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宏觀審慎管理指標

宏觀審慎管理指標

發布時間:2021-07-17 16:26:51

⑴ 宏觀審慎管理的最新進展

在政策工具方面,二十國集團(G20)於2010年末批准了巴塞爾協議Ⅲ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增強逆風向調節的諸多進展。一是在最低監管資本要求之上增加基於宏觀審慎的資本要求。要求銀行保留2.5%的資本留存緩沖,以更好地應對經濟和金融沖擊。各國可根據「信用(貸)/GDP」超出其趨勢值的程度等要求銀行增加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以保護銀行體系免受信貸激增所帶來的沖擊,起到逆周期調節的作用。系統重要性銀行還應在上述最低資本要求的基礎上具備更強的吸收損失能力。二是加強對流動性和杠桿率的要求。提出了流動性覆蓋比率(LCR)和凈穩定融資比率(NSFR)兩個標准,以提升金融機構管理流動性風險的能力。作為最低資本要求的補充,新的杠桿率測算納入了表外風險,以一級資本占表內資產、表外風險敞口和衍生品總風險暴露來計算杠桿水平。
在國際金融管理改革實踐方面,表現出由中央銀行主導宏觀審慎政策的趨勢。根據金融改革法案,美國建立了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負責
識別和防範系統性風險。法案強化了美聯儲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授權美聯儲負責對大型、復雜金融機構實施監管,並對金融市場清算、支付、結算體系進行監管,發現、衡量並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英國政府授權英格蘭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管理,通過在英格蘭銀行內設立金融政策委員會來制定宏觀審慎政策,並把金融監管權從金融服務局轉移到央行。英國將金融監管職責重新歸入中央銀行,表明其金融管理理念發生了重要變化。2011年9月新修訂的《韓國銀行法》也進一步強化了韓國銀行的宏觀審慎職能,賦予其維護金融穩定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日本銀行通過多種方式履行宏觀審慎職能,包括定期評估金融體系穩定性,將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層面的現場檢查、非現場監測相結合,發揮最後貸款人職能為金融機構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從宏觀審慎視角出發制定貨幣政策,監測支付結算體系等。國際清算銀行(BIS)在有關央行治理和金融穩定的報告中指出,宏觀審慎職責更適於劃歸央行,這主要是因為央行更適於承擔宏觀和系統性分析責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在反思宏觀政策框架的報告中也指出,中央銀行具有理想的能力來監測宏觀經濟的變化,同時由於貨幣政策可能對杠桿和風險行為產生影響,因此也有必要把宏觀審慎職責集中在中央銀行。
作為G20成員,中國正在著力加強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
當前,中國實行數量型和價格型相結合的金融宏觀調控模式,中央銀行既重視利率等價格型指標變化,也重視貨幣信貸增長狀況,並運用信貸政策、差別准備金、調整按揭成數等手段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注重通過窗口指導等方式加強風險提示,取得了較好效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按照中央有關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部署,中國人民銀行從2009年年中即開始研究進一步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通過引入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措施,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強化宏觀審慎政策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下一階段,將在借鑒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和國際上有效做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協調配合、互為補充的體制機制,發揮中央銀行在加強逆周期宏觀審慎管理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完善相關管理手段。

⑵ 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包含哪些機構

一是採用傳統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資本監管制度下更強調「逆周期」手段的運用。例如,經濟不好時擴大財政支出和增加信貸投放,並適度放鬆監管標准,經濟過熱時則減少信貸投放和提高監管標准,防止風險的累積。
二是延伸傳統的監管邊界,強調「更全面」的監管。監管領域向跨行業、跨市場、跨國界進行延伸,將原來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等也納入監管范圍,強調各種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實現監管的「全覆蓋」和「無縫對接」。
三是採用新的監管工具,解決「順周期」、「大而不能倒」等問題。增加杠桿率、流動性等新的監管指標,對系統重要性機構提出更高的資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復與處置機制,防止金融機構倒閉對宏觀經濟的沖擊。

