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主要由什麼決定
1、通貨膨脹(inflation),簡明定義: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2、通貨膨脹主要由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引起的。不論何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其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過多。用過多的貨幣供應量與既定的商品和勞務量相對應,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
(1)什麼是再通脹交易擴展閱讀:
1、低通貨膨脹(Low Inflation)的特點是,價格上漲緩慢且可以預測。可以將其定義為年通貨膨脹率為1位數的通貨膨脹。此時的物價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人們對貨幣比較信任。
2、當總價格水平(a stander of price level)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數或3位數的比率上漲時,即產生了這種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局面一旦形成並穩固下來,便會出現嚴重的經濟扭曲。
3、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因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社會總供給的增長幅度,導致商品和勞務供給不足、物價持續上漲的通貨膨脹類型,其特點:自發性、誘發性、支持性)。
4、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5、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家三盅說:通貨膨脹書寫價格歷史,供求關系描繪價格波段。
2. 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通貨膨脹?西方經濟學對通貨膨脹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這主要是因為對通貨膨脹下定義的角度不同.為了便於分析和理解,我們選取美國經濟學家萊得勒和帕金的理論,通貨膨脹是一個價格持續上升的過程,也等於說,是一個貨幣價值持續貶值的過程.由於在社區這個經濟模型中,名義價格是恆定不變的,那就意味著貨幣的持續貶值.如果放任貨幣貶值,社區積分對版友的吸引力會大大降低,從而導致社會供給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區的對策是,利用積分押寶的高命中率和高回報率,來促使貨幣升值,通過這個對沖來解決這一問題.
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按照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爬行的通貨膨脹,又稱溫和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低而且比較穩定。
第二,加速的通貨膨脹,又稱賓士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在兩位數以上),而且還在加劇。
第三,超速通貨膨脹,又稱惡性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非常高(標準是每月通貨膨脹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還有一種受抑制的通貨膨脹,又稱隱蔽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與配給制,通貨膨脹並沒有發生。一旦解除價格管制並取消配給制,就會發生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率的計算。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用物價指數計算通貨膨脹率的公式是:預期物價指數-基期物價指數/基期物價指數什麼
3. 什麼叫通貨膨脹,什麼叫貨幣貶值
就是紙幣發行量過多,超過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貨幣的貶值: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數量減少了
貨幣貶值的幾種常見原因如下:
一、有貨幣發行,但無可購買對象。
如:貨幣發行以來,由於缺少可購買對象,形成貨幣相對過剩,結果,有限的供應,讓「售價」一再發生瞬息萬變地攀升,最後的效果是,大堆的貨幣只換來區區一個小玩意兒。
二、貨幣發行量過剩。
例:現在,通過發表原創作品的方式,每掙取到1分的經驗值,財富積累才增加1點。可是,在先前,增加1分財富值便可以獲得5至10點財富值積累。這使得大量的「財東」在論壇出現。於是,每當「商品」上架,這些財東們便龔斷購買機會,一擲千金、揮金如土,令貧士們嘆息不已,看著手中的財富值日漸增多,卻沒有機會參與購買,便生出一種「錢財糞糞土」的感覺來……
三、經濟方面缺少宏觀調控。
作為財富值經營的官方機構,在提供實質性商品交易服務時,標價過高,以賣得高價為樂,結果,商品的實際市場價失控,市民們紛紛感到洛陽紙貴。
4. 什麼叫通貨膨脹
流通當中的貨幣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而引起中國通貨膨脹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廉價,基礎設施建設(與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比較完善,再加上國家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政策,鼓勵外國人來華投資。這使得中國流通當中的貨幣量增長很快並且大量獲取外匯,促進通貨膨脹,生產力發展加速了。中國為了要控制通貨膨脹,在這方面做的措施是:
1,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國外投資。
2,減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在中國投資辦廠。
3,讓股民們謹慎投資。
4,提高存貸款利率,讓部分投資者們把錢存進銀行。
5,國家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有效的平衡總供給和總需求,控制物價上漲。
其次中國積極發展多邊貿易,並且現在與很多國家處於貿易順差地位,這樣很多中國人因此獲利,人民的口袋鼓了,自然會去消費、投資,所以中國流通當中的貨幣量又增加了,總需求大於了總供給,物價上漲,這時企業家們為了賺個多的錢又會擴大生產,擴大投資力度,大家把存在銀行里的錢拿了出來用於投資,這樣也導致了流通當中的貨幣量增加。中國為了要控制通貨膨脹,在這方面做的措施是:
1,提高「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進出口關稅。
2,提高外企的企業所得稅。
近幾年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促進了消費的增加,人們把掙的錢要麼去消費,要麼就去炒股、賣基金、賣債券,流通當中的貨幣量增加,加快了中國的通貨膨脹力度。中國為了要控制通貨膨脹,在這方面做的措施是:
1,增加消費稅。
2,提高存貸款利率,讓部分消費者們把錢存進銀行。
