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服務貿易的介紹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通過金融服務業進行的貿易。金融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的一種。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金融服務附件的定義,金融服務是指成員國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向金融人提供的服務,包括所有保險和與保險相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GATS金融服務附件對除保險以外的金融服務詳細列出了12條,包括了所有可能的融資、支付、證券發行、金融中介和咨詢、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形式。
② 為什麼美國服務貿易能夠發展迅速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經貿關系中還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領域。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的多輪談判都還沒有考慮到要涉及這一議題。只是在這以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潛力和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這里所說的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實際就是指的國際服務貿易於這最近數十年的發展。
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加大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後,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速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倍。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1/4。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3。 國際服務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展
如果把公認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依據其同商品貿易、直接投資的密切程度作一區分的話,大約可以得到3種類型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一類是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古典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國際維修和保養、國際金融服務(主要是貿易結算服務)、商品的批發和零售等。第二類是同國際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股票、債券等形式的證券投資收益,經營管理的利潤收益,建築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以及金融服務業的國際信貸等。最後一類是相對獨立於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新興產業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旅遊業提供的服務、世界信息網路的服務、視聽產品與知識產權服務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古典服務貿易項目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例如,從1970年到1980年,世界運輸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從255億美元增加到130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7.8%,低於同期世界服務貿易總額19.7%的年均增長率。這類項目的增長仍然依賴於國際貨物貿易的擴大,是當代國際服務貿易中相對穩定增長的部分。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雖然在最近幾十年也有相當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多半也屬於規模和數量屬性的,大體上同世界經濟增長率同步。70年代以來真正構成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是第3種類型的服務貿易項目。這些是國際服務貿易的新范圍、新的生長點。以美國為例,1991年其新興服務貿易項目的出口總額為736.27億美元,占其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751億美元的42%。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間發展不平衡
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佔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遊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世界前20位服務出口大國中,發達國家佔了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是服務貿易的順差國。將要素服務考慮在內,美國是主要的出口國。但是,就狹義上的服務出口而言,法國、英國和義大利最為成功,而美國的地位則相對次之。日本和德國是明顯的例外,兩國在貨物貿易上大幅度出超,但是在服務業上卻有結構性赤字。在服務業中,兩國在貨物運輸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不過,工業化國家之間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的相互競爭也十分激烈。歐盟國家與美國之間為爭奪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相互之間存在著種種矛盾,各自在國際服務貿易上推行的政策也有較大的差異。
1995年7月26日關貿總協定在布魯塞爾通過的金融服務貿易多邊協議,美國就拒絕簽字,認為其中某些條款未能照顧到自己的市場競爭利益。各工業化國家在國際服務市場上所佔份額的變動,反映出它們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不平衡。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除旅遊業、勞動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於勞務輸出之上的項國)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全部是逆差。對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服務並沒有為其對外部門做出積極的貢獻。那些因勞務輸出而獲得順差的項目,通常由於缺少資本和信息,或者由於大型服務性跨國公司的控制(在旅館業、航空業等領域),而沒有能力留住大部分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尋找出口商品機會,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從工業化國家進口服務,以取得進入該國商品市場進行銷售的機會。很多這類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特別是在生產者服務領域的赤字,顯示出持續的、不斷上升的趨勢。盡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平衡,但是由於「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達成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不同發展水平的成員國將自願或不自願地參與到國際服務貿易的市場競爭中去。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服務貿易市場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70年代,中東的幾個主要產油國由於其豐富的石油收入而吸收大量的投資,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服務輸入市場。80年代以來,隨著亞大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四小龍」的崛起,東南亞的國際服務市場十分活躍。世界各地區的國際服務市場都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多元競爭形勢將會更加明顯。
