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攻略 > 银行同业理财案例分析

银行同业理财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3 20:50:02

银行理财收益怎么计算

通常来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自益是根据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投入的资金以及实际理财天数来计算的。一般理财产品计算公式为理财收益=投入资金×日利率×实际理财天数。其中利率又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在计算理财收益时要适当地进行转换。当然这个计算公式一般是适用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理财产品还需要考虑到其他风险因素。以上就是关于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的介绍,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年是按照360天计算的,而其他互联网理财产品还是按照365天计算。除此之外,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要分清到期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区别。

⑵ 个人理财案例分析

有一个还算详细的案例分析: 【理财案例】 张小姐去年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现正就职于一家国有企业单位。近日她给金理财邮箱写来一封信这样写道:“我大学毕业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工作也算开心。不过总觉得自己每月的开支有点拮据,自己找不出什么问题,希望金理财可以帮我看看。” 下面就是张小姐附加的个人财务状况:月收入工资1500元,补贴800元,至于奖金、绩效之类的因为工龄太短没有达到领取标准。每月开支包括房租500元,饮食消费600元,手机话费200元,以及其他消费700元。 张小姐现在有一万元基金投资,无其他固定资产。 理财目标:1、想在1年内为自己购置一台笔记本和一台数码相机,总价在1万元左右。2、在接下来几年每年为自己父母积蓄1万元用作养老基金。3、如有可能希望两年后实现自己的购车梦想。(备注:可否请理财师考虑到我们这个特殊人群在接下来几年的收入增长幅度) 方案1 理财师裘琴燕所做的理财规划 财务分析 根据张小姐当前财务状况获知张小姐年收入2.76万,年支出2.4万,每月可节余300元,一年下来可节余3600元,两年后也才节余7200元,这与张小姐努力要实现的三大理想目标相差甚远。建议张小姐重新调整日常开支,避免过多消费,养成使用信用卡的良好习惯及通过每月定额投资方式储备资本。从张小姐的月开支按占比大小依次为其他消费支出(30%)、饮食消费支出(26%)、房租(21%)、手机话费(8%),获知张小姐的其他消费和饮食消费过多,建议张小姐每月其他消费缩减至400元,饮食消费缩减至300元(中餐单位提供,张小姐只需解决晚上伙食),同时控制手机话费至100元(提议加入单位虚拟网或选择优惠套餐),调整后张小姐每月可节余1000元,年节余12000元。 理财建议1 巧用银行信用卡,在信用额度内,刷信用卡消费可获最长56天免息期无偿占用银行信用,只要按时还款不影响个人信用,同时信用卡还可参与长至24期的分期付款购物活动,每月只需付总价的1/24,就可让您提前2年使用喜爱商品。针对张小姐的理财目标1,建议张小姐申请一张有分期付款功能的银行信用卡,可选择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办理,鉴于张小姐目前收入并不丰厚,且张小姐购置笔记本电脑之用主要是上网查阅资料、看经济新闻所需,故其购买时应选择品牌大众化、配备大众化、售后服务佳,价格一般在60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选择品牌有明基、联想、惠普等,数码相机的选择考虑以实用为主,以外观新颖、时尚为辅,价格一般在2000元左右,选择品牌有SONY、佳能、三星。通过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张小姐每个月只需支出333元就可实现为自己购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的目标。

⑶ 案例分析:投资理财 ,请高手指点,谢谢!!

1.人都有一种想法,就是没有风险哪有回报,风险越大,回报越多。
2.就是本金,加利息,加收入。代表风险的大小。
3.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多。所谓的平衡吧,你赚的越多就有人赔的越多。
4.还是在忽悠大家去买基金吧。

⑷ 银行同业业务指的是什么麻烦举些例子

简单理解应该是,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例如 A银行把资金存入B银行,C金融机构把资金存入B银行等, 以此来赚取利润差,同业业务分很多种,有:代理同业资金清算、同业存放、债券投资、同业拆借、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

⑸ 个人理财案例分析

简单说说

存款 20w
基金 2w
房屋 40w
净资产 62w

10年内收益
6*5+4*6=54w
退休金部分暂时忽略

也就是说10年内可以动用的所有资金做多116w

家庭基本生活开销?
家庭医疗费用?

