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道 运筹学案例分析! 高分悬赏!!
我只说最后一句的理解,前边的不管了!
就是我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要分析透彻,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举出来,然后还要看每种可能性未来的情况,是好是坏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再做出现在的决定,这样我们做出的决定就会有更高的正确性!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Ⅱ 求一个运筹学课程设计的案例...
http://..com/question/623744564373182644.html?oldq=1
这个是运输问题,而且是产销不平衡,算是有点计算量的
用运输单纯形法求解,你要熟悉求解的规则。答案已经给出,你做出来了可以参考一下
http://..com/question/1860237612977204987.html?oldq=1
这个是目标规划
手工求解有些复杂,你可以试试,答案已经给出
如果你还需要,我还有其他的模型案列
排队论,动态规划,存储论……一般教学用到的运筹学案列都有
Ⅲ 找个运筹学课程设计的案例
运筹学实践》课程设计是以小组团队为基础,在学习《运筹学》教学内容基础上,自主选择主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资料检索、数据处理、论证或分析建模、求解等过程,经过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给出最优决策方案的一种全过程综合训练,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致关重要。具体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量分析与上机能力、综合与表达能力等、合作共事与团队作战能力、协调与应变能力等。
一、《运筹学实践》课程设计选题
下面列出的一些选题可供参考:
1、为所在班级同学设计几套不同要求的食谱;
2、为同学们设计几套个人储蓄方案;
3、结合小组同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几套因人而异的学习时间安排方案;
4、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座位的合理设计(餐厅就餐桌凳数量、布局的合理设计);
5、选择一个企业,在实际调研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优化排产方案或生产—库存计划;
6、帮助农村某乡制定作物种植计划;
7、为某运输企业制定合理的配车计划;
8、为公交公司制定合理的车辆更新计划;
9、自选企业的产品背景,解决《串联系统可靠性问题》;
10、自选背景,解决选址问题,如自动充气站、急救中心、血站、医院、学校、发电厂、炼油厂、仓库、分销中心、打麦场等;
11、医院科室医生(学生超市、书店、食堂服务员)数量的合理配置研究;
12、西安市旅游景点经典路线的设计;(高校联络最短路线设计;)
13、选择了解和熟悉的实际背景,收集相关资料,抽象出适当的运筹学模型,求解并进行结果分析,形成一个运筹学案例;
14、从老师提供的案例背景材料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15、针对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辅助学习工具,如:LP灵敏度分析活动尺、电子模板法求解网络模型、排队论公式汇总和记忆表格等;
16、选择《运筹学》教学网络平台的一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
二、课时与活动安排
1、总课时为2周,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活动内容
选题、调研
小组讨论与上机
答疑、指导
报告交流与总结
课时数
1周
16学时
8学时
12学时
时间安排
1—15周
16~17周
15周5
16周5
18周2、5
合计课时数
2周
2、组织工作与活动安排:
(1)选题与调研阶段:安排在1~15周之内分散进行,总共时间为1周。主要工作是:
Ⅳ 谁有比较好的运筹学案例,贴近校园生活的
阅卷问题
在确定想数学建模竞赛这种形式的比赛的优胜者时,常常要评阅大量的答卷,譬如说,有P=100份答卷。一个由J位评卷人组成的小组来完成评阅任务,基于竞赛资金对于能够聘请的评阅人数量和评阅时间的限制,如果P=100,通常取J=8。理想的情况是每个评卷人看所有的答卷,并将它们一一排序,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太大。另一种方法是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在一次筛选中每个评卷人只看一定数量的答卷,并给出分数。为了减少所看答卷的数量,考虑如下的筛选模式:如果答卷是被排序的,则在每个评卷人给出的排序中排在最下面的30%被筛除;如果答卷被打分(譬如说从1分到10分),则某个截止分数线以下的答卷被筛除。这样,通过筛选的答卷重新放在一起返回给评卷小组,重复上述过程。人们关注的是,每个评卷人看的答卷总数要显著的小于 。评阅过程直到剩下 份答卷时停止,这些就是优胜者。当 时通常取 。
你的任务是利用排序、打分及其它方法的组合,确定一种筛选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最后选中的 份答卷只能来自“最好的”2 份答卷(所谓“最好的”是指,我们假定存在着一种评卷人一致赞同的答卷的绝对排序)。例如,用你给出的方法得到的最后3份答卷将全部包括在“最好的”6份答卷中。在所有满足上述要求的方法中,希望你能给出使每个评阅人所看答卷份数最少的一种方法。