⑶ 宏觀審慎監管的什麼是宏觀審慎監管

宏觀審慎監管是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系統對經濟體系的負外部溢出而採取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
與微觀審慎監管不同,宏觀審慎監管以防範金融危機為目的,關注金融系統風險的部分內生性特徵而不僅僅只重視外生性風險。同時,宏觀審慎監管關注「給定時點上風險跨機構之間的分布及整個系統中風險的跨時間分布」,即橫向與時間兩個維度。其中,橫向維度關注因金融機構之間的相關性與同質性而產生的共同風險敞口問題,而共同風險敞口被認為是危機時期大量金融機構相繼破產的重要原因;時間維度方面則關注如何抑制金融體系內在的順周期特徵。
由於意識到金融監管過分關注個體金融機構的安全從而忽視了保障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這一更為重要的目標,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國際清算銀行(BIS)就提出了「宏觀審慎」的概念,以此概括一種關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理念。上世紀80年代,宏觀審慎監管的概念正式出現在BIS的報告中,但由於微觀審慎監管仍然是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中的焦點,直到本世紀初,宏觀審慎監管的定義才得到較為清晰的界定。
1979年6月28-29日,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前身庫克委員會(CookeCommittee)在一次關於國際銀行貸款期限轉換的討論會中首先提到了「宏觀審慎」一詞。在公開文件中的首次亮相卻是在1986年,歐洲煤鋼聯營(ECSC)在當年的《國際銀行新近創新報告》中用部分段落正式討論了宏觀審慎政策。隨後,「宏觀審慎」一詞開始被越來越多地提到,但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仍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作為一個驅動因素,此後「宏觀審慎」一詞開始大規模應用。1998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邁向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框架》的報告中最先將宏觀審慎監管的理念用於監管金融體系。
宏觀審慎監管的具體目標可以分解為二:一是限制金融風險的累積,降低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或強度;二是強化金融體系對經濟下滑和其他負面沖擊的恢復能力。限制風險累積可以理解為對系統風險的事前預防,強化恢復能力是對系統風險爆發後的事後補救。
宏觀審慎監管的職能定位是對微觀審慎監管的補充。這意味著在審慎監管的框架內仍然以微觀審慎監管為主,宏觀審慎監管處於協助性地位。在具體的監測方法和監管工具上,宏觀審慎監管可以成為微觀審慎監管的延伸和擴展。
宏觀審慎監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識別系統風險,即發現、監測和計量系統風險及其潛在影響;二是降低系統風險的發生概率,即通過提高監管標准和採取針對性監管措施等,預防系統風險爆發;三是緩解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即在系統風險爆發後,限制破壞的程度和范圍,盡可能降低經濟損失。
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分為宏觀審慎監測框架和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兩個部分。前者通過指標體系識別和監測系統風險,後者側重於研發干預系統風險的政策工具。作為二者的基礎,還應確立宏觀審慎監管的制度安排,建立監管主體之間的分工合作機制。

⑷ 如何看待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進展及影響

一是採用傳統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資本監管制度下更強調「逆周期」手段的運用。例如,經濟不好時擴大財政支出和增加信貸投放,並適度放鬆監管標准,經濟過熱時則減少信貸投放和提高監管標准,防止風險的累積。二是延伸傳統的監管邊界,強調「更全面」的監管。監管領域向跨行業、跨市場、跨國界進行延伸,將原來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等也納入監管范圍,強調各種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實現監管的「全覆蓋」和「無縫對接」。三是採用新的監管工具,解決「順周期」、「大而不能倒」等問題。增加杠桿率、流動性等新的監管指標,對系統重要性機構提出更高的資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復與處置機制,防止金融機構倒閉對宏觀經濟的沖擊。

