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體積、大容量的鋰金屬電池要翻身
首先,嚴格來講,XNRGI沒有發明新的製造方法,而是借鑒了晶元製造商用於製造集成電路的一些可靠技術,包括在硅上蝕刻20×20微米的空腔以及薄膜的應用。因此,該公司給電池起了個帶有「晶元」的名字:PowerChip。
德庫托說,這些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孔中的每一個都可以被看作是微電池。與鋰離子電池會發生災難性故障不同,一個PowerChip微電池出現問題不會傳播到周圍的電池上。
其次,一些鋰離子電池,如Enovix、Nexeon、Sila納米技術和SionPower等公司生產的產品,是用硅替代部分或全部的陽極石墨,從而獲得更好的性能。在這些電池的陽極中,鋰與硅材料結合形成Li15Si4。
同樣,PowerChip的硅襯底具有導電塗層,可作為集流體和防止硅與鋰相互作用的擴散屏障。在這點上,德庫托稱鋰金屬陽極的容量大約是硅插層陽極的5倍。
目前,該公司正在使用由鋰鈷氧化物和鎳錳鈷製成的陰極,其電池容量是傳統鋰離子電池的兩倍,而硫等替代材料可以進一步提高陰極性能。「但如果只有一極的性能提高,另一極沒有相應的變化並不能激發出電池的全部潛能。」德庫托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此前,XNRGI叫做NEAH電力系統,開發過燃料電池。但是燃料電池市場並沒有起飛,所以到了2016年,在獲得美國能源部的許可後,它使用相同的概念造起了鋰金屬電池。
「我希望每個人都開電動車,甚至連飛機都應該電動化。」斯里尼瓦桑看了一眼快沒電的手機,接著說,「電池和生活一樣,總有改進的空間。」(文章&圖片來源:IEEE,作者:JeanKumagai)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關系萬向集團的具體資料
萬向集團
http://ke..com/view/442462.html?wtp=tt
❸ 魯冠球的萬向成功收購特斯拉曾經最大的競爭對手,特斯拉的市場會有什麼波動
特斯拉可能會變得更加難以生存。
收購菲斯科之後,萬向集團將有怎樣的整合計劃?魯冠球表示,現在首要的問題是解決此前菲斯科的庫存,下一步就是恢復生產。他表示:「我們正在策劃把他們的車子拿到中國來賣,但什麼時候拿到中國來生產沒有時間表。」
萬向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之一,今後是否會給菲斯科供應零部件?在股東大會上,多位投資者問到這個問題。
「一定要供的!」魯冠球說:「不供不現實,別人的汽車我們都要供,我們自己的車我們怎麼會不供,他們已經在研究了。」
有投資者追問:「會不會向特斯拉供應零部件?」魯冠球反問:「有業務我們為什麼不做?」
收購菲斯科的不是萬向錢潮
收購菲斯科的是萬向集團,並非上市公司萬向錢潮,但資本市場依然對萬向錢潮的新能源車概念存在想像。本報此前曾報道,就在萬向錢潮收購成功消息傳出之後的幾天內,數以億計的資金湧入萬向錢潮,爆炒這只「中國特斯拉」概念股。
股東大會上,萬向錢潮董秘許小建再度表示,菲斯科是萬向集團在海外的子公司投資的企業,萬向集團旗下的電動汽車公司也並非上市公司萬向錢潮的資產,未來將如何整合,現在並沒有具體的安排。
「我們曾經承諾在合適的時候會把萬向電動汽車注入到上市公司,並不是把菲斯科注入上市公司,我沒有向社會講過這樣的話。」魯冠球說。
對話魯冠球:電動汽車公司天天在燒錢
萬向錢潮股東大會上,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否認把菲斯科注入上市公司,但表示「在合適的時候會把電動汽車注入到上市公司」。電動汽車何時注入上市公司?魯冠球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有時間表,因為沒有效益。
記者:萬向旗下的電動汽車公司何時會注入上市公司?
