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也亏损
最近的一大热点话题,就是喊了很久“破刚兑”的银行稳健型理财,真的破刚兑了。多家银行(或其理财子公司)的“稳健型”理财,竟然跌破本金了。
今天不赘述关于“破刚兑”正确性的那些投教老话,反正市面上这类文章已经太多。今天深扒这些理财的底层资产,究竟最近银行们中了什么邪,理财还真能亏损了?!
比如6月1日,某股份行本行理财,“28天成长2号”单位净值几天内从1.0792跌到了1.0753,小40万元的理财,仅月初这几天的功夫,就累计亏损了近1600元。
再比如这款。招银理财“代销季季开1号”单位净值是0.9997,该产品5月初净值最高点还是1.0031。跌破成本价,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降为-4.42%。
放眼债市哀鸿遍野的六月这段时间,多家银行“稳健性”(风险等级多为R2级)理财产品跌到投资者亏本。
据市场粗略统计,大约有超20只固收类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了成本价。
根据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设计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 (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 (激进型)五个级别。R2级(稳健型)该级别理财产品的确不保证本金的偿付,但本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
这是为什么?
分析总结看,这一波稳健性理财下跌的元凶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债市大幅震荡,中枪理财配比大
第一个原因比较浅显,就是这些理财底层资产配了不少债券类资产,而债市最近正在哀鸿遍野。跌啊!
啥是“稳健”的固定收益型理财呀,就是资产配比里债券市场占大头。呐,比如这一款净值接连下跌的理财产品,其产品投资范围显示,银行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看看市场啥情况呢?从5月下旬开始,由于月末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骤然趋紧,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沪上某国有大行债券交易员表示,这延续了近几周以来逐渐收紧金融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防止资金空转的政策意图。随着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持续对金融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有所降低,预计资金市场利率很难回到四月水平。
正因此,最近债券净值型理财压力都比较大,4月底开始中证全债指数大概跌了2%,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下跌幅度了。到了5月份,资金面有所收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调整。
据wind数据显示,短期品种调整超40bp,长期品种调整超15bp。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 固收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券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 权益类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比例不低于80%;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
- 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
所以反而,最近中招惹争议的,反而是相对稳健的“固收类”。
根据某家大行银行R2级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该产品在信用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承担高信用等级信用主体的风险,如AA 级(含)以上评级债券的风险;在市场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同业存放等低波动性金融产品,严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汇等高波动性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此级别还包括通过衍生交易、分层结构、外部担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
顺便提一嘴,6月以来,不光银行理财在亏,债券型基金也在调整。银行理财破刚兑后倒是公正了,大家面临的市场一样,走势也一样公开透明,资管市场终于迎来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2、资管新规下,市价估值反映快
国内债券市场大起大落,甚至“债灾”也不是第一回了,怎么此前没听说过银行的稳健理财都不保本了?