1.儿子需要上大学 估计5w-10w左右,看收费标准 这部分应该蛮容易的
2.要购置房屋 那么必须先出手自己手上的房屋才有可能 但是风险太大 贷款的话 估计十年内的收入不足以交清利息 十年内这个不是太现实 十年后资金仅仅够用 而且只有20万存款 即使投资项目年收益有10% 十年也只有20万的收益 还是不足以购置目标房产 或者 十年后儿子有稳定工作后可以考虑贷款 但是也要依靠政策来决定
3.养老安排流动应急金3w-5w左右,养老支出最大应该是医疗方面 考虑到年纪 假如投入部分资金到保险是可行的 寿险要15年后才能实现收益(通常是60岁才会给 而且在很多年内都是不划算的) 可以考虑添加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 配合基本社保 估计应该够用

建议
1把钱投入基金只能做中长线投资 但是现在形势不明朗 世界格局混乱不堪 不建议继续将钱投入进取型基金 这种基金说真的亏的是你的钱 赚的就是公司的钱 或许找一些保守些 稳定些的基金可以要考虑一下
2流动资金的安排 流动应急金5w左右 也就是保持这个额度的存款以备意外
3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 可以考虑一下 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妥当的选择 寿险的话真的不太需要了

⑹ 深度:关于同业负债,这可能是梳理得最清晰的一篇文章!




以同业负债为表现形式的金融杠杆问题在本轮债市下跌中广为市场关注,低利率环境和债券牛市为金融机构内部加杠杆提供了相对便利的外部环境和动机。


从本质上说同业负债就是金融同业机构间的负债关系,可以使得金融业整体资产负债表扩张,赋予机构持有更多资产的能力。除了传统的资金端以回购、拆借、同业存款为形式建立的同业债权,近年来为金融机构扩表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同业负债方式还包括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同业理财严格意义上属于资产受托管理业务,但对给出预期收益率类型的同业理财而言(无论保本或者非保本)实质上仍然表现为了金融机构(资管产品)的类债权融资方式扩表。


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作为主动负债方式,本身也是市场深化的产物,有利于机构增强自身对资产负债表的掌控能力。对于众多中小机构而言,同业负债可以帮助其摆脱网点渠道的限制实现规模的扩张,而不仅仅是债券牛市或低利率环境下套利的产物。尽管在市场上涨或下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助推作用,但同业负债业务发展有助于资金在机构间的再分配,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下文我们首先梳理了各同业负债端的相关数据情况,以及在本轮市场波动中相应表现及后续可能的演化。


1、银行同业负债概况与兴起的逻辑


我们首先梳理银行自营的同业负债情况,这部分负债会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上,主要形式包括同业存款与同业存单,同业存款可以来自存款类机构或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传统上非政策银行的金融债也属于同业主动负债的范畴,但金融债一般期限较长,除政策性金融债外发行规模较小,对金融机构资产端的影响也相对较少。由于非银机构/资管产品的闲置资金一般会托管在银行形成同业负债,所以银行同业负债的增长其实无法与非银机构的发展、运作分开。


我们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计算同业负债情况,如果不考虑企业或居民直接持有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或存单的情况,那么体现在银行负债端的同业类负债主要包括三项:对存款类机构负债、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债券发行。


考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也以同业存款的方式托管在银行,这部分对银行体系来说相对属于被动负债,与股市行情联系紧密,因此下文中在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中剔除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此外,政策性金融债发行主要用于相应的政策金融项目,并非是商业机构自主行为,因此下文中的债券发行科目的规模剔除了政策性金融债。



