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鉻鐵礦價格趨勢

鉻鐵礦價格趨勢

發布時間:2021-05-19 03:46:11

❶ 世界礦業的全球化發展趨勢

此文系本書作者和鮑榮華合作。原載《中國礦業》2004年第13卷第1期

摘要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礦業的全球化,近年來世界礦產品貿易普遍大幅度增加,礦業投資在全球化范圍流動,跨國礦業企業並購浪潮此起彼伏,發達國家鼓勵本國公司到海外勘探開發礦產資源,發展中國家紛紛改善礦業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勘探、開發本國礦產資源。

關鍵詞 世界礦業;全球化;趨勢

1 經濟全球化促進礦業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主流。經濟全球化促進礦業的全球化,由於礦產資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只有國際化才能實現礦產資源最佳配置。同時,因為礦產資源是生產的主要要素來源,所以礦業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礦業生產要素將流向質優價廉的礦產地。

礦業全球化表現為:礦產資源跨國勘探、開發,礦產品跨國加工和銷售,礦業公司跨國並購和上市,礦業資金跨國流動,大型礦產勘查和開發項目多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以及礦業信息國際共享。

(1)礦產品貿易全球化。

近年世界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體上呈大幅度上漲趨勢。如:1997年比1993年,世界主要鐵礦石、煤、硫出口量,分別增長了近18%、37%、28%。1999年比1993年,世界鋁、銅、鉛、鋅、錫、鉀出口量,分別增長了29%、68%、83%、51%、53%、15%。磷酸鹽岩1998年比1993年出口增長了17%。

同時,世界礦產品的貿易增幅遠大於產量增幅。2000年世界礦產品貿易量比上年增加了42%,1999年比上年增加15%,而同期礦產品產量的增幅只有3.5%和2.0%,可見用於國際貿易的礦產品占產量的比重在加大。例如鐵礦石世界貿易量占產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43%,上升到1999年的45%。

(2)礦業投資全球化。

礦業投資全球化的主要趨勢是礦業資本從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向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流動,即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南非、英國等向全球數十個發展中國家流動。

近年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由於本國找礦難度增大,成本增高,礦業受環境保護制約和土地准入的法規限制越來越嚴。因此,他們到某些勘查開發投資環境好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礦產勘查活動明顯增加,最近10年內預計有數十億美元用於亞太地區的礦業開發。

(3)礦業服務的全球化。

有資源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在標准、規范、礦業權評估、資源評價、獨立勘查地質學家、礦業經紀人、勞務合同公司等領域與國際慣例接軌,努力實現礦業服務的全球化。

2 世界礦業集中度提高

(1)跨國礦業企業並購浪潮此起彼伏。

礦業全球化的發展,使礦業公司之間的競爭加劇,為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經營成本,加強核心業務,提高國際競爭力,礦業公司兼並浪潮席捲全球。

金屬礦業公司經過1992~1997年大規模兼並之後,自1995年以來,並購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1998年全世界金屬采礦和冶煉業用於並購的費用超過25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記錄。最大的一宗鋁業公司並購金屬交易是美國鋁業公司(Alcor)以46億美元並購其美國同行——鋁生產商Reynolds。另外兩大並購事件均發生在銅業部門。據統計,1990~1999年,交易額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全球基本金屬業公司兼並案合計達135件,交易額共計278.2億美元;金業公司的兼並案達146個,交易額共計283.15億美元。最大的礦業公司BHP公司和Billiton公司於2001年3月9日完成合並,涉及案值280億美元。

(2)礦業產業集中度提高。

礦業生產集中度提高。根據瑞典RMG 1997年對世界礦業公司的排名,32家礦業公司的礦產產值總額佔全球礦產總產值份額的50.38%,在這32家公司中,有6家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礦業公司。

根據總部設在斯德哥爾摩的原料集團公司(RMG)2000年統計,目前參與世界礦業經營活動的公司約有8000家左右,但礦山產量的大部分僅由少數幾家公司控制。在世界50強大礦業公司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公司中,美、加、澳、英和南非的發達國家的礦業公司就佔19家,其控制產量佔25家公司總產量的78%。

金屬礦產控製程度更高,4家公司控制西方總產量的75%;10家公司分別控制西方國家鉛和鋅總產量的58%和51%;10家公司控制70%的鋁土礦、銅礦和鉻鐵礦的產量,及60%的鐵礦石產量和鎳產量。

煤炭生產的集中程度也在提高,如美國,1976~1993年,煤產量由6.21億噸增至8.56億噸,增長37.8%;而煤礦數卻由6533個減至2475個,減少62.1%;每個礦的平均產量由9.5萬噸提高到34.6萬噸,12個年產1800萬噸的公司的總產量佔全國的41%。

礦業勘探投資也比較集中。1999年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三國勘查投資預算佔全球總預算的39.5%。1998年加拿大礦業公司勘查投資佔全球礦業公司總勘查投資數的37%,美國佔17%,澳大利亞佔9.5%,南非佔3%,英國佔1.3%,其他幾個發展中國家主要(包括秘魯、智利、印度尼西亞、辛巴威等)佔15.2%。

3 發達國家鼓勵本國公司到海外勘探開發礦產資源,發展中國家紛紛改善礦業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勘探、開發本國礦產資源

長期以來,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努力實施全球資源戰略,鼓勵本國公司到海外勘探開發礦產資源。其意圖就是為了獲取廉價、優質的礦產資源,擴大對全球資源的控制能力,保證本國資源供應,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1)建立專門機構支持對外礦業投資。

有些資源貧乏的發達國家,通過組建專門機構,大力推行「技術援助、經濟援助及合作計劃」,為礦業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全方位支持,並通過「以合作求發展」的戰略,與國際投資機構、與有歐美背景的跨國礦業公司及資源公司加強合作,大力推進跨國礦業公司以不同方式廣泛地參與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如:前西德聯邦地質調查所(BGR),與發展中國家實行技術合作,現已成為德國在國外進行探礦活動的中心。日本建立了金屬礦業事業團,以對探礦事業開展必要的貸款工作。法國的地質礦物調查所(BRGM),是金屬和非金屬資源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該所在國內外的事務所有30多個,工作人員達2000多人,其中國內研究人員約有900人,該所費用主要來自政府的委託費。另外也從民間企業委託的勘探活動中獲得資金。

(2)通過財政、金融、稅收、保險等多種手段,全方位鼓勵礦業企業的跨國經營。從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進在海外建立礦產資源供應基地。

如前西德曾撥給聯邦地質調查所4000萬馬克進行國外調查,此外還撥給技術合作費用約3000萬馬克,以支持聯邦地質調查所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調查和技術合作。加拿大政府對礦業提供低息貸款、投資建鐵路、公路等。

(3)對國外勘探實行投資保險制度。

由於礦產資源生產國政治形勢和經濟政策有可能發生變化,使企業開發國外礦產資源具有一定的風險;加上礦山建設周期長,世界經濟形勢發展前景的不易估計,這都會影響民間企業對開發國外礦山的積極性。為此,一些國家政府採取了投資保險制度。

如:前西德在20世紀70年代與49個國家簽訂了兩國間的保護協定,保證在國外的企業,在國有化的情況下也能自由經營。這一政策已成為德國企業在國外積極進行開發活動的支柱。

(4)實行部分礦種探礦補助金制度。

日本、法國和英國都曾經實行部分礦種探礦補助金制度。其中日本補助19種,聯邦德國補助除石油、煤炭以外的礦產,法國只補助銅、鈾兩個礦種,英國補助有色金屬礦。

(5)礦業融資

通過融資取得礦業勘探、開發資金,是國外礦業公司的普遍做法。在草根勘探階段,可進行私募,即依靠個人或基金會的自有資金募集少量資金進行踏勘,各方按事先約定分享權利;當找礦有一定前景時,可進行證券融資;以有一定找礦前景的礦權為基礎,經咨詢公司認定其找礦價值,按風險資本上市的要求,通過證券市場融資;還可以通過出讓部分礦權,換取勘探開發資金。

(6)改善投資環境。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個別地區實行有效的政策吸引鼓勵外來投資。1975年以來,隨著整個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面對本國礦業開發資金缺乏、管理工作混亂、技術落後等諸多困難,它們採取各種措施吸引私人資本及國外的資金和技術,開發本國礦產資源。

改善礦業投資環境的主要做法有:修改礦業法、降低礦業稅收、簡化勘探開發行政審批程序、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和信息服務、擴大外商可勘探開發的資源范圍等。如:阿根廷把投資鼓勵和礦權管理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礦業法規。它遠遠超出了傳統礦業法的范圍,包括稅收優惠、外匯管理、投資保證、爭端解決、海關法規、優先僱用東道國公民和培訓職工、優先由東道國供應材料、勞務、運輸和動力,以及防止礦業公害等內容;這是一種更有效的促進礦業投資、發展本國礦業的適當辦法。通過這些措施,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地區1999年吸引了西方礦業公司固體礦產勘查投資的51%,比20世紀80年代增加了25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吸引了近2/3的世界大型礦產開發(采選)項目投資,其中,拉美地區佔一半以上,其次是亞洲、非洲等。

❷ 臨界帶鉻鐵岩層的成分變化特徵

C.F.J.萬·德爾·瓦爾特(1954)較詳細研究過西布希維爾德勒斯頓伯赫區臨界帶中鉻鐵岩成分的垂向上的變化,並以上、中、下三個組的16個礦層進行了成分分析和對比研究(表3.1)。

表3.1 西布希維爾德勒斯頓伯赫區鉻鐵礦層分組情況

表3.2是依據C.F.J.萬·德爾·瓦爾特(1954)提供的臨界帶礦石化學成分分析資料計算的各礦層平均成分。總體上臨界帶各礦層礦石的Cr2O3成分有向下組礦層增高,FeO向上組鉻鐵岩層增高的趨勢。但其間的變化是復雜的。如FeO成分幾乎上、中、下三組的底部礦層(1、4、12號礦層)含量都是相對較高的。越過底部礦層FeO先是突然降低,然後再向頂部礦層逐漸增高(圖3.3)例外的是處於中組中部的8號礦層似乎出現類似的情況,以8號礦層為界,FeO 向上至11 號礦層減少,向下至4 號則逐漸增高,而Cr2O3成分則相反。這樣,就使整個臨界帶鉻鐵礦的FeO、Cr2O3、成分出現四次旋迴性變化,這種情況在MgO、Al2O3成分變化上也是較明顯的,也大體以1、4、8、12號礦層為界面出現旋迴性和重復變化。其中的Cr2O3和MgO在8 號礦層上下還顯示出一種對稱性的成分演變關系。如MgO有向中組中部8~9號礦層增高趨勢,而Cr2O3卻相反,從中組中部同時向頂底板礦層增高。

