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技術指標 分類
一,股票技術指標分類:
1,隨機指標KDJ
① K值由右邊向下交叉值做賣,K值由右邊向上交叉D值做買。高檔連續二次向下交叉確認跌勢(死叉),低檔高檔連續二次向下交叉確認跌勢,低檔連續二次向上交叉確認漲勢(金叉)。
② D值<15% 超賣,D值>90% 超買;J>100%超買,J<10% 超賣。
③ KD值於50%左右徘徊或交叉時無意義。
2,ASI指標
①股價創新高低,而ASI 未創新高低,代表對此高低點之不確認。
②股價已突破壓力或支撐線,ASI未伴隨發生,為假突破。
③ ASI前一次形成之顯著高低點,視為ASI之停損點。多頭時,當ASI跌破前一次低點時賣出;空頭時,當ASI向上突破其前一次高點回補。
3,布林指標BOLL
①布林線利用波帶可以顯示其安全的高低價位。
② 當易變性變小,而波帶變窄時,激烈的價格波動有可能隨即產生。
③ 高低點穿越波帶邊線時,立刻又回到波帶內,會有回檔產生。
④ 波帶開始移動後,以此方式進入另一個波帶,這對於找出目標值有相當幫助。
4,BRAR指標
【指標說明】
AR為人氣線指標,是以當天開盤價為基礎,比較一個特定時期內,每日開盤價分別與當天最高價、最低價之差價的總和的百分比,以此來反映市場買賣的人氣;
BR為意願指標,是以前一日收盤價為基礎,比較一個特定時期內,每日最高價、最低價分別與前一日收盤價之價差的總和的百分比,以此來反映市場的買賣意願的程度。
㈡ 哪幾個技術指標結合起來看最好
常用技術指標:MACD、RSI、KDJ、ASI、OBV等,這些指標為股市投資的輔助式工具,但選擇個股最好從基本面出發。
一、簡介: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又稱指數離差指標,是移動平均線原理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技術分析工具自1971年由查拉爾德拉徘爾創造出來之後,一直深受股市投資者的歡迎。 MACD的原理是運用短期(快速)和長期(慢速)移動平均線聚合和分散的徵兆加以雙重平滑運算,用來研判買進與賣出的時機,在股市中這一指標有較大的實際意義。根據移動平均線的特性,在一段持續的漲勢中短期移動平均線和長期移動平均線之間的距離將愈拉愈遠,兩者間的乖離越來越大,漲勢如果趨向緩慢,兩者間的距離也必然縮小,甚至互相交叉,發出賣出信號。同樣,在持續的跌勢中,短期線在長期線之下,相互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果跌勢減緩,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將縮小,最後交叉發出買入信號。
二、計算公式:
在一般的情況下,快速EMA一般選6日,慢速EMA一般選12日,此時差離值(DIF)的計算為:DIF=EMA6-EMA12
至於差離值(DIF)縮小到何種程度才真正是行情反轉的信號,一般情況下,MACD的反轉信號為差離值的9日移動平均值,「差離平均值」用DEA來表示.
計算得出的DIF與DEA為正值或負值,因而形成在0軸線上下移動的兩條快速與慢速線,為了方便判斷常用DIF減去DEA,並繪出柱狀圖。如果柱狀圖上正值不斷擴大說明上漲持續,負值不斷擴大說明下跌持續,只有柱狀在0軸線附近時才表明形勢有可能反轉。
三、使用原則:
1.差離值(DIF)向上突破MACD時為買進信號,差離值(DIF)向下跌破MACD時為賣出信號.
2.差離值(DIF)與MACD在0軸之上時,市場趨向為多頭市場,兩者在0軸之下時則應獲利了結。DIF和MACD在0軸以下時,入市策略應以賣出為主,DIF若向下跌破MACD時可向上突破,空頭宜暫時平倉。
3.股價處於上升的多頭形勢時,如DIF遠離MACD,造成兩線間乖離率加大,多頭應分批了結。
4.股價或指數盤整之時常會出現DIF與MACD交錯,可以不必理會,只有在乖離率加大時方可視為盤整局面的突破。
5.不管是從「差離值」的交叉還是從「差離值柱線」都可以發現背離信號的使用價值。所謂「背離」就是在K線圖或其他諸如條形圖、柱狀圖上出現一頭比一頭高的頭部,在MACD的圖形上卻出現一頭比一頭低的頭部;或相反,在K線圖或其它圖形上出現一底比一底低,在MACD的圖形上卻出現一底比一底高,出現這兩種背離時,前者一般為跌勢信號,後者則為上升信號。
四、缺陷:
1.由於MACD是一項長線指標,買進或賣出點和最高最低價之間的價差較大.當行情忽上忽下或盤整時,買賣信號會過於頻繁.
