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時候八旗制度是什麼意思
清朝八旗分別指八旗分別是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制度,清朝能夠推翻明朝,八旗制度功不可沒,八旗制是在牛錄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每旗的首領都由諸王貝勒擔任,稱為“旗主”,八旗制度使清王朝推翻明朝,但是清朝的滅亡也與八旗制度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八旗制度對於清朝的影響。
一、八旗制度兼有清朝的軍事職能。八旗制度是由牛錄制發展而來的,所以除了有管理人口和土地分配等職能外,還兼有清朝的軍事職能,八旗制度在推翻明朝的過程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但是隨著八旗軍隊的慢慢強大,八旗軍隊開始鬆懈和驕奢淫逸,這為後來清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正是軍隊的管理不當,才會導致清朝末期在與西方列強對抗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
你對於清朝的八旗制度還有哪些認識?歡迎來評論區與我交流。
⑵ 解密八旗兵指標怎麼用,八旗兵指標怎麼用資料,八旗兵
八旗棉甲是八旗兵穿的,布衣肯定是綠營兵穿的啦,另外清朝後期由於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沒戰鬥力了,就有了地主團練武裝,也是穿布衣的,就是我們通常看電視劇里那些兵前面帶個「勇」字牌牌的那種。清軍入關沒多久,八旗軍就腐化了,康熙平三藩時基本是綠營兵在打,所以電視里清軍入關後就是這種形象。由於很多電視劇都是描寫清朝後期的,那時候,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沒戰鬥力了,所以打仗全是地主團練武裝了,因此這種軍服能代表當時的清朝兵佣吧,所以拍電視使用這種軍服也反映了當時時代的一種印記吧。
⑶ 通達信八旗兵儀表盤主圖指標公式下載後沒儀表盤
原因如下:1:你只下載了公式源碼,沒有下載相應的BMP圖片; 2:或者下載的圖片沒有保存到T002_signals文件夾;
⑷ 滿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大清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台灣抵禦沙皇侵略等戰斗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八旗兵分為經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總稱,由郎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郎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內武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總人數也在十萬左右。..........
⑸ 八旗子弟才有資格入圍,還要能文能武,清朝選拔帶刀侍衛都有什麼條件
這年頭,爛大街的不僅僅是無腦的小說,還有霸佔整個熒屏的清宮劇。不管是乾隆還是雍正,不管是後宮還是前朝。經過廣大導演們不遺餘力地宣傳,我們普通老百姓對清朝的那些事兒幾乎都門清了。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過這樣一群人,就是那些在劇中跑著龍套的帶刀侍衛,據說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資格入圍,能文能武算是加分項,除此以外,還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才有資格被提拔成帶刀侍衛。
這樣挑選出來的帶刀侍衛,可謂是精英中的高富帥了。在皇帝面前混個眼熟,如果有立功的機會最好,即使一直沒有機會得到皇帝青眼,也沒有關系,時間一到被放任到地方為官,也要比那些寒窗苦讀的書生來得快一些。難怪這么多人家要拚命把孩子送到宮里做帶刀侍衛了!
⑹ 如何新編漢八旗 征明添新力
隨著戰事的進展,清太宗皇太極驚訝地發現,僅靠遼東的滿族來征討幅員遼闊的明朝,兵源匱乏。這是橫在軍事統帥皇太極面前的重大難題。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眾歸順,給皇太極點明了一條坦途。經過縝密思考,他發現明朝的漢族官兵有四大特點。
一、兵源充足。以漢族為主體的明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遼東的漢人與明朝的漢人,都可以成為皇太極的兵源倉庫。
二、情況熟悉。從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領的軍容嚴整的歸順大軍,皇太極發現,這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諳水戰,習地利」,征討明朝可發揮他們的長處。
三、人才齊備。漢族的文武官員,普遍文化高,能力強。人才濟濟,生機勃勃,只要指揮得法,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就是明證。因此,他「選用招降,以漢攻漢」。
四、技藝嫻熟。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是西洋紅衣大小炮,威力無窮。滿洲八旗兵不會使用,只有漢族官兵能嫻熟運用。
為此,英明的皇太極就動手建立新編漢軍八旗。於是,天聰七年(1633年) 七月初一日,皇太極下令將原來滿洲八旗,每戶有漢人十丁者,抽一丁披甲入伍,共分出一千七百五十八戶,抽出一千七百五十八人,組成一旗漢兵,由漢軍額真馬光遠指揮,旗幟用黑色。這就是漢軍八旗的雛形。
繼而,皇太極進一步擴大漢軍八旗的隊伍。天聰七年(1633年)
八月初十日,皇太極對孔有德、耿仲明發布諭旨:
爾都元帥、總兵官,久習攻佔,軍律素嫻,何俟朕諭?