另一方面,就各礦層頂板和底板鉻鐵礦成分比較(表3.3),由表所見,圍繞8號礦層的對稱性變異也是十分清晰的。如FeO成分,在中組8號礦層以上的9~15號礦層,各礦層的FeO含量幾乎都是無例外地從各自的底板向頂板方向增高。而8號礦層以下的8~4號礦層卻又是無例外的從各自的頂板向底板方向增高。恰與9~11號礦層形成反向富集趨勢。這種反向富集趨勢也存在於上組和下組鉻鐵岩層間和與中組的相鄰關繫上。即FeO含量,在上組是從各自的頂板向底板方向增高。而下組卻又是從各自的底板向頂板方向增高的,似乎圍繞4號和12 號礦層還出現兩個次級分異演化對稱中心。又如Cr2O3成分,在中組各礦層中大體與FeO成分變化相似,但上組和下組卻是相反的,即上組各礦層中的Cr2O3成分是由底板向頂板增高的。下組卻是由頂板向底板增高的。而MgO和Al2O3成分卻同FeO完全呈一種相反演變趨勢。

圖3.3 臨界帶鉻鐵岩層的Cr2O3(分子數)FeO(分子數)變化(據見表3.2)

表3.2 布希維爾德岩體臨界帶各礦層鉻鐵礦平均化學成分表

續表

(摘自《國外鉻鐵礦資料專輯》)

①mg=

②RO=MgO(分子數)+FeO(分子數)。

③R2O3=Cr2O3(分子數)+Al2O3(分子數)+TiO2(分子數)。

表3.3 臨界帶各鉻鐵岩層頂板、底板成分變化趨勢(單位:%)

續表

(據《國外鉻鐵礦資料專輯》第二輯)

註:表示鉻鐵岩層頂板成分,余數為底板鉻鐵礦;箭頭表示成分增高或降低方向

如何來解釋整個臨界帶礦層垂向間的成分變化呢?C.F.J.萬·德爾·瓦爾特(1954)認為是由岩漿或含礦熔體中鉻鐵礦和輝石兩種礦物結晶關系不同引起的。他解釋到「鉻鐵礦的形成可使殘余岩漿中的MgO比FeO更富集,而輝石的形成正好起著相反的效果」。由此,他認為在鉻鐵礦的mg值向鉻鐵岩層頂部增加的類型中(如以輝石岩為頂板的中組5~7號礦層和上組12~15號礦層——筆者注),假定鉻鐵礦的晶體的FeO/MgO值比晶出後岩漿中的FeO/MgO值大。那麼,殘余岩漿中的MgO就越來越比FeO富集,這種變化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在從礦層底板直到礦層頂板的鉻鐵礦中。而在鉻鐵礦的mg值向礦層頂板逐漸減少的這種情況下(如以斜長岩為頂板的8~11號礦層和以輝石岩為頂板的下組2~3號礦層——筆者注),鉻鐵礦的晶體是由大部分的MgO和FeO已被用去的一種殘余岩漿形成的,由於鉻鐵礦晶體的形成,FeO的濃度將逐漸比MgO的濃度增大。因此,一般都假定鉻鐵礦晶體中的FeO/MgO值比生成它的岩漿中的FeO/MgO值要小一些。所以殘漿中的FeO將比MgO越來越富集。於是這一變化就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在一個礦層從底部到頂部的鉻鐵礦中。

乍看起來,這種解釋似乎比較接近鉻鐵礦成分的變化實際,也適應於某些輝石成分的變異關系。但如注意到,同樣以輝石岩為頂板的鉻鐵礦層、礦石和岩石的MgO和FeO含量可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如中組的4、5、6、7號礦層,FeO是從礦層頂板向底板增高的,而MgO是從底板向頂板增高,這同萬·德爾·瓦爾特解釋似乎相一致。但是同樣以輝石岩為頂板的下組鉻鐵礦層來說就不適用了。因為下組的1、2、3號鉻鐵礦層雖也以輝石岩為頂板圍岩,但FeO和MgO的演化趨勢卻完全不同,FeO是一致性從底板向頂板增高,MgO卻降低,與其上的中組4、5、6、7號礦層完全相反。況且,從表3.2中還可看出,無論中組8號礦層以上或以下,各礦層的FeO和MgO的含量及mg值變化,都不是一致性的從底部礦層向頂部礦層增高,就是一致的降低。並不出現那種由礦物晶出關系的不同而引起兩種完全相反的變化趨勢。

另一方向,如按mg值變化情況,要按C.F.J.萬·德爾·瓦爾特(1954)觀點解釋,這里除非把所提出的四次旋迴(即1~4號礦層,5~8號礦層;9~11號礦層和12~15號礦層)的偏底部礦層,都當作是FeO/MgO值較大的岩漿層,而把偏上部的一些礦層當作是被用去了大量FeO和MgO或FeO/MgO值小一些的殘余岩漿層,但這與表3.3所列各礦層頂、底板鉻鐵礦成分變化情況十分不符。因為從表所見,除4和12號礦層出現有萬·德爾·瓦爾特(1954)假定的那種由大的FeO/MgO值的岩漿分異趨勢外,而1號和8號礦層FeO含量雖然較高,但底板先晶出的鉻鐵礦卻不是富鐵而是貧鐵的。其趨勢恰好符合後一種FeO/MgO值小一些的條件。相反,按理應當屬於FeO/MgO值小一些由殘余岩漿形成的5~7號礦層和13~15號礦層,按說底部先晶出的鉻鐵礦應當相對貧鐵,但實際又是相對富鐵的,又恰好與FeO/MgO值大一些的岩漿結晶分異趨勢相一致。因此,要把9~11號礦層形成當作是4~8 號礦層形成後的一種被用去大量MgO和FeO組分或FeO/MgO值小一些的殘余岩漿看待也是不太合適的。

還有,如按E.N.卡多隆等(1959)的岩漿流機械分異沉積-火成堆積成因觀點,鉻鐵礦和輝石岩層序的形成是在不混熔液體的條件下,岩漿流速度變化引起機械分異和堆積作用的結果,即認為:輝石沉積與鉻鐵礦的沉積比例是由岩漿流速度的波動影響所造成。當岩漿流緩滯引起古銅輝石迅速下沉,使液體聚積停止,而岩漿流變速,減緩了古銅輝石下沉速度,又開始了液體的聚集。這種解釋,按經典的流體力學理論,重力分選作用對某些密度不同的礦物可產生一定的效應。但對近封閉環境和高黏度的岩漿熔體來說,這種效應能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呢?況且,正像E.N.卡多隆等(1959)解釋過的,鉻鐵礦相對密度4.4 ,轉換成液體相對密度大約也在3.9 ,而古銅輝石和斜長石相對密度為3.74 ,仍然比液態鉻鐵礦輕,這樣,能否在岩漿流體內發生重力機械沉積或堆積作用呢?顯然,不是沒有問題的。

再有,如按王恆升等(1983)液態重力分異觀點解釋,雖然可肯定臨界帶中的鉻鐵岩和古銅輝石岩、斜長岩在岩漿熔體狀態就可分別形成「局部」硅酸鹽熔漿和礦漿。但是否屬於一種液態重力分異作用機制呢?先不說臨界帶總體情況,僅就8號礦層上、下礦層情況分析,中組的9~11號礦層和下組的1~3號礦層,FeO和Cr2O3成分含量都是底板向頂板增高的,如果說液態岩漿的密度是由FeO、Cr2O3、Al2O3、CaO、MgO含量所決定或有關,那麼1~3、9~11號礦層的情況,就不適宜用液態重力分異觀點解釋了。何況,9~12、13號礦層的底板還以斜長岩類為主要隔擋層,更是與重力分異觀點相抵觸。

那麼,究竟如何解釋布希維爾德岩體臨界帶的層狀岩序的分異形式呢?在此,既然多數研究者都比較一致的確認,臨界帶是個構造-岩漿活動帶,岩漿的演化和分異作用與岩漿流作用有直接成因關系或起了主要作用。且照C.F.J.萬·德爾·瓦爾特(1954)的觀點,布希維爾德岩體是由岩漿多次貫入形成的,而不是由一期岩漿大規模侵入所造成,並提出,一次岩漿的貫入可造成幾個鉻鐵岩層,其中臨界帶中的4號到8號鉻鐵岩層很像是一種岩漿形成的,而9號到11號則像是另一種岩漿形成的。E.N.卡多隆等(1959)還把臨界帶(關鍵帶)分為上、下兩個亞帶。下亞帶主要由古銅輝石岩、鉻鐵岩和一些斜方輝石橄欖岩組成(圖3.2)。上亞帶由於出現斜長石堆晶而變得突出,又可分上、下兩部,即下部都是由斜長岩、蘇長岩和少量古銅輝石岩組成。它們不按正常層序出現,並且沒有典型的旋迴;上部(以UG-1鉻鐵岩單元底部開始),由一些或全部由鉻鐵礦、斜方輝石橄欖岩、古銅輝石岩、蘇長岩和斜長岩組成。按描述,以斜長岩堆晶而顯得突出的上、下亞帶界線,應大體與8號礦層位置相當。而所分的上亞帶上、下兩部則以12 號礦層為界。這同萬·德爾·瓦爾特所分的上、中、下三組大體相一致。這樣,如果把下組1~4號礦層也視作由同一岩漿形成的話,那麼整個岩漿流中軸地帶應大致位於8 號礦層所在部位。這便指示8號礦層上下的鉻鐵岩層數目和岩漿股數目大體相等性似乎不是偶然的了。

另外,如注意到臨界帶各礦層鉻鐵礦的幾種主要組分的變化趨勢,這里還可把8號礦層下、上分為兩個次級對稱分異中心。即以4號和8號礦層為界,下1~7號礦層和上9~15號礦層鉻鐵礦的主要成分含量,不是相向富集增高就是相向貧化降低。這同樣可由5~16號礦層的造礦鉻尖晶石和圍岩中的副礦物鉻尖晶石成分變化的不連續性較好地反映出來(圖3.4)。據此,可以認為布希維爾德岩體臨界帶多層鉻鐵岩的形成起碼是兩股以上岩漿流動分異或動力分異作用的產物。

