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解 為什麼蘇聯的糧食問題
先說說蘇聯的糧食供給情況:
直到1913年為止,俄羅斯是一個穀物凈出口國。當時全國人口為1,5000萬, 穀物平均年產量為7500~9000萬噸,每年能出口糧食500~1000萬噸。
在1923--1925年期間,相同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是不夠供應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眾。然而如何讓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飯,還不是唯一使俄國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農業區變窮了,可供應市場的剩餘穀物又大部分來自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西部—來自經常遭受早炎威脅的地區。
1917年,高產的大型私營農場被收歸國有,耕地被分給小農戶,使得「可供應市場的」糧食銳減。
每年在國內市場出售的糧食只剩下約1000 萬噸,早已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城市的需求, 更沒有多少糧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國就已經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以防止城市地區出現嚴重糧荒。這就是隱藏在1930年和1931年實行強迫集體化背後的「穀物問題」;盡管農業集體化並沒有直接提高糧盒的產量,但卻有助於把收割下來的糧食由鄉村運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間, 穀物年產量達8500~9000萬噸,其中提供給市場的部分大約為3000~3500萬噸。這在當時雖然足以使迅逮增長的工業人口吃飽,但是卻已滿足不了農村人口的需求。
結果是:農民越來越窮。
戰事結束後,情況更趨惡化。到斯大林去世時,:糧食年產量降到了6300--6500萬噸——比沙皇俄國時還低。在這期間,人口總數上升至2 億,其中大約8500萬人生活在城市。
這就是赫魯曉夫當年所繼承下來的農業危機, 並且被他發展成為一種個人的瘋狂症。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擴大了耕地面積( 赫魯曉夫被人嘲笑的「處女地計劃」)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間得以把穀物年產量提高了1倍,達到12000~13000萬噸。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產量下降到只有10500萬噸,以致不得不從國外(部分從加拿大)購糧1500萬噸。
盡管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從這里可以找出原因,說明為什麼蘇聯在1972、1975和1977三個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國外買進大批糧食。1978年蘇聯創下了產糧23800萬噸的豐收新紀錄,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據預測還差強人意。到1981年底時,蘇聯人口已達2.7億, 其中1.8億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算,要滿足蘇聯全國食品和飼料的需求,糧食的年產量就必須達到大約25000萬噸。然而在1976--1980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卻始終只有2 億噸左右。
再說說原因:
1.蘇聯經濟機構畸形。經濟問題當然首先看經濟基本面。蘇聯經濟結構長年偏重重工業,對農業很重視,但支持度很不夠。(即使到今天,主要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仍然面臨類似的問題,比如最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就是如此。經濟過度依賴軍工、能源等重工業,因此一旦能源價格下跌,必然導致財政狀況惡化。)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農業研發科研體繫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上、農業經濟政策上,蘇聯都表現出了各種不足。所以蘇聯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在農業這一塊上蘇聯的人才優勢發揮得並不充分。更何況農業還承擔了大量支持工業發展的額外任務,不僅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有限,農業還需要對工業快速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最突出的體現是集體化農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並不利於提高農民的工作積極性,並且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但是在蘇聯卻被長期保留,原因很簡單:方便管理貧窮而受高壓的農民;方便將大量的農產品直接輸送給城市供應工人。因此,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這個模式是導致農業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蘇聯的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農業壓力不斷增大。蘇聯的城市化水平,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圍內速度都是數一數二的,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然而這個時候農業上的問題就凸顯了。人口壓力是蘇聯農業的魔咒,其實蘇聯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狀態中,只是人口的增速遠超過糧食產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脹將蘇聯的糧食增產消耗得一干二凈。