下图是这三项分别的同比增速情况以及加总在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从分项规模来看,对其他银行的负债规模其实自 13 年来维持相对低速增长的态势,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扣除证券保证金)在 14 年至 15 年中有过较快增长而后回落;而后债券发行(扣除政策金融债)科目一直在较高速增长。 



从三项负债之和占总负债占比来看,自 2011 年开始同业负债占比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主要可以分为三次上行:2011 年初至 2012 年 7 月有一波明显的上行,随后 2013 年 9 月至2014 年 4 月、2015 年 2 月至 2015 年 7 月又各自出现一阵较明显的上行。2011 年-2012年的同业负债占比上行当与非标投资盛行有关。而近期的同业负债上行当主要与同业存款、同业存单、非银机构托管资金(包括证券结算保证金)增加有关。 


下面我们观察非银同业存款和同业存单近期的规模变动情况,整体来看非银同业存款规模在 15 年股灾后由于证金公司成立得到了阶段高点,此后整体维持宽幅波动状态。尽管我们扣除了证券保证金变动的影响,但增长的路径仍然与股市行情高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源于股市衍生的质押融资、配资业务对非银存款科目产生了影响。 


而同业存单则在近两年来一直维持较快的增长,但在今年 11 月、12 月开始出现规模收缩的苗头。绝对规模上,同业存单从 15 年初的不足万亿一路增长至高点处的 6.7 万亿,成为后一阶段银行负债端边际上的增长主力。 



同业存单的快速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1)15 年上半年开始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市场整体资金面稳定, 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获得长期资金的成本大幅降低; (2)债券牛市提供了较高的同业理财预期收益率与委外投资基准收益率, 为机构发行同存配置资产提供了正 carry; (3)对于中小型银行机构而言,受制于影响力与网点数量,通过一般存款做大规模相对困难,通过同业存单进行主动负债为中小机构提供了超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15 年上半年央行 7 天回购利率从 15 年 1 月的高点 3.85%一路下调至 15 年 6 月底的 2.50%,带动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下行,同业存单发行成本的下降使得机构有动力扩张资产负债表获得相对高收益资产。在资金来源方面,货币基金是同业存单的配置主力之一。 尽管货基收益率不高,但由于存在收益免税与流动性较好的特点,机构资金尤其是大型银行资金会大量申购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获再配置同业存单,资金回流银行体系,为同业存单发行提供了相对充足的配置资金。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也在 15 年 7 月后出现了快速明显的上升,而进入 16 年来规模保持在高位相对稳定。 



2、 15 年来银行理财的重要增长点:同业理财


15 年来同业理财成为银行理财规模边际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同业类理财在银行理财总规模中的占比仍不超过 15%,但在 2015 年全年理财资金增量 8.48 万亿中,同业类理财增长达 2.51 万亿,占比 29.6%;16 年上半年理财总增量 2.78 万亿,同业类理财增长 1.02 万亿,占比 36.7%。 


同业理财的快速发展主要驱动力来自中小银行,逻辑也与同业存单发行量猛增类似: 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渠道上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个人理财的发行能力很强;而中小型银行为加快理财规模发展则往往需要依赖于同业理财的渠道。由于存在金融机构的隐形信用担保,在此前资产荒压力下,中小银行发行同业理财只需要提供适当的收益率价差即可,综合成本仍然小于通过网点渠道端募集个人理财。 


所以在同业理财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型银行发行的理财规模快速增长,两者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如前文分析,同业理财的买方资金往往来源于低成本机构的自营、理财资金, 同业理财的扩张也使得资金在金融机构间出现了定向流动。 



对于金融机构委托外部管理人投资的行为,严格来说并不属于生成同业负债的范畴。但在大多数产品存在业绩基准或预期收益率的情况下,与同业负债有类似之处,也是不少自营、理财的资产端。并且伴随委外资金购买同业存单、金融债券或者申购债券派生企业存款,资金也能回流到银行体系,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体系内部加杠杆的效果。 