如此,按照前述討論過的,高溫岩漿熔體的離子化和「群聚態組」的特性,隨岩漿體的流動和帶電粒子的定向遷移,勢必有電磁效應的發生。對臨界來說,由假層理和包體的發育和排列所反應的岩漿運動方式,主要應屬一種層流運動形式。照此,表現出的電磁場性主要是磁場力對離子的作用,而電場力只沿岩漿流動方向起加速離子遷移速度的作用,不會改變離子的運動方向。另一方面已談過形成臨界帶層狀岩序起碼是兩股以上岩漿分異作用的結果。按熔體組分,除硅酸鹽「群聚態群」外,大多為一些具一定原子磁矩的離子,如Fe2+、Fe3+、Cr3+、Mn2+、V4+、Ni2+等。這樣,按照磁場與具原子磁矩元素間的作用關系,相對具有高原子磁矩的Fe2+、Cr3+離子在岩漿主流層內的高磁場地帶相對富集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具體過程或演化模式已在前面討論過。這里就不再重述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整個布希維爾岩體的臨界到底由幾次(股)岩漿貫入形成呢?按E.N.卡多隆等(1959)東布希維爾德萊登堡區臨界帶中所見包體主要產出層位分析,起碼應包含四次岩漿流的貫入分異過程。即斯提爾甫特主鉻鐵礦層及以上的F、H、M單元等。而在西布希維爾德的勒斯頓伯赫區,由5~16層的造礦和副礦物鉻尖晶石成分的不連續性(圖3.4)是否也代表四次(股)岩漿流貫入的分異過程產物。還有待更多資料來證據。

再一方面,卡麥隆等(1959)還對比研究過東部萊登堡區的斯提爾甫特(Steelpoort Seam)和里德(Leader Seam)層中鉻鐵礦的晶胞大小與斜方輝石成分的相關關系(圖3.5)。如圖所示,斯提爾甫特層分上、中、下三段,上、下段為浸染狀礦石,中段為塊狀礦石,上、下兩段的頂板和底板均與輝石岩呈過渡接觸;里德層分上、下兩段,下段為塊狀礦石與底板輝石岩界線截然清晰,上段為浸染狀礦石與頂板輝石岩為過渡接觸。但在鉻鐵礦和古銅輝石成分上,無論塊狀礦石或是浸染狀礦石的鉻尖晶石的晶胞大小,除浸染狀稍大於塊狀外,兩者基本是自呈一級的。均比上、下圍岩中副礦鉻尖晶石的晶胞小。前者小(0.031nm)後者晶胞軸多在0.033nm以上。而古銅輝石的成分則變化較大,不像鉻鐵礦晶胞大小那樣穩定。但基本分兩組,一種是浸染礦石中的古銅輝石和圍岩中的古銅輝石,前者Fe SiO3分子含量低,後者高。這同鉻尖晶石晶胞大小有一致性。如若鉻尖晶石晶胞大小,部分與二價金屬陽離子 Fe2+(0.076 nm)、Mg2+(0.065 nm)有關。則由圖說明,斯提爾甫特和里德鉻鐵礦岩層的圍岩古銅輝石岩中的副礦鉻尖晶石比礦石中的造礦鉻尖晶石相對更富Fe2+,加上圍岩古銅輝石的高FeSiO3分子含量,表明臨界帶的硅酸鹽熔體比礦漿熔體更富Fe2+,這與討論過的阿爾卑斯是岩體內層流地帶的橄欖石相對較富Fe2+而貧Mg2+有些相似。且Fe2+離子相對在古銅輝石的M2位置上富集,也應當屬於一種磁場相關的亞思-特勒畸變效應的陽離子有序化。不過,因引用資料中缺少Fe2O3分析資料,其間在造礦和副礦物鉻尖晶石中的Fe2+、Fe3+比例尚不清楚。

圖3.4 布希爾德層狀鎂鐵—超鎂鐵岩雜岩體的鉻尖晶石成分變化趨勢(據王恆升等,1983)

綜上說明,鎂鐵層狀岩體的層狀鉻鐵礦床的成礦過程和機理,也應同阿爾卑斯型岩體的岩漿層流形式中的鉻鐵礦成礦過程和機理相似,都可歸因於一種岩漿流動過程產生的電磁效應與周圍空間帶電離子(元素)間相互作用的場源關系。當然,對布希維爾德岩體臨界帶的礦質來源,究竟是通過整個岩體自身演化局部富集呢?還是每股富礦質熔漿另有來源所在,因資料原因無法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圖3.5 東布希維爾德萊登堡區斯提爾甫特和里德鉻鐵岩層鉻鐵礦晶胞軸大小和古銅輝石成分(FeSiO3)變化對比圖

(據王恆升等,1983;卡多隆等,1954)

❶ 1 英尺(1ft)=0.3048 m,全書下同——編輯注。

❸ 對當前世界能源、資源形勢的基本判斷

對當前世界能源、資源的供需形勢有3個基本估計。第一,當前世界能源、資源總體豐富,但分布極不均衡,同時,由於全球在20世紀90年代忽視了找礦勘查,整個世界都在「吃老本」,使世界能源、資源儲量的增速放緩,這意味著雖然除石油外總體上不會出現資源性短缺,但各國政府仍需要經常關注結構性短缺的形勢,並將全球能源、資源的地緣政治放在突出位置。對我國而言,一是國內肯定還有大量待發現礦床,二是目前幾乎是利用海外資源的最後時機,越往後准入成本越高,競爭越激烈。第二,世界能源、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區供需極不均衡,尤其是在消費量增長幅度遠遠超過生產量增長幅度的亞太地區,供需不平衡更為加劇,出現「小馬拉大車」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階段正是中國拯救世界礦業、需要我們在市場上有更大聲音的時候。第三,世界能源、資源市場大體穩定,但由於全球化迅速發展使壟斷加劇、運輸線路的競爭激烈以及現貨市場供應量不穩定等復雜原因,導致市場的結構性波動劇烈,能源、資源的市場價格越來越不由基本的供求關系來決定。隨著在生產者聯盟與消費者聯盟的博弈中前者占盡上風,廉價石油時代有可能趨於終結。為應對這種局面,需要我們加強風險管理。實際上,目前世界范圍內的資源短缺,大多數屬於結構性短缺,除石油外尚未出現資源性短缺的局面。但是,隨著工業化國家繼續增加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需求量,隨著經濟正在爬坡的國家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預計多數戰略和關鍵礦產將在2020~2030年出現資源性短缺的局面,屆時我們利用國外資源將面臨更加特殊的困難。大體上可以認為,當前是利用國外資源、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的最好時機。

4.1.1 當前世界能源、資源總體豐富,但分布極不均衡

目前世界能源、資源儲量豐富。大多數重要能源、資源的儲量靜態保障年限,按照2003年的消費量衡量,基本上均在50年以上。其中,保障程度在100年以上的礦種有煤炭、鐵礦石、鋁土礦、鉻鐵礦、鉀鹽,50~100年的有天然氣(67年)、鈾、鎳,小於50年的只有石油(41年)和銅(47年)。因此,從儲量角度看,世界能源、資源仍能維持全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受科技進步的推進,世界主要能源、資源的儲量仍然在增長。更深、更邊遠、海域、更復雜和非傳統類型的資源不斷被探明,更低品位、更難選冶的礦床不斷被開發利用。例如,到2003年的20年世界累計產出原油670多億噸,但是由於勘探和開發技術進步和不斷投入,2003年剩餘可采儲量反而增加了580億噸,也就是說20年間共探明了1250億噸。同時,全球仍有大量能源、資源待發現、待探明、待圈定。以保障程度最小的石油和銅為例,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統計,全世界陸地銅資源量為16億噸,現探明銅儲量僅只佔其資源量的38%。除西歐和北美外,其他地區地質礦產工作程度仍相對較低,包括資源大國南非、澳大利亞等,待發現潛力很大。據目前認識水平,世界常規石油、天然氣的待探明儲量或通過技術進步成為可采儲量的分別為1500億噸和180萬億立方米。此外,非常規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全球重油、瀝青、油砂等可采儲量約4000億噸,是常規原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的2.7倍;煤層氣的儲量可能與常規天然氣相當;據估計,主要儲存在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的儲量至少是地球上全部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總和的2倍以上。

但是,世界資源儲量增長幅度在放緩。除找礦難度增加這一原因外,關鍵原因是,由於冷戰後原蘇聯向西方國家增加供應,20世紀90年代能源、資源市場總體上供大於求,價格下降幅度很大。同時,受全球地質工作由資源向環境轉移呼聲的影響,全球忽視了找礦,再加上1997年的金價下跌與東南亞金融危機對能源和資源公司的負面影響,導致世界能源、資源的儲量增長幅度在放緩。例如,鐵礦石、鈾、鉀鹽、煤炭等幾種保障年限較長的礦產,幾十年間基本上全球沒有投入勘查(為數不多的一些投入主要圍繞現營礦山周邊),全球在「吃老本」。

更令人遺憾的是,世界能源、資源地域分布極不平衡,由於復雜的長達數十億年的地質作用的結果,大多數礦種的已探明儲量大多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中東地區6國佔了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63.3%,委內瑞拉佔6.8%,俄羅斯佔6.0%,我國僅佔2.1%。俄羅斯是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最大的國家,佔世界的26.7%,中東地區佔40.8%,其中伊朗和卡達分別佔15.2%和14.7%。煤炭儲量前10的國家占總量的90.0%以上。在目前探明可采儲量中,鐵礦以巴西、澳大利亞鐵礦石質量最佳。銅礦主要分布於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脈和中亞—俄羅斯地區。近年來,蒙古境內新發現的奧尤陶勒蓋銅礦(1600萬噸)和俄羅斯的烏多坎銅礦(2000萬噸)均未開發利用。鋁土礦儲量71.0%分布在幾內亞、巴西、澳大利亞和牙買加。越南的鋁土礦資源潛力很大,探明儲量近80億噸,多為優質紅土型三水鋁土礦,開發利用前景好。鉀鹽儲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0%的儲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羅斯。泰國、寮國也具有豐富的鉀鹽資源,與我國互補性很好。鉻鐵礦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和原蘇聯國家。鎳主要分布於古巴、加拿大、俄羅斯等國。錳礦儲量中,南非和烏克蘭佔世界的80.0%以上。

總體上我們認為,除石油外,世界范圍內在中期不會出現資源性短缺,但市場的結構性短缺將有可能是經常會發生的,需要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同時,還可以認定,當前幾乎是利用國外能源、資源的最好機會,如果再猶豫不決,將會喪失好時機,或者出現資源性短缺而競爭更加激烈,或准入成本大幅度提高難以承受。