魯冠球:萬向從1999年就開始搞新能源車了,這個行業的風險比較大,什麼時候社會可以接受,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現在特斯拉的風颳得比較大,從美國刮到中國,刮到世界,這是好的,至少增加了大家對新能源車的信心,也讓政府部門更加重視,讓企業看到希望,顧客也希望早一點買到清潔能源車。
萬向錢潮是萬向集團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已經20多年了。我把萬向看做跟生命一樣重要,20年來從來沒有虧損過。為什麼年年不虧損,因為萬向集團把好的企業放進去。
但現在電動汽車公司天天在燒錢,A123和菲斯科也都在嘩嘩地花錢,外國人用錢,風格不像我們農民出身的人。
電動汽車公司什麼時候放到上市公司去,我現在沒有把握,真的沒有時間表,因為它沒有效益。也許放進去之後,股價馬上上去了,但是沒有效益,(股價)還是要下來,還是會失敗。
❹ 什麼是a123電池
簡介
A123系統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AONE)是美國一家專業開發和生產鋰離子電池和能量存儲系統的公司,其公司提供的鋰離子電池以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壽命長,和卓越的安全性能領先於鋰離子電池市場。其技術面向的產品領域為下一代交通運輸、電網和消費應用產品。作為清潔能源汽車產業的標桿性企業,A123系統公司不僅得到美國政府大量資助,還與美國通用、菲斯克(Fisker) 、德國寶馬、等主流汽車廠商建立了供應合同關系。
發展簡史
A123的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沃爾瑟姆,能源解決方案,電池研究、開發和測試均在馬薩諸塞州; A123的高級研究和政府解決方案,汽車解決方案,材料研究是在密歇根州完成的;在美國密蘇里州,德國,韓國,中國上海、常州擁有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生產設施。
A123於2001年在麻省公司簡介理工學院(MIT)成立,3位創辦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華人教授Yet-Ming Chiang(蔣業明),一位是MIT的商業研究顧問Ric Fulop,另一位則是擔任技術長的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博士Bart Riley。A123剛成立時,總員工數只有5人,資金來源只有美國能源部的科技項目經費10萬美元,其餘的,只有從MIT拿出來的0.5克材料而已。驚人的是到2007年初,A123的資本額激增到1.02億美元,員工人數超過250人,來自Fortune前500大企業的訂單超過1億美元。
今天,A123全球員工已經超過2,000人。產能建設投資近10億美元(2009年至2012年),每年產出數百萬顆電池芯(cell)和數百噸正極材料粉體。
10月16日,美國電池製造商A123系統公司(A123 Systems)宣布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並表示零部件供應商江森自控有意收購其汽車電池業務。
當地時間1月28日,2013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US)正式批准,同意萬向集團(下簡稱萬向)收購美國A123系統公司(A123 Systems,下簡稱「A123」)。當地時間第二天,萬向與A123完成了收購交割。至此,這場歷史五個多月的收購案終於圓滿完成。12月28日,萬向在A123公司破產拍賣中以2.566億美元價格擊敗美國江森自控和日本NEC聯合競標,成功拍下該公司除政府及軍工業務除外的所有資產。
2013年3月28日A123向美國證監會(即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U.S.)遞交了文件,宣布更名為B456系統公司,並解釋更名緣由。
核心技術
A123核心競爭優勢是將鋰離子電池的磷酸鋰鐵正極材料製造成均勻的納米級超小顆粒,因顆粒和總表面面積劇增而大幅提電池的高放電功率,而且,整體穩定度和循環壽命皆未受影響。現在一般的鋰離子正極材料粉體顆粒比A123的還大約100倍,若要製成小顆粒便會產生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減弱的副作用,以致必須面對放電功率難以提高的先天極限。
A123的磷酸鐵鋰主要的特徵是納米級粉體,然後通過高價金屬離子摻雜的專利技術提高材料的導電性,在製片過程中,通過對鋁箔表面的腐蝕和碳包覆處理大大提升了電池的大電流放電能力。此外電池以特殊材質的石墨為負極,極大的提高了磷酸鐵鋰電池的倍率性能和使用壽命。
功率:高能產品能力密度達140W·h/kg,輸出密度達3000W/kg,能承受高功率
脈沖放電率高達100C(100倍標稱容量電流放電);
高電量產品能力密度達140W·h/kg,輸出密度達3000W/kg;
中等電量產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效率優勢。
安全性:經過多個國家實驗室和多個汽車客戶的驗證,具有優越的濫用容忍度。
循環壽命:A123的Nanophosphate技術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循環壽
命。 在低利率循環式,能提供數以千計的周期,即使在10C放電率循環下,也提供超過1,000個完整的周期。
其它相關
A123鋰離子電池一直以高功率,高性能,當然還有高價格占據著汽車,軍事,政府項目大半市場份額。
A123為什麼能迅速崛起和佔領蓄電池高端市場呢?