各國對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視和研究在加強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強了對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研究。在傳統上,國際服務貿易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是各國國際經貿關系領域相對被忽視的工作。但自1986年國際服務貿易成為「烏拉圭回合」新議題以來,國際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開始成為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在發達國家,政府撥款資助學術界和智囊機構對這一領域進行專項的研究,分析國際服務貿易的經濟學涵義、現實發展狀況、爭奪世界市場的策略以及各種可能的政策行為等。而在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它們對於開放金融、保險、運輸、視聽服務及商業銷售等市場方面仍持謹慎的保護主義態度,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些國家甚至開始組織對本國的服務業狀況和外國的服務業狀況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評價機構,力圖在這一新的國際經貿領域中真正做到知彼知己,以便在進入和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實踐中處於主動的地位。
③ 求金融數據 浙江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 歷年美元匯率 最高限度追加分數
這些在國家統計局可以找到一部分數據。
http://www.stats.gov.cn/tjsj/
至於匯率的數據,一般大型財經網站上都會有介紹的。
比如新浪財經。
④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優勢及趨勢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點也為嚴密的定量分析所證實。(註:張幼文、黃仁偉:《2003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頁。)邁克爾•波特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美國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競爭優勢作了分析。近20年過去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本文試圖從製造業和服務業入手,揭示當代美國的競爭優勢。根據邁克爾•波特的有關論述,一國的競爭優勢是指有別於其他國家、並最終能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因素的最佳組合,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國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環境。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後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並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 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於日本和德國。(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佔有率高於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於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佔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於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表1 2000年美國43類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商品
SITC 商品類名 順序 世界市場
佔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產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醫療用電器設備 6 30.2
874 測量分析用儀器 7 29.2
723 建築用機器及零件 8 28.0
122 煙草 9 25.0
541 葯品 10 24.5
041 小麥 11 24.0
728 工業用加工機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車零件、附屬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紙漿 14 20.9
625 橡膠輪胎、內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飼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內燃機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報刊雜志、票證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動物肉 21 18.5
699 鎖、裝璜用和傢具用金屬飾品 22 18.0
741 加熱用或冷卻用設備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 24 17.4
511 碳氫化合物及其誘導體 25 17.3
898 樂器、音像紀錄媒介 26 17.1
752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27 16.9
745 其他非電動式機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屬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運物品用機械 30 16.5
736 金屬加工機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製品 32 16.1
772 電路開關、連接設備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電纜、絕緣材料等輸電設備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誘導體 36 13.4
651 紡織紗線 37 13.0
778 其他電氣設備 38 12.8
749 軸承等非電動式機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貨車及特種車輛 40 12.4
771 變壓器、整流器等電氣元件 41 12.1
515 有機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2000國際貿易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需要指出的是,邁克爾•波特使用的是「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4位和5位分類的數據。由於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類的數據,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普遍低於邁克爾•波特計算的結果,因此表1不能簡單與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數據相比。盡管如此,表1說明,在當今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優勢產業仍然集中於天然資源性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表1與美國1985年數據相比,競爭力突顯的是:SITC263;競爭力增強的是:122、541、774;競爭力基本保持不變的是:222、792、874;競爭力下降的是:651;競爭力喪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這兩類產業曾經是1985年美國的優勢產業。
在表1中,有14類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共有的,都是三國各自的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美國在這14類商品中有11類商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高於日本和德國。這說明,美國這一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國更廣泛、競爭力更強大的產業群基礎之上的。
二、美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服務業在許多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一樣,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當今,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確立和提升不權通過貨物貿易,而且還通過服務貿易來實現;一國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製造業,還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服務業。
與日本和德國相比,在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要強大得多。美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也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進口國。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達2908.8億美元,佔全球的19.7%,進口額達2170.7億美元,佔全球的14.5%,並實現738.1億美元的盈餘。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在服務貿易中的許多項目上如旅遊服務、政府服務和大部分其他民間服務貿易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導致服務貿易整體上出口大於進口。根據表2,美國在四個服務貿易大類中最具競爭力的是「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在這類服務貿易中,依據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務貿易領域依次是文化與娛樂服務、建築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表2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運輸服務 50.95 65.27 -14.32 -12.3