从某股份行资管中心人士了解到,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银行理财在确定成本、确定未来的变型价格后,两点拉一条线,净值慢慢爬坡,不受市价波动影响,这样客户的心理体验就会比较好。
但是目前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产品净值化的要求就是用市价或中证估值这样的公允价格来给产品每天估值,目标就是产品净值更加客观。
说白了,就像是本来模糊化的厨房后台,现在被你装了个探头每日监控了呗。以前可能过程中也是跌的,只是投资者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而已。
现在呢,债市是从高位回落的。前面好的时候其实收益满高的,现在一回落,那下来得也就显得更快,理财又采取的是市值法估值方式,所以没有像以前预期收益型产品那么平滑。
所以对于上述某股份行的稳健性理财。
- 如果我们只看近一月收益,你会发现产品自6月初变成了一条陡峭而非平滑的抛物线,如果你正好是这个时候买进去的投资者,那感觉真是酸爽了。
- 但如果我们看半年期表现,感受就会大不同,你会发现这产品其实运作得蛮好,只是最近才受到了市场的一些影响。
总结:相较于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够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但当债市调整明显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会更加剧烈。
3、债市拆杠杆,之前赚钱招数不灵了
第三个和第四个“元凶”就藏得比较深了。
先告诉你们一个我从交易员那里听来的秘密:两三个月前,债市里有一种“加杠杆套利”的策略,那个时候资金面宽松。
怎么个玩法呢?比如银行在市场融入资金之后买了某只高等级债券,然后再把债券质押出去再换成资金,然后再用资金买债券……
这样一轮接一轮,就是典型加杠杆的过程,当时也没有硬性约束。其结果很显然,就是金融机构收益提升了。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收益率看起来不错。
但近期情况陡然转变,监管最不喜欢的就是“资金空转”,所以火眼金睛的监管来管了,“加杠杆”变成了“拆杠杆”。
在5月29日举行的银行间本币市场大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警示说:“虽然加杠杆是债券市场主流的盈利方式,但随着杠杆率上升市场波动率会加大,建议大家要以2016年债市波动率上升导致的后果为鉴。”
所以近期,央行通过“缩量”的方式提升市场资金利率水平,Wind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在有6700亿逆回购到期的情况,央行仅续作了2200亿,意味着央行回收了4500亿流动性;6月8日5000亿MLF到期,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1200亿流动性,意味着央行净回笼3800亿。
这也带来了上文中提及的,隔夜Shibor由前期的不到1%迅速攀升并突破2%。
你想啊,滚隔夜成本不足以覆盖债券资产收益率,所以机构就不得不开始“拆杠杆”。一个迹象是,质押式回购相较5月也快速回落。
所以,加杠杆赚收益的法子,也被打击了。
4、资金池子被拆,真实情况暴露
以前的那些“资金池对接资产池”的银行理财,为啥总能永远刚兑呢?当时碰到债市波动池子里实际亏损了咋办呢?他们会拆东墙补西墙,拆后面滚动发售的产品收益,补前面的产品波动。
反正投资人又看不到中间具体过程,很多投资人也并不敏感,这期4.4%,下期4.0%的,他们也不觉得这中间有啥问题。
但现在随着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资管新规像拧螺丝一般逐渐推进落实,以前的厨房后台被公开了,猫腻不能玩了。
原来这种债市波动有些银行搞的资产池能化解现在资管新规新要求都不能给客户弥补损失了,所以产品投成什么样就直接暴露出来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净值型产品已经破刚对,下一步,监管拆“资金池”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理财扛不住?里头会不会还埋着没被拆干净的“雷”?值得我们提前引起警惕。所以在做银行投资理财的时候可以到辨险识财APP上面查看一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报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踩雷。
❷ 目前国内经济真的是有通胀转为紧缩了吗紧缩状态下,现金为王的理财方式是否可行
现在国内经济的确也受到次代危机的影响,现在目前也这是有通缩的现象...国家现在也一点点以降税来带动国民消费,到今年年底据说还要降低两次利息,这样去银行存款的就少了,而且现在大多地区的政策是鼓励购买住房... 至于现金为王...我个人不赞同...因为大众都在持币观望的同时,货币便会贬值,也有可能会导致通涨,一个健康的经济链是应该抓住通涨与通缩的平衡点...
❸ 国家,真是已经实行了,银行理财,富人只有五十万的现金在手里吗
50w是指存款保险制度全额赔付的上限,指的是个人在某个银行内的存款了,如果这个银行倒闭了,国家的保险公司包赔50w,超过50w的按照比例赔付,由于现在各行各业都要开银行,有许多民营小银行,村镇银行,以后肯定有经营不善倒闭的,所以,建议存款在某个银行内不要高于50w,避免产生损失,优先选择国有4大行和好的股份制银行!
❹ 个人理财:银行钱收紧了你该怎么办
你存了多少钱到银行,还还是你的?请给我一个好评吧!