看看它的董事會成員與大股東吧,其中包括摩托羅拉、奇異、Qualcomm、P&G和多次慧眼成功投資Apple、Cisco與Google的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YankeeTek等美國重要創投機構。而且,許多人搶著投資A123,奇異在最近1次的4,000萬美元增資規劃中,獲得A123經營團隊青睞而得以進一步加碼投資,消費用品大廠P&G則是新股東,而除了一堆大公司捧著錢不得其門而入外,就連讓A123翻身的Black & Decker也被A123婉拒。
另外,A123不僅獲得美國能源部高達1,500萬美元的新一代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電池發展合約,還由美國總統布希和能源部部長在白宮接見,一起檢視1台只需要使用1加侖汽油便能結合A123電池而行駛超過150英里的油電混合車。A123執行長David Vieau向布希強調,油電混合車採用A123鋰電池後,大部分車主的汽油需求可以降低70%,碳排放量可以減少50%,對環境的傷害可以降到最低。
A123現在也同時與GM汽車和奇異共同開發汽車與公交車用的磷酸鋰鐵電池模塊。GM在今年初展出的Volt Concept概念電動車,其電源系統便是由GM與美國Cobasys公司聯合開發,而其中的磷酸鋰鐵充電電池便由A123生產。
而這1,500萬美元的合約則是由美國能源部和USABC(The 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一起頒發,由於USABC是由戴姆勒賓士集團、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合組的研究單位的聯合組織,且每年預算有50%來自能源部,是同時獲得國家單位和國際汽車大廠重視與信任的重要象徵。
現有的客戶包括AES公司,BAE系統公司,Black and Decker, Cessna,克萊斯勒公司,通用汽車。
A123推出了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電動摩托車廠KillaCycle合作,以採用990顆 A123電池芯的電池模塊(相當於350匹馬力)創下時速156公里,0到60英里加速只需1.5秒,跑完0.25英里只需8.16秒的世界紀錄。
2009年3月,A123提交了申請根據美國能源部的先進技術汽車製造業激勵計劃貸款18億美元,以支持建設新的世界一流的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設施在美國國家建在密歇根州東南部。 此方案全面運作後, A123廠房預計佔地面積為七百點○○萬平方英尺同時創造14000個就業機會。 這些工廠將生產電池和系統,以滿足A123的廣泛的汽車客戶的投資組合,目前包括7個汽車製造商和19個車型,包括混合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電動車(電動車) 。
❺ 撿便宜柴燒夾鐵鍋的意思
——美國A123公司轉嫁中國萬向是一則國際技術笑話
中國萬向集團在美國歷時五個多月的收購活動,從破產法庭中以2.6億美元撿得美國A123系統公司(簡稱「A123」)。
美國A123公司2001年成立,200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一度以3安時以下的圈繞式鋼殼單體電池在電動工具、筆記本電腦專用鋰離子電池製造商的派頭走紅。其時,股票曾經一路飆升至40多美元/股。