再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這是當今很多國家所做不到的。一個國家經濟想要發展就要有一點通貨膨脹,如果處於通貨緊縮經濟是不會發展的。現在的物價飛漲,尤其是食物價格的飛漲,對於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講,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對於農民所獲得利益的增加、農村的發展和整體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有非常好的影響的。
我想中國政府要想馬上平息物價,是非常容易的,但為什麼只是控制,不直接的平息他呢,我想這與中國經濟建設由城市轉向農村有關,中國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農民,國家不可能不大力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但是經濟建設轉向農村得初期,不可能對城市一點影響也沒有。
「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通貨膨脹必定會引發物價飛漲,這兩者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的。國家想要發展,物價一定會上漲,國家只能是控制,不能直接干預。
通貨膨脹要靠國家的有關宏觀政策,不能單單靠減少印刷鈔票來抑制。
5. 「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
通貨膨脹的原理,其實挺有意思的,它是描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狀態的重要概念,而且直接關繫到你的錢包。那麼問題來了,通貨膨脹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聽個故事
從前,大海上有一座神秘的孤島,這里的集市只賣羊,島民只能用手裡的金子來買羊。羊的數量,以及島民手裡的金子總量,都是固定的。
但就像故事中突然出現金礦後,羊會漲價一樣,如果銀行瘋狂印鈔,導致流通的貨幣比客觀需要的數量要多,那麼就會出現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的現象。
這就是通貨膨脹。
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通貨膨脹真是太可怕了,這種事千萬不要再發生在我身邊了。其實,我們上面說的那些,都屬於惡性的通貨膨脹,商品和貨幣量的比例嚴重失調,用小島的故事來說就是,市場上還是那麼些羊,但金子數量太多了。
而如果經濟本身的增長,也就是商品的增長,是與貨幣數量的增長相適應的,通脹就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糕。
以我國近30年的經濟發展為例,90年代初的時候,一斤大米才7毛錢,現在都漲到了7塊錢,這也是一系列通貨膨脹的結果。但由於經濟本身的高速增長,這種通脹,就是相對溫和的。甚至學界認為,適當的通脹是對經濟發展有利的。
6. 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在老百姓的眼裡是指:鈔票多了、鈔票貶值了、鈔票不值錢了、物價貴了,國家政府鈔票印多了、災害多了物資少了、戰爭多了...
通貨——是指:在流通的貨幣
膨脹——是指:增大、多起來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原因多樣;主要的意思是指:為了發展的國家、流通貨幣數量在逐步的大量增多、而貨幣運用技術欠缺、腐敗等原因、導致了經濟增長效益不夠理想,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是指:為了控制通貨膨脹的延續、減少回收在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但是它會更加影響導致加深經濟增長效益不夠理想的程度,形成了經濟真正的進入惡化的局面、導致經濟真正的萎縮、瓶頸、停滯、滯脹(通貨緊縮是錯誤的經濟運行)
「通貨膨脹」宏觀原因:國家在落後的年代流通貨幣數量相對較少,人均收入相對較少,人均貨幣佔有量相對較少,人工價值相對較低,某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對較低;——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國家社會的不動資產增多了、行業種類增多了、企業增多了、產能增多了、商品和服務也增多了;——但是國家的流通貨幣數量相對增多了,人均收入相對增多了,人均貨幣佔有量相對增多了,人工的價值也相對提高了,所以某些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相對自然就提高了,等於某些物價也就貴了;
「通貨膨脹」技術性原因:在發展中國家、他的本國流通貨幣數量增多速度比較快,但是在增多運用流通貨幣過程中及社會管理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技術性因素,導致局部勞動收入上漲不快、部分供給商品物價上漲過快:
貨幣過多投入基礎建設、及消費貸款,會形成需求過大的通貨膨脹;
貨幣盲目性投資、引發局部商品產能過剩、過剩商品形成浪費、過剩企業經濟效益低、員工收入低、形成消費購買力低、感覺有些商品物價過高、形成低收入人群感覺上的通貨膨脹;
出口企業生產商品、商品出口到國外了、賺回外幣給國家、國家就印出本國貨幣給出口企業、形成社會市場貨幣在增多商品沒增多、會形成供不應求的通貨膨脹;
災害過多、損害物資及產能、國家物資儲備過少、會形成供不應求的通貨膨脹;
7. 什麼叫通貨膨脹啊對我們的生活有那些影響
通貨膨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種解釋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1.【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2.【新凱恩斯主義的解釋】
(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3.【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說】
(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准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低通脹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爾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沖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4.【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8. 什麼是『通貨膨脹』舉例說明
民國時期通貨膨脹上街買東西錢要用稱稱。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求遠大於供)。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使用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通貨膨脹的貨是指「貨幣」。
(8)什麼是再通脹交易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與通縮的聯系
1、二者都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2、二者都會使價格信號失真,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因此都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