旅遊服務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務貿易 18.77 16.01 2.76 7.9
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 123.71 68.94 54.77 28.4
電訊服務 4.09 5.80 -1.71 17.3
建築服務 5.26 0.42 4.84 85.2
保險服務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務 17.04 4.49 12.55 58.3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4.90 1.04 3.86 65.0
專利等使用費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業服務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與娛樂服務 6.42 0.13 6.29 96.0
合計 290.88 217.07 73.81 14.5
競爭力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100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統計年鑒2001》的數據計算。
文化和娛樂服務
美國歷史雖短,但卻在舞蹈、音樂、電影、戲劇等領域為人類貢獻了許多老少咸宜、長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滿想像力的現代舞蹈、為各國兒童帶來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及相關產品、「好萊塢」電影」等無不風靡世界。美國文化和娛樂服務在世界的傳播,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滾滾財源(例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佔到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過這種文化輸出,美國的競爭優勢更鞏固也更豐富。
建築服務
以鋼鐵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推動了美國建築工程學的發展,電梯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導致出現了美國首創的建築形式——摩天大樓,它被認為體現了美國精神。以後,美國始終依靠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始終站在世界建築的前沿。目前,美國有世界最大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匯集了世界各國頂尖的建築大師(如貝聿銘等)。近年各國普遍重視城市建設和城市形象,許多國家的城市都出資讓美國人設計其標志性建築(如上海的金茂大廈、東京的國際論壇廣場等)或整個街區。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電子計算機、第一隻半導體晶體管、第一塊集成電路都誕生在美國,因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信息技術的領導者。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本國以及各國對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信息服務業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美國政府也對增強本國信息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予以特別的關注,在GATT以及後來的WTO等的多邊談判中,美國一直為本國信息服務業突破各種限制進行不懈的努力。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中最大的門類是計算機專業服務,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計算機系統集成、用戶專用程序設計和專業咨詢與培訓,美國在這三方面的實力都是世界最強的。
金融服務
與國際金融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霸主地位的確立,美國銀行的國際金融活動才在各方面領先於歐洲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在WTO的多邊談判中,美國利用其金融服務貿易的優勢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國家按照美國的要求開發金融市場,為本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尋找利潤源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護自己的金融市場。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於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開發程度不夠美國的要價,拒絕給所有成員方最惠國待遇,並單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導致這一協定在當時只能成為一個臨時性協定。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金融服務貿易的增長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額從51.6億美元增長至215.3億美元。(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形態向著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方向演進。一國技術貿易地位的提高,不僅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而且還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高效益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使該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本國的技術進步。從宏觀上看,美國的科技與經濟實現了這種良性循環。美國技術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其知識產權制度的成熟。在20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為了「復興美國」,出台了被稱之為「偏袒專利權」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內容是擴大專利的權利范圍,既重視專利使用費的費率,又提高了侵權賠償費。這一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了美國保持其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在表2中,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還有旅遊服務,這一項目主要包括國際觀光和教育服務兩項內容。其中美國的教育服務的競爭力遠高於旅遊業,因為雖然有世界各國的遊客光顧美國,但也有大量美國人前往世界各國旅遊。而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競爭的學術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每年在美國各類高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超過50萬人,在美外國留學生遠遠多於去國外留學的美國人。美國2000年教育服務出口達102億8700萬美元,這一金額超過了美國傳統出口商品小麥和玉米的總和,而教育的進口則只有21億4000萬美元。
IMF 並沒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業服務」的詳細分類數據,根據該統計項目的含義,它類似於OECD服務貿易統計中的「專業服務貿易」。但OECD的這項分類統計並不健全,美國只有部分分類數據。表3反映了美國部分「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狀況,可以發現,美國在這一領域具有競爭力的是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服務,這也是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國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 4.91 2.24 2.67 37.3
廣告與市場調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與開發
工程設計
農業與采礦業的指導
其他專業技術服務 3.97 2.20 1.77 28.7
企業內服務貿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計 39.01 28.42 10.59 15.7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數據計算。
