拉力作用下围绕关节轴转动,它的作用和杠杆相同,称为骨杠杆。人体的骨杠杆运动有三种形式: </A>
</SPAN></FONT>1.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的作用点和重力作用点之间。如颅进行的仰头和俯首运动。 </A>
</SPAN></FONT> 2.省力杠杆:重力作用点在支点和力的作用点之间。如行走时提起足跟的动作,这种杠杆可以克服较大的体重。 </A>
</SPAN></FONT> 3.速度杠杆:力的作用点在重力作用点和支点之间。如肘关节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以较大的力才能克服较小的重力,但运动速度和范围很大。 </A></SPAN></FONT></FONT>
2. 人体的杠杆有哪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啊!
在人体中,骨在肌拉力作用下围绕关节轴转动,它的作用和杠杆相同,称为骨杠杆回。人体的骨杠杆运动有答三种形式:
1.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的作用点和重力作用点之间。如颅进行的仰头和俯首运动。
2.省力杠杆:重力作用点在支点和力的作用点之间。如行走时提起足跟的动作,这种杠杆可以克服较大的体重。
3.速度杠杆:力的作用点在重力作用点和支点之间。如肘关节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以较大的力才能克服较小的重力,但运动速度和范围很大。
肌肉,杠杆原理
眼睛,光学成像原理
还有:
杠杆原理,互相绝缘的神经纤维,凸透镜成像,骨骼的力学结构,脂肪的绝缘隔热,关节腔的负压,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瓣膜
3. 杠杆分几种在人体力学的运用原则有哪些
按照形状可以分简单杠杆和变形杠杆,如滑轮等。按力学原理分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由于身体骨骼和肌肉的构造特点,人体上的杠杆都是费力杠杆。
4. 什么是人体的骨杠杆运动
在人体生理卫生课上已经学过,人身上有206块骨,其中有许多起着杠杆作用,当然这些起杠杆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动地绕支点转动,必须受到动力的作用,这种动力来自附着在它上面的肌肉。
肌肉靠坚韧的肌腱附着在骨上。例如肱二头肌上端肌腱附着在肩胛骨上,下端肌腱附着在桡骨上,肱三头肌上端有肌腱分别附着在肩胛骨和肱骨上,下端附着在尺骨上。
人前臂的动作最容易看清骨的杠杆作用了,它的支点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上转,引起曲肘动作;而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下转,引起伸肘动作。前臂是个费力杠杆,但是肽二头肌只要缩短一点就可以使手移动相当大的距离。可见,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在人体中,骨在肌肉拉力作用下围绕关节轴转动,它的作用和杠杆相同,称为骨杠杆。人体的骨杠杆运动有三种形式:
(1)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的作用点和重力作用点之间。如颅进行的仰头和俯首运动。
(2)省力杠杆:重力作用点在支点和力的作用点之间。如行走时提起足跟的动作,这种杠杆可以克服较大的体重。
(3)速度杠杆:力的作用点在重力作用点和支点之间。如肘关节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以较大的力才能克服较小的重力,但运动速度和范围很大。知识点杠杆原理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即杠杆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弯的,但必须是硬棒。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5. 人体运动的杠杆是什么骨骼关节肌肉韧带是哪个
存在杠杆原理的人体运动中杠杆的支点是关节,四肢的骨骼,包括手指骨都可以看做运动的杠杆。肌肉是作为动力的来源,通过收缩或舒张来支配骨骼运动。韧带作为肌肉与骨骼,肌肉与关节缔结的桥梁,并且防止运动的过度形变以及一定的扭曲耐受,可以理解为复杂杠杆中的加强缓冲构件。脊柱的运动方式不同于四肢,更多的是转扭压,通过特殊的构造进行压力的分散,形成支撑力。
因此简单的回答是,四肢的骨骼在运动中较多的充当杠杆,其他组织拥有相应的辅助功能。
6. 人体杠杆
这是一个费力的杠杆(初三会学到),阻力点在茶杯处,动力点在骨骼上,(由于我的等级太低,回无法上传图片)。答
第二题是:因为两人爬的是同一栋楼,高度一样的。所以不必测量的。
就可以排除选项B和C.本题探究的是谁的功率最大,我们就可以这样 看: 每人的体重是不一样的,测的是功率大小,功率的公式是:P=F.S=G.H H相同,只有G越大,p就会越大。
楼梯的长度是不需要测量的。因为没有这个公式可以解决的。
7. 人体中的杠杆
