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永恆之塔 黃金鑄幣
黃金鑄幣可以換裝備和武器。沒有必要去刷,鑄幣裝備屬性並不好,而且費時費力。唯一值得去刷的鑄幣只有白金鑄幣,可以換的金色46級武器和防具,是一套不錯的過度裝備
『貳』 黃金對貨幣有什麼限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叄』 鑄幣平價和金平價的區別
選2金平價,金平價分為鑄幣平價和法定平價,鑄幣平價側重紙幣真實可兌換黃金量,法定平價側重紙幣法定可兌換黃金量,都是以黃金作為外匯比較點。
『肆』 為什麼把貨幣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
鑄幣平價是金平價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都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單位貨幣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它是決定匯率的基礎。
所謂含金量,即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被用來規定貨幣能代表的價值,各國均規定了每一金鑄幣單位包括的黃金重量和成色。
『伍』 鑄幣平價怎麼能和黃金運輸費加在一起呢
這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度,現在根本用不上,已經成為歷史了,
鑄幣平價加上黃金輸送點有一個上限和下限,當市場匯率高於上限或者低於下限,人們就會選擇黃金做交易,而不用紙幣交易,
『陸』 春秋時期的鑄幣如何發行
春秋時期的鑄幣的發行主要靠各個國家自行發行本國金屬鑄幣。
金屬鑄幣在中國產生於春秋時期。1977年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春秋中期鄭國祭祀遺址一長方形井中出土一件特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鑄范;山西曲沃天馬遺址一窖穴內出土兩枚平肩弧足空首布,其時代不晚於春秋中期晚段;河北張家口、灤平、北京延慶等地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有尖首刀幣。這些資料證明,中國古代金屬鑄幣的出現應早於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中原地區的周、鄭、衛等國開始鑄造大、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山西汾河流域的晉國鑄行的圓襠、弧襠聳肩尖足空首布;河北桑乾河流域、太行山一帶的鑄行的尖首刀;齊國可能已經開始鑄造「齊刀」;秦、楚地區是否已有金屬鑄幣還難以確定。
諸候國之間貨幣的兌換與結算:
諸侯國之間貨幣的兌換與結算關於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貨幣的兌換,傳世文獻與考古發掘資料均很少涉及,但依據現有資料分析,可能存在兩種方式:
1、以黃金作為其它鑄幣的一般等價物,各國貨幣以黃金做最終結算
戰國時期的黃金貨幣主要是金版和金餅。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大宗的金版和金餅主要出土於江蘇、安徽壽縣、阜南、河南扶溝、鄢陵、襄城、陝西咸陽、河北易縣、滿城,湖北江陵、河南信陽、湖南長沙、安徽壽縣等地還出土有大量冥幣,其中,江蘇地區出土的楚國金版地點最多且主要是較小的切塊;安徽出土楚國金幣的地點雖少於江蘇地區,但重量卻比江蘇大得多,而河南扶溝古城村和襄城北宋庄兩處戰國金幣窖藏的特點是金版特別多,金餅中出現馬蹄金。
另外,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還出土有成套的戰國天平及環狀銅砝碼,其中比較完整的有1933年壽縣朱家集出土的一套6枚和1945年長沙楚墓出土的「鈞益」9枚。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楚國曾經普遍使用黃金貨幣,黃金價值高,使用時需根據需要切割成小塊然後用天平準確稱量。