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和廣告與市場調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可能與在美國的外國服務商競爭力更強,並從美國本國服務商那裡奪得許多市場份額有關。
三、美國競爭優勢要義
雖然每個國家國情各不相同,各國競爭優勢也各有差異,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總是由一些因素組成的。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由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及競爭者)和兩個附加因素(機遇和政府行為)。限於篇幅,這里集中從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企業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環境與企業戰略四個方面來論述美國的競爭優勢,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會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提升一國產業的競爭力。
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
通常,人們的收入水平與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術難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質人才不僅有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也會增加相關的需求。
美國能夠保持科技和經濟領先地位,主要受益於美國一貫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自80年代初以來,幾任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培訓和吸收人才。隨著全民、終身教育的深入開展,美國正邁向群眾性知識社會。美國重視教育的標志之一是不斷增加教育投資,美國教育投入已從1989年的353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億美元,教育投資已佔美國GDP的7%以上,在發達國家名列前茅。柯林頓總統提出,跨入21世紀後,每個小學教室都要與世界聯網,大學升學率要達到25%,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抓住一切機會大力引進人才也是美國獨特的競爭優勢。迄今在美國的留學生達491萬,大約佔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3。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核武器和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問世應用和日新月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和航天技術大發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的參與甚至主導下完成的。2001年美國政府又出台了《加強21世紀美國競爭力法》,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吸納那些擁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在美國工作但不申請居留的外國人,人才范圍涵蓋科技、法律、藝術等廣泛領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優勢的科技人才,依靠這一大批頂尖的人才,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美國科學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獻上發表的論文最多,美國公民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最多。
企業競爭環境
美國產業是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產業都面臨激烈的國內競爭。美國是世界上反壟斷政策的發源國,對市場壟斷、企業兼並和市場統一定價的做法限制嚴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實踐活動適應了世界經濟變化的需要。里根執政時期以來,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美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把企業兼並看成是增強美國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因而對企業的兼並採取了容忍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美國司法部不再對那些操縱價格、分割市場但沒有公開協議的壟斷進行追究。司法部當時還撤銷了對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訴訟,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達成了和解。(註:張德霖:《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理論實踐與國外法律規范》,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反壟斷政策繼續延續上述趨勢,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被認為美國50多年來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訴微軟壟斷案。(註: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有違反反壟斷法行為的判決。2002年11月,美國司法部和微軟達成協議,聯邦法院迅速批准了這一解決方案。)從微軟一案可以看出,進入新經濟時代,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進一步重視維護美國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為在新經濟時代,單純用分拆企業來破除壟斷並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國的競爭力。
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美國技術創新的主角是私人企業。2000年全美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中企業佔72.9%,政府部門佔27.1%。經歷了70年代研究與開發相對停滯的時期以後,最近20多年以來,美國的私人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私人企業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從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發明專利數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萬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過15萬件。(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國企業的科學技術活動與美國的國防建設緊密相連是美國支撐其經濟強國的競爭優勢之一。從40年代的原子能計劃到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龐大的國防相關計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客觀的研發經費,更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了提升技術競爭力的機會。國防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當今美國的優勢產業或多或少與美國國防有關,如飛機製造業、IT產品製造業和電訊服務業等。
此外,美國人不斷進取的冒險精神、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和NASDAQ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動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面。
企業戰略
美國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動的好處,通過對外投資和吸引海外投資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這一戰略可以說是一種「全球要素組合型發展戰略」。(註:張幼文:《當代國家優勢——要素培育與全球規劃》,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頁。)美國既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也是最大的引資國(2002年除外),在許多行業都擁有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