2.當出現急升急跌行情時,MACD來不及反映,信號滯後.
隨機指標KDJ使用入門
KDJ指標的中文名稱是隨機指數,最早起源於期貨市場。
KDJ指標的應用法則KDJ指標是三條曲線,在應用時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考慮:KD的取值的絕對數字;KD曲線的形態;KD指標的交叉;KD指標的背離;J指標的取值大小。
第一,從KD的取值方面考慮。KD的取值范圍都是0~100,將其劃分為幾個區域:80以上為超買區,20以下為超賣區,其餘為徘徊區。
根據這種劃分,KD超過80就應該考慮賣出了,低於20就應該考慮買入了。應該說明的是,上述劃分只是一個應用KD指標的初步過程,僅僅是信號,完全按這種方法進行操作很容易招致損失。
第二,從KD指標曲線的形態方面考慮。當KD指標在較高或較低的位置形成了頭肩形和多重頂(底)時,是採取行動的信號。注意,這些形態一定要在較高位置或較低位置出現,位置越高或越低,結論越可靠。
第三,從KD指標的交叉方面考慮。K與D的關系就如同股價與MA的關系一樣,也有死亡交叉和黃金交叉的問題,不過這里交叉的應用是很復雜的,還附帶很多其他條件。
以K從下向上與D交叉為例:K上穿D是金叉,為買入信號。但是出現了金叉是否應該買入,還要看別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金叉的位置應該比較低,是在超賣區的位置,越低越好。
第二個條件是與D相交的次數。有時在低位,K、D要來回交叉好幾次。交叉的次數以2次為最少,越多越好。
第三個條件是交叉點相對於KD線低點的位置,這就是常說的「右側相交」原則。K是在D已經抬頭向上時才同D相交,比D還在下降時與之相交要可靠得多。
第四,從KD指標的背離方面考慮。在KD處在高位或低位,如果出現與股價走向的背離,則是採取行動的信號。
第五,J指標取值超過100和低於0,都屬於價格的非正常區域,大於100為超買,小0為超賣。
綜合考察KDJ
強調技術指標的重要性,多是從技術分析這一理論的整體角度而言。實際操作中,投資者應該注意多種技術分析的運用和實踐。由於技術分析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林林總總、紛繁復雜。每一個技術分析都有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掌握起來確實有較大困難。但是運用這些技術手段,心中必須明白,這些技術分析的理論和指標都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陷。因此,單獨使用某一種指標會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直接的後果是引起判斷失誤,投資(投機)失敗,所以對於一個成熟的職業股民來說,應掌握多種技術分析的手段,綜合考察,多角度思考,發揮多種技術分析的優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分析KDJ這一指標過程中,筆者一直強調該指標的靈敏性,其實這種靈敏性在其它技術指標中也存在,只不過使用KDJ的股民太多了,加大了它的共振性。這導致該指標的敏感度越來越大。過去人們使用隨機指標一般通過一個特定周期(常常是9天)內出現的最高價、最低價及最後一天的收盤價及這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來計算最後一天的未成熟隨機值,然而根據平滑移動平均線的方法來計算KDJ,往往隨機性很大,其中J值可靠性最差,因為它敏感性太強,K值次之,D值稍穩定些。由於KD是從威廉指標中脫胎而來,因此它也具有威廉指標提示超買超賣現象的能力。實踐中,當K線在低位向上穿過D線,被稱作「金叉」,是短線搶入信號;當K線在高位向下跌穿D線,又被稱作死叉,是拋籌信號。而在這一過程中,J線往往領先KD率先表現出漲與跌的趨勢,就像運動場上裁判員手中的發令槍,槍未響,運動員是不能起身奔跑的,否則就是違規,要受到處罰,但在槍舉起之機,運動員則必須保持一種爭先恐後的姿態。例如南玻科控於去年12月31日啟動前,KDJ在沉底的一瞬間,J線先觸底,而後勾頭向上,與K線一起穿過D線,形成「黃金之叉」,再查看威廉指標,此時也已觸底,兩者相交,一輪反彈便呼之欲出
KDJ指標的實戰經驗應用(一)
在券商傳統常用的錢龍軟體中,技術指標就有幾十中,讓新股民投資者無所適從,隨著電腦的普及,特別是股票專業軟體的不斷創新,一些股票軟體帶有自編指標函數,更讓技術指標愛好者樂此不疲勇於改編創新,網上流行的指標更是成千上萬,也讓老股民指標目不暇接,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價量均線不同組合表達方式的變異,真正有價值新創意的可謂鳳毛麟角,反不如傳統常用的幾個經典指標實用,當然要真正掌握其精髓妙用還需下一番功夫。三國趙雲的那桿大槍可以縱橫天下,靠的不是槍本身,而是那桿槍的使用者!