至2016 年三季度,基金专户规模达 6.24 万亿,券商资管的总规模在 15.77 万亿。根据 15 年的情况基金专户中超过 60%以上的资金投向是债券,据此估计基金专户中投资市场的资金规模可能在 4 万亿。券商资管规模主要由两大块构成:集合理财 2.13 万亿,定向资管计划13.09 万亿,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中大部分是通道类项目。根据历史数据估算来看券商资管中主动管理部分占比可能在 3-4 万亿,而其中债券占比是 35%-50%附近。而根据信托资金运用数据统计,信托产品中投资到债市的资金规模约在 2 万亿左右。 当然值得说明的是,这些资管产品在市场平稳时仍然主要表现出配置资金的性质,构成匹配同业负债的资产端。



3、债市波动中的同业负债:关注结构分化 


同业负债虽然较一般负债更为灵活,但对于市场走势也更为敏感,稳定性也弱于一般负债。一方面其收益率会紧密跟随市场利率高低而波动;另一方面当市场条件出现变化或发生事件冲击时易形成同业负债的集体扩张或收缩。整体而言当同业负债容易在市场出现方向性走势时易形成助推作用。 


自今年 8 月份中下旬以来资金面开始常态化紧张,尽管债券收益率在 9 月中旬重拾下行态势并于 10 月 21 日再次达到年内低点附近,但同业存单利率自 8 月中下旬以来一直维持抬升走势。我们接下来从微观上再探究下资金面初步紧张直至这一段时间里同业存单的变动情况。 


在 9 月中下旬资金面与现券收益率出现背离开始,质押式回购余额仍表现为持续走高,反映出部分对债券上涨的反应(加杠杆需求)以及对资金面紧张的预反应,直至 10 月下旬资金面出现实质性收紧开始明显回落。 



伴随着资金利率、同业存单收益率上行,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很快便减少了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在 9 月下旬即出现拐点;而城商行农商行的同存余额则持续快速增加,甚至在 11 月有加速上行的趋势。很明显,在同存利率上行情况下发行仍能持续快速增长,说明城商行类机构对同业负债的成本相对不敏感,并且在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更有通过发行同存来替代回购融资的倾向。在资金面紧张、债市出现明显调整的情况下,机构大量通过同业存单应该不是为了再主动增加资产(债券投资)规模,而是在给定现有头寸的情况下,常规(回购、拆解)融资渠道受阻,进行了部分的负债替代或者预备跨节资金。



上述数据说明,以同业存单为纽带的资金流动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方向性特点,即资金从低成本、风险偏好较低的机构向综合负债成本较高、风险偏好较高的机构流动。 加上同业杠杆后的债市投资风险也按照各自机构的偏好也实现了重现划分,高风险偏好的机构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获得更高的杠杆,承担了更多风险获得了更高的预期收益。而低风险偏好机构亦可以通过购买免税的货基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资金经过同业链条传递后,终端资产收益还是来自债市。此前债券处于牛市中时, 资产端的预期收益率中蕴含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利得与杠杆收益成分,此时同业理财收益率可能仍高于同业负债成本,同业杠杆仍在提升,但市场已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 



同业负债成本(同业存单利率)出现明显上行时,将使得难以承受高负债成本的机构逐步退出发行市场,发行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债市在缺乏资金推动后出现明显下跌,资产端预期收益率开始明显调整,进一步与负债成本倒挂,加速金融体系的去杠杆。 


目前股份行已经整体上实现了同存规模的持续下降,城商行、农商行也出现了周度层面的环比下降,可见对负债成本中等敏感的机构主体已经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去杠杆行为。 前文我们也论述了同业负债发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所以同业层面的降杠杆绝对幅度未必很大,按照我们此前测算的三项同业类负债占银行体系总负债的比例,目前已经从高点 17.1%将至了 16%,而在本轮委外、同业存单爆发的起点 15 年初,这一比例大致在14.5%-15%附近,相去并不算遥远。目前恐慌初步过去,当债市调整与金融去杠杆逐步完成后,同业资产端与同业负债端应该能恢复到一个合理的息差水平,届时全市场的同业负债也会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 建议从结构分化的视角观察后续金融去杠杆的进度。