3.蘇聯緯度過高,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很多高產作物。世界上的飲食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刺激性較強的輔食的模式,數千年來鮮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產作物中,澱粉類的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對熱量光照要求極高,所以在高緯度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生長,這也是赫魯曉夫農業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產方面,其實蘇聯的選擇比起中國、美國、印度這些國家來說要少很多。
4.政治體制原因。終於戳到一些人的G點了。現在很多人只要談到蘇聯的問題言必稱政治,覺得政治體制是萬惡之源。這個只能說,在農業問題上,政治體制(高壓的政策環境、運動式的生產模式、政治目標的優先序列等)確實對農業增產造成了消極影響,但影響有多少,沒研究,不好說。
但是,對於蘇聯進口糧食也沒必要看得太死,並不是進口糧食就代表飢荒,蘇聯進口的糧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飼料用糧。要知道蘇聯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國,肉類食品特別是牛肉在其飲食結構中佔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飼料用糧,進口的糧食中飼料糧的比例往往占據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雖然蘇聯年年進糧,不代表蘇聯人民會像衛國戰爭時候一樣為了吃塊黑麵包各種解褲帶賣手錶,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雖然糟糕,但基本溫飽還是能夠保證。
此外,毛子喜歡喝酒這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釀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的,特別是伏特加這種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費了,所以雖然政府不斷發布禁酒令,但也阻擋不了饞酒的戰斗民族將吃飯的糧食拿來化成水喝。
最後就是需要注意,雖然蘇聯每年進口糧食,但人家也出口糧食呀!對你沒看錯,蘇聯每年都會糧食出口。這裡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個別多餘的糧食品種用不了拿去賣、外交需要等等,而且往往出口對象都是遠離蘇聯糧產區的,所以與其花大力氣運到其他地方出口,不如直接就進買瞭然後出口。這個和我國一邊進口中東石油一邊把西非鑽出來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歐的道理是一樣的。
② 蘇聯時期的糧食幾乎全靠進口,為何俄羅斯時期卻大量出口
蘇聯時期的俄羅斯,糧食的供應曾經大量依賴進口,特別是從華約國家進口。但是俄羅斯在沙俄時期曾經也是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但是到蘇聯時期,蘇聯的糧食出口卻基本上徹底消失了。之所以回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俄羅斯本身地廣人稀,擁有大量可以種植糧食的土地,所以俄羅斯本身其實不缺糧食。其次就是蘇聯時期進行過非常多的戰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整個蘇聯的土地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壞。最後就是當時蘇聯實行的制度是餘量徵集制,這種制度嚴重破壞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造成產量大幅度的下降。
最後就是當時蘇聯實行的制度是餘量徵集制,這種制度嚴重破壞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造成產量大幅度的下降。之所以說這種制度破壞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還是因為這種制度的約束下,每年產出的糧食出去自己的口糧和第二年的種子之後,剩下的糧食都要上交給國家。這就造成了不管你如何進行勞動,每年獲得的都是一樣的,所以這就造成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瞬間降低。
③ 蘇聯糧食供應.美國為什麼能用糧食武器搞垮前蘇聯
結構問題,造成蘇聯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類消費增加導致的對飼料糧的需求大大增加所致。單就口糧而言,基本不存在供應問題。例如蘇聯自70年代起年消耗飼料糧約8500萬至1億噸,占糧食總消費量的比例也從60年代初的36%增加至70年代末的50%以上。因此,在國內產量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大量進口糧食特別是飼料糧便成為必然選擇
糧食進口成了最大問題,但毛子的外匯不足,主要依靠石油換匯
老美打擊油價,毛子吃癟
隨著進口飼料糧的降低,肉類供應不足,老百姓不幹了,結果樂子就來了
④ 一個經濟問題,蘇聯這么大為什麼要大量進口糧食
應該是說俄羅斯吧,農業還好,但是很多地方氣候不宜農作物生長,進口就相對多一點咯
⑤ 義務交售制中,國家(蘇聯)拿了糧食去幹嘛了怎麼處理的
蘇聯可耕種土地面積2.3億公頃,但東部亞洲地域不產糧,而歐洲產糧地60%以上是乾旱少雨,雖然聯有義務交售制,但其實糧倉並不豐碩,供求矛盾非常尖銳。
除了保留必要生活口糧外,其他糧食小部分作為飼料用糧使用,很大一部分作為工業用糧(化工印染,酒精,制酒),其次是出口。
但說起出口糧食,蘇聯也只維持在500萬噸(60年代前)至10000萬噸(70年代),因為從蘇聯誕生之初國際意識形態就比較尖銳的,蘇聯出口糧食是有固定國家的,二戰前很大一部分出口到德國(蘇德友好時期),二戰後出口到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這些國家都是戰後獨立國家,都是很窮,基本是以物易物形式或無償的。
赫魯曉夫上台後就取消了義務交售制度,加大了社會福利,這更加重了蘇聯糧食需求,私販儲備糧食到各個酒廠尤其猖獗,除了必要援助糧食出口外,蘇聯已經開始大量進口糧食了。
最後一點,關於賺取外匯說法其實是沙皇俄國時代,沙皇時期俄國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在蘇聯建立後由於戰爭破壞和國內內戰導致種植業遭到破壞外加上斯大林政策失誤,蘇聯早已不在是糧食大國了。