但恐無知士卒,有私賣馬步器械,致缺損者,宜急為修整。
卿等攜來紅衣大小炮,已運至通遠堡,即付卿等。與一切軍器,令軍士勤於演習,勿間斷。旗俱用皂色,馬匹各用印烙,系印牌,以滿字書本主姓名及本管官銜,並多備絆索,乃便於野牧。凡軍士甲胄及盔尾,俱以白布號帶,書滿字,綴以師行之日。廝卒人等,各按部伍,毋或紊亂。
這里指示新附漢軍,軍旗用黑色,印牌書滿字,號帶亦書滿字。
這是把新附漢軍編入了漢軍八旗系列,利於識別,便於指揮。
再而,對漢軍的旗纛和名稱,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天聰八年(1634 年) 三月十八日,皇太極諭旨都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曰:「旗纛乃三軍眼目,爾等當以白鑲皂,則采章有別,不與八旗相淆。至繪飾任從所便。」同時,諭旨總兵官尚可喜曰:「爾軍旗纛,當用皂色、白圓心,為識別。」並指示:「馬光遠所管稱漢軍,孔有德、耿仲明所管稱天佑兵,尚可喜所管稱天助兵。」進而, 分立漢軍為兩旗。崇德二年(1637年) 七月二十九日,皇太極為了鼓勵漢人「報效國家」,分立漢軍為兩旗。以石廷柱為左翼管旗大臣,以馬光遠為右翼管旗大臣,照滿洲八旗的樣式編壯丁為牛錄。
盛京皇宮鳳凰樓
又而,分二旗為四旗。《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七記載,崇德四年(1639年) 六月,皇太極再分二旗為四旗。每旗設牛錄十八員,固山額真一員,梅勒章京二員,甲喇章京四員。
正黃鑲黃兩旗,以馬光遠為固山額真,馬光輝、張大猷為梅勒章京,戴都、崔應泰、楊名遠、張承德為甲喇章京;正白鑲白兩旗,以石廷柱為固山額真,達爾漢、金維城為梅勒章京,金玉和、佟國蔭、佟代為甲喇章京;正紅鑲紅兩旗,以王世選為固山額真,吳守進,孟喬芳為梅勒章京,金勵、郎紹真、王國光、藏國祚為甲喇章京;正藍鑲藍兩旗,以巴顏為固山額真,李國翰、佟圖賴為梅勒章京,張良弼、曹光弼、劉仲錦、李明時為甲喇章京。
原先兩旗均用黑色。現改為馬光遠旗用藍色鑲黃邊,石廷柱旗用藍色鑲白邊,王世選旗用藍色鑲紅邊,巴顏旗則純用藍色。按清制,每一牛錄以百名左右為滿額,一旗含十八牛錄。共計一千八百人左右。四旗合計共七千人左右。
最後,四旗分為八旗。皇太極去世的前一年,崇德七年(1642年) 六月,他將原四旗改編為八旗,稱為八旗漢軍。旗色、名稱、官員設置一如八旗滿洲之制。所不同的,前者的旗主可以由皇帝隨時撤換任命,後者則是世襲。這次任命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八人分別為管旗大臣。
同年八月,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奏請「以所部兵隨漢軍旗下行走,上允其請」。他們雖然沒有編入八旗,但應屬於八旗漢軍的一部分。這樣,皇太極在去世前,終於完整地創建了漢軍八旗。
八旗漢軍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八旗制度。
八旗漢軍的創建,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這一創建,發揮了漢族官兵的作用,增強了後金軍隊的力量,分散了滿洲貝勒的權力。這一切,為征明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征明的過程中,皇太極還時刻關注著黑龍江故土的重歸問題。
⑺ 明清戰爭中八旗軍的戰鬥力到底如何是非常強大還是一般水平
明清戰爭中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從部隊的兩個因素看:
一是單兵能力:八旗軍的滿八旗和蒙八旗的士兵都是從小練習騎射,而且從不斷的內斗中統一起來,彪悍程度可想而知。而漢八旗又是八旗軍裝備火器的的重裝部隊,而且孔有德等部在叛變明朝前就是裝備先進的精銳部隊,戰鬥力比普通明軍強。
