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河系黃金分割線是什麼
抱歉,我只知道這個
太陽系內目前共發現有九大行星。然而早在18世紀中葉,德國的自然科學家提丟斯就發現,如將0、3、6、12、24、48、96數列中的每個數加4,而得數用10來除,其結果是:
(0+4)÷10=0.4 (水星距離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3+4)÷10=0.7 (金星距離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6+4)÷10=1.0 (地球距離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12+4)÷10=1.6 (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4天文單位)
(24+4)÷10=2.8 (小行星帶)
(48+4)÷10=5.2 (木星距離太陽實際5.203天文單位)
(96+4)÷10=10 (土星距離太陽實際9.56天文單位)
註:1個天文單位等於1.5億千米
通過以上數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提丟斯計算出的數值與各行星至太陽的實際距離確實是十分相近的。1766年,提丟斯在把《自然的探索》這本書從法文翻譯成德文的時候,也順便將他發現的這一規律加進書中。但此書出版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注意到了這-奇特的規律,並將它編寫到《星空研究指南》一書中進行介紹,這就是後人經常提到的提丟斯—-波得定則。但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是0、3、6、12、24、48這樣的數列加4再用10來除而不是別的什麼數?提丟斯和波得都沒有做出任何解釋。裡麵包含著什麼奧秘?他們倆也都沒有說明。
近年來,有人用黃金分割法來計算各行星至太陽的距離,其結果同樣令人驚訝!(計算結果見下)
0.732×0.618=0.446(水星距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1.000×0.618=0.618(金星距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1.52×0.618=0.939(地球距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2.80×0.618=1.73 (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天文單位)
5.20×0.618=3.213(小行星帶距太陽實際2.8天文單位)
9.54×0.618=5.89 (木星距太陽實際5.2天文單位)
19.2×0.618=11.86 (土星距太陽實際9.54天文單位)
30.1×0.618=18.601(天王星距太陽實際19.2天文單位)
從以上數字我們可以看出,除土星至太陽的實際距離誤差稍大些外,其它行星至太陽的距離數值都還是很接近的。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各行星之間的相互引力及偏心率問題,計算數值會顯得更要精確一些。如土星除受太陽的吸引力外,還要受木星巨大引力的影響,故它的實際距離小於計算值就不難理解了。當然,用黃金分割法計算各行星至太陽間的距離,同提丟斯—-波得定則一樣,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計算上受到了挑戰,其原因還有待於繼續分析研究。
我們知道,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其中恆星佔了90%,氣體和塵埃佔了10%,而這些物質大部分匯聚在中央平面的附近繞銀河中心運行。從側面來看我們的銀河系,它就像一個扁扁的鐵餅,整個直徑有25千秒差距至30千秒差距,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和太陽系,就處在距銀河系中心8.5千秒差距的地方。近年來又有人發現: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正好也是銀河系半徑的黃金分割帶上。即:
27.5÷2×0.618=8.4975(千秒差距)
註:1、每千秒差距約為3300光年
2、27.5千秒差距是25千秒差距至30千秒差距的平均值。
2. 有誰幫我找找關與黃金分割的論文吖
黃金分割最早見於古希臘和古埃及。黃金分割又稱黃金率、中外比,即把一根線段分為長短不等的a、b兩段,使其中長線段的比(即a+b)等於短線段b對長線段a的比,列式即為a:(a+b)=b:a,其比值為0.6180339……這種比例在造型上比較悅目,因此,0.618又被稱為黃金分割率。 黃金分割長方形的本身是由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黃金分割的長方形組成,你可以將這兩個基本形狀進行無限的分割。由於它自身的比例能對人的視覺產生適度的刺激,他的長短比例正好符合人的視覺習慣,因此,使人感到悅目。黃金分割被廣泛地應用於建築、設計、繪畫等各方面。 在攝影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鑒並融匯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黃金分割也因此成為攝影構圖中最神聖的觀念。應用在攝影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黃金分割率0.618排列出數列2、3、5、8、13、21……並由此可得出2:3、3:5、5:8、8:13、13:21等無數組數的比,這些數的比值均為0.618的近似值,這些比值主要適用於:畫面長寬比的確定(如135相機的底片幅面24mmX36mm就是由黃金比得來的)、地平線位置的選擇、光影色調的分配、畫面空間的分割以及畫面視覺中心的確立。攝影構圖通常運用的三分法(又稱井字形分割法)就是黃金分割的演變,把上方形畫面的長、寬各分成三等分,整個畫面承井字形分割,井字形分割的交叉點便是畫面主體(視覺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誘導人們視覺興趣的視覺美點。 攝影構圖的許多基本規律是在黃金分割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但值得提醒的是,每幅照片無需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黃金分割去構圖。千篇一律會使人感到單調和乏味。關於黃金分割,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規律後加以靈活運用。
金分割
生活中的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
與生活
查閱 & 欣賞
由黃金分割畫出的正五角星形,有庄嚴雄健之美.