⑸ 人民銀行實施宏觀審慎評估為C級會有什麼影

宏觀審慎評估對法人金融機構的影響:
(一)資本約束進一步加強。MPA更加重視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原則上,法人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應不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而且這一項指標是7項評估內容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此項指標不達標,機構評級基本為C級。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主要取決於廣義信貸增速和目標GDP、CPI增幅,並體現了巴塞爾Ⅲ資本框架中逆周期資本緩沖、系統重要性機構附加資本等宏觀審慎要素。因此如果法人金融機構想實現廣義信貸的高增長,就需要有更高的資本充足率進行配套,這必將提升法人金融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的重視程度。
(二)提升對利率定價能力重要性的認識。MPA非常重視法人金融機構利率定價機制建設,將利率定價與資本充足率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並實行「一票否決」,如果利率定價機制不達標將直接影響法人金融機構評級。在這種約束機製作用下,將促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高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約束非理性定價行為,避免惡性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降低融資成本。
(三)信貸與資產規模過快增長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MPA對金融機構的信貸調控,不僅包括原來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中的人民幣貸款,還要包括廣義信貸(如貸款、證券及投資、回購等),所以,MPA是強化了對金融機構的信貸調控。此外,MPA關注點從狹義的貸款轉為廣義的信貸、同業負債、委託貸款等,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堵住銀行將表內資產大量轉向表外的沖動,制約銀行表外資產的過快增長。
(四)促使建立多元化業務模式。按照宏觀審慎監管理念,法人金融機構的發展不僅面臨資本約束,還面臨著利率定價行為、信貸政策執行等方面約束,法人機構必須以有限的資本贏取更高的回報,而不是通過規模擴張的粗放經營模式簡單地「以規模換效益」。這將迫使中小銀行加快發展其他業務模式,建立多元業務模式,促使法人銀行機構向精細化經營轉變,細分客戶、精細定價。

⑹ 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 區別 聯系

宏觀
審慎監管
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與聯系:
1、目的不同。
宏觀審慎監管
的目標是防範
系統性風險
,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防止經濟增長受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的目的在於控制個體金融機構或行業的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2、內容不同。宏觀審慎監管側重在對金融機構的整體行為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影響力的監管上,同時關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而微觀審慎監管側重於對金融機構的個體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監管。
3、對象不同。宏觀審慎監管更關注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行為,金融市場整體趨勢及其與宏觀經濟的相互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更關注於具體金融機構的合規與風險暴露情況,避免使投資者和儲戶等個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失等事件。
4、聯系:良好的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可以相互促進,增強彼此的監管效果。由於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手段也會大相庭徑,比如宏觀審慎監管會因為強調整體的穩定性而忽略對個體利益的保護,而微觀審慎監管則相反,首先關注的是個體風險控制。
(6)宏觀審慎管理指標擴展閱讀:
宏觀審慎監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識別系統風險,即發現、監測和計量系統風險及其潛在影響;二是降低系統風險的發生概率,即通過提高監管標准和採取針對性監管措施等,預防系統風險爆發;三是緩解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即在系統風險爆發後,限制破壞的程度和范圍,盡可能降低經濟損失。
審慎監管框架分為宏觀審慎監測框架和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兩個部分。前者通過指標體系識別和監測系統風險,後者側重於研發干預系統風險的政策工具。作為二者的基礎,還應確立宏觀審慎監管的制度安排,建立監管主體之間的分工合作機制。
參考資料:網路_審慎監管

