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近市場上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金融危機來臨
其實我們的經濟危機早就來了。
Ⅱ 為什麼現在經濟危機很多商品都在漲價!
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不是絕對過剩。
有的商品在危機中表現出過剩,如:汽車、家電;而有的則未必,如:葯品、房產、食品
因此個人感覺的物價水平和整個社會的水平是不一樣、窮人和富人感覺到的物價漲跌不一樣。
就整個社會而言,危機中的物價是還是下跌的,但主要是汽車、家電等耐用品,食品、農產品因為需求是比較剛性的,所以不容易跌,甚至可能因為減產而上漲。
最後,物價說到底是貨幣現象,貨幣發行多了,物價也會上漲
現在為了應對危機,各國政府都普遍放鬆了貨幣政策,這也會促使物價的停止下跌,開始回漲。
中國政府採取的措施很大,恰好說明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大;但由於政府的反危機的措施很強,危機最終的影響反而並不像人想像的嚴重了。希望如此,呵呵
Ⅲ 次貸危機後石油礦產大宗商品原材料 是漲價還是跌價是不是剛爆發危機時會跌,然後美國為了應對危機量化寬
經濟危機時 石頭跌倒33美元每桶 現在的行情是 100多美元每桶
從這個數值上說明 經濟危機卻是影響美國很大的經濟 等經濟危機過後 經濟肯定要恢復原貌 價格應該恢復至 70-80左右 波動 至於漲到100多美元 跟現在原油需求量 和 中東戰亂有 很大關系
可以看看 外匯市場 美元的匯率 能有更好的理解!
Ⅳ 近來物價猛漲的真正原因:
這個嘛.....是受到外圍因素影響
08年他的那個風暴 使得資金要找新地方 那麼 就找准了新興國家 而新興國家 又見到資金不斷進來 把那些物價,股市都炒得火熱 自不然就想把資金 從銀行里拿出來 跟他們大炒特炒
那麼 這時候的物價 不就是高漲得很嗎 那麼 他們買到的東西不就少了嗎 他們又因這個通脹預期影響 又把資金拉出來投資 (這類人,都是因為資金不斷縮水,而迫於無奈 要進行投資的 這個主要歸咎於中國的社保等計劃不完善 從而令到資金 不知放到哪兒才能保值)
都是一個外圍因素影響
別相信天災等人禍 因為每年都有天災的
Ⅳ 為什麼現在物價瘋狂上漲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我們認為,由於十大因素的影響,2008年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較大。預計2008年CPI將同比上漲4.5%左右,且呈現前高後低的特點。 一、美元貶值誘發全球性通貨膨脹,加大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 隨著次級債危機的不斷擴散和惡化,美國進入新一輪降息周期,導致美元持續貶值。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美國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的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資本流動性大幅提高。另外,國際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標價,不斷貶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價相對上升。預計2008年美元仍將保持弱勢格局,全球能源、農產品、原材料、貴金屬價格亦將居高不下,會在很大程度上沖擊我國價格體系。 二、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而且企業效益顯著改善。從2003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景氣周期,驅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非常強勁,2007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1.5%,創1995年以來的新高。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溫,預計2008年我國都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將刺激社會總需求上升,推動物價上漲。 三、失業率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2007年前九個月城鎮新增就業920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900萬人的102%。2007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6675元,同比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46元,同比增長1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2%。 四、以股市、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持續上漲。2007年三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平均同比上漲8.2%,漲幅比二季度高出1.9個百分點。我國證券市場迎來一輪超級牛市行情,滬深股指震盪盤升,屢創新高,目前仍在5000點之上進行高位震盪,財富效應顯著,大多數投資者獲得豐厚的收益,居民財產性收入得到快速提升。 五、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反彈的壓力較大。2007年1-10月份,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8953億元,同比增長26.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而且同比增幅一直保持在較高的增長平台上,投資反彈的趨勢比較明顯。在利率偏低、貨幣信貸投放過多、企業盈利大幅增長、投資回報較高、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推動等基本因素沒有根本性改觀之前,預計2008年投資反彈的壓力依然較大。 六、消費增長勢頭明顯回升。2007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090億元,同比增長16.1%,增幅創1997年以來的新高。