4.1.2 世界能源、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區供需不均衡

世界能源、資源產量繼續增長。1993~2003年,世界原油產量年均增長率為1.5%。油價上升推動一些資源豐富的主要產油國產量迅速增加。1993~2003年天然氣世界產量年均增長2.3%,遠高於同期石油生產增長率。1995年來世界鐵礦石產量一直穩定在10.0億噸左右,2002年首次突破11.0億噸,2003年為11.2億噸。近年來全球銅產量也在持續增長。

但是,未來世界能源、資源產能的繼續增長將面臨諸多障礙,可以認為多數礦產目前的生產能力已接近極限。特別是目前全球能源、資源的生產成本總體上有所增加;大多數能源、資源的剩餘(閑置)產能大幅度減少,連大量以前已關閉的礦山又重新開發,增加產量的調控空間已經不大,如歐佩克的剩餘生產能力,一直作為世界石油市場供應安全性的一個指標,目前已比5年前下降70.0%;並且由於周期性作用影響,近期發現的不少礦床的開發利用尚有待時日。

在產量增長的同時,世界能源、資源的消費量以更大速度增長。2003年世界原油產量為36.97億噸,消費量為36.37億噸。1993~2003年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1.6%,10年間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2.3%,煤炭0.9%。需要注意的是,發達國家大多數能源、資源的消費量增長緩慢,但仍在增長;主要新增需求量集中在正在爬坡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其中亞太發展中國家增長幅度最大,在亞太地區,中國的需求量增長幅度又是最高的。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費量持續上升,且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在6.0%以上。

盡管如此,世界能源、資源供需仍能保持基本平衡。1993~2003年,世界原油產量和消費量年均增長率都在1.5%左右,石油產量基本能夠滿足消費量的增長。2003年世界天然氣產量為26185億立方米,消費量為25910億立方米,基本維持平衡。但是同時總體上仍然出現了兩個趨勢:一是世界能源供需有從基本平衡向供應趨緊變化的趨勢;二是出現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變化的趨勢。

在總體基本平衡的同時局部地區供需極不均衡。以亞太地區最為突出,2003年亞太地區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佔全球的4.2%,而產量佔10.2%,消費量卻佔28.8%,反映亞太地區處於高強度開采和消費,可謂「小馬拉大車」,資源基礎嚴重不足。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量增長接近極限,消費持續增長,雖然總體上仍處於平衡狀態,但這種平衡是一種「亞」平衡。一有風吹草動,這種平衡將被打破。例如,據分析,如果智利銅產量削減50萬噸,世界銅價格將增長50.0%左右。

總體看,未來競爭將加劇,尤其是對產能的競爭,對市場的競爭。

4.1.3 世界能源、資源市場大體穩定,但結構性波動劇烈

世界能源、資源市場總體上保持穩定,但結構性波動劇烈。主要原因,一是局部地區供需不均衡;二是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使壟斷加劇;三是運輸線路的競爭日益加劇;四是在生產者聯盟與消費者聯盟的博弈中,前者佔了上風,特別是大多數礦山的產能是按照長期供貨合同來生產的,現貨市場上的量很少,而中國及其他國家進口的胃口太大,現貨市場不可能滿足,加劇了市場的「亞」穩定性。

2003年全球石油貿易量為22.60億噸,為產量的61.1%;其中美國石油凈進口量達到5.61億噸,佔世界石油貿易量的1/4,歐洲石油凈進口量佔22.0%,日本佔11.6%。中東仍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地,2003年出口石油9.40億噸,佔世界總出口量的41.4%,其次為原蘇聯、西非、中南美和北非地區。受運送條件限制,世界天然氣國際貿易量不到產量的1/4。2003年貿易量為6237.10億立方米,其中管道貿易佔72.9%。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出口歐洲,加拿大天然氣全部出口美國。

石油價格增長幅度快,廉價石油時代趨於終結。石油價格並不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國際油價經過1973~1983年的高漲期後,由於北海和墨西哥灣油田的發現,非歐佩克產量大幅提高,歐佩克對世界石油生產的控制力下降。20世紀末,國際石油需求穩步上升,再次形成了石油供應方的寡頭壟斷格局,世界石油市場重新出現由供應方控制價格的局面。歐佩克已重新成為確定國際油價的主要支配力量。其他石油出口大國和國際石油公司與歐佩克密切合作,共同推高油價。

美國對伊戰爭和單方面反恐行動,直接引起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能力受到擠壓。伊拉克、伊朗的石油生產能力受到破壞和限制,整個中東地區的石油投資風險增加,導致中東的石油供應補充能力明顯降低,引發石油市場的多次震盪。由於需求持續上升,而供應方又有意維持高價態勢,加上伊拉克戰爭等非市場因素,使突發性事件對石油供需平衡的作用日益凸顯。由於突發因素的不可預見性,為對沖基金炒作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創造了條件。各種套利基金進入油市進行投機加劇了油價的波動。美元的貶值對油價走高也起了重大作用。

世界礦產資源國際化趨勢加快,壟斷程度提高,促使價格攀升。壟斷程度提高促使價格上升。鐵礦石價格大幅度增長,並未反映真正供求關系。2005年進口鐵礦石價格比2004年增長了71.5%,從巴西、澳大利亞到我國的鐵礦石運費近兩年分別上漲了190.0%和160.0%,對未來中國鐵礦石進口快速增長具有重大影響。目前高價位有一部分是屬於恢復性上漲,另一方面是我們內部存在的機制性和體制性障礙造成的,主要包括政府企業之間的不協調、國內與國外不協調、企業之間不協調以及部門之間不協調,導致我們作為「上帝」卻未能享受到「上帝」待遇。銅、鎳、鉻鐵礦等其他礦產的價格仍有巨大上漲空間。這也是「亞」平衡市場的必然結果。

❹ 我國礦產資源總體形勢

2.3.1 能源礦產結構性矛盾突出,石油礦產長期短缺已成定局

2.3.1.1 能源礦產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效利用最關鍵

我國的能源礦產結構是以污染重的煤炭為主,高效、潔凈的油氣等資源所佔比例較小。2006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佔70%,石油佔20%,天然氣佔3%,水電、核電、風電佔7%(水能、核能和風能)。從總量上看,我國的能源礦產並不短缺。目前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在煤炭的開發利用方面需要著手解決一些關鍵問題:一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甚至中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利用效率仍有很大差距;二是煤炭開發利用帶來環境問題未根本解決;三是我國煤炭資源雖然較豐富,但集中分布在經濟欠發達且缺水的山西、陝西、內蒙古和新疆等省區,而經濟發達的東部各省嚴重缺煤,構成了我國北煤南運和西煤東調的局面,煤炭運輸量巨大和缺水,限制了富煤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四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掩蓋了潔凈能源嚴重不足的局面,尤其是目前全國煤炭生產總量過剩更掩蓋了石油等緊缺礦產的嚴重短缺形勢。因此,從合理的能源結構看,我國屬高效、潔凈能源礦產嚴重短缺的國家。

2.3.1.2 石油長期短缺已成定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從我國石油資源的儲量增長趨勢與消費增長趨勢來看,石油資源供應不足,長期短缺已成定局。西部和海域雖然尚有一定的開發潛力,但是,由於勘探投入不足,我國目前探明可供開發的可采儲量27.6億噸,人均僅約2噸。我國1993年已成為石油的凈進口國,1996年我國從原油出口國變為原油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大。現有生產油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主力油田均已進入中晚期,盡管冀東南堡發現10億噸大油田,但穩產難度仍越來越大;西部戰略新區增產幅度不足以彌補東部產能的遞減,接替東部油田的戰略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海上勘探雖有進展,但從目前剩餘可采儲量和新增探明儲量分析,到2010~2015年產能尚難有影響全局的突破。到2010年我國石油缺口將達2億噸左右,國內石油資源供應長期短缺已成定局。

2.3.2 原材料礦產結構缺陷突出,大宗支柱性原材料礦產數量不足,品質較差,供需矛盾愈益加劇,優勢礦產優勢不優

我國原材料礦產品種齊,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用量大的鐵、錳、銅、鋁、鉻鐵礦、硫、磷、鉀等大宗礦產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規模小,質量差,經濟效益低下,後備儲量嚴重不足,供需關系日趨緊張,資源儲量枯竭,大批礦山將陸續關閉,有的矛盾已十分尖銳;鎢、銻、錫、稀土等優勢礦產,富礦多,規模大,質量好,儲量豐富,但由於管理不善,優勢難以發揮,前景堪憂。

2.3.2.1 鐵、錳、鋁、銅、鉻鐵礦等大宗礦產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需長期依靠進口以補不足

鐵、錳、鋁、銅、鉻鐵礦為我國大宗金屬礦產,雖然除鉻鐵礦外,資源都相對豐富,但資源質量差,品位低,難選冶,規模小。如已探明的鐵礦98%是貧礦;錳礦大多數都是低品位難選冶的碳酸錳礦石;鋁土礦以難選冶的一水型鋁土礦石為主;銅礦缺乏富礦和超大型礦床。這些資源自然稟賦的不足制約了資源的開發利用,其礦產品難以滿足國內需求,供需缺口不斷加大。2007年國內鐵、錳、銅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分別由1990年的11%、9%和23%上升到2005年的55%、50%和70%,每年消耗國家大量外匯。而且,供應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國鉻鐵礦資源則絕對貧乏,後備儲量嚴重不足,國內消費超過90%要依靠進口解決。

2.3.2.2 鎢、銻、錫、稀土等優勢礦產的生產和出口總量過大,資源浪費驚人,優勢不優,前景堪憂

鎢、銻、錫、稀土等資源較豐富,2010年以前可滿足國內需求,並可供出口。但由於開發利用管理不善,其優勢地位正在被不斷減弱。目前嚴重過剩的下游選冶加工的產能,刺激上游非法采礦屢禁不絕和過量出口;致使世界市場鎢、銻、錫、稀土嚴重供過於求,價格逐年下降,也使國內資源浪費十分嚴重,優勢的資源將很快被破壞殆盡。