2006年,A123自以為小小圓筒式鋰離子電池能作為電動車核心動力電池組而大力宣揚、廣而告之。先並聯成堆的無數小電池,再串聯成電池組,就美其名曰「動力電池」。先後供給美國通用,德國寶馬等汽車公司作為電動車動力源;在美國也極力吹捧小圓筒電池的威力,被一家菲斯克的K2RM2 SED2N純電動跑車試用。2008年,不到2年的試用,證明該小圓筒電池存在安全隱患。小電池的危險性造成買方四面楚歌,個個陷入泥潭。此時,A123公司股價狂跌至5美元/股。
為了拯救危機,A123不去研究改進電池技術,反而認為是用戶不懂圓筒小電池的特性,便轉向美國儲能、UPS不間斷電源等領域進軍。2010年A123先後將成千上萬只圓筒小電池並聯成200安時、2000安時不等的電池組,然後再串聯成400V至700V不同的儲能電池組,用於太陽能、風能及UPS等儲電系統。此階段股票回升至11美元/股。誰料,這些無數個小電池並聯/串聯的電池組,經過反復充放電,便造成難以控制的災難——燃燒、爆炸!這樁樁愚昧無知的行為致使股票狂泄,每股只有不到3美元。
2011年,A123原投資基金部分大股東與公司CTO無數次召開技術會議,最後得出結論:小小圈繞式小功率鋰離子電池只能用於筆記本電腦及電動小工具,決不能拿它當動力電池用於電動交通工具,更不能用於大功率儲能及大功率UPS不間斷電源系統。
這里,按嚴格學科分類的意義,打個比方:小功率的A123小電池只屬於「初等數學」,而大功率的動力電池則屬於「高等數學」;按技術含量說,小電池猶如「算盤」,大電池則像「電腦」。「算盤」可以處理日常的運算,但不能像「電腦」那樣完成大規模的數據處理。A123小電池有它的應用領域,但在鋰離子動力電池領域,A123隻是雕蟲小技,屬於即將被淘汰的、落後的、低檔的、垃圾的電池技術。真不可同日而語!
12年來,A123拿雕蟲小技到大功率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上來忽悠,想用「初等數學」解決「高等數學」的難題,從好處講是愚昧無知,從壞處說則有詐騙嫌疑。A123根本就不懂什麼是動力電池?什麼是大功率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這么簡單的科技都不懂,就跑出來製造笑話。真丟人!如今,居然把「算盤」當成「電腦」賣給中國,將落後的、低檔的、垃圾的電池技術轉嫁給中國,也稱得上是「愚昧一世,聰明一時」了。
動力電池決不是由若干個小容量單體電池並聯/串聯起來就可以滿足純電動車負載那麼簡單!
如果拿上萬塊鋰離子小電池並聯/串聯成一組100安時380V電池組,組裝在一輛純電動小轎車上,開出去的答案只有兩個:一是中國深圳比亞迪出租的士,電池事故不斷,維修成本難測;二是A123成立12年後,居然破產的原因和結果。
中國大陸有一些汽車廠家,迎合當地政府的需要,將一種與A123公司生產的型號為「18650」規格的圓筒小電池用作純電動公共巴士的核心動力源。此公共巴士與比亞迪的士一樣,採用70000至90000隻小電池並聯/串聯成500安時380V的電池組,每次充電5至12小時,續行里程190Km。如今,正在當地公共交通線路上行駛。多麼危險的定時炸彈啊!
中國萬向集團的管理者與A123公司高管們,他們對動力電池的認識和理解水平,還停留在12年前「初等數學」的水平。他們不知道買到的A123電池技術是落後的、低檔的、垃圾的電池技術,更無法知曉這種在動力電池市場被淘汰的小電池裝備在純電動巴士上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不僅萬向,中國電池行業的高管們,都應該補習一點「高等數學」常識。更有趣的是,中國大陸的萬向被美國人忽悠,萬向又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忽悠國人。這是何等的悲哀啊!?