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比任何國家都強。美國公司現在在全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建立了大約2.3萬個多數控股或少數控股的分公司。多數國外分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向當地市場生產和銷售商品和服務。據統計,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中,約60%在當地銷售,約30%返銷到美國。(註:〔美〕《外交》2001年5、6月號。)美國跨國公司的實力決定了它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的巨大影響,美國跨國公司不僅是當代美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近年美國經濟的成功還要歸功於80年代以來的企業大刀闊斧的重組和精簡。在美國,企業出資人利益更受重視,這有別於德國更重視企業的社會效益和日本更重視企業員工的利益。美國的做法好處是企業可以避免陷於重重利益沖突而不能自拔從而爭得時間上的主動,但容易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和大批裁員的現象。
四、小結——兼論經濟強國競爭優勢的共性
當今世界經濟波詭雲譎,一國不進則退,各國無不為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並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國部分競爭優勢是該國所特有的,比如美國擁有包括廣袤富饒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軍事強國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國家的開放度、美元牢固的國際貨幣地位、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國際規則和機制的能力等的「軟力量」,都是其他國家所欠缺的競爭優勢。盡管如此,對美國等經濟強國的分析也表明這些國家競爭優勢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實施既有競爭又有規制的市場經濟制度。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競爭,可以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使資源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的效率。但競爭具有兩重性,沒有約束的競爭反過來又會破壞競爭。經濟強國長期的實踐表明,完善的市場經濟除了應該提倡自由競爭、保護競爭以外,還要規范競爭,使得競爭公平、有序、良性。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在這一環境中實現有序競爭和良性競爭是這些國家提高競爭力和保持較高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這些國家走向強國的起點。
第二,重視科學教育的作用,發展知識經濟,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大多數經濟強國的戰後競爭優勢更多的並不是來自天然的恩賜,而是通過本國不懈的努力和創造而形成的。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初級生產要素供給越來越豐富,因而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一國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創造性地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在能在國家間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強國的當代經濟發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經濟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發達的科學教育、科學的決策和嚴格的管理在內的高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高效集約經濟道路而實現的。
第三,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經濟強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強國普遍按照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要求,搶占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兩端,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而將製造組裝能力向外轉移,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建立面向全球開發和配置資源的高效生產體制,形成全球性生產體系,以此更大規模地佔領國際市場和強化本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同時,經濟強國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注意保護本國產業,實施適以我為主的開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開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對國內產生過大的沖擊。
第四,在國際市場上崛起一群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既可以是製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支撐這些產業的是各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各國許多政策最終是為了形成產業集群而安排的。
⑤ 我想要美國2001年經濟發展數據
美國:進入衰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肖煉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增速放緩。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創近十年以來的新低。美國經濟告別「長期繁榮」,開始步入慢車道。「9·11」恐怖襲擊事件對美國經濟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將進入衰退。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經濟界的密切關注。
一、2001年美國經濟增長結構分析
2001年前兩季度美國GDP按年增長率計算的累積總值(總供給)分別為10.14萬億美元和10.20萬億美元,分別增長1.3%和0.2%(見表1和表3)。從總需求方面看,第一和第二季度國內總消費分別增長0.7%和0.4%;私人消費支出增長3.0%和2.5%;非居民投資分別下降0.2%和14.6%;居民投資增長8.5%和5.8%;商品和服務出口下降1.2%和12.2%;商品和服務進口下降5.0%和7.7%;政府消費和總投資增長5.3%和5.4%。另外,前兩季度通貨膨脹率為3.3%和2.2%;失業率為4.5%和4.9%。公司稅後利潤分別大幅下降57.9%和28.5%(見表1)。
表1 2000——2001年美國經濟主要指標 %
2000
2000(1)
2000
(2)
2000
(3)
2000
(4)
2001(1)
2001(2)
GDP
4.1
2.3
5.7
1.3
1.9
1.3
0.2
國內總消費
私人消費支出
非居民投資
居民投資
商品與服務出口
商品和服務進口
政府消費支出和總投資
4.8
4.8
9.9
0.8
9.5
13.4
2.7
3.5
5.9
15.8
8.5
9
17.1
-1.1
6.3
3.6
12.2
-0.8
13.5
16.4
4.4
2
4.3
7.1
-10.4
10.6
13
-1.8
2.2
3.1
1
-1.1
-4
-0.5
3.3
0.7
3
-0.2
8.5
-1.2
-5
5.3
0.4
2.5
-14.6
5.8
-12.2
-7.7
5.4
通貨膨脹率
公司稅後利潤率
2.3
51.2
3.8
2.1
1.9
2.2
1.8
-47.4
3.3
-57.8
2.2
-28.5
失業率
4.5
4.9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8—9月統計資料。
下面接著分析總需求各部分對GDP的貢獻度,即分析第一季度GDP的1.3%增幅和第二季度0.2%的增幅,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表2顯示,私人消費支出貢獻度分別為2.05%和1.68%,其中,耐用消費品為0.83%和0.57%;非耐用消費品為0.49%和0.08%;服務為0.73%和1.03%。國內私人總投資對GDP起到向下拉動的作用,分別為-2.25%和-2.29%;其中,非居民為-0.02%和-2%;建築業有升有降,分別為0.39%和-0.48%;設備和軟體為-0.41%和-1.52%;居民固定資本投資的貢獻度是0.35%和0.24%。庫存也制約了經濟增長,分別為-2.6%和-0.43%。商品與服務凈出口的貢獻度基本上是消極的,分別為0.63%和-0.26%;其中,出口貿易為-0.13%和-1.41%(服務出口貿易為順差,商品出口貿易為逆差);進口貿易為0.76%和1.15%(服務進口貿易為逆差,商品進口貿易為順差)。政府消費支出與投資對GDP的拉動作用為0.92%和0.94%,聯邦政府為0.19%和0.09%;其中,國防為0.28%和0.09%;非國防為-0.09%和0.0%;州與地方政府的拉動作用為0.73%和0.85%(見表2)。
表2 2000——2001年美國總需求各部分對GDP的貢獻度 %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增長率
2.3
5.7
1.3
1.9
1.3
0.2
私人消費支出貢獻度
3.49
2.5
2.88
2.14
2.05
1.68
其中:
耐用消費品
1.46
-0.21
0.65
-0.17
0.83
0.57
非耐用消費品
1.01
0.95
0.84
0.12
0.49
0.08
服務
1.47
1.75
1.38
2.19
0.73
1.03
國內私人總投資貢獻度
-0.08
3.25
-0.51
-0.42
-2.25
-2.19
其中:
1.固定資本投資
2.24
1.49
0.44
0.09
0.33
-1.76
(1)非居民
1.88
1.52
0.91
0.13
-0.02