任何的技術指標都有其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比如MACD對震盪走勢的盲區,KDJ對軋空單邊式鈍化的盲區,寶塔線對頂底的盲區,均線的壓力支撐是否有效調整到位的盲區,換手率對吸貨出貨無法辨別的盲區等等。我們可以其他指標來互相彌補其不足,比如用KDJ,CDP來彌補輔助MACD系統;CCI,DMI來彌補KDJ系統;KDJ,RSI來彌補均線系統;KDJ,RSI背離來彌補寶塔線系統;股價高低位及K線均線等來彌補換手率的盲區等等,當然有時一個指標也不能完全彌補另一個指標的缺陷,需要辨正地看待這個問題。
下面筆者就常見的KDJ指標,結合本人的一些使用經驗,發表一下個人的管見認識,僅供參考,拋磚引玉。
一,概念簡介:
KDJ全名為隨機指標(Stochastics),由美國的喬治*萊恩(George Lane)博士所創,其綜合動量觀念,強弱指標及移動平均線的優點,也是歐美證券期貨市場常用的一種技術分析工具。 隨機指標設計的思路與計算公式都起源於威廉(W%R)理論,但比W%R指標更具使用價值,W%R指標一般只限於用來判斷股票的超買和超賣現象,而隨機指標卻融合了移動平均線的思想,對買賣信號的判斷更加准確;它是波動於0—100之間的超買超賣指標,由K、D、J三條曲線組成,在設計中綜合了動量指標、強弱指數和移動平均線的一些優點,在計算過程中主要研究高低價位與收盤價的關系,即通過計算當日或最近數日的最高價、最低價及收盤價等價格波動的真實波幅,充分考慮了價格波動的隨機振幅和中短期波動的測算,使其短期測市功能比移動平均線更准確有效,在市場短期超買超賣方面,又比相對強弱指標RSI敏感,總之KDJ是一個隨機波動的概念,反映了價格走勢的強弱和波段的趨勢,對於把握中短期的行情走勢十分敏感。
二,計算公式:
以9日周期的KDJ為例,首先算出最近9天的「未成熟隨機值」即RSV值,RSV的計算公式如下: RSVt=(Ct-L9)/(H9-L9)*100 式中: Ct-------當日收盤價 L9-------9天內最低價 H9-------9天內最高價 從計算公式可以看出,RSV指標和%R計算很類似。事實上,同周期的RSV值與%R值之和等於100,因而RSV值也介於與100之間。得出RSV值後,便可求出K值與D值:K值為RSV值3日平滑移動平均線,而D值為K值的3日平滑移動平均線三倍K值減二倍D值所得的J線,其計算公式為: Kt=RSVt/3+2*Kt-1/3 Dt=Kt/3+2*Dt-1/3 Jt=3*Dt-2*Kt KD線中的RSV,隨著9日中高低價、收盤價的變動而變動。如果沒有KD的數值,就可以用當日的RSV值或50代替前一日的KD之值。經過平滑運算之後,起算基期不同的KD值將趨於一致,不會有任何差異,K值與K值永遠介於0至100之間。根據快、慢移動平均線的交叉原理,K線向上突破K線為買進信號,K線跌破D線為賣出信號,即行情是一個明顯的漲勢,會帶動K線(快速平均值)與D線(慢速平均值)向上升,如果漲勢開始遲緩,便會慢慢反應到K值與D值,使K線跌破D線,此時中短期調整跌勢確立,這是一個常用的簡單應用原則。
KDJ指標的實戰經驗應用(二)
三,應用要則:KDJ指標隨機指標反應比較敏感快速,是一種進行短中長期趨勢波段分析研判的較佳的技術指標。一般對做大資金大波段的人來說,一般當月KDJ值在低位時逐步進場吸納;主力平時運作時偏重周KDJ所處的位置,對中線波段的循環高低點作出研判結果,所以往往出現單邊式造成日KDJ的屢屢鈍化現象;日KDJ對股價變化方向反應極為敏感,是日常買賣進出的重要方法;對於做小波段的短線客來說,30分鍾和60分鍾KDJ又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對於已指定買賣計劃即刻下單的投資者,5分鍾和15分鍾KDJ可以提供最佳的進出時間。 KDJ常用的默認的參數是9,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而言,短線可以將參數改為5,不但反應更加敏捷迅速准確,而且可以減少降低鈍化現象,一般常用的KDJ參數有5,9,19,36,45,73等。實戰中還應將不同的周期綜合來分析,短中長趨勢便會一目瞭然,如出現不同周期共振現象,說明趨勢的可靠度加大。KDJ指標實戰研判的要則主要有以下四點:
(1) K線是快速確認線——數值在90以上為超買,數值在10以下為超賣;D線是慢速主幹線——數值在80以上為超買,數值在20以下為超賣;J線為方向敏感線,當J值大於100,特別是連續5天以上,股價至少會形成短期頭部,反之J值小於0時,特別是連續數天以上,股價至少會形成短期底部。
(2) 當K值由較小逐漸大於D值,在圖形上顯示K線從下方上穿D線,顯示目前趨勢是向上的,所以在圖形上K線向上突破D線時,即為買進的訊號。
實戰時當K,D線在20以下交叉向上,此時的短期買入的信號較為准確;如果K值在50以下,由下往上接連兩次上穿D值,形成右底比左底高的「W底」形態時,後市股價可能會有相當的漲幅。
(3) 當K值由較大逐漸小於D值,在圖形上顯示K線從上方下穿D線,顯示目前趨勢是向下的,所以在圖形上K線向下突破D線時,即為賣出的訊號。
實戰時當K,D線在80以上交叉向下,此時的短期賣出的信號較為准確;如果K值在50以上,由上往下接連兩次下穿D值,形成右頭比左頭低的「M頭」形態時,後市股價可能會有相當的跌幅。
(4) 通過KDJ與股價背離的走勢,判斷股價頂底也是頗為實用的方法:(A) 股價創新高,而KD值沒有創新高,為頂背離,應賣出;(B) 股價創新低,而KD值沒有創新低,為底背離,應買入;(C) 股價沒有創新高,而KD值創新高,為頂背離,應賣出;(D) 股價沒有創新低,而KD值創新低,為底背離,應買入;需要注意的是KDJ頂底背離判定的方法,只能和前一波高低點時KD值相比,不能跳過去相比較。
KDJ指標的實戰經驗應用(三)
四,應用經驗:
(1) 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做短平快的短線客常用分鍾指標,來判斷後市決定買賣時機,在T+0時代常用15分鍾和30分鍾KDJ指標,在T+0時代多用30分鍾和60分鍾KDJ來指導進出,幾條經驗規律總結如下:(A) 如果30分鍾KDJ在20以下盤整較長時間,60分鍾KDJ也是如此,則一旦30分鍾K值上穿D值並越過20,可能引發一輪持續在2天以上的反彈行情;若日線KDJ指標也在低位發生金叉,則可能是一輪中級行情。但需注意K值與D值金叉後只有K值大於D值20%以上,這種交叉才有效;(B) 如果30分鍾KDJ在80以上向下掉頭,K值下穿D值並跌破80,而60分鍾KDJ才剛剛越過20不到50,則說明行情會出現回檔,30分鍾KDJ探底後,可能繼續向上;(C) 如果30分鍾和60分鍾KDJ在80以上,盤整較長時間後K值同時向下死叉D值,則表明要開始至少2天的下跌調整行情;(D) 如果30分鍾KDJ跌至20以下掉頭向上,而60分鍾KDJ還在50以上,則要觀察60分鍾K值是否會有效穿過D值(K值大於D值20%),若有效表明將開始一輪新的上攻;若無效則表明僅是下跌過程中的反彈,反彈過後仍要繼續下跌;(E) 如果30分鍾KDJ在50之前止跌,而60分鍾KDJ才剛剛向上交叉,說明行情可能會再持續向上,目前僅屬於回檔;(F) 30分鍾或60分鍾KDJ出現背離現象,也可作為研判大市頂底的依據,詳見前面日線背離的論述;(G) 在超強市場中,30分鍾KDJ可以達到90以上,而且在高位屢次發生無效交叉,此時重點看60分鍾KDJ,當60分鍾KDJ出現向下交叉時,可能引發短線較深的回檔;(H) 在暴跌過程中30分鍾KDJ可以接近0值,而大勢依然跌勢不止,此時也應看60分鍾KDJ,當60分鍾KDJ向上發生有效交叉時,會引發極強的反彈。
(2) 當行情處在極強極弱單邊市場中,日KDJ出現屢屢鈍化,應改用MACD等中長指標;當股價短期波動劇烈,日KDJ反應滯後,應改用CCI,ROC等指標;或是使用SLOWKD慢速指標。
(3) KDJ在周線中參數一般用5,周KDJ指標見底和見頂有明顯的提示作用,據此波段操作可以免去許多辛勞,爭取利潤最大化,需提示的是一般周J值在超賣區V形單底上升,說明只是反彈行情,形成雙底才為可靠的中級行情;但J值在超買區單頂也會有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所以應該提高警惕,此時應結合其他指標綜合研判;但當股市處在牛市時,J值在超買區盤中一段時間後,股價仍會大幅上升。
RSI:相對強弱指標
RSI下限為0,上限為100,50是RSI的中軸線,即多、空雙方的分界線。50以上為強勢區(多方市場),50以下為弱勢區(空
方市場),20以下為超賣區,80以上為超買區。 RSI指標的買點:(1)W形或頭肩底 當RSI在低位或底部形成W形或頭
肩底形時,屬最佳買入時期。(2)20以下 當RSI運行到20以下時,即進入了超賣區,很容易產生返彈。(3)金叉 當短天