⑺ 宏觀審慎監管主要強調什麼監管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了嚴重沖擊,同時也暴露了單單強調微觀審慎監管在確保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上的不足。在許多情況下,微觀審慎監管難以確保金融機構有足夠的資本和流動性以應付金融危機中的沖擊{1}。這場危機加速了各國金融當局改革監管機制的步伐。其中,國際組織和各國的改革突出表現在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出台有關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法規,以及成立負責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的宏觀審慎監管組織{2},旨在實現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重要目標。總結歸納宏觀審慎監管的基本原則,對於危機之後改革金融監管的法律制度有重要的作用。
一、宏觀審慎監管基本原則的產生背景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在2012年12月的《宏觀政策工具的選擇和實施(Operationalising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報告{3}中,明確提出了制定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7個普遍性原則。具體而言,這7個普遍性原則可以歸納為幾下幾項:第一,系統性風險的判斷應整合監管信息、市場情報和總指標數據;第二,金融機構和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包括跨境風險和相關的對沖市場,必須得到監視和分析;第三,宏觀審慎監管主體應該注意金融基礎設施的工具開發和政策制定,旨在應對特定的風險或失衡的判斷,這些工具可以基於固定或可變資本和流動性要求,可以與傳統的微觀審慎工具相似,也可以限制為特定類型的風險識別和新的工具;第四,強化國際信息共享;第五,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應該由一個獨立的中央機構、正式的委員會或類似的制度框架來負責,它應該由央行的部門或者由央行作為核心角色來執行;第六,宏觀審慎監管主體應當具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應當獲得足夠的權力,並承擔足夠的責任;第七,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交流機制需要清晰地傳達金融穩定評估和滿足公眾關於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成果的期望。這7個原則是現有的文獻資料中歸納較為全面的內容,不僅涵蓋了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和范圍,也兼顧了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因此是現階段宏觀審慎監管政策基本原則的參考範本之一。
(一)在國際層面重視建立合作協調制度
這個趨勢體現在各個重要國際組織的行動中。國際清算銀行將強化國際信息共享作為制定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普遍性原則之一。就具體措施而言,評估全球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是應對系統性風險的重要部分之一。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正在開發一個評估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G-SIFIs)的機制。不過,雖然國際合作協調機制已經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但是其相關的實踐還剛剛起步,還存在大量的現實問題。在金融穩定理事會2013年4月的報告{4}中指出,對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有效可行的處置機製取決於有效的跨境合作框架;有效的處置計劃需要最新的信息,這些都需要在母國和東道國當局之間建立起更加明確和有效的信息交換機制。
(二)在國家層面重視建立統一的監管機構
總結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監管機構的分散監管,缺乏宏觀的協調決策能力,是此次危機的教訓之一。
第一,金融監管機構的分散監管容易造成監管重疊或真空。一方面,在功能型監管模式下,一個金融機構會同時受到多個監管機構的監管,每個機構的監管標准不一致,容易產生監管權力的沖突,延誤最佳監管時機;另一方面,監管機構權力的分散在監管許可權不清晰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監管漏洞,缺乏宏觀目標的監管不利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第二,缺乏宏觀監管的領導部門,無法進行統一協調決策。分散監管的缺陷,使得在系統性風險蔓延的過程中,沒有一個機構擁有足夠的監管許可權,來負責整個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最佳的監管時機可能因各金融監管機構長時間的協調而錯失。
以美國為例,其金融監管改革重要成果之一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成立了統一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該法第112條明確了委員會在宏觀協調中的14項職責。其中,第5項規定了在國內金融服務政策的完善、規則制定、檢查報告要求以及採取執法行動中,該委員會負責促進各成員機構和其他聯邦機構的信息共享和協調;第7項明確指出委員會負責識別監管中的漏洞和具有影響金融穩定的風險。
筆者認為,宏觀審慎監管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時需要遵行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它反映了宏觀審慎監管的本質和特徵,與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密不可分。根據現有的國際和國內實踐,宏觀審慎監管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逆周期監管原則、協調監管原則和全局監管原則。
二、逆周期監管原則
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目標是防範系統性風險。就作用范圍而言,宏觀審慎監管旨在解決金融系統中兩個維度的風險:一是時間維度的風險,即隨宏觀經濟周期變化而累積的風險,與之相關的政策問題是如何應對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二是跨行業維度的風險,即在給定時點上,風險在金融體系中的分布,與之相關的政策問題是如何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集中{5}。應對危機的出發點是減少順周期性,增加逆周期性{6}。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在其2011年的一份報告中{7}指出,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要針對財務周期,積極地限制金融風險的積聚,旨在減少金融蕭條的概率或幅度。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如今的一項重要監管任務,就是針對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降低順周期性的效應。