⑥ 蘇聯糧食需要進口,而現在俄羅斯卻大量出口糧食,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這個原因和當時的政策、人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從小了來說,糧食關乎的是一個人能不能活命,而從大了來說,關乎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人們如果吃不飽就不會做好工作,而如果一個國家長時間處於飢餓的狀態,別說發展了,就算是抵抗外敵的進攻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糧食像是槍的子彈,像是汽車的燃料,像是手機的電,如果沒有這些原料作為支持,即使槍械再精良,汽車再名貴,手機再高級都不會發揮它應該有的價值,都不會發揮出您所希望的價值。
而另一點,則是因為該國人口沒有以前蘇聯那麼多了,而且老齡化的勢頭也越來越大。這是因為該國人民思想的轉變,例如結婚不生孩子,同性戀比重的加大,都會導致該國人口基數的降低,該國人口的基數降低了,自然就會造成俄羅斯吃糧食的人口減少,自然就會有糧食進行出口了,從一方面來說,也是保護了農戶的利益。
⑦ 有個問題:為什麼二戰後蘇聯糧食進出口量變化這么大
先正面回答一下問題,蘇聯是否真的缺糧? 答案是——是的,蘇聯在建國後一直面臨糧食供給短缺的問題,即使是在大豐收時期,也不得不從外國大量進口糧食。
先說說蘇聯的糧食供給情況:
直到1913年為止,俄羅斯是一個穀物凈出口國。當時全國人口為1,5000萬, 穀物平均年產量為7500~9000萬噸,每年能出口糧食500~1000萬噸。
在1923--1925年期間,相同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是不夠供應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眾。然而如何讓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飯,還不是唯一使俄國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農業區變窮了,可供應市場的剩餘穀物又大部分來自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西部—來自經常遭受早炎威脅的地區。
1917年,高產的大型私營農場被收歸國有,耕地被分給小農戶,使得「可供應市場的」糧食銳減。
每年在國內市場出售的糧食只剩下約1000 萬噸,早已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城市的需求, 更沒有多少糧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國就已經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以防止城市地區出現嚴重糧荒。這就是隱藏在1930年和1931年實行強迫集體化背後的「穀物問題」;盡管農業集體化並沒有直接提高糧盒的產量,但卻有助於把收割下來的糧食由鄉村運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間, 穀物年產量達8500~9000萬噸,其中提供給市場的部分大約為3000~3500萬噸。這在當時雖然足以使迅逮增長的工業人口吃飽,但是卻已滿足不了農村人口的需求。
結果是:農民越來越窮。
戰事結束後,情況更趨惡化。到斯大林去世時,:糧食年產量降到了6300--6500萬噸——比沙皇俄國時還低。在這期間,人口總數上升至2 億,其中大約8500萬人生活在城市。
這就是赫魯曉夫當年所繼承下來的農業危機, 並且被他發展成為一種個人的瘋狂症。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擴大了耕地面積( 赫魯曉夫被人嘲笑的「處女地計劃」)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間得以把穀物年產量提高了1倍,達到12000~13000萬噸。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產量下降到只有10500萬噸,以致不得不從國外(部分從加拿大)購糧1500萬噸。
盡管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從這里可以找出原因,說明為什麼蘇聯在1972、1975和1977三個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國外買進大批糧食。1978年蘇聯創下了產糧23800萬噸的豐收新紀錄,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據預測還差強人意。到1981年底時,蘇聯人口已達2.7億, 其中1.8億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算,要滿足蘇聯全國食品和飼料的需求,糧食的年產量就必須達到大約25000萬噸。然而在1976--1980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卻始終只有2 億噸左右。
再說說原因:
1.蘇聯經濟機構畸形。經濟問題當然首先看經濟基本面。蘇聯經濟結構長年偏重重工業,對農業很重視,但支持度很不夠。(即使到今天,主要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仍然面臨類似的問題,比如最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就是如此。經濟過度依賴軍工、能源等重工業,因此一旦能源價格下跌,必然導致財政狀況惡化。)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農業研發科研體繫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上、農業經濟政策上,蘇聯都表現出了各種不足。所以蘇聯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在農業這一塊上蘇聯的人才優勢發揮得並不充分。更何況農業還承擔了大量支持工業發展的額外任務,不僅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有限,農業還需要對工業快速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最突出的體現是集體化農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並不利於提高農民的工作積極性,並且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但是在蘇聯卻被長期保留,原因很簡單:方便管理貧窮而受高壓的農民;方便將大量的農產品直接輸送給城市供應工人。