據稱,中國大陸有比A123更先進的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中航鋰電、中聚雷天等等,他們生產的電池,使用一種水性粘潔劑,層狀多極柱的大功率鋰動力電池。據稱是目前唯一可供電動車使用的鋰動力電池。
據說該電池的發明人是華人,去年6月美國A123公司大股東意欲引入該動力電池技術謀求合作,但因為商業利益分配不能盡如人意而告吹。
A123不能自救,只好申請破產——破產的原因之一,正是明白了其小電池技術在大功率動力電池市場是落後的、低檔的、垃圾的電池技術。即將被淘汰,趕快賤價賣。
萬向此次收購,誤把落後當先進,如果萬向還要拿小功率電池裝備純電動車,被A123的寶貝引入技術歧途,那麼萬向將來的綠色電動車之路不會改觀、不容樂觀。
萬向,鬧了一則國際技術笑話——「撿了便宜柴,燒了夾底鍋」!
❻ 萬向錢潮准備投入a123電池嗎
目前,傳聞是如此的.
A123系統公司是美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鋰電池製造商。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萬向集團同時具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動車電池公司(A123)、電動車整車公司(菲斯科),並且萬向集團曾承諾將電動車業務注入萬向錢潮,因此萬向錢潮是非常優異的新能源汽車標的。
萬向錢潮總經理李平一表示:「萬向錢潮要成為全球性企業,電池必須要去投資,抓住了電池就等於抓住了核心,所以投資電池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我們也會在合適的時機,向董事會正式提出投資鋰電池的規劃。」
❼ 中國電動車市場為何不能出特斯拉
也許,當初豐田汽車公司與美國通用公司的合資工廠被特斯拉公司用來作為自己電動車生產的基地時,誰也想不到特斯拉會有今天的成就。 今天的美國,所有主要的電動車生產企業都遭遇到了生死劫,A123已經被中國的萬向集團收購,菲斯科也面臨破產的慘淡,通用、日產公司的VOLT、LEAF這兩款由世界著名汽車企業生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品、電動車產品也已經面臨繼續維持下去的經營壓力。 但是,在這個時候,卻有一家汽車企業表現與眾不同。特斯拉,在2013年一季度居然實現了盈利,甚至還償還了美國政府的貸款。 憑什麼特斯拉就成為電動車世界中的異類? 特斯拉並不是生下來就一帆風順,其第一款產品Roadster並沒有引起市場的注意,直到Model S推出,特斯拉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特斯拉的成功是緣於其創始人的身份和背景嗎?特斯拉的創始人ElonMusk,是一名企業界的傳奇,在短短20年內,他先後通過創立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他也被稱為現實版的鋼鐵俠。但是,這樣的傳奇人物並不在少數,為什麼唯獨特斯拉獲得了成功? 是緣於特斯拉的核心技術嗎?特斯拉據說擁有最先進的電池管理技術,這種技術甚至能夠將目前世界認為最先進的鋰電池拋在一邊,並獲得了超長的續航里程。但是,電池管理技術並不是電動車市場關鍵的唯一,其它擁有核心技術的電動車生產企業並沒有特斯拉的運氣。 特斯拉同樣也沒有美國政府特別的照顧,其它的企業一樣能夠獲得美國政府的資金幫助,但是唯獨特斯拉償還了貸款。 其實,我們更應該反思特斯拉現象的不是美國電動車企業的發展現狀。我們更應該反思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現狀為啥仍然沒有根本性的突破。 當特斯拉現象出現以後,許多人都在問中國何時會出現特斯拉?中國能否出現特斯拉? 對於中國來說,特斯拉的成功更具有指標性意義,因為中國一直希望能夠作為世界汽車產業的落後者能夠後來居上,甚至一度認為中國能夠在電動車領域實現後發優勢以及超越。 顯然,中國今天電動車產業的現狀已經說明,中國不可能實現這種後來者居上的目標。因為中國的電動車企業根本缺少的不僅僅是電動車企業的自己潛力的發掘,以及模式的創新,而且是特斯拉的生存發展環境。 首先,中國並不缺少電動車企業,卻缺少電動車發展的政策環境。也許,許多人對此大惑不解,因為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相關的支持政策還少嗎?不去說過去的863計劃,就說最近的一波電動車產業支持政策。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特別明確了對於電動車產業的支持,而後,中國開展了十城千輛的電動車示範項目,並決定給予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以最高額度高達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計12萬元的補貼。甚至最近,一些實施地方限購的城市也開始給電動車大開綠燈,讓電動車市場游離於限購的牌照以外。 