期的RSI向上穿越長天期的RSI時為買入信號。(4)牛背離 當股指或股價一波比一波低,而RSI卻一波比一波高,叫牛背
離,此時股指或股價很容易反轉上漲。RSI指標的賣點:(1)形態 M形、頭肩頂形 當RSI在高位或頂部形成M形或頭肩頂
形時,屬最佳賣出時機。(2)80以上 當RSI運行到80以上時,即進入了超買區,股價很容易下跌。(3)頂背離 當股指或
股價創新高時,而RSI卻不創新高,叫頂背離,將是最佳賣出時機。(4)死叉 當短天期RSI下穿長天期RSI時,叫死叉,
為賣出信號。
㈢ 布林破底和什麼指標配合好
布林有三個個功能,第一個是反映趨勢,這個和均線差不多。第二個是支撐和阻力,就是上軌線中軌線和下軌線。也和均線差不多。第三個是反映市場的波動速率情況。也就是布林線開口的大小!小的話為震盪,預示著要有突破。布林帶屬於趨勢指標,看不了背離,趨勢衰竭等情況。所以和RSI或者KDJ結合比較好。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㈣ 哪幾個指標配合使用比較准確
短期看RSI
中期看MACD DMI
㈤ 指標量化及分級體系
指標數據的提取是影響評價工作的基礎性環節,關繫到評價結果的准確程度,所以指標數據源必須是科學的、正確的、經過論證的。一般評價指標數據的提取是根據評價目標和指標類型的不同,從測試分析數據中提取、從各種報告的基礎圖件中提取、從經驗數據中提取等方式。本書的評價指標數據主要來源於岩土工程勘察報告、基坑設計圖件、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的檔案資料等,相應於評價單元的勘察報告柱狀圖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基坑設計單元剖面、評價單元工況記錄、已建房屋、道路及管線的建設年代、位置和埋深等。
指標分級體系目前多數採用邏輯信息分類法和特徵分析法,將環境質量劃分為三態、四態、五態等,相應於各評價因子的指標量化分級,採用四值邏輯分類法,即:優等(Ⅰ)、良好(Ⅱ)、中等(Ⅲ)、差(Ⅳ)。通過對環境影響因子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因子最優和最差兩個極限值,劃定指標的級差范圍,在兩個極限值之間,按一定的級差,以閾值遞減或遞增規律取值來實現量化分級。各指標量化分級體系如下:
(1)降水方式分級體系:按照帷幕的封閉狀態分級(吳林高,2009),第一類為完全封水,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隔水底板,屬於疏干降水,降水運行時間短,環境影響小;第二類為隔水帷幕未深入降水含水層,屬於減壓降水,降水運行時間與基坑開挖進程相關,基坑及周邊環境潛在不穩定因素增加;第三類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地下水呈典型的三維流,降水運行持續時間大幅度延長,降水難度和潛在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第四類為無隔水帷幕的全降水,降水運行時間與基坑開挖和運行進程同步,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根據20餘項基坑降水與正常開挖和運行所用時間的統計分析,基坑開挖時間和運行時間基本相同,基坑降水時間與開挖時間的比值(Ut)也存在一定的規律性:第一類疏干降水,基坑開挖不到一半時,可能已經降水完畢,即Ut<0.5;第二類減壓降水,先降水後開挖,幾乎同步進行,即0.5≤Ut<1.0;第三類基坑開挖前為減壓降水,基坑開挖與運行至局部地下室完成時為疏干降水,即1.0≤Ut<2.0;第四類全降水,降水與基坑開挖和運行幾乎同步,即Ut≥2.0。
(2)岩土性質分級體系:-(GB500072002)和相關資料:地基土的壓縮性按壓縮系數a(降水深度范圍內厚度加權平均)劃分為高壓縮性土a≥0.5MPa—1、中壓縮性土0.1MPa—1≤a<0.5MPa—1、低壓縮性土0.001<a<0.1MPa—1、基岩a=0.001。