因此,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這個模式是導致農業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蘇聯的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農業壓力不斷增大。蘇聯的城市化水平,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圍內速度都是數一數二的,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然而這個時候農業上的問題就凸顯了。人口壓力是蘇聯農業的魔咒,其實蘇聯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狀態中,只是人口的增速遠超過糧食產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脹將蘇聯的糧食增產消耗得一干二凈。
3.蘇聯緯度過高,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很多高產作物。世界上的飲食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刺激性較強的輔食的模式,數千年來鮮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產作物中,澱粉類的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對熱量光照要求極高,所以在高緯度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生長,這也是赫魯曉夫農業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產方面,其實蘇聯的選擇比起中國、美國、印度這些國家來說要少很多。
4.政治體制原因。終於戳到一些人的G點了。現在很多人只要談到蘇聯的問題言必稱政治,覺得政治體制是萬惡之源。這個只能說,在農業問題上,政治體制(高壓的政策環境、運動式的生產模式、政治目標的優先序列等)確實對農業增產造成了消極影響,但影響有多少,沒研究,不好說。
但是,對於蘇聯進口糧食也沒必要看得太死,並不是進口糧食就代表飢荒,蘇聯進口的糧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飼料用糧。要知道蘇聯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國,肉類食品特別是牛肉在其飲食結構中佔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飼料用糧,進口的糧食中飼料糧的比例往往占據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雖然蘇聯年年進糧,不代表蘇聯人民會像衛國戰爭時候一樣為了吃塊黑麵包各種解褲帶賣手錶,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雖然糟糕,但基本溫飽還是能夠保證。
此外,毛子喜歡喝酒這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釀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的,特別是伏特加這種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費了,所以雖然政府不斷發布禁酒令,但也阻擋不了饞酒的戰斗民族將吃飯的糧食拿來化成水喝。
最後就是需要注意,雖然蘇聯每年進口糧食,但人家也出口糧食呀!對你沒看錯,蘇聯每年都會糧食出口。這裡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個別多餘的糧食品種用不了拿去賣、外交需要等等,考慮到幅員廣大,所以與其花大力氣把產糧區的糧食運到國內市場,不如直接就近賣瞭然後用外匯買周邊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糧食進口。這個和我國一邊進口中東石油一邊把西非鑽出來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歐的道理是一樣的。
⑧ 沙俄是歐洲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但到了蘇聯為何卻出現了糧食問題
因為那會誇大生產量,一直被吹噓,連續兩個領導人都這樣,導致了最後非常不好的影響,幸虧後期改革慢慢變好了。
⑨ 除了黃金還是什麼屬於硬通貨
除了黃金還有糧食、鑽石、木材等等。
1.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論什麼時候,糧食都是硬通貨。
2.直到現在,很多國家交易時,如果沒有現金,通常就會選擇黃金或者鑽石。
3.對於那些非洲國家來說,自身沒有錢,也沒有什麼礦產,有的只有成片成片的森林。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非洲國家進行對外貿易時,經常強調自己是通過木材交換的。
4.在西亞各個部落之間,拖欠對付貨款最後用武器償還的事情很多。
5.在俄羅斯等比較寒冷的國家,大部分人都喜歡喝酒。很多人甚至嗜酒如命,一些蘇聯邊民買不到酒,就用物品和鄰國邊民交換酒喝。除了白酒以外,那些昂貴的紅酒也是硬通貨。有的時候,紅酒比黃金和錢都好用。
⑩ 蘇聯時期需要進口糧食,為什麼俄羅斯時期卻大量出口糧食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首先,就是二戰期間導致了蘇聯的糧食生產遭遇了巨大破壞,無論是糧食的產量,又或者是供應量,都急劇銳減,戰爭結束以後,一時間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糧食供應需求。除了早些年的戰爭因素以外,與當時的政治體制有著緊密關系。1918年到1921年,蘇聯在農業上實行的是余糧收集制,當時的農民除了他們自己的種子和口糧以外,所有的糧食全部要被政府收走。這就導致了農民異常不滿,勞動積極性大幅下降,他們甚至寧願餓著,也不願意耕地種糧,自然,這一時期蘇聯的農業受到了巨創。
最後,依仗蘇聯留下的豐厚遺產,俄羅斯又能做到規模化生產,這就讓整個俄羅斯的小麥成本更加低廉,農業種植行業所賺取的利潤非常高。最終因素作用之下,因為低廉的價格,俄羅斯出口的小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了巨大優勢。俄羅斯成為小麥出口大國,甚至逐漸擠佔美國小麥出口市場,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