二是將領能力,「人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八旗軍的幾個旗主有莽古爾泰、濟爾哈朗、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豪格這些人,再加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以明清戰爭中八旗軍是不缺將才的。
再看明朝,單兵能力不用講,實話實說中原從小種地的軍人怎麼也沒有關外從小騎馬的軍人的身體素質強。在袁崇煥督師遼東時期,認為遼東經過多年戰爭,民風比較剽悍,所以堅持以遼守遼,以遼東子弟編練一支部隊,就是後來的「關寧鐵騎」,這支軍隊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和京城保衛戰的勝利,挽回了大明帝國軍隊屢戰屢敗的頹勢。但是我們知道野戰最能體現一支部隊的戰鬥力,這就是為什麼解放戰爭時,解放軍早期都以野戰軍命名。
而明軍這些勝利不是固城堅守,就是背城而戰,因為袁崇煥在盡量避免與八旗軍野戰,他擔心在野戰中關寧軍不是八旗軍的對手,袁崇煥手下大將趙率教的4000關寧鐵騎入京勤王時在野外就與阿濟格的八旗軍相遇,結果全軍覆沒,這就證明袁崇煥的擔憂是對的。
至於農民的起義軍就更不用講了,就是一群沒有根據地的流寇和沒飯吃的飢民,1636年明將孫傳庭和洪承疇聯軍擊敗農民軍主力,闖王高迎祥被斬了,李自成逃了,張獻忠降了,海內幾乎平定。再看將領,明軍在遼東戰場的將領大多不是酒囊飯袋、就是赳赳武夫,直到袁崇煥督師遼東還不錯,能守住,但是想「五年平遼」很難。
再看看戰爭表現。在整個明清戰爭,明軍輸多贏少這是公認的,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袁督師雖然打贏了八旗軍,但是根本沒有給清軍很大的殺傷,因為八旗軍在入關時都不足20萬,如果明軍能給八旗軍造成大的殺傷,滿清就根本成不了氣候,畢竟人口在那擺著呢。
但是八旗軍多年的征討卻給明朝帶來很大的傷害。明朝為打贏滿清,加派了「三餉」,而三餉是導致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明朝的精銳部隊也是被八旗軍消滅的,這點很多人粉明的人可能不樂意聽,但是請看看,1636年孫傳庭和洪承疇基本平定了農民軍,1639年明廷就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領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13萬出關與清軍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松錦之戰」。
明軍這13萬人馬不僅包括遼東的精銳「關寧鐵騎」,而且是明朝九鎮抽出來的,參與鎮壓農民軍的精銳之師,結果松錦之戰明軍幾乎全軍覆沒,主帥洪承疇被俘,《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以前的戰役包括薩爾滸,明朝都輸的起,因為泱泱大國,有的是國力打,但是松錦之戰不同,明朝的此時已經很虛弱,而且把帝國的精銳都投入進去,根本輸不起。
明朝遺民、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就評價「松錦之戰」說「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此戰一輸,中原的農民軍又趁機死灰復燃,而明朝卻無力鎮壓了,最終導致滅亡。
很多人說,滿清入關是借了農民軍的光,但是想一想農民軍是不是也借了滿清的光呢,不然九鎮精銳若在,李自成根本進不去北京。
還有火器,明朝的火器運用很普及,但是只說兩點,一是一分鍾只能開幾槍的鳥銃和一分鍾能射十幾支箭的弓到底誰更好使。二是至於火炮,不誇張的說「明清戰爭」到了中後期,明軍有的東西,八旗軍也都基本不缺了。