黃金分割
與生活
世界名畫之所以有名,也得益於黃金分割,無論是畫面整體還是局部.
人的俊美,體現在頭部及軀干是否符合黃金分割.
查閱 & 欣賞
時裝模特和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員,他們的腿和身材的比例也近似於0.618的比值.凡是具有這種比例的圖樣,看上去會感到和諧,平衡,舒適,有一種美的感覺.
黃金分割
與生活
視力表中的E同樣具有黃金分割的美,兒童樂園的標志,賞心悅目的攝影作品,都凝聚著設計師對黃金分割的運用,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均處在屏幕的黃金分割點位置.
查閱 & 欣賞
文明古國埃及的金字塔底面的邊長與高之比接近於0.618.人們在高塔的黃金分割點處建樓閣或設計平台,能使平直單調的塔身變得豐富多彩.位於上海黃浦江畔的東方明珠塔,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它的塔身竟高達462.85米,要建造這樣高而瘦長的塔身,在造型上難免有些單調,然而設計師巧妙地在塔身上裝置了晶瑩耀眼的上球體,下球體和太空艙,它既可供遊人登高俯覽城市景色,又使筆直的塔身有了曲線變化,更妙的是,設計師有意將上球體選在295米之間的位置,這個位置恰好在塔身5比8的地方,這0.618 的比值,使塔身顯得非常協調,美觀.
建築學上的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
與生活
鄰邊滿足黃金分割的矩形稱為黃金矩形,被廣泛應用於裝點生活;腰與底滿足黃金分割的等腰三角形稱為黃金三角形,它有著其特殊的幾何性質.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有一句名言:「凡是美的東西都具有共同的特徵,就是部分與部分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協調一致性。」要揭開「黃金分割數」神秘的面紗,先得認識「中外比」。據《幾何原本》記載,比例理論是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斯(Eudoxus of Cnidos,公元前408—前355年)建立的。
畫家達.芬奇在繪畫中非常講究比例美,他這種把線段分成中外比的分割叫做「黃金分割」。古希臘數學家希帕斯發現這個比值約0.618
人們發現,大自然中的許多美妙的東西都是按照「黃金比」構成的。
植物學家發現,植物葉片上下兩層葉子之間相差137.5°,這個度數有什麼奧妙呢?原來圓周角為360°,而360° - 137.5° = 222.5°, 137.5:222.5 = 222.5:360 = 0.618,研究發現,這樣便於光合作用。
人體中也充滿黃金分割數。比如:以肚臍為界的下半身與身高之比,眉毛到脖子的距離與頭頂到脖子的距離之比,下半身中以膝蓋為界,上臂以肘關節為界的比值都接近黃金分割數。
黃金分割數也出現在天體中,比如:月球密度3.4g/cm3,地球密度5.5g/cm3,而3.4:5.5 = 0.618。
五角星看起來那麼賞心悅目,是因為其中充滿黃金分割,它的邊互相分割為黃金比,不論橫看、豎看,它都是勻稱的。人們在製作五角星時的口訣,如:九五頂五九,五八兩邊分;一六中間坐,五八兩邊分等,都反映了五角星中的黃金分割美。
世界著名建築,如金字塔,其高與底座的邊長之比,艾菲爾鐵塔,其最底兩層的高與塔高之比均是0.618。
著名音樂作品,高潮的出現大多與黃金分割點接近。
小康消費價也與黃金比有關,小康型消費價格=0.618(高檔消費價格-低檔消費價格)+低檔消費價格。
3. 為什麼考試以六十分為及格!