消費增速平穩上升,一季度同比增長14.9%,二季度同比增長15.8%,三季度同比增長16.8%。 七、食品價格上漲有蔓延之勢。雖然我國糧食2004、2005、2006連續三年大幅增長,2007年也有望實現小幅增長,但仍屬於恢復性增長,尚未達到1998、1999年的水平,而這十年來我國人口增加了大約8000萬人。另外,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改善膳食結構,需要更多的肉類、蛋類、水產品和奶製品,導致以糧食為原材料的飼料需求不斷上升,故糧食需求是剛性、穩定增長的。 八、市場流動性充裕,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物價上漲終究可以歸結於貨幣現象。由於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居高不下,導致經由外匯占款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持續多增,市場資金非常充裕。2007年11月末M2同比增長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個百分點,也超出年初確定的目標增速2.45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個百分點。此外,11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差高達12.43萬億元,顯示市場資金很寬松。 九、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給我國帶來較大的價格上漲壓力。2007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震盪盤升,一度沖至100美元/桶。作為重要戰略物資,我國一直對成品油價格實行嚴格管制,雖然國家發改委決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將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價格每噸各提高500元,但仍僅相當於國際油價70美元/桶的水平,存在嚴重的國內外油價倒掛、國內批零油價倒掛的現象,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因素沒有在我國CPI中充分反映出來。 十、資源價格和服務價格改革的全面推進,會推動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未來價格總水平上升。預計我國今後將加大節能環保投入,繼續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陸續出台資源價格改革措施,讓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充分反映資源稀缺和市場供求狀況,以便發揮價格在配置資源性產品中的重要作用。
Ⅵ 經濟學,商品價格上漲或下降分別意味著什麼
商品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原因如下:
(一)商品價格主要受制於通貨膨脹,降低利率,通脹加劇且易演化為危機,此時物價飛漲;
(二)然而各國為降低通脹,而提高利率,同時要防止經濟衰退,物價開始回落;
(三)等通脹緩和時,危機還未過去,國家又開始降低利率,物價此時還會序跌,知道危機有所緩和。
目前處於第三階段;物價大幅下挫,主要原因是通脹減弱,危機來臨,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減少,出現了擠兌實物換取現金的狀況,壓低物價。供參考。
Ⅶ 關於物價上漲!
可能是石油儲蓄量減少
以及全國糧食危機
一樣漲價
然後大大家為了買得起油 米
結果各行各業就也漲價了
不然他們吃什麼啊
我也不是很清楚
摘要:近兩年來,物價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幾乎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開始面臨物價上漲的問題,同時物價上漲的原因也成為各國經濟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供求結構的失衡成本推動等成為導致物價上漲的原動力,也成為人們必須面臨的難題。只有在了解價格上漲的原因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的去面對由於價格上漲而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
關鍵詞: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成本推動,供求結構失衡,國內投資過熱,美元貶值,貨幣信貸
一、價格上漲的現狀
每一天都會聽到人們在討論,這個商品漲價了,那個商品又要提價了,物價的上漲已經波及到了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從價格的上漲幅度來看,資源性的產品價格上漲明顯,如黑色金屬材料類、石油化工類、煤炭類和農副產品類;而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產品、交通通訊設備、家用電器類、計算機及電子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等價格依然下降。就居民消費品價格來看,消費彈性較小的食品類價格和部分壟斷性商品價格上漲較多,食品類中又主要是糧食、豬肉、食用植物油價格上漲最為明顯。
據資料顯示,2007年5月份以來,我國價格總水平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從8月份開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超過6%。2007年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6.5%,環比上升1%;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升16.7%,影響當月價格總水平上升5.5個百分點。全年平均,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升4.8%。
同時價格上漲是全球性的,自2007年11月份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均達到近十年來的最高漲幅。俄羅斯、越南、印尼、印度、美國、巴西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漲11.1%、10%、6.7%、5.5%、4.3%、4.2%。可見價格的上漲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一)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