所以綜合來講,那時八旗的總體戰鬥力應該很強的,最起碼強於同期明軍和農民軍,有人根據八旗後期的沒落和無能,就說他們以前就衰是沒有根據的,在畢竟和平環境里從來沒有一支長盛不衰的軍隊。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清初八旗軍戰力究竟怎樣
清軍運氣好而已,碰上元末起義軍基本就是個死,古代打仗基本打的是一個士氣與訓練成都明王朝完全已經被儒學哪套僵死了國家在轉擇點上,完全無法拐彎所以才有清的便宜可以撿,為什麼宋軍打金就不行?岳家軍就行?,清能得天下完全是順手摸金。
⑼ 康熙為何能戰勝強大的俄羅斯哥薩克騎兵當時八旗兵已廢了而綠營兵爛到骨子裡了(從後來和歐洲軍隊和太平
八旗沒入關之前強到僅次於戚家軍,天啟時期大明雖然主力盡失,但明朝打八旗也是五五開,到了崇禎時期軍備完全崩潰,八旗軍在這個時期拿明軍練兵,此消彼長之下軍事實力達到了頂點,入關之後滿清總人口太少,多爾袞擔心八旗兵損失過大,於是啟用明朝降兵,大量擴編漢八旗,然後滿八旗在後面當督軍和主力,漢八旗和蒙八旗沖鋒在前攻城略地,也就是說從1644年入關之後看,滿清的八旗部隊就很少參與戰鬥了,從出山海關打李自成到下攻略江南,基本上全是蒙八旗和漢八旗在打,入關之後滿八旗被中原的花花世界迅速腐化,很多次在對陣明朝和張獻忠部隊的時候已經顯示出疲軟,也就是說滿八旗的腐化不是在幾十年之後,而是入關之後立即就沒了戰鬥力,只能說明朝當時比滿清更爛。
到了康熙時期,南方的綠營已經完全淪為乞丐兵,北方的漢八旗戰鬥力可能還不如包衣強,而滿八旗早已成為了傳說中的「八旗子弟」過上了貴族生活,在第一次清軍與哥薩克殖民隊交手的時候,八旗和哥薩克互相試探,康熙還沒覺得八旗這么弱,關外東三省總共才不到1000人的部隊,外加上一些當地滿人壯丁,而且大多數還是披甲人,也就是滿清的奴隸部隊,等到哥薩克一路打到寧古塔的時候,滿清才覺得不對勁,500人的隊伍一路吊打數倍的清軍,哥薩克的損失不過十幾人,於是當時正在准備和准噶爾開戰的康熙又從關內調集了5000多人的八旗外加5000多各地漢八旗去關外戰斗,可還是打不過。
最後怎麼贏的?500人的哥薩克殖民隊建立了據點和棱堡,在與八旗對陣的時候死守棱堡,一萬多人竟然打不過,連棱堡的外圍防線都沒越過去,最後無奈只能困住據點,想依靠圍城困死殖民隊,結果八旗部隊早已腐化到了根了,經常能被外出尋找戰機的哥薩克排槍打的四散而逃,如果不是因為人多,八旗造潰散了,最後依靠調集前朝留下的大量火炮才把哥薩克打的崩潰。
這不是哥薩克很強,而是八旗太弱,從指揮系統到底層士兵都沒了進取之心,滿清在剛建國不到百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軍隊的退化,如果以入關前的八旗戰鬥力,十倍兵力打哥薩克不說碾壓,至少仗不會打的這么難看。
至於八旗為何這么弱?差距不光是士兵的軍事素質,還有武器裝備,定鼎天下之後滿清把火炮和火槍都放到了倉庫里吃灰,主力部隊滿八旗依舊延續披重甲開長弓的傳統,對上了哥薩克的火繩槍排槍戰術,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里有當時最強的練兵方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里記載有當時比較全面且沒有落後於世界的的火槍和火炮,可滿清把這些寶貴的知識當做垃圾一樣丟在一旁,天工開物在當時全世界印製了日文、法文、拉丁文,俄文,英文,西班牙文,德文各種版本,可就是沒有中文,氣不氣,全世界已經在各領域領先中國的西方各國拿到天工開物也當做寶貝一樣對待,由於書中記載之全面,技術也先進,以至於歐洲各國對清朝的實力形成了嚴重的誤判,因為但凡能達到書中所記載的科技的國家,實力都能稱之為列強了,可清朝沒有,不僅不用,還給禁了,中國的後人們最後在法國的博物館找到的這天工開物的拓印本,如果當時清朝能從紀效新書和天工開物中學到一半的東西,並運用在軍事上面,至於讓俄國像殺蒙昧土著一樣500人吊打10000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