目前發現的鑄幣中,楚國的銅錢牌上鑄有「良金一朱」、「良金二朱」、「良金四朱」等字樣。1998年公布的郭店楚墓竹簡的整理者在考證簡本《老子》時發現,簡文中上從「目」、「下部為立人」的字是「視」字。
依據現有出土資料,黃錫全對戰國時期楚國貨幣的兌換關系作出如下推斷:
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諸侯國皆盛產黃金,如中原周、鄭、韓等國,故還應存在另一種方式,即:
2、仿鑄別國貨幣
目前的考古發現,在異國都城和邊境地區皆發現有並不屬於該國流通的鑄幣模範。
(1)韓、中山等國仿趙圓足布幣
1992年8月,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內大吳樓鑄銅遺址南部邊緣地帶出土有「藺」字大圓足布面、背范32件,此外還有「離石」大圓足布面范1件,同時還有許多鑄銅爐殘片、爐磚、銅渣等。1993年5月,在城內小高庄村西遺址又發現「藺」、「離石」布面、背范110餘件,其中夾有一件石質大圓足石范,同時還有大量熔爐殘片出土。
1986年秋,中山國靈壽故城鑄幣作坊遺址出土有「藺」字石范、陶范和一枚「藺」布幣,陶范和石范大多是廢棄的碎范塊,仿「藺」字布幣與該處出土的模範完全相同,為本地所鑄無疑。
「藺」、「離石」在戰國時期為趙國兩處重要邊城,雖屢遭秦和魏的進攻,甚至被佔領,但大部分時間屬趙,幣上文字又為三晉風格,其模範在韓和中山國都城鑄幣作坊遺址出土,可見,韓和中山曾仿鑄趙圓足布幣。
(2)齊、趙、中山等國仿燕「明」刀
2000年有學者在臨淄故城附近採集到數十塊燕明刀范,出土地在齊故城北500米處,伴出的還有筒瓦、陶器、燒土遺跡及木炭,錢范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幣型是《燕國貨幣的發展和研究》中的甲類V式。
河北滄縣肖家樓曾出土大批齊明刀,滄縣戰國時處於燕、齊、中山交接地帶,此地發現大批齊明刀,當是受燕明刀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方便與燕國的貿易。
中山國靈壽城內鑄銅作坊遺址五號遺址西南部窖內及城內各處經常出有燕明刀甲乙二型,而且多與中山國「成白」刀伴出的陶范也是燕明刀乙型。
(3)東方六國仿秦圓錢
一般認為,三晉中的魏國首先鑄造了圓穿圓錢,秦受魏影響也鑄圓穿圓錢,秦國後來又鑄造方穿圓錢,並影響了東方的燕、齊等國。楚國雖然沒有鑄造圓錢,但出現了一種「視金一朱」的錢牌,錢牌中的圓錢圖案也為方穿形式,可以看作受秦國的影響。
(4)燕仿三晉鑄方足布
燕國於戰國時主要鑄行「明」刀,戰國中晚期開始鑄方足布。燕國在燕下都鑄造一些有趙國鄰近城市名稱的布幣,如「右易新治」、「安陽」或「陽安」方足布,而後又在遼東一帶鑄造襄平等方足布,鑄行布幣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為了方便與三晉的交往,尤其是趙國。
(5)韓仿魏大型平襠銳角布鑄小型尖襠銳角布
銳角布在鄭州、新鄭、鶴壁、林縣、淇縣戰國墓葬、洛陽東周王城等地均有發現。根據其不同形制和大小,可分為大型平襠布和小型尖襠布兩種。通過對其形制特徵及背文的比較研究,黃錫全先生以為:大型平襠銳角布是韓國鑄幣,小型尖襠銳角布是魏(衛)國鑄幣。而「鄭韓故城」出土的陶范可能就是韓仿鑄魏幣。
各諸侯國大量仿鑄他國鑄幣的結果是刀布及圓錢並行。刀布並行流通現象,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各諸侯國之間貨幣流通領域中的一個較普遍而且較復雜的貨幣流通現象。其中,春秋晚期為鮮虞、晉國刀布並行流通時期,戰國中期為燕、趙、中山刀布並行流通時期,戰國晚期為燕、趙刀布並行流通時期,而到了戰國末期則出現了秦、三晉、齊、燕圓錢並行流通的現象。
總之,依據目前材料分析,以黃金作為其它鑄幣的一般等價物各國貨幣以黃金做最終結算和仿鑄別國貨幣,兩種方式互為補充,並行與戰國中晚期。當然,各諸侯國之間貨幣的流通與結算也有可能存在其他方式,但由於材料有限,各國之間貨幣到底如何結算,尚待進一步考證。
『柒』 世界貨幣中的貨幣是指什麼四個選項:想像中的貨幣;金銀鑄幣;紙幣;黃金,白銀
世界貨幣指貨幣具有在世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只有黃金或白銀才能作為世界貨幣,鑄幣和紙幣都不行.
因為鑄幣有成色不同或不足值的問題,紙幣只在本國范圍內才具法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