注意在打分时存在系统偏差的可能。例如,对于一批答卷,一位评阅人平均给70分,而另一位可能给80分。在你给出的模式中如何调节尺度来适应竞赛参数( )的变化?教师工资调整方案
美国一所大学新聘的一位主任要对该校教师工资进行调整,设计一个公正、合理的工资体系。教师目前状况和工资调整原则如下:
1.教师职称由低到高分4个等级: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获博士学位者聘为助理教授;读博士学位者聘为讲师,且得到学位时自动升为助理教授;副教授工作7年后可申请提升教授;
2.无教学经验的讲师起始工资为$27000;助理教授的起始工资为$32000;按时提升(7或8年)并有25年以上教龄者工资大致为有博士学位的新教师的两倍;
3.同一等级中教龄长者工资高,但是这种差别应该随着教龄的增加而渐减,并趋于一致;
4.职称的提升应带来实质性利益,即若某人在短时间内获提升,则其所得应大致等于正常情况下(不提升)7年增加的工资;
5.每人的工资都不能减少;只要学校有钱,所有教师每年都增加工资;每年用于增加工资的总资金可能不同。
全校204位教师的教龄、职称和目前的(年)工资如表所示(职称代号0,1,2,3依次表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请你按照上述原则设计新的工资方案,并给出一个从目前状况到新方案的过渡方法。
表1 全校教师教龄、职称和工资
序号 教龄 职称 工资 序号 教龄 职称 工资 序号 教龄 职称 工资
1 4 2 54000 2 19 1 43508 3 20 1 39072
4 11 3 53900 5 5 3 44206 6 17 1 37538
7 23 3 48844 8 10 1 32841 9 7 2 49981
10 20 2 42549 11 18 2 42649 12 19 3 60087
13 15 2 38002 14 4 1 30000 15 34 3 60576
16 28 1 44562 17 9 1 30893 18 22 2 46351
19 21 2 50979 20 20 1 48000 21 4 1 32500
22 14 2 38642 23 23 3 53500 24 21 2 42488
25 20 2 43892 26 5 1 35330 27 19 2 41147
28 15 1 34040 29 18 3 48944 30 7 1 30128
31 5 1 35330 32 6 2 35942 33 8 3 57295
34 10 1 36991 35 23 3 60576 36 20 2 48926
37 9 3 57956 38 32 2 52214 39 15 1 39259
40 22 2 43672 41 6 0 45500 42 5 2 52262
43 5 2 57170 44 16 1 36958 45 23 1 37538
46 9 3 58974 47 8 3 49971 48 23 3 62742
49 39 2 52058 50 4 0 26500 51 5 1 33130
52 46 3 59749 53 4 37954 54 19 3 45833
55 6 2 35270 56 6 2 43037 57 20 3 59755
58 21 3 57797 59 4 2 53500 60 6 1 32319
61 17 1 35668 62 20 3 59333 63 4 1 30500
64 16 2 41352 65 15 3 43264 66 20 3 50935
67 6 1 45365 68 6 2 35941 69 6 1 49134
70 4 1 29500 71 4 1 30186 72 7 1 32400
73 12 2 44501 74 2 1 31900 75 1 2 62500
76 1 1 34500 77 16 2 40637 78 4 2 35500
79 21 3 50521 80 12 1 35158 81 4 0 28500
82 16 3 46930 83 24 3 55811 84 6 1 30128
85 16 3 46090 86 5 1 28570 87 19 3 44612
88 17 1 36313 89 6 1 33479 90 14 2 38624
91 5 1 32210 92 9 2 48500 93 4 1 35150
94 25 3 50583 95 23 3 60800 96 17 1 38464
97 4 1 39500 98 3 1 52000 99 24 3 56922
100 2 3 78500 101 20 3 52345 102 9 1 35978
103 24 1 43925 104 6 2 35270 105 14 3 49472
106 19 2 42215 107 12 1 40427 108 10 1 37021
109 18 2 44166 110 21 2 46157 111 8 1 32500
112 19 2 40785 113 10 2 38698 114 5 1 31170
115 1 0 26161 116 22 3 47974 117 10 2 37793
118 7 1 38117 119 26 3 62370 120 20 2 51991
121 1 1 31500 122 8 2 35941 123 14 2 39294
124 23 2 51991 125 1 1 30000 126 15 1 34638
127 20 2 56836 128 6 0 35451 129 10 1 32756
130 14 1 32922 131 12 2 36451 132 1 1 30000
133 17 3 48134 134 6 1 40436 135 2 2 54500
136 4 2 55000 137 5 1 32210 138 21 2 43160
139 2 1 32000 140 7 1 36300 141 9 2 38624
142 21 3 49687 143 22 3 49972 144 7 2 46155
145 12 1 37159 146 9 1 32500 147 3 1 31500
148 13 0 31276 149 6 1 33378 150 19 3 45780