⑺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安全分析

很多投资者对凡是顶着“银行”两字的理财产品就深信不疑,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一定有保障,风险低。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没有风险吗?
银行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金融投资产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或者是模拟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通常是历史数据或模拟预测得出的,可能与过往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有较大偏差,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
只是一般而言,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不太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投资期限到期后大多数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情况是实际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小于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所以投资者不要盲目相信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具体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情况还要看到期后的投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领域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领域直接关系到到期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根据投资领域的不同,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产品。
1.债券型理财产品指银行将资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一般投资于央行票据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的机会。
在这类产品中,个人投资人与银行之间要签署一份到期还本付息的理财合同,并以存款的形式将资金交由银行经营,之后银行将募集的资金集中起来开展投资活动。
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短期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以及协议存款等期限短、风险低的金融工具。
在付息日,银行将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返还给投资人;在本金偿还日,银行足额偿付个人投资人的本金。
2.信托型理财产品
信托公司通过与银行合作,由银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后由信托公司负责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如新股申购,甚至房地产投资都可以纳入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投资信托的机会很多。
投资人主要通过银行购买信托产品,像农业银行、中信银行都有相关的产品问世。
3.挂钩型理财产品
挂钩型理财产品也称为结构性产品,其本金用于传统债券投资,而产品最终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有的产品与预期年化利率区间挂钩,有的与美元或者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挂钩,有的与商品价格主要是以国际商品价格挂钩,还有的与股票指数挂钩。
为了满足投资人的需要,这类产品大多设计成保本产品,特别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对金融市场判断力比较强的投资者。尤其是股票挂钩产品,已经从挂钩汇率产品,逐渐过渡到挂钩恒生、国企指数,继而成为各种概念下的挂钩产品,种类十分丰富。
4.QDII型理财产品
简单地说就是投资人将手中的人民币资金委托给被监管部门认证的商业银行,由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资,到期后将美元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及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分配给投资人的理财产品。例如:光大银行发售的“同升三号”股票联结型理财产品,投资于全球著名的金融公司股票,精选了全球5个金融子行业中市值最大公司,分别为: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高盛集团、汇丰控股、瑞士银行。理财期限是18个月,同样保证100%的本金归还。
投资建议:不完全理解的产品,不能光听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必须仔细阅读产品合同.条款或相关说明,别人说“好”不等于就适合自己,投资理财不等于投机发财。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
1.基本无风险的理财产品
银行存款和国债由于有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作保证,具有最低的风险水平,同时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也较低,投资人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满足生活日常需要和等待时机购买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
2.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主要是各种货币市场基金或偏债型基金,这类产品投资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这两个市场本身就具有低风险和低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特征,再加上由基金公司进行的专业化、分散性投资,使其风险进一步降低。
3.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
(1)信托类理财产品
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资人募集资金,提供理财、独立管理,投资人自担风险的理财产品。投资这类产品投资人要注意分析募集资金的投向,还款来源是否可靠,担保措施是否充分,信托公司自身的信誉。
(2)外汇结构性存款
作为金融工程的创新产品,通常是几个金融产品的组合,如外汇存款附加期权的组合,这类产品通常是有一个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区间,投资人要承担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变动的风险。
(3)结构性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与一些股票指数或某几只股票挂钩,但是银行有保本条款,另外,也有机会获得高于定期存款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
4.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QDII等理财产品即属于此类。由于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征,投资人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对外汇、国外的资本市场有较深的认识,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而不是造成了损失才后悔莫及。