2.3.2.3 主要農用礦產資源硫、磷、鉀,要麼資源質量低劣,要麼嚴重短缺,不利於農業生產

我國的硫、磷礦資源雖然豐富,但貧礦多,難選礦多,選冶成本高。硫主要以硫鐵礦的形式存在,自然硫很少,可直接利用的自然硫不足總儲量的3%,與國外硫資源結構完全不同。目前硫礦的開發和加工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亟待加強管理。而磷資源集中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5省山區,特別是僅佔全國總儲量10%的富磷礦儲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貴州2省偏遠的山區,構成了我國南磷北運、西磷東調的格局,運輸成本高。我國鉀鹽礦產供需形勢更為嚴峻。目前主要用於生產各種鉀肥的鉀鹽生產礦山8座,年生產能力30萬噸左右,僅能滿足10%的國內需求。據估計,到2010年我國鉀肥需求量為640萬噸,缺口鉀肥約540萬噸。

2.3.3 主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儲量減少,保障程度降低

隨著找礦難度增加,加之有效勘查投入不足,我國主要礦產保有查明資源儲量增幅不大,絕大多數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增長速度遠低於消費量的增長速度,甚至有許多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出現多年持續下降。2006年與2001年相比,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查明資源儲量有所下降的就有9種,包括鉻鐵礦、鈦礦、鋅礦、鎳礦、鎢礦、錫礦、鉑族金屬、芒硝、金剛石等。煤炭儲量增長13.8%,天然氣增長48.8%,鋁土礦增長10.9%。

根據中國主要礦產資源可供性論證研究的結果(表2.5),到202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4種礦產可以保證需求(保證程度≥100%,下同),它們是煤、天然氣、鎢、鉬、銀、稀土、菱鎂礦、螢石礦、耐火粘土、磷、重晶石、水泥石灰岩、玻璃硅質原料、石膏、高嶺土、石材、硅藻土、鈉鹽、芒硝、膨潤土、石墨、石棉、滑石、硅灰石;有2種礦產能基本保證需求(保證程度≥70%至<100%),它們是鈦和硫;難以保證需求(保證程度≥40%至<70%)有10種礦產,它們是石油、鈾、鐵、錳、鋁土礦、錫、鉛、鎳、銻、金10種;嚴重短缺(保證程度<40%)的礦產9種,它們是鉻、銅、鋅、鈷、鉑族金屬、鍶、鉀、硼、金剛石。考慮到當時論證所依據的基礎數據和實際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本報告對部分礦產資源的保證程度結果進行了調整,並根據2010年和2020年的論證情況推測了2015年的數據。

表2.5 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供儲量保證程度預測

續表

2.3.4 礦產資源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方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沒有擺脫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模式,資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費嚴重、效率不高,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任務艱巨。我國礦山的特點是「小、散、多」。由於我國大部分礦山建設得早,開采技術相對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礦山環境問題也很突出。

首先,表現在礦產資源開采環節。我國礦山的特點是「小、散、多」。大部分礦山建設得早,開采技術相對落後,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全國煤礦回採率平均只有35%,一些小煤礦回採率僅為15%,有些甚至低至10%。共伴生礦的利用率不高。只有部分大中型礦山開展綜合利用,而大量非國有小型礦山根本不進行綜合回收。有色金屬礦山綜合回收率為35%,比國外水平低10%。通過多年持續治理整頓,礦產開發秩序出現了明顯好轉,但近幾年,由於煤、石油及許多礦產資源供求緊張,價格上漲,一些地方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問題突出,亂采濫挖,破壞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相當嚴重。

其次,表現在礦產品及相關能源與原材料的資源消費環節。我國GDP約佔世界GDP的4%左右,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分別佔世界消費量的8%、38%、30%、30%、15%、46%。我國目前的能源效率僅為33%,比發達國家約低10個百分點,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左右,重點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40%,火電煤耗高30%。

2.3.5 世界資源相對豐富,全球化為我們提供機遇和挑戰

世界礦產資源豐富,經濟全球化使整個世界礦業市場配置全球化。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充分利用國外資源提供了機遇,同時世界經濟的復興,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增長,特別是大國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和爭奪,又給我國帶來巨大挑戰。

按照世界目前礦產資源的生產與消費狀況,重要礦產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都比較長,其中石油40多年、天然氣60多年、煤炭133年、鐵79年、銅31年、鋁132年、錳40年、鉻40年,完全有能力支撐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興,特別是印度及東南亞、南美等眾多發展中國家新一輪工業化高潮的到來,礦產資源的需求正在出現高漲態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加強了對我國的競爭和控制,世界資源的利用成為國家經濟和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國際石油和金屬價格的波動將對我國獲取資源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油價在最近兩年持續增加,屢創新高,並會在高位持續一段時期,金屬價格也在高位振盪,增加了我國進口礦產資源的成本,加大供需矛盾。

❺ 年鉻鐵礦供需形勢分析

我國鉻鐵礦資源匱乏,長期以來礦山產量在20萬噸的水平上徘徊。但是,隨著近年我國不銹鋼工業超高速發展,對鉻鐵礦需求快速增長(2009年表觀消費量達700餘萬噸)致使其供需缺口迅速擴大,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我國鉻鐵礦進口量676萬噸,對外依存度達到97%以上。而國外鉻鐵礦資源市場幾乎被國際礦業巨頭瓜分殆盡,為打破西方跨國礦業公司對鉻鐵礦在資源、生產及國際出口市場等環節的壟斷格局,在世界資源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改變我國利用國外礦產資源在價格等方面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必須加快建立國外資源基地的步伐,應當逐步減小鉻鐵礦的進口規模而加大鉻鐵合金進口量。本文採集數據時參考不同文獻,數據之間略有差別。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鉻鐵礦資源狀況

截至2009年,世界鉻鐵礦(商品級礦石,下同)儲量超過3.5億噸,資源量超過120億噸。鉻鐵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哈薩克、南非、印度、辛巴威、芬蘭、巴西、土耳其、俄羅斯及阿爾巴尼亞等(圖1),其中,95%以上的基礎儲量分布在南非和哈薩克。

長期以來,世界鉻鐵礦市場供過於求,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目前,世界鉻鐵礦資源可保證全球100年以上的需求。

(二)我國鉻鐵礦資源狀況

據《2009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截至2009年底,我國有鉻鐵礦區67處,查明資源總量1151萬噸(礦石,下同),資源量628.5萬噸,基礎儲量522.5萬噸(其中,可采儲量122.4萬噸),按照「可供年限=(基礎儲量×0.85+資源量×0.6)×0.8÷產量」的公式計算,我國鉻鐵礦保有資源儲量可以開采約37.3年。我國鉻鐵礦基礎儲量分布見圖2。

六、結論

從世界鉻鐵礦的市場供需看,總體處於供大於求的局面。世界鉻鐵礦資源高度集中於南非和哈薩克。2009年世界鉻鐵礦生產和消費基本平衡。世界鉻鐵礦產品貿易主要以鉻鐵合金為主,原礦貿易規模基本保持在當年產量的30%左右。

鉻鐵礦是我國短缺礦產之一,國內消費需求的90%以上依賴國際市場已成定局。2009年我國進口鉻鐵礦676萬噸,比2008年減少1.2%,進口依存度達97%;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際鉻鐵礦市場價格大幅回落,我國鉻鐵礦平均進口單價193.8美元/噸,比2008年下降51.2%。

(胡德文)

❻ 模型四 層狀型鉻鐵礦礦床找礦模型

一、概 述

層狀型鉻鐵礦礦床是鉻鐵礦的一種席狀堆積體,主要產於呈層狀的超鎂鐵質—鎂鐵質侵入體中。與豆莢狀型鉻鐵礦礦床相比,層狀型鉻鐵礦礦床的規模和儲量都要大得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鉻鐵礦礦床類型。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世界鉻鐵礦資源量超過 120 ×108t,但全球分布極不均勻,集中分布於非洲南部、中亞等地區。中亞一帶以豆莢狀型鉻鐵礦礦床為主; 非洲南部則以盛產層狀型鉻鐵礦礦床而聞名 ( 圖 1) ,這里分布有世界著名的南非布希維爾德 ( Bushveld) 和辛巴威大岩牆 ( Great Dyke) 層狀型鉻鐵礦礦床。據統計,僅這兩個大型層狀型鉻鐵礦礦床就占據了世界鉻鐵礦礦石總儲量的 81%,總儲量基礎的 93%。此外,世界上重要的層狀型鉻鐵礦礦床還有美國蒙大拿州的斯蒂爾沃特 ( Stillwater) 、巴 西 巴 伊 亞 州 的 坎 普 福 莫 蘇 ( Campo Formoso) 、印 度 奧 里 薩 邦 的 蘇 金 達( Sukinda) 、芬蘭的凱米 ( Kemi) 、馬達加斯加的安德里亞梅納 ( Andriamena) 等礦床 ( 表 1) 。

圖 4 芬蘭凱米礦床埃里札爾費礦體平面圖 ( 上) 和剖面圖 ( 下)( 引自沈承珩等,1995)

通常,層狀型鉻鐵礦礦床具有相同的層序: 下部是具有韻律旋迴的純橄岩 - 斜輝輝橄岩 - 斜方輝石岩帶,向上是以古銅輝石岩為主的岩帶,緊接著是具有條帶狀構造的由蘇長岩、輝長岩和斜長岩組成的關鍵帶,以含越來越多的斜長石為特徵。層序頂部是輝長岩 - 蘇長岩帶。整個層序的趨勢是向上Mg / ( Mg + Fe2 +) 比值變小,但在各個岩帶中可出現局部的相反變化趨勢。鉻鐵礦礦層一般都位於每個層序旋迴的開始層位 ( 圖 2) ,鉻鐵礦既可能在下部橄欖岩帶中與橄欖石一起結晶沉澱,如大岩牆雜岩體; 也可能在古銅輝石岩帶中與斜方輝石共生,如布希維爾德中、下礦組; 或者在關鍵帶中與斜長石一起結晶,如布希維爾德上礦組。

圖 5 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層序分組及其主要特徵( 引自 J. M. Duke,1988)

( 3) 礦石礦物組合與結構構造

鉻鐵岩是層狀型鉻鐵礦礦床主要的含礦岩石,一般由 50% ~95% 以上的細粒 ( 0. 2mm 左右) 堆積鉻鐵礦及其空隙中發育的橄欖石、斜方輝石、斜長石、單斜輝石或這些礦物的蝕變產物組成。