151 4 3 70500 152 27 3 59327 153 9 2 37954
154 5 2 36612 155 2 1 29500 156 3 3 66500
157 17 1 36378 158 5 2 46770 159 22 1 42772
160 6 1 31160 161 17 1 39072 162 20 1 42970
163 2 3 85500 164 20 1 49302 165 21 2 43054
166 21 3 49948 167 5 3 50810 168 19 2 51378
169 18 2 41267 170 18 1 42176 171 23 3 51571
172 12 3 46500 173 6 1 35978 174 7 1 42256
175 23 2 46351 176 22 3 48280 177 3 1 55500
178 15 2 39265 179 4 1 29500 180 21 2 48359
181 23 3 48844 182 1 1 31000 183 6 1 32923
184 2 0 27700 185 16 3 40748 186 24 2 44715
187 9 2 37389 188 28 3 51064 189 19 0 34265
190 22 3 49756 191 19 1 36958 192 16 1 34550
193 22 3 50576 194 5 1 32210 195 2 1 28500
196 12 2 41178 197 22 3 53836 198 19 2 43519
199 4 1 32000 200 18 2 40089 201 23 3 52403
202 21 3 59234 203 22 3 51898 204 26 2 47047
Ⅳ 谁能提供个运筹学现实中的案例
更多的是讲的提高效率来提高经济效益。你从A地要送货到B,C,D。肯定是带全了转一圈最有效率,不然到了B回来,再到C再回来,再到D肯定不经济。要延伸就把几个地点距离什么的加进去,设计个路线
Ⅵ 运筹学课程设计案例分析题以及答案
您好
楼主
很高兴看见了您的问题
虽然我无法正确的回答您的问题
但是我的回答能给您几点提示
1
游戏中遇到了疑问可以先去看看游戏帮助
2
当自己实在无法解决时可以求助资深玩家
其实
很多难题都是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
当您自己解决问题时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同时我也深信楼主的智慧
祝您能早日找到问题答案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够帮到您!
祝您好运。谢谢采纳
!
Ⅶ 跪求运筹学案例,急!!!!!
配矿计划编制
一,问题的提出
某大型冶金矿山公司共有14个出矿点,年产量及各矿点矿石的平均品位(含铁量的百分比)均为已知(见表1).
表1 矿点出矿石量及矿石平均品位表
矿点号
出矿石量
平均铁品位(%)
1
70
37.16
2
7
51.25
3
17
40.00
4
23
47.00
5
3
42.00
6
9.5
49.96
7
1
51.41
8
15.4
48.34
9
2.7
49.08
10
7.6
40.22
11
13.5
52.71
12
2.7
56.92
13
1.2
40.73
14
7.2
50.20
按照冶金生产,具体说这里指炼铁生产的要求,在矿石采出后,需按要求指定的品位值TFe进行不同品位矿石的混合配料,然后进入烧结工序,最后,将小球状的烧结球团矿送入高炉进行高温冶炼,生产出生铁.
该企业要求:将这14个矿点的矿石进行混合配矿.依据现有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要求,混合矿石的平均品位TFe规定为45%.
问:如何配矿才能获得最佳的效益
二,分析与建立模型
负责此项目研究的运筹学工作者,很快判定此项目属于运筹学中最成熟的分支之一线性规划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小规模问题.
1.设计变量:记Xj(j=1,2,*,14)分别表示出矿点114所产矿石中参与配矿的数量(单位:万吨).
2.约束条件:包括三部分:
(1)供给(资源)约束:由表1,有
X1 ≤70
X2 ≤ 7
……
X14 ≤ 7.2
(2)品位约束:
0.3716X1+0.5125X2+…+0.5020X14=0.4500∑Xj
(3)非负约束:
Xj≥0 j=1,2,…,14
3.目标函数:
此项目所要求的"效益最佳".作为决策准则有一定的模糊性.由于配矿后混合矿石将作为后面工序的原料而产生利润,故在初始阶段,可将目标函数选作配矿总量,并追求其极大化.
于是,可得出基本(LP)模型如下:
(LP) Max Z=∑Xj
0≤ X1 ≤70
0≤ X2 ≤ 7
s.t. ……
0≤ X14 ≤ 7.2
0.3716X1+0.5125X2+…+0.5020X14=0.4500∑Xj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计算结果
使用单纯形算法,极易求出此模型的最优解:
X*=(X*1,X*2,…,X*14)T,它们是:
X*1 =31.121 X*2 = 7 X*3 =17
X*4 =23 X*5 = 3 X*6 = 9.5
X*7 = 1 X*8 =15.4 X*9 = 2.7
X*10= 7.6 X*11=13.5 X*12= 2.7
X*13=1.2 X*14= 7.2 (单位:万吨)
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为:
Z*= ∑X*j =141.921(万吨)
分析与讨论
按照运筹学教材中所讲述的方法及过程,此项目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是,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优化计算结果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检验.
这个结果是否能立即为公司所接受呢 回答是否定的!