-2
建築
0.26
0.35
0.45
0.24
0.39
-0.48
設備和軟體
1.36
1.17
0.46
-0.11
-0.41
-1.52
(2)居民
0.36
-0.03
-0.47
-0.05
0.35
0.24
2.庫存
-2.32
1.76
-0.95
-0.5
-2.61
-0.43
商品與服務凈出口貢獻度
-1.32
-0.84
-0.7
-0.39
0.63
-0.26
其中:
出口
0.95
1.42
1.13
-0.46
-0.13
-1.41
商品
0.64
1.11
1.36
-0.58
-0.19
-1.46
服務
0.31
0.31
-0.22
0.12
0.06
0.05
進口
-2.26
-2.26
-1.84
0.07
0.76
1.15
商品
-1.85
-2
-1.48
0.07
0.87
1.22
服務
-0.41
-0.26
-0.36
0
-0.11
-0.07
政府消費支出與投資貢獻度
-2
0.78
-0.32
0.58
0.92
0.94
聯邦
-0.84
0.9
-0.66
0.27
0.19
0.09
國防
-0.87
0.56
-0.42
0.38
0.28
0.09
非國防
0.03
0.34
-0.24
-0.11
-0.09
0
州與地方
0.64
-0.12
0.34
0.31
0.73
0.85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 9月13日。
表3 1999—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 10萬億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
9299.20
9872.90
/
98857.60
9937.50
10027.90
10141.70
10201.60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8—9月統計數據。
二、美國經濟下滑原因的分析
世界各國學者對美國經濟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1.國內私人總投資大幅下挫。以上經濟結構分析表明,2001年美國經濟下滑的最主要
原因是投資需求不足。例如,2000年第二季度美國私人投資拉動GDP增長3.25個百分點,而2001年同期卻帶動GDP下降2.19個百分點。其中,外國投資下降是國內總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2001年第二季度外國投資下降-14.6%(主要是對設備和軟體的投資大幅下降),而2000年同期外國投資卻增長了12.2%(見表1)。應該指出的是,本國居民投資影響不大,基本保持與2000年相近的水平。
美國經濟發展長周期的「財富效應」提高了消費者的消費預期, 這種誤導在經濟擴張期時起過熱的「乘數」效應。納斯達克指數四年內番了5翻。錯誤的需求信號,尤其是通訊、計算機、國際互聯網等產業10個部門的膨脹需求,導致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將大量資本注入盈利微薄的項目。房地產也成為風險資本追逐的對象。短期內,大量投機資本以較低的成本注入「新經濟」部門。股票價格的飈升和財富的增值又極大地刺激了投資需求。
信貸市場為公司和個人提供了大量的貸款。盡管美聯儲在經濟繁榮期間對銀行放鬆貸款提出警告,但是貸款條件非但沒有緊縮,反而不斷放寬。大量資金湧入「新經濟」部門,尤其是進入電訊產業部門,從而吊高了這些部門貪「吃」的胃口,在電訊系統和基礎設施方面引起新的競爭。
然而,金融市場並沒有提供融資支持,通訊公司就用其設備來填補資金缺口。這樣,「拍賣融資」(Vendor Financing)就成為10個「新經濟」部門一種時髦的競爭銷售方式。製造業公司為了贏得購買通訊設備的合同,以相當於銷售價格幾倍的報價成交。一些大公司用抵押貸款的方式,將資金投入「新經濟」部門,而這些投資已經大大超過了實際資金流量的需要。
計算機「新千年現象」對錯誤引導需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擔心舊計算機和軟體在的2000年初出問題,許多大公司在1999年末以前凍結了計算機系統,擱置計算機購買項目,在2000年初又重新啟動擱置的項目,導致10個「新經濟」部門需求倍增,從而扭曲了「新經濟」部門的需求。另一方面,2000年後的計算機系統進一步創新,大多數使用者沒有進一步升級換代的更新要求,致使過剩的需求暴露出來。誤導的過剩供給在經濟收縮時起到過冷的「乘數」效應。這種現象在所謂「新經濟」部門表現的十分突出。這些部門的供給超過需求的2-3倍,大量庫存誘發的惡性競爭導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暴跌幅60%以上。供給過剩的負面效應導致需求萎縮。
由於私人投資下挫導致股市下跌,股票價格開始下滑。抵押資本變得昂貴而不流行。資本市場的損失約為美國半年GDP的總值。信貸市場開始緊縮。拍賣的風險延伸到公司債券的利率。銀行緊縮對工商業放款的標准和條件。從2000年中期開始,工商業需求收縮。企業存貨堆積如山,生產能力大大過剩,產品銷售放緩。2001年第一季度的庫存拉動GDP-2.61%(見表2),創近年來的新紀錄。
2.公司利潤下降以及相關勞動生產率的下降。2000年美國公司稅後利潤增長51.2%,2001年前兩季度卻分別下降-57.8%和-28.5%(見表1)。IT產業勞動生產率下降尤為明顯,例如,1990—1995年的計算機年增長率從16%提高到1995—1999年的32%。IT公司從1990年的不到7萬個增加到1997年的15萬個,2000年後大多數公司都掙不到錢。1999年末和2000年初,大量風險投資通過股票初始發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湧入IT產業,IPO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同期日本、德國、英國總和的60%。勞動生產率從1990—1995年的1.26%提高到1996—1998年的3.16%。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初,由於生產萎縮,勞動生產率下降,如果需求繼續萎縮,勞動生產率的下降要持續到2001年末或2002年。
3.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2001年前兩季度的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分別為-95.023億美元和-88.936億美元;經常項目逆差為-111.778億美元和-106.498億美元(見表4)。商品與服務貿易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0.63%和-0.26%,好於2000年同期-1.32%和-0.84%的水平(詳見表2)。該項指標表明,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對美國2001年經濟下滑有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進出口大幅下降,分別為-7.7%和-12.2%,其下降幅度超過2000年同期水平(見表1),這將對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的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表4 1999——2001年美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百萬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經常項目
-324364
-444667
-104903
-108134
-115305
-116324
-111778
-106498
商品和服務
-261838
-375739
-87322
-90784
-97340
-100293
-95023
-88938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01年8——9月統計數據。
4.政府消費支出與投資,尤其是國防投資對經濟下滑起到抑製作用。柯林頓執政期間對國防投資基本上是負數,布希上台後前兩個季度的國防開支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0.19%和0.09%,而非國防開支對GDP的貢獻度為-0.09%和0.0%,由國防開支引起的政府總投資增長率達到5.4%,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見表1和表2)。
5.經濟周期自身發展的要求。美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擴張期之後,面臨著收縮期的壓力。經濟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經常發生周期性的上下波動,不可能長期直線增長。從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看,1854-1938年的21個周期中,收縮期和擴張期平均各為26個月。1945-1982年的8個周期中,收縮期平均為11個月,擴張期平均為44.6個月。1991—2000年經濟收縮期僅9個月,經濟擴張卻高達115個月以上。實際上,美聯儲在1999年底和2000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過熱時,就一直努力(7次加息)使過熱的經濟冷卻下來。東亞金融危機幫了格林斯潘的忙,也許美聯儲做得有些過頭,但總的來說還是符合預定的目標。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是期待中的事,並不是一個突發事件。目前,美國經濟下滑,意味著新的收縮期即將來臨,而收縮期的長短將取決於美國及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
三、關於美國經濟的辯論