⑻ 银行购买同业理财有什么风险点

同业业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微观机制,也就是从事同业业务的这些机构自身面临的个体性风险;二是宏观机制,即是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总结概括的Calico机制。

微观机制方面:
第一,同业业务存在较为严重的期限错配,会给单个机构带来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这可以通过流动性覆盖率指标(LCR)来衡量,银监会今年3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对该指标提出了定量定性要求。同业业务做得比较多的银行,这一指标会明显恶化。
第二,期限错配增大了很多单家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甚至使其敏感性缺口发生方向性变化。例如,以前很多银行负债期限长于资产,因此喜欢央行加息;但同业业务是用很短期限的负债去匹配很长期限的资产,和银行传统的非同业业务的资产负债的配比方向相反。所以,同业业务的增加会导致银行从喜欢央行加息变成喜欢央行减息。问题的关键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还不知道自己的利率敏感性已经发生了这种方向性变化。
第三,集中度风险(Concentration Risk)增大。集中度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基础资产的角度看,一部分非标资产最终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矿产等限制性或投机性领域,增加银行在这些领域的风险集中度。二是银行之间的风险敞口大幅度增加,使得风险的相关性急剧上升。
第四,集团传染的风险(Group-wide Risk)增大。很多银行通过银行下设的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从事非标债权业务,并且自己在表内持有,可能违反了关联交易、防火墙的内控要求和监管规定,使得风险隔离失效。
第五,信用风险(Credit Risk)增大。一方面是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也需要纳入考虑。因此,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从同业业务获利的同时,也承担了本来不需要同时承担的风险——既要承担同业敞口风险,又要承担非标资产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
第六,从监管角度来看,大量的抽屉协议等破坏了合规文化,增加了合规风险(Compliance Risk)。这是一种对于金融生态的破坏,会使得监管难度和监管成本极大上升。
此外,还有一种风险是高杠杆风险,一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观点。有研究指出,2012年初同业资产杠杆率是8倍,而到2013年中旬杠杆率上升到了16倍。这些研究没有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如果可靠,那么同业业务也会通过提高杠杆而使银行的脆弱性增加。

⑼ 怎样分析银行同业情况

银行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自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以来,产品种类每年都在增加。比如银行可通过各类同业投资扩大资产规模,利用买入返售、拆入短期资金错配、发行理财产品出表等多种方式赚取利润。
同业部在各家银行都被定位利润中心,甚至个别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50%以上,然而在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隐藏着一定风险。在较为严格的监管导向下,银行同业业务也开始逐渐向流动性管理、信用管理职能偏重,随着监管趋严,MPA落地执行,风险权重变化及同业资产内部结构调整下,让同业业务中资本套利空间逐步缩窄,最终结果会使得同业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空间变得非常有限。另一面,随着电商平台、非银金融机构及各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银行储蓄存款将会向非银机构转移,而非银机构剩余资金又会以同业(非银)存款形式存出至商业银行,如某宝等大型电商平台通过基金形式存出资金,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所占比例或会逐渐上升。

阅读全文

与银行同业理财案例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亨通集团江平 浏览:663
车险佣金是怎么回事 浏览:6
500万日币人民币汇率 浏览:488
外汇申报是否为保税区 浏览:938
股票全球网 浏览:836
融资计划风险分析 浏览:447
辉丰股份草氨膦产量 浏览:736
2017年2月25号卢布汇率 浏览:917
广西中宝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667
淘宝的如意投设置多少佣金合适 浏览:788
6月1号的欧元汇率 浏览:731
第1比特交易所 浏览:523
邮政理财产品销售从业人员模拟试题 浏览:328
澳元汇率人民币换算今日价格 浏览:185
贵州安投金融有限公司待遇 浏览:896
财政局股票 浏览:871
16年前新加坡元汇率 浏览:279
中融指数分级基金持仓明细 浏览:184
同花顺添加海通证券 浏览:61
圣顶大宗商品交易所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