注意!在最优解X*中,除第1个矿点有富余外,其余13个矿点的出矿量全部参与了配矿.而矿点1在配矿后尚有富余量:70-31.121=38.879(万吨),但矿点1的矿石平均品位仅为37.16%,属贫矿.
作为该公司的负责人或决策层绝难接受这个事实: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在矿点1生产的贫矿中却有近39万吨被闲置,而且在大量积压的同时,会产生环境的破坏,也是难以容忍的.
原因何在 出路何在
经过分析后可知:在矿石品位及出矿量都不可变更的情况下,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混合矿的品位要求TFe上.不难看出,降低的TFe值.可以使更多的低品位矿石参与配矿.
TFe有可能降低吗 在因TFe的降低而使更多贫矿石入选的同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必须加以考虑.
就线性规划模型建立,求解等方面来说,降低TFe及其相关影响已不属于运筹学的范围,它已涉及该公司的技术与管理.但是,从事此项目研究的运筹学工作者却打破了这个界限,深入到现场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中去,请教,学习,调查,然后按照TFe的三个新值:44%,43%,42%,重新计算
变动参数值及再计算
将参数TFe的三个变动值0.44,0.43,0.42分别代入基本模型(LP),重新计算,相应的最优解分别记作X*(0.44),X*(0.43)及X*(0.42).下表给出详细的数据比较:
表2 不同TFe值的配矿数据
矿点
铁品位
(%)
出矿量
万吨
TFe = 45%
TFe = 44%
TFe = 43%
TFe = 42%
X*(0.44)
富余量
万吨
X*(0.44)
富余量
万吨
X*(0.44)
富余量
万吨
X*(0.44)
富余量
万吨
1
37.16
70
31.121
38.879
51.87
18.13
70
0
70
0
2
51.25
7
7
0
7
0
7
0
7
0
3
40.00
17
17
0
17
0
17
0
17
0
4
47.00
23
23
0
23
0
23
0
23
0
5
42.00
3
3
0
3
0
3
0
3
0
6
49.96
9.5
9.5
0
9.5
0
9.5
0
9.5
0
7
51.41
1
1
0
1
0
1
0
1
0
8
48.34
15.4
15.4
0
15.4
0
15.4
0
15.4
0
9
49.08
2.7
2.7
0
2.7
0
2.7
0
2.7
0
10
40.22
7.6
7.6
0
7.6
0
7.6
0
7.6
0
11
52.71
13.5
13.5
0
13.5
0
13.5
0
0
13.5
12
56.92
2.7
2.7
0
2.7
0
0
2.7
0
2.7
13
40.73
1.2
1.2
0
1.2
0
1.2
0
1.2
0
14
50.20
7.2
7.2
0
7.2
0
4.53
2.67
0.77
6.43
配用总量/富余总量(万吨)
141.921
38.879
162.67
18.13
175.43
5.37
158.17
22.63
(四)综合评判及结果
对表2所列结果,请公司有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进行综合评判,评判意见是:
TFe取45%及44%的两个方案,均不能解决贫矿石大量积压的问题,且造成环境的破坏,故不能考虑.
TFe取43%及42%的两个方案,可使贫矿石全部入选;配矿总量在150万吨以上;且富余的矿石皆为品位超过50%的富矿,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精矿粉,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因而,这两个方案对资源利用应属合理.
经测算,按TFe取42%的方案配矿,其混合矿石经选矿烧结后,混合铁精矿品位仅达51%,不能满足冶炼要求,即从技术上看缺乏可行性,故也不能采用.
TFe=43%的方案,在工艺操作上只需作不大的改进即可正常生产,即技术上可行.
经会计师测算,按TFe=43%的方案得出的配矿总量最多,高达175万吨,且可生产数量可观的精矿粉,两项合计,按当时的价格计算,比TFe=45%的方案同比增加产值931.86万元.
结论: TFe=43%时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四,一点思考
由基本模型(LP)的目标函数及决策准则来看,它具有单一性,即追求总量最大.而从企业的要求来看,还需考虑资金周转,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企业生存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企业所指的"效益最佳"具有系统性.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应属运筹学工作者在应用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需要合理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是:运筹学工作者在理念与工作方式只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不能只拘泥于运筹学书本及文献资料,而应进入实际,与相关人员,相关学科相结合,交叉,渗透,互补,从而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以及系统优化的目的.
经验表明:在运筹学实际应用的项目中,很少遇到运筹学"独步天下"的情况.如在此案例中,它属于线性规划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即使如此,运筹学在其中也不能包揽一切,它可以起着骨架及核心作用,但若无其他方面的配合,也不能达到圆满成功.
Ⅷ 运筹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这样的案例可以举出很多:
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如何确定的问题、存贷差额如何确定以及盈亏平衡点的确定问题等等,这都可以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