(3)水文地質邊界分級體系:在有邊界存在的含水層中,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附錄J岩土滲透性分級和水文地質邊界性質參數a(葛曉雲,1992)綜合考慮,可用滲透系數表示K(cm/s)。微透水(K<10—5),隔水邊界如黏土-粉土;弱透水(10—5≤K<10—4),補給邊界如粉土-細粒土質砂;中等透水(10—4≤K<10—2),含水層無限擴展如砂砂礫;強透水(K≥10—2),定水位補給邊界如礫石、卵石,管線破裂、大氣強降水等。為方便計算可設定KT=—logK,即分級指標參數分別為KT>5、4<KT≤5、2<KT≤4、KT≤2。
(4)基坑側壁狀態分級體系:根據基坑止水和降水效果、工藝影響、基坑側壁的穩定性,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可用基坑側壁的流水量Q(L/min,10m坑深)表示,分為乾燥或潮濕(Q≤5)、滲水或滴水(5<Q≤25)、線狀流水或管涌(25<Q≤125)、涌水或流土(Q>125)。
(5)邊載分布分級體系: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和《建築結構荷載規范》中關於變形和動荷載計算的規定,可用沉降計算經驗系數(ψs)表示。地面超載(q)與地面表層承載力特徵值(fak)的比值為Uq,則當Uq≥1時,ψs=1.4;當0.75≤Uq≤1時,ψs=1.25;當0<Uq≤0.75時,ψs=1.1;當Uq=0時,ψs=1。其中地面超載(q)為靜荷載,當搬運和裝卸重物、車輛起動和剎車等動荷載時,可用動荷載的自重乘以動力系數1.3作為地面靜荷載(q)。
(6)建設年代分級體系:根據《建築抗震鑒定標准》(GB50023-2009),對不同年代的建築規定了不同的「後續使用年限」,所謂「後續使用年限」是指現有建築經抗震鑒定後繼續使用所約定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建築只需進行正常維護而不需進行大修就能按預期目的使用,完成預定的功能。按年代以及當時設計所依據設計規范,20世紀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至少30年;上世紀80、90年代設計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至少40年;2001年以後設計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為50年;新近建造的房屋,後續使用年限為70年。
(7)基礎型式分級體系:基坑開挖對已有建築物的影響除了建設年代外,主要是基礎型式和基礎埋深,基礎型式按照基礎埋深分為深基礎和淺基礎。根據大量降水工程不同基礎的沉降分析,可以總結為因降水已有建築為深基礎(樁、箱基礎)的基本沒有;為筏形基礎的沉降甚微,且均勻;為擴展基礎(柱下條基)的有沉降,且有不均勻沉降;為無筋擴展基礎的有明顯沉降,且不均勻沉降明顯。按照對已有建築的影響程度,由小到大分為Ⅰ~Ⅳ級。
(8)監測數據分級體系:可用差異沉降(δ)表示。根據《房屋完損等級評定標准》,選擇評定內容中結構部分的地基基礎專項作為本文的評定目標,由於磚石結構的建築物相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結構、磚木結構而言其破壞的敏感性較大,選擇磚石結構建築物的差異沉降劃分完損等級偏於安全,所以本文根據磚石結構建築物的地表傾斜變形值來劃分完損等級。完好標准(保護等級Ⅰ級),有足夠的承載能力,無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δ<0.003);基本完好標准(保護等級Ⅱ級),有承載能力,稍有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但已穩定(0.003≤δ<0.006);一般損壞標准(保護等級Ⅲ級),局部承載能力不足,有超過允許范圍的不均勻沉降(0.006≤δ<0.010),對上部結構稍有影響,局部有微裂縫;嚴重損壞標准(保護等級Ⅳ級),承載能力不足,有明顯的不均勻沉降(δ≥0.010),並仍在繼續發展,對上部結構有明顯影響,多處出現裂縫。
㈥ 統計指標體系的分類
為了對統計指標體系有進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標體系包括的范圍、內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類 。