1.如何評價「新經濟」。有人認為,「新經濟」的破滅是美國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人卻認為,柯林頓的「新經濟」政策使美國經濟擺脫「滯脹」,持續了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無通貨膨脹的高速增長。新經濟向傳統經濟提出挑戰:首先,使菲利浦斯曲線失靈。其次,曾作為資本主義腐朽性之一的「孿生赤字」已變成「單生赤字」(國債)。當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和中國靠積極財政(赤字財政)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美國卻在為如何處理財政盈餘而爭吵。但是,「新經濟」好景不長,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暴跌,把「新經濟」打入谷底。「網路泡沫」的破滅,引起世界各國對美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普遍擔憂。關於新經濟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作用的看法不同。新經濟論認為,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使智力要素超過資本和體力勞動要素,革新將比大規模生產更重要。新經濟的反對者則認為,智力不能替代資本,科技進步的作用不像人們說的那麼大,「盡管在新技術領域投入了成百億美元,生產率卻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近20年來只提高了一個百分點,而在1950—1970年的20年期間卻提高了兩個百分點」。新經濟論者則認為,這些統計數字是錯誤的,因為傳統的工業生產率衡量標准已不適應以高技術和服務為主的新經濟。
新經濟時期人們極度樂觀和追逐時髦的行為。結果樂極生悲。人們對技術創新的含義發生誤解。例如,IT技術可以通過吸納信息來降低成本,但是,過量信息攝取會與企業的市場業績不一致。消費者也可以憑借較好的價格信息而使自己變成為生產者,從而擴大市場供給。如果技術變化范圍迅速擴大,進入市場的金融障礙降低,對已經佔有市場份額公司的投資者是否會讓該公司繼續留在這個市場,抑或在這個市場發生「毀滅性」變化之前就逃之夭夭。人們以為在新經濟下通過擴大需求來擴大規模經濟和降低價格。但是,這種過剩的需求帶來的卻是通貨膨脹。在需求變化太快、不易把握的情況下,緊縮存貨控制會使生產在短暫期間發生巨大的變化。存貨將不再成為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緩沖器。快速的生產調整避免過去商業周期中的非平衡現象。先進的信息技術不能消除潛在的金融風險,它只能提供防範實際風險的技術手段,以及減輕金錢財富損失的程度[①]。
第二,對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關系的看法不同。傳統理論認為,失業率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通貨膨脹。1996年以前,美國學術界還認為,只要失業率降到5.5—6%以下,就會引發通貨膨脹。而近3年來的經濟事實是:失業率在4%以下,年均經濟增長率接近4%,通貨膨脹率卻在2%以下。看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靈驗,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率不能並存的理論失效(菲利普斯曲線失效)。新經濟論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高新技術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新經濟的反對者則認為,通貨膨脹並沒有熄滅,仍存在復發的潛在危險。
第三,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同看法。新經濟的反對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加深人們之間的隔閡,通過網路進行投資的人和把錢存在銀行的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美國工會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服裝、製鞋等)的工人也反對經濟全球化。新經濟論者則認為,經濟全球化使美國的外貿依存度提高,有利於開拓海外市場、引進國外競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率,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筆者認為,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或新的生產方式,它既不像人們在美國經濟泡沫增大時吹噓得那麼與日升天,也不像人們目前在美國經濟下滑時把它打入冷宮。盡管新經濟發展不成熟,但它將對美國經濟產生長遠的影響。
2.如何評價美國經濟短期下滑與長期增長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將在2001年年出現大幅度下滑,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將會緩慢的穩步上升,這種走勢會持續到2002年。2001年美國經濟的增長率是1.6%,大大低於上年的修正數字4%,2002年的增長率將會是2.6%,2003年是3.6%。電信部門的恢復要比整個美國經濟的恢復慢一些,估計要等2—3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增長。美國經濟正處於信息技術革命的中途,其應用帶來的生產率的增長估計還會持續衣一二十年的時間[②]。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預測,2000—2008年,非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2.3%,1973—1990年為1.4%,1990—2000年為2.2%。2000—2010年,GDP增長率為3.4%,失業率為5%。
9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增長是「結構性」的,還是與需求迅速提高相關的暫時性改進?許多人認為,結構性的增長與大量投資相聯系。但是,投資盡管很高,卻難以支撐目前的發展。過熱的投資拉動了勞動力的生產率,卻損害了資本的生產率。然而,還不清楚,90年代後期的勞動力效用是否過度擴張,在目前經濟下滑的期間是否把它拉回來。
從美國經濟長期走勢看,90年代末以來,美國經濟的生產率與2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1995-1999年的5年間,美國經濟生產率年均增長4.8%,這個增長率近一半的貢獻來自勞動力資本投入的增加,這是勞動力資本的一個自然增長率,而且它還得益於美國90年代初失業率的下降。另外一半多一些的貢獻(2.1%)來自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個時期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25年前的2倍[③]。這些數字表明了一些基本事實,但是如何解釋這個事實仍然存在爭議。
美國西北大學的Robert Gordon認為,美國經濟生產率的提高只是暫時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美國經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而且這一趨勢至少還將持續二三十年的時間。格林斯潘就屬於後者。美國的貨幣政策在過去的5-6年中非常成功。鑒於美國經濟90年代末的加速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從1992年的7%強逐漸下降到目前的3.8%,一些持有傳統經濟理念的人開始警覺。格林斯潘則認為,目前還看不到通貨膨脹的跡象,最好暫時不要採取過激的行動。
2001年初以來,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大大放慢,但恐怕要等到9—18個月之後才能看出上述兩種流派的觀點誰更為有力。2001年美國經濟的生產率增長會大幅度下降,在經濟增長全面放慢之後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結果,美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一個較長時期的現象[④]。
3.如何評價美聯儲的貨幣政策[⑤]。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貨幣政策通過三個渠道影響美國經濟:一是降低借款利率,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二是低估美元,從而刺激凈出口;三是增加資產價值(通過Tobin』s q, 即q = 公司市場價值/公司資產配置成本),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如果聯邦基金率每提高1%,1年後的GDP提高0.6%,2年後提高1.7%[⑥]。照此推理,2001年9次降低聯邦基金率利率4.0%,1年後的GDP將提高2.4% ,美元將貶值5%以上,長期債券利率提高0.75%以上。目前降息效果不明顯,可能要在2002年秋季見效。在降息問題上,美國國內存在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主張限制放鬆銀根。持此觀點者認為:2001年下半年,公司存貨和預期銷售都會被消化,美國經濟重返原來升勢。盡管資本市場問題很多,但都會一一解決。他們主張,應該大大限制進一步放鬆銀根的貨幣政策。二是主張繼續降息。持此觀點者認為:建立在存貨和固定資本基礎之上的商業支出還有一段路可走。消費者需求舉步維艱是因為就業狀況不好,股票市場財富縮減。因此,為刺激經濟,美聯儲還應該下調利率1—2個百分點。三是極度悲觀觀點。持此觀點者認為,美國泡沫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失衡,經濟蕭條和衰退的時間不是幾個季度而是幾年。因此,要進一步加大降息政策的力度。目前的經濟形勢可能會讓美聯儲更多考慮資產價格問題,格林斯潘在股票市場的泡沫面前顯得太膽小,這將使經濟波動更加復雜化。
4、如何評價強勢美元和經常項目逆差的矛盾。2000年,除美國之外的世界儲蓄額超過5萬億美元,其中,22%的儲蓄流入美國。美國4000億美元的逆差相當於世界儲蓄總額的8%。外國投資者將繼續拿出其年儲蓄的8%向美國投資。畢竟,美國1999年吸納了全球產品的28%,美國的證券市場交易佔全球交易總額的一半。1999年美國國民儲蓄總額的44%流向國外。2001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將達到4500億美元以上,佔GDP的4.4%(1999年為3.6%)。