人体中的杠杆大部分都是费力的。尤其像这些机械运动结构,你的关节就是支点,比如说内你在小臂上加容载荷,那么你若想以托的姿势保持物体静止或者运动,则你的肘关节就是支点。
向下的施力部分就是你小臂上的载荷,无载荷的时候就是你小臂以及手的重力,也就是阻力,而阻力臂基本上就是你小臂的臂长(在手拖重物远远大于小臂及手的重量的情况下),若没有载荷可基本等效于你小臂臂长的1/2。
而动力来自你的大臂的肱二头肌,你的肱二头肌控制了你小臂的曲运动,它力的作用点在靠近肘关节的桡骨粗隆,这个位置非常近于肘关节。
所以动力臂远远小于阻力臂,因而是费力杠杆。其他关节大多如此。
8. 人体206块骨骼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人体骨骼的形态和各部位的名称
1. 人体骨骼的形态分类
成年人的全身骨骼共有 206 块,每块骨头都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制约的,功能不同,形态也就各异。通常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四种形态:
<1> 长骨
形体较长而坚硬,分布于人体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多呈管状,内含空腔,有骨髓,如股骨、胫骨、肱骨、尺骨、挠骨、指骨等。
<2> 短骨
形似立方体,富于而压性,往往集群地连在一起,多位于承受压力而运动的复杂部位,如手腕的腕骨和脚腕的跗骨等。
<3> 扁骨
多呈板状,富于弹性与坚固性,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如颅骨部位的顶骨、枕骨和胸部的肋骨等。
<4> 不规则骨
形态很不规则,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的骨骼。如髋骨、椎骨、颞骨等。
2. 人体骨骼各部位的名称和数量
人体骨骼依据结构、功能、位置又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
<1> 颅骨
共 29 块,除下颌骨和舌骨外,都借助于骨缝或软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依据功能和位置,又可细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① 脑颅: 共 14 块,位于颅骨后上方,构成颅腔,起容纳和保护脑子的作用。
额骨 1 ─ 位于颅的上前方,由额部和眼眶上部构成。
顶骨 2 ─ 位于颅顶中部线两侧、额骨和枕骨之间。
枕骨 1 ─ 位于颅骨的后下部,形成颅后和颅底的一部分。
蝶骨 1 ─ 位于颅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因其形似蝴蝶,故名。
颞骨 2 ─ 位于颅骨两侧、参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
筛骨 1 ─ 位于额骨之下、蝶骨前方及左右眼眶之间。
听小骨 6 ─ 位于左右耳室之内,可分为锤骨、砧骨、镫骨。
② 面颅: 共 15 块,位于颅骨的前下方,构成口腔,并与脑颅共同构成鼻腔和眼眶,以维持面部形态。
上颌骨 2 ─ 位于面颅中央,上方与额骨、颧骨等围成眼眶,与鼻骨围成鼻腔。
鼻骨 2 ─ 位于两眼眶之间,构成鼻梁上部。
下鼻甲 2 ─ 位于鼻腔的外侧壁,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
泪骨 2 ─ 位于两眼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对薄而不规则的小骨片。
颧骨 2 ─ 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构成面颊及眼眶底和外侧壁的一部分。
腭骨 2 ─ 位于上颌骨的后方。
犁骨 1 ─ 位于鼻腔内及颅下部,为一斜方形骨板,构成鼻中隔的后下部。
下颌骨 1 ─ 位于面颅的前下部、上颌骨的下方。
舌骨 1 ─ 位于下颌骨和喉之间,借助肌肉和韧带悬于颈的前正中。
<2> 躯干骨
共 51 块,构成躯干支柱和胸腔,有以下几类骨骼:
椎骨 26 ─ 计有颈椎 7 、胸椎 12 、腰椎 5 、骶骨 1 、尾椎 1 。
肋骨 24 ─ 是细而长呈弓形的扁骨,分别与胸椎和胸骨相关节,构成胸腔。
胸骨 1 ─ 位于胸前部正中,是一浅居皮下的扁骨。
<3> 上肢骨
共 64 块,有以下几类骨骼:
锁骨 2 ─ 位于胸廓前上方的颈椎两侧。
肩胛骨 2 ─ 位于背部上外方的第 2 ─ 7 肋骨之间,为三角形扁骨。
肱骨 2 ─ 位于臂部。
尺骨 2 ─ 位于前臂内侧(手臂下垂、掌心向外的姿态时)。
桡骨 2 ─ 位于前臂外侧。
手骨 54 ─ 由腕骨 8 2 、掌骨 5 2 、指骨 14 2 构成。
<4> 下肢骨
共 62 块,有以下几类骨骼:
髋骨 2 ─ 位于臀部,属不规则骨,幼年时髋骨分为三部分,即髂骨、坐骨、耻骨; 15 至 16 岁时合而为一。
股骨 2 ─ 位于大腿部,是人体中最大和最长的长骨。
髌骨 2 ─ 位于股骨下端髌面上,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胫骨 2 ─ 位于小腿内侧,是小腿主要的负重骨。