2003年《巴塞爾協議II 》所確立的三大支柱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並沒有很好地起到降低銀行業風險及保證國際金融體系安全的作用,使金融機構順周期性問題更加明顯。為此,2010年的《巴塞爾協議III》在總結和反思國際金融危機的基礎上對相關制度進行了修訂,除了要求進一步加強微觀審慎監管之外,更加註重從宏觀審慎監管的視角設計相關監管思路和政策工具,尤其是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成為了後危機時代規范和監管國際金融秩序的重要依據以及各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參考。
2009年4月,二十國集團(G20)倫敦峰會要求金融穩定理事會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研究提出緩解順周期問題的政策工具,促使銀行在經濟上行周期計提資本緩沖,以滿足下行周期吸收損失的需要{8}。為此,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成立了宏觀變數工作組(Macro-variable Task Force),負責逆周期資本緩沖框架的研究和規則制定工作。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報告指出,解決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是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9}。
為了防範和應對流動性風險,《巴塞爾協議》中很重要的一個資本緩沖規則,包括了基本資本要求、留存緩沖和逆周期資本緩沖(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其中,逆周期資本緩沖是《巴塞爾協議III》的重要成果。逆周期資本緩沖是指經濟上行情況下計提一部分逆周期資本緩沖,以便在信貸增長過激而導致經濟下滑的時候,有充足的緩沖資金可以運用,屬於未雨綢繆型的手段。
資本緩沖規則在應對周期性的系統性風險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本輪改革中,撥備規則也體現了逆周期調節的性質。撥備是進行財政預算時,估計出現虧損時所預留的准備資金。撥備是用來應對風險資產可能引致的損失。撥備包括前瞻性撥備、動態撥備等,主要是考慮經濟周期的變化。在經濟景氣周期上升階段,可以多計提撥備,以便於在景氣周期下降階段可以消耗這些撥備,這也是逆周期調節的體現之一{10}。
時間維度的系統性風險與經濟周期相關,而金融體系自身帶有十分明顯的順周期性,金融創新也放大金融周期,順周期性也受經濟周期等其他因素的推動而不斷得到強化。實施逆周期的措施,使內在順周期性得以緩解,以達到控制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目的,逆周期監管十分必要。
三、協調監管原則
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對單一金融機構的監管在確保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上的不足,防範系統性風險是當今金融風險防範的重要目標。系統性風險在橫向的角度,表現為跨行業的結構性風險。如何解決多個不同監管主體之間的協調,是宏觀審慎監管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際金融服務的交流和合作程度不斷加深,與之相適應,金融監管也需要更加重視國際間的協調。
(一)跨行業的協調監管
從跨行業的維度來講,宏觀審慎監管重在防範金融體系的結構性風險。市場結構同樣也是系統性風險的來源。在風險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沖擊產生的後果取決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結構性特徵。市場結構會受到金融體系內風險分散或聚集程度的影響,即使在金融體系內經營活動和金融市場交易時間、條件固定的前提下,它也會影響系統性風險。信息的缺乏或不充分的透明度,將加大對金融機構及其金融產品風險判定的難度和復雜性{11}。為了防範和應對金融體系跨行業傳遞的系統風險,各國在金融改革中完善原有監管機構的職能或新設監管機構,必須強調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
以英國近幾年的改革為例,在《2009年銀行法(Banking Act 2009)》的第一部分特別處置機制(Special Resolution Regime,SRR)就規定了財政部、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和英國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信息共享的內容,規定金融服務局可獲得英格蘭銀行和財政部在金融穩定方面的監管信息,同時要求在特別處理機制中加強與存款保險機構的協作{12},以此作為銀行監管和處置的守則。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英國逐步打破了1997年建立起來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服務管理局的業務逐步被新設立的機構所取代,其中在英格蘭銀行內部設立的金融政策委員會(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於2013年4月1日正式獲得獨立的法律地位{13},並由其實施宏觀審慎監管,負責監測系統性風險{14}。金融政策委員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向審慎監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和金融行為局(Financial Conct Authority)提出關於金融穩定的指導和建議{15}。金融政策委員會做出的指引,同時也需要以副本的形式知會財政部{16}。縱觀之,《2012年金融服務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Act 2012)》的修訂,十分重視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明確了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方式;英格蘭銀行將取代金融服務局成為宏觀審慎監管的唯一機構,由下屬的金融政策委員會作出宏觀審慎的指導和建議,並與審慎監管局和金融行為局配合與協調。
與英國的模式不同,美國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成立了統一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該委員會