人認為這是從最早的5分制演化過來的
判斷一個人學習好壞要看他對知識的掌握量 所以及格的水平應該至少掌握所學的一半 所以5分制情況下 3分及格 到了100分制時 自然由5分制按照比例計算 60分為及格分 所以現在的考試基本上是百分制而及格定在60分
特別說一句 高考有些科目滿分為150分 90分的及格分也是由這個比例推算出來的
這有三種解釋,不是十分的權威但是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個、說是來自中國古代科舉的傳統 ,漢代科舉考策論,共 10 策,過六者為通過, 這一傳統後來就延續下來. 第二個、就是按照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就是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 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 1∶0.618 即長段為全段的 0.618。0.618 被 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 稱為黃金分割。 -----60 分是最接近黃金分割點的十位整數。 這樣分割出來的兩個群體 比例,是最符合美學觀點的 第三個、則是說有五分制的來,也就是五分的三分及格。而 5 分制的來源也有兩種 說法。一個是神話版,一個是現實版。 神話版:早在古埃及,人們就使用「5」字代指宇宙,表示宇宙中天體、冬、夏、日、 夜交替運行的規律。在長期的觀察中他們發現天體中琴王星的軌跡頗像「5」字,認 為「5」是琴王星的化身。後來,當出現「真理」與「邪惡」勢力時,他們便以為「5」 字象徵著公平與正義,它掌握在真理女神馬特手中,故「5」被喻為真理之數。 現實版:這是一套來自以美國資本的學校帶來的計分方法, 分制不是說老師打分 (5 1-5 分、而是說,ABCDE、或者 ABCDEF。F 表示失敗/不及格。E 通常是「轉來的 外部學分」 。ABCDF 准確對應中國 5 分制度為中國的評估的「優良中可劣」五分) 雖然,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及格分數是不同的。例如,英國的採用百分制的學 校是 40 分及格、英聯邦一些國家例如澳大利亞是 50 分及格、法國很多學校是 50 分 及格,所以並不都是 60 分及格,但是基本上,及格分數低的、考試的難度相對較大、 考試的「非標准化試題」比例越高。反之,60 分及格的就幾乎全部是「標准化試題」 了。
4. 畢達哥拉斯歸結的數學比例與法則有哪些
最早把數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很重視數學,企圖用數來解釋一切。宣稱數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研究數學的目的並不在於使用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他們從五個蘋果、五個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這個數。這在今天看來很平常的事,但在當時的哲學和實用數學界,這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實用數學方面,它使得算術成為可能。在哲學方面,這個發現促使人們相信數是構成實物世界的基礎。
畢達哥拉斯本人以發現勾股定理(西方稱畢達哥拉斯定理)著稱於世。這定理早已為巴比倫人和中國人所知,不過最早的證明大概可歸功於畢達哥拉斯。他是用演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即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畢達哥拉斯對數論作了許多研究,將自然數區分為奇數、偶數、素數、完全數、平方數、三角數和五角數等。在畢達哥拉斯派看來,數為宇宙提供了一個概念模型,數量和形狀決定一切自然物體的形式,數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幾何形狀。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把數理解為自然物體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總根源。因為有了數,才有幾何學上的點,有了點才有線面和立體,有了立體才有火、氣、水、土這四種元素,從而構成萬物,所以數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都必須服從「數的和諧」,即服從數的關系。
