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總需求減少在短期內使得價格

總需求減少在短期內使得價格

發布時間:2021-06-05 23:05:34

① 為什麼短期總供給曲線不變,總需求減少會引起價格水平下降,國民收入減少

總供給與總需求是用來分析GDP與價格變動關系的兩個重要的宏觀概念,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可以對宏觀經濟作出基本判斷。(關於GDP在筆記十二中討論過)總供給(AggregateSupply)記為AS,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企業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取決於價格水平、經濟的生產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種相關因素,既影響長期(潛在)總供給又影響短期總供給。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資源、技術對長期(潛在)總供給的影響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氣候、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構成對短期總供給影響更大一些。僅僅影響短期總供給的是投入品價格(工資率、原料價格等)。討論長短期的問題。又回到了潛在GDP這個概念,我們只需理解對生產投入要素以及科學技術是否發生了實質變化來區分長短期,涉及一個生產能力和實際產出的問題。總需求(AggregateDemand)記為AD,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中各部門所願意支出的總量,是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支出的總和,它既取決於價格水平,也取決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據總需求和總供給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產出和價格水平在這一點達到平衡,相應地決定就業水平。簡單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類似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分析,來幫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術進步是如何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從而決定總產出和總價格的的均衡水平。橫軸Q表示總產出(GDP),縱軸P代表價格總水平(CPI),總需求曲線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外國人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上將要購買的數量;它是向下傾斜的曲線;總供給曲線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企業所願意生產與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假定其他影響總供給的因素保持不變)。總供給曲線顯示了總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系。在長期中,總供給量並不取決於物價總水平,而是取決於經濟體的資本、勞動以及用來把投入變為產出的生產技術,因此總供給曲線為垂直線。在短期中,當物價水平背離了人們的預期時,由於錯覺、粘性工資或粘性價格的作用,供給量就背離了由各類生產要素所決定的自然水平。當物價高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高於其自然率,當物價水平低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低於其自然率,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AD和AS曲線的形狀與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似,但含義絕對不同,AD和AS曲線體現的是總產出水平和總價格水平的決定,其前提是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以及資本存量這類因素保持不變。現代經濟學中討論的函數關系都在類似的假定下;而微觀經濟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指的是單個的商品的數量和價格,其前提是假定國民收入、其他商品的價格等因素保持不變。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發現價格和產量的均衡值,所謂宏觀經濟均衡是指總產量和總價格水平這樣一種組合,此時,買者和賣者都不再願意改變他們的購買量、銷售量或價格水平。短期宏觀經濟均衡可能出現三種狀態:1、充分就業均衡,當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時的產量恰好處在長期總供給曲線上時,我們稱這時的宏觀經濟均衡為充分就業均衡。這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失業率處於自然失業率的水平上,這是宏觀經濟的理想狀態。2、低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失業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小於充分就業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3、通貨膨脹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於充分就業時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實際產出超過了潛在GDP的水平,推動了價格的上升。以上分析說明,宏觀經濟均衡很難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由於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出現了經濟的短期波動和商業周期。AD和AS曲線在受到非價格因素的外在沖擊(SHOCK)時,會發生移動。當物價水平(P)不變時,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等宏觀因素的變動會引起整條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凡是可能影響到社會對產品或勞務總需求的因素都可以稱為總需求沖擊。減稅、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出口需求的增加、對未來經濟走勢樂觀的預期等等都是正向的總需求沖擊;反之,則是負向的總需求沖擊;凡是可能引起社會總生產能力或成本變化的因素都可以稱為總供給沖擊。原材料價格的下降、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以及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會造成正向的總供給沖擊;反之,原材料價格的上升、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下降、台風、霜凍、乾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對工農業生產的破壞以及勞動力數量的減少等都會造成負向的總供給沖擊。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的引入,使宏觀經濟理論分析躍然紙上,為IS-LM模型的建立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奠定了基礎。

② 西方經濟學 運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當一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總需求增加會引起什麼結果

將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結合起來決定宏觀經濟中的總產出(總收入)水平和總價格水平,我們可以通過求解總需求函數和總供給函數的聯立方程,得到在具體條件下的均衡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

當一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時,如果此時總需求繼續增加,表現為圖中AD曲線右移,在短期內價格水平P,總產出Y都會相應提高,總產出Y高於經濟社會潛在產出YE,這種經濟資源超負荷運行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高水平的物價遲早會使工人提出漲工資的要求。

與此同時,原材料等生產成本價格的陸續上升,遲早會導致企業供給減少,表現為圖上的AS曲線左移,於是價格水平P、社會總產出Y又會回到原來的水平(經濟社會的潛在產出水平)。

綜上,當一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總需求增加在短期會帶來價格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總產出的增加,但就長期來看,還是會自動調節到社會潛在產出水平。

(2)總需求減少在短期內使得價格擴展閱讀: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是因為三個不同效應的結果:庇古效應、凱恩斯利率效應、蒙代爾-弗萊明匯率效應。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1年)由社會可用於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它取決於總的價格水平,並受到國內投資、凈出口、政府開支、消費水平和貨幣供應等因素的影響。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收入越高,對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結構會發生變化,即隨著收入的提高,對有些商品的需求會增加,而對有些商品的需求會減少。

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補品,如汽車與汽油、影碟與影碟機等,由於它們必須相互結合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種慾望,故一種商品的需求與它的互補品的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互補品價格的提高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降低,互補品價格的下降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增加。

③ 政府降低所得稅 ,短期內如何影響產出與價格水平長期呢說明在兩種情況下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