按指標體系反映內容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宏觀指標體系和微觀指標體系。宏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全國范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特徵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建立的指標體系,反映全國工業狀況的指標體系,等等。微觀指標體系是指反映基層單位運行和經營管理情況的指標體系,反映一個科研單位基本情況的指標體系,等等。
按指標體系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國民經濟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及科學技術指標體系三類。國民經濟指標體系是反映整個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和條件的指標體系,如我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的國民經濟新的核算體系基本框架及補充表所列的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是一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為中心,反映社會狀況的指標體系,如人口統計的指標體系、居民收入和消費的指標體系等等。科學技術指標體系是反映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變化等情況的指標體系,如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人、物、財條件,科研成果數量及質量等指標體系。
按指標體系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基本指標體系和專題指標體系兩類。基本指標體系是指反映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的主要指標所構成的指標體系,如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標體系。專題指標體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會經濟問題的指標體系,如能源指標體系、運輸指標體系、教育指標體系等。
㈦ 指標如何配合
在做單中,如果不明白指標的實際內涵和地位,就會適得其反。指標的作用是低於K線的。
㈧ 統計學指標的分類是什麼
統計指標是指用來刻畫於描述總體基本狀況和各個變數分布特徵的綜合數量。例如,全國人口總體的基本狀況和性別分布特徵可用總人口數,男性人口數,女性人口數,男女性別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標來描述。不同的統計指標所反映的內容不同,根據其內容的不同統計指標可分為基礎指標和特徵指標。基礎指標是反映總體基本狀況的指標,由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構成。特徵指標是反映數據取值分布特徵的指標,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反映數據取值分布集中趨勢的平均指標;二是反映數據分布離散程度的變異指標;三是反映數據分布形狀的偏態和峰度系數。
統計指標是指反映總體現象數量特徵的概念.它包括三個構成要素:指標名稱,計量單位,計算方法.這是統計理論與統計設計上所使用的統計指標涵義.
統計指標是反映總體現象特徵的概念和具體數值.按照這種理解,統計指標除了包括上述三個構成要素外,還包括時間限制,空間限制,指標數值.
統計指標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某一綜合數量特徵的社會經濟范疇,也可以說統計指標是指反映實際存在的一定社會總體現象的數量概念和具體數值.