❺ 300万元现金银行做什么理财方案
在银行的话,你这个资金可以直接进私人银行部理财了,私行里面的产品收益从5-8应该都不等。不同的银行产品上还有区别。
信托产品可以了解了解,政府背书、6-9都有,现在普遍6-7
❻ 500万现金可以靠银行理财过一辈子吗为什么
三十年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10.08%,月平均工资只有200元。当时有人怀揣50万,每月的利息收入是月工资的20倍有余,想要靠银行存款利息来生活,不再工作,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一定会有很多人赞成、羡慕。
如果当时真的守着50万,什么也不干了,可能现在只有哭的份。有人说高速通货膨胀只是来自于过去改革开放那几十年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未来经济增长一定会不断降速,通货膨胀也会得到进一步遏制。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次高级是尊重需求。这两层需求一定是需要有工作才能实现的。
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你可以挥霍无度,也可以终日游玩,但效用会逐渐降低,总有腻味的时候。
可以不上班,但不可以不工作。工作也许是你联系这个社会,体现自己价值的唯一路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希望能够得到公司返聘,能够去一些单位发挥余热?不是没有钱,而是有太多“闲”。
工作让生活更靠谱,至少不至于出现没有价值的怀疑。
总结:
有500万,可以靠银行理财利息来提高生活水平,降低生活压力,但不能指望它能带你从工作中解脱。工作在带给你压力,带给你痛苦的同时也带给你价值、带给你尊重。放弃工作不仅无法保证未来的收入,也无法保证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❼ 流动性紧缩对银行投资有什么影响
目前对“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进行讨论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从政策面看,频繁出台的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确实面临着不小的考验。举一个例子,商业银行资金安排的短期周期一般是一周,今年端午小长假时央行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要求商业银行分两次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纳,这大大出乎了商业银行的预料,对于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提高0.5个百分点意味着要在短期内多缴数百亿元的准备金。从资金调拨管理的角度来讲,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商业银行通常不会留存这么大量的资金,在宏观政策超出银行预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能通过从市场拆入资金来满足央行上调准备金的需求。因此,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实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的极大的考验。
❽ 现金类银行理财有何利好消息
2018年7月20日晚,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证监会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其配套细则对外公开征求意见,三份文件均为资管新规的配套政策。
上述规定实际上并非新增规定,此前资管新规本身并未禁止公募产品投资于非标资产,但《通知》的明确,较大程度消除了市场的疑虑。不过,不少机构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对于公募资管产品在投资非标上有大幅放松。
从表面上看起来公募资管产品是可以投非标了,但还有一条规定要结合起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简单的说就是监管部门也有坚守,就是不让搞资金池,非标资产不准期限错配。期限匹配这一条,就直接把大部分开放式公募理财投非标的路给断了。比如一个每季或每半年开放的封闭产品或每天开放的产品根本就投不了了,所以这一条并不像看到的那么松。
在对“公募资管产品可投资非标”这项规定予以充分关注的同时,有部分机构人士认为,另一值得讨论之处在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与货币基金的监管标准的差别。
《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在过渡期内给了银行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采用货基的估值方法,但没有看到类似货基最多不超过120天的久期要求和对客户集中度及投资集中度方面的流动性管理限制,与货币基金的监管标准并没有真正达到统一。
她指出,针对货基采用摊余成本法隐含了两个假设:一个是基金经理买入并持有债券到期,另一个是持有期间市场利率和债券交易价格保持不变。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剩余期限较短的货币市场工具,因此这两个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如果不规定久期的情况下讨论采用摊余成本来估值,合理性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刘文红提到,货基另一个有效规定是对偏离度的硬性要求——货币基金要求每天计算偏离度,当超过0.5%时,基金管理人可以与托管人商定后进行调整,使基金资产净值能够公允地反映基金资产价值。这也是对估值采用执行摊余成本法出现不一致的时候要及时处理掉。这一条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执行。
❾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高烧”现象与银行信贷一再收紧的关系密切”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是什么请分析
因为政府一再提供现金准备比例 , 银行得遵守这规则..
也就是大约拿到10元只能贷出8元 , 剩下的钱得让政府检查现金,
银行提高现金准备...目前最热的方法就是用短期理财吸资金 ,
而想去贷款的老百姓因为跟政府现在提高现金准备的规则完全相反 ,
银行当然紧缩信贷提高门槛 , 因为钱贷给了老百姓也就代表银行现金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