由上文的結論可以看出,企業所得稅對產出的沖擊是較小的正向正向沖擊,即增加企業所得稅將導致產出增加。這個結論和費雪分離定理以及新古典投資理論都不相符。為什麼在我國會出現這個結論呢?下面本文從所得稅對投資的影響來尋求答案。 為研究企業所得稅對投資的沖擊,本文建立如下的兩個SVAR模型,(1)企業所得稅、政府支出、產出和投資;(2)企業所得稅、政府支出、產出和外商直接投資。模型的具體形式及其假設條件類似於(3)式,只是把個人所得稅換成企業所得稅,私人消費分別換成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由於篇幅的關系,在此不再對這兩個模型詳細說明。 在獲得模型簡化式估計的基礎上,通過施加假設條件可以計算出SVAR模型中的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對企業所得稅收結構沖擊的動態響應,具體結果見圖7和圖8。 在圖7中,企業所得稅對投資的沖擊市正負相間的,在前3個季度企業所得稅對投資的沖擊是正向的,然後在3-7季度中轉為負的沖擊,且正負沖擊大小相當,從第7個季度開始又轉成正向沖擊,總的來看,由於前7個季度的正負沖擊大小相當,相互抵消,因此企業所得稅對投資的累計影響是較小的正向沖擊。也就是說,企業所得稅增加將

④ 論述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影響

與中國傳統觀點「勤儉節約」相反的一種觀點「積極消費」是刺激、帶動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力驅動力。這一觀點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正是他的這一全新的理論帶領世界經濟走出了33年的金融危機。積極消費帶動的是消費需求的增加,需求的迅速增加會在短時間內導致商品的價格上漲,價格的上漲又會因為價格供求規律導致產量的額增加,最後將會在市場無形的手調節下,達到供與需的動態平衡。而在此期間一系列的供與需活動,導致的是經濟活動的頻繁,經濟的活躍度提高,這就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原有崗位的加薪,最終導致的是人均收入的增加與GDP的上漲。

⑤ 宏觀經濟學中長短期總供給,總需求怎樣變化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反映短期中總供給與物價水平之間關系的一條曲線。在短期內,總供給與物價水平成同方向變動,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可以用粘性工資理論、粘性價格理論和錯覺理論來解釋這一點。
總需求(英語:Aggregate demand,AD)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指一個在一指定時期及物價的經濟體系(Y)內對最終物品及服務的需求的總和。這是商品及服務在一個經濟體系中任何可能價格水平下會被消費的總量。這是當一國的庫存水平是靜態時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需求,它也經常被稱作有效需求,盡管其他時候這個術語是區別開來的。雖然這在微觀經濟學中分析單一物品是對的,但在宏觀層面這想法並不正確。事實上,總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是因為三個不同效應的結果:庇古效應、凱恩斯利率效應、蒙代爾-弗萊明匯率效應。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1年)由社會可用於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它取決於總的價格水平,並受到國內投資、凈出口、政府開支、消費水平和貨幣供應等因素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指一般指全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石油的價格上升:根據需求定理。石油的價格上升,短期總供給上升(可以賺更多錢),總需求減少(東西貴了,少人買了),長期總供給不變(科技水平沒有變化)
在短期,認為是其他條件不變,石油價格上升,需求減少。
當然也不一定,假如石油與糧食一樣被認為是生活必需品時,需求不變。
在長期,需求一樣減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時,(隨時間變化,科技必定會開發節約能源的東西)需求減少。假如科技沒有進步,石油一樣的必需品時,需求不變。
短期總供給,一定是增加的。
長期總供給,有兩種情況,當需求減少時,出現供給過剩,供給減少。
當需求不變,供給與需求平衡。

⑥ 論述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影響,誰知道宏觀經濟學替,請高手指教

在統計中,總需求=總供給=國民生產總值(GDP)=國民總收入.在排除一切外在因數時,某人的支出總會成為某人的收入.
假如指的價格含義是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那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可理解為通貨膨脹.
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供大於求,價格下跌,可理解為通貨緊縮.

⑦ 如何解釋"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需求增加價格提高"看似悖論的說法

價格上升消費者收入一定,因此需求量就降低了;
而需求增加,在短期內廠商無法改變生產策略,因此短期內產品量是一定的,但是要買它的人多了,價格自然就會提高,這樣才能把一部分消費者排除在外,將有限的產品賣給能出更多錢的人,物以稀為貴

閱讀全文

與總需求減少在短期內使得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樂股票 瀏覽:877
貴州文化產權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392
賈躍亭參加股東大會 瀏覽:873
買銀行理財產品多久生效 瀏覽:191
通達信紅綠二重天主圖指標公式 瀏覽:968
將軍柱黃金柱 瀏覽:929
杠桿說服力 瀏覽:194
淘客怎麼自動申請傭金 瀏覽:398
大智慧輸出所屬行業指標 瀏覽:499
配套融資11月2日 瀏覽:822
寶亞金融服務 瀏覽:979
淘寶聯盟傭金鏈接怎麼生成 瀏覽:335
申銀萬國傭金多少 瀏覽:661
2016年5月16日美元匯率 瀏覽:90
豐田金融資金來源 瀏覽:970
華林證券債券承銷 瀏覽:702
中國銀行中銀智薈理財產品說明書 瀏覽:514
陸家嘴金融服務廣場屬於 瀏覽:563
正規原油貴金屬現貨投資 瀏覽:243
做金融的互聯網公司有哪些公司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