畢達哥拉斯還通過說明數和物理現象間的聯系,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理論。他曾證明用三條弦發出某一個樂音,以及它的第五度音和第八度音時,這三條弦的長度之比為6:4:3。他從球形是最完美幾何體的觀點出發,認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陽、月亮和行星作均勻圓運動的思想。他還認為十是最完美的數,所以天上運動的發光體必然有十個。
他還有一套這樣的理論:地球沿著一個球面圍繞著空間一個固定點處的「中央火」轉動,另一側有一個「對地星」與之平衡。這個「中央火」是宇宙的祭壇,是人永遠也看不見的。這十個天體到中央火之間的距離,同音節之間的音程具有同樣的比例關系,以保證星球的和諧,從而奏出天體的音樂。
他同時任意地把非物質的、抽象的數誇大為宇宙的本原,認為「萬物皆數」,「數是萬物的本質」,是「存在由之構成的原則」,而整個宇宙是數及其關系的和諧的體系。畢達哥拉斯將數神秘化,說數是眾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對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則。
5. 盛東輝的黃金分割學術研究
作者所有預測都是基於對黃金分割的深刻理解上的基礎上:
0.618,一個極為迷人而神秘的數字,它有著一個很動聽的名字——黃金分割率。它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於2500多年前發現的。古往今來,這個數字一直被奉為科學和美學的金科玉律。
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或1.618∶1。黃金分割的應用非常廣泛,建築、藝術創作、軍事等,甚至包括人類的耐力,思維習慣的波動,四季的變化,全是能符合這個黃金分割的,當然還大到天體的運行。
黃金分割與建築 黃金分割被認為是建築和藝術中最理想的比例。建築師們對數字0.618特別偏愛,無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還是巴黎的聖母院,或者是近世紀的法國埃菲爾鐵塔,都有與0.618有關的數據。 黃金分割與股市 多年的技術研究,每個人都希望找出能解讀市場的真正有效的技術系統,許多技術研究過後發現,只有一樣是可靠的,也是任何技術分析的基礎,那就是黃金分割率。黃金分割在股市中的應用有二方面:一是股市運行的時間窗口,二是股價運行的軌跡。而我們看的波浪理論,更是黃金分割的一個翻版,而且波浪只是把黃金分割搞得更復雜,讓人看不明白。真正理解這個0.618的人是不多的,其實這個是一個波浪,一個完美的浪,而我們要做的,只要找到波浪的起點和波浪的軸心,那麼,什麼問題都解決掉了。
黃金分割與股市
6. 一副關於太空的畫都有太陽月亮這種星球在上面
宇宙的浩瀚,是要通過各種元素實現的.
首先畫面得有一個主題物體,最好放於黃金分割地方,
色彩上, 畫面整體色彩不能和主題物體過於偏差,可以吧主題物體之前的色彩畫的暗,主題物後的色彩,也 從主題物後一部分 開始慢慢 變暗,且其他物體的顏色的純度不能超過主題物體,
要拉 開場景 畫面光靠 色彩是 不夠的 ,還得有透視的 變化,至於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物體虛是指對比低,且邊緣要清晰),我相信閣下是知道的,但是由於 畫面會出現多個星球,所以也要吧畫面的疏密關系拉開,以圖形學點的分布 排列幾個星球.
光線最好是 統一光線,由你想突出的物體開始一步一步向其他方向退開,變暗;
另外 霧效 也是 拉開場景的好方法,
至於構圖思路 和 色彩 上的 其他問題,我建議你參考一些 別人的畫 ,說實在的現在 無論什麼樣的大師,在 創作上都是會有所參考的
7. 你知道為什麼偏偏六十分才及格么
及格及格及格??
唉,自從進了大學。不管是考試也好,考證也好,彷彿六十分的及格線才是每天仰望的目標。
不過,怎麼偏偏六十分才及格呢?
比較正式的說法認為這是從最早的5分制演化過來的:
判斷一個人學習好壞要看他對知識的掌握量所以及格的水平應該至少掌握所學的一半所以5分制情況下3分及格到了100分制時自然由5分制按照比例計算60分為及格分所以現在的考試基本上是百分制而及格定在60分
特別提一句,高考有些科目滿分為150分90分的及格分也是由這個比例推算出來的。
那可真真差一分都??
總體來說三種解釋――不是十分的權威但是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個:說是來自中國古代科舉的傳統,漢代科舉考策論,共10策,過六者為通過,這一傳統後來就延續下來.