腓骨 2 ─ 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不直接负重。
足骨 52 ─ 由跗骨 7 2 、跖骨 5 2 、趾骨 14 2 构成。
9. 人体中有哪些杠杆
肌肉,杠杆原理
眼睛,光学成像原理
还有:
杠杆原理,互相绝缘的神经纤维,凸透镜成像,骨骼的力学结构,脂肪的绝缘隔热,关节腔的负压,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瓣膜
10. 人体所有骨骼的名称
1. 人体骨骼的形态分类 成年人的全身骨骼共有 206 块,每块骨头都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制约的,功能不同,形态也就各异。通常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四种形态: <1> 长骨 形体较长而坚硬,分布于人体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多呈管状,内含空腔,有骨髓,如股骨、胫骨、肱骨、尺骨、挠骨、指骨等。 <2> 短骨 形似立方体,富于而压性,往往集群地连在一起,多位于承受压力而运动的复杂部位,如手腕的腕骨和脚腕的跗骨等。 <3> 扁骨 多呈板状,富于弹性与坚固性,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如颅骨部位的顶骨、枕骨和胸部的肋骨等。 <4> 不规则骨 形态很不规则,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的骨骼。如髋骨、椎骨、颞骨等。 2. 人体骨骼各部位的名称和数量 人体骨骼依据结构、功能、位置又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 <1> 颅骨 共29 块,除下颌骨和舌骨外,都借助于骨缝或软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依据功能和位置,又可细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① 脑颅: 共 14 块,位于颅骨后上方,构成颅腔,起容纳和保护脑子的作用。 额骨1 — 位于颅的上前方,由额部和眼眶上部构成。 顶骨2 — 位于颅顶中部线两侧、额骨和枕骨之间。 枕骨1 — 位于颅骨的后下部,形成颅后和颅底的一部分。 蝶骨1 — 位于颅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因其形似蝴蝶,故名。 颞骨2 — 位于颅骨两侧、参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 筛骨1 — 位于额骨之下、蝶骨前方及左右眼眶之间。 听小骨 6 — 位于左右耳室之内,可分为锤骨、砧骨、镫骨。 ② 面颅: 共 15 块,位于颅骨的前下方,构成口腔,并与脑颅共同构成鼻腔和眼眶,以维持面部形态。 上颌骨 2 — 位于面颅中央,上方与额骨、颧骨等围成眼眶,与鼻骨围成鼻腔。 鼻骨2 — 位于两眼眶之间,构成鼻梁上部。 下鼻甲 2 — 位于鼻腔的外侧壁,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 泪骨2 — 位于两眼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对薄而不规则的小骨片。 颧骨2 — 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构成面颊及眼眶底和外侧壁的一部分。 腭骨2 — 位于上颌骨的后方。 犁骨1 — 位于鼻腔内及颅下部,为一斜方形骨板,构成鼻中隔的后下部。 下颌骨 1 — 位于面颅的前下部、上颌骨的下方。 舌骨1 — 位于下颌骨和喉之间,借助肌肉和韧带悬于颈的前正中。 <2> 躯干骨 共51 块,构成躯干支柱和胸腔,有以下几类骨骼: 椎骨26 — 计有颈椎 7 、胸椎 12 、腰椎 5 、骶骨 1 、尾椎 1 。 肋骨24 — 是细而长呈弓形的扁骨,分别与胸椎和胸骨相关节,构成胸腔。 胸骨1 — 位于胸前部正中,是一浅居皮下的扁骨。 <3> 上肢骨 共64 块,有以下几类骨骼: 锁骨2 — 位于胸廓前上方的颈椎两侧。 肩胛骨 2 — 位于背部上外方的第 2 — 7 肋骨之间,为三角形扁骨。 肱骨2 — 位于臂部。 尺骨2 — 位于前臂内侧(手臂下垂、掌心向外的姿态时)。 桡骨2 — 位于前臂外侧。 手骨54 — 由腕骨 8 2 、掌骨 5 2 、指骨 14 2 构成。 <4> 下肢骨 共62 块,有以下几类骨骼: 髋骨2 — 位于臀部,属不规则骨,幼年时髋骨分为三部分,即髂骨、坐骨、耻骨; 15 至 16 岁时合而为一。 股骨2 — 位于大腿部,是人体中最大和最长的长骨。 髌骨2 — 位于股骨下端髌面上,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胫骨2 — 位于小腿内侧,是小腿主要的负重骨。 腓骨2 — 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不直接负重。 足骨52 — 由跗骨 7 2 、跖骨 5 2 、趾骨 14 2 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