礦石多由細粒自形鉻尖晶石晶體組成,晶體呈網狀排列,周圍是堆積的橄欖石、輝石或斜長石。按照脈石礦物成分可將其分為 3 種礦石類型: 富橄欖石型礦石、富斜方輝石型礦石和富斜長石型礦石。礦石化學成分具有明顯的富鐵特點,鉻與鐵含量呈負相關關系,礦石的鎂、鋁含量較低。在垂直層序剖面上鉻鐵礦的地球化學總趨勢是鎂、鉻組分富集在早期的下部層位內,鐵、鋁富集在晚期的上部層位內。

層狀型鉻鐵礦礦床的礦石礦物組合通常為鉻鐵礦 ± 鈦鐵礦 ± 磁鐵礦 + 磁黃鐵礦 ± 鎳黃鐵礦 ± 黃銅礦 ± 鉑族元素礦物。共生礦床包括銅鎳硫化物礦床、鉑族金屬礦床、釩鈦磁鐵礦礦床等。

礦石一般具有堆晶結構、浸染狀 - 塊狀構造,且不同岩石中產出的鉻鐵礦礦石結構不一。例如,超鎂鐵質堆積雜岩中的浸染狀鉻鐵礦礦石在顆粒形態和大小上類似於層狀侵入體,而構造岩中的浸染狀鉻鐵礦礦石則呈較大、拉長狀的結構。塊狀鉻鐵礦礦石多呈粗粒結構、顆粒相互緊扣。

( 4) 成礦時代

層狀鉻鐵礦礦床主要形成於前寒武紀,但也可能晚至第三紀。具有經濟意義的大型、超大型層狀型鉻鐵礦礦床一般形成於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時期。這一時期地球的演化特點是地殼厚度較薄,地熱梯度高,放射性熱量集中,上地幔局部熔融程度高。這些條件都有利於形成大型層狀基性—超基性雜岩,從而為形成大型、超大型層狀型鉻鐵礦礦床提供充分的物質來源。例如,美國的斯蒂爾沃特雜岩( 27 億年) 、辛巴威的大岩牆 ( 25 億年) 、南非的布希維爾德雜岩 ( 22 億年) 和芬蘭的凱米雜岩( 22 億年) 都是這一地史時期形成的著名的含鉻層狀雜岩體。此外,這一時期形成的含鉻層狀雜岩體還有巴西的坎普福莫蘇、印度奧里薩邦的蘇金達雜岩體等。

三、礦床成因和找礦標志

1. 礦床成因

關於層狀型鉻鐵礦礦床成因的假說很多,主要有岩漿混合假說、重力分異假說等。岩漿混合假說認為,岩漿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 ( 包括壓力、氧逸度、基性成分等) 導致岩漿變得富鉻,甚至達到鉻的超飽和,從而使得鉻鐵礦在岩漿房底部的單一礦化層內結晶並堆積成礦,形成層狀型鉻鐵礦礦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 T. N. Irvine ( 1975,1977) 在研究南非布希維爾德層狀雜岩體以後提出的兩種類型岩漿發生混合作用形成層狀型鉻鐵礦礦床的假說。該研究認為,原始的超基性岩漿與已經演化的超基性岩漿之間發生混合作用,可以形成伴生有橄欖石的鉻鐵礦礦層,但對於厚度相對較大且伴生著斜方輝石的鉻鐵礦礦層或伴生著斜方輝石和斜長石的鉻鐵礦礦層,則需要兩種完全不同成分的岩漿混合才能形成。這兩種不同成分的岩漿分別為超基性岩漿和斜長岩質岩漿,前者結晶順序為橄欖石 -斜方輝石 - 斜長石 - 單斜輝石,後者結晶順序為斜長石 - 橄欖石 - 單斜輝石 - 斜方輝石。重力分異假說認為,層狀型鉻鐵礦礦床與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岩體的形成密切相關。對於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岩體而言,其母岩漿為拉斑玄武岩漿,層狀岩體在穩定克拉通內由液態的岩漿發生重力分異而形成。這種重力分異作用的結果,是岩漿房下部為密度較大的純橄岩岩漿帶,向上過渡為純橄岩 - 斜輝輝橄岩混雜岩漿帶,再向上為輝石岩乃至輝長岩岩漿帶。液態重力分異作用產生了純橄岩、斜輝輝橄岩、輝長岩等局部岩漿。由於層狀岩體在形成期間沒有受到區域應力的影響,重力效應起了主導性的作用,因而形成了層狀、韻律旋迴的特徵。

R. Voordouw 等 ( 2009) 認為,南非布希維爾德層狀型鉻鐵礦礦床在形成過程中大致經歷了 3 個階段 ( 圖 6) : 第一個階段 ( 圖 6b①) ,鉻鐵礦晶族在構造圈閉中發生堆積作用 ( i 代表了 Cr 飽和鎂鐵質熔體存留於構造圈閉中; ii 表示鉻鐵礦通過與長英質熔體混合發生沉澱和堆積作用; iii 表示 Cr飽和鎂鐵質熔體再次補充進入構造圈閉中,開始新一輪的鉻鐵礦堆積作用) ; 在第二階段 ( 圖6b②) ,鉻鐵礦晶族發生二次活化作用 ( iv 表示鉻鐵礦堆積於構造圈閉中; v 表示硅質熔體發生分流,促使鉻鐵礦晶族向上運移; vi 表示鉻鐵礦晶族向上運移) ; 第三階段 ( 圖 6b③) ,鉻鐵礦晶族沿著 Rusten-burg 層狀岩套的岩性接觸帶就位,從而形成鉻鐵礦礦層。

2. 找礦標志

( 1) 區域地質找礦標志

1) 穩定的、古老的太古宙地核和再活化的太古宙地殼是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岩系賦存的大地構造背景。這些層狀雜岩體大都沿著地殼的大型線狀構造分布,可利用區域重力、磁法測量發現和圈定 ( 厚) 蓋層以下的大型層狀雜岩體。

圖 6 鉻鐵礦礦層形成模型示意圖( 引自 R. Voordouw 等,2009)

2) 地盾區內活化的太古宙基底中可能存在構造前的層狀基性、超基性雜岩變形解體後的殘留部分,可利用此標志追索其餘部分。

3) 前寒武紀古老綠岩帶多發育於太古宙地盾區,變質作用強烈,其中的超鎂鐵質岩系常有鉻鐵礦化,有的賦存一定規模的鉻鐵礦礦床,如舒魯圭綠岩帶中的塞盧奎鉻鐵礦礦床。

( 2) 局部地質找礦標志

1) 層狀雜岩體內鉻鐵礦礦層一般賦存在超鎂鐵質岩系的純橄岩、橄欖岩和層狀輝石 - 鈣長石帶中。布希維爾德雜岩體中的 14 個礦層產於關鍵帶內,礦層圍岩有斜輝橄欖岩、古銅輝石岩和蘇長 -斜長岩。大岩牆雜岩體中的 11 個礦層產於下部超鎂鐵質岩系的純橄岩、斜輝橄欖岩和古銅輝石岩中,而凱米雜岩體中的 6 個主要礦層全部產於下部的純橄岩中。

2) 在較大的層狀雜岩體內部,背形撓曲和底板凹陷部位對岩系的沉積順序和鉻鐵礦礦層的厚度具有控製作用。

3) 層狀型鉻鐵礦礦化一般與斜輝輝橄岩 - 斜方輝石岩 - 蘇長岩建造的層狀侵入體有成因關系,礦化賦存部位通常為下部 ( 底部) 帶或過渡 ( 關鍵) 帶,其岩石學組成以超基性岩和長石類岩石( 斜長岩) 為主,輝長岩罕見。

4) 對於不同的韻律旋迴類型,如純橄岩 - 鉻鐵岩 - 古銅輝石岩旋迴、古銅輝石岩 - 鉻鐵岩 - 斜長岩旋迴、純橄岩 - 鉻鐵岩 - 斜輝輝橄岩旋迴,礦化一般位於不同成分岩石的接觸帶中或層狀雜岩體岩性旋迴單元底部。

5) 對於結構簡單的礦帶,鉻鐵岩層一般產於純橄岩和斜輝輝橄岩 ( 如大岩牆) 、輝石岩或斜長岩中 ( 如布希維爾德) 。

( 3) 岩石學找礦標志

1) 礦層及其圍岩的成分從下到上,Si、Ca、Al、Fe、Ti 含量增加,而 Mg、Cr、Ni 含量減少,岩漿結晶作用具有向富 Ca、Fe 成分演化的特徵。

2) 礦石化學成分具有明顯的富鐵特徵,礦石的鎂、鋁含量較低。在垂直層序的剖面上,鎂、鉻組分通常富集在早期的下部層位內,而鐵、鋁則富集於晚期的上部層位中。

( 4) 地球物理找礦標志

由於層狀雜岩體大都沿著地殼的大型線性構造分布,通常顯示為重力低值異常和磁、電高值異常,可利用區域重力和磁法測量探測並圈定深部大型層狀雜岩體。

( 周 平)

❼ 鉻鐵礦礦床

達拉布特蛇綠混雜岩帶在薩爾托海地區出露最全,出露面積也最大(圖3-9)。薩爾托海岩體和鯨魚岩體中賦存著大型鉻鐵礦工業礦床。薩爾托海蛇綠混雜岩的層序由上而下為(見圖3-2,圖3-10): 硅質岩(夾細碧岩、凝灰岩及少量灰岩透鏡體,上覆復理石碎屑沉積岩)、中-基性熔岩(細碧岩、枕狀玄武岩夾凝灰岩)、輝綠岩(岩床、岩枝侵入基性熔岩中)、鎂鐵-超鎂鐵質岩(輝長岩和角閃輝長岩、蛇紋岩、異剝橄欖岩或橄欖輝石岩)。

薩爾托海超基性岩體的中部和東北部賦存鉻鐵礦礦床,區內礦群密集,礦石以緻密塊狀和浸染狀為主。圖3-11所示的24礦群和25礦群都位於岩體中段東北部,22群位於岩體東段,本次研究的樣品采自中部的26礦群400餘米深處。鉻鐵礦礦體產於薩爾托海岩體的方輝橄欖岩層序中,基底岩石多為發生了滑石-碳酸鹽化的超基性岩。鉻鐵礦透鏡體常被純橄岩外殼包裹,呈條帶狀分布,方輝橄欖岩和純橄岩都發生了強烈的蛇紋石化。