第二個、就是按照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就是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即長段為全段的0.618。0.618被 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60分是最接近黃金分割點的十位整數。這樣分割出來的兩個群體比例,是最符合美學觀點的。
第三個、則是說有五分制的來,也就是五分的三分及格。而5 分制的來源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神話版,一個是現實版。神話版:早在古埃及,人們就使用「5」字代指宇宙,表示宇宙中天體、冬、夏、日、夜交替運行的規律。在長期的觀察中他們發現天體中琴王星的軌跡頗像「5」字,認為「5」是琴王星的化身。後來,當出現「真理」與「邪惡」勢力時,他們便以為「5」字象徵著公平與正義,它掌握在真理女神馬特手中,故「5」被喻為真理之數。
現實版:這是一套來自以美國資本的學校帶來的計分方法,分制不是說老師打分(51-5分、而是說,ABCDE、或者 ABCDEF。F 表示失敗/不及格。E 通常是「轉來的外部學分」。ABCDF 准確對應中國5 分制度為中國的評估的「優良中可劣」五分)雖然,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及格分數是不同的。例如,英國的採用百分制的學校是40分及格、英聯邦一些國家例如澳大利亞是50分及格、法國很多學校是50分 及格,所以並不都是60分及格,但是基本上,及格分數低的、考試的難度相對較大、考試的「非標准化試題」比例越高。反之,60分及格的就幾乎全部是「標准化試題」了。
哈哈。看來六十也有故事啊。
你知道了么
8. 黃金分割數的來歷誰知道.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於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也稱為中外比。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數字,我們以0.618來近似,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發現: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這個數值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讓我們首先從一個數列開始,它的前面幾個數是:1、1、2、3、5、8、13、21、34、55、89、144…..這個數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數列",這些數被稱為"菲波那契數"。特點是即除前兩個數(數值為1)之外,每個數都是它前面兩個數之和。
菲波那契數列與黃金分割有什麼關系呢?經研究發現,相鄰兩個菲波那契數的比值是隨序號的增加而逐漸趨於黃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由於菲波那契數都是整數,兩個整數相除之商是有理數,所以只是逐漸逼近黃金分割比這個無理數。但是當我們繼續計算出後面更大的菲波那契數時,就會發現相鄰兩數之比確實是非常接近黃金分割比的
9. 關於黃金分割的最全總結
我們知道,太陽系內目前共發現有九大行星。然而早在18世紀中葉,德國的自然科學家提丟斯就發現,如將0、3、6、12、24、48、96數列中的每個數加4,而得數用10來除,其結果是:
(0+4)÷10=0.4 (水星距離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3+4)÷10=0.7 (金星距離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6+4)÷10=1.0 (地球距離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12+4)÷10=1.6 (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4天文單位)
(24+4)÷10=2.8 (小行星帶)
(48+4)÷10=5.2 (木星距離太陽實際5.203天文單位)
(96+4)÷10=10 (土星距離太陽實際9.56天文單位)
註:1個天文單位等於1.5億千米
通過以上數字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提丟斯計算出的數值與各行星至太陽的實際距離確實是十分相近的。1766年,提丟斯在把《自然的探索》這本書從法文翻譯成德文的時候,也順便將他發現的這一規律加進書中。但此書出版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長波得注意到了這-奇特的規律,並將它編寫到《星空研究指南》一書中進行介紹,這就是後人經常提到的提丟斯—-波得定則。但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是0、3、6、12、24、48這樣的數列加4再用10來除而不是別的什麼數?提丟斯和波得都沒有做出任何解釋。裡麵包含著什麼奧秘?他們倆也都沒有說明。
近年來,有人用黃金分割法來計算各行星至太陽的距離,其結果同樣令人驚訝!(計算結果見下)
0.732×0.618=0.446(水星距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1.000×0.618=0.618(金星距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1.52×0.618=0.939(地球距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2.80×0.618=1.73 (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天文單位)
5.20×0.618=3.213(小行星帶距太陽實際2.8天文單位)
9.54×0.618=5.89 (木星距太陽實際5.2天文單位)
19.2×0.618=11.86 (土星距太陽實際9.54天文單位)
30.1×0.618=18.601(天王星距太陽實際19.2天文單位)
從以上數字我們可以看出,除土星至太陽的實際距離誤差稍大些外,其它行星至太陽的距離數值都還是很接近的。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各行星之間的相互引力及偏心率問題,計算數值會顯得更要精確一些。如土星除受太陽的吸引力外,還要受木星巨大引力的影響,故它的實際距離小於計算值就不難理解了。當然,用黃金分割法計算各行星至太陽間的距離,同提丟斯—-波得定則一樣,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計算上受到了挑戰,其原因還有待於繼續分析研究。
我們知道,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其中恆星佔了90%,氣體和塵埃佔了10%,而這些物質大部分匯聚在中央平面的附近繞銀河中心運行。從側面來看我們的銀河系,它就像一個扁扁的鐵餅,整個直徑有25千秒差距至30千秒差距,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和太陽系,就處在距銀河系中心8.5千秒差距的地方。近年來又有人發現: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正好也是銀河系半徑的黃金分割帶上。即:27.5÷2×0.618=8.4975(千秒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