由於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並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造成食品價格上漲原因是糧價上漲,而糧價上漲又與國際能源短缺有關,由於國際能源短缺,國際油價持續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場石油價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因此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在加快發展玉米加工乙醇產業,「糧變油」提升了糧食價格、飼料價格,對養豬、養雞的成本有所影響,從而拉動了肉禽蛋的價格。其中豬肉價格上漲,主要是受周期性波動、疫情和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生豬生產下降,供應偏緊。豬肉價格上漲,又帶動了牛肉、羊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
(二)成本推動
近十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一直低位運行,稻穀、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多數低於十年前的水平,只有個別品種略高於十年前水平。但與此同時,種植養殖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
此外一些資源性產品成本除受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影響,企業環保成本提高,資金成本增加,工資水平上升,都推動了成本增加,進而推動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
(三)供求結構失衡
以豬肉價格上漲為例,由於2006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谷底,導致生豬存欄下降,2006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同時部分地區出現的疫情,也加劇了生豬供應的緊張。
(四)國內投資過熱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推動型特徵依然十分明顯,而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又主要是靠信貸擴張的支持。2003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7%,信貸規模增長21.4%,2004年前5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8%,這種投資的高增長速度,雖然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由於這種高速度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礎之上,從而引起經濟環境的趨緊,直接導致了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上游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加大了下游商品價格的上漲壓力。
(五)美元貶值誘發全球性通貨膨脹,加大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
隨著次級債危機的不斷擴散和惡化,美國進入新一輪降息周期,導致美元持續貶值。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美國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的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資本流動性大幅提高。
另外,國際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標價,不斷貶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價相對上升。2008年美元仍將保持弱勢格局,全球能源、農產品、原材料、貴金屬價格亦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沖擊我國價格體系。
(六)市場流動性充裕,貨幣信貸投放過多
物價上漲終究可以歸結於貨幣現象。由於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居高不下,導致經由外匯占款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持續多增,市場資金非常充裕。2007年11月末M2同比增長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個百分點,也超出年初確定的目標增速2.45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個百分點。此外,11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差高達12.43萬億元,顯示市場資金很寬松。
(七)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
2007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增長18.5%;另外,有調查顯示,2007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1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比2006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出售農產品收入增長較快,分別同比增長19.3%和17.3%,這表明由「民工荒」引發的工資上漲已從沿海地區蔓延到全國各地。勞動工資水平上升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擴大,一方面將直接抬高企業成本和產品成本,誘發成本推動型通脹;另一方面,將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導致需求推動型通脹。