鉻鐵礦礦體主要為板狀、囊狀、團塊狀和透鏡狀(圖3 - II ,圖3- 12 ) ,長10 cm-50 m ,厚0.5 -5 m ,礦體與純橄岩或方輝橄欖岩之間一般呈截然接觸,有些情況下隨著橄欖石含量的逐漸增加,由錨鐵礦礦體過渡為純橄岩。絕大多數礦石呈塊狀構造,也有稠密浸染狀構造和更少見的條帶狀、結核狀和角礫狀構造。錨鐵礦顆粒多為半自形,粒度為0.5-2 mm ,普遍發生了碎裂。晚期熱液作用發育,塊狀礦石被不同尺度的蛇紋石化硅酸鹽脈穿切。

圖3-9 薩爾托海鉻鐵礦地質圖和遙感圖

圖3-10 薩爾托海蛇綠岩層序柱狀圖( 掘魏文中等, 1987: 李行等. 1987: 以及本次研究A料A繪)

圖3-11 薩爾托海鉻鐵礦群的礦體剖面圖a-22礦群縱剖面圖;b-23礦群剖面圖;c-24礦群剖面圖(據新疆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1982;魏文中等,1987)

圖3-12 薩爾托海礦區圖及圍岩和礦石特徵

本次研究礦石樣品中的圍岩和礦石間隙中的硅酸鹽礦物基本都發生了蝕變,主要蝕變礦物是蛇紋石和綠泥石。根據假象判斷這些蝕變礦物的原生礦物主要為橄欖石,其次為輝石,偶爾有少量不透明礦物出現在圍岩中或充填顆粒裂隙(圖3-13,附彩圖3-13)。新鮮鉻鐵礦顆粒在單偏光下半透明,呈褐紅色,錐光下透明,呈橙黃色。不同程度的蝕變沿著新鮮顆粒的裂隙或圍繞顆粒邊緣發生。在有些浸染狀礦石樣品中,礦石的礦物顆粒已經完全蝕變,蝕變後的礦物在單偏光下完全不透明。圍岩中磁鐵礦常沿鉻鐵礦顆粒的裂隙和邊緣呈網格狀交代,有些磁鐵礦的集合體保留了鉻鐵礦顆粒的渾圓粒狀晶形的假象,呈細小的條帶狀拼貼而成,更多呈各種拉長、扭曲的形態,顯示受到了後期應力作用,發生了塑性變形。新鮮的礦石礦物屬於尖晶石族礦物中含鉻的尖晶石,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鉻鐵礦,而蝕變部分更接近鉻鐵礦。下文將新鮮的部分稱為鉻尖晶石,蝕變的部分稱為蝕變鉻鐵礦。這兩種礦物的化學組成見表3-1。

表3-1 典型的新鮮鉻尖晶石和蝕變高鐵鉻鐵礦的電子探針成分(O=4)

*北京大學電子探針實驗室分析,JXA-8100,電子束直徑1μm,加速電壓15 kV,束流1×10-8A。氧化物含量單位為%。

圖3-13 薩爾托海鉻鐵礦礦石中的鉻尖晶石和高鐵鉻鐵礦

新鮮尖晶石的成分均一,Cr#[=100Cr/(Cr+Al)] 約為0.5,Mg#約為0.7。蝕變鉻鐵礦的Cr、Fe、Al、Mg等主量元素的含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Cr含量明顯升高,Al和Mg相應降低,Cr#>0.8,Mg#<0.5。需要指出的是,蝕變的邊部由於裂隙發育,電子探針數據的精確度不如新鮮的核部,但元素的整體變化趨勢明顯,具有指示意義。按照尖晶石族礦物的端元組分進行三角圖投點(圖3-14a),薩爾托海的新鮮尖晶石主要位於鉻鐵礦和尖晶石端元的中點附近,區域集中,而蝕變鉻鐵礦成分范圍較大,遠離尖晶石樣品分布的區域,主要都落在鉻鐵礦的區域中,多數樣品的鉻鐵礦計算分子為65%~80%;少數幾個樣品的Fe含量較高,與尖晶石區域相比更靠近磁鐵礦區域。為了對比,圖中也展示了達拉布特地幔橄欖岩中的尖晶石(陳博等,2008)以及塔城北山橄欖岩和蝕變輝長岩中出溶的尖晶石的數據點(朱永峰等,2006)。達拉布特地幔岩中的尖晶石與薩爾托海鉻鐵礦礦石的鉻尖晶石成分非常接近,也處於尖晶石和鉻鐵礦端元中點附近的狹小范圍內,同處於一套蛇綠岩雜岩體中。塔城北山橄欖岩中的尖晶石區域較分散,比達拉布特地幔岩和薩爾托海的新鮮尖晶石樣品略富Cr和Fe3+,而塔城北山變輝長岩中出溶的尖晶石明顯比薩爾托海的新鮮尖晶石貧Cr富Fe3+。在Cr#-Mg#圖中(圖3-14b),薩爾托海的新鮮鉻尖晶石數據點很接近阿爾卑斯型鉻鐵礦區域的邊界,Mg#比區域中的數據要高。而且Mg#比Cr#變化范圍大。蝕變鉻鐵礦的樣品由於具有更高的Cr#和較低的Mg#,落入了典型的阿爾卑斯型鉻鐵礦的區域。同時達拉布特地幔岩、塔城北山橄欖岩與薩爾托海的橄欖岩中的副礦物尖晶石的成分都很接近,也落入了典型的阿爾卑斯型鉻鐵礦的區域。與礦石相反,這些副礦物尖晶石的Cr#比Mg#變化范圍大,其中薩爾托海地幔岩樣品的范圍更寬。蝕變後鉻鐵礦的Cr值會明顯升高,Cr2O3含量從大約40%上升到55%。說明Cr元素可以在蝕變的過程中進一步富集,因此這個蝕變過程使高Al的鉻尖晶石往高Cr的鉻鐵礦方向發展,但是如果蝕變程度較大且氧逸度升高,則Mg和Cr的含量都會降低,最終高鐵鉻鐵礦進一步轉化成磁鐵礦。圍岩中蛇紋岩的全岩Cr含量也相對原始地幔富集,這些Cr有可能來源於殘余的地幔橄欖岩,也很可能是礦石中鉻尖晶石蝕變分解後,被流體遷移進入了圍岩。

圖3-14 薩爾托海及鄰區尖晶石的鉻鐵礦-尖晶石-磁鐵礦三角圖(a)和鉻鐵礦的Cr#-Mg#變異圖(b)(據譚娟娟等,2010)

在薩爾托海鉻鐵礦的礦石薄片中觀察到含鉑族元素(PGE)礦物(譚娟娟等,2010),這些礦物的顆粒細小,且被位於鉻鐵礦顆粒間隙的賤金屬硫化物包裹(圖3-15),或位於這些硫化物邊緣。包裹了PGE的硫化物主要是赫硫鎳礦或砷鎳礦,而赫硫鎳礦顆粒還往往沿著外圍或裂隙被砷鎳礦交代。這些PGE礦物都呈他形粒狀,邊界渾圓,其中粒徑最大的約為5μm,較小的約為1μm。

圖3-15 薩爾托海鉻鐵石中的含鉑族元素的礦物chl-綠泥石;Ml-針鎳礦;Hz-林硫鎳礦;Sp-鉻尖品石;Cr-鉻鐵礦;Bru-水鎂石

根據能譜可以判斷這些含PGE礦物的成分。PGE整體含量較低,變化范圍較大,總含量最高可達原子百分比25.5%,多數8%~15%。最常出現的PGE是Os,在所有與赫硫鎳礦伴生的含PGE礦物中都探測到了該元素的存在,其次是Ir和Ru,在本次研究中所觀察到的所有顆粒里都沒有探測到Pt和Pd。唯一不含賤金屬元素的是與針鎳礦伴生的兩個硫釕鋨礦((Ru,Os)S2)顆粒(圖3-15b,c,d,e),其他所有礦物顆粒中的賤金屬元素總含量都大於PGE總含量,賤金屬以Ni為主,Fe含量很低。這些含PGE的礦物都含大量硫(>40%),少數顆粒含As或Sb(<5%)。整體而言,與赫硫鎳礦伴生的鉑族礦物中PGE的含量低於與針鎳礦伴生的。

❽ 三價鉻是怎麼轉變成六價鉻的呢

在高溫及氧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就會氧化成六價鉻。鉻元素符號Cr,銀白色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屬 ⅥB族, 鉻的原子序數24,原子量51.9961,體心立方晶體,常見化合價為+3、+6和+2,氧化數為10。

通常有人將亞鐵鉻鐵礦和鎂鉻鐵礦也都稱為鉻鐵礦。鉻鐵礦為等軸晶系,晶體呈細小的八面體,通常呈粒狀和緻密塊狀集合體,顏色黑色,條痕褐色,半金屬光澤,硬度5.5,比重4.2~4.8,具弱磁性。

鉻鐵礦是岩漿成因礦物,產於超基性岩中,當含礦岩石遭受風化破壞後,鉻鐵礦常轉 入砂礦中。鉻鐵礦是煉鉻的最主要的礦物原料,富含鐵的劣質礦石可作高級耐火材料。

(8)鉻鐵礦價格趨勢擴展閱讀:

鉻有銀白色有光澤的金屬,純鉻有延展性,含雜質的鉻硬而脆。密度7.20g/cm^3。可溶於強鹼溶液。鉻具有很高的耐腐蝕性,在空氣中,即便是在赤熱的狀態下,氧化也很慢。不溶於水。鍍在金屬上可起保護作用。

三氧化二鉻的制備可用氯化銨還原法。即在重鉻酸鈉晶體中配入一定量的氯化銨,混勻後在還原爐中於700~800℃還原,然後洗去NaCl,過濾獲得三氧化二鉻濾餅,經過乾燥、破碎,在回轉窯中於1150~1200℃煅燒。用此法獲得的三氧化二鉻呈墨綠色,顆粒較大,純度高,但生產工序多,並產生有害氣體 HCl。

煅燒鉻酸酐法把重鉻酸鈉加入反應鍋中,注入濃硫酸,在200℃下重鉻酸鈉與硫酸反應生成鉻酸酐。

❾ 鉻鐵砂用途

鑄造用鉻鐵礦砂是天然鉻鐵礦經破碎篩分等工藝加工的產品,鉻礦砂其主要化學成分為cr2o3,這種砂受熱體積穩定,熱導率高,與熔融金屬接觸時,不僅有很好的抗鹼性渣作用,不與氧化鐵等起化學反應,而且本身具有固相燒結的特點,能很好的防止熔融金屬的滲透,避免產生沾砂缺陷,適用於各種不銹鋼、合金鋼和碳素鋼逐漸造型制芯的原砂和塗料。
用途:

1、可用於大型鑄鋼件的面砂

2、可用於鑄造塗料的耐火骨料
3、可用於鑄造塗料,耐火材料
4、可用於高性能陶瓷材料
5、可用於化工行業、冶金領

❿ 中國鉻礦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鉻礦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起,鑒於國家對鉻礦資源的迫切需求,為保證國家基本鋼材和尖端工業的需要,我國鉻礦地質工作者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特別是,1964年原地質部組織了「新疆鉻礦會戰指揮部」以新疆鉻礦為重點,掀起了全國鉻礦找礦熱潮,隨著一批鉻礦產地的發現和勘探,結束了我國無鉻礦的歷史。至大會戰結束(1980年底),鉻礦勘查區已達49處,探明資源量1053.1萬噸,積累了大量鉻礦和基性-超基性岩資料,基本查明了我國鉻礦分布的總體格局。在此階段,我國共投入鉻礦找礦地質勘查事業費約4.28億元,完成鑽探工程量約292.6萬米,坑探5.8萬米;提交科研報告約223份,發表論文約278 篇;查明我國基性-超基性岩岩體總數約11443個,出露面積11147km2,其中超基性岩體8635個,總面積4516km2(姚培慧等,1993)。此外,對鉻礦的找礦勘查方法也作了一些探索。80年代後,鉻礦勘查資金逐年減少,找礦規模不斷縮小,資源量僅有少量增加,鉻礦工作的重點也由找礦勘查轉向鉻礦地質科學研究。不少學者對超基性岩及鉻礦的成岩成礦理論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發表了大量論文和專著,對進一步找礦、勘查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我國鉻礦資源家底

我國鉻礦勘查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60~70年代是我國鉻礦勘查的黃金時期,先後發現了羅布莎、薩爾托海、大道爾吉等中型以上的鉻礦床,在檢查物探異常時發現了薩爾托海東南6km處隱伏的鯨魚礦床。此時,鉻礦資源量快速上升。歷年獲得的資源量見表1-3。

表1-3 中國鉻礦歷年儲量、資源量一覽表

儲量單位:萬噸、礦石。

從上表可以看出:

1)我國鉻礦資源量增長主要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鉻礦大會戰時期,至1980年累計探明儲量已達1053.1萬噸,此後至1993年僅增加252.2萬噸,達1305.3萬噸,保有儲量為1121.8萬噸,而此時期,鉻礦的消耗量逐年遞增。

2)1999年至2000年,鉻礦保有儲量有所下降,至2000年,僅有978.2萬噸。

3)2001年後,全國進行礦產儲量套改,以與「國際標准接軌」。使用中發現新舊資料對比仍有一定困難,僅過去的保有儲量與現在的查明資源儲量較為接近,可作為對比參數。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05年,查明資源儲量逐年下降,2006年後,新增資源量較多,累計221.72萬噸。而這些新增資源量絕大部分為西藏羅布莎礦區貢獻(後文還將詳述)。

二、我國鉻礦資源特徵

據2012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儲量通報,全國已開展勘查工作的鉻礦礦區64處,查明鉻礦資源儲量僅有1149.87萬噸(表1-3,應為當年查明保有資源儲量),不及世界基礎儲量的百分之一。我國鉻礦具有礦床規模小、區域分布差異明顯、礦床成因類型單一以及冶金級富礦石所佔比例不高等特點。且礦石生產水平較低,年產量一直徘徊在10~20萬噸之間,而我國鉻礦年消耗量,近幾年則一直維持在百萬噸以上,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主要依靠進口來緩解國內鉻礦供不應求的局面,資源緊缺程度極為突出。

我國鉻礦資源特徵:

1)小型礦床居多。通過本次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查明,全國已發現鉻礦床,礦點、礦化點達350個,主要分布於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圖1-3a、1-3b),但成型礦床並未增加,絕大多數仍為礦點、礦化點。全國僅有1個大型礦床,4個中型礦床,分別是西藏的羅布莎鉻礦床(據西藏地礦局2013年統計,羅布莎礦區已探獲資源儲量超過500萬噸,為大型礦床。香卡山礦區資源量超過100萬噸可達中型規模);內蒙古赫格敖拉礦區(累計資源儲量約288.6萬噸)、新疆薩爾托海礦區(累計資源儲量約219.5萬噸)、甘肅大道爾吉礦區(累計資源儲量200.5萬噸)(表1-4)。上述的5個(包括1個大型、4個中型)鉻礦床都由數百個大小不一的礦體組成,具有成群出現、呈帶分布、分段集中的特點。

圖1-3a 各省(市、自治區)鉻礦查明資源儲量分布餅狀圖

圖1-3b 各省(市、自治區)鉻礦床(點)數量統計圖

2)礦床類型單一。世界原生鉻礦床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層狀鉻礦床,它主要產於古老陸塊區層狀鎂鐵-超鎂鐵雜岩內,以布希維爾德、斯提爾沃特以及辛巴威大岩牆等鉻礦為代表;另一類為蛇綠岩型鉻礦,多產於顯生宙以來各造山帶中蛇綠岩(蛇綠混雜岩)中。我國鉻礦的成因類型較為單一,具工業價值的鉻礦以蛇綠岩型鉻礦為主,至今尚未發現典型層狀基性-超基性岩型鉻礦(圖1-4)。

圖1-4 中國鉻礦分布圖

表1-4 全國有關省(市、自治區)鉻礦產地數量與源量儲量一覽表

註:表中探明資源量均為累計查明資源量(其中包括部分未上表資源量),數據引自各省(市、自治區)成礦規律組報告;預測資源量由預測組提供。

3)優質礦石量少。高品位冶金級礦石主要分布於西藏、青海等地,其資源量僅占總保有資源儲量的38.6%;耐火級礦石主要分布於新疆薩爾托海等地區;化工級礦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甘肅等地(圖1-5)。

圖1-5 各省不分類型鉻礦查明富礦與總資源儲量直方圖

(數據來自2012年儲量通報)

三、我國鉻礦資源形勢

1)鉻礦是發展優質鋼鐵的重要原料。我國鉻礦資源短缺,國內鉻礦產量不足消費需求的3%(中國礦產資源年報,2011),對外進口逐年增加。從1980年到2012年,我國鉻礦資源量(表1-3,2000年前用保有資源儲量,2000年後為查明資源儲量)僅增加了107.63萬噸。基礎儲量由2000年595.2萬噸,到2005年僅為520.9萬噸,2012年下降為405萬噸,逐年下降趨勢明顯(圖1-6)。如不能找到新的接替資源,不遠的將來,我國的鉻鐵礦資源可能枯竭。

圖1-6 1963~2012年中國鉻礦基礎儲量變化情況(單位:萬噸)

註:1963~1970年數據出自張建博士論文「新疆西准噶爾地區鉻鐵礦資源潛力評價研究」,其中基礎儲量為保有儲量,2000~2012年數據據國土資源部公報。

2)我國鉻鐵礦開采、生產水平一直較低。1970年,鉻礦年產量僅為3萬噸,2007年產量最高,總產量達28.2萬噸,此後,鉻礦產量略有下降(圖1-7)。鉻礦主要產區有西藏,新疆、甘肅以及內蒙古。據馬建明(2007)統計,全國共有鉻礦礦山23處,無大型礦山,僅有中型礦山1處,小型礦山12處,小型鉻礦采礦點11處,從業入員1842入,工業總產值7.66億元。其中,西藏2007年鉻鐵礦石產量為14.3萬噸,采礦實際回收率平均為77.5%,礦產品銷售收入5.39億元,年利潤總額約2.65億元。

圖1-7 1970~2010年中國鉻鐵礦產量變化情況(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張建(2009);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11),《中國礦產資源年報》(內部)

1957~1996年數據來源於中國礦業網;1999~2005年數據來源於USGS Minera1yearbook2000,2003,2005,2006

3)由於我國工業的高速發展,近年煉制不銹鋼的鉻鐵合金產量呈上升趨勢,2005年,世界鉻鐵合金生產總量約為657萬噸,主要的生產國有南非(258萬噸)、哈薩克(116萬噸)以及中國(75萬噸)。解決我國鉻礦資源供不應求的矛盾,主要依靠進口。1957年,我國進口鉻礦僅1.94萬噸,至2012年進口量達到929.3萬噸,主要來自:南非448.6萬噸、土耳其183.6萬噸、澳大利亞50.1萬噸、巴基斯坦47.4萬噸、伊朗44.8萬噸、阿曼42.5萬噸、印度31.7萬噸(馬建明,2013)。以上7國合計848.0萬噸,占我國進口總量的91.3%。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鉻礦進口國。

雖然,從全球角度來看,鉻礦資源並不緊缺,但由於分布不均勻,價格容易受入為因素控制。目前世界主要的鉻合金產地,已逐步轉移到具有豐富鉻鐵礦資源的國家(南非、哈薩克、俄羅斯、印度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13,《世界礦產資源年評》),這些國家可能會對鉻礦石的出口採取限制、提價等措施,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2007年,我國進口鉻礦平均到岸價為254.2美元/t,2008年則猛增至396.7美元/t,2011年有所回落,平均到岸價為282.1美元/t,價格變化的主動權不在我國。因此,我們應認真研究新的對策,立足國內,尋找新的鉻礦礦產地。同時也要協助國內企業尋找條件較好的國家、地區,走出去。通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解決我國鉻礦資源緊缺問題,從而可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多的資源,以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通過科技創新尋找鉻的替代品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方向。

閱讀全文

與鉻鐵礦價格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金融獵頭公司推薦 瀏覽:461
企業發展金融服務優勢 瀏覽:569
貿易融資下降的主要原因 瀏覽:777
易方達基金易理財基金代碼 瀏覽:764
百萬如意行續期有傭金嗎 瀏覽:499
18年GDP按匯率計算是多少 瀏覽:505
外匯推盤打單 瀏覽:371
003008開普檢測股票 瀏覽:734
2005年美元人民幣匯率常數 瀏覽:424
五礦信託理財經理待遇 瀏覽:414
丁二烯期貨代碼 瀏覽:937
信貸中介收傭金犯法嗎 瀏覽:874
理財基金相信中歐錢滾滾 瀏覽:366
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理財支付寶 瀏覽:730
聖邦股票大盤 瀏覽:346
試玩拿到傭金後能刪除嗎 瀏覽:178
飛瑞股份 瀏覽:758
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英文 瀏覽:925
2011年美元和歐元匯率 瀏覽:647
銀行理財有持倉份額凍結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