凈資本流入導致經常項目逆差。為什麼外國資本大量流入美國市場,原因在於:(1)美國經濟強大,佔全球經濟的1/4以上。(2)50%以上的國外客戶是為了尋求較高的利差(高於日本和歐洲)。(3)處於資本安全考慮,世界其他地區,如發生金融危機的地區的利率大大高於美國,但是由於政治和經濟的不穩定性,也難以與美國爭奪資金。(4)美國證券資本的回報率也大大高於日本歐洲,以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5)美國資本市場交易成本低。其流動性大大高於世界其他資本市場。(6)美國公開資本市場比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更加註重保護創新和中小投資者,反對內部交易。(7)美國經濟比較穩定,又有活力,不像歐洲和日本那樣死氣沉沉。因此,大量外國資本湧入美國市場推動美元走強,結果使外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從而導致美國大量的經常項目逆差。
外國投資有利於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創新,外國投資在美國獲得10—15%的回報,美國也可從中獲得5—10%的回報,大家都獲利,何樂不為。美國1999年商業投資佔GDP的12.9%,達到近幾年的最高水平。1993—1994年的商業投資在11%以下。80年代,大量外國資本購買美國政府債券,資助了美國的預算赤字。1998年以後,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現預算盈餘。外國投資對美國的貢獻,不僅增加了商業投資,解決了頭疼的預算赤字,而且還降低了居民的儲蓄率。同時,美國公司面臨外國產品的激烈競爭,產生政治壓力,要求實行保護主義以及濫用美國貿易的反傾銷法 [⑦]。
如果強勢美元與經常項目逆差持續下去,將有損於製造業部門復甦;如果大幅度貶值,又會引起金融市場混亂。許多企業和經濟學家認為,為解決逆差問題,美元應該貶值,使外國進口商品變貴,從而提高美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同時吸引更多的外國新資本流入。在一片要求美元貶值的呼聲中,布希政府首席經濟顧問林德賽撰文提出,布希政府將繼續推行「美元強勢政策」,其理由在於:
第一,美國從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元以及持有美元資產中大獲其利。外國投資通過擴大資金供給擴大美國的資本市場,降低美國借款者的凈成本,使美元資產更具吸引力。美國境外流動的美元佔全部美元現鈔價值的70%以上。美國資本市場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數萬億美元資產的投資機會。70年代,全球對美元信心下降是因為美元的購買力變弱。80年代,美國選擇強勢美元的政策,從而導致世界對美元信心持續20多年的增長,而且外國投資者願意持有美元資產,包括持有不能增值的美元現鈔以及非現金支付工具。美元主宰了世界金融市場,這種主宰作用還在不斷加強。
第二,有利於繼續推行無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保持美元的購買力以及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強勢美元」政策使投資者認為美國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安全的投資場所。布希政府實行的預算盈餘和減稅政策,擴大勞動力和資本供給,鼓勵創新,這些都需要「強勢美元」政策支持。
第三,有利於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維持美元信心。其好處在於:(1)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美元堅挺有利於國際支付;(2)非美國居民持有美聯儲4000億美元有價證券,每年平均支付的利率近200億美元,僅佔5%。(3)大量的國外投資不僅擴大了美國資本市場規模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加速了資本的流動性,使美國公司籌集到其競爭對手難以獲得的資金,從而降低融資成本。例如,在冷戰的80年代,美國政府利用「強勢美元」信譽而大量借錢,重新建造國防,拖垮了原蘇聯。在和平的90年代,巨量的國外投資使美國在通訊基礎設施和計算機領域取得技術領先優勢[⑧] 。
5.如何評價勞動力市場繼續緊縮和通貨膨脹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經濟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年來勞動力市場太緊,緊縮的勞動力市場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導火索之一是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實際上,即使能源價格和匯率不出問題,對付通貨膨脹問題的政策比目前採取的政策顯得更為重要。在生產率大大低於90年代後半期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不得不放開。
美聯儲的對應措施是從1999年中期開始將聯邦基金儲蓄率從1999年6月的4.75%提高到2000年5月的6.5%。因此,一些人把經濟滑坡歸罪於美聯儲的緊縮政策。2001年美聯儲開始調整了貨幣政策,9次降息使聯邦基金率降回到2.5%。實際上,長期利率從2000年上半年就開始下降。也就是說,在美聯儲實行放鬆貨幣政策之前,房地產業的成本就已經大幅度下降。
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美國失業率太高,達4.9%。但持異議者認為,4.9%的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盡管沒有準確定義,但一般教科書認為在5—6%),同時,美國普遍認為,問題不在於失業率高,而在於高質量的勞動力奇缺。
四、美國經濟發展趨勢
為了說明美國經濟的今後發展趨勢,筆者用表5列示美國從1991年到2002年的經濟發展趨勢,並對今後的發展做出預測。
表5 1999—2001年美國經濟走勢
⑥ 某國,一些國家的服務出口額比上年的增長率如下。美國-3.4%,德國-0.9%,英國-5.3%中國2
日本最低,因為它的增長率是負的,而且最大。單獨比較數就可以了,-7.3最小。
在談判的初期,發展中國家堅持認為服務貿易僅僅指越境服務貿易,即不涉及消費者和生產者物理接近才能發生的服務貿易。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持這種觀點。
主要是由於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上處於劣勢地位,擔心如果服務貿易和范圍過寬會增加本國貿易自由化的負擔,給國內經濟和政治造成不利影響。
(6)美國金融服務貿易數據擴展閱讀:
中國服務貿易處在較快增長區間。產業洞察網統計資料《中國知識型服務貿易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2.3%,超過世界服務進出口平均增幅10.3個百分點。
佔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5.6%,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19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9倍,年均增長19.3%。
服務貿易結構漸趨優化。部分高附加值服務進出口增速迅猛。與上年同比,高附加值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其中咨詢服務增長17.8%,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增長18.2%,廣告宣傳增長18.6%,金融服務增長122.5%,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增長40.1%。
⑦ wto怎麼查服務貿易數據
你可以上商務部的網站 www.mofcom.gov.cn/
也可以上中國知網查找那幾本有名的雜志,像人大復印資料的《國專際貿易研屬究》還有《財經研究》等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的文章,可以按照服務貿易這樣的關鍵詞來搜,這些文章一般都是數據分析類的實證研究文章,數據比較多,可以拿來用,也比較全。
另外,你要是在大學里的話,可以去查海關月度統計,這些都是比較貴的資料不知道學校能不能定,但數據准確權威並且新,希望能幫上你。
⑧ 誰能給我提供2000--2009年世界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數據啊。我查了WTO,UNCTAD資料庫都找不到。就要寫論文了
(金額單位:億美元,中國海關統計)
年份 總額 我出口 我進口 中方逆差
2000 31.4(↑.4%) 14.6(↑6.2%) 16.8(↑84.8%) -2.2
2001 35.7(↑13.5%) 16.2(↑10.6%) 19.5(↑16%) -3.3
2002 52.6(↑47.5%) 20.4(↑26%) 32.2(↑65.4%) -11.8
2003 94(↑78.7%) 30.9(↑51.5%) 63.1(↑96%) -32.2
2004 133.3(↑41.8%) 42.7(↑38%) 90.6(↑43.6%) -47.9
2005 175.6(↑31.7%) 46.9(↑9.8%) 128.7(↑42.1%) -81.8
2006 234.1(↑33.3%) 57.4(↑22.4%) 176.7(↑37.3%) -119.3
2007 306.2(↑30.8%) 75(↑30.7%) 231.2(↑30.8%) -156.2
2008 285.8(↓6.7%) 90.8(↑21.1%) 195(↓15.6%) -104.2
2009 205.3(↓28.3%) 85.8(↓6%) 119.5(↓38.8%) -33.7
這是非禮賓和 我國的 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
⑨ 請問國內外的金融理財服務,證券融資以及保險業的相關服務貿易的數據從哪裡找呀
國外的數據不好找。國內的只能從各金融公司網站去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