因此,中國的電動車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謂小,那有為什麼政策卻與實際市場背道而馳呢? 根本的原因在於地方保護主義害死人。 在中國汽車市場中,地方保護主義歷來是一股非常強勢的力量,比如在計程車市場,在公交車市場這些政府力量能夠直接介入的領域,計程車公司、公交車公司往往更加傾向於采購當地汽車生產企業生產的汽車產品。對於電動車而言,仍然如此。 在政府列入示範推廣的25個城市中,很少有城市願意或者采購了不是由本地生產的電動車產品,即使有些城市根本就不具備電動車生產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 在這樣的地方保護主義之下,電動車生產企業往往只能在自己總部所在的地方能夠有所打開一點點市場,在其它地方則根本就不可能進入,除了在當地投資建廠。 這樣,地方保護下的電動車產業就很難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格局,優勝的電動車生產企業很難通過自己的產品優勢擴大市場,劣勢的電動車生產企業也只能憑借當地政府的依靠而勉強維持一點點電動車市場的政績。 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就是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天敵,不去之,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變。 當然,也有人會質疑:政府地方保護的領域也只能負責一些集團企業,對於私人汽車市場,電動車生產企業不是可以佔領嗎? 話雖然可以這樣說,但是外地電動車生產企業生產的電動車產品能否在其它城市享受到和本地電動車生產企業一樣的補貼嗎?如果不能,那這些外地的電動車生產企業就憑價格一項,就只能落敗而逃了。 更為根本的是,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展的路徑決不能從私人汽車市場開始,必須走「先政府、後集團、再私人」的發展模式。因為,私人汽車市場遭遇到充電設施、技術疑慮、售後服務等等諸多障礙,所以私人汽車市場的啟動需要等待集團市場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展開。 從目前主要電動車生產企業的市場情況來看,電動車生產企業基本都是遵守這樣一個模式的。比如,計程車市場就成為許多城市所先頭進入的市場。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各個地方電動車生產企業占據了自己所在地方的計程車市場,即使是技術多麼不成熟,當地汽車企業生產的電動車也能夠在當地的計程車市場上毫無阻礙地進入。即使是技術多麼成熟的電動車產品,由於你並不是當地的企業,那麼只能望洋興嘆。 這樣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的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就是,好企業發展不起來,差企業也不會死掉。從宏觀的市場形勢看,電動車生產企業因為只能囿於一個狹小的地方,所以不可能獲得規模上的提升,也就不可能實現電動車市場量的突破。 也許,許多人看出來特斯拉現象根本與地方保護無關。這不是說美國市場沒有地方保護,而是說特斯拉的市場根本就沒有地方保護存在的空間,因為特斯拉的銷售對象是私人,而不是政府控制的領域。 確實,這恰恰是特斯拉與眾不同之處。特斯拉根本上就不是一個電動車生產企業,它更像一個奢侈品生產企業,特斯拉所面對的人群完全脫離了今天其它所有電動車生產企業的市場目標人群。特斯拉的產品定位在那些世界上有權有勢有錢的人群。 對於這些來說,特斯拉的電動車續航里程有多遠,根本就不是他關心的問題,因為這些人家裡有很多車,遠途旅行根本就不需要考慮特斯拉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有沒有保障。同樣,他們也不會關心特斯拉產品的價格,因為這些人的富有程度,讓特斯拉的價格即使再貴也只不過是一個渺小的數字。 這些人之所以購買特斯拉的產品,主要在於其能夠給他們帶來身份、地位、影響力的提升,他們甚至將特斯拉的產品作為時尚用品加以供奉,購買特斯拉的產品甚至在這些人中會逐漸形成一股潮流。 但是,中國所有的電動車生產企業都沒有研究好自己的產品定位,一致認為電動車是銷售給普通人作為工作、生活的代步工具。恰恰這樣的市場定位,讓自己走入了死胡同。 不管如何,特斯拉現象還是給電動車事業帶來了希望之光,中國電動車企業還是需要向特斯拉學習定位的技巧。然而,中國的電動車生產企業無論如何再強大,也不可能對付得了那些地方保護主義。假如地方保護主義持續存在的話,中國的電動車產業不是不可能出現特斯拉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未來希望的重要問題。
❽ A123的發展簡史