⑻ 央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是個啥 有什麼好處

央行宣布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
MPA體系的主要構成: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資本充足率是評估體系的核心
MPA關注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等納入其中,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同時利率定價行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約束非理性定價行為。
MPA按每季度的數據進行事後評估,同時按月進行事中事後監測和引導。
當前混業經營以及金融創新使得現有的一行三會監管模式顯得捉襟見肘,無論是今年股市的大調整以及2013年錢荒,實質都有監管不力的因素。次貸危機的爆發實際上也是監管者不重視宏觀審慎監管而引發的。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區域性及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加強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更要加大宏觀審慎監管的力度,MPA體系的建立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總體來看,MPA體系的建立,有助於提升監管機構間的協調效率,更好的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提高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效果,同時更有力的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後續需要關注的是:MPA體系涉及的七大指標體系的細化及後續監管;廣義信貸替代狹義信貸之後,對全年信貸額度、M2增速目標的影響。
興業宏觀:關上歪門,開了個正窗
央行開會部署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提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我們覺得以下幾點比較有意思:
1) 提出「廣義信貸」,加強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
2) 強調「利率定價行為」,在存貸利率作為政策利率指示意義下降背景下,加強對銀行負債端的監管;
3) 指出「加強逆周期調節」,進一步理順信用派生過程,在加強對銀行資產、負債監管下,推動銀行表外轉表內。
擴大信貸概念,加強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
銀行資產在金融機構中佔大頭,各種各樣的加杠桿、逃避監管的融資方式,都或多或少跟銀行資產有聯系。此次會議擴大信貸的概念范圍,提出「廣義信貸」,把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等都包進來,可以規范那些借道這些資產加杠桿的行為,加強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防止信用風險的過度積累。
關注銀行利率定價行為,加強對銀行負債端的監管
由於完全放開了存貸利率的上下限,存貸利率作為政策利率的指示意義下降,同時銀行對銀行負債端的影響也減弱,央行面對如何去有效影響實體經濟利率的問題。央行的貨幣政策框架需要做改變,一種可能是像歐美等的成熟央行那樣用銀行間的短期利率作為政策利率,這就需要市場去形成各種期限的利率,並完成短端利率向長端的傳導。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銀行做為當前這個利率形成的主要參與者,強調其「利率定價行為」,一方面加強了對銀行負債端的監管,另一方面也是對新的貨幣政策框架的准備。
進一步理順信用派生過程,推動銀行表外轉表內
從整體上來看,外匯占款增長下平台、對表外融資的監管也加強,這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貸款在社會融資里的作用上升。雖然接下來直接融資的比重會逐漸上升,但當前貸款仍佔主要地位。無論從穩定經濟還是從防止爆發系統性信用風險來看,信貸都需要保持寬松力度。今年取消貸存比限制、央行逐漸轉向投放長期資金等,都是不斷理順信貸派生的過程。會議中提出的MPA體系強調了「加強逆周期調節」,也是為寬信用創造進一步松綁。而且,前面提到的對銀行資產端、負債端都加強監管,也會推動銀行表外轉表內,信貸渠道的順暢,也起到了「關上一扇門、打開一扇窗」的作用。
整體上看,央行傾向加強對銀行資產、負債兩端的監管,進一步壓縮不規范融資的空間,同時,又進一步理順了信貸派生渠道,讓寬信用發揮更大作用。

