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贷降消费贷增 信贷投放结构料优化
展望2021年银行信贷投向,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信贷结构料优化,信贷资源将加速流向普惠金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预计房地产贷款增速将回落。
放贷重点:小微+制造业
2021年以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持续加码。例如,央行等五部门近日明确,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均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
这意味着,2021年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浙江地区某农商行负责人表示,2020年该行新增信贷投放近50亿元。涉农贷款占比90%,个人贷款占比78%、企业贷款占比22%。2021年,信贷投放仍将立足“支农支小支实”,主要投向涉农类和民营小微企业。
基建和制造业也是2021年银行信贷支持重点。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2021年,中长期贷款有望维持较快增长。银行业将加大相关领域信贷投放力度,为基建投资、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模式提供资金支持。预计2021年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将维持较快增长速度,在贷款中的占比预计将高于70%。
消费贷投放力度将加大
在个人贷款领域,业内人士预计,消费类贷款投放力度将加大。
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表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得到重视,与消费相关利好政策有望出台。银行有望加大消费贷款、信用卡等投放力度。
前述报告提出,2021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将进一步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个人消费性贷款(包括购房贷款)同比增长近20%。
央行近日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通知称,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
业内人士认为,信用卡透支利率放开将引导商业银行定价市场化,推动信用卡服务创新升级,对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有积极作用。华中地区某城商行零售部负责人表示,取消透支利率硬性规定可促使信用卡利率市场化,定价差异化能力得到提升。预计部分银行会下调透支利率以争夺市场份额。银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大概率会出现下行趋势。
压降房地产融资
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信贷投放将呈现“有保有压”态势,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新规下,房地产融资料下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控制房地产融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预计2021年新增房地产贷款额度将进一步压缩。2021年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将从2020年9月末的12.8%降至9%左右。其中,占主体的居民房贷增速将回落至12%附近,企业房产开发贷增速将出现较低的个位数增长,企业地产开发贷将延续负增长。”
财信证券分析师周策认为,不同银行距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的差异,将造成银行之间的信贷结构调整。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超限的银行将选择在制造业等其他领域发力,适度调整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占比。
华东某大行二级分行负责人介绍,2020年总行按照增量限额方式对该行下达房地产限额。截至2020年11月末,该行法人房地产贷款余额在整体贷款中占比为5.5%,较年初下降0.77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房地产贷款增速会放缓,净负债率较高、现金短债比压力大的房地产企业,融资压力将较大。
2. 我苦难的时候,女朋友没有离开我,她一直鼓励我,现在我发财了,觉得她配不上我了,我赶她走,她
没毛病啊 你不是人 人家还不走?
3. 自己有精神病。干的是普攻。去追别人外甥女。他说是对他的侮辱。是他自己有问题吧
你自己的不能正常日常生活的话,追别人外甥女那不就是害人家吗,这个人说的话难听了点,但也是为自己外甥女着想
4. 哪里可以股票开户
华泰证券
沪指 震荡市 外围齐涨+资金流出+日线MACD死叉=高概率震荡走弱市
大北农 开盘价加仓买入 农村普惠金融+深港通+移动支付
东方航空 继续持有 年关航运走强+深度抗跌性+资金净流入
德希资产
5. 银保监会如何规范银行理财业务
资管新规公布近3个月后,占据中国金融资管市场主导地位的银行理财业务终于迎来监管细则。
2018年7月20日晚,中国银保监会宣布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华泰证券研究团队认为,随着此番监管政策明确新产品发行要求,过去2个多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因细则未定带来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理财细则落地有助于新产品加速推出,理财产品规模下行势头也会改善,同时股票和债券市场流动性亦有望好转。
作为此次理财细则的一大重点,官方实行分类管理,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前者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后者面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同时,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
这意味着,投资者进入银行理财市场的门槛有所降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表示,该措施对扩大民众选择理财产品非常有利。当前中国民众可投资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股票、房产等少数几样,降低公募理财起售点对实现普惠金融有重要意义。
对银行而言,上述举措亦是利好。随着银行理财客户范围扩大,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理财资金池,其负债端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缓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段时间以来监管方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围追堵截”。如何在新规过渡期内稳妥处置好非标,银行压力不小。
具体而言,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来源端期限较短,而运用端期限较长,在过渡期结束之时,可能出现非标资产尚未到期但对应理财产品到期的现象。而由于此时发行同类新产品已不合规,到期不能续作,银行表外理财对接的非标资产将面临回表问题,使资本金承压。
对此,理财细则给出一定转圜余地。银保监会表示,在过渡期结束后,对于因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债权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经报监管部门同意,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适当安排,稳妥有序处理。
华泰证券研究团队分析称,此举为银行处理该类资产提供了更大空间。对于无法回表的长久期非标债权类资产来说,银行不必发行对等久期的理财产品来对接,同时也解决了一些股权投资确实无法满足表内监管要求无法回表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市场对理财细则可能带来冲击的担忧。
在此情况下,一些市场机构看好中国银行业稳妥适应监管新规。据德意志银行估算,中国现存约6万亿元表外非标信贷余额,其中约50%至60%将在2020年底前到期,余下部分各银行将通过发行净值型封闭式理财产品,转换成ABS标准化产品、保险资金或银行贷款等方式充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