總之,價格的上漲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而發生的,因此我們在解決價格上漲問題時應該要從多方面因素出發,進而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防範因價格上漲而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
Ⅷ 物價上漲的原因
1、中央銀行濫發貨幣,為了對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不計代價濫發貨幣,從2005年至今貨幣M2增長了5倍(從12萬億增長到72萬億左右)結果幣值迫於壓力不得不漲一點,但物價升得更快! 2、耕地大幅減少特別是城市周邊的耕地,全國各地的圈建運動和房地產的過度開發佔用了大部分高產的好地段耕地,耕地減少了糧價菜價必然瘋漲! 3、油價上漲和路橋費畸高以及各種罰款拉高了物價,壟斷石油開發企業為了攫取壟斷利益多次和國家發改委等價格管理部門狼狽為奸不斷推高油價。畸高的路橋通行費以及各種名目的罰款,導致物流成本增高起進一步加大了糧食蔬菜的價格上漲。 4、市場環節的各種黑白費用增加了經營成本,城市裡高額的佔地費、攤位費、工商管理費、城管費以及黑道白道的保護費進一步增加了菜農和小商小販的經營成本!解放前賣菜的是不用繳納任何稅費的,現在的菜農趕集的地攤費都很高,而收取地攤費的往往還是些地痞!5、超市泛濫的公關費,凡是進入超市的商品或蔬菜水果食品等,都要交名目繁多的費用,從總經理到部門主管到營銷人員都要給好處,這些林林總總的費用都要轉移給消費者。
Ⅸ 今次全球性的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站4月16日刊登題為《糧食危機誰之過?》的文章,分析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的三大原因。文章摘編如下:
世界市場上最危險的趨勢是什麼?信貸危機惡化,銀行陷入困境,美元匯率暴跌,抑或是原油價格超過每桶110美元?也許用不了多久,一個新的答案便會後來者居上——不斷上漲的糧食價格。
僅過去的一個月,國際市場稻米價格就上漲超過50%。與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麥價格漲幅超過140%,稻米價格漲幅超過80%。暴漲的糧價相繼在海地、菲律賓和埃及等37個國家和地區引發抗議和騷亂。甚至在中國香港特區這樣的成熟經濟體,也出現了搶購大米的風潮。
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正在悄然襲來。世界銀行警告,全球超過一億人口面臨因糧價劇增而陷入赤貧。為保證本國市場,阿根廷、烏克蘭、印度等國政府先後推出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糧價上漲亦受到廣泛的關注,中國國內關於糧食問題的討論也在升溫。
令人迷惑的是,近年全球糧食產量一直溫和增長,並未出現嚴重的歉收。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既然產量未減,目前糧價暴漲、糧食短缺的局面又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7年,被直接用作人類食物的糧食僅占當年世界糧食產量的一半不到(10.1億噸)。而在全球消除飢餓所需填補的糧食缺口僅0.5億噸,問題是剩下的糧食到哪去了?
首先,更多的糧食被用作飼料。隨著人類變得更加富裕,食物結構中肉蛋奶等副食的比重大幅上升。生長1公斤牛肉大約需要8公斤穀物飼料,1公斤雞肉大約需要2公斤穀物飼料。去年,全世界用作飼料用途的糧食達7.6億噸。
近年來,這一趨勢在亞洲和拉美的新興市場國家日益凸顯。人們以間接的方式更快地消耗糧食。在中國,糧食除飼料之外的另一大用途是釀酒,生產1公斤普通白酒大約需要糧食2-3公斤,而釀造1公斤茅台或五糧液這樣的高檔白酒則需要消耗近5公斤糧食。
第二,能源價格暴漲是造成糧食緊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農民為化肥、柴油(使用農業機械和運輸)支付更高的成本,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生物燃料技術的發展,和一些國家對生物燃料的補貼,使大批糧食被轉化為燃料,如玉米乙醇。世界銀行一份報告稱,給一輛SUV的油箱加滿生物燃料所需的糧食大約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口糧。
隨著油價暴漲,越來越多的糧食正被人類「燒掉」。2007年,全球被用作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市場維持多年供需平衡關系。2007年,全球糧食儲備總量已經下跌到3.09億噸,僅僅相當於54天的全球消費量,而1999年全球糧食儲備水平相當於115天的全球消費量。
第三,農產品的貿易壁壘加劇了世界范圍的糧食危機。採取限制出口或高額出口關稅的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國內市場的漲價壓力,同時也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給全球糧價帶來更大波動。受害最深的便是那些需要將大部分收入用於食物消費的非洲貧窮國家。
近年來,中國盡管面臨耕地面積下降和異常天氣增多,糧食產量依然保持在5億噸左右的高水平。總體供需基本平衡,短期內出現糧食危機的風險很小。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上述推動此輪國際糧食危機的三大因素,完全適用於中國國內市場。
國內豬肉價格的上漲可以視作第一個因素的作用。玉米加工業(燃料乙醇等)擴張推動玉米價格上漲,可以視作第二個因素的作用。盡管中國的稻米和小麥基本自給自足,但大豆則大量依賴進口(超過70%)。大豆是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受國際市場影響大幅漲價,直接推動國內市場食用油價格上漲。從長期看,替代效應也會進一步推動其他農產品漲價(農民可以選擇不種小麥種大豆),國際市場的影響也會逐步顯現。
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標。穩定糧價當然不能靠提倡少吃肉。而針對後兩個因素,中國已經取消了對糧食出口的補貼,且開始徵收出口關稅。國家發改委也多次表示,對玉米乙醇項目的審批實施嚴格控制,防止糧食能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