統計指標和標志的區別表現為: 標志反映的是總體單位的屬性和特徵,有能用數量表示的數量標志,還有不能用數量表示的品質標志,而指標反映的是總體的數量特徵,都能夠用數量來表示。指標是通過標志的綜合得到的,因此標志是總體指標的來源和基礎,指標則是標志的綜合。但不能因此而把指標看成僅僅是標志值的量的積累,總體指標能反映出現象的本質屬性和特徵,獲得個體標志難以顯現的信息。
㈨ 指標分類利用原則
1.根據評價目標篩選評價指標
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包括土壤環境質量、營養元素含量水平、特色優質農產品適宜性、土地利用綜合規劃等。不同的評價內容、應用服務目標,其評價指標體系各不相同。例如,為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需要對土壤的總體質量狀況進行評價,土壤環境質量(影響農產品安全性)、土壤肥力條件(決定農業生產力)是決定土壤質量的兩大重要自然要素,土地利用規劃則必須在土壤總體質量評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土地作為農業耕作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等)、林業、牧業、居民區、商業區用地的適宜性,以土壤保護、最有效利用為原則,進行統籌規劃。再如,作物適生地質環境模型是特色農產品布局規劃的基礎,由於不同農作物對生長環境條件(光、熱、水、氣、土、肥、種、生物等)的要求各不相同,各種特色農產品的適生地質環境模型也不相同,科學的種植布局規劃必須考慮作物類型及其特點,根據影響作物生長、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關鍵要素和指標,以各種農作物特別是特色農產品適生地質環境模型為依據,衡量土地種植適宜性。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評價,以服務於浙江省農業生產和發展規劃為工作目標,結合農業地質調查實際資料,篩選貢獻大、資料系統齊全、可量化的地質環境因子和指標參與評價研究。如以重金屬元素、有機污染物、植物營養有益元素、土壤pH值、有機質等指標評價土壤質量。
2.指標的生態環境意義是確定其重要性的理論依據
要確保評價成果的科學性,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必須全面系統地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尤其是高層次的綜合性規劃評價。由於自然環境要素間普遍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各種環境要素、指標間的關系極為復雜,在短期內要完全掌握和揭示這種內在聯系和作用規律還有很大難度,各種要素和指標重要性的確定需要在基礎理論指導下,通過大量觀察、實驗研究、試驗驗證加以確定。
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試圖通過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確立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和人為因素即關鍵性制約因素,從而為規劃布局原則和工作流程的建立提供依據。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以區域地球化學為技術平台,兼以農業地質背景、遙感、農產品安全、特色農產品立地背景、農業經濟和農業發展為研究內容和方法手段的一項綜合性多學科調查研究項目,建立了包括地質、地球化學、地形地貌、農業生產等在內的基礎資料庫,為綜合性評價規劃提供了數據基礎。
眾多指標參數應用於各種評價時,必然面臨著各種指標的優化篩選和相對重要性的確定。顯然,各種指標參數的農業、環境、生態意義是農業地質環境評價的理論依據,針對評價應用目標,篩選關鍵要素和指標用於評價研究,是農業地質環境評價的基本原則。
3.確定農業地質環境指標重要性的數學方法
為克服人為判別各種指標重要性存在的主觀影響,逐步提出和形成了判別指標重要性的數學方法。專家評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逐步或多元回歸法、相關系數檢驗法、分異系數法、特爾斐分析法等是現有的確定權重的主要方法,當然各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前提條件或要求。
在現時條件下,專家評分仍不失為可取的方法,如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試點研究,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時將重金屬分為嚴控指標(Cd、Hg、As、Cr)和一般性控制指標(Cu、Zn、Pb、Ni),嚴控指標採用一票否決法,而一般性指標則採用綜合指數分級控製法。由於浙江省土壤多呈中酸性的特點,土壤中As的有效性較低,而Pb等重金屬生物有效性較高,初步的農產品安全性調查也表明農產品中Pb超標較為多見,因此,初步確定Cd、Pb、Hg、Cr為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的嚴控指標,而將Cu、Zn、As、Ni作為非敏感性的一般性指標,嚴控指標超標執行「一票否決法」,非敏感性指標超標則降級處理。