⑼ 央行又甩新名詞,到底什麼是「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中國央行今日宣布,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簡稱MPA),以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範系統性風險,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對於央行拋出的這一個新名詞,不少人高呼「不解」。我們希望通過本文,帶領讀者共同探究這個新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以及對國內金融監管改革意味著什麼。
央行在今日的通知中表示,MPA體系既保持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連續性、穩定性,又有六大方面的改進。要理解何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宏觀審慎」監管。
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
理解宏觀審慎監管,則又需要從與它相對應的一個詞彙入手:微觀審慎監管。
微觀審慎監管指的是,瞄準單個金融機構和單個金融部門的穩定。對每一家金融機構進行審慎監管,防止這家機構出問題,是微觀審慎的范疇。
與之相對應,宏觀審慎監管自然就意味著監管的范疇不限於單一機構或部門,而是將目標著眼於實現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監管當局普遍認識到經濟系統中的一些致命風險在微觀審慎監管下被忽視了,宏觀審慎監管則能有效彌補監管盲點,因此,國際上響起了實施宏觀審慎監管的呼聲。
自那時起,主要經濟體和國際組織也開始著力加強以宏觀審慎監管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監管改革,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美國和歐盟在2009年均宣布要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並成立專門機構。
2009年4月,二十國集團峰會宣布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作為全球金融穩定的宏觀審慎監管國際組織,該組織將評估不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推動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和信息交換,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機構(包括中國四大行)提供監管團指導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機管理的應急預案,以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開發金融體系的早期預警系統。
2009年6月29日,國際清算銀行發布年報,呼籲各國及國際社會採取宏觀審慎的原則,以減輕經濟體系的親周期性特徵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中國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啟動宏觀審慎監管,2011年就開始建立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直至今日,央行又採取進一步動作,「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又包括哪些內容?
《人民日報》在之前的一篇解讀中稱,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包括在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強調更全面的監管,以及解決「大而不能倒」等問題:
一是採用傳統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資本監管制度下更強調「逆周期」手段的運用。例如,經濟不好時擴大財政支出和增加信貸投放,並適度放鬆監管標准,經濟過熱時則減少信貸投放和提高監管標准,防止風險的累積。
二是延伸傳統的監管邊界,強調「更全面」的監管。監管領域向跨行業、跨市場、跨國界進行延伸,將原來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等也納入監管范圍,強調各種監管規則的一致性,實現監管的「全覆蓋」和「無縫對接」。
三是採用新的監管工具,解決「順周期」、「大而不能倒」等問題。增加杠桿率、流動性等新的監管指標,對系統重要性機構提出更高的資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復與處置機制,防止金融機構倒閉對宏觀經濟的沖擊。
這篇文章還稱,要提高各界防範金融風險的意識,充分發揮央行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牽頭職能,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和處置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⑽ 宏觀審慎管理的相關信息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首提宏觀審慎管理制度
2009年繼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提出「要將宏觀審慎管理制度納入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後,繼而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9年第四季度例會明確:要研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潛在 金融風險。這是昨日發布在央行網站上的央行四季度例會聲明透露出來的信息。「此前在執行報告中提,只是表明這件事的重要性。在例會上提,這意味著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可能納入了工作時間表,是眼下要做的事情。」對最新提法,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昨日如是說。
而何為「宏觀審慎管理」?魯政委認為,「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應該是一組指標體系,可能有數百個指標」,其中,「增加銀行資本與撥備、改善資本質量以緩解周期波動」和「將資產價格納入貨幣政策框架」是「宏觀審慎管理」的必備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經濟復甦趨勢日益明朗,市場各方對於貨幣政策從緊的預期十分強烈,包括銀行資本充足率將提高等傳聞一直籠罩在市場上空。 此外,央行昨日的聲明按先後順序,為2010年貨幣政策定下了具體思路:「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引導金融機構均衡放款,避免過大波動」。
央行四季度例會聲明還遵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首次提出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積極擴大直接融資」。

閱讀全文

與宏觀審慎管理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日美棉期貨價 瀏覽:148
中行visa英鎊匯率查詢 瀏覽:413
羅斯公司理財自學 瀏覽:977
2014上市公司有可能重組的有哪些公司 瀏覽:495
10月7日日本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920
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信託 瀏覽:219
傭金寶創業板深圳 瀏覽:150
小蟻幣目前價格 瀏覽:741
人民幣兌換烏吉亞匯率 瀏覽:380
2017熊貓普制金幣價格 瀏覽:802
區縣金融辦改革成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853
口罩股票未來 瀏覽:341
調研拓展融資渠道 瀏覽:586
股指期貨操盤手大賽 瀏覽:190
對公外匯拓戶 瀏覽:239
廣發證券草根 瀏覽:49
銀行外匯英文單詞 瀏覽:398
長江小金屬網釩價格 瀏覽:608
絲路矽谷綜合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279
恆星外匯公司詳細信息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