A123的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沃爾瑟姆。能源解決方案、電池研究、開發和測試均在馬薩諸塞州; 高級研究和政府解決方案、汽車解決方案、材料研究是在密歇根州完成的;在美國密蘇里州、德國、韓國、中國上海、中國常州擁有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生產設施。
A123於200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3位創辦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華人教授Yet-Ming Chiang(蔣業明),一位是MIT的商業研究顧問Ric Fulop,另一位則是擔任技術長的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博士Bart Riley。A123剛成立時,總員工數只有5人。資金來源只有美國能源部的科技項目經費10萬美元,其餘的只有從MIT拿出來的0.5克材料而已。驚人的是到2007年初,A123的資本額激增到1.02億美元,員工人數超過250人。來自Fortune前500大企業的訂單超過1億美元。
今天,A123全球員工已經超過2,000人。產能建設投資近10億美元(2009年至2012年),每年產出數百萬顆電池芯(cell)和數百噸正極材料粉體。
2012年10月16日,美國電池製造商A123系統公司(A123 Systems)宣布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並表示零部件供應商江森自控有意收購其汽車電池業務。
2013年1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US)正式批准,同意萬向集團(下簡稱萬向)收購美國A123系統公司(A123 Systems,下簡稱「A123」)。當地時間第二天,萬向與A123完成了收購交割。至此,這場歷時五個多月的收購案終於圓滿完成。12月28日,萬向在A123公司破產拍賣中以2.566億美元價格擊敗美國江森自控和日本NEC聯合競標,成功拍下該公司除政府及軍工業務除外的所有資產。
2013年3月28日A123向美國證監會(即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U.S.)遞交了文件,宣布更名為B456系統公司,並解釋更名緣由。
❾ 萬向集團公司的自主知識產權
萬向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自身實際,有選擇、有重點的培育有良好市場潛力的高技術產業領域進行自主研發,以搶占技術制高點,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提高自身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1998年萬向設立了專利工作機構,對整個集團專利進行集中管理,並逐步走向規范化、程序化、系統化、專業化。
為充分發揮專利制度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形成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推動企業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保護和利用,2000年建立專利管理體系,使專利與市場得到有效結合。
萬向在「接軌國際先進技術」的戰略前提下,以專利競爭戰略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條技術國際化的新路子。
研發的產品主要有: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液力變矩器、懸架系統、橡膠納米材料改性、第三代輪轂單元、福特傳動軸等。
這些產品都已進入產業化並進入主機廠的配套生產線。
2000年,萬向在美國收購了世界上萬向節專利最多的舍勒公司,而成為該產品世界上擁有最多專利的企業。
在繼80年代由於專業化、精細化和品質化,萬向創下了萬向節產品的企業標准即行業標准之後,2000年,技術中心起草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JB/T1255——2001《高碳鉻軸承鋼滾動軸承零件熱處理技術條件》和JB/T8881——《滾動軸承零件滲碳熱處理技術條件》,並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公,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隨著自我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萬向已有252項專利。
2001年,被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和浙江省經貿委聯合授予浙江省專利示範企業。
在首次中國自主知識產權100